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在彼得保罗要塞拍的一张沙皇家族图谱圈出了第一季中出现的人物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是:彼得一世,伊丽莎白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彼得三世,伊凡六世,保罗一世和剧中人物的气质还是蛮接近的。
凑字数:分享一个在彼得保罗要塞拍的一张沙皇家族图谱圈出了第一季中出现的人物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是:彼得一世,伊丽莎白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彼得三世,伊凡六世,保罗一世和剧中人物的气质还是蛮接近的。
女主太美了让我直接忽略了恋爱脑剧情不过有时候转折真的很生硬突然爱了突然不爱了特别是最后的政变看的我满头问号❓而且发现脸盲看剧有点困难 感觉好多人长得好像好像好像而且他们平时互相称呼名字都好长好长感觉记名字都很困难伊丽莎白女皇和叶卡捷琳娜的对手戏都很爽是一部好剧但是有些地方特别是感情戏好拖沓现在在看第二部 看完再说
传记是《Catherine the Great》,是普利策奖得主Robert K Massie收集历史材料写的自传,很好读,也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很长,我还没有读完,打算边读边更。
对照来看能解决很多看剧时的疑惑,也能更理解一些比较跳跃的事件发生的背景。
由于不能粘贴所以英文就由我自己渣翻成中文引用剧中似乎把叶卡捷琳娜的出身背景塑造成了落魄贵族,其实,她们家和女皇以及Peter的牵扯还是蛮深的。
具体如下: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亚·弗雷德里卡,剧中都叫她的姓。
出生于1729年4月21日。
她的父亲是Anhalt-Zerbst的prince, Christian Augustus,是一个节俭,自律,正直而虔诚的容克贵族/路德教徒,没有野心,也缺乏灵活的头脑,被国王嘲笑为“那个Zerbst的笨蛋”,常年处于(相对)的贫穷和单身状态,直到37岁在家族牵线下结婚。
而母亲Johanna的贵族品级更高,属于德国显赫的Holstein家族,在布伦瑞克的皇宫长大。
嫁给叶卡捷琳娜父亲的时候仅15岁(我也不理解这个婚是怎么结的)。
16岁时她生下叶卡捷琳娜,但可能由于生产的痛苦(生完之后在床上躺了19周),或者本身的重男轻女,母亲对头生的女儿并不喜爱。
反而对一年后生的残疾儿子格外关心。
这给幼年的叶卡带来了一定的心理不平衡。
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手记中,叶卡对自己这个弟弟的记载极少,仅仅记录了他在12岁时夭折。
但是叶卡从自己的家庭女教师那里得到了很多赞许,家庭女教师Babet Cardel是一个法国新教贵族出身的单身女子,教授叶卡法语等各种课程。
她盛赞叶卡捷琳娜:她有高尚的灵魂,有才华的头脑和金子般的心,她有耐心,温柔,活泼,公正,并且持之以恒——总之她是那种家庭教师梦寐以求的孩子。
但是母亲并不放在心上,还一直不断告诉叶卡她长得很丑:她反复告诉自己的女儿她很丑还很没礼貌。
索菲亚(也就是后来的叶卡捷琳娜)被禁止张口说话,除非有人先对她讲话,被禁止对成年人发表自己的意见。
她被要求跪下亲吻来访贵族妇女的裙摆。
她遵从了。
叶卡也被说服了,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我已经很确信自己的丑陋。
所以我更希望有内在的不凡之处,以期忘掉自己的外貌。
1739年,叶卡的舅舅,即Johanna的兄弟Adolphus,吕贝克的prince-bishop被任命为彼得(没错就是剧中的彼得)的监护人。
因为彼得成为了孤儿——他刚出生不久就失去了母亲(伊丽莎白的亲姐姐安妮),十一岁又失去了父亲(Johanna的表兄)。
这个孤儿并不简单,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光是俄罗斯王位的潜在继承人,也是瑞典王位的顺位第一继承人(因为Johanna家族是瑞典王室的一部分)。
叶卡曾经在自己10岁,彼得11岁的时候与他见过面。
在回忆录中她写道从周围人和母亲的眼光中她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成为彼得的新娘。
我知道他有朝一日会做瑞典国王,尽管当时我只是一个小孩子,但王后这个头衔听起来还是很悦耳。
之后他们再见即是在圣彼得堡。
中间叶卡十四岁时差点嫁给比自己大十岁的亲叔叔George(私自接受了他的求婚),但女王的来信无疑打断了这个进程。
1941年,彼得大帝的小女儿伊丽莎白通过政变夺得王座。
所有人的命运开始改变。
就像上文提到过的,伊丽莎白的姐姐Anne嫁给了Johanna的cousin,公爵Charles Frederick。
