星运里的错

The Fault in Our Stars,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港/台),命运的错,无比美妙的痛苦

主演:谢琳·伍德蕾,安塞尔·艾尔高特,纳特·沃尔夫,劳拉·邓恩,山姆·特拉梅尔,威廉·达福,洛特·弗贝克,安娜·德拉·克鲁兹,兰迪·科维茨,Toni Saladna,大卫·惠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星运里的错》剧照

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2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3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4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5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6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3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4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5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6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7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8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19星运里的错 剧照 NO.20

《星运里的错》剧情介绍

星运里的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海泽尔(谢琳·伍德蕾 Shailene Woodley 饰)是一名十六岁的美丽少女,正处在黄金年代的她本该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尽情享受生命和青春带来的快乐与希望,但无情的病魔找上了海泽尔,她是一名肺癌患者。 尽管最近病情有所好转,但海泽尔的心情却并没有因此而轻松半分,癌症随时可能复发的阴影和无法中断的治疗如影随形,让海泽尔对生命几乎失去了所有的热情和希望。一次偶然中,海泽尔在癌友互助会中结识了名叫奥古斯都(安塞尔·埃尔格特 Ansel Elgort 饰)的英俊男孩,他所患的是骨癌。两个境遇相似的年轻人很快就越走越近,他们在一起,探索着上帝留给他们的小小的一片世界,海泽尔也因此看到了未来和希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伊克西翁传说DT大厅里的孩子们困兽预见者换爱七日人狼游戏恶老板2乒乓侠霸道娘子请指教伦敦佬对抗活死人勒克瑙之花妙女神探第三季临终囧事产后趣事囚犯医生天机缘来你是苏小姐魂断秦淮卡拉蒂马森林赶牲灵天命玄女甜心偶然互换的一天识骨寻踪第九季亲爱的,我不能没有手机女人之路最佳利益道格的特别任务50米生死线青春爱欲吻

《星运里的错》长篇影评

 1 ) A letter Augustus wrote to Peter Van Houten

这种电影我无法评论,因为健康人无法体会癌症患者的内心,所以打星或推荐的都不是冲这故事,而是每个人就算你是星辰中的一个错误,也有对于美好的渴望。

直接网页复制小说里的那一封信A letter Augustus wrote to Peter Van HoutenVan Houten,"I'm a good person but a shitty writer. You're a shitty person but a good writer. We'd make a good team. I don't want to ask you for any favours, but if you have time- and from what I saw, you have plenty-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write a eulogy for Hazel. I've got notes and everything, but if you could just make it into a coherent whole or whatever? Or even just tell me what I should say differently. Here's the thing about Hazel: Almost everyone is obsessed with leaving a mark upon the world. Bequeathing a legacy. Outlasting death. We all want to be remembered. I do, too. That's what bothers me most, is being another unremembered casualty in the ancient and inglorious war against disease. I want to leave a mark. But Van Houten: The marks humans leave are too often scars. (Okay maybe I'm not such a shitty writer. But I can't pull my ideas together, Van Houten. My thoughts are stars I cannot fathom into constellations.) Hazel is different. She walks lightly, old man. She walks lightly upon the earth. Hazel knows the truth: We're as likely to hurt the universe as we are to help it, and we are not likely to do either. People will say it's sad that she leaves a lesser scar, that fewer remember her, that she was loved deeply but not widely. But it's not sad, Van Houten it's triumphant. It's heroic. After my PET scan lit up, I snuck into the ICU and saw her while she was unconscious. I walked in behind the nurse and got to sit next to her for like ten minutes before I got caught. I really thought she was going to die before I could tell her that I was going to die, too. I just held her hand and tried to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us and for about one second I was a good enough person to hope she died so she would never know that I was going, too. But then I wanted more time so we could fall in love. I got my wish, I suppose. I left my scar. What else? She is so beautiful. You don't get tired of looking at her. You never worry if she is smarter than you: You know she is. She is funny without ever being mean. I love her. I am so lucky to love her. You don't get to choose the ones you hurtin this world, but you do have some say in who hurrts you. I like my choices. I hope she likes hers. I do, AugustusI do." - page 310-313

 2 ) 小哲理小幽默拯救不了的俗气

先定义一下我对“俗”的定义:已经听腻的正能量/人生道理。

例子:勤劳才能致富;活在当下;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等crap。

不是说他们不正确,而是实在是腻味了。

其实电影就是个在俗中不断创新的东西。

你把每个电影中心总结下,一定会有很多重复的东西,很多已经“腻”了的东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看电影,因为你怎样用不同包装表达这个中心同样重要(how>what)。

虽然你可以一句话总结电影剧情,但是你代替不了体验。

癌症剧我觉得可以算是最尴尬的一种电影类型,因为很难避免俗气。

你知道这个电影是关于癌症的你基本就被剧透的差不多了,大不了就是死了呗,还能更惨?

而且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因为给你的空间也不太多。

无非是在癌症作用下:珍惜以前不珍惜的东西更珍惜以前本来就珍惜的东西更加向往并争取以前得不到的东西(=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做以前一直想做但不敢做的事(=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思考人生的意义,如人为什么活着(这谁TM能有标准答案??

)伴随其他超级哲学的问题,如爱情是什么(这谁TM又能有标准答案??

)差不多就这些。

然后身患癌症少年的爱情故事?

嗯,估计都是爱得死去活来然后最后一方或双方都死了呗。

俗啊俗。

这对观众和电影制作者都不容易。

观众:你TM不就是想让我哭嘛,那也行,但咱能来点新鲜的喵?

制作者:那咋能整出来点新鲜的喵?

