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的身份必须是强壮高大的酋长的女儿老父亲老了,需要一位去与其他海洋部落建立连接复兴部落,所以选定了部落里最勇敢的酋长女儿莫阿娜,但这一路必定会艰难险阻!
超级讨厌人类的邪恶反派纳罗还有曼坦伊算是中立反派她是被纳罗困住的不得不做坏事的反派另一方面她也想莫阿娜打败纳罗还她自由整部片歌舞很强 rap也很强 哈哈😂遇到危险⚠️和大困难咋办!
记住2条箴言!
1⃣️团结一致就能改变 团结就能打败敌人2⃣️总会有另一条路 你会怎样做?
答案是 “放手一搏”亲情线上莫阿娜一家送别的片段好好哭😭妹妹西美娅little cutie baby与姐姐的互动好有爱动画怎么能没有可爱元素呢!
除了妹妹美西娅还有两只吉祥物盼盼=Pham Pham=胖胖猪和火鸡去实现使命的路上当然需要志同道合的伙伴总爱创新有新想法点子的的造船师乐托强壮的毛伊迷弟莫尼也有肩负打破诅咒回家使命的卡卡慕拉和无论在哪都能种植出食物的长者一路上莫阿娜也会因自己表现差而沮丧完美主义在作祟毛伊半神前来鼓励毛伊的武器是🪝 他的使命就是帮助莫阿娜完成使命拉起莫图斐度岛屿,打破诅咒莫阿娜的武器是船桨 最后完成了使命变成了半神 感觉船桨和钩子才是一对!
整部最亮的点是莫阿娜和妹妹西美娅的亲情线 好哭又可爱的互动 以毛利语部落为故事背景这是新西兰拍的嘛?
结尾彩蛋暗示应该还有第三部吧!
因为曼坦尼还没获得自由!
纳罗还在使坏点子找麻烦,也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
#海洋奇缘2# (Moana2) 第一集明明看过但完全想不起剧情了,但只记得小猪、小鸡很可爱,碧海蓝天加夏日风情。
基本上第二集看完感受一样,还是剧情很难follow,也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各种神奇海洋生物、有趣的冒险和歌曲都给人带来快乐感受。
小猪依然是最萌的,每个镜头、每个表情都超萌。
我个人觉得这个系列剧情和人物经历很难引起共鸣的主要原因是文化隔阂。
大部分片中提到的人名、地名都很难记,保证看完出来想不起提到的那些地方都叫什么,加上各种土著文化,神话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女主其实没有遭遇太多的危机,只是很爱冒险、希望可以走出去看看世界,于是最终就挺难产生共鸣或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这并不影响本片的娱乐性。
从第一秒小猪出现开始,它就是最萌的背景人物,而且大部分时间是惊恐表情,胆小却又充满冒险精神的一只猪。
猪的表情比上一部更加生动,镜头也更多了,毕竟是人气最高的角色:)斗鸡眼小鸡和好斗的椰子也很抢镜。
片中出现了很多神奇的海洋生物都设计得很新颖、充满创意,小孩子们应该会非常喜欢。
maui则是变身鲨鱼的时候很搞笑。
大部分的歌曲演绎得都很不错,最喜欢的歌曲来自一个全新的神秘角色 Matangi(Awhimai Fraser配音),这个角色也说出了全片的主题:There is always another way! 意思是绝望的时候不要灰心,总可以另辟蹊径,找到其他出口。
也可以解释为一扇门关上了不要紧,肯定会找到另一个出口。
告诉人们不要钻牛角尖,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因为这也是我的座右铭。
这是一种保持乐观的心态,很多时候在我的人生中遇到瓶颈,或者有人要打压、陷害我,想办法堵住我的出口时,我极少选择跟对方较劲或硬拼,也不会因此受到打击,而是离开、绕路,开辟属于自己的其他的路。
这个办法真的灵,屡试不爽,所以我很推荐。
也因此就算曾经遇到很多嫉妒的人、小人,从来没有因此影响到我。
就记得:There is always another way! It's true!这个神秘的新角色Matangi我很喜欢,而且她的背景并没有很深入交代,估计会再续集里再次出现的。
预计会有第三部,海洋如此之大,冒险还多得是,可以不断创作出更多更新的神奇海洋生物。
就目前看本片颁奖季会向”原创歌曲“方向努力。
Moana 2W Coconut (6/10 stars)It's so refreshing to see a regular movie after those past monstrosities with the black goo and the clown face——nothing unimaginable or overly fancy, just the classic Disney formula and the traditional hero's journey. As a sequel, there's a decent amount of effort in getting something more out of the universe, whether the creative design of the clam, the Kakamora's nuanced backstory, or the comedy, which is just Maui repeatedly making clever winks at the audience. However, I'm not a fan of the team-up or Matangi's sequence: the former because it's just lazy Disney writing and the latter because it's slightly aimless, as even the narrative forgot about her at the end of the film. While the entirely of the side quests and level-ups in the first film lead up to the characters' being prepared skill-wise and mentally against Te Fiti, there's just a lack of connection among the individual plotlines in Moana 2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Nalo. Music was meh as well compared to the first, with the only memorable one being "Beyond" (another I Want song that Disney nails). Overall not bad, but that's it.
