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愛とかで幸せになるとか思っちゃダメ幸せは 別問題だからね愛というのは 厄介なものです自分の思いのままに 抱き締めても相手は痛いだけかもしれません愛は執着だと言う人もいます男女の愛も 家族の愛も美しい時だけでなく非常に危険なものになってしまう時もあります僕も精神科医として いまだに迷いつつ患者さんと 日々 向き合っていますしかし 真の愛情がなければ人を救うなどという大それたことはできません人を救い 人を癒やすのはやはり 最終的には愛しかないと本気で 人を愛するべきだと僕は そう信じています
日野伦太郎是综合医院心理治疗师,他提倡关注患者,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反对冷冰冰的药物治疗。
他不仅仅在诊室里为患者提供帮助,也会在患者的车里、路上、自己家里为患者提供帮助,只要他认为能帮助到对方就会去做。
同时他也为医学院的学生传授精神分析,在课堂上提到当患者对治疗师产生爱慕之情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
他带教的女实习生问,如果回应对方“我也爱你”,引起男性的兴奋情绪怎么办?
伦太郎认为只要有共鸣(翻译是共鸣,我认为是共情,之后用“共情”代替翻译的“共鸣”)就能有治疗作用。
他带教的男实习生提问,如果治疗师真的爱上了患者怎么办?
伦太郎说那就去结婚,学生们一片哗然。
然后他补充道,但治疗师不可能和每个患者结婚,所以这是一种滥用职权。
好的治疗师,应该去帮助患者在治疗中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并用这种学到的能力爱上真实生活中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一段是整部剧集的主基调,之后十集都将向我们展开伦太郎作为治疗师,和他的女患者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
伦太郎第一次见到梦乃是在医院的理事长邀请的饭局上,梦乃是新桥一代有名的艺伎。
她的本名叫明良,有一个开麻将馆、包养小白脸、整天沉迷赌博的母亲。
母亲经常纠缠她,问她要钱还赌债,明良就算很为难,依旧不断的去满足母亲。
没有钱,就问理事长元能寺要,穿上艺伎的华美衣裳,娇嗔的瘫软在元能寺的怀里,轻轻松松就能拿走一笔钱。
作为艺伎的梦乃,对男人是很有手段的。
但母亲太难满足了。
母亲的赌债就和一个无底洞一般,梦乃怎么努力,都填不满。
母亲也曾是新桥红极一时的艺伎,她贪恋赌博,又经常和各种男人鬼混,根本不管明良。
小时候,明良常常需要一个人在家等待母亲回来,但母亲如果带男人来,她就会被赶到门外。
母亲总说为什么要生她,一点用也没有。
甚至,母亲会和男人们出去游玩个几天,无论小小的明良在阳台上怎样嘶声力竭的呼唤母亲,母亲永远头也不回的走掉。
食物会被吃完,连番茄酱也没有了,明良只能喝水。
母亲买的金平糖是她最珍贵的东西,它是明良的替代性客体,代替母亲陪伴着她。
所以明良总是习惯一小颗,一小颗的让这些五颜六色的金平糖在嘴里融化,不舍得一把把的吃。
如果连金平糖都吃完了母亲还没回来,明良就会失去最后的一点心理支撑。
母亲对女孩而言除了是人生第一位重要客体外,也是欲望的第一个投注。
女孩要完成母婴分离,建立独立的个体,比男孩更困难一些。
如果母亲也渴望和女儿一直处于共生状态,女孩没有足够的空间独立发展其他关系,这种母女间的联结就很难打破。
这种互相依赖的状态称之为共生幻想,会妨碍孩子正常的成熟过程。
明良的母亲也许因为自身人格发展的残缺,总是表现出一种赤裸裸的对女儿的嫌弃,无论是行为还是言语都让明良觉得自己是被母亲抛弃的。
她一直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却从未得到满足,所以根本走不到分离去建立其他关系的程度。
母亲也不是永远都对明良恶语相向的,有时,母亲心情好的时候就会给她买金平糖,并宠溺的拨乱她的头发。
这些时光变成明良最美好的回忆,也是她和母亲能联结的不多的机会。
她不会向母亲提任何要求,不会撒娇胡闹,永远都乖乖懂事的期待母亲给她更多的关注。
所以和母亲的内在联结可以变成女性力量的源泉,也可能成为她们混乱的根源。
明良必须实现母亲的愿望,而不是她自己的渴望。
八年前失踪的母亲突然出现,希望明良能帮她还赌债,保证之后会好好的和她生活在一起。
所以明良毫不犹豫的从公司辞职,做了艺伎,这样能尽快帮母亲把债还上。
也是八年前,新桥出现了一位叫梦乃的出色女子,用精湛的舞技和俏皮可爱的性格,周旋于各色男子之间。
梦乃和伦太郎在公园偶遇,樱花树下,陪客人喝的醉醺醺的梦乃软倒在地上,被伦太郎扶了起来。
梦乃顺势倒在他的怀里,说他的胸膛很温暖。
伦太郎告诉她,不要再撒谎了。
第一次他们相遇的酒席上梦乃就没喝酒,她总是装出喝醉的可爱样子,不过是为了吸引那些男性客人。
现在也是,梦乃并没有喝醉,做这些也不过是勾引伦太郎的手段。
梦乃太知道别人要什么,于是她就满足他们,然后通过他们满足自己。
可是被看穿了。
梦乃泪眼婆娑的说出了心声,一直是一个人,很寂寞。
然后,请求伦太郎和她一起堕落,于是吻了他。
伦太郎也很寂寞,母亲因为抑郁症自杀,他一直活在内疚里,甚至差一点也自杀。
当年他没能看懂母亲的抑郁症,还和母亲说要她加油。
所以他把母亲自杀的责任怪到自己头上,希望成为精神分析师,能帮助更多心理有困苦的人。
在工作上他总是以病人为先,甚至不惜打破设置的去帮助病人,只要他认为能拯救他们。
第一次见到梦乃,已经打动了伦太郎,表面喜笑颜开的艺伎其实一直在勉强自己。
樱花树下两人相遇前,伦太郎也见过梦乃两次。
一次是她帮妈妈桑来取药,穿着非常朴素的衣服,拘谨小心的站着,盯着诊室里空空的沙盘发呆。
而且,她完全不记得前一晚和伦太郎以及其他客人在艺伎馆开心跳舞的事。
还有一次和伦太郎擦肩而过,也是普通着装,根本没认出他。