我至少很高兴的看到至少本片尝试着打破俗气。

一、sassy的女主女主可能是得癌症的人物中最特别的一个人。

有点愤世嫉俗,有点看破红尘,有点sassy,也很独立。

“sassy”这个词我本来想放到题目里但是发现这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单词,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翻译成中文,就好像“矫情”这个词你怎么也翻译不成英文一样。

硬要解释就算是有自信,有特点,有点损,有点傲娇,又有点幽默的说话风格(你看就是完全没法解释的一个词)。

比方说本片中女主站起来在互助团体会上反驳男主对遗忘的恐惧时的那段演讲就是完全的sassy。

网上搜搜“sassy quotes”你大概就能知道sassy这个词大概是什么感觉了。

女主的这种特质让她很特别,在众多忧郁/过度乐观的癌症患者中刮来清新之风。

另外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活不久,和其他那些突然被诊断出癌症的人也不同,也影响了她人生观。

二、一些探讨的新角度很多在片中闪过的小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如1. 盲男配和前女友腻味的”always”。

戏谑了承诺。

2. 遗忘。

女主自己也说了,到头来谁都会被忘记,所以关键不是你被多少人记住,而是你记住了多少你想记住的人。

3. 我们可以选择被谁伤害。

这看的我蛮感动的。

女主保护男主说我要死,你不能太喜欢我,不然会伤到你。

男主说我选择被谁伤害。

我们平时为了保护自己不知道用了多少盔甲,放下盔甲是很难的。

4. Closure和答案。

人生或许本就没答案。

5. 有限和无限。

男主给女主在有限时间里带给她无限美好,和前面那个奇怪作家关于“有的无穷大于另外一些无穷”的言论互相呼应,很有感作为小成本影片,我深深体会到选角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女主这么高超的演技我是不会给四星的。

特别是对于这种内容的片子,主角间的互动和化学反应非常重要。

想要让我们观众关心主角真的只能靠演技。

注意关心和同情不是一个级别,我们一开始就知道她要死,这是同情。

但是想让我们关心主角的喜怒哀乐得与失就要看导演的功力了。

说白了,我觉得导演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导演员。

比方说《泰坦尼克》里两位在那个时代算是顶尖的两位演员演的这么一般,这就是导演的错。

莱昂纳多在出演96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之前就在很多独立制片里大放异彩,凯特95年的《理智与情感》也让她赢了不少提名和奖项。

但演的好不一定是导演的功劳,所以导演也挺难做。

我觉得本片导演高明的地方是特意把某个scene或beat放慢,给演员自由,给他们自然表演的空间。

好处就是真的很自然(再次膜拜女主的演技,已成脑残粉虽然之前没怎么看过她的片子),坏处就是片子节奏会慢下来,变拖沓。

不管怎样,it worked。

真实的表演大大增加可看性,也让观众能关心人物。

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女主她娘,太做作,一脸假死了的关心/慈母表情。

本文的对话中处处充满幽默和小哲理,我觉得这都是原著小说的功劳。

可以看出作者不想让这变成俗气的癌症故事,因此下了很多心思,用不同元素带来新的体验。

只可惜不知是故事本身所限还是导演的处理,本片依然落入了癌症剧的那些俗套,结尾尤甚。

爱一回,死一回,哭好几回。

还是个俗气的故事,不过是中间加了些小幽默调剂调剂罢了。

我喜欢这种用欢乐手法讲悲伤故事的手法,因为能让人最后更悲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男主死亡的处理总是让人感觉少了点火候,哭也没让人哭个够,鸡汤也没怎么鸡汤。

中间若干新颖的角度都忽视掉了,最后回到了低级别的小幽默“okay”来结尾。

这个结局让我心里很mixed,你说我是该感到伤感呢还是高兴呢。

或许这是导演的意图吧。

有时候能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剧中人物着想的确是衡量一名观众能否欣赏这部电影的重要指标,但是如果我做不到,这也不一定就是我的错。

我家里也不是没有癌症病人,我能体会到那种感觉,我甚至还可以吹毛求疵,说什么等待的滋味最难受,病人是绝症你要向他说谎隐瞒病情,说谎到底是为他好还是害了他等角度,然后说你这啥破电影啊,这些都没探讨到,明显你没有经历过癌症。

我能这样做吗?

不能。

为什么?

因为你电影制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既然选择了一个角度,那就把你选的角度说好就行了,旁的都不用管。

Gus的悼词基本上就把本片选取的角度总结了一下,但仍有稍许做作之嫌,力度差一点。

我当然是看哭了,但是过后没有在心里沉淀出什么东西。

或许这便是本片症结所在:观众对影片影射的现实生活里的真人的感情掩盖了影片自己的问题。

就像《为奴十二年》,我觉得挺一般的片子,不能因为是关于奴隶的,观众特别同情他们的苦痛,就默认所有关于奴隶的片子就都是好片子,你依然需要在剪辑,节奏,表演等方面有得当的处理,对主题有独特解读,不可以只是单独呈现苦痛来煽情。

我不喜欢《为奴十二年》,并不代表我歧视奴隶,只是觉得拍奴隶的片子那么多,为什么你就要比别人好?

本片也是一个道理,不能因为是关于癌症病人的,就自动把片子划为“好片”,你依然要下功夫,在角度上有新颖之处,在制作上不马虎。

我可以非常同情并理解癌症病人,这依然可以是一部差强人意的片子,两者不矛盾。

我觉得电影制作者还是要有一些自己的观点的,不然你去做纪录片好了,让观众绝对看的更心痛。

观众明明知道银幕上的东西通通是假的,但你要让观众相信,这就是你的职责,观众要是没相信,双方都有责任。

至少真实的表演让我相信了,一些暖心的细节让我相信了,但还是不够。

或许都是我一厢情愿吧。

癌症剧,别太认真,反正一开始就算没看剧透你就已经被剧透的差不多了。

但是如果某句台词或者某个片段能击中你,我想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成功的吧。

 3 ) 慎入!一篇有点长的观后感..in english(看完电影顺带练习下英文写作)

I have just watched a movie-The fault in our stars. The name is derived from 'Julius Caesar' of Shakespeare:' 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And I am reading this book of same name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The film mainly tells a love story , maybe the first love story of two teenager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is sort of love film, such as 'flipped'(砰然心动) or 'Jeux d'enfants'(两小无猜), which may come to you as the warm breeze in the spring, 'The fault in our stars' is a little bit miserable, because it is a love story about two cancer patients. It may arise sympathy or sadness, however, it is not necessary to regard it depressed and I actually gain more positive strength from it.In the movie, I was impressed with one of the lines: 'pain demands be felt' which was quoted from the book named 'An Imperial Affliction '. We should acknowledge a fact: without pain, how could we know joy? Most of us may not really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pain of cancer patients should bear. No matter what, we don't have to fear the pain, we keep the faith that the strength of our love would finally overwhelm it. Life may be tough, we have love from our family members, friends and lovers, which supports us to improve our ways of life, change our attitudes towards life and strengthen our belief of life.In addition, in the film, the optimistic boy said that 'oblivious' may scare him most. He always believes he would someday make distinctive achievements and could eternally be remembered by others after dying. So when lifetime is so limited that he was unable to achieve it, he became depressed. The girl told him he had done a lot and of course he would be remembered by others, but we don't have to be remembered by all people, we don't have to be loved by all people.Concerning the language in the movie, I really like the pronunciation of actress. I was most toughed by the eulogy of funeral and the words read in the 'Anne Frank House'. By the way, I was also impressed with the 'Anne Frank House' in Dutch. Maybe I will visit it someday in the future. And perhaps, before that I should finish reading the book -'An Imperial Affliction'.Finally, I wanna share some more words from the book:As the tide washed in, the Dutch Tulip Man faced the ocean: “Conjoiner rejoinder poisoner concealer revelator. Look at it, rising up andrising down, taking everything with it.”“What’s that?” I asked.“Water,” the Dutchman said. “Well, and time.”—PET ER VAN HOUT EN, An Imperial Affliction