——观《Moana 2》有感 《Moana 2》是由David G. Derrick Jr.执导,Auli’I Cravalho、Dwayne Johnson等主要配音的动画电影,于2024年11月27日在美利坚合众国上映,并于2024年11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面对远古的诅咒、消失的岛屿和大海深处的命运召唤,“海选之女”Moana将再度扬帆,肩负起寻路人的使命。
她将带领全新的伙伴们穿越惊涛骇浪,化解一场足以吞噬整个海洋的巨大危机,只为让失落在广袤大洋上的族人们彼此重聚,谱写一段波澜壮阔的海洋史诗。
从视觉艺术的角度而言,笔者希望该片可以制作成3D版本,因而可以在对立冲突等画面给观众以更加直观的体验,从而突出Moana团队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勇者精神。
另外,3D版本可以让观众在观影时的注意力更加专注,从而能够更为贴近创作者的创作理念。
从剧情而言,笔者认为该片的创作理念是通过呈现因外部势力导致之前可以顺利对外沟通交流的海洋被分割,每一个岛屿逐渐成为孤岛的情节,呼吁人们在当下较为复杂的形势下可以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以最大程度避免割裂的发生。
人类是社会动物,需要和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然而在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各大软件的社区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一应俱全,看似人与人的距离更近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在互连网的世界里,不想回复的信息可以不回复,想进行反驳的信息可以通过输入法进行一番长篇大论,不感兴趣的人可以瞬间删除或者拉黑。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旦碰见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听见自己不认可的话语,亦或是交流的对象是自己不喜欢的人,社交这个行为或许在刹那间就成为了一种负担,让人本能地想甩开。
古语有云,远水解不了近渴。
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健康的定义之一,现实却是,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谈的主播们出门之前可能会下意识地找一找口罩在哪里;在高峰时期人挤人的公共交通上,只要是独自一人,不看一看电子产品或者不戴着耳机就显得不“正常”;马路上看见迎面走来的那个看着有一些面熟的人可能都认不出来是不是自己的邻居。
类似上述现象还有许多,这也体现了当下人们在现实中除不得已为之的情形,愈加沉默寡言的趋势。
正所谓“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为人处世发生一些矛盾在所难免,如何及时有效地避免矛盾地进一步激化至关重要。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因素之一,有一些小矛盾会因为言语不当发展成肢体冲突,有一些大矛盾会因为心平气和的沟通而和平解决。
隔着屏幕的沟通与现实中面对面的沟通有着本质的差别。
通过互联网进行视频会议或者视频通话,遇到自己想要回避沟通的情况时可以选择关机、断网、开飞行模式等等操作,然而在现实中面对面的沟通却几乎没有可以回避的空间,即使选择掉头跑路也有被追上的可能。
在几乎没有回避空间的情况下,沟通时面对的压力会比在线上更大,因此对沟通的能力要求也更高。
至于如何判断沟通的有效程度则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
他人的沟通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自己的沟通能力只能靠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积累经验,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
如果人人在沟通交流中都可以心平气和,沟通的效果可以基本上达到沟通的目的,那么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和平”将以一幅具象的画面呈现在大家眼前,而不仅仅就是“世界和平”四个文字而已。
莫阿娜和毛伊之间的情谊,他们互相鼓励,一起成长,让人感动。
我家孩子真是太喜欢莫阿娜了,远古的诅咒、消失的岛屿和大海深处的召唤,一下就把人带入到剧情里,这段海洋大冒险,适合全家人看。
愿我们都能不畏风浪,把握住追梦的航向。
有趣的电影。
我更推荐原版的英语配音版,更有味道。
适合带孩子看,起到教育意义,还可以学习英语。
孩子直呼看不够啊简直。
最近几年大家都发现,迪迪尼出品的动画已经止步不前了,一直在消费成功的老IP,不断出续集,出真人版,新作品既要符合投资方审美又要效益还要政治正确,极大地限制了创作自由,使新作品大部分都是换汤不换药。
今天补评《海洋奇缘2》...简单点评:1.人物建模,自然风光景色,光影画面与八年前的第一部对比没有什么提高,大概也可能是人家的动画制作工业早已成熟。
2.第一部说人与自然,这一部说人类大团结,通过不同的图腾,帆船和人物造型,表现不同的南岛人文化,但也有没必要的工具人和硬凑的剧情,看出创作团队有用心但还不够。
3.片尾大BOSS出现,出场给我的感觉就是南岛人的灭霸,后续剧情可能往南岛人战胜凶神共享太平洋方向发展,如果能够把整段南岛文化迁移历史表达完整,也是不错的。
作者按:我是没想到《海洋奇缘2》的全球票房能厉害到这种程度,直接拿下了全球第四名,简直是叹为观止。
毕竟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内地上映的2周左右,所以我让责编老师加上了它票房收入数据。
当然这并不影响我对本作的分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奇缘2》的全球受欢迎化,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的生命力再挖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这在正文里我并没有提及。
首发: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海洋奇缘2》:“出发吧!