明良有解离性人格障碍,以前称为人格分裂,在影片中翻译为分离性人格障碍。
(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链接 电影《你好,疯子》:我知道你们每一个人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翻译依旧将其归入人格障碍,但现在已经归入解离性障碍的一种。
她的基础人格是明良,分离出的人格是梦乃。
得病的刺激源就是八年前母亲的突然出现,她为了满足母亲承担她的赌债,成为了艺伎。
可是明良太柔弱了,她内心知道母亲在利用她,但是又那么渴望母亲的许诺能实现,所以不断不断的被母亲剥削。
梦乃的出现是对明良的保护,梦乃知道那些男人要自己做什么,如何可以弄到更多的钱,然后明良就可以和母亲在一起了。
作为梦乃的时候,她邀请伦太郎一起游湖,知道他是著名的治疗师,于是撒谎骗他父亲生病了需要用钱。
伦太郎怀疑她有两个人格,并且相互并不知晓,于是邀请她能到自己的诊室来聊聊。
对于心理治疗师而言,我们并不会邀请谁进入治疗,除非他自愿。
你来,我们在,你走,我们不留。
伦太郎的邀请,本身也是打破设置的一种,他从梦乃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的创伤,所以他很渴望去帮助对方。
明良会发现梦乃的存在,虽然有点模模糊糊。
比如和服上的棉絮,比如早晨醒来出现在怀中的一大包钱。
梦乃的人格表面看上去比明良更能适应艺伎的工作,而且活泼机智,讨人喜欢,但她也并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和别人建立关系。
这一部分,从早年就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以后就算衍生出新的人格,也是不会知道正确的和他人联结。
梦乃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色诱对方,通过性来和别人产生联系。
她看到异性都用这一招,无论面对年纪长她一大把的元能寺还是伦太郎,总是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着柔软诱人身体的女性。
她不介意和不熟悉的男性做身体上的接触,甚至可以直接亲吻对方。
这类人如果成为来访者,在咨询中也会很快表现出对异性治疗师澎湃的热情,渴望肢体接触,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种冲动,需要付诸行动。
如果治疗师坚持讨论这部分,她们就会表现的很挫败和愤怒,甚至会夺门而出。
有意思的是,这种案例里出现的来访者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和一个异性融合,她们其实更渴望和母亲融合。
如同明良一样,她们的母亲很少爱或根本不爱她们,她们对从未拥有过的母爱以及和母亲温暖的身体接触的渴望让她们忘乎所以,达到非常强烈的程度。
明良终于走进了伦太郎的诊室,悄悄在沙盘上放了一匹马,立刻又一次落荒而逃了。
孤独了那么久,都不知道如何让别人走进自己的世界。
在医院的小卖部看到没钱买面包的小女孩,明良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个在家等待母亲的饥饿的孩子。
她和小女孩说,妈妈一定会出现的,就好象她反复告诉自己的。
然后将孩子带走去坐摩天轮,完全没意识到女孩的母亲可能会回来找她,会着急。
明良的人格没有发展成熟,所以对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很多规则是没有意识的。
伦太郎带着两个实习医生找到她的时候,她对伦太郎表现出明显的陌生感。
以明良的人格而言,她和伦太郎其实并没有多少接触,之前的接触都是梦乃进行的,这让伦太郎更坚定了帮助她的决定。
当伦太郎用蛋包饭向其他医生解释分离性认知障碍的时候,也推测了她或许有个不幸的童年。
母亲的赌债欠了一笔又一笔,明良实在无力支付,只能不断乞求母亲兑现八年前的承诺,和她一起找个地方好好生活。
母亲根本不搭理她,明良无奈只能再一次答应帮她想办法,母亲这才宠溺的摸了她的头。
就算屈辱下得到的一点爱宠,明良也能偷偷的笑出来。
下雨天,明良去找伦太郎,看到了伦太郎母亲的和服。
这是妈妈的味道。
她贪婪的闻着,并把和服包在身上,仿佛又可以回到母亲的子宫,和母亲融为一体。
伦太郎告诉她,自己会陪伴在她身边。
但是这句话却刺激了明良,将梦乃激发了出来。
明良体验了最痛的被抛弃,不再信任任何人了。
梦乃告诉伦太郎,不要欺骗明良,只有那个傻子才会相信。
因为信任对她来说太危险了。
只有梦乃和明良,才永远不会抛弃对方。
梦乃铤而走险向元能寺撒谎说艺伎馆要修缮屋顶,拿到了一大笔钱。
但条件是必须帮元能寺说服官员,拿到新医院的投资金。
梦乃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做的很好,元能寺提出邀请她第二天去共进午餐,似乎想发展进一步的关系。
明良知道梦乃答应了元能寺的邀约,只能硬着头皮去海边的高级餐厅赴约。
在走进餐厅的一刹那,她看到一对父母带着他们的女儿在庆祝生日。
这个场景又一次刺激了明良,这是她一直渴望却从未得到的爱,虚弱的明良只能逃跑。
伦太郎在海边找了明良,她用沙子堆了两个沙堆。
一个光滑圆润,很完美的半圆形,象征着母亲的好乳房。
另外一个已经被她压扁了,象征着母亲的坏乳房。
克莱因认为当孩子渐渐发现母亲并不总能满足自己的时候,会将母亲看成坏妈妈,母亲提供乳汁的乳房是坏乳房。
但是母亲喂养自己,满足自己的时候,又呈现出一种好妈妈的状态。
孩子就会不知道怎么办,克莱因称其为偏执-分裂心位。
有些孩子会采取这个方法,将母亲分裂来看,把无法满足自己的坏妈妈的部分投射给别人。
就可以保留那个满足自己的好妈妈的部分,拒绝将两者整合起来。