他们也就是彼得的父母。
不仅如此,伊丽莎白本人也和Johanna的家族有很深的牵扯,在姐夫(公爵Charles Frederick)的推荐下,她17岁的时候与Johanna的亲哥哥Charles Augustus相识相爱,但订婚夜Charles倒下并被诊断为天花,之后没几天就病逝了。
伊丽莎白非常悲伤,她一生都没有走出失去初恋的痛苦,也因此将Johanna的家族看作自己一半的亲人。
再说回彼得,因为伊丽莎白即位,对姐姐感情极深的她收养了彼得。
所以彼得作为俄罗斯的王储,宣布放弃自己对瑞典王座的继承权。
按照两国的协议,俄罗斯要指定一位新的瑞典王座继承人(默默吐槽这个操作有点迷),于是伊丽莎白指定了彼得的监护人,也就是Johanna的兄弟Adolphus。
Johanna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很自信,她看不起自己丈夫的寡淡,经常外出经营自己的贵族关系。
比如伊丽莎白登基后她立即写信祝贺,也得到了女皇热情的回信和昂贵的礼物。
于是她一直在努力经营着这个关系,给女皇送去她姐姐安妮的画像等等。
终于, 女皇寄信来请她带着女儿秘密前往圣彼得堡。
此时反普鲁士的外交大臣别斯图哲夫正在给女王压力,要求彼得迎娶波兰公主Marianne,一起抗普。
但女皇对Holstein的家族有特殊的个人情感,于是要求Johanna带女速来。
Johanna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仅准备十天就出发一家人先前往柏林。
在柏林她们觐见了腓特烈大帝。
国王和14岁的小叶卡交流了很多政治哲学的话题,认为她惊人地聪慧。
同时腓特烈交给Johanna任务,让她做外交特务,伺机设法让别斯图哲夫下台。
Johanna为自己领到重要任务而喜不自胜,完全忘记了女王的恩惠。
母女二人前往俄罗斯的前半程因为要秘密行动所以非常朴素,但剧中呈现的破马车开到宫门口被俄罗斯的贵妇嫌弃就是艺术的加工了。
实际上自她们到达边境并与女皇安排的人会和后,就受到了礼炮齐鸣的礼遇,并且换上了豪华的车马,到达圣彼得堡。
讲到叶卡和彼得的相遇和相处,就不得不交代一下彼得的成长背景,真的是非常惨的一孩子。
母亲在他三个月时就去世了,父亲也对他并不上心,在他十一岁时也去世了。
被收养之后按理说应该得到礼遇,可是他的监护人很懒,给他安排的教师/管家Brümmer又严苛到变态:Brümmer更适合去驯马而不是教王子。
他用严厉的惩罚,讥嘲,公开羞辱和营养不良的饮食去折磨他年轻的学生。
常常发生的情况是,如果王子做错了什么,Brümmer会出现在餐厅并且威胁他的学生要惩罚他。
吓坏了的男孩没有办法继续吃饭,而是离开餐桌开始呕吐。
……饿肚子的王子被要求在吃饭的时候站在门边,脖子上挂着一张驴的图画,观看他的随从用餐。
Brümmer是不是就会用柜子或者辫子抽打他,或者让他跪在硬豆子上数个小时,指导他的膝盖又红又肿。
Brümmer使用的暴力制造了一个可怜的,扭曲的孩子。
他容易害怕,习惯撒谎,有对抗心理,喜欢吹牛,懦弱,多副面孔,个性残酷。
彼得熟习瑞典语,法语,母语是德语。
说起来他就是一个生在德长在德的“德国人”(打引号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德国”的概念,只有一个大概的地缘位置)。
后来也成为了Holstein的大公,远程从俄罗斯管理那里的事务(其实是求叶卡帮他管理了很多),所以他对普鲁士有感情,是非常好理解的。
而且,在小时候,家人出于他未被在一次俄政权交替时被选为王座继承人而心怀不满,给他灌输了很多俄罗斯的坏话。
彼得小时候就喜欢练兵,但他只喜欢Holstein的蓝色制服,而对俄国军服不屑一顾。
用伊丽莎白的话来讲:她的一大悲哀就是侄子公开地不喜欢俄罗斯的一切。
彼得讨厌俄语,并认为俄罗斯原始,落后。
所以其实,当同样说德语的叶卡出现时,他并不反感,把她当作一个难得的玩伴。
但其中并没有感情的因素,他甚至会对她讲自己喜欢的女人。
在开始尚算顺利的时候,叶卡病倒了。
但并不像剧中呈现的,是Lestoq下毒,Lestoq此人是后面好几年之后才倒台的,并且罪名是私通腓特烈。
病因是肺炎,而肺炎的起因是她急切地希望学好俄语,熬到半夜加班练习,所以着了凉。
又因为母亲Johanna试图隐瞒病情,而拖得更加严重。
伊丽莎白发现后长达四周时间亲自陪护着她,之后叶卡一直记得那种动人的情感。
在病重时Johanna提出找路德教神父来,而叶卡却拒绝了,说想见东正教的神父Todorsky。
伊丽莎白听到后大为感动,放声痛哭。
在这些事情传开后,整个城市的人民对德国来的公主有了好感,因为她如此热爱俄罗斯的语言和宗教。
因此,当叶卡病好之后,发现自己已经赢得了广泛的好感和尊重(不得不感叹她14岁就如此坚强有智慧,实在厉害)。
她在回忆录中还提到自己闭着眼睛装睡时从侍女的谈话中听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叶卡的聪慧不止是小聪明,事实上,在她十岁的时候就被瑞典大使惊叹为有天赋,是做哲学家的料。
后来在俄罗斯的一次晚宴叶卡和他重逢时,他再次感叹:你要结婚,真是太可惜了!
