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道具简陋(时代客观原因)基本无可挑剔,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吃人的畸形时代,你死我活的算计,不择手段的斗争,淋漓尽致,如果上升到政治历史角度,就是以卢孟实为代表的小农阶层在现代商业市场冲击下的命运,其对卢孟实的塑造立体,黑白交互,失败暗线铺陈推进合理。
从文化角度看,卢孟实和瑞英坐下来一杯泯恩仇与曹公笔下的钗黛合一相似,都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合 ”的终极思想。
这么好的电视剧豆瓣就这么几篇影评真遗憾。
因为是从话剧衍生出来的三十二集电视剧,编剧还是同一个人,话剧的绝大多数情节、台词都被拆分进了电视剧的各个段落里。
不容易的是没有稀释,在没看话剧版之前并不觉得哪一段生插得突兀。
不算夸的说,电视剧版几乎就是将话剧版隐含着的细节交代出来,并没有注水或者硬抻的意思,没有什么水词儿。
比较话剧版的内容在电视剧里的别样表达(比如某句某人的台词分给了另一个人说),或许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在基调延续了话剧“一个人干事八个人拆”的凄凉意的同时,电视剧版对很多人物的再塑造都颇具玩味。
卢孟实的狠辣手段,刚愎脾气,犟直性子都做了几倍的合理化放大,对其最终的悲剧命运也有些情节上的悲悯——比如说他在老家新起的宅院是低价买下。
王子西、修鼎新这些原本在话剧中面目模糊的“大群众”,也一者矮化,一者拔高,成为了各有一番作为的性格人物。
倒是编剧用情最深(在话剧最初版中是与卢孟实并行的男一号)的常贵,可能发挥空间已经不大,因此更多的新加入情节都是同义重复。
因为情节需要,电视剧版新加入的角色可谓满筐满谷。
大体而言,都是加分之作。
福聚德的死对头“适意居”一干人等,从重情斗狠的纨绔公子到大彻大悟的入世老板,瑞英应该是可以媲美卢孟实的经典角色。
包括有胆有识也有差有错的瑞英之母,甚至剧中下坏手最多的花鼻子,都不是简单的平面人物。
将话剧中的“李小辫”一角拆成刘小辫和刘金锭父女,李小辫的性格台词基本被老爹继承,而刘金锭女扮男装,痴恋“卢哥”,豪迈仗义的角色赋予,带动卢孟实感情事业两条线走向无可挽回的毁灭的剧情,基本掩盖了因为拆分角色而带来的事实逻辑上的可疑之处。
至于卢孟实家乡的老妻,唐家两位混世魔王一心机深狠、一黑道霸蛮的妻子,玉雏丫鬟小翠、原籍丈夫阿根,以及清朝遗老遗少的群像,都是画龙点睛的绝佳创造。
或许电视剧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对于玉雏话剧中妓女的身份,就做了一层严肃的剥离。
既讲了她凄惨的船娘身世,又明确表现了她不愿委身于娼妓之门,也未住入福聚德。
当然,对于她“红尘巨眼”的激赏,帮助卢孟实将鸭四吃改为八吃从而渡过难关的情节依然在。
点明应该哄着大少爷学戏,支二少爷去天津温柔乡的段落固然删除,但有了在二人情义已逝之后依然义不容辞以身犯险搭救入吴佩孚之狱的卢孟实这一段,话剧版中这唯一的女性角色的灵魂就不会丢失。
当然,由于电视剧版加入了更多的柔情戏,以及演员选择表演方式的不同,使得新版的玉雏不再是老版的那位牺牲自己的刚烈女子。
这份从容源于人物身份的根本性变化——不再坐实了是妓女,这也是“大众道德观念”导致的一个无奈。
在情节上,由于话剧中福聚德大楼是“幕间而起”,大幕一起一落便已告成,电视剧就必须将如何垒土奠基的过程一笔一笔地道来。
于是,有了承办劳军宴,吸纳散户存款等等故事的出现,又因为张勋、溥仪、张作霖、吴佩孚这些历史上的头面人物的走马灯式登场,使得电视剧的前二十余集完全成了传奇大戏。
传奇大戏之余,还有福聚德适意居的“商海斗法”,这都使得唐家二少等等拽卢孟实后腿的一条暗线变得凌乱不堪,前后矛盾(话剧里一次推挡债主的说辞电视剧中对着同一拨人竟然用了两次)。
而自从“八抬大轿”的大楼盖成,电视剧的整体气氛就变得悲凉了。
这种变调十分考验编导的勇气——毕竟与世俗口味不符,但这也是必须为之,水到渠成的。