明良的母亲那么糟糕,明良还是执着的守着那个圆润的、没有瑕疵的好乳房,不停的用手将它塑造的更光滑更完美。
如果将好乳房和坏乳房整合起来,这样糟糕的母亲是明良不能承受的。
但我们总要整合,这样我们才能从偏执-分裂心位走向抑郁心位。
虽然知道母亲没那么好会让人伤心,但我们不再会将事物或人看成全好或者全坏了,我们拥有了更客观的态度和成熟的心态。
在沙滩上,伦太郎治疗师的身份和明良患者的身份第一次发生了逆转。
伦太郎向明良诉说了自己和母亲的故事,明良引起的、伦太郎的反移情彻底占据上风。
伦太郎还没有察觉到自己因为明良而引发的,属于他的这部分移情。
治疗师可以在咨询中适当的暴露自己,原则是必须利于患者的治疗。
更多时候治疗师暴露的是针对患者情况的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创伤。
伦太郎在海滩边向明朗诉说的事,是来自于他的渴望,和治疗关系不大了。
这一次,当明良以主人格的身份问伦太郎能一直陪着她吗,伦太郎答应了。
明良倒了一杯茶给伦太郎,并且她主动向伦太郎伸出了手,意味着他们关系的互换。
在当下,伦太郎已经不在治疗师的位置上,而将明良放到了这个位置。
明良的母亲来找伦太郎,伦太郎希望她能看到自己女儿的不易。
但是伦太郎却被对方看穿了,嘲讽他和明良一样,还是希望回到母亲怀里喝奶。
她甚至预言伦太郎的母亲也和她一样糟糕,他一直不肯交往异性,认为恋爱是精神病性的,实则害怕其他女性和母亲一样水性杨花。
明良无法整合的认识自己的母亲,所以她固执的守着好母亲,不断去满足她。
伦太郎也无法整合的看待自己的母亲,因为看到过母亲穿着优雅的和服和其他男人出去,他无法原谅出轨的母亲。
所以哪怕知道母亲在被抑郁症折磨,依旧残忍的选择视而不见,不愿意去安慰她陪伴她。
因为他只将母亲看成坏乳房,坏妈妈。
最后母亲自杀,他再也没有机会请求母亲的原谅了。
随着治疗的深入,也随着明良和伦太郎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其实两个人已经更象在恋爱而不是心理治疗。
明良无法察觉,伦太郎也没有发现。
可是梦乃慌乱了,她害怕自己会消失,害怕只留下明良一个人来应对世界的时候,会被伤害。
所以梦乃进行各种恶作剧,订了很贵的日料送到诊室让伦太郎付钱,删除了自己手机上伦太郎的资料,撕了伦太郎让明良做的每日的记录等等。
伦太郎告诉梦乃,她不会消失,他希望两个人格可以进行整合。
梦乃的人格极度没有安全感,却绝不承认自己渴望依赖他人。
她认为一旦信任了谁,就意味着被伤害。
一旦有人真诚的想靠近她,她会采取攻击的方式,先把那个人打跑,以免以后人家抛弃她的时候痛苦。
真心帮助明良的妈妈桑抱着她的时候,梦乃就会现身并嘲讽这种温情。
更会针对伦太郎开记者招待会,让他身败名裂。
但是伦太郎顶住了,就算自己的职业生涯可能要被毁,他考虑的依旧是患者。
他赶到记者会,不是为自己辩解,而是要保护梦乃,他知道台上的是梦乃。
梦乃终于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背叛她们。
那一刻,她愿意从边缘状态的梦乃里,把明良召唤出来。
其实整合之前就已经发生了,明良能穿着梦乃经常穿的和服,但保持自己的发型,去见伦太郎。
两个人格的切换,不再是完全没有记忆的了,她们可以记得彼此出现时发生的事。
但记者会事件,是一个重要的扳机点,明良和梦乃终于整合完成。
明良请求和伦太郎在一起,以恋人的方式在一起而不是患者和治疗师。
一开始伦太郎拒绝了,但当明良离开诊室后,他追了出去,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反移情也早就开始了,从海滩边角色的转换,到站在屋檐下冲着明良离开的身影说了两遍“我会等你”,伦太郎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
移情是患者指向治疗师的,而反移情是治疗师指向患者的。
反移情分两种,一种是患者所引发的,一种是属于治疗师自身的。
我们只讨论属于治疗师自身的反移情,它和患者指向治疗师的移情一样,都具备两个特点:不合适宜的、针对早年重要客体的。
伦太郎的移情和母亲有关,梦乃身着的和服、眼神中的无助,都让他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所以,他没有发现自己一步步卷入这个个案。
随着明良情况的好转,她可以直接控诉母亲的糟糕,并拒绝继续和母亲共生绞杀下去。
同时她也发展出了和其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她能看到那么多年妈妈桑以一个好母亲的角色一直默默守护着她,以后她也会和妈妈桑为艺伎馆的生意而努力。
可是伦太郎退行了,因为他得到了明良,那个等于他母亲的替代性客体,所以他连能否工作下去都不在乎了。
曾经永远把患者放第一位的伦太郎医生,变成了小孩。
明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她看了伦太郎的书,明白他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在伦太郎母亲的墓前,她决定离开。
只有她离开了,伦太郎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从这段过往的创伤里真正走出来。
明良变的强大了,也变的睿智了,人生路上的苦,成为了她的财富。
本片最优秀的地方是没有遵循大团圆结局,让男女主人公在一起,因为他们真的不可以在一起,至少当下是不可以的。
这不仅仅关于治疗师的职业伦理,这关系到他们的人格成长。
如果他们在一起,又会形成另外一个共生关系,会阻碍他们完成其他的重要发展。
非常明显的一点是,伦太郎对投入毕生心血的精神分析已经没有兴趣了,他的患者们也被排除出他和明良的关系外了。
好不容易站起来的明良,也会继续回到以前依赖母亲、不断满足母亲的状态里去,只不过母亲换成了伦太郎。
那么他们真的不能在一起吗?