远航吧!
将历史改写吧!
”
《海洋奇缘2》海报:如同文身、岩画一样的海洋冒险历程在暌违8年之后,11月27日《海洋奇缘》IP迎来了全新冒险的第二部《海洋奇缘2》(Moana 2),并以席卷之势风靡全球。
《海洋奇缘2》首支预告片上线24小时就直接斩获1.78亿次播放,创下迪士尼旗下观看次数最多的动画预告片的全新记录。
在正式上映之后当日,它也成为迪士尼动画影史单日票房第一名。
并且直接将第47、48周全球各国电影票房冠军纳入囊中。
根据2024年的票房数据,《海洋奇缘2》成功跻身2024年全球票房排名前四。
萨摩亚裔(Samoans)美国编剧达娜(Dana Ledoux Miller)加入到《海洋奇缘2》的导演工作,以原住民、少数族裔和女性视角重新扩展了这个来自南太平洋岛屿的海洋部落世界观,让这部动画电影以一种洋溢着强烈乐观的冒险精神,结合波利尼西亚(Polynesia)神话的现代化改编与大航海时代时的奇幻探索式英雄主义,将阔别已久的海洋歌剧(Ocean Opera)重新带回到观众面前。
本片的核心故事改写自半神毛伊(Māui)神话传说中的“用神奇鱼钩钓起一座岛”部分,这座岛就是长白云之乡,新西兰的北岛。
迄今为止,北岛的毛利名还是Te Ika a Maui(意为“毛伊的鱼”)。
而莫阿娜这一虚构角色,在大银幕上以介入大众文化的新时代公主形象(尽管她在电影中再三强调“我不是公主”),作为海洋文化表述的中继站(Discursive Replay Station),用自身传递并重新改写了这一神话故事的互文讲述:这不再是半神毛伊用神力创造静态历史的独幕剧,而是结合了部落记录与冒险未知的动态事件,莫阿娜的远航究其本质,不仅为了发现未来的可能性,同时也是为了找回丢失的过去,这不是通过怀旧的方式去唤醒记忆,而是通过创造新的“神话的永恒回归”来完成探索。
在故事的最后,毛伊依然还是如神话讲述那样,钓起了象征“中心”的岛屿,但这早已与刻在毛伊身上的文身记忆大不相同,而是在修复性记忆(prosthetic memory)的增补下,经由电影这种记忆装置变成了为莫阿娜重新加冕半神的仪式[1];同时《海洋奇缘2》的流行也为“当下社会提供了某种社会性整合和想象性救赎的力量”[2],那便是不再将视线停留在现实世界中争夺存量,而是用重新记录与启航未知的范式去创造增量:自然/神话依然神秘,依然永远值得我们去发现。
这也是迪士尼一如既往在自己的影视作品中通过文化挪用的方式,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拟像化文艺复兴。
《海洋奇缘2》:海报 布满文身的半神毛伊一、在身体上绘图:文身上的铭记在动画的最后,经历生死考验的莫阿娜在族人的歌唱中重新复活。
她与半神毛伊一样,整个左手加手臂和前胸处出现了与“钓上的岛屿”高度相似的文身,这不仅意味着莫阿娜也成为了波利尼西亚海洋传说中的半神,同时也呼应了现实世界中这一民族的文化历史传承:文身。
文身(Tattoo)的词源来自塔希提岛(Tahiti)上波利尼西亚语的“ta”和“tatatu”,前者意思是“印象深刻的”,后者则是“标记”,早在两千余年前(可能就是莫阿娜生活的时期)波利尼西亚人就把自己的家族、历史、个人经历等诸多内容与图案的方式永久地固定在自己的皮肤上。
正是因为在大航海时期,欧洲人对塔希提人的文身引发了强烈兴趣。
1768-1771年,到南太平洋考察的奋进号(HMS Endeavour)上,博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首次命名该词,詹姆斯·库克船长(Captain Cook)则将一位名叫马依(Ma’i)的塔希提人带回欧洲,这一在“身体上绘制图案”的文化才在全世界流行起来。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波利尼西亚民族就是最早掌握文学绘图(literary cartography)的民族之一。
文学绘图这一概念的系统化最早是由塔利(Robert Tally)建构并完善的,在《文学绘图:叙事作为一种空间象征行为》(On Literary Cartography,2011)中给出了这个词的完整定义:“文学作品通过创造寓言式的、象征性的社会空间表征来行使绘图功能”,并在《空间性》(Spatiality,2013)里进一步阐释“写作行文本身或许可以被看作某种绘图形式或制图行为”,其内在驱动力就是绘图紧迫性(cartographic imperative),即“主体每时每刻都想知道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就像有个始终都想确定观光地图上的‘你在这里’那个标志”[3]。