《天下第一楼》作为一部群戏,人艺的班底是支撑其丰满的重要条件。
李光复的常贵,韩善续的罗大头,都是话剧版的本色出演(虽然不是一版之内)。
常贵的善解人意,卑微弯腰;罗大头的憨直脾气,小错不断,均得到了十足的展现。
其中在话剧版中稍显单薄的罗大头,终于经过情节性格的反复渲染变得相当有血有肉,宛在左邻,也算对得起韩善续老师为了话剧里一个挑鸭子的动作到烤鸭店亲身实践几个月的生活积淀。
有趣的是,在初版话剧中,李光复与在电视剧里扮演王子西的修宗迪分饰二少爷、大少爷。
而到电视剧里,唐家二少一再刁难二人(唐家大少唐茂昌的饰演者张永强在话剧中却是克五的不二之选),这种角色转换,颇见演员功力。
电视剧行业里的熟脸们的露脸也相当过瘾,许还山的张勋,陈宝国的吴佩孚,方子哥的瑞泽,洪宗义的大执事,马精武的刘小辫…… 配角之上,便是主角。
巍子的卢孟实,王姬的刘金锭,张嘉译的瑞英,濮存昕的修鼎新,周莉的玉雏,五个主角能够立住——特别是当年并不大红的张嘉译,给了观众一集集看下去的动力。
巍子利用细节塑造一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饭庄掌柜,一个左手悬在腰上的手势,几个不经意间的动作,一帆风顺时的春风得意与屡做屡挫的满心不甘,都与人物浑然一体。
而濮存昕在全剧的后半段逐渐发力,将一股苍凉意揉进对克五的一拱手和背对一挥手里,让这个翻新角色的古调之风令人反复咀嚼。
今日重看这部十一年前的电视剧,不禁佩服导演的眼光。
比如张嘉译,比如邢佳栋,当年默默无闻,如今大红大紫。
事实上,从当年的表现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今天成就的潜质。
能够将一位比话剧版弱智了250倍不止的二少爷演到令人生恨,邢佳栋单得一个“楞”字精髓。
而从年少意气,到回音壁见玉雏最后一面、主动邀卢孟实喝酒的人生况味的变化,张嘉译的展示也是不易。
仔细追究起来,卢孟实的人生际遇,完全当得起一个“命中注定”的判语。
言里言外,都是一个庄稼汉进入商界上层,难免遭人歧视,即便能力通天,也因为个人见识的局限,打不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宿命故事。
这种阶级视角,无疑是“细思恐极”的。
但这部电视剧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在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十一年后。
如果印象不差的话,《天下第一楼》自央视首播之后,几乎没有得到再次播映的机会,或许也缘于此,首播时新闻透露出的“续集”也最终无踪。
此次重看,切身体会到了在那样一个年纪(小学五年级),看到这样一种表达世事繁华难久,人生难求回报,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丧失活着的尊严和“气势”(就像最后一集修鼎新讲的鲥鱼)的价值观的电视剧,无疑奠立了我至今的人生观、世界观。
这让我由衷庆幸自己早生了十年。
《天下第一楼》第32集(约37分钟起):“这鲥鱼的味道,全在鳞上。
“”这个鳞在水中是七彩的,鲥鱼知道自己的鳞金贵,如果发现有一片挂在网上,它就不动了。
”“它是心疼自己的模样,宁死不破相。
”“说来道去啊,还不得让人吃了它。
”“尘归尘,土归土。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命。
这鱼啊,也一样。
”
卢孟实在福聚德的职业生涯是中国式职业经理人的挽歌。
因为对老掌柜的义气接手风雨飘摇中的福聚德,还要面对时代变迁的动荡、竞争对手的拆台、二世祖少东家的拖后腿等等不利条件,可谓是九死一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但随着老朋友、老伙计们走的走,死的死,最后北京城之大也没有了卢孟实的落脚之处。
就连卢孟实本人在离别之际也不禁问了问自己,“我一生从不吃喝嫖赌,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