我认为也未必,按职业伦理规定,治疗结束后,在全无联系的情况下五年后,治疗师可以和患者发展其他社会关系。
五年是个硬性的规定,如果伦太郎的创伤得到痊愈,而明良的人格也更稳固了,他们能爱上真的对方,而不是自己早年客体的那个替代,又何尝不可以在一起呢。
想加入影心理读者群 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关密码:我是读者。
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有些趣味,或许还能给一些提点和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打赏支持主创。
想跟进一步了解主创,可以关注微博:心理咨询师贾睿。
剧情有点慢,而且每一集讲一个案例又没有讲得特别清楚,有的不明白发病原因,有的又没有看懂治疗成果。
但雅人叔演这种温暖的角色还是一如既往地在线,梦乃和妈妈的演技也在线。
和丈夫得了抑郁症对比,一个演患者,一个演精神科医生,很有意思。
又想起了异常心理学课程上学的各种心理疾病。
即使精神科医生也不是神,人人都有可能生病,唯有在专业的帮助下勇敢面对不那么完美的自己,才能最终救赎自己。
1、一是电视剧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要考虑心理医疗伦理的影响,自己应当起教育作用,而不能只为了制造让观众满意的结局,2、剧情安排梦乃看懂了伦太郎的书。
剧情中,梦乃是一个特别聪明,特别体贴的女人,所以她意识到伦太郎对她,有爱,也有移情,而她知道自己是不够好的。
此处会有一些不自信,她也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因为“被爱着”,就占有伦太郎,让他为自己贡献一辈子,乃至放弃医生身份。
所以她可以选择割舍,舍弃伦太郎对她“爱情”的一部分,割舍掉爱情,并且因爱而成全伦太郎。
成全伦太郎,既了结他的心结,又不用让他放弃医生的使命。
3、梦乃对伦太郎所做的一切非常的感激,她也会爱上伦太郎,以及对伦太郎产生移情效应。
剧情中,她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是一个不自私的女人,她意识到伦太郎对她的移情部分,是伦太郎对母亲的亏欠和补偿转移到了她身上,所以才格外的想要挽救她,而他做的已经够多了。
身为医生,伦太郎一直照顾别人,他也应当得到好的照顾,也就是他应该跟更有母性的水岛医生在一起,而不是照顾自己这个病人一生。
照顾病人一生,既是爱,也是补偿和亏欠,补偿和亏欠来源自于母亲那里的移情,所以男女之爱不够纯粹。
伦太郎对梦乃付出的太多了,乃至堵上了自己的身家,行动上如此大的投入,怎么可能不爱眼前的这个人?
你每天都精心照料一个人,你就是在爱她。
而梦乃又多少对伦太郎的爱呢,更多的是依赖。
她对伦太郎的爱,功能不太健全。
因为之前是双重人格,客体关系也是有缺陷的,她借助伦太郎,才刚完成了和亲生母亲的分离,才刚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
从这个角度讲,伦太郎是梦乃的心灵母体。
她和伦太郎在一起有短暂的甜蜜,但心灵角色上,不过是像8岁的孩子和一个成年的母体在一起,虽然也不错,但毕竟不是成年人的自由结合。
伦太郎对梦乃做了很多,无愧于爱,梦乃对伦太郎其实没有做那么多,只是应和了伦太郎需要她的需要,梦乃对他,更多的是刚能结束与坏母亲分离,对新母体的依赖。
我们观众,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容易被单方面的付出所感动,因为我们没有得到过这样的被付出。
梦乃的状况,有点脱轨火车,好像你不管她,她就会落入深渊。
她的解离失神状态,可能随时会去死的样子,激活了伦太郎当初对妈妈的愧疚和悔恨。
这种愧疚和悔恨本来是支撑着他做一个好的医生的,所以伦太郎一开始就越界了,过分的关注其中一个病人,过多的对自己其中一个病人付出,这就是心理治疗伦理上的越界。
他一开始对梦乃就建立起了反移情(逆转移),所以最后才能不忘初心,从一而终的爱这个病人,直到治疗好。
这一切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因为不存在没有移情的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移情的爱情关系”,任何关系中都多少带有移情的成分,因为所谓移情=心理感知对结构化的重现,是人的必然心理机制。
但在心理治疗界,这些就是问题,老师不能和学生谈恋爱,医生不能和病人谈恋爱,一是因为剥削,二是因为妨碍对方的成长。
而在世俗中,这一切好像都不是问题。
世俗中,爱了就爱,不爱就分。
我想最主要的,不能在一起的原因,是电视剧避免要传播不好的影响,所以剧情需要他们不能在一起。
现实中,类似这样的情形,医生爱上病人,并在一起也有,有的也不一定就不继续当医生了,至于余生幸福不幸福,那是没有人讨论的事情。
所有的童话都只写到王子和公主结婚就结束了。
有和我一样特别喜欢此片子的,可以加微信和我交流
看到很多人讨论“分数虚高”以及“强大卡司却没有打开”,发现原来喜不喜欢一个剧,完全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
开始只是想随便找些优酱演的片子消遣,看到是和堺雅人演的马上就看了,那个画质完全没想到是连载中,直到看完所有的集数,才发现根本没演完,还要等四周,简直心塞……以上是题外话。
下面进入正题,要说明的是完全是非专业角度的主观分析。
所以我想说的是,看到一个片子,能看下去,就是有缘分。
雅人叔演技确实很好,很多角色虽然都有彼此的影子,却又彼此不同。
这一次也许还没有发挥到雅人叔十足的功力,伦太郎也绝不是雅人叔演的最好的角色,但是之前虽然欣赏雅人叔的演技,认可和喜爱他的角色,但只有“伦太郎”,是看着觉得“爱上了”的角色,超过了对演员本人的喜爱。
也正因为爱上了这个角色,所以会关心他身上发生的事,关心他爱情的命运,自然不会看不下去这个片子,反而会不希望它结束。
另外我觉得,本身这个角色就无法用力演,就是要一副笑脸,静静聆听,温柔地说话,在这个基础上,感情戏的处理就显得格外好,因为很多表现情绪程度的分寸本来就很难把握了。
另外片子里,看到吉濑姐姐,看到内田,看到小日向,看到松重丰,远藤宪一,等等等等,这么多熟脸,尤其是小日向,演的角色看上去开明可爱,但又透着一股深邃不可测的劲头,这些都足以吸引我了。
最后说说优酱吧,本来看到这个片子就是因为喜欢她。
最初是看花与爱丽丝的时候开始很喜欢优酱,但莉莉周不是没看完就是看完了却把大部分情节都忘了,毕竟是十来年前看的了,说到这想起还有很多别的片子也是,明知风评好,却完全看不进去,这就是我说的,和那些片子没有缘分吧。
可能更加喜欢影视作品和照片里的她,本人上宣传啊综艺啊什么完全不想看,害怕会不同于我印象里的她,反而破坏了那种感觉,就像有些人,暗恋着觉得很好,接触到生活里的本人,那种粉红感就消失了一样。