 4 ) 年度泪奔爱情片儿:星星都怪你

年度泪奔爱情片儿:星星都怪你听说The fault in our stars这部电影的时候,简介让我不是很有感,两个患癌症而垂死的teenager的puppy love,不是很吸引我这个始终健康始终乐观却始终离纯纯的爱很遥远的30岁文艺女青年呐。

但事实是,这电影看得我在飞机上不停掉眼泪,完全无暇顾及面前排着长队的上厕所的人群的目光。

星星都怪你!

它的爱情不是那些年,不是山楂树,不是蓝色生死恋,不是神啊再给我点时间,这类新琼瑶鸳鸯派,且完全不能把它当作一部teenager电影。

病痛的设置不是为了抓马,作者John Green是为了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构建有意义的人生,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的活出无限来。

(为啥听起来那么耳熟?

好像曾经有个传奇叫雷锋叔叔)言归正传,The Fault in our stars是年度看过的最美好的爱情电影。

电影通过两个身患癌症的少年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爱的世界里,瞬间既永恒的故事。

因此这最美好的荣誉却超越了年度,因为很久都没有这样清新隽永,纯洁有诚意,轻松与沉重并存,切入点小立意高远又积极的故事出现了。

Gus第一次认识Hazel的时候,在一个癌症患者分享会上。

主持人问他how are you today, Gus?他的回答是, I’m Grand! 如此超越了大气和自信的回答以及简单介绍之后,他随即撩起裤腿漏出一支假肢一派轻松地说,去年我得了骨癌,所以把腿切了,终于可以不打篮球了,因为我真的不那么喜欢。

他长着乐观,阳光又看起来不那么serious完全不像一个癌症患者的样子,他是那个无论前路如何,都想要继续在这个世界上make a dent的人。

所以他说,他人生最害怕的是被遗忘。

Haznel从13岁起就不断被判死刑,去哪里都要带着氧气瓶,因为她的肺早就不工作了。

几度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她看起来孱弱而消极,意识到生命无常的本质,令她认为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告慰早已身心具疲的父母。

在她的眼里,一切都会随时消失,但是她却坦然接受痛苦。

比起Gus的乐观而阳光的加州橙色,她是一抹美丽忧伤却坚强的深蓝色。

和所有那个年纪的青少年一样,Gus在开口约了Hazel去看电影后,就拿出一支烟叼在口中好似装成熟与不羁。

显然,在深受肺病之苦的Hazel眼中看来,这是轻视生命的大不敬。

但他另有解释,“我叼它在口中却从不点燃。

因为我拥有这个东西,却不给他杀掉我的机会。

”这是提醒他生命意义的token。

于是,在这个早早被判死刑的世界里,Hazel遇见了一个不服气此判决的,却帅气逼人,喜欢自己又非常主动的同龄人。

然后它们的爱情故事和所有人一样就发生了。

晶莹剔透而小心翼翼,不仅仅只是因为青少年的年纪,还在于它们脆弱如蝶翼的生命。

Hazel痴迷于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教会了她关于痛苦的真谛。

“It’s one thing about pain, it’s demands to be felt.”(被感受到是痛苦唯一的要求)尽管生命面临着随时都可能会终止的威胁,Gus陪着她追随着故事,从美国飞到荷兰。

因为Hazel想问问那个作者,人死了故事就只能嘎然而止了么,还有什么留下来。

电影里那个醉酒作家这段描绘为之前一直浪漫轻柔的故事基调带去了锋利而凛冽的反差。

我却觉得他扮演的角色好像“上帝”原先的模样。

你若有求于他,他一定会回答你,但他的出现不一定是温柔善良慈父般的亲近。

你若问他人生到底是什么,他一定能一语中的地道出,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些无限大于另一些无限。

p.sWilliam Dafoe一辈子演得角色都有点搓气的要死..但是演得是真好电影的表演对话都非常自然,阿姆斯特丹在镜头下显出一派精致清丽的质感,浪漫得完全赶超了威尼斯香艳繁重的审美疲劳。

不想剧透太多,因为电影太值得去看。

但是恕我笔拙,不剧透就有点不知道如何才能具体形象地来描绘这两个太让人爱的男女主角,那容我再来扔一堆形容词。

Gus幽默,投入,勇敢却害怕;Hazel敏感,患得患失,少女心,但任性而坚强,这两个美丽灵魂在彼此交汇的短暂的无限中,活出了细腻如水情如长夜的缠绵。

当他们坐着小船通过阿姆斯特丹的座座小桥的时候,我脑中chua chua chua地刷出, before sunset, 情定落日桥,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这三部电影中男女主角谈着恋爱坐船分别经过巴黎、威尼斯、康桥的桥洞们的一幕。

然后情不自禁地脑补出一个Gif画面。

坐船游个河,喝着Dom Perignon,口中能感觉到星星般的跳动,风吹着脸颊穿过金色的桥洞消失在斜阳的尽头,转身对身后的人投以柔情似水眼神若干秒后,最后升华到时间停止、世间只剩彼此的心理高潮。

此生要实现了以上这个描述,才算真正晋级为新一代杰出“爱演派浪漫主义作女”代表人物。

人在给予有限的资源时,若表现出更加无畏和投入,往往特别值得敬佩。

积极心理之故,我每每看到这样的内容就想说,身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勇敢生活和爱。

可惜,人生比较多的常态是,我们用理所应当来面对看似用不完的时间与无尽的选择,而当剥夺了这些权力的时,又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