彼得·图尔奇(Peter Turchi)认为,有两种不同又重叠的完成文学绘图的方式,分别是探索(exploration)与呈现(presentation),“探索被理解为有预谋的搜索和无纪律的、或许只是半意识漫步的组合,呈现是指有意创造一份旨在与他人沟通并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文件”[5]。
如果说莫阿娜带领帆船发明家乐托(Loto)、故事记录者莫尼(Moni)、老农民凯莱(Kele)等船员组建的团队去寻找莫图斐度的过程,是在没有地图,只有祖先的灵魂形象与形成的星辰——这又何尝不是经典的文学绘图方式,即线性透视(linear perspective)与数学投影(mathematical projection)——中是探索的话,那以文身形式将这段经历附着在莫阿娜身上的标记就是呈现。
《海洋奇缘2》作为迪士尼100周年之后的首部动画电影,开启了对过往作品的文学再绘图过程,2025年亦有多部续集作品和真人改编作品会上映,这可以被认为是对IP的再文身。
身体的文学绘图在迪士尼动画中变得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动画制作过程中几乎贯穿了“符号式身体/写实性身体结合”的这一理念。
符号式的身体意味着角色可以在现实中看似难以实现的动作场景下自由穿梭,这也是半神毛伊在不同动物身体里不断变形所形成的“卡通物理学”:“在好莱坞喜剧和迪士尼动画中常见的事实是,这些角色在身体上难以被杀死。
即使米老鼠从悬崖上摔下来,被压扁在地上,他也会毫发无损地出现在下一个场景中。
这种迪士尼带来的永恒或不死的身体是好莱坞动画的遗产之一。
毋庸置疑,这种不死的身体是以漫画为基础的绘画表现形式的必然趋势,同时,正如 Max Lüthi所讨论的,童话具有类似的刀枪不入的身体性,这种风格被称之为平面性。
”[6]而写实性身体则是另一种更加带来代入感的迪士尼特色。
迪士尼动画被保罗·威尔斯(Paul Wells)认为是“超级写实主义”,作为“动画片的强势语言,借助动作层面的逼真性、合理性与可信度来追求真实”[7],并且采用对现实动物/人类的身体/动作摹仿达到逼真性,这是因为迪士尼动画参考了很多在场的动作捕捉,将现场表演转译为数字表演,然后重新固定到动画人物上,以形成一种更加真实的形象连续身体感。
比如在设计莫阿娜这一形象时,制作方就将其设定为“有真实身材的女性”,并且视觉艺术Neysa Bové在服装设计上严格遵照南太平洋当地文化[8]。
而当明星介入的时候,这份情感亲和力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巨石强森与半神毛伊之间的强亲缘性。
在上文中笔者谈到《海洋奇缘》系列原本就是呈现强森所在的萨摩亚族的生活与神话,本作里半神毛伊所形成的动画身体则对强森身体的互文性绘图,它早已脱离原本的神话身体,变得更具有强森的明星特性(而非真实人物性):“动画制作者突出了他的胸和手臂,这是强森的人类身体中最壮硕的部分……毛伊复制了他的阔下巴……装饰强森左肩的部落文身覆盖了毛伊的全身,并且是其性格和故事的重要构成……在该片中是一个可能有点白痴的自吹自擂者,这种描写恰好与道恩·强森有关,并且更像他的摔跤角色,巨石,一个傲慢或自恋的硬汉老爸角色。
”[9]
《海洋奇缘2》海报:有各种文身的鱼钩与船桨二、叙述下的活化:被改写的记忆在半神毛伊身上除了有巨石强森的明星特性以外,还记录了毛伊过往的神话故事,甚至还有一个迷你毛伊,用以再现当年毛伊勾住太阳的壮举,它的长相也更加符合波利尼西亚神话中对毛伊描述的模样。
于是这层互文关系实现了倒置,讲述者成为讲述载体被记录下的故事,而这正是莫图鲁尼岛居民最缺少的东西,也是他们让莫阿娜成为寻路者(wayfinding)的最重要原因——找回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记忆,哪怕是被迪士尼重新改写之后的,被规训为意识形态娱乐机器下的文化记忆。
在《海洋奇缘》第一部中,莫阿娜找回特菲堤之心(Heart of Te Fiti)重新拯救海洋,只是完成了神祗层面的归位,但现世层面的叙事延续成为第二部亟待解决的问题。
哪怕在第二部的开始,莫安娜在不同荒岛上穿梭,用海螺呼唤其他族群的同伴,也依然杳无音信,最多只能听到憨憨鸡(HeiHei)的模仿。
