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人的好坏,也不论结果的成功或失败,陈冠希始终还是一个有坚持自己态度的年轻人,至少他在努力的追逐 想要抓住一些东西,好让自己有活着的感觉。
可能现在无法接受他的人们,其实正是十几岁时以他做标榜的同一批人,那是的我们也坚持着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可现在回看从前的自己不免觉得曾经的自己处事傲慢、冲动、不计后果、不考虑利弊、不够圆滑。
十几年后 我们变了 可他依旧在幼稚的坚持。
坚持坚持活得更接近“自己” 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所谓成功人生的要求活得更像“别人”。
试想如果陈冠希早早的在娱乐圈放下自己的坚持,不那么任性,现在的他应该是另一种状态,所以从这种角度延伸来说他在这个不允许个人看法的娱乐圈,算起个老实的笨人。
陈冠希算是一个娱乐圈的“现象”,我个人现在没有买过他仍何产品,也没有看过他的表演,但我也没有骂过他,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我们并不了解的新事物,正确的态度不该是恐惧、驱赶、毁灭它,而应该是尝试着去了解,理解。
最终就算是无法理解,也该让他和而不同的存在着,这不仅仅是出于礼貌,谁想生活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呢?
它虽然安全,但也无趣。
生活里的美,其实就是差异性的存在。
在不论对错的情况下评价,陈冠希是一个坚持自己生活态度的年轻人,就像鲍勃迪伦的一首歌一首歌《foever yong》.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现陈冠希还有纪录片?
我很想听听他内心的真实声音陈冠希还有纪录片?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陈冠希的《触手可及》纪录片。
我很想近距离看看冠希哥的样子!
我以前是冠希哥Edison的粉丝,看过《头文字D》,《无间道》,《江湖》。
一晃已经有好多好多年没有在银幕上看到他了。
当年的一些事情,几乎毁掉了他的演艺事业。
从公众的视野淡出后,他现在的生意怎么样?
他的个人生活怎么样?
听陈冠希给你慢慢讲述:《嘻哈生意》这是第一集,公布了Edison的生意经。
2300百万的粉丝数量,一张照片就有400万的浏览量。
这些数字很好的诠释了网红的概念。
原来Edison一直都在!
他的经营模式是:寻找最好的艺术服装工厂,然后用自己的零售和设计的优势,为产品打开销售空间。
在屋顶的一场商业谈判中,Edison显露出了职业谈判专家的一面,非常的老练。
艺术服装工厂老板说,你有零售的优势。
他加了一句,还有设计(and design)。
(这一句话不是随便说的,既为谈判增加了砝码,又展示出了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优势。
)
露出了精干生意人的锋芒,非常厉害。
你知道CLOT吗?
陈冠希的穿衣风格几乎引领了整个时代。
很多18岁左右的年轻人都会买这个牌子。
它是中国潮流品牌的老大。
Juice是陈冠希经营的街头潮流品牌服饰店。
主要经营CLOT,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流行的牌子。
纪录片中出现了Edison的另一家店3125C,据说这家店更多的偏向艺术潮流领域。
三分之一的艺术,三分之一的潮流尚品,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普通商品。
《回到原点》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是盲目地工作赚钱,还是真正地去做一些喜欢的东西?
我觉得这是《回到原点》陈冠希的第二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思想。
Edison希望在音乐中更多地表达出独特的见解。
如果不喜欢那首歌,如果不明白歌词的意思,那就无法活出真实的自我。
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赚钱。
到头来发现好多事情都没有完成!
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在干什么,没有想法,没有看法,只是被焦虑包围着。
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沉下心来,慢慢地去完成自己的生活。
急功近利只会一事无成。
Edison谈到自己第一次真正的去做Rap专辑的事情。
陈冠希当时觉得音乐公司的做法,是觉得他一定会在Rap专辑上失败。
“不要去尝试了,你一定会失败的”。
这一句话太熟悉了,有多少次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告诫 “嘿,不要尝试,你一定输得很惨!
”是的,我的确会经历失魂落魄。
但是我不怕,我愿意改变自己,重头开始。
猎鹰火箭马斯克 VS 陈冠希前一段时间我们就已经被马斯克和猎鹰火箭的事情感动到。
一个异想天开的概念,一家不被众人看好的公司,接二连三的失败,几乎会打垮任何一个意志坚定的创业者。
但是马斯克没有放弃。
他被众多媒体捧为英雄。
马斯克始终在做自己的事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的微博
《纪念陈冠希君》一华夏之邦羊年冬月廿六,就是VICE为冠希君推出“触手可及”系列纪录片后的第四天,我独自一人坐在电脑面前胡乱刷围脖,屏幕突然弹出个VICE头条,上面金光闪闪地显示着几个大字:“古SIR可曾为冠希君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我自言自语起来,“没有”。
屏幕突然一闪,哗啦啦地又一行字迹刺入眼帘,“古SIR还是写一点罢;你不一直为冠希君打抱不平吗”?