好像很容易跑题。
其实本来想说的是,这个片子里,回想起来优酱可能确实用力稍猛,但我还没有出戏的感觉,片子里真正让我觉得出戏的是一个配角,那个警察的妻子,最后在病床上坐着训斥伦太郎那段,简直难受的我要闭眼了。
必须说这不是什么牛逼的片子,剧情,人设,台词,立意都不牛逼,比不了苍井优x4个谎言,比不了李狗嗨半泽直树,比不了花与爱丽丝,比不了孤独的美食家,也比不了三谷幸喜的电影们什么的,但是对于一个很久无法对偶像剧什么的动个心的80后阿姨,伦太郎久违的让我狠狠心动了一回。
从来没有过希望被堺雅人抱抱的心思,却好想被伦太郎抱抱。
最后想说,其实也不是想反驳什么,争论什么,因为说的都是很主观的感受,而对片子的喜爱与否,并没有对错之分,各自有各自得道理罢了,也许我只是想表达对伦太郎的喜爱吧,哈哈,怎么还觉得有点羞耻……就这样吧。
以上。
这篇影评看完第9集就想写,题目叫做“爱是治愈”“爱,填补心中的洞”这类,看完最终话换成了这个题目,也更能接近真实。
这部剧讲的是遵循精神分析治疗法的心理医生伦太郎给病人们看病的故事,每集会独立治愈一个病人,整部剧又通过对明良/梦乃(苍井优 饰)治疗串起来。
之所以用斜杠,是因为苍井优饰演了有两个人格的角色,明良是弱小的、爱着母亲却无法从母亲那里获得爱,梦乃是由此分化出来保护明良的、是强大的。
这种性格的不相容我们普通人可能也有经历,“纠结”“拧巴”就是我们的感受,只不过我们的双重性格是融合的、彼此知晓的,而明良/梦乃在一方做事情时另一方是没有感受的,时间是缺失的。
什么是精神分析法?
就是认为生病的状态总能找到诱因的,比如结婚恐惧症是因为父母从小吵架,那么理解了病人为什么得病,进而通过共鸣而疏导。
相对应的是生物疗法,认为是身体发生了病变,给患者开药治疗。
精神分析广为诟病,因为现实生活中并不能清楚分辨出诱因,但这种能说得清楚来龙去脉的方式,却是很适合文学作品、影视剧的演绎。
伦太郎对明良/梦乃逆向转移,也就是爱上了她。
那么问题来了,伦太郎爱上的是哪个人格?
如果,连一个人格都讨厌定另一个人格的话,伦太郎还能两个都喜欢吗?
正是伦太郎对两个性格的喜欢和保护,最终使两个性格得到的统一。
最后伦太郎向明良/梦乃求婚,因为伦太郎内心也有一个空洞,关于母亲去世的悔恨,是明良/梦乃的理解和共鸣填补了他内心的空洞。
对明良/梦乃也是这样的吧,“一直一个人”,“一直很寂寞”,而有了伦太郎了就不在是一个人了。
但是明良/梦乃没有答应伦太郎,因为伦太郎不是属于她一个人的,他是属于所有患者的。
在心理治疗中,患者对医生的感情转移,医生对患者的逆向转移,并不少见。
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空洞吧,世界上另一个人的看穿、理解和共鸣让人以为这是世界另一个我,是我丢失的那一部分。
而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是永恒存在的,随着时间推移,总会发现你的性格中有惹这个人讨厌的地方,有需要你隐藏起来的部分,保持距离才可以误以为是一体。
“下雨天成为雨伞遮挡雨水,打雷天成为毛毯遮挡恐惧。
”也许能减少患者内心的孤寂与痛苦。
然而这是自认为“对”的爱的方式,自认为合适的拥抱方式,也许会改善,也许会加重痛苦。
如何走向幸福之路,要学会自我拥抱的能力,不要将任何人当做救命稻草。
爱也无法填补空洞,因为迟早会排异反应。
关于精神科医生还是精神分析师,两者都是太专业的领域,看剧之前并不明白他们之间有什么明确的差别。
看来《Dr.伦太郎》会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去了解这个不为人所知的领域,了解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有脆弱需要救赎的一面。
我不认为这世上会有人是坚强到不需要任何治愈的,只不过每个人需要治愈的程度和方法不同而已。
所以非常认同伦ss的世人都是羔羊的说法。
看了放送作家协会高桥先生对这部剧的评论,还有一些专业从事精神科治疗的朋友的讲解,以及通过身边人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理咨询(精神分析)的朋友的说明,才觉得原来这个领域有那么多流派,也存在着很多争论。
据扮演伦太郎的堺桑本人说,他对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研究是有兴趣的,年轻时就看过很多心理学相关书籍,因为可以将此作为演技的参考。
据《Dr.伦太郎》的制片人次屋尚说,当堺桑接到该剧的邀约时非常高兴。
所以我觉得,堺桑可能对他要扮演角色所涉及的纷争领域或者说解释困难的部分已经有过相当的理论准备了,所以他才会说“到现在还不太明白优秀的精神科医生是什么样的,而是希望在表演中不断摸索,获得答案”。
无知者无畏,了解越多的人反而是越发谨慎和谦逊的。
在明知诠释好伦太郎这个角色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接演这个题材,我觉得一方面是堺桑喜欢探究事物本质的性格以及他着眼于提升演技的需求,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出于他对医生(在本剧的前提下就是精神科医生)所具有的局限性的敏锐体察以及他本人浓厚的人文关怀吧。
“医者仁术”,医生能主导病人的生死和祸福,但不管多么能干的医生,都有他们的局限性。
堺桑演过好多不同类型的医生,《潘多拉》里的克隆技术专家、《染血将军的凯旋》里的外科医生、《五岛医生诊疗所》中的癌症治疗专家,全部都是很出色的医生,可以说都是各自领域的天才吧。
可这些天才,在挽救人命时,都有过类似的无力感,以及这样那样的困惑。
放到精神医学的范畴,也是同理吧,伦太郎医生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有他的困惑和摸索。
而本剧虽然才刚开始了一集,总体走向尚不明朗,但认真思考之后,我认为剧作团队应该不会将剧情引向过于狗血的发展,如果这样的话,堺桑肯定是不会接演的,剧末也不会那么慎重地打出字幕提示观众精神疗法所具有的多样性。
一定还是会认真探讨现代社会人心病弱的各种现象,推动观众一同思考的。
但是电视剧为了追求戏剧化的效果,必然会有若干跳脱医学专业知识、虚构和夸大的部分。
我觉得剧中把宫川教授和伦太郎对立开来也是为了追求戏剧冲突的效果,绝不是为了突显药物派和精神分析派的纷争。
为了有故事可说,当然要打造一个“坏人”与伦太郎争斗,而只不过这个坏人正好是药物派的,编剧也是出于突出矛盾冲突的考虑,毕竟这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
而我个人觉得,药物派和精神分析派在现实中应该也不一定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
就像中医和西医,现在不是都说“两者结合,疗效更好”吗?
医者的局限性,是否有很多就是来自于本领域传统权威的束缚和技术瓶颈呢?
虽然我不了解医疗专业,不敢妄言,但不管任何一种学派或职种,如果能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应该都能突破原有局限,获得更好发展吧,我觉得这是一种普世性的道理。
比如拿演员来说,堺桑自己不是在月记里也说,理想的演员没有固定模式吗?
这并不是所谓圆滑的处世态度,而是看过学过很多以后,才明白世事无绝对,天地苍茫,万般变化啊。
只是因为该剧第1集被吐槽得太厉害了,我才有了这么多感想。
其实单纯的想法就是这是部很好看的剧,老堺还是那么温暖,我只想什么都不想地被他治愈而已。
其实,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观剧的感受都是出于自身的需求,很多情况下就是那么直观的一句话,喜欢或是不喜欢。
不喜欢的,强迫去喜欢也没意思。
而吐槽的,未必是真的不喜欢,可能是觉得内心迷惑未被解开而已。
如果是后者,那么希望通过多一些对剧情涉及的专业领域的了解而解开迷惑,从而对这部剧萌发出单纯的喜欢之情来。
医疗剧。
堺雅人扮演一位心理医师。
基本上遵循每一集治愈/出现一位病患的套路,主线为堺雅人与多重人格艺妓苍井优的感情纠葛。
另有几条伏线贯穿始终。
就剧本而言,我觉得完成度很高。
日本有这么句俗语:捉木乃伊的成了木乃伊,大概是作茧自缚作法自毙的意思——还有些微妙的区别。
日本似乎不产木乃伊。
这句俗语的出处很值得挖掘一番。
姑且不论。
想到了《Love Story》,是2001年,北川悦史子编剧,中山美穗、丰川悦司主演的日剧。
说的是一个三十多岁毫无成绩毫无前途的女编辑被指派负责一个曾叱咤风云但已很久没写出新书的作家,经历诸多风波,这二人倾心相爱的俗套故事。
那时我还没干写字这一行,就特别喜欢这个故事。
至今也是。
当然我一直在吐槽的是:女编辑以与作家相爱并组建家庭的工作方式令作家焕发创作的第二春这种事,好像会影响出版社的风评。
女编辑变成木乃伊了。
那布条缠得严严实实。
《Dr.伦太郎》中堺雅人爱上患者苍井优,在心理医师这个行当里专门有个名词叫“逆转移”。
跟“木乃伊”押韵。
所以说这帮心理医师还是蛮有自知之明的。
摸头,你看我都忍住没说脏话。
所以说这一类故事就还是蛮喜闻乐见的吧。
话说回来,吸引我看完这部剧的动力大概只在剧本上,我想看看它这好几条明线暗线是怎么走的。
故事本身倒在其次了。
我一向又不怎么喜欢医疗题材。
演员们可圈可点,一帮老戏骨凑起来,就挺有意思。
至于堺雅人,演这种角色那真是没什么可说,手拿把攥,想出错也难。
事实上我一直以为堺雅人最适合的还是这种感情较为内敛的角色。
第九集的结尾他对苍井优表明心迹的那一段,我很喜欢。
第一集的时候我就说这是一部安安静静看的电视。
如今看到第五集,真的是越来越喜欢。
一群演技派飚戏,一遍遍看都不厌其烦。
但最近懒癌症病发,只顾着刷剧,影评都没写。
经由静静的提醒,又是周末,爬起来码字。
在我的理解中,演技应该是由“眼神、表情、肢体语言、台词、声音”等几个部分组成。
其中最最考验演技的就是眼神。
我一直偏爱能用眼睛真切表达情感的演员,结果在这部剧里遇上了一群。
伦太郎温柔如暖日的眼神、明良自卑自弃的眼神、梦乃勾魂妖娆的眼神,青梅气愤中带有担忧的眼神,还有琉璃子狡诈中带着疯狂的眼神。
再加上萌萌的高桥一生、内田有纪、小日向文世、五郎、远藤、石桥莲司等等。
一部剧里出现那么多演技派大物,几乎没有短板,真的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回到第五集的话题来,这里我只讲主线。
明良在海边给伦太郎打电话,情绪非常悲伤激动,并说“好想要消失”。
伦太郎这时候用极其平静的语气说:“我知道了,请待在原地,我马上过来。
”有评论说,伦太郎这里表现的太奇怪,太平静了。
我却觉得堺桑这里处理得非常巧妙。
这里明良应该有自 杀倾向,那么我们回到春菜的第一集,春菜抑郁症想自杀,警察在那里劝解,不外乎“你还年轻、不要想不开、未来很光明。
”而伦太郎喊了一句“不要再努力了”然后傻乎乎的跑过去说我路过上来看看,请你喝杯茶。
而这里,接到已经处于崩溃状态明良的电话,相比“啊,你千万不要想不开,事情一定会过去的。
”看似安慰,实则空洞的话,一句语气温柔平静的“我知道了,你在原地等我。
”显得多么的举重若轻。
轮胎背着小水壶来到海滩上。
梦乃在堆沙子。
我们普通人就看到了个圆球,而轮胎却看到了梦乃的内心世界,并且感同身受。
可能有些人觉得玄乎,不就随便堆沙子吗?
能看出什么来?
随便理解会不会太主观?
河合隼雄说过,东西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太一样。
西方人做啥都喜欢用到语言,而东方人,特别是日本人,堆个沙子,摆个箱庭,说不出为什么这样摆,但其中却蕴含着深意。
河合自己说他就时常被病人摆的箱庭沙盘感动万分。
就和罗夏测试一样,给没见过人几张图,问他们这个是什么?
普通人什么都看不出,心理学或者精神分析学名家就能把被测验者摸透。
轮胎是精神分析学名家,所以他感知到的和我们外行不一样。
沙滩这个场景整整十分钟时间,没有剧情起伏,只是轮胎和明良聊天,我却一遍又一遍倒过来看。
因为男女主角对戏时小细节处理得实在太赞了,简直神演技。
最喜欢两处,一处是梦乃问轮胎为什么成为医生。
轮胎突然被问到这个问题,惊讶地看了梦乃一眼,然后慢慢收回目光,沉默了片刻,深深吸了一口气,抱膝的手脚往后缩了一下,目光看着大海。
即使是个全景,我依然感觉到他的目光越来越深远。
然后是平静柔和却带着淡淡悲伤的声音缓缓流淌而出的往事。
另外一处是梦乃听完轮胎的故事,抿了抿嘴唇,手在裤子上搓了好几下,眨眼的速度变快,鼓起勇气问轮胎能一直在她身边吗,得到轮胎的回应后眼睛微红,看着他,再收回目光带着害怕、期盼、害羞慢慢伸出手。
人物的内心冲突被他们细腻地演绎出来,如此动人!
再特别突出轮胎的声音,真的就是温暖润物无声,给人一种安心,宁静的力量。
在这种平静中却透着某种感怀。
沙滩上说自己故事的时候,还有那淡淡的感伤。
剧中设定轮胎有名誉地位金钱(兼职好几份工作了,当然不是梦乃一开始以为的小医生),但住在老房子里,开着老爷车。
我一下子想到了《那一夜的武士》,进而想到叔《文•堺雅人》当中的一篇相关文章“悼念”。
叔兼职nhk的记者去美国,进了世贸大楼对面911纪念房间,看到很多不同的悼念方式。
进而想到了自己拍的《夜侍》。
夜侍的主人公中村五年前妻子去世,一部分的自己正常工作生活,另一部分就停留在五年前,也可以说死在了五年前。
他通过吃布丁,反复听妻子最后一段录音形成自己的祭奠方式。
堺桑概括为“微温的死和僵硬的生”。
我觉得伦太郎和中村一样,某一个部分继续学习、工作、生活,另外一部分死在他妈妈离开的那天。
而轮胎家里的装饰,开的车子,一遍遍回忆那一天的场景,就是以他的方式祭奠。
再用堺桑的原话总结一下:“主人公摸索着属于自己的悼念方式,挣扎着活下去的故事。
人类自从太古时起,就一直在不断重复刻画着这一主题,从未停止过。
”让我为牵手的两人在夕阳下的镜头写一段话:夕阳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金黄色,如此温暖,夺目。
海浪哗哗哗地涌来,天地只剩下它奔腾的声音。
明良和伦太郎静静地坐在沙滩上,十指交握。
掌中的沙粒让手心并不光滑柔软,就如两颗有所缺失的心,没有包容一切的坚定,但依然能传递温暖,给予力量。
片刻之后,夕阳变成了一团火焰,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在他与她相叠的手掌间燃烧出一条光路直达看不到尽头的远方和未来。
她一直以来死寂的心,在这一刻,不再为存在而悲伤,想要去拥抱太阳,想去讴歌生命。
想要活下去,因为有他在身边,一起如此平静,看着夕阳和大海。
他一直以来悔恨的心,在这一刻,不再为失去而追忆,想要去期盼未来,想去守护生命。
想要活下去,因为有她在身边,一起如此平静,看着夕阳和大海。
再为轮胎梦乃明良写一段话梦忆童稚,为亲所弃,孤苦无依。
不知人之欢喜。
乃至今时,形影相吊,郁郁寡欢,常疑生之所由。
明月入怀,于吾,深渊烛火幽海浮木,自过去未来春暖花开,愿与君相伴,潮起潮落。
良师益友,唯汝,修罗地狱寂灭沉沦,亦天国极乐扶摇青云,愿与君相随,生死不离。
——堺小窝的加里莫多
怎么说呢,看完这部剧心情很复杂。
半小时前我还在和钟艺(同看过这部剧的朋友)一起咆哮,为什么最后没有在一起,现在我却能平静地在这里码字了。
我看了一些知乎的评论,结合与朋友的讨论和自己的思考,来集中回答一下关于这部剧最大的两个疑问。
第一,他们为什么没在一起。
第二,为什么医患不能恋爱。
没在一起可能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明良不想让伦太郎为她牺牲太多。
明良深受双重人格精神障碍的困扰,好不容易抓住了伦太郎这根救命稻草,一边接受治疗的同时一边也为伦太郎制造了一大堆麻烦:和嗜赌的妈妈一起开新闻发布会诽谤伦太郎诱导她发生恋爱关系,以此敲诈勒索;为了筹钱给妈妈,砸了伦太郎家的玻璃入室抢劫,在伦太郎面前堂而皇之;时不时以梦乃的人格出现在伦太郎面前诱惑他,撩他,然后问他借钱。
但是对于这一切伦太郎是怎么做的?
他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自己不遵守医生道德;他默默地看着自己家被砸也没有选择报警,依然秉承着医生救人的原则,试图打开明良(梦乃)的内心;明良问他借钱,他大大方方地就借了,毫不含糊。
其实这一切都已经超出了一个医生的职业范围了吧,他真的能无私到这个境地?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爱上她了。
按照剧情后来的走向,他们两个彼此都爱上了对方。
伦太郎甚至最后向明良提出了结婚,他下定了决心不再做医生,他决定直面自己,直面母亲,直面对明良的感情。
但医生是他的事业,明良怎么舍得让他舍弃事业?
伦太郎爱这个职业可谓是走火入魔啊,他的生命都可以说是奉献给这个职业了。
他的人生中除了照顾他家的狗,其余的内容就是不遗余力地为患者诊疗,他甚至不打算恋爱结婚。
明良怎么忍心让他为自己牺牲掉这一切?
明良自身都是因为这个优秀的医生才治好了疾病,摆脱了痛苦,走向了幸福平和的生活。
如果伦太郎为了她不做医生了,那别的病人怎么办?
她无法允许自己这么自私。
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明良自身也背负着责任,她还有梦千代妈妈要照顾要还恩,她还要继续做艺伎。
如果跟伦太郎在一起了,那就相当于是爱情大于一切,为了爱情让两人都双双舍弃身边的一切。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
明良虽然很爱伦太郎,但她知道自己不能这样。
生活还是很现实的。
我只能说这个爱情的打开方式不对… 如果不是因为医患的身份,他们也不会认识,也不会进入彼此的生活,最后爱上彼此。
所以最好的结果,还是让关系停留和保持在医患关系这个层面,对周围所有的一切以及对方,损失才最小。
这是明良舍弃自己做的决定。
所以她拒绝了伦太郎的求婚。
转身那一幕,镜头有给持续的特写,她的眼眶是湿润的,内心是痛苦和挣扎的。
(啊,好心疼我优酱)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医患不能恋爱?
因为这超越了心理医生的伦理界限。
如果对患者产生反移情,爱上患者,那么接下来医生所做的行为就都是主观判断了,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其实剧情中有体现,就是伦太郎很敬重的前辈——荒木医生,正是因为反移情爱上了自己的患者,进而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当时那位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才能治愈,他和另一位外科医生莲见因为手术方案而产生了分歧。
最后手术按照莲见的医疗方案执行了,导致患者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遗症——失忆。
荒木曾说,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
果不其然,患者十年后自杀了。
这也造成了荒木的人生阴影。
他后来向伦太郎坦白时说,“其实本来是可以安排那个患者去别的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但没有这么做,是因为想把她留在身边,是因为她很信任我”。
这就是反移情带来的严重后果,它会导致医生做出偏向于自己的主观判断,而非站在患者的角度上为她提供帮助。
(社工也同样倡导这样的伦理守则)两个问题回答完了。
最后也想说说这部剧里苍井优的精彩表现。
太出乎意料了,和十年前的她相比,在人格魅力上更有感染力(熟女气质),在演技上磨炼得更炉火纯青(演人格分裂还能自如切换,两个角色完全极端。
有一幕是哭到一半又突然魅惑地笑起来,这演技我真的服)。
钟艺说她原本是冲着她的男神堺雅人去看这部剧的,结果彻彻底底被苍井优圈粉,还说“这部剧最大的看点就是苍井优啊,相比之下堺雅人在这部剧里最没有个人魅力了”。
真相啊,尤其是看了她这么多部作品以后,我更是深有感触。
她真的已经是轻熟女了。
看看这些年她的变化。
2004年,花与爱丽丝
2008年,料理仙姬
2015年,Dr伦太郎从青涩到成熟。
然而奇怪的是无论哪个时期的她竟然都很让人喜欢,演的戏总是很有代入感。
曾经喜欢她可能是因为颜和气质。
但到了这部剧,就完完全全是被演技而折服。
不知道到了四十岁她会变成什么样,接什么样的剧?
哈哈,会一直做她忠实的粉丝。
期待她更多优秀的作品!
猜想本剧是因为日本社会人普遍压力过大而写的,从第一集来看更像是公益片。虽然没有日剧跑但是传统日剧的元素太常见了,太有象征意义的人物行为,没有道理一味体量的话术。不小心就沦为了煽情。
卡司很强大,但是剧情设定啥的都一般,没兴趣看下去
雷声大雨点小的一部,片头特傻。到最后是苍井优的演技支撑着看完。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各种低级黑,苦情戏最讨厌了。
节奏太慢,太过注重主线却忽略了支线的重要
只能给到三星半。。明明演员演技都不错就是剧情太无力了,我果然是不爱医疗剧的。堺大白么。。也就是一贯印象。还是求LH3或者半泽2!
无聊哭了,为了叔才拖到最后一集,豆瓣上日剧评分水分太大
不是典型的医疗剧,也不是典型的爱情剧。主角开始的时候只是个精神科医生,是单身,结束的时候依旧如此。整部剧对主角的刻画进化神圣化,仿佛他是牧羊人,是摩西,带领人们走出心理困境
渐入佳境
虽然是堺雅人的 虽然是堺雅人的 但是对不起心理医生这个职业! 对心理医生一点点了解都没有的团队在凭着个人感想和情怀在写 在拍这部剧……顺带引起一大堆对心理医生的误解!
都是好演员,剧情处理得很简单,病人的病情也拍得揪心。但是结尾忒匆忙了~
虽然很喜欢雅人叔,但是剧情确实是看不下去了,无奈弃吧
三星半
太爛了,這編劇,這導演。
亚撒西~苍井优太森女了
被甩了~╮(╯▽╰)╭
多乐士:私以外,全员有病
结局赞!请出第二季然后和青梅竹马在一起吧!!!!
应该翻译成:博士伦
看不下去了,第六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