”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论、轻视技术服务的思想根深蒂固。
例如卢孟实、常贵、罗大头等人,均属于各自领域的技术大咖,但在中国社会中地位不高,屡受轻慢甚至侮辱。
所以才会有片中常贵出殡当天围观群众的议论:“福聚德为何会给一个跑堂的大办丧事”,只有同为技术人才的卢孟实才会看得起常贵,为他风光大葬,才会因为爱才不惜委曲求全的为罗大头保住他的右手。
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对于技术和经验具有财富价值的属性都是认可的,但在中国比较例外,四十年来市场经济取得一定发展之后才有所改观。
所以作为中国版职业经理人的卢孟实他的能力会被认为是可替代的,不必要的,但实际上财富不是靠看守,而是靠发展才能真正保值。
中国很多企业需要从地主老财的思维向现代商业思维,也需要认可深耕于企业历史、企业文化、企业特征,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栽培于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本身就是企业财富的一部分,而且需要对这样的人才提供在企业内晋升的渠道。
这还需要中国企业走很长的路。
二、缺乏法律意识,契约精神。
法律对于中国是舶来品,因为法律之母民商法发源于西方,但民商法对于商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民商法的范畴中,合伙关系和雇佣关系是要区分开的,合伙关系的特征是资合及人合的混同,所以合伙关系中各合伙人可以将自己持有的资本、技术等全部作价作为合伙资产,并按照资产比例进行分红结算。
雇佣关系的双方是单纯的劳动者出力、用人单位结算工资的关系,实质上是单位用钱购买劳动力。
故而在聘用职业经理人时一定要将合伙关系还是雇佣关系提前讲明。
现代企业经常的做法是可调增的薪水+提成或奖金+员工激励股权的综合报酬制度。
在剧中老掌柜的遗嘱将卢孟实定义为,用卢孟实是合伙关系,一旦决定不用卢孟实,则卢孟实必须无条件接受东家的结算安排并退伙。
而少东家们始终认为卢孟实最多算事办的还不错的被雇佣者,与饭店其他伙计并无本质区别,是实质上的“伙计头”。
而卢孟实本人则是根据店里的营利和他自认为自己的贡献,没有具体依据的给自己分配利润,自然也是一笔糊涂账。
综上,本剧的悲剧实质上是职业经理人的聘用没有书面契约约束,所有人不过是在凭借义气,感情,甚至各怀鬼胎为自己谋利,最终因为老掌柜的一纸黑箱操作闹得不欢而散。
所以没有法律保障的合伙生意中没有真正的赢家,把赚钱寄托在似是而非、善恶难辨的人性和脆弱的人际关系上注定也没有好下场。
全片只有一个主题:格格不入。
看到17集才相信,常贵原来在话剧里也是并列的男一。
摘录如下:以前啊,人家称您一声修先生,那是冲着克家老少爷们的面子。
奉承您,是想您在他们面前多说几句好话,捞点好处。
怕的不是您,怕的是您的主家,并没有把您放在眼里。
现而今您不靠他们,靠自己的本事挣饭吃,开头您可能不惯。
您反过来想想,您虽然没以前气派,可您比以前硬气,这口饭您吃着顺溜。
您不再看人家的脸色活着。
我常贵是个粗人,干了四十年的堂子,人都说臭跑堂的,连我儿子都看不起他爸,可我自己看得起。
自己先得看得起,别人就不敢看不起。
堂子也是人,凡是靠自己本事挣饭吃的,都是响当当的人。
这个片子看得出来是很下功夫的,剧情其实很淡,主要是人物牵着剧情走,不是剧情随人物的,好的剧应该是这样。
卢孟实:从一个农家人,到京城学生意,看得出来是个北漂,有才气,有野心,更有那个时代特有的人物,迷信,其实就是整个剧的推动就是八抬大轿,卢孟实不甘于人下,总是想出人头地,但是他的身上有太多的缺点,太多的优点,这就是一个好的人物,首先是有才,写的善中备载可以说是现代大数据分析的前身,知人善任,扩大规模肯定要储备人才,他留着刘金锭多半是为了事业的发展,这点又有自私,最后在结婚当天选择逃避也是直接导致刘自杀的原因,他的心里其实只有他自己,对待罗大头的恩情也是为了烤鸭子和福聚德的名声,表面看,他是重情义,知冷暖,有担当,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事业。