事实证明,一段痛苦的婚姻的确显得格外漫长,也许也的确耽误了她成为一个哲学家。
彼得的天花,的确导致了他和叶卡的隔阂。
本来他们是关系还算友好的玩伴,但天花带来的毁容效果让彼得变得更加敏感,自卑,也让叶卡实在难以伪装出若无其事的姿态。
Johanna被揭穿做间谍的事情和剧中展示的差不多,是直接被别斯图哲夫揭穿的,女皇也并没有牵连叶卡。
Johanna在婚礼后离开了俄罗斯,给叶卡留下了6000卢布的债务,6000卢布什么概念呢,叶卡一年的配给额度只有3000,这笔债直到她当上女皇才还完(其实就是没还吧,笑)。
1745年,两人结婚。
尽管医生建议伊丽莎白推迟婚期,因为彼得虽然16岁了,但是还未开始性发育,是不能生孩子的,但伊丽莎白推迟了一次之后还是等不及了,给他们操办了一个盛大的婚礼,甚至丢下政务,亲自关注典礼的细节。
但婚后两个人因为个性的不同实在无法产生情感。
叶卡甚至感叹到,没有想到两个人能如此的南辕北辙。
剧中的情节是叶卡在努力地讨好彼得,但事实上,她因为自己的自尊心(pride),难以放下姿态,尽管也不情愿,但还是与彼得渐行渐远。
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本来准备好去喜欢我的丈夫的。
可是结婚后几天我就得出了结论,如果我允许自己爱这样一个人,那我会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福的人。
……但是我对所有人仔细隐藏了自己的决心:我永远不会爱一个不爱我的人,我的心只会属于一个只爱我的丈夫。
婚后,因为迟迟抱不上孩子,伊丽莎白的情绪开始越来越不稳定,对夫妇两个时而爱,时而恨铁不成钢。
她解雇了与叶卡亲密的女侍,但又在彼得重病的时候告诉叶卡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抛弃叶卡。
她强迫夫妻两人住在相通的房间,不能轻易与外界联系,不允许他们随意娱乐。
派来看守他们的人是一对公认的模范夫妇,但他们中男的虚伪,女的没有文化,人品都非常低劣,让叶卡和彼得都备受折磨。
叶卡还同时被彼得的爱好折磨:拉乱七八糟的小提琴,以及把狗当成军队来训。
两个看守的夫妻最终由于男人的出轨而身败名裂。
而叶卡开始与萨尔托夫公爵发展恋情。
并非像剧中那么浪漫,萨尔托夫始终暗恋叶卡。
事实上,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是萨尔托夫结婚之后,叶卡24岁的时候。
萨尔托夫公爵以喜欢征服女人为乐,他的妻子是他一度的“真爱”但很快也开始厌腻。
而独守空闺的叶卡成为了他满足自己ego的最好目标。
叶卡起初并不感冒,但耐不住他的多情攻势,就默许就范了。
在这段关系中,叶卡因为缺少感情方面的经验被萨尔托夫操纵,为他谋取功名。
这竟然成为她与一直反对她,反感普鲁士的别斯图哲夫的和解的契机。
女皇老了,别斯图哲夫非常害怕自己被秋后算账,与一心亲普的大公彼得相比,他觉得叶卡更加聪明,通情理,是可以指望的对象。
叶卡怀孕生产后,早就玩够了只恨抽不开身的萨尔托夫公爵也如剧中所演,抛下了她。
借着去瑞典报喜的任务,他和多个女性勾勾搭搭,这让叶卡彻底死了心,断绝了这份关系。
之后,波兰的王子,纯情的Poniatowski,书中甚至考证了他为处男,喜欢上了叶卡。
别斯图哲夫也帮助他们两人,给“小黄瓜”(书里没有提到这个外号)下达外交命令以让他可以一直待在俄国陪伴叶卡。
他和叶卡生下了不久就夭折的女孩安娜。
接下来就要说到政变了。
女皇其实并不像剧中那么专情,除了来自乌克兰的情夫阿列克谢,她还有更喜欢的情夫Ivan Shuvalov,这个情夫的叔叔就是剧中的情报局长,长得像伏地魔的Alexander Shuvalov,其实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
所以舒瓦洛夫派(Shuvalovs)和别斯图哲夫就分庭抗礼,在女皇健康状况明显欠佳的情形下不断互斗。
政变其实是别斯图哲夫的一个大胆计划,让叶卡去结识一个前线的将军,共图女皇身后的夺位大业(让叶卡和彼得平起平坐,共享权力)。
但叶卡觉得风险太高,并没有同意。
可是叶卡和前线来往的信件还是被发现了,尽管其中并没有过分的内容,但叶卡因为干涉军政,还是受到了女皇的怀疑。
未完待续。
啊啊啊啊啊大帝真心太美了,五官明艳大气,性格坚定气质大方,啊,好久没看到这么带感的女演员了。
这个剧对我最直观的影响就是B站剪辑基本都撸了一遍,逗音看一回点赞一回,实在是太上头了。
我有快十年没看下去国产剧了,原因就是有演技有颜值的女演员太少了,更清晰的表达是,有颜值有演技的女演员没有出头的,几乎看不到她们演的剧,资本给我们看的那些僵脸网红占据了她们的资源。
而我们的观众只能看这些傻子,做为一个有要求的观众,我没办法,只能选择闭上我的眼睛不看。
希望我国影视行业风气正一正吧,现在都是些啥玩意儿啊。
观众苦资本久矣!