科学上来说,那无尽的宇宙里,无数的星星本应足够把天空照得和白天一样明亮。

那为什么我们的天空还是那么黑暗。

爱伦坡说,那是因为天空不可见的背景使一些星星离我们如此遥远。

恒久、巨大而不停延展的宇宙,不停拓展着时空的维度,这种无限让所有存在其中的物体相较之下看似都有限的不值一提。

当我们抬头看银河的时候,在那个双目与光接触的瞬间,有部分来自遥远银河的星星其实早已枯竭,但是他们散发出的光最终经过数千万光年投到地球,用一颗明亮的瞬间来提醒我们无尽的黑夜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生命体。

一代星星的枯竭,会有更多星星诞生,life goes after life。

宇宙并没有要我们把有限的生命去和永恒与无尽比较,它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好让我们在这每一个瞬间都能幻化成无尽的时空里,让爱通过身体像一颗星星一样,散发出来。

就像Gus与Hazel的爱,穿破黑暗来到我们视野里,成为了夜空中最明亮的星。

 5 ) 死亡是理性的

tfios 还没有在英国上映,但今天去看了粉丝专场。

我读过几遍原著,不是粉,但室友是脑残粉,所以一起去看了。

整个电影院几乎都是过渡在青春期的女生,有一对20s 的情侣,目测应该是观众年龄的上限了。

我一向对于改编于书的电影非常失望,a) 因为我不喜欢别人强加给我意境 b) 电影总显得过于委屈求全,刻意为了迎合观影群体而添加或删减些元素。

必须要说,这部电影非常非常忠实于原著,导演在采访中也说,他好友的离世赋予了他能力和动力更好的诠释这本畅销小说;第二可能也和作者john green每日到片场探班有关,很少看到作者参与度这么高的电影,也很感谢他这么做了。

电影的整个故事线完全忠于原著,从演员到tone都会很快让你找到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的感觉。

但,唯一遗憾的,我认为也是不可避免的,就是这其实是一部粉丝电影。

过于强调了男女主角之间的爱,虽然他们的相爱是有特殊含义的,是站在dying 的对立面 living, 但刻画成甜腻腻的小情小爱就有些over了,特别是Augustus和Hazel 第一次野餐的那个片段,原本应该是很感人的一幕:男生要用自己的wish of the lifetime 去完成女生去荷兰拜访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寻找故事里未完的结局,他要用好几件精心策划得几乎笨拙地暗示女主这消息,但电影拍出来,离我的预期稍微少了那么一撮味道。

两个演员都走了心,可表现的就像只是从洛杉矶去纽约看看画展,缺少了距离感。

当然也有非常出彩的部分,原著中最经典的Augustus 在教堂为自己办的葬礼,确实拍的非常感人。

我一直很欣赏Hazel准备的那段悼词,“总有些永恒大于另一些永恒” 关于一些我们永远无所可知的答案,理解的过程允许是感性的,或任性的。

这可能是这本书或电影最打动我的其一的部分。

Augustus 一直很介意自己的人生如此简单就要结束了,因为他有梦,有想被这个世界记住的渴望。

他窥探这个世界的秘密,永远是从别人的视角。

可Hazel, 她是自己去选择,选择被谁伤害,选择被谁铭记,对她来说,这种去选择的权利就已经超越了一个作为癌症患者的意义了。

我还记得在书中她曾向他父母表达过她对炒鸡蛋只能作为早餐出现而不满,就像她自己一样,她只能是被照顾的那个人,只能出现在别人的同情之下。

所以, 她宁愿自己不被这个世界记住,只存在于那些真正爱你的人的记忆里,才拥有完整的人格。

影片到后三分之一部分,便开始过渡煽情了。

影院里开始出现抽泣声,男主去世时这种哭声开始肆无忌惮的似打哈欠一样传染开。

我可能是看到最后,电影院里少数没有流泪的观众。

我室友说我愤世嫉俗。

也可能和我自己的立场有关。

我始终觉得电影应该给这两个孩子的父母多一些笔墨,作为亲历者的我,我感受的更深,更绝望。

去年夏天,当全家奋斗整整十个月,他还是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也像现在一样,没有掉泪,更没有祈求任何人的怀抱。

我成了唯一目睹他离世的人。

我以前一直在用别人的经验体验死亡,你会发现死亡是艺术性的,充实饱满的情感,浓重的色彩。

可当他留下那一行泪,眼球迸出鲜血的时候,你会意识到,死亡就像射线一般,不会反转。

我想那些打扮的朝气十足的姑娘们再想到这部电影时,除了描述男演员太阳系一般的笑容,还有过瘾的感情宣泄以外,可能不会再有其他。

而对于任何一个贴近死亡的人而言,那深深的无力感胜过所有。

死亡,真的就是无尽的黑暗,就算你用爱来包装它,升华它,它也永远不是问题的解答。

它是问题本身,永远无法回答的那种。

 6 ) The Fault in Our Stars

PS:想用影片名当评论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太妙了,并且也很好听。

多年前,第N次刷完《大话西游》后特别有感觉地浓重忧伤了几日,并写下了一篇名叫“爱情故事”的影评,那篇评些什么内容我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结尾处我对为此伤心了几日的自己写下了:从未谈过恋爱的人反而最喜欢对恋爱指手画脚。

看来,我又要忍不住指手画脚一次了 。

传说中死亡和爱情是艺术创作永恒不灭的母题,又有传说,一流的电影是由二流的剧本三流的故事产生的,剧本太好的话留给导演和演员的空间就不太多了。

那么,这个让我“哭晕在办公室”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构成的呢:癌症女孩A生活在一个由药物和医院组成的世界中,但除去这点致命伤,她有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以及比很多同龄女孩更聪慧敏锐的头脑,她对世界没有人云亦云的想法,爱看书爱思考,喜欢独处,但没有文艺青年的酸腐味道,其实她的生活在我这个外人看来已经好过世上千千万万身体健康的行尸走肉了。

过于理性的头脑使她随时处于迎接死亡的戒备状态。

直到某一天她在很不情愿参加的癌症互助会上邂逅阳光男孩B。

男孩崇拜英雄,害怕死后被遗忘,有着干净的笑容,看见A的第一眼就朝A放电,但看电影时不用任何暗示作为观众你明白这个人绝对不是谁都放电的,他有点喜欢她,第一眼就有点喜欢。

一向孤冷的A还以少有的微笑,这时你会明白貌似A也不反感B,甚至偏好感,这对于没有打算向外界敞开心胸的A而言很难得。

在互助会上B讲述了自己害怕死后被遗忘的忧虑,A从未在互助会上发言,但为了回应B她第一次开口了:总有一天谁都会消失,每个人都会被遗忘,哪怕是伟大如莫扎特,若干年后也没有人会专门留下来为了记住他,更别说在座的各位了,所以如果恐惧这点,最好趁早将其抛之脑后,因为其余人都是这么做的。

A说完后B还以难以捉摸的笑容,不一定是认同A的说法,要知道这样的恐惧并不是旁人三言两语就能够消除的。

但B似乎很享受听A讲话,不管内容是什么。

之后的故事,也许按照诸君的期望发展,只是置换到两具将死之躯上面,很多都进行得很缓慢或者根本无法顺利开展,他们当了很久的朋友才有一个非恋人式的拥抱,以及很久很久以后才有了第一个KISS。

但是他们喜欢四目相对,喜欢对着对方的眼睛谈话,喜欢倾听对方的喜好和需求,把对方的兴趣爱好当做自己的一样对待。

A的愿望在13岁那年为了迪斯尼被用掉,然而她现在有了更想要实现的愿望却没办法实现,B在与A交流的过程中熟知了A与那本爱不释手的小说的情缘,在鄙视A轻易用掉愿望的同时已经打定主意把自己的愿望送给A并陪同她去荷兰完成心愿,尽管中间因为身体缘故又出现一些波折,最终二人以及A的母亲三人一同前往荷兰,在见到作家的前一晚两人终于互诉衷肠决定以情侣身份相处并度过了心醉的一夜。

无奈A见到向往已久的作家后与自己想象的大相径庭,颓废作家不肯告知故事的结局,并责怪A太过较真,说一本书完了故事也就完了,故事里的人物也不需要继续他们的命运,还抛出一个无限比另一个无限大这样的“谬论”惹恼了A,A失望而归,毕竟这是支撑一个绝症患者的故事,而她亲眼见证了这个故事的缔造者将它捏碎。

B一路追赶,生怕A为此更难受一个劲儿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可以为你写一个更棒地故事,你不要难过。

然后,二人走到一个廊椅上坐下,这时候A的情绪已然平复了许多,B在此之前都一直扮演着A的小太阳的角色,一直一直温暖着A,但是B选择在这个时候告诉A:我的腿又开始萎缩了,我只是一直没敢告诉你。

这时候的B露出了片中第一次的绝望的神情,我猜,他起初只是单纯地想要借此来平衡A的失落,因为心细如他明白安慰一个人最好地办法不是一个劲儿的说不要难过不要难过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是告诉她我曾经或者现在比你的状况还要糟糕,也许世界对你不公平,但是我要让你感觉到我们俩是一样的,我对于你而言是公平的,如果我能有幸成为你的全世界,那世界的不公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想象一下中情花毒的小龙女,杨过的方法是我也中吧,想象一下大仇在胸无法释怀的不幸福的萧大哥吧,阿朱的方式是我死换你幸福。

但是现实是B并没有他想象地那样强大,他还没来得及用自己的伤痛换取A的公平,他自己就已经开始倾斜了。

电影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转换角色,B的伤痛开始由A接管,因为他们已经正式相爱了,而A事实上远比B要强大,后面的故事有点悲伤了。

A开始病发,住院,坐轮椅,又开始更加害怕被遗忘,B说:我知道这很幼稚,但我一直期待自己成为一个英雄,身负一个伟大的故事,会被刊登在报纸上,我本该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A告诉他:你本来就与众不同,你总是痴迷于让人们记住你。

我觉得你很特别,难道这还不够吗。

你认为要过有意义的人生,要每个人都记住你、爱你,但你猜怎么着,这就是你的人生,你只能得到这些,我、你的家人、你能面对的世界,就是这些。

如果这些于你还不够,那我很抱歉,你至少不是两手空空。

因为我爱你,我会记得你。

这席话对B好像很受用,我猜依然不是这些话本身有多么能带给他力量,二是说这些话的人是A,这就能够带给他力量。

他总是愿意聆听她的每一句话,愿意发自内心地崇拜她,一个少年他崇拜比自己还要小的少女。

不是带着痴迷的崇拜,而是用爱她的方式来崇拜。

很难想象的一种关系,我从未见识过的一种关系。

据说,人在经历真正的爱情的时候整个灵魂会升得无限高,他会释放身体里所有的善意来对待他所面对的世界,并且心甘情愿。

之后,B想出了一个他能够接受死亡的最不坏的方法——预演葬礼,他要求A和好朋友C分别写悼词给他,然后他们三在教堂里一起出席了有当事人参加的葬礼。

眼盲的C笑嘻嘻说了一大堆损友的话最后严肃地说道:如果未来的某天我能够安装电子眼重见光明,我一定会拒绝,因为我不想看到一个没有你的世界。

A的悼词:B是我此生灾星下的恋人,我们的爱情故事如史诗般荡气回肠。

我没有办法开口诉说,只要讲起,我便要被淹没在泪水之中……八天之后,B走了,A在葬礼上没有念此前准备好的话,而是说了许许多多安慰活人的假话,因为A渐渐明白,葬礼不是办给死人的,是用来安慰活人的,B坚持要预演葬礼,是因为真正的葬礼根本不属于他。

作家突然出现在B的葬礼上,并试图解释A此前对小说的疑问,无奈A此刻沉浸在B的离去的巨大悲痛之中,加之本身厌恶作家,不留情面地把作家赶走了。

C来找A,二人相互安慰,C告诉A,B真的很在乎她,每次一提起她就一个劲儿地说个没完。

这个片段让我想起知乎的一个问答,问:一个男生什么时候才算真正喜欢上一个女生。

最好的一个答案是:他做任何事都会想起要是她在就好了。

C还问A见到作家没有,说B曾给作家写了一封信,这时A才想起早已经把作家试图给她的信揉碎。

A回到车里找到褶皱的信纸,打开读到B写给作家求助的信:我是如此好的人却写不好字,你是如此糟糕的人却能写出好句子。

我要求你帮我写一封悼词给A,因为我文笔不好……你不必担心她是否比你聪明,因为你清楚她就是。

她风趣而不刻薄,我爱她.这世上你没办法选择不受伤害,但你可以选择被谁伤害。

最后,故事在B的信中结束了,B直到死后都还依然在给A力量,给她延续生命一个最好的理由,那就是:不要忘记他,不要忘记他们的岁月,那里尽是美好。

这大概印证了福克纳的《野棕榈》里的那句话“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不存在。

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

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我从小迷恋各种故事,正如直到现在号称喜欢电影的我也仍然停留在它是否是一个好故事的层面。

我想我能与故事们相处自如,如同活生生的人一样,我与它们分别相处之后,它们之中有些能伤害我,有些能给我力量,有些让我大开眼界,有些让我很快遗忘。

而我发现我喜欢的是那些不一定有完美的结局却一定能在很多很多细节上面触动我灵魂的真善美的故事。

A和B的故事讲完了,现在我想谈谈它。

谈谈我得到的,或者说我想得到的。

如果把这个故事定性成一个典型的爱情故事,那它是合格的,作为由大银幕来讲述的爱情故事,它更是做足了全套功夫。

男女主角爱情角逐的时空都是被设定好的:泰坦尼克只有三天,空间只在一艘船上;都敏俊离开地球只剩下一个月的时日,空间只在俩人的家中。

同理A和B亦是如此,同样的境遇很容易心心相惜,这样的恋爱很水到渠成,或者说很容易上手。

相对封闭的空间+极其有限的倒数的时间+全心全意为对方着想的男女主=合格的浪漫爱情。

那么除此之外这个故事也具备了太多非典型的因素。

我想这些才是创作者想要与观众互动和摩擦的焦点,爱情,只是一种载体。

玄机隐藏在其中。

被遗忘记得谁曾经说过:人们在惧怕死亡的成分中至少有一半是恐惧被世界彻底遗忘。

在A与B第一次碰面的时候,B就很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恐惧,可以还原一下B当时的话:我十八岁成了半机械人,半条退没了,但我一直想成为不平凡的人,我想要很多人记住我,我不想被遗忘。

很轻松地语调讲述沉重的经历,越是满不在乎其实越在乎。

我想他当时主要是想说给A听,让A第一时间了解他,对他也产生一点兴趣。

很顺利地,A对此作出了回应。

告知他不必自寻烦恼,因为每个人都会被遗忘,这是全人类共同地命运,并不只是针对他个人。

这是他们第一次交流。

但是通过这次交流,银幕外的我们能够思考的就太多了,因为我坚信这是个普适的并且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并不会因为导演借着A的三言两语就能够让所有和B有一样恐惧的观众释怀。

A的答案只是千万种之一,或许我们跟B一样爱听她讲,但并不能轻易地被它说服。

B在留给A的信中说他在A生病进入IUC的时候偷偷潜入病房望着虽然病重却仍然活生生的A,想象了一下没有他们俩的世界。

他觉得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其实这一点上,我比较倾向于B的感受,我觉得害怕被遗忘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恐惧,尤其是当你知道死神随时都会将自己带走的时候。

走后的世界是你没有办法知晓的。

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谁的消失都是微不足道的。

而存在唯有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消失了,我们的意义也就消失了,就像我们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正是因为如此,某种意义上,所有的苟延馋喘都好过于彻底消失。

公平如果你是这样想的:我不认为爱情里面有绝对的公平,如果真的爱,就不会计较谁付出得更多。

这话我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

是啊,谈恋爱的时候不计较,分手后慢慢算账。

总觉得,一份有诚意的恋爱关系中,公平也许是最必不可缺的一环了,它是保证二人能走多远的基石。

如果恋爱关系中长期存在不公,这份感情到崩盘时大多会酿成惨剧或者永远不能磨灭的伤害。

如果你没办法界定什么是公平,那我想也许你会明白什么是不公平。

豆瓣上曾有这样一条广播大概能浇我心中之块垒:“ 中国情侣没有交流,有的是听和服从、哄和被哄、发嗲和撒娇、指责或批评、抱怨与开解、倾听和安慰。

没有交流,没有两个对等的人深度地对话,不,连浅显的对话都没有。

因为除了琐碎,没什么可聊的。

”也许很多观众都把这部片子或者这个故事当做千千万万小清新爱情故事一样一带而过,并没有认为它有多么特别。

但它对我而言很有意义,是因为它呈现了我所能想象的最好的恋爱的模样。

A和B的相处方式是我最向往的一种。

在这种关系中我充分地体会到了怜悯、尊重、公平、理性和诗意。

而这些往往在很多别的恋爱关系中是被遗忘或者舍弃了的。

直到最后他们都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这段关系的平衡,仔细打理夹杂在其中的尘埃,他们仿佛是两个找到同一件绝世珍宝的收藏家。

真正的爱情,不是相互占有,而是我能拿出多少东西给对方,而该自己保留的我绝对不会舍弃:自尊、独处的时光、及时表达意见的权利…..有了这些我才能继续更好地和你相爱。

这里有一段A和B的对话时全片所有的我喜欢的片段中最最喜欢的一段,也是最能够表达这段关系中珍贵的地方。

当A得知自己原本能够去荷兰却因为身体缘故只能被困在家中绝望时,她打给B说自己家的后花园有一座小时候爸爸搭给她的秋千,大概因为身体缘故她不能使用它。

这时候B调笑说:那我要来看看这泪之秋千了。

A苦笑B:我明白你的意思,这真是个悲伤的秋千架。

我希望你明白,即使你跟我保持距离,我对你的深情也丝毫不减。

一切试图让我幸免于你的努力都是白费。

(这男的哪里文笔差,简直就是诗人)A:你看,我喜欢你,我喜欢和你一起度过的时光。

但我不能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B:为什么?

A:因为我不想伤害你。

B:我不介意。

A:你不明白的。

B:我明白。

我知道你在说什么。

我说,我不在乎。

能被你伤害是我的荣幸。

A:嘿,B,我是颗手榴弹,有一天我会爆炸,当我醒来我会摧毁我周遭的一切。

我觉得我有义务减少伤亡人数。

B笑:你颗手榴弹。

B知道无法用言语让A信服他的决心,那就行动好了,要知道“最好的告白是长久的陪伴。

”看了片子的人会明白这段美妙在哪里,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死亡一直以来作家海明威给世人的印象随着他的“硬汉原型”深入人心,但他又被施泰因称作“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在我眼中,迷惘跟某种柔软有关。

至少是硬的反面。

迷惘不是一种清闲的徜徉,而是一种焦虑的徘徊,它意味着灵魂的飘忽不定和一声叹息。

海明威在目睹或者经历了一切人间悲惨剧之后在家书中写道:死亡,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最后,这位二十世纪爵士时代的经典硬汉用猎枪自绝于世了。