魏子是个好演员,演技炸裂不是哭,喊,咆哮,现在一弄就是演技炸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卢孟实解甲归田后,在河边赶鸭子,这个神来之笔,我无法表达,只是让人感觉这个人物圆满了。
修鼎新:修二的扮演者是濮存昕,03年的时候濮怎么说也是一线,为什么挑个男配演,一开始我不明白,但是看到最后,发现修二这个人物太迷人了,前朝贵州,家道中落,身上有说不尽的悲欢离合,有点像曹雪芹,每场戏只要有修二的出现,多半有大段的独白,濮存昕在谈笑间,会把戏都抢回来,这就给演员很多的创作空间。
他比卢孟实活的洒脱,当他无法忍受的时候他会挥挥衣袖不留恋。
最后他变卖家中宝贝,把钱送给克五,也是这个戏的点睛。
人物圆满了。
常贵:这个人物我不认为创作的多好,他只有两面,一个是堂头,一个是丈夫和父亲,人物的分辨度很明显,他走的时候对我触动不大。
罗大头:罗大头我严重怀疑是抄袭焦大。
王子西:王子西黑化很大程度很卢孟实有关,把一个老实人逼成黑化,也展现了卢孟实身上的缺点。
最牛逼的是老掌柜,最后还是把生意留在了自己家里,好一座危楼,谁是主来谁是客,一句话就把卢孟实的一声说尽了。
20年前的电视剧了,一帮子那个年代的演员们让人倍感亲切,这么些年,类似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各行各业都在拍自己的历史,晚清以来的历史,但总让人觉得是一张皮。
本文并不是影评,仅胡言乱语而已。
1. 讲不完的代代仇:电视里演不完,小说也讲不完的代代仇。
创业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接上自己的班,殊不知业只能创一回,而后就是守业,创守之间莫大的不同,不但注定了守业失败的必然,也注定了父子之间的仇恨。
我们文化里面永远解不开的结,追求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一条不归路,燃放自己的生命即可,不要让儿孙们跟着自己的世界观生活,注定是失败的。
所以福聚徳老掌柜的早点让儿子们去唱戏练武即可,饭馆就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这大概是西方的商业模式吧,比家族式企业要更有生命力。
但时至今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卑田院乞儿,依然蜕变的不够彻底。
长大、结婚、生子繁衍,这依然是人们向往的原始的,自私的、狭隘的人生理解。
2. 乐不思蜀的霸凌:克五以为自己是爷,自然而然地也就要欺负玉雏,不是为了让她喝酒,而是为了让她破戒,享受霸凌的快感,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是多么自然的事情。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保安门卫,但凡有了权利,都想霸凌别人,充分利用权利。
瑞英也许是一个思想稍微解放一点的公子哥儿,有心会动情,但也只是对玉雏吧,归根到底还是随自己心。
因为他缺少理论的指导,没文化不先进。
但我们的逻辑是非常奇妙的,百姓们对张勋复辟这事儿是容易接受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劳动阶级已经形成了八卦的阴阳,也说不清是谁依赖谁,谁奴役谁了。
人类和蚂蚁,和谐共生,相互依赖,要说谁强,还真不好说。
但人类更喜欢自我高潮。
1,堂头是种神奇的存在。
2,老掌柜下的一盘大棋。
3,纨绔子弟某种程度上可以和直男癌划等号。
4,做菜好吃的女的长相一般都不会太差。
5,濮存昕从此在我心里摘掉了中老年妇女偶像的帽子。
6,这真不是全聚德瑞蚨祥六必居联手打的超长软广?!