这是因为古神纳罗(Nalo)通过将莫图斐度岛沉入海底的方式彻底斩断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即通过“抹杀未来”完成了“消除过去”的回溯性探问(Rückfrage),让海洋民族丧失了属于自己的记忆,并没收了可以记录故事的文字。
而这份“纳罗抹杀过去”的过去也被抹除,变成遗忘者的遗忘。
直到莫阿娜正式成为寻路者,才被自己的祖先陶泰·瓦萨(Tauti Vasa)以数学投影的方式再度活化,用可意象(imageable)的经历弥补可知性(konwability)的匮乏,才得以将这段过去重新浮现出来。
不过陶泰·瓦萨的出海经历依然只是站在人类海洋叙事视角去探索的过程,勾勒出的是一份寓言式(allegorical)地图,而非一份有着标记的波托兰航海图(portolan chart)。
最后祖先只能化为星辰,作为带领莫阿娜团队成为朝向(orientation)重走历程可能的方向性指引。
海洋族人最终通过“苏醒/唤醒”这一行为的时间记忆隐喻,完成了逃离纳罗阻断记忆的神罚,就如(在第二部里已经变为刺鳐)的塔拉祖母(Rachel House)所说“我们没有死亡,只是以另一种形式陪伴在身边”。
莫阿娜也经由代代传承的寻路者的责任,以及壁画上的民族代际故事获得了这份来自过去的记忆,并经由两种新的回忆形态从“公主叙事变为过往叙事”:“一方面是历史化的经验——清醒、异化、孤僻,另一方面强调主观上的重新定向——借助参与、直觉和幻想。
过去已经死亡,但是某种天赋、某种创造性精神或许能够令他复活。
”[10]纳罗的神罚让海洋民族对海洋的隐喻除了探险之外,还增加了迷失与抛离的意味,并形成“超验的无家可归”(transcendental homelessness)。
这在椰子海盗卡卡魔拉特(Kakamorat)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并形成一种无法栖居状态下的得以参照的地理批评(geocriticism):这些椰子海盗不能言说,不能记录自己的历史,被迫漂离在海洋上,需要用安康鱼的毒液作为保护自身的武器,并承担着致幻剂效果进而麻痹自己,这也是游荡者(flâneur)的哲学宿命。
不过所幸的是,在《海洋奇缘2》中莫阿娜的随行船员里有乐托、莫尼与凯莱,让整个海洋冒险不再是可能被遗忘的过程,他们三人的功能正好成为拉康所谈及的波罗米结(Borromean knot)的交织。
莫阿娜与三人的互动最能体现彼此性情的,就是追寻祖先星辰痕迹过程中演唱的歌曲《最好的都在这里》(What Could Be Better Than This)。
擅长帆船设计的乐托是象征界(the Symbolic)的具象。
航海历程的实现需要“船”的实体化,这是一个被标记好的未来能指,也是实现寻找被诅咒岛屿这一欲望的必经之路。
乐托在整个探险过程中亦是以一种强烈的乐观精神贯穿始终。
不断记录绘制故事的莫尼则是想象界(he Imaginary)的具象。
被绘制的毛伊与莫阿娜在海洋上的冒险故事正是第一部的基本剧情,这是经由莫阿娜(在冒险外)讲述之后被留存下来的痕迹,也是一种对神话传说的镜像改写。
莫尼在羊皮纸上绘制的故事如同吟游诗人传唱的史诗:“叙事(narrative)既是探勘者(surveyor)的地理投射的结果,又是吟咏诗人(rhapsode)的作品。
这个词的词源意义正是编织工(weaver)之意,因为编织工能将迥然相异的部分编织成一个整体。
”[11]莫尼也在羊皮纸故事中想象了自己与半神毛伊相遇后的历程,并且得到了正主的认可。
这是一种同人创作,一次文本盗猎,也是一次“神话的永恒回归”。
莫阿娜一行人去寻找被诅咒的岛屿莫图斐度,亦是高度相似的“叙事盗猎”。
看似这个冒险故事是仅此一次(hapax)的历险,并且由于古神纳罗全程并未出现,站在莫尼的视角完全可以认为对自然灾害征服过程中的神话化事件改写。
而这份经历同时也是对真正的波利尼西亚神话多次(pollakis)重演的替代互文性(intetextualité substitutive)延续。
《海洋奇缘2》海报:莫阿娜一行人与布满绘图线的大鲸鱼三、后海洋叙事的变化:从边缘到中心在莫尼的羊皮纸绘图中所记录的冒险与毛伊的神话文身和壁画上的民族传说相比,是一个具有后时性(ultériorité)的文本传播,所形成的记忆(memorielle)差别正是对海洋叙事的一种抽象化认知。
如果我们把“世界当做一个书海”,就会发现文本重复再创造形成了一个流动的家谱(généalogie),让“被重复以及时间的流逝有了新的意义,使老作品不断地进入新一轮意义的循环”[12],在这个过程中“中心”并不是作为被追寻的对象,而是文本在改头换面(transfiguration)流变中的奇缘/起源。
笔者曾在《遨游神秘洋》专栏中详细阐释过“从陆地叙事到海洋叙事”的转向,提到陆地叙事天然具备中心性,而海洋叙事则以游牧形态出现:“陆地叙事有明确的目的地,无论是疆域的延展,还是新大陆的发现;陆地叙事的着重点亦不在旅途过程,出发点往往承担乡愁的功能。
海洋叙事则更多是一种无目的流浪或冒险,不仅终点难以明确,甚至出发地都会被湮灭。
……在海洋中游荡,同时也意味着“大陆/中心”情结面临挑战。
由于海洋本身的绵延性,导致领域既不可分,又无法确定中心,似乎唯一能确认的,就是正在航行中的船只。
”[13]不过在本作中,海洋叙事向着后设方向演变。
被困在巨大蛤蜊中的蝙蝠女玛丹姬(Matangi)所唱的《放手》(Get Lost)插曲里的“没有地图带领你去终点,没有答案解开你的疑问”则从天空叙事的视野,为莫阿娜一行人注入了与其他海洋叙事所不同的可能性,这便是后海洋叙事。
沉没的莫图斐度岛屿无疑是整个海洋得以重新联结的“中心”,几乎是作为神话核心的宇宙之轴(axis mundi)交汇点而存在。
在传统神话中,这样的中心就是众神之门(Bâb-ilâni),是“大洪水淹没不到之处”。
但在本作里却早已坠入深渊(tehôm),其中固然有重写萨摩亚族毛伊神话的缘故,但其神话学本质则是将整个叙事范式进行了翻转[14]。
所以直到它被重新勾出水面,都不是托马斯·莫尔语境下的如同幸福彼岸一般的乌托邦岛,而是一个如同圣坛模样存在的双峰格局,用以重新在实质层面建立起其他海洋民族发现彼此的纽带。
在故事最后,虽然已经存在被重新升格为中心的莫图斐度,但其他海洋民族并没有将其当做真正的核位(the core),相反原本可能是存在于边缘(the periphery)的莫图鲁尼岛成为了重聚的空间。
这些海洋民族也变成再绘制地图的解域化力量,解构了陆地/海洋、中心/边缘、西方/东方、现实/想象、上位/下位的二元对立结构,以一种更加半边缘(semiperiphery)的第三空间(Thirdspace),即真实并想象的(real-and-imagined)混合拓扑区域实现了空间转向。
后海洋叙事的改写也出现在不同角色的文身上。
半神毛伊的文身讲述的是他作为英雄拯救海洋的故事,他以嵌套自我的方式完成了海洋叙事下的经历;而成为半神的莫阿娜,她的文身就不再是冒险,而是后海洋叙事下的更加流线化的纹路与莫图斐度的纹样结合。
《海洋奇缘2》海报:莫阿娜《海洋奇缘2》在欧洲国家发行时,推出了包括夏威夷语、毛利语、大溪地语和萨摩亚语在内的四种波利尼西亚语言的特别配音版本。
莫阿娜的名字Moana在毛利语和夏威夷语内都有大海的意思,在第二部结尾已经成为半神的她身上也拥有了类似海洋的地形草图(sketch map),这既是身体的空间,也是空间的身体,每一处弯曲和流线都是身体纹路的一部分,也都是经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旅行随行而知(knows as he goes)的知识与记忆的重现,“这一流动就像大地的轮廓,沿着一条路径前行,具有各种之地的表面在视野里进出”[15]。
于是贯穿着文身、记忆与叙事海洋冒险之旅不再是移动规整画出平面的参考线(guidelines),而是自由流动中交互生成的绘图线(plotlines)。
注释:[1] Robert Burgoyne. Film Nationa:Hollywood Looks at U.S. History[M]. Univ. of Minnesota Press,1997:p105.[2] 戴锦华. 电影理论与批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p239.[3] 姚晓玲. 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学绘图[J].外国文学,2024(4): 111-112.[4] [美]罗伯特·塔利. 空间性[M]. 方英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p6.[5] [美]空间性的镜子:对文学绘图的思考[J]. 方英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p54.