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人

The Namesake,同名同姓,同名之人

主演:卡尔·潘,Irfan Khan,杰茜达·芭瑞特,祖雷克哈·罗宾逊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印度语言:英语,印地语,孟加拉语,法语年份:2006

《同名人》剧照

同名人 剧照 NO.1同名人 剧照 NO.2同名人 剧照 NO.3同名人 剧照 NO.4同名人 剧照 NO.5同名人 剧照 NO.6同名人 剧照 NO.13同名人 剧照 NO.14同名人 剧照 NO.15同名人 剧照 NO.16同名人 剧照 NO.17同名人 剧照 NO.18同名人 剧照 NO.19同名人 剧照 NO.20

《同名人》剧情介绍

同名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印度青年刚戈里在火车上捧读一本果戈理的小说,同行的老人建议他出国闯荡,这时火车却发生了事故……大难不死的刚戈里远赴美国求学,后经家人撮合,与美丽的印度姑娘阿什玛(Tabu 饰)喜结良缘,两人遂前往美国生活,然而阿什玛时常为思乡情困扰,刚戈里有感自己的二次生命来自果戈理,于是用这位俄国文豪命名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时光荏苒,果戈理(Kal Penn 饰)成长为健壮的青年,对父亲给自己取名的动机,年青人并不理解。经由一次全家返回印度的旅行,果戈理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成为了一名建筑师,并有了一名白人女友。在这个第一代印度移民的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要面对文化的差异以及对自身的定位…… 本片根据美籍印度作家Jhumpa Lahiri的同名小说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侠客行别西卜我们的成长日记第二季柴哥与喵弟杀手:代号47碧罗雪山阴阳镇怪谈黑神韩半岛大事龙族:救援骑士:寻找黄金龙红鹰第八季维京小海盗埃迪:梦游食人族包青天书院诡事南风阿诗玛新传偷天响尾蛇世上最美的离别乐鼓热线奇迹的女儿隐形的翅膀救姜刑警再见,绝望先生真实身份女孩闺房虔诚的鳏夫丧尸蜂我的初恋女孩

《同名人》长篇影评

 1 ) 追随你的赐福——评电影《同名同姓》

这是一部与名字有关的电影。

一对印度夫妇阿索科和阿诗玛新婚后旋即来到遥远而陌生的美国谋生。

丈夫阿索科用他最喜爱的作家的名字为在美国诞生的儿子命名——果戈理。

当果戈理长大之后,他却因同学们的嘲笑而厌恶自己这个怪异的名字,他甚至自己改了名字。

在他成家立业之前,父亲说出了名字背后的故事。

当阿索科还在印度读书时,有一次坐火车旅行。

坐在他对面的一位老者对他说的一句话让他无法忘怀:“你应该打点行李,去看看这个世界,这样你才会一生无悔。

”这句话以及随后发生的火车出轨事故深深地影响并改变了年轻的阿科索的人生。

因为阿索科手中颤抖的几页书页,他才被人发现,从火车残骸中救了出来。

果戈理的书让阿科索获得了新生。

他把此后的人生看作是一份额外的礼物,分外珍惜,包括新婚的妻子,来到美国的全新的生活,以及随后降生的两个儿女。

正当生活变得美满幸福时,阿索科却突然因病去世,令家人悲痛万分。

妻子阿诗玛最终克服了伤痛,回到想念已久的印度。

儿子又重新改回自己的名字,并从破裂的婚姻阴影中走了出来。

这不仅仅是一个与名字有关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家庭,婚姻、爱情、成长、死亡和文化冲突的故事,包含了每个人在人生各个阶段所可能遇到的经历和需要面对的问题。