7,明明找到了最强合伙人最后还是把鸭子店传给了不争气的儿子,是不是"人类智慧"输给"动物本能"的表现??
8,麻辣个鸡我想吃烤鸭!!
大东家想下海,跟着几位梅园大老板鞍前马后,到头来被指着鼻子骂祖师爷不赏饭,好笑的是他还真弄了对钹在家里练了半天。
二东家羡慕江湖豪侠,结果找了个来路不正的小汤包,人财两空。
常贵心心念念的就是儿子的出人头地,最终儿子学也没上成,瑞福祥也没去成,穿着青衫小帽跟着福顺接了爹的班,成了一个迎来送往的门童。
卢孟实没坐上他的八抬大轿,瑞英也没出的了胸中愤懑。
刘金锭出嫁不成,到死还是不男不女不明不白。
刘小辫折腾半辈子什么都没捞到,抱着本掉了包的书疯疯癫癫。
玉雏儿逃避了大半辈子,终于决绝的抗争了一回。
修二卖了家传宝贝,还清克五人情,才有勇气承认自己是一个一无所长的废物。
编剧笔下最后的温柔留给了成顺和小翠,让两人相伴离开这冰冷刺骨的北京城。
活着都不容易。
跟自己和解更是千难万难。
整部电视剧,无可辩驳的说,90%的内容都只是在铺垫,要看其精髓,必须只在最后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最后的一集那紧凑的几十分钟里面,一个成功的京城大企业经理,到落魄的失业农民的蜕变。
结尾,本意是把尾巴打个结,意思是到这儿就了了,就像过去结绳记事,事儿发生了,就打个结。
但就标题而言,天下第一楼本身没有结尾,我们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可最终,我们没有看到这楼塌掉的过程。
就主角而言,卢孟实本人的楼,当然是塌了。
他本人实实在在是“为谁幸苦为谁甜”的现世报。
在王子西和唐家兄弟的酒会上,他们道了一句,“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意思是做马仔,不按照老板的需求发力,996也是没有用的!
这是卢本人的真实写照,他把买卖当自己的,不知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所以修先生送他对联儿,行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
只三间老屋,时宜秋月时宜风。
(剧本改为:好一座危楼以及半宜…半宜…的句式,当然这个并不对仗,比如,行是平声,只是仄声,改成好,就成了仄对仄了)卢孟实滚蛋,原因很简单,功高震主。
而全篇的核心就是:有钱别干好事儿。
整个故事里有钱的人都在拆台搞破坏,没钱的人,好的则是任劳任怨,坏的则是想办法坑有钱的人的钱。
任劳任怨的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坑蒙拐骗的,其下场高于老好人。
这也是本剧最现实主义的地方,高度符合,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的拆你思古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也非常简单。
奋斗不一定有用。
尽管。
该剧在官方辞典中。
所昭示的道理是要改革经营制度一类的话。
但是我们很明显看到,奋斗,只是在瞎忙。
就和加班是一样一样的,这些都没有意义。
所以人生得过且过。
难得糊涂,该要糊弄的时候就要糊。
千万不要认真。
也千万别赌气。
应该多思考一下,怎么为自己活着。
正所谓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换过来说,路线错了,奋斗越多也越反动。
其实卢孟实一开始就输了。
他为烤鸭店。
呕心沥血一辈子。
仅仅是因为。
老董事长。
给了他一个文书。
让他掌大权。
这个和空投支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这老头一开始就死掉的时候,这就已经成为一张废纸了,因为股权事实上已经由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了,即使他的两个儿子不捣乱。
卢孟实事实上也只是拥有了一个经营权。
并没有掌握实际的股权。
如果这个桥段发生在港剧里。
或者发生在一个正常的有脑子的心眼儿的人的世界,一个掌握经营权的人,面对狗屁不通的董事局,应该想方设法吞并企业。
稀释股权。
让自己拿大头。
凭什么给别人干活?