这个确实如此,从08到15,娱乐圈的丑事是一桩比一桩肆意,不论中外,不论男女,积存下来,他们身体的秘密连我64G的爱疯都藏不下了,还得托付百度云,比起冠希君,有过之而无不及。
陪睡门、献身门、包养门、卖淫门、援交门、召妓门、强奸门……门门出状元!
没理由艳照门一家独大!
近8年来,年年藏污垢,岁岁爆菊花,然倒霉蛋却永远只那一个——陈冠希!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冠希君无关痛痒,但在围观党,却大抵希冀其明白一二。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简直一八婆的世界。
好几万条扯蛋的评论,人云亦云的毒舌弹幕,洋溢在我的屏幕,使我难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正义联盟”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满口的“仁义道德”;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被伤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庸庸大众眼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舆论又常常为坑爹的媒体所设计,以模糊不清的标题党,来博取浏览量,仅使留下无数谩骂和臭喷。
在这谩骂和臭喷中,又给一些尚且理智者反应过来暂得嘲笑,嘲笑着这些盲目跟风,对08年艳照事件仍穷追猛打不依不饶的傻逼。
事隔近八年,就是日本鬼子侵华都该滚了,你们何以苦苦相逼,把翩翩少年逼成本山大叔。
无论对或错,冠希君都承担了远远超过这件事本身的东西,他还要背负着这个十字架接受着你们自私的叛论走多远?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网络上自私地抨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阳历12月3日也已有几天,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听说VICE一推出纪录片,08年那群网暴又开始死灰复燃了,起初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难道近8年之久,都不够宽恕?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冠希君,更何至于再度被“溺爱”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这些所谓的自媒体被刷爆。
还有一处,是柏芝君,竟有无良网友评论“愿柏芝与冠希再续前缘,霆锋有王菲懒得管”,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你烦不烦?
更何况引发三方饭屎骂战,网络血腥暴力战频发,冤冤相报何时了?
但大量八卦杂志依然故我疯言疯语旧事重责冠希君。
但接着就有跟风网友甘受利用当自来水,哗啦啦流个没完没了。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毒舌,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了大多数网民人云亦云的缘由了。
闲得无聊嘛!
无聊呵!
无聊呵!
不在无聊中刷屏,就在无聊中灭亡。
四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亲见这些网络暴力不吐不快;我知道,冠希君,已退出娱乐圈近8年了,毅力所致,不得不钦佩,不似某些个吸毒君,死缠烂打待娱乐圈不走。
自然,于8年后播部纪录片而已,都不足2小时,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你们是天生嘴贱陈冠希牌专业八婆户!
祖名君你不追着骂?
毛宁君你不追着骂?
人家冠希君都整容成本山号了,你还能认出来指着鼻子骂禽兽!
有那么大的深仇大恨吗?
你们这帮有心人!
五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网络暴徒,在泱泱孔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是过过嘴瘾而已,冠希君的潮牌生意才不会因为你的毒辣而做不下去,说到底,你们讨厌他,也仍然在消费他的话题而已。
至此为止,我已不想揣摩什么了。
之前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网络暴徒和嫉妒者”。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乎我的意料。
天真地以为时间淡化了一切,终究有一批网暴默默潜伏伺机凶残爆发。
幸是可怜的冠希君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8年前选择坚强退居幕后,8年后亦能坚强做真我。
不管怎样,冠希君始终都是带着笑出现在VICE视频中,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陈冠希君!
于凌晨两点,摸了摸下巴,竟胡子拉碴,密匝匝的。
平时必是一日一刮,不料积了三日,我大概知道,鲁迅君附体了。
文/古林夕
其实之前已经在youtue上看过几条在艳照门以后陈冠希接受的采访,有关于艳照门这件事的,有关于后来他跟张柏芝在飞机上合照那件事的。
我对他在这些访问里面表达的一些看法都比较赞同。
而在《触手可及》里面,他并没有提及这些。
在豆瓣上看到一则对这个纪录片的评论,作者说很遗憾陈冠希说来说去都没有直面镜头去大声说他“没有错”,说“错的是那些传播这些照片的人,与及那些就照片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的人”;从而以此,去反驳当当年那些莫须有的道德拷问和恶意中伤。
我虽然认为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影响力这样巨大的纪录片确实不失为一个冲击传统道德观念、引发对名人私生活的保护的思考、警醒大众关于信息传播和网络霸凌而引发的越来越多的问题的好机会,但是在完整看过三条段纪录片以后,我认为陈冠希没有在这些片段中过多地深入地谈“艳照门”是有原因的:第一,《触手可及》以宣传和树立良好形象为目的;第二,陈冠希并不具备做到上述这几件事情的精神准备和认知能力。
剑走偏锋已经是件颇为恐怖的事情,跟主流思想完全唱反调则堪称英雄式的行述。
在公共空间,对错的判断有时候仰赖于主流的认同故而并不分明,有时候尽管分明却依然被笼罩在主流的阴影之下。
《触手可及》大篇幅提到CLOT,提到陈冠希的音乐,并且大量插入一大群粉丝为Edison尖叫、一帮看上去很不错的音乐人/艺术家对Edison的不断赞赏(虽然我无从考证这些人是不是真的在某些领域有特别强的能力),其意图呼之欲出。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应不应该深谈“艳照门”?
宣传的目的是让大家看到现在的陈冠希很好很正面,而不是让大家明白过去陈冠希并没有做错什么。
即便很多人已经对“艳照门”有了改观,但是不是真的能够那么轻易地让大众去以欣然的态度去接受为此作出的“呐喊”和“反思”?
要知道,虽然当年也有不少同情陈冠希、为他喊冤的声音,但他毕竟还是被迫十分诚恳地向大众道了歉,并且是被舆论的力量赶出了娱乐圈。
如果他今时今日再说自己“没有错”,一来打了自己的脸、二来也打了舆论的脸。
而舆论的脸是最最打不得的,尤其是在他如此渴望返回这个圈子的前提下。
再来看影片里面的陈冠希。
我之前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大意是:我不觉得“艳照门”让我对陈冠希产生了什么不好的印象,但同样不认为这个纪录片让我对他有什么特别好的评价。
后来因为里面其他的一些措辞太过主观而删掉了。
但我保留自己的这个看法。
原因是:在纪录片里面不知是由于想要塑造特立独行的形象而用力过度,还是因为陈本身性格中确实存在缺陷,我看到的陈冠希实在达不到他自己在片子里面说的、或者纪录片镜头本身想要表达的高度。
如果说这是一次形象塑造,那么可以说是比较失败的;如果这是其人本身的缺陷,那么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没有去做一些更加值得做的事情的精神准备和认知能力。
做自己,不管别人那么多;坚持自我,我也可以很成功。
F*uck what other people say about me. 根据我的理解,影片大概是想表现这样的理念和形象。
但是陈冠希是不是真的没有在管别人想什么呢?
看到不好的评论他大发雷霆,把不喜欢他的人说成“蠢”、喜欢他的人说成“聪明”,在机场遇到插队的人扔掉别人的身份证因此延误演出,然后还说“Things happen to anybody. I am just an ordinary person”,有人可能会说这就是他的叛逆就是他的个性呀,但个人认为这样的行为并不能算是“叛逆”。
不妨先设想下自己的孩子(或小弟妹之类的)因为某件小事被你说了两句或者笑话了一下,然后他就愤愤不平地说“你觉得我不对是因为你自己蠢”,你什么感觉?
会不会觉得这孩子很个性很叛逆呢?
大概不会,你会觉得他/她是小孩子,爱乱说话,简言之:幼稚。
同理可得,陈冠希作为一个年满三十五岁的大男人,做出这样的举动,跟叛逆和个性实际上也没多大关系,只是幼稚罢了。
陈冠希在影片里面不止一次提到,他为他的音乐做出了许多努力,为什么别人不能为此给他加点分?
为什么就是不能认同他?
他没有认识到,世界上有太多人为太多事做了十二分的努力然后被狠狠忽略甚至狠狠批评,并不只他一个;因为做出了很多努力就认为别人应该认同他乃典型的自我中心的想法。
他对他人追捧的迫切需要和极度重视、与及对他人批评的奋起反击和恶语相向,都体现了一点:他的自我价值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别人的看法当中,核心却是空的,在这样的自我基础上对外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之举,实际上很多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而所谓“做自己,不管别人那么多”的个性与叛逆,最需要的恰恰是极其充实的自我价值。
叛逆是离经叛道、是前文所提的剑走偏锋、跟主流唱反调。
叛逆的表现是“做自己”的其中一个可能导致的结果。
当“自己”跟大流相符的时候,做自己就是随大流;而当“自己”跟大流不相符的时候,做自己就是叛逆;前面一种情况比较不显眼,通常受到追捧的都是后面一种情况。
跟大流唱反调是啥意思,就是大家都说女孩子就应该穿裙子的时候,你自己独独就穿个裤子出来并且穿得理直气壮;大家都说音乐就该规规矩矩华丽丽展现贵族风范的时候,你自己在那边一开头就四个超强和弦吓死底下坐着的那群王八蛋;大家都说你画的画像坨那啥一样怎么可能有人买,可你就是画画画,画到自己变神经病死翘都还是不变自己的风格。
叛逆需要非常大的勇气、非常执着的坚持,并且大部分时候都要付出相当昂贵的代价。
香奈儿感情路一直坎坷;贝多芬一生都饱尝非议;梵高的画在他生前一块钱卖都没人要。
我一直很记得初中的地理老师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最大的赢家不是那些遵守规则的人,而是那些创造规则的人。
”可能因为我们当时太小,地理老师并没有把话说全:创造规则就意味着巨大牺牲。
有些人很幸运(如:比尔盖茨;乔布斯),有些人则很不幸。
而且笼统地说,希望在艺术道路上创造规则的人,通常都得先栽更大的跟头。
陈冠希想要创造规则,但在逆流而上的时候,他却没有丝毫没有展现出被流冲残的觉悟和魄力。
当然,我虽说了这么一些,但并没有因为陈冠希不算叛逆只是有点幼稚而怪他的意思,毕竟人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
我不过是认为,他并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好、他的某些行为并不应该得到赞扬、他的一些成就并不值得如此用力地鼓掌罢了。
而立之年希望冲出一番事业,这是很正常的愿望,我也很希望这样一个曾经的舆论暴力受害者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谅解和认同,但私心以为,且不提要为亚洲音乐和时尚带来什么宏大的影响,首先,要让自己真正获得快乐和宁静,陈先生最应该做到的是拥有自我。
最尖锐的武器不是叨叨逼逼强调“you are wrong about me”,而是一句“I am proud of what I am and that's all I need”了事,然后做好准备,去承受这句话带来的任何后果。
最近有关陈冠希的纪录片《触手可及》炒得很热,大意就是陈淡出娱乐圈,努力做个生意人,把美国街头文化融入品牌之中,闲暇之余也做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好不快活。
此片一出,很多人都赞他是个性情之人,认为当年那件事他也是个受害者,经历这些变故封杀还能乐观向上,实属不易。
我自然是很欣赏有个性有才华之人,但对这部纪录片,我觉得要抱有谨慎态度。
扯上娱乐圈,还有些意见媒体,很多事情就很难讲了。
首先来说,圈内圈外恐怕对男女之事的道德观是天差地别。
从这两年该圈丑闻迭出来看,纵欲滥交恐怕也是常事,吸毒嫖娼也不鲜见。
虽是私事,但人人都有杆标秤,只是这些年过去,大家这类事情看得多了,突然旧事重提,发现曾经的惊涛骇浪其实也不过寻常而已,却毁了几个当时风头正劲的青年,风评自然转向。
另外再扯上一句,同样是受害者,舆论似乎迟迟不肯放过那几位女明星啊。
网友们大赞陈随性而为,亦努力不止。
我倒是觉得世上大好青年太多,拉他做人生导师,上进典型,恐怕不妥。
人们对他的关注太多,无非是因为男女双方在这个事件上有两种微妙的立场。
男人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放荡不羁的影子,太多人从一开始就觉得他没有错,哪个男人不风流?
况且男未娶女未嫁,自然是理所应当。
此番一出,更是觉得这个青年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无一丝悔意,真是潇洒!
而另一批呢,自然是早年怀春的少女,看中他青年时英俊伶俐又带点天不怕地不怕的痞气,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谁不想成为绑住情圣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但毕竟是少女怀春,想想而已,生活中恐怕少有人想招惹这般情场高手,但虚拟世界嘛,有颜就是正义。
大部分人对娱乐之事,也就是茶余饭后的谈天消遣。
谁能断然镜头前的他是不是真实流露,谁又能断然各方是不是带些许目的。
个性个性,也不过是他人的活法,所谓纪录片,其实和各大电视台的明星真人秀又有多少差别呢。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优秀人才亦是辈出,比如前几日扎克伯格做的慈善,多学学人家才是。
一直很喜欢他,仅仅是因为他的电影,和唯一听过的《坏孩子的天空》。
一开始当然是因为脸啦,直到《狗咬狗》里让人惊艳的表演,从此在我心中他就是香港小一辈中演技最好的。
然后艳照门了,于是就不能演电影了。
对此老娘只想说Fuck!!!
老娘对艳照real不感兴趣,也没有看过,只是想看他的电影,仅此而已。
看到“毒舌电影”的标题《不能再演电影,不只是他的遗憾》,sir太会起题目了,简直就是老娘的心声啊!!!
哪里是遗憾啊,分明就是遗恨!!!
这个纪录片,固然有其商业目的。
但看完纪录片还是很欣慰,祝他越来越好!
电影的事,随缘吧。。。
于我个人来说最近发生很多事情,2015的主题一定是围绕『自我找寻』又围绕『跨文化』三字,站在年底的12月,我想我还是没能很好的处理。
就像偶然发现的秘密隧道,欣喜若狂的一头扎进去,却始终走不到这隧道的另一端,走下去可能是勇敢也有可能只是莽撞,回过头或许是境界却也不排除是懦弱。
我想任何一个曾经站在『不驯自我』与『社会规则』面前有过抉择的人看完这部纪录片都会有些许触动,更不要说那些直接身处原生文化与外界文化交界面的人们,可能最初是怀着莫名的盲目、天真、逃避、执着、渴求的原始动机走出去,就这样直接把自己毫无防备的甩在一个充斥着迥异的符号的世界里,符号背后的信息链条、其深度广度变幻莫测又几乎全然陌生。
很有意思的一个巧合是,吴彦祖和陈冠希年幼时候都在美国加州生活成长,西海岸的文化气候孕育同时影响并塑成了他们。
你能看到他们身上的太多共同点:除了都是当代华语娱乐的颜值标杆以外,他们的处事都与一般的国内文化保持疏离,他们都强调个人空间被尊重的重要性(吴彦祖和妻子亲热曾被香港狗仔偷拍因此大发雷霆差点离开香港娱乐圈);从入行早期开始他们在一贯的工作以外,都追求自我的独创性,陈冠希对待音乐和时尚自不必说,吴彦祖也开创过培养艺术家的博客网站,曾是他惟一的网络官方发声平台,此外他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导演了《四大天王》并获得金像奖最佳新人导演;他们都不认为外表可达成的最大边界是作为一个艺人的核心价值,无论是吴彦祖还是陈冠希,他们都没有去掩饰自己在变老这个事实,他们把自己活成了符号,而非模板;由以上种种而引出的最有辨识性的特征是:他们都对自我在娱乐业的身份和位置保有一种清醒。
这种清醒同时兼具正反两面,一方面他们绝不会像现今娱乐圈各种小鲜肉花美男一样去做『粉丝养成』,因而对比起其他明星稍显冷淡,另一方面他们又把艺人单纯作为一种职业来全情投入,因而全程热情。
但在这之中,二人的呈现方式又大为不同,甚至是两极分化。
稍微对吴彦祖的感情和婚姻有所耳闻的人都应该看得出来,他在婚姻观上倾向传统并清楚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成功地得其所,而陈冠希早年情场浪子的形象与其说是花花公子,不如说是一个相较传统中国观念来说,更加开放自由不设限的态度。
所以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作为全民视线的焦点:吴彦祖无趣,陈冠希迷人。
吴彦祖的确无趣,不止一次地和朋友讨论过,除非直接上男女激情戏,否则无论是日常采访还是社交平台的自我展示甚至很多角色气质平淡一些的作品(比如《肿瘤君》),你在他身上看不到欲望,他整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我很平淡』。
陈冠希则不同,在纪录片里他浑身上下所散发的魅力只从眼神、嘴角、口头语甚至身体的姿态都轻易流泻而出。
这二者之间全然没有高下,因为人是活在不同维度和不同身份里的个体,然而性格当真决定命运。
作为一枚七年以上的粉,我得说吴彦祖对待粉丝的态度,像一个善意的成人在哄邻居家的孩子,对待他们那超出一般的热烈和疯狂,他彬彬有礼地敷衍。
讽刺的到是在事业上,他每一次卖颜值的作品都会成功,而每一次在电影上真正的自我投入都要失败。
他跟着这个行业的脚步,虽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他甚至都不像古天乐那个工作狂,反而随时随地就要休假)但就凭着这浪潮也就被推到了风尖浪口。
相较之下,陈冠希则实在是一个大写的『叛逆』,不,用叛逆不妥,他只是一个活在常识世界里的人,不小心在另外一个道德制度里触及众怒。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地道的西方人。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在一个缺乏常识的环境下一些缺乏常识的人即对自己的能力自信满满,又对自己的价值体系坚信不疑,还对自己的道德激情深感自豪。
』这话是李海鹏曾写过的。
可叹,在我们这个没有『公私』之分的社会里,任何人都能根据你自我选择下的行为进行教育指点,甚至是群起而灭之。
最近倒是看了不少伦理学的书,我倾向于认同Peter Singer的理论:道德是基于利他性的行为在进化论下的生物选择的结果。
它是游戏规则。
但另一方面,道德又展示出其强大的社会性,某些基本游戏规则的存在是为了保全每一个玩家的利益,节省所有人的成本,然而这规则的滥用、僵化,却也能吞没人、毁灭人。
这一年来我最常对人说得一句话就是『妥协』,在时空的错位中我经历了自我身份从极度坚实到轰然崩塌再到挣扎重建的过程,我开始在周身围绕的所有元素中一一筛选排除,以分辨每一个需要妥协的元素,我几乎在所有事情上都妥协了,因为弱小如我,已被这个世界杀的片甲不留,我因自身的空虚无物而不得不去依靠它的丰盈充实,唯有缴械投降。
这里,我重新在主角身上投射了自己,我看到他松弛而自信的状态,是令生命真正具有韧性,我看到他对自己的人生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得不认同,真正的成功是对自我的全情驾驭,『我』即是风格。
纪录片这种影像文本实在是太微妙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间,可以用逼真的画面演出最颠覆情节的电影。
我怀着『倒要看看他们怎么翻盘』的心态开始观看,却在结尾处由衷鼓掌并热血沸腾:我买账。
在纪录片里面,自我褒奖是没有用的,话题要直面自己、直面所有戏剧性的叙事刻意回避的冲突和焦点,人物片更要贯穿有强烈的精神核心,就这一点来说,陈冠希可谓是最好的原素材。
这个调性就像某些青年同志们更愿迷恋的民谣,有其特殊的经历,有其深厚的思维核心,人们往往能从他们的词曲中读出岁月读出自己。
人只有在具备批判性思维的时候,他的观点才称得上有魅力,否则就只是对各种主流版本的一遍遍重复。
片中有几个画面我印象深刻:一是陈冠希在为一次活动做候场时候,对摄影机说待会儿你们就知道要发生什么了,当人群蜂拥而至他依旧对着摄像机做鬼脸,没有任何紧张或激动,我们在屏幕前面旁观:作为全场的核心,唯有他一个人没有入戏,看到他的人可能在尖叫甚至流泪,但他的内心无比清醒冷静,他太明白这种『偶像之爱』的本质是什么,是盲目是情感的无明涌动,上一秒种把你带入天堂下一秒就会令你万劫不复。
另一是在最后一部分,他讲到『很奇怪的一个事情就是,每个人都觉得我和女孩子应该是……ah, 很简单(笑)……一定不是,比较复杂』言语间的体态,动作,戏谑的表情,我看到的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与自己的和解、对自我身份的肯定和对自身魅力的极度自信。
最终,提到被禁演电影,他用了一个人称代词『他们』,这个他们在哪里,他们是谁又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当真是作为『我们』需要再三思考的了。
正如陈冠希在影片最后所说,他做到了让自己重新站起来,并且靠自己活着。
我想这就是生存于世的尊严所在,是属于他的自我成全。
我承认陈冠希年少时犯错 可是我真的觉得陈冠希的内心非常强大 年少是缺少父母关爱得到的只有钱 成年时进了娱乐圈爆受追捧 然后门事件爆发又瞬间万劫不复一切都太起起落落了 我看过当时事件的所有新闻 甚至被游街骂 几百个民警包围他 大众看到他就像看到鬼 这种事情放到其他人身上自杀都是有可能的 多少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人在等着看他的笑话啊 如果他真的倒下了那是他懦弱他怂再怎么骂他都认了 可是他愣是从新站起来了 并且活的很好也许。
你只用了几分钟阅读一篇娱乐新闻就否定了一个人,而我却用了几年的时间去了解并决定支持信任这个人
说起这个话题,我想从这一对好基友来做一个对比。
<图片1>周杰伦生日:1979-01-18 星座:魔羯座陈冠希生日:1980年10月7日星座:天秤座1980——Jay将近一岁的时候,Edc出生了。
1990—1999 两个人的青春期离异家庭的周杰伦因叛逆、贪玩而耽误了学业最终与大学失之交臂,为了生计,他到一家餐馆去打工。
打工期间,周杰伦经常为餐馆里的客人弹奏钢琴,客人给了他阵阵的掌声。
像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一样,陈冠希在13至19岁期间非常反叛,不理父母、不上课,经常凌晨5时才回家。
而父母便在金钱上不断对他进行补偿,每天陈冠希的钱包里至少装1000美金,如果钱不够,他就会去偷父母的钱。
1999——Jay二十岁的时候,Edc十九岁。
在这个时间线前后,两个人一前一后进入了娱乐圈 此时Jay还没有公开亮相1997年9月,在父亲的鼓励下,周杰伦参加《超级新人王》演出。
后来,主持人吴宗宪找到周杰伦,邀请他到“阿尔发音乐公司”做音乐助理。
1999年陈冠希回港度假首次触及荧屏,由于他的父亲与黎明是朋友,黎明执导一部英文信用卡广告,需要一个英文流利,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来参与拍摄,这时黎明发现了陈冠希,邀请其参演,于是陈冠希开始对演艺工作产生兴趣,由此开启了他作为演员和歌手职业的大门。
2000——Jay21岁,Edc20岁。
在音乐上已经积累许久的Jay终于在22岁,惊艳出场,才华碾轧华语歌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与此相对比,被命运之手安排下误打误撞进入电影圈儿的Edc参演电影表现是一个正常新人的表现。
2001年初,周杰伦发行首张专辑《Jay》,获得台湾当年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最佳制作人和最佳作曲人三项奖项,专辑《Jay》的成功让台湾的歌星们大跌眼镜,在人们还没有完全记住周杰伦这个名字的时候,9月20日他带来了个更为天马行空的专辑《范特西》,2000年6月8日,陈冠希参演的香港电影《特警新人类2》上映,被香港人认识[10] 。
加入电影圈初时,发展一般,其后获刘伟强赏识,2002年饰演《无间道》中少年刘健明一角而崭露头角2003年——Jay24岁,Edc23岁。
2003年《东风破》发行,周杰伦被华语音乐传媒大赏评为最佳作曲人。
[32] 同年,荣登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人物”。
周杰伦是继王菲、张惠妹之后,第3位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的华人歌手。
2003年陈冠希在电影《无间道Ⅱ》中饰演刘建明;同年主演动作片《千机变》,饰演吸血王子Kazaf。
2005年——Jay26岁,Edc25岁。
在这个时间线前后Edc开始进军Hiphop音乐Jay正式跨界电影(除去前面那部寻找周杰伦)Edc2005年6月23日Jay主演处女作《头文字D》上映,同年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2005年Edc主演动作片《头文字D》,饰演群马Project D队长高桥凉介2004年,陈冠希与前 LMF成员MC yan、陈奂仁等合作,推出大碟《Please Steal This Album (192)》,代表作有《香港地》 。
2004年陈冠希举行“903陈冠希香港地够胆死音乐会” ,全场只设企位及没有年龄限制,吸引逾千名观众入场。
2005年Edc推出另一hip hop大碟《HAZY》,其中歌曲《嘥气》,讲述他遇袭经过,其他多首歌曲亦表达他对社会文化的看法。
陈冠希希望将HIP HOP与流行曲融合成为的流行曲风,引起市场的共鸣。
2006年——Jay27岁,Edc26岁。
2007年4月,杰威尔音乐有限公司成立。
自导自演《不能说的秘密》电影。
2006年9月陈冠希主演电影《狗咬狗》,该片在第九届多维尔亚洲电影节获得电影节亚洲动作单元最佳影片奖, 并入围东京电影节。
10月13日参演的好莱坞电影《不死咒怨2》上映,在北美上映的第一个周末就收获了2200万美元票房的成绩。
2008年——Jay29岁,Edc28岁。
2008年,Jay继艺人王力宏、张惠妹、金城武、F4后,成为美国新闻网第5位CNN Talk Asia采访的对象。
2008年陈冠希因不雅照事件绝处逢生 ,离港后Edison纽约、洛杉矶两地跑,除了不断试镜外,同时为他的时装店找合作伙伴。
2010年——Jay31岁,Edc30岁。
2010年,美国古柏第奴(Cupertino)市长黄少雄,为了纪念周杰伦对华人音乐的贡献,定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最后一天为古柏蒂奴的“周杰伦日” ;某手机制造商调查“全球歌曲下载量最高歌手”(2008年年初至2010年8月10日),周杰伦的全球歌曲下载量排名第三,仅次于Lady Gaga、迈克尔·杰克逊 ;美国《Fast Company》杂志评选“全球百大创意人物”,他与Lady Gaga、Jay-Z成为三位入选的艺人,并且成为首位入榜的华人男歌手; 12月,国际小行星命名中心批准,正式将编号为257248的小行星命名为周杰伦星,这颗小行星是由两岸天文爱好者于2009年合作发现的,周杰伦创作以这颗小行星为题材的歌曲《爱的飞行日记》 ;导演电视剧《熊猫人》上映 。
2010年4月6日下午他现身北京三里屯某品牌活动,而这也是他自“艳照门”后首次在北京公开现身。
10月7日,陈冠希推出了自己的单曲《MR.SANDMAN》正式宣告复出歌坛 。
-------------------------------------------十年时间,含着金汤勺出身的Edc,普通家庭长大的Jay。
这里只对比了最广为人知的两位做的一些事,一些成就。
对比下来,自己都觉得非常的感慨。
这大概也是不同背景成长的孩子的一个路线:天生好牌总是可以任性一些Edc非常的天秤座,追求自由,天生的好颜就可以轻易收到万众瞩目,但似乎前十年总显得单薄。
被埋没的天赋者总是要奋斗许多Jay非常的摩羯者,务实奋进,步步为营的现实世界的强者,真刀真枪打下来娱乐圈的每一寸。
物质更自在的Edc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拍电影,一边搞搞音乐,搞搞潮牌。
Jay一直以来都背负着要给妈妈给外婆创造好的生活的责任,其实只有在他真正成功以后,他才会放开去拍一部不在乎成绩的《熊猫人》。
两个人共同点有两个,其中又有微妙的不同Diao——两个人都坚持自我的风格 都露着一种拽拽范儿 但内涵又是有差别的 Edc的diao是无所谓 我就是爱自由我就是喜欢搅三搅四 是从小见多识广骨子里的傲气Jay的diao是我是最有才最臭屁的我就是不鸟你们 是才华被世人认可后终于显露的自信(最初Jay相当羞涩还记得在湖南台说以为没有人会去看他)事业心——两个人都是专注于事情本身的人 不过YZM之前的Edc做事情赚钱的目的其实没有那么的浓,更多的是为了证明自己不只有脸 Jay是在杰威尔之后开始随心所欲 不那么在乎市场还有一个对比就是——关于爱和家庭Jay成长在有妈妈外婆爱和呵护的环境下,所以一直塑造一种强大的Family First的男人形象。
Edc成长在缺乏保护的环境下,所以一直塑造一种I do not care的浪子形象。
然而当Edc在片子最后说梦想是幸福婚姻的时候,其实一点都不惊讶。
这个就是他,不需要逞强的他。
<图片6>此外,Edc说公司不买他音乐账的时候,我就想起Jay,同样是一个相当有性格的艺人,为什么Jay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步步为营,而Edc却做不到呢。
这大概就是最初的开始,Jay在出道前其实已经证明了他的音乐才华,为许多人写了许多曲子,那个关于一周一百首的段子就不用多讲了。
Edc出道是因为被运气砸中了知道可以赚钱,后来发现是喜欢,做音乐也是因为他喜欢。
实在是他天生一副太好的牌。
然而在现实世界,没有人因为你喜欢给你让路,只有人看到你的成绩才会给你尊重。
这就是为什么Edc做潮牌,我相信他会做好,因为他已经完全以生意人的专业精神去为这件事付出。
所以,只有实力才能撑得起自由。
突然想到之前一篇热文《我努力了28年,才能跟你喝一杯咖啡》,用到这里并不恰当,但是这大概也是关于出身的一些反映。
可是人生所有的智慧在于——等待和希望。
现在Jay已经有了自己美满的家庭。
Edc正在自己真正开始一步步稳扎稳打的路上去开创自己真正的幸福。
祝福这两位35、36的男神。
我敬佩一切能够做自己的人。
最后Edc的这几句话,简单却打动人心,我想所有和我一样二十多岁在外漂泊的青年人都是这样的状态。
看到Edc笑着有点无奈却又平和的不失希望的说出这几句话,我突然觉得,嗯,加油!
<图片2><图片3>
<图片5>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周杰伦,但或许我们每个人曾经都是陈冠希,迷茫徘徊愤怒倔强放纵,我们的成长曲折一些乱糟糟一些,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厘清人生缠绕的线索,找到自己,实现自己。
冠希老师天生的平台就超越大部分人,加拿大 香港 来回切换 见识高于同龄人 有个好老爸 与成龙 杨受成关系密切 加上自己优质外形 进入娱乐圈 就是临门一脚 通过自己的天赋 练习很短时间 很快会搞音乐 拍戏 加上背后金主的助力 立马成为当红明星艳照门事件 他毫无疑问就是受害者 通过这次事件 进入谷底 退出娱乐圈 。
拿200多万港币 回到洛杉矶 这次就是靠自己了 当明星这些年 认识了很多人脉 设计圈 时尚圈 娱乐圈 加上自己的感觉 努力 做成事业 开启第二春 。
练习马拉松 回归到自己内心 找到自己的生活 。
内心坚毅,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
虽然这个世界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但拥有优越条件的那些人也没几个像你这么敢说,敢作,敢当。就算不是你的粉丝也挺期待看你五十岁时的样子,不要输给那些整容的家伙(假货)哦~
什么关系
陈老师呛声集,如果找正能量的话就是有不服的劲并拼命干活着。
明星好像都喜欢卖真性情人设。
陈老师没有掩饰他的真性情和嗑药feel,又或者用不掩饰掩饰了一些别的东西;把自己ins上提到赵本山的留言截屏也是没sei了;到最后一个坚如磐石的死颜控也略略被感动想要看陈老师复出拍电影呢,就乡村爱情剧场版吧(拖走
给三星是因为毕竟看下去了。陈不是坏人,就是个世界观不正常的可怜小孩。没有美坏善恶的意识。也许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奇思。他的确有些天份,但我不喜欢他。
就是不喜欢
就一个感受,在天朝赚钱太容易了,只要是个明星,管你是不是负面缠身,总有群众为自己的好奇心和虚荣心埋单。陈老师确实是个好的生意人。
恭喜starman转型升级
《触手可及》这个名字取得不知所谓。其实陈冠希坦露地就是两个字:不服。
这片与其说非常EDC,不如说是非常vice。遭遇与遭遇各不相同,其实没有什么好同情的,LA让他活了过来,却不一定教会了他什么是生活。一如vice,它是一种让人荷尔蒙飙升的青年力量,但这个世界又不是一定要比着中指才算存在过的。
你们快给他电影拍啦!
so what.
油麻地普通话教学片
三十几了撸点还是那么低呀
感觉全篇并没有讲自己的心理和成长 除了第二集少数关于音乐的东西,其他反而更像广告,并无多少干货。
还是没有硬盘里的你帅
“人生如戏,丢类老母”
想请问高赞评论是怎么看出来陈冠希尊重女性的哈哈哈哈哈哈,因为他说天底下没有完美的女人吗?两星给别的摄制团队,一星给陈冠希的real。但这份real展现出的他并没有让我觉得多么励志,反而是肯定了一个事实:世界上有才的人很多,但大部分人取得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坚持不懈的自信甚至自大换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家是男的,不是因为女人不聪明没头脑,而是因为女人到底还是太谦卑。
摄影师陈真是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