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1985,1985年
导演:陈俊彦
主演:科里·迈克尔·史密斯,维吉妮娅·马德森,迈克尔·切克利斯,艾丹·朗福德,郑智麟,比尔·赫克,瑞恩·皮尔斯·威廉姆斯,蒂娜·帕克,亚历克斯·妮科尔·麦康诺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科里·迈克尔·史密斯、迈克尔·切克利斯(《哥谭镇》)以及维吉妮娅·马德森(《指定幸存者》)将加盟一部艾滋病题材的独立剧情片[1985]。影片由华裔导演陈俊彦([你好、再见 ]、[人来,人往])自编自导,故事讲述史密斯饰演的艾滋病晚期患者在弥留之际,决定搬回老家德克萨斯,向保守的父母坦白自己的境遇。详细 >
真是压抑到只能用黑白片来表达了,好想拍拍男主的背,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
有点无聊…
2022年第一部,给了一点点微弱的力量,很多人和你一样,羡慕别人只能徒增伤感,学会接受孤独,找点新鲜事做,也许未来会遇见对的人。和大多数同志一样选择背井离乡去别的城市生活,回到老家交代后事,和青梅竹马诉说秘密,没想到妈妈早已知晓,看透了弟弟也是基佬的事实,整片精华就在弟弟带上耳机的那几分钟,我想让你知道,你所经历的,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
老套的敘事,做作的煽情。選角也有問題,這一家人太不像一家人。
流动的悲伤,缓缓而深沉。“我经历了很多这样的日子,我想和你说的是,你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像你一样的人。我向你保证,你并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么不同。”
7/10;狭小的叙事下细腻柔软的情感描述,温和版只是世界的尽头;导演留下很多不必言说的小细节,刷不出的卡,抽血检查etc.但老实说,同一题材的电影都要被拍烂了,1985年的故事还能如何讲述;黑白的影像让人更加重视画面的构图,不知导演刻意为之是节省成本还是剧情需要;男主的长相,适合拍惊魂记啊
厘药果
为了寻找同类,为了让自己的情爱有归属感,我们离家千里;为了能够好好告别,为了给记挂的人们一个最后的交待,我们重返故土。从前有人写道,“你能在这么舒阔的海洋重新开始,是福报。心安之所即是家,飘荡浮动这么久,希望你能找到定下来的人与地方。”如果我们最终尚不能找到让心安定下来的所在,也惟愿能死得其所吧。
陈俊彦电影真是不忍看!一直觉得陈俊彦的电影应该称作“电影小品”,因为它短小简单的就像一幕场景般,但是我喜欢、非常喜欢他的三部作品:从《ciao》、《pit shop》到这一部;他的电影故事也简单,对白、摄影和场景都淡淡的,无声无息,但是却后续力汹涌,pit shop中的嚼口香糖和最后一幕,真是于无声处起惊雷;这部电影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是黑白,渐次发现和故事有关:1985年在纽约生活多年的同志儿子会德克萨斯老家过圣诞节,在此之前,他的伴侣和众多朋友因艾滋病去世,自己也感染病毒,但在家里却什么都不能说;80年代的纽约,死亡穿着黑衣服骑在白马上,走在同志街区,带走那些风华正茂的少年……另,德克萨斯家庭真和东方家庭很像啊!
不喜欢
#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 节奏很舒缓,家庭关系刻画得很细腻。电影里的父子也让我想到老爸,特别是夜色下喝酒的一段。有时候自己也会觉得,是否我和任何人之间的距离,都不可能比和父亲的更远?但这种感觉的存在,常是因为我们想走得更近,这种更近,也许在我们放弃这念头之后才有可能达成。如果真的有轮回,也许我们就是那些死去的年轻人中的一个。
轴蹦题
陈俊彦真的挺擅长创作在绝望找寻希望、在悲伤后获得和平的主题的故事,但是失去了他更擅长的展现暧昧之人关系的情节,整部电影故事变得平庸和缺乏以往的独特感,唯有父母朋友的爱能在某处不经意间打动观众。
基兄基弟。
其实真的很简单:正反打,推拉,没了。但就是在这样极其有限的镜头类型,甚至还是黑白影像里,导演竟然润物细无声地制造出极其强烈的年代感,以及文化和情感氛围,演绎出一场短暂又十分动人的诀别。真的很厉害。
果然没记错,正好十年/一个私人的、了解那个时代的视角/如果说不要往细了思考陈俊彦,那更多是不敢/同志电影中的父权都能出本书了/最后我爱谜鹅
看了十几分钟,感觉可能是LGBT题材,一查还真是,gay达是越来越准了。然后通过几个细节提前得知了男主的病,知道后来告诉朋友才真正确定。1985年的父母就能够如此,真是今日还望尘莫及。和Andrew的兄弟情虽然只是结合小片段,但真正体现了血浓于水,不管彼此分离多少年,有多大的年龄差,依然是最懂彼此的那一个。情绪一直淡淡的,但催泪弹却一个接着一个,再加上背景音乐,绝配。
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灰天黑地人如狗,哭得很厉害,后劲也一直很大,一直念念不忘的be。情感浓烈的黑白片。240101重看,还是被情感击中,桥下呼呼大风吹得绝望冷冽,再苦再难也打不倒的我被他人伸出的温柔触手狠狠感动哭。记忆里是绝望的be片,没想到其实父母都有所了解有所改变了,但太晚了就更绝望遗憾。对弟弟的寄语依旧感动。
说不出口的告别,隐忍又辛酸… 结尾给弟弟的录音,莫名想起了cory的好友robin谈论自己在家乡爱荷华州的青春期,因为性取向和增重备受煎熬,直到来到西北大学,用戏剧宣泄自己,来到纽约,进入更包容的社会,一切才渐渐好起来。希望这个世界,能更多元更美好。
这种黑白单机位的艺术真欣赏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