[6] 大冢英志.日美议和与《铁臂阿童木》——手冢治虫为什么解除了「阿童木」的武装[OL].王晗译. https://mangatalk.net/otsuka-eji-astro-boy/[7] [英]朱莉·洛巴佐·赖特. 动画片与明星身体[J]. 吴晓宇译. 当代动画,2022(1):p121.[8] Daisy. 迪士尼动画《海洋奇缘》里的14个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OL]. 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74462[9] [英]朱莉·洛巴佐·赖特. 动画片与明星身体[J]. 吴晓宇译. 当代动画,2022(1):p126.[10] 冯亚琳、[德]埃尔主编. 文化记忆理论读本[M].余传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p170.[11] [美]罗伯特·塔利. 空间性[M]. 方英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p61.[12] [法]萨莫瓦约. 互文性研究[M]. 邵炜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p114.[13] 但愿. 动漫眼 |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遨游神秘洋》:“在这片海洋上游荡,我不曾孤单”[OL].澎湃新闻·思想市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027362[14]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 永恒回归的神话[M]. 晏可佳译.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3:p12.[15] [英]蒂姆·英戈尔德. 线的文化史[M]. 张晓佳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5:p131.
海洋奇缘2影评,推荐,感觉好久没在imax看迪士尼了,还得是大屏看的爽,再加上音响的环绕感,歌舞部分还是很震撼的。
本作的歌还是很棒滴,夏威夷语确实很有渲染力。
本作延续了上作的叙事风格,上古人类的传说还是有一种史诗感,再加上女主的个人魅力,看完感觉身上的霉斑都少了一点,故事剧情和结构比较简单,非常常见的冒险框架,但是因为一些巧妙的小设计,看着挺欢乐,整体观感像是看了一场石板画故事。
跟上作一样,本作也有一些稍微克苏鲁一些的画面还是挺带劲的,但本作的精神内核从个人摆脱原生家庭的梦想实现到了群落探索大融合,所以精神内核的冲击感没那么强了,反而多了点宏大叙事的史诗感,所以2的整体观感逊色于1。
当时海洋奇缘1是我2016年去杭州玩自己去看的,当时看的热泪盈眶,8年过去了,海洋奇缘系列仍是我最喜欢的迪士尼系列。
片尾有一个彩蛋表明要出3。
ps:蝙蝠小姐塑造的挺有意思的,果然打工人大多都对公司高层阳奉阴违[旺柴]
其实一直在那个女蜘蛛唱Get Lost之前,我一直都是很出戏的,而且也不是很喜欢这次整体的音乐剧配乐。
但是这Get Lost一出来就被征服了,真的巨爱,开始单循。
虽然我看的时候并没有放松对她的警惕,没有和女主一样很轻易就相信她了(因为前面山师傅说不能相信女蜘蛛…)。
但是这首唱的是真的好啊。
影片里第二喜欢的是最后山师傅和女主都是拼了命地去完成使命。
他们有一种深深的信念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感觉这个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极其少见和难得。
所以当女主被闪电追着我们屏息凝神看她是不是能摸到岛屿的时候,真的快吓死(但其实主角光环应该是能碰到哈哈哈)这段非常喜欢。
第三个喜欢的是女主妹妹给了女主一个小海星,just after女主用海安慰完妹妹之后,就感觉,啊,有一个这样的家人真的很好。
然后尤其在意的点是,山师傅真的很好,又有责任感、有担当,还能在逆境直接点亮女主的激情条,真的好牛。
有这样一个背后的搭档,往前冲真就不带怕的。
(虽然两个人在中途都噶了,但只要不后悔就是最好的事情!!
)这个还得是1里面已经建立了此种情谊,这种情谊真的非常难得而且非常闪光。
爱了爱了。
周四晚场,特意选了imax厅,准包场,连我仅有4人,看到中途不可避免打起了瞌睡。
不叫座的主角,程式化的曲风和运镜,结尾彩蛋也没什么惊喜。
回头再找插曲听听,能不能咂摸出味儿来。
反正一的歌曲从头至尾都很激情带劲。
下一个期待,frozen3,至少有男女老少通杀的颜值和新皮肤经典流传,觉醒之曲激励人心。
海洋的连结。
给毛伊戏份少点会死啊….观众到底想看谁不清楚吗。不过唱歌真的好好听,看样子还有第三部…求蝙蝠女(忘记名字)多唱一点!戏份多一点啊!莫安娜还是好强😭😭👉👈一个高能量又不折不挠的女人。
跟第一集给人的惊喜,还是查点意思
开始还在想能不能别让孩子们搞拯救世界的事情了,但Moana真是个勇敢的小女孩👧。椰子可爱😍
电镀去纹身会留印子。毛伊只和自己的纹身谈恋爱。磕自己的同人男没有爱情。猪猪才是本片男主谢谢。
最大的问题是对大boss雷神的刻画太过于简单,完全都没有露脸,击败的方式也有点随意,立意和过程都不够有新意和巧思,歌曲也没有第一部那么有记忆点。还有几个造型有点可怕的海洋生物。对于女主的成长并没有突破第一部,整体都有点没有新意
完了,莫阿娜不能考公了,毛伊不能当兵了。
剧情上比第一部差,歌还可以。
【C+】带着第一部的期待去看结果大失所望。剧情又跳跃又顺拐就算了,这一部连歌都变得公式化,没有一点情绪感染力。编剧懒惰到就连第二幕结尾的主角低谷期都只是随便走个流程。全片没有一首歌能达到第一部的水准,另外主角本身挂就多,直到结尾都还在给主角塞挂,让本来就微乎其微的危机感荡然无存。
5分。内地票房已到8000万。这种质量的电影,能到8000万也算不错了。第一部已经八年了,虽然评分高达7.5分,但已经完全忘了讲什么。这一部的剧情应该很快也会忘记吧。最后的大BOSS一直也没现身,所以其实是没什么真正的反派的,蝙蝠女也是假坏人。椰子部落稍微有点意思,其它实在是没啥有趣的。歌曲也普普通通。也许下一部大战真BOSS会有点看头吧,但这部真的太乏味了。低幼不是问题,无趣才是。
歌虽然没有第一部好听但故事却好看了很多 场景限定海面依然能玩出花来 感觉海风里都带着原始部落的生命力 不过人物上 配角farmer对剧情全无作用 感觉就是为了硬凑老中青的合家欢 不过都2024年了还需要再来老调重提拥抱全球化和守望相助 真是既应景又心酸(联通各个岛屿的枢纽是座M型的山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 这个指代什么呢 是因特网 还是各种的国际联盟 但或许谜底就在谜面上 是电影
剧情中规中矩,虽然女主不是传统白人美少女,但是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健康美,比那些zzzq好看多了。比较讽刺的是,设定还是海洋文明传统的大航海全球化,现实却是脱钩断链的小院高墙,反倒是不愿出海的老农民在倡导互联互通,现实永远比电影更魔幻。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整体不如第一部,加的新人物也没必要
孩子就该看这样的电影,女生为什么都在谈恋爱,当然可以一往无前寻找新希望啊!本来就不是做给大人看的,不太懂为什么一群大人在批判这批判那,孩子就不值得几部电影吗?为了这个我给五星!每个人物都超可爱!!!
超级喜欢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人,寻找目标的过程,途中会遇到困难险阻,但永远不放弃,看似走投无路的时候,要相信一定会有第二条路,你永远永远有选择!以及,以前不会专心去听迪士尼动画片里面的歌,这次认真听了一下,蝙蝠女的歌词完全讲的就是显化!相信,然后let go,你终将到达!
五洲四海大团结的初衷还算好的
如同许多Disney续作一样,放弃再次产出全球热门单曲的期望,"Moana 2"的音乐水准其实并未下滑太多,特别是在编排上更强调原住民器乐和传统演唱的声音表现,在独特性上可能比前作还更胜一筹。不想也不需要被认可成公主的 Moana,在本片中最终确立了她的定位--连接陆地与心灵的wayfinder,结合太平洋群岛的各民族历史和毛利人文化,本片在思考后殖民框架下我们如何在流行语境中将话语权和真相还给原住民有其特殊意义,哪怕有一个观众因此去关注当地的人文历史,那么作为Disney文化产品的电影就超越了单纯的商业使命。本片更有大热潜质反而是蝙蝠半神Matangi solo的“Get Lost”,希望续作可以更好地挖掘这个角色。
还凑合的续集
水分比例跟电影里海洋比例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