俄罗斯的九集短剧,开始是奔着介绍里说的“俄国武则天和她的三千情人”的故事,看了两集差点弃剧。
涉及太多十八世纪欧亚的政治历史纷争背景,各个国家的混乱史看得云里雾里。
后面开了弹幕,顿时被开挂一般了解了来龙去脉,理解剧情也就顺畅多了。
这部俄剧虽说是以叶卡捷琳娜为名,但其中八集的亮点几乎都在于伊丽莎白女皇,因为实在霸气外露得令人膝盖发软。
有原则,有手段,有威仪,风头完全盖过女主角。
影片想讲述叶卡捷琳娜从德国公主步步晋升为俄罗斯女皇的奋斗史,可惜除了惊为天人的容颜,实在看不出她的能力所在,最后夺权也完全是情人代劳,并且从始至终只出现过三个情人而已。
她在剧里基本也就负责美和一个劲生孩子。
虽然剧情弱了点,不过内容还是蛮丰富,节奏也紧凑,连着两天看完颇有成就感。
三个鲜肉情人的颜值都极高,也很值得一看。
宫廷戏涉及的场景和服饰都华丽而耀眼,每一幕都像油画般的画面色调。
以及,如伊丽莎白女皇所说,她有三万多条裙子。。。
为了这句话,也值得耐心撸完全剧吧。
第一次看俄剧,在考德语专四之前忍不住把全集看完了。
Prima!去年在图书馆借过《叶卡捷琳娜传》,记得当时书封上宣传的是"被普京奉为偶像的女人",书大概看到了叶二结婚之前,当时就在想,这个异邦小姑娘如何在一个风云诡谲的宫廷里面站稳脚跟,乃至成为俄国唯二的大帝之一。
点开电视剧,因为相关历史看过一些,反而觉得整个电视剧的叙事非常流畅,主次分明。
女主完全是我想象中的模样,用漂亮来形容她不够贴切,我觉得她独有一种坚砺的美艳,似乎真的从她身上看到了王者之气。
有人觉得剧里叶二是通过情人和政变才上位,没有体现她的个人能力。
首先,我觉得能得人助,本来就已经是一种能力。
这要求极高的个人魅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其次,叶二并没有被她的情人牵着走,而是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助力者,这一点对于当时欧洲的很多女性统治者来说很不容易。
比如英国玛丽一世为了她丈夫西班牙国王丢掉了英国在海外殖民地。
我觉得,这是一部有时间可以再看一次历史剧。
叶卡捷琳娜二世这本书也可以再借回来看一遍了。
首次长评,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说起来是因为这部剧入坑俄剧。
亚历山德娃的叶卡捷琳娜是真的漂亮,伊丽莎白女皇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霸气,两大女皇之间的对垒是全剧最最具有看点的地方,最后叶卡捷琳娜通过宫廷政变,加冕称帝,真的是又漂亮又霸气。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淫乱而且很有手腕的沙皇,在俄国历史上,除却之前的彼得大帝以外,能称之为大帝的也只有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大帝时期也是沙俄最最强盛的时候,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
从这部剧里,我更多的是看到一个女人的隐忍和决断。
叶卡捷琳娜是普鲁士的公主,在开头,便是叶卡捷琳娜在马车上学俄语,从最开始的大部分的德语,到后来熟练地使用俄语,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
之后马车翻车,一个帅气的伯爵把她从翻倒的马车上拽了出来(当时她还以为这是她的丈夫彼得三世,心生爱意的眼神真的特别的温柔。
)而后她嫁给了彼得三世,但是彼得三世根本就不爱她,甚至结了婚都不和她一起。
彼得三世是一个很窝囊很乖张的皇帝,实际上他在位的时间也并不长。
除却他有彼得大帝的孙子这一值得荣耀的身份,而且拉小提琴拉的很好以外,基本上一无是处。
他与叶卡捷琳娜并不相爱,而且崇拜腓特烈,喜欢波兰公主,与伊丽莎白和叶卡捷琳娜都有很大的矛盾,这也是造成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俄国还是伊丽莎白女皇所统治,伊丽莎白对于彼得三世的厌恶和控制也是非常严厉的。
当时俄国对西欧诸国的态度也是类似于战国时代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与丹麦结为盟友,而与普鲁士宣战。
伊丽莎白女皇的独断专行,叶卡捷琳娜与情人生下孩子,成为了未来的皇储保罗,被伊丽莎白强行的抢走。
身处异国他乡,丈夫不爱她,不得不说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所以,叶卡捷琳娜在宫廷里,第六集就已经发展了三四个情人,也生下了几个孩子。
这些情人可以说是未来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的集中的政治力量。
后来伊丽莎白病重逝世,彼得三世倒行逆施,要与普鲁士结盟而对盟友丹麦宣战。
这一点招致了近卫军的反感和厌恶。
叶卡捷琳娜当机立断,借助近卫军的力量发动了宫廷政变,最终成为了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整部剧其实节奏稍显的有点慢,但是矛盾冲突却特别激烈,而且选角、演绎和服化道也特别棒。
从这部剧,更多地展现出了一个在异国他乡的女人如何隐忍和努力,最后成为王者的故事。
有时候我们会批判叶卡捷琳娜这个人的淫荡,在宫廷发展情人。
壮大实力。
但是,从剧中我们可以慢慢理解,这可以说是一个在异国他乡的女人在面面树敌情况下必须生存下来,甚至之后不断发展的生存之道,否则她就会像那些犯人一样,最终被关到修道院里凄惨终老而死。
这部剧从历史角度出发,是一部很有血有肉的历史剧。
之后看完第二部和第三部,再写之后的剧评。
俄罗斯是什么?
普通人想到的是战斗民族!
欧洲杯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对俄罗斯和英格兰球迷的暴力行为感到抱歉,但强调所有参与暴力行为的球迷都接受相同的处罚。
但同时也表示:“我不知道200个俄罗斯人是怎么殴打1000个英格兰人的…”<图片1>战斗民族头头 对此表示我很遗憾(旁边的小哥微微扬起的嘴角已经出卖了他,大英帝国仿佛隔着英吉利海峡都能听到那淡淡的嘲讽和遗憾。
)战斗民族 , 连表示遗憾, 都像是在花式炫耀战斗力。
而作为战斗民族的头头 普京。
有一个女人,却一直被他奉为偶像。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
也有人称呼她为凯瑟琳二世或凯瑟琳大帝。
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称为大帝的女沙皇。
普京甚至给他的其中一个女儿直接取名叫叶卡捷琳娜。
2014年出了一部九集的俄罗斯电视剧专门讲述他们普京大大的偶像。
风情是俄罗斯的,气势是恢弘的,宫殿是堂皇的,女主是漂亮的。
<图片3>剧集,伴随着影片开端那段充满气势,暗藏危险的,极具俄罗斯战斗民族风味的燃音乐开场。
女王出现了!
双眼中是不是充满了霸气,一种女王的气场与威严仿佛要从她的眼神中冲破屏幕,令你臣服。
<图片4>咦好像哪里不对,和封面的女王好像不是同一人啊,诚实点说,就是没有那份漂亮的惊艳。
诸位果然好眼力,确实,这位目露凶光的是伊丽莎白女王,并不是叶卡捷琳娜女王。
伊丽莎白女王是叶卡捷琳娜的婆婆,在剧中的戏份非常重,甚至会让人一度认为这是她的自传剧集。
每每她与女王的对手戏都是剧中值得留心观看的地方。
她的果敢,她的决绝,她的机智,她的魄力,她对形势的判断,政策的把握都是潜移默化了后来的叶卡捷琳娜。
伊丽莎白女皇,她在位的二十年(1741-1761年),是俄国极尽享乐与奢华的黄金时代。
<图片5>此时,我们的叶卡捷琳娜女王还是一个对爱情充满美好幻想的,名叫索菲娅·奥古斯特的普鲁士小公主。
因为政治联姻,坐着马车,在艰难困苦中穿过皑皑白雪来到大俄帝国,满心欢喜的准备嫁给大俄帝国的皇储,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
叶女王一出场每帧图就是自带光晕的,因为美。
她的眼睛,会说话。
眼中藏着一片被白雪覆盖包围的,蔚蓝的,美丽的波罗的海。
美,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在路上,她妈妈问她,你知道你要去哪吗俄罗斯,亚洲国家。
一个想统治欧洲的亚洲国家 。
这是你父亲的话。
那我就要当欧洲的女王。
她看到第一位俄罗斯男人是他,在冰天雪地中,大雪纷纷中。
他抱起了她,她看他的眼神,他让她在这片她未曾踏上过的土地上感受到了温暖。
她以为他就是那个她要嫁的王子。
生活之所以会那么丰富多端,就是因为他有时候是会与你的预期相反的。
他,不是王子。
只是王子身边的人。
那,要迎娶这位美的像关之琳的小公主的彼得皇储会是什么样的?
这位红衣小哥?
这位彰显着战斗民族气势的男子?
都不是,他们三位只是叶卡捷琳娜大帝不同时期的情夫。
而,彼得王子是这样的。。。
<图片12>你们心里是不是在想,这是皇储?!
看上去是不是好像还不如前面三位呢。
屌丝面貌,毫无帝王之相。
彼得皇储,软弱,爱玩过家家军队游戏,爱玩点小文艺,带有孩子气的二逼青年。
名为皇储,他的一切都在他的姨妈,伊丽莎白女皇的掌控下。
没有自由。
没有皇储的风范,没有展现出大俄帝国继承人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所以,他的姨妈,伊丽莎白女皇不喜欢他。
他的婚姻,只是伊丽莎白女王一手打包的政治联姻。
就像叶卡捷琳娜母亲所说的:我们家族的女人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嫁的。
叶卡捷琳娜坚持自己会是不一样的一个。
即使是这样的皇储,叶卡捷琳娜女王也是满心欢喜的与他结婚,投他所好,为了融入俄罗斯的生活,努力的学习俄语,学习俄罗斯的风俗。
1744年6月28日,索菲娅公主皈依了东正教,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
正式成为叶卡捷琳娜。
受洗仪式是叶卡捷琳娜在俄罗斯的首次公开活动,她用俄语对答问话,谈吐得体,吐字清晰,博得了伊丽莎白女王的好感。
<图片13>因为叶卡捷琳娜是伊丽莎白女皇选的,皇储很不喜欢他,彼得皇储一直处于游离的二逼青年状态,对美丽的妻子好不关心,对政务也无法上手,整日沉醉在他独特的文艺二逼青年自我世界里。
不管他美丽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是性感如此,这样<图片14>还是奄奄一息这样<图片15>他都一副无所谓,游离的二逼情绪青年的状态。
剧情前大部分时间,伊丽莎白女皇渴望她赶紧诞下继承人,来顶替她那软弱,没有君王范的侄子。
叶卡捷琳娜都过的隐忍而悲催的日子,丈夫对他漠不关心,疏远相待。
三人之间就形成了互相需求却又无法调和的矛盾三角关系,夹在当世当权者伊丽莎白女皇和名义上理应下任继承者彼得当中,身为外来者的叶卡捷琳娜显得2面都无法依靠,“进不可攻,退不可守”,三角漩涡中处于绝对的弱势。
在伊丽莎白女皇在执政理念的步步紧逼下,她急切的需要叶卡捷琳娜诞下继承人。
可怎么能诞下继承人,结婚多年,叶卡捷琳娜依旧是处女。。
<图片16>为什么叶卡捷琳娜能为成俄帝国上唯一的女大帝,不是因为她的经历有多顺利,她的经历甚至有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灰暗,无助的。
但她始终是隐忍,坚强的,在不风光的人生不如意的日子,她始终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没有乱了她的风向。
她去图书馆读书,去参加艺术,科学院的活动,参加社交活动,与优秀美男缠绵。
好好的在自身能力上积累提高自己,好好的在个人生活上丰富愉悦自己而保持生活的信心,好好的保持着与他人生活的交际。
没有被不幸的生活所压垮,而丢失自己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能力。
静静提高个人的能力,机会来临时才不会错过。
<图片17>纵使诞下了继承人,叶卡捷琳娜的日子并没有好转。
之前的三角关系是无法调和的暗潮汹涌的矛盾的话,诞下非彼得亲生的继承人,已经将双方的矛盾公开化,彻底决裂。
而伊丽莎白女皇也不再那么的需要她。
伊丽莎白女皇为了稳定政局,江山相传,即使继承人是叶卡捷琳娜与他人的私生子也没有关系,她要的是一个名义上的继承人。
而回想我国古代,皇位是一定要传给正统正宗的继承人的,哪怕继承人可能并不是拥有当君王的才能,可能会导致政局的不稳与动荡。
血脉非常重要。
这点上的差异,让我觉的非常有意思与奇妙。
<图片18>剧集大部分时间都是讲伊丽莎白女皇当政的时期。
你可以看到她的心狠手辣,她的大局观,虽然你会觉得有些地方过于专政和把控,但你从不曾感觉到会有任何政局不安的苗头会燃烧。
可当彼得当上皇帝后,随着彼得一次次将个人意愿与兴趣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时,做出一次次看似荒诞的举措时,感觉政局危机马上就要爆发了。
你会发现庞大的战斗民族确实需要一个像伊丽莎白女皇这个强势,心狠手辣,兼具国家大局观的统领者。
彼得,就当了一集皇帝,卒。
<图片19>直到最后一集,叶卡捷琳娜才在情夫的帮助下发动政变,成功登基,前面的整整那么多集的憋屈就为了最后一集的高潮。
心也是累累的。
政变进宫时,叶女皇对着宫廷内的彼得大帝的画像愉悦的眨了下眼与故事开篇,她懵懂进宫时叶对彼得大帝的画像欢快的眨了下眼形成了前后呼应。
她是要成为又一位大帝的人。
当中关于政变的过程与细节,并没有处理的非常细致与节奏感,这样的政变在我国的宫廷剧或tvb勾心剧里一般活不过两集。
不过最后,她还是当上了他们的女皇,我们也就安心了。
<图片20>有些人会说 叶卡捷琳娜是靠着情夫才成功上位政变的。
我并不完全同意。
因为我觉得能得到他人的帮助,他人心甘情愿的为你卖命,需要极强的个人魅力与沟通合作能力,及掌控能力。
个人魅力,不单单指的是外貌,魅力绝不仅仅限于外貌。
得人助者,必是人中龙凤。
叶卡捷琳娜,本身就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
在她来到遥远的俄罗斯,来的新的环境时,在命运的河流中漂流时,她没有自暴自弃,无法改变环境,就学会迅速的适应环境,努力的学习俄语,当地风俗,学习文化,科技书籍,参与社交活动。
任何人在命运,历史潮流前,都是渺小的,不要试图改变大环境,学着适应环境,积累提高自己,顺着历史和命运的潮流,在河流中发现机会时,才能够努力抓住。
自助者,天助。
看看历史上叶卡捷琳娜大帝说的那些话,我们或许能够感受到一丝她的性格与品质
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叶卡捷琳娜二世 如果我们不同意减少残酷性和改善人们不可忍受的的生活状况,那么尽管我们反对,他们自己迟早也会这么做的。
——叶卡捷琳娜二世 治理俄罗斯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只能用君主专制,舍此皆为下策。
——-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并不是生来,或者历史潮流中应该成为大帝的人,但她最终还是成为了大俄帝国的一位女大帝。
叶卡捷琳娜在位时期因治国有方、功绩显赫,当时使俄罗斯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将俄罗斯领土从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扩展至一千多万平方公里。
温馨提示:如果对俄帝国历史不了解的盆友,可以开启弹幕,欢乐的弹幕会帮助你。
没错,艺名哥哥就是这么温馨。
<图片22>剧集中把老熊国的风景拍的是一幅幅油画一样的,风姿绰约。
如油画般凝固和升华,不禁令人心驰神往。
所以来句题外话:2018年,去俄罗斯看世界杯吗,虽然可能有生命危险。
我电视剧看的少,这是我唯一看过的俄罗斯剧集,不骗你。
但,值得一看。
这就是战斗民族的一代女沙皇,这就是普京的偶像。
这也是一个美丽拯救俄罗斯世界的故事。
艺名先生后台回复“叶卡捷琳娜二世”给你高清汁源
相遇是关注,喜欢是评论,品调是分享
叶卡捷琳娜二世,作为俄国享有盛名的女皇,她是真正拿了大女主剧本的。
在本剧开篇,先来探讨一个问题:当叶卡捷琳娜还是德国普鲁士一个小公国的破落公主弗雷德里卡时,她是如何进入到当时的强国俄国皇室当中的。
本剧在旁白中有交代当时的国际形势,俄国已完成近现代化,普鲁士正在崛起,俄国为黑海的航运控制权与欧洲各国起争端,法国从中作梗,想挑拨俄国与普鲁士两相争斗。
这个时候的俄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不屑于跟任何国家结盟,她只想通过立储来巩固政权,而她自身没有结婚且没有孩子,她当时已确立外甥彼得为皇位继承人,并为他选择了普鲁士一个被封为亲王的将军之女弗雷德里卡为彼得的皇妃。
我认为伊丽莎白一世放弃各国公主而选弗雷德里卡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让欧洲各国迷惑,俄国并不打算跟强国德国结盟,但娶了德国公主会为欧洲各国猜疑两国之间是否有利益勾结,从而不敢对当是四面受敌的俄国边防轻举妄动。
第二,虽娶的不是德国皇室的公主,但娶了出身于普鲁士的公主也是向德国示好,以达到德国不背后放枪的目的。
第三,弗雷德里卡是个一贫如洗的公主,没有财富傍身,也没有太多政治资源,她嫁入皇宫更需要仰仗女皇的各方资助,更容易被操控。
第四、女皇当初与弗雷德里卡的舅舅订立婚约,却在成婚前去世,女皇选择与过世未婚夫的外甥女,也有自己的情感因素在里头。
除了伊丽莎白一世的诸多考虑外,弗雷德里卡进入俄国皇宫后的表现,也更加赢得了她的欢心。
比如努力学习俄语,剧中的体现是去俄国的马车上,虽一路颠簸也一路在学习,第一次觐见女皇时不光表明自己会说俄语,还说了大大恭维俄国的话,引发女皇大笑。
再比如她请俄语的老师帮助学习,并在中毒卧病中仍不忘记学习各种礼仪,还有就是愿意加入东正教。
相比起她老公彼得一世的各种任性与放肆外,她的表现更有宫廷教养和政治风范。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弗雷德里卡之所以能嫁入俄国皇宫的重要原因。
彼得是个可恶又可怜的人物。
一开始我看见他就气不打一处来,他自私自大又自作聪明,在政权中心活得任性、像个白痴。
但他偏偏是那个有皇室血统的人,是大家心里绕不过去的“皇帝”;所以在开头叶卡捷琳娜会拼命说服自己爱他、学着接受他。
但也正是这个身份限制了彼得,把他架在这个位置上;他本不喜政治、只愿做一名统帅,但因为伊丽莎白女皇的专横控制,终不能得志、身不由己。
他没有能力抗争、又憋着一肚子气不接受、不改变,所以才活得被动拧巴,在宫里格格不入、沦为笑柄。
不同于我们的宫斗剧,本剧中争斗都很直接,叙事节奏也很快,一集就半年几年的时间跨度。
剧中配乐多是管弦乐、恢弘大气,很多时候音乐一起就预告了剧情要有转折了。
除了无聊让人难以看下去没啥毛病。
当我打开一部关于女帝的影片时,我想看到的不是一部言情/撕X/虐女剧,而是一部政治剧;我想看剧情重点描述在“帝”而不是“女”上。这剧不过是一部俄国版的《武媚娘传奇》,多给一星是因为被剧情耽误了的女演员,气场太强了。
历史上没有彼得大帝和他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的耕耘,就没有俄罗斯后来的辉煌,女皇和彼得三世的塑造更吸引人。
微博一直在给我推叶卡捷琳娜有多美丽和伟大所以一直对该俄剧饱有兴趣发誓一有时间就来看。今天是周六,没有午睡花了七个小时看完一整季共十集,结果就是怀疑人生我到底看了个啥,而且我会删掉网盘资源不会再看第二第三第四季。看前几集:啊这不就是跟权游里面那个大女儿一模一样的遭遇吗,只不过一个是残暴一个是弱智。看到后面女皇一个接一个的换男人看对眼就上也不挑一下,雪中浪漫搭救的男主角终于向女皇表明心迹留下个娃后就消失在剧集之中……诉我直言这就是个“如何诞生合法继承人”的剧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从不着过多笔墨,就跟记流水账一样写着女皇今天怎么了,明天怎么了。看完一整季我也看不明白叶卡捷琳娜到底想要什么,对哪样东西有过更多一点点的坚持。整个东西好像那种爽文一样,你不知道她怎么就成功了,也不知道她所为善恶。
总觉得自己看了删减版,节奏好怪不过女主是真漂亮
大帝太美,国王太懦弱,情人小帅。每个强势女性身后都有污糟糟的一家人以及不得不崛起的理由。雪景大赞。
什么时候拍女皇能不把重点放在女皇的情史上啊
怎么说呢,就是这剧服化道就真的觉得沙皇也没什么好当的,有点过穷了
hummmm…
第一季的重头戏其实是伊丽莎白。少女时期的叶卡捷琳娜灵动浪漫,萨尔蒂科夫公爵,斯塔尼斯拉夫,奥尔洛夫先后出场,很难不喜欢奥妃~ 选角真的绝了。
俄罗斯宫廷剧有欧美剧少有的质感,像油画一样美丽。剧情部分串联略生硬,最后政变夺权戏份不足,女主内心波澜撑不住加冕大典
看了两集 虽然有俊男美女 但是欧洲的&#34;宫斗&#34;实在太弱了…… 不继续了 我回去捡大明风华了😂
我想看权谋!结果……🙄
大帝前传。比起隔壁戏谑的喜剧,还是喜欢看这样稍带严肃氛围的历史剧。服化道很美,但是一成不变的转场画面和浓缩的小场面,总有一种祖上曾经阔过,如今家道中落的感觉。
闹着玩似的
一样的内核披个俄皮就高大上啦?颜狗的跪舔罢了。
美人如云。伊丽莎白女皇过于霸气迷人。人真的好少大厅也真的好小
看的让人有点失望,除了女主颜值相当不错外没看出一点皇室运筹帷幄的感觉,政变的也太草率了,从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一点叶卡培养自己势力的情节,通篇都在讲情啊爱啊最后突然就那么多人支持她就然后5分钟就政变成功了,简直儿戏
普普通通,啰啰嗦嗦,远不如英语版的。
不确定是不是属于俄罗斯正剧,还不确定有没有戏说。演员表现和服化设定都挺不错的。然后发动宫廷政变,剧里就一笔带过,没看出来具体咋操作的。当成简单了解一下俄罗斯历史文化的剧,观感还是不错的。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