所以一开始两个儿子并没有打算把这个老头儿的话当一回事儿,他们从一开始就想把卢某赶走,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实际上当时就欠了一屁股债。
拉卢某人出来顶缸而已。
而如果这个桥段发生在一个正常的人的世界,公司都要破产了,欠了一大堆烂账。
让我来做总经理加法人代表。
又不让我掌握全部股权,又要让我承担风险。
难道不应该立马跑路吗?
卢孟实主动承担这个责任,不能不说没有私心。
只不过说他太蠢了。
可你以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吗?
如果结合一下作者写作的背景。
也就是当时的时代。
进行恶正瘾的解读,以上看来以很荒谬的事物就说得过去了。
全篇看似发生在民国。
各式军阀走马观花。
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我们把它稍微抽象一下。
说的就是。
管事儿的人换来换去。
你方唱罢,我方登台!
也可以说成是。
大背景剧烈改变的时代。
而作者生活过的具有这种环境的时代是什么时代,那就一目了然了。
真正掌握最终决定权,但是只添乱的东家,明明没有实际股份,给一个做饭馆主人空头票的承诺,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卢某人。
吃铁饭碗的八旗子弟。
明明是个鸡,又不想做鸡的鸡。
这些都是隐喻。
但是我没办法继续解读下去。
回到卢孟实本人的奋斗。
他不缺乏对生意的敏感把握。
但是缺乏。
对人生的把握。
比如他在对面店的时候,作为一个会计,却和总经理经常作对。
开头部分。
"刘全儿"从账上提前支了钱,但是没有给花鼻子总经理说,被花总经理逮到了。
卢孟实完全没有请示,简单说这种做好人的事情,这种恩德。
你要么就悄悄的给。
要么你就给领导说。
你做中间人赚恩情就好,可他到好,被问到了,反而自己拿钱给"刘全儿"。
这就特别不痛快了。
过去电视剧里面老是喜欢塑造这样的人物。
就是好像有一股倔强劲儿。
好像很正义似的。
然后就演出他们处处碰壁。
这种电视剧毫无好处。
因为。
他并没有给你仔细解说,一个人为什么会得罪人,你看完了以后只会觉得好不公平。
我觉得这样好无意义。
很明显。
就借钱这个事情来说,看过杜月笙的故事就懂了,我在地摊报纸上读过,杜月笙是上海流氓大头子,虽然他身为青帮大佬,但是非常懂得做事做人,杜月笙做好事从来都不说是自己做的,或者说不以自己的名义。
而是请示高级的政治人物,这种功劳明显是他们的。
因为他什么也不是。
他根本不配。
港片上海皇帝中也有类似的情节。
杜云生为蒋委员长出生入死。
最后想混个领导,别人却觉得你一个流氓头子还想当官什么意思?
这是抹黑。
卢孟实更是如此了。
他辛辛苦苦的想搞一个八抬大轿。
站在上帝的视角来看,这完全是多余的,啊,其实就中国总人口来说。
像他这样的职业经理人有千千万万。
真正厉害的是唐家两兄弟。
因为他的价值。
是可替换的。
作为唐家两兄弟,他们确实是纨绔子弟。
可换句话说,人家败自己的家,跟你其实也没有关系。
电视剧里面那种卢孟实扼腕叹息一份家业被败坏的感觉非常神奇。
有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
这也是非常扯淡的。
所以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就是明白自己是什么东西。
我们可以追求完美。
但首先要认识到身边,什么是不完美的。
什么是假的。
什么是错误的。
比如有人跟我说。
现阶段可以人人平等。
起码就资源总量来说是不可能的。
比如石油就是有限的。
而人是越来越多的。
僧多的结果就是粥少。
卢孟实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高级马仔。
不过是东家的一条狗。
是生活在依附资本家生活的位置。
他就不会去做这些无用功了。
比如罗大头顺手牵鸭。
简单的说关他屁事。
他去跑去把人揪住。
而王子西一开始就说他管的太多。
做人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王子西早就明白很多事情。
只不过装糊涂。
原剧是人艺的经典,这次的改编也很到位,加的王姬没有突兀反而让人像群更丰富。
但问题还是有,巍子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是忍辱负重开始是上秤后来是为了救大头爬地上转圈,感觉没有主角光环,上了秤也被耍,有钱了拿钱去赎人还要被耍,很失败很low。
这样没头没尾的线索还有挺多。
张嘉译这个角色就很孤立,本来就是不温不火的买卖干嘛非得跟卢孟实较劲,自己也不用功,最后被老仆人骗走钱出国留洋,整个角色的设定很没意义,要脑子没脑子,说把鸭子冻死就都给冻死了,跟玉雏有一腿没一腿的只是想营造个狗血的三角恋关系。
王姬在里面有点过,还按个龅牙,相当牺牲扮相。
腕挺多,哪个都比巍子强(角色设定太尴尬实在想不出找谁演合适)。
方子哥、杜宁琳、莫岐,濮存昕。
修宗迪和杨桂香之前在《编辑部》里领略到演技,可惜在这里面没什么发挥。
被称与宋丹丹齐名的最会演戏的张永强表现也很亮眼。
发现宝藏boy刑佳栋,戏份不算多,但每次出场都是梗着脖子保持遗少的自尊,还愣头愣脑的特别可爱。
饰演阿根和克五的演员气场强大,真正诠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期望他们更多的作品。
还是话剧更好看
悲欢人生
每个演员都有特色
爱情戏还是多了点儿拧巴了点儿,应该是为了改电视剧给硬加了不少戏,但看得出来骨架很不错,这帮人艺的演员们,看着也舒服。结尾特别好,曾经的战友反目,仇人却坐在了一起,坏人也没有罪有应得,憋闷又有余味
后期倒有点红楼的感觉了总体比较平,一般般吧
烤鸭!
还行
为了增加打怪升级的难度,编剧把俩东家写成超级猪队友,使绊添乱,倒戈相向,看见他俩就肝疼。对两个配角印象深刻,修二,肚子里真有货,从顿顿山珍到当饭馆‘瞭高’,被卢骂一句,悟了,潇洒自去,泛舟湖上,最终抱的美人归。克五,从八旗贵胄到去拉洋车糊口,吃过见过,倒驴不倒架,有了钱第一件事是去饭庄找回面子,别人人活一口气,他是人活一张面,真是看得比命还重。还有,好想吃烤鸭子……
垃圾爛尾剧,好人没好下场,坏人一个个的都越混越好,看完之后感觉很恶心,浪费时间看了这么一出狗屎剧
很喜欢女主角
一般
我就是馋里面的烧鸭子。
前几年看的
老北京童话故事集
鸭子可太香了相比于话剧增加了王姬的角色,太飒了
该吃还得吃啊!
打工没得出路
看了三集。好像有不少人艺的。全是戏精。剧情让人唏嘘。像茶馆的风格。说是话剧改编。总之挺好看。
结局能把人气死。这剧里随便找一个人出来演技都能吊打张嘉译,这演技也太差了,可以说无演技可言。就是成天板着脸,抽筋一样的表情。
前几年看的了,关于全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