这更是一个关于珍惜生命和追求幸福的故事。

正如约瑟夫·坎贝尔所言:“当你追随你的赐福……你原以为不会有门的地方也会为你开门,这扇门只为你而开。

 2 ) 浮生并不若絮

原名平庸的电影名字《同名同姓》(namesake),翻译过来变成了《浮生若絮》,的确有点浮夸,但,倒也贴切了电影氛围。

作为移民题材的作品,它好在没有在常见的种族歧视,异乡奋斗史,中西文化隔膜上用力过猛,变成一部痛陈革命家史的苦大仇深的电影。

因此,也就可以平心静气地把这个关于成长和再认识的故事铺陈得细腻温婉,舒缓而温和。

移民题材作品是我的死穴,我很容易被这类作品煽到,说来,应当是客家移民人口的乡愁感作祟。

从小到大,随父母辗转数个地方讨生活,虽未走出国门,亦总算离乡背井,颠沛流离。

小时候没有乡愁的概念,既然籍贯意义上的故乡早已被生硬切断,那么便有奶便是娘地一心一意地认了眼前生活的地方做家乡,自以为和一切冠名以传统的东西没有了联系,更论不上感情,对父母辈认真坚持小心呵护的东西都看不上眼。

反倒是慢慢长大后,会发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传统,其实还是早就融入到了血液里头,不管承认与否,了解与否,它们都在举手投足间,默默地引导了我变成今时今日的我,也就是这样,才会开始懂,对曾经狠心说了再见的东西有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其实,还有敬畏。

浮生并不若絮,一步步走来其实都有脚印在,你我都当记得住这点。

电影的前半部分看得我很激动,整个节奏和故事都很舒服,觉得可以打到四星半了,不过,可惜后半部分这口气没能含住,有点松,太潦草,也有点力不从心,扣点分。

音乐也很出色,难得有一部基本上没有歌舞场面的印度题材的电影,这真好啊。

原文在:http://catsleeping.blog.sohu.com/97580503.html

 3 ) 不离不弃相依相守到生命最后一刻

首先感谢Tasimina的multi-culture club举办的movie night,我可以一边吃Indian Food 一边看namesake. Ashima跟随读pHD的丈夫远离家乡亲戚朋友来到纽约以后周围的一切都是新奇陌生,最大的障碍自然是孤单. 我从Ashima寂寞而无助的眼神中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四年前刚来纽约时候,那种歇斯底里孤单绝望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体会到. Ashoke是一个好丈夫,典型的心地善良的知识分子类型. 当Ashima躲在卫生间里偷偷哭泣,Ashoke哄她开门的那一幕很温馨,没有什么甜言蜜语,只是傻傻的轻轻的重复喊着:Ashima,Ashima,Crazy Ashima, my Ashima, My baby,Crazy girl..最后Ashima终于破涕而笑. 伴随着Gogol的出生,Ashima也越来越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一家人搬进了house.Gogol长大以后变成英俊帅气的小伙子,真应了以前邻居说的"ladies-killer".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的Gogol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跟其他的美国孩子一模一样,除了拥有一张印度裔的面孔.他的妹妹也如其他美国女孩子一样打扮怪异前卫.这与传统保守的Ashima,Ashoke产生了强烈的反差.Gogol在yale的sweetheart是个漂亮的白人女孩, 虽然Ashima和Ashoke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娶一个Bengali做妻子,但是他们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几年前一次全家重归故乡的经历让Gogol看到了Taj-ul-Masajid, 过去一位印度国王为爱妻所建的豪华mosque, Gogol被建筑深深吸引,从此决定major in architecture.Gogol带女朋友回家见父母,然后又去女友的父母家过周末, Ashima叮嘱儿子到了给她电话,但是Gogol只顾与女友享受爱情,早把电话的事抛在脑后.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Ashoke在外州授课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去了.正和女友逍遥在外的Gogol接到妹妹的电话后,后悔不已.跟女朋友分了手,把头发都剔光,从那时候起,Gogol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慢慢的理解了自己的父亲...写到这里,忽然写不下去了.看看周围的朋友,有中国人,韩国人,越南人,缅甸人,印度人,他们大部分出生在美国,有些是小时候跟随父母移民过来, 相信他们在经历着双重文化的生活同时, 都有过对自己identity的困惑.其实他们都是幸运的, 因为真正不容易的是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只有第一代移民才能真正才体验到其中辛酸苦辣...看完电影我打了电话给妈妈,告诉她我一切都好.要知道真正关心你的人也许只有你的父母.就像Ashima最后所说的一直想跟Ashoke过的生活"6 months in America, 6 months in India" 希望我的爸爸妈妈可以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大连度过,另外半年在美国帮我看孩子(如果我会有的话...)呵呵.其实看到Ashoke跟Ashima一直不离不弃相依相守到生命最后一刻,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这么多年以后,丈夫还是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当激情褪去的时候,有多少人又能够恪守一生的承诺? 没有风雨躲的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也许牵了手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所以牵了手得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