想想无数场战争中、天灾人祸中,有多少死亡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

简单到他们只是数字中的一员,连代表他们的符号都是群体化的。

说回影片,这部片子另一个让我欣赏之处,就在于,它所要讨论的问题在逐渐升级,由小到大。

它始终在引导我们跟随这群患癌者一起思考用怎样的姿态来面对死亡会更好一点。

如果说B是对于被遗忘的恐惧。

那么A却是对于自己消失的影响的担忧,换句话说她更加恐惧被遗忘。

A在13岁的时候差一点撒手人寰,她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但她和父母的关系仍然有些冷漠,因为妈妈说了一句:我从此就不再是母亲了。

A一直耿耿于怀,她害怕母亲将自己遗忘,害怕自己的离去等于自己从未来过。

当母亲告诉她,伤痛肯定是会有的,但是人能够带着伤痛活下去,并且自己永远是她的母亲。

A才像小孩一样和妈妈真正讲和。

常听人评价一次自杀事件都会以这样的语句:他就这样轻易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谎言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

听我说,没有人能轻易地死亡。

无论何时,死亡都是一件无比沉重的事件。

它意味着我不再能够与这个世界互动,也不再有可能性。

我爱的、我恨的、我不屑的、我参与的不参与的,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

它是一场世界上最隆重的告别仪式。

你说,死亡怎么可能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些无穷比别的无穷更大”这是我还没想好的部分,不说了。

在我这儿,这部片子的角色相当于《怦然心动》的续集,我承认我是在持续亢奋的状态下看完的,并且我很有很久没有这样和一部电影触电了,我很喜欢,不管你怎么想。

 7 ) 痛苦要求被感受到

我讨厌情感专栏作家,他们痴迷于给读者解决疑难杂症,仿佛能感知到世间所有痛苦。

到最后,他们不得不借助想象,编一些高难问题来自问自答。

当然,感情的困惑,人人都有。

可是,一个人的痛苦,其他人可以移位思考,却无法代为承受。

也有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很多问题的产生,其实不过是希望痛苦能被感受到,提问者想要的,根本不是阿猫还是阿狗来解答。

包括一些影视作品所表达的,时下从国外接力到国内的冰桶挑战,它们的出发点一样,痛苦要求被感受到,哪怕它们是一种奢望的表现。

《星运里的错》,老掉牙的绝症题材。

说它老掉牙,因为观众都知道,不是A死就是B亡,大限摆在那。

但,这部电影不只有插曲个不停的小清新,我以为它会放一堆梁静茹《会呼吸的痛》之类的歌;它也不完全依靠演员外形所取胜,譬如加斯·范·桑特拍摄同类题材《悸动的心》,总之,还是拍出了一些新意,秒杀韩国白血病影视剧。

影片塑造了两个不太一样的主人公,他们没有把痛苦绝望或坚强奋发写在脸上,不走极端,也不灌心灵鸡汤。

去掉那个氧气瓶,去掉那段机械腿,他们根本就不像奄奄一息的癌症病人。

身为非正常人,他们却拥有着比正常人还强大的健全人格,知道关怀朋友,善待身边人。

把他们中的一个敲碎,把这段感情砸碎,那么,这就是一个高明的悲剧。

作为小清新风格的片子,《星运里的错》调子明亮鲜艳,台词通透。

比如那个双目失明的朋友,他和女朋友说了数以万次的“永远”,一转眼,承诺就踩成了满地碎片。

多数人在许下承诺时,并不知道承诺意味着什么。

片中配角人物也鲜有悲戚戚的,不说双方家长的通情达理。

就说《无比美妙的痛苦》的作者,他先是充当了女主角的精神寄托,紧接着变成了面目可憎的混账人物,也是一处妙笔。

经过海量影视剧的洗礼,许多观众变得讨厌俗套,因为俗套意味着不新鲜,陈腔滥调。

可事实上,俗套不可怕,俗套最有效。

“孩子,你可以选择放手”,这是我们熟悉的煽情方式,效果也很奏效,真实但略显俗套。

《星运里的错》做的最好地方就是它会让你暂时忘记这是一部绝症题材,开导失恋朋友、坐飞机去旅行,细节真实有趣,没有抽离于现实,更不会让观众也置身于压抑的ICU。

别的先不说,能在跨国旅行发现彼此依然搭调投缘的情侣,他们不能在一起,简直没有天理。

与此同时,影片也跟观众开了个小玩笑。

所有人都注意到,女主人公突然病发,又达成了愿望,好像做好了一切赴死准备。

岂不料,剧情突然急转直下,俗套以另外一种面目出现了,但观众早已原谅这一切。

死亡并不是终结,这是《星运里的错》要说的。

无论谁先走,主人公都相信,彼此出现在对方的生命里是有意义的。

不是说,恋人走了,余者就失去了爱人的资格。

同样的,女儿走了,母亲就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意义。

影片极力想要打破这些陈旧观点,提倡一种坦然、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

死亡得让生者更好的前行,每个人存在于世上都是有意义的。

在很多电影里,绝症的出现和意义,那也不过是为了强化爱情消逝的痛苦。

《星运里的错》很好地平衡了二者的关系。

因为爱情的出现,他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因为生命的终结,他们的爱情更加无法被遗忘。

作为一部面向年轻族群的电影,《星运里的错》有许多小花招,比如先前有朋友热议过,如何在电影里表现发手机短信。

因为手机不仅是虚拟的社交网络,同时还侵入到现实生活中,它跟电脑一样(片中出现了众多的看片镜头),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高的时间比重。

影片就用了有趣的字体形式,还能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像阿姆斯特丹的突然成行),这些文字内容不仅减少了冗余的镜头,也令演员的表演更加完整。

【中国新闻周刊】

 8 ) Im in love with you

I am in love with you.我爱上你了And I know that love is just a shout into the void...我知道爱只是一声呼喊 转瞬即逝and that oblivion is inevitable.遗忘是必然的And that we're all doomed...我们注定走向死亡and that one day...终于一天all of our labors will be returned to dust.我们的一切努力将重归尘土And I know that the sun will swallow the only Earth we will ever have.我知道太阳将会吞噬我们唯有的地球And I am in love with you.而我爱你Sorry.抱歉

 9 ) 有限幸福

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没有什么惊喜,煽情不够,节奏略显拖沓的一般玩意,包括他对病症和死亡近乎理想化的描述都注定了其及其一般的深度和广度。

但是作为一个资深准大龄青年我却看到了一种久别已久的单纯和勇气,人家都要挂了,仍然突破自我走到了一起,反观我们身边之芸芸众生,我倒是觉得他们是幸福的,或许应为他们都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得到的都是有期限的,所以在有限的0和1之间,可以付出无限的数字,直到大限将至。

而我们却生活在一个无限的恐惧中,虽然我们都会在七八十岁或者六七十岁死去,亦或者明天哪里来个横祸什么的也就如沧海一粟般走到尽头。

但是至少,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对于死亡的解读和审视或者说根本就顾不上。

我们只是一味的恐惧着所谓不知所以然的未来,恐惧没有工作,恐惧房子继续让自己更加无法负担,恐惧养不起孩子,恐惧自己比身边哥们混的差,恐惧爱人劈腿等等。

所以我们对于伴侣的选择附加了更多无谓的必须条款,然后徘徊、犹豫、紧张、惶恐,错失了美好,走过了山花烂漫,结果最终或许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选择了自己最不齿的选择。

当然,有情人终成眷属,等待到了值得的例子肯定是有的,但是从概率上讲我想应该是凤毛菱角吧。

或许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大限,就对这个人好一天,好一个月、好半年,用尽你所有的热情和理想主义,抛开所有世事纷扰,选定那个人,建立一个感情世界的乌托邦,让大家都感受一次最单纯的存在,让彼此寻求一次心灵的旅程,又何尝不可?

肯定有朋友会说,你就是一个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者。

我记得麦兜里有一句台词说道:如果这些如果都能实现,那么世界会不会真的因此而不一样?

 10 ) 短暂的美好

这部在电脑里放了很久都没有看。

开始以为是那种老套的爱情片,打开看过几眼男女主角都不养眼,看不下去,就一直放在那里,某天就那么一直看完了,发现还不错。

生活是残酷的,本该无忧无虑肆意快乐的青春碰到了疾病,遍带上了缓慢悲伤的色彩。

还好有那么个人,平平的面貌在他眼里最美,古怪的个性在他眼里很有魅力,他懂自己的感受愿意想办法满足自己的愿望。。。

就是接受与爱吧。

以前总觉得如果结局不好,如果注定要失去,那我宁愿没有过,这样不会有失去时候的难过与伤心,但现在觉得,就算很短暂,失去时候很痛,生命中的各种美好还是值得去经历与珍藏。

《星运里的错》短评

有些类型片错过那个年纪就很难被打动,比如这种无病呻吟(还真是有病)卖力煽情的爱情片

9分钟前
  • 老李
  • 较差

预算:1200万首周末票房:4800万北美票房:1亿2487万全球票房:3亿716万上映日期:14.06.06上映周数:18周分级:PG-13最高院线数:3340北美最高排名:1

13分钟前
  • 夜观风
  • 推荐

“痛苦要求被感受到”第一次男女猪脚得癌症竟然一点都不觉得狗血,OST很赞,男猪屎的时候我还差点哭了。。看来我的少女心还在==

15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简直就是在拿癌症做噱头!

16分钟前
  • 🤡
  • 较差

文艺的濒死的爱情剧,英文名取得不错,虽然剧情里很多地方有些小哲理小创意,但是整体情节不能免俗

19分钟前
  • 没事挠头
  • 还行

选曲完全可以再开阔一些,也许制作班底平常不听歌。M83写了一首曲子就成了死者在路上远去安抚生者的必备BGM(穹顶下S1)。还有Boom Clap和Ed Sheeran(特邀)……这是在刷Billboard榜单么。疯作家的意外存在倒是把主流气息拉偏了许多,不错。

22分钟前
  • 旧书君
  • 还行

呵呵

27分钟前
  • 小鱼ZOOY
  • 较差

票房要不要这么好,搞不懂北美人民的口味了,怎么突然就又喜欢上小鸡片了。。。。。。。。BGM挺好,就听歌吧【。

29分钟前
  • Nanccccccy
  • 较差

“生老病死从不是终结,疼痛需要被感知”。通过描绘抗癌少男少女的末路爱情去引发关于疾病、死亡、亲子关系及待物处世方式的思考。依赖原著强大而底蕴丰富的故事内核,台词对白精炼又不失哲理,价值导向超级正面,在不悲不喜间将暖意发散到极致。不必纠结于眼前的痛苦,更不要害怕被世界遗忘,能在漫漫人海里相遇,已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多年后不过都是广袤星空下漂浮的微尘。

33分钟前
  • 张苑希
  • 还行

too freaking long

37分钟前
  • TimberNord
  • 较差

故事走向真是越来越狗血,果然这种题材想不拍俗都难。不过有些台词真心不错,有一丢丢想看原著。

42分钟前
  • n2
  • 还行

最近全网刷屏的给我一朵小红花让我想到了几年前这部北美大火的抗癌爱情电影,电影拍得很美很清新,gus的出现是女主抗癌生涯中最美的经历,他有活力,幽默风趣,乐观向上,你完全看不出来他是一个将死之人,而正因为如此,结尾他的逝去才显得不舍。

47分钟前
  • Rábano
  • 还行

男主笑起來好泥馬像Nico Rosberg!!!

49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还行

书读到一半看了电影 一直哭 却也不悲伤 - The best love story i've seen in a long time.

50分钟前
  • 乐乐乐了
  • 推荐

这就是场虐恋。

52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还行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57分钟前
  • Nobervem
  • 推荐

"I fell in love the way you fall asleep: slowly, and then all at once."后面一直流眼泪都觉得自己恶心。最终成片打破了此前对于选角的疑虑。这从来就不是一本少年苦情的癌症病历,而是最简单少女纯情的爱情手记。加上EdSheeran+Birdy+Grouplove+Lykke Li的原声,就那么痴痴笨笨的爱一场吧。

1小时前
  • SingLesinger
  • 推荐

7.7。影院的观众比女主角哭的还厉害。男主角就像冬日里的暖阳,黑暗中的黎明。从互助会见面直到去世都是阳光、积极面对人生的那种。上天眷顾他,送了他一颗永恒的“星"。但是又对他不公平,没让他被永远记住。You are the sun in darkness, but doesn't belong to the night. 二刷中字觉得其实不错。

1小时前
  • LoVe
  • 推荐

John Green笔下的少女总是有着充满隐喻式的智慧。深夜一个人在电影院看得哭成狗,旁边的少女担忧的问我"Are you alright",我不知道如何解释哭成狗的奇怪心理活动,只好说I once had a lover died from cancer然后逃跑一样回了家。我曾从十级疼痛里看见死亡,这片子除了爱情都很好。

1小时前
  • mr.x
  • 推荐

女主美,男主呃。

1小时前
  • 闪电虫洞机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