 4 ) 还好

Jhumpa Lahiri 是个美籍印度裔作家。

有点像华裔作家谭恩美。

2000年Jhumpa 出了她第一本书《Interpreter of Maladies》(中文大概可以翻成“把脉人”?

但是书里需要把脉的大多不是得病的人,而是得病的婚姻)。

这本短片小说集一炮当红,得了当年的普利次奖。

《同名人》(The Namesake)是她之后写的第一个长篇。

最近给拍成电影。

今天去看了。

《把脉人》那个短篇集非常好。

里面有好几个精品。

《同名人》当年看书就觉得也还好,但也只停留在还好上,整体说没有《把脉人》好。

今天看了电影,感觉竟然和当年看完小说一模一样,就是还好,仅此而已。

讲述印度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

两代人的代沟。

和中国移民非常之像。

电影里老一代的笔墨多些,也传神。

印度人至今很流行的“包办婚姻”那场戏拍的很好看。

印度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街景都拍的极好。

精致而且真实。

新一代的笔墨少了很多,相比之下空泛了些,没有底气的样子。

《把脉人》里的短篇有的写老一代的移民生活,有的写新一代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印度裔年青人的婚姻和苦恼。

两种短篇各有各的精彩。

《同名人》则试图两者都写,结果似乎有点顾此失彼,或者说,生活中两代人的代沟在书里依然存在,两代人的故事依然是油与水一样无法溶在一处。

很尴尬地隔着“沟”对望。

所以最终总觉还是少了点什么。

所以只是还好。

也许最终问题还是出在书名上面,“果戈里”这个名字成了两代人间唯一的联系,太单薄了。

说到底,如果你喜欢《同名人》这本书,那么你应该也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电影非常忠诚地再现了书。

我看电影时和看书时一样,在该哭的地方哗哗地哭,该笑地地方呵呵地笑。

如果你看过《把脉人》并且喜欢但是还没有读过《同名人》,那么不妨去看《同名人》这电影。

在里面你可以看到《把脉人》的一些影子。

如果你看过《同名人》的书,并且有失望,希望电影把它改好的话,那么这电影不看也罢。

 5 ) Asian Americanness in an Adopted Home City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I felt touched in U.S. until I watched this film tonight. I was kept in the mood of being in the cinema and I could stop myself from hitting on two Bengali-like strangers on the Cambus about the film. Unlike "Slumdog Millionaire", which stuffs flashbacks of the ghetto memories into a pastiche of TV quiz show clues with perfect beats and well-shaped structures, "The Namesake" drags its audiences into the story without a hint of formalism. Setups are non-detectable until they are reinforced agai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film. The story flows naturally, starting with the Father's encounter of a train wreck, the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to see the world that he got from the old man who is not lucky enough to survive, and his complex of Nikolai Gogol. "Everything after that is a gift." The father says to his confusing son, whose name, rather than identity, seems to be more bothersome to himself. The film develops as the son gradually finds his Asia Americanness of being in a second generation of an immigrant family.Racism is merely mentioned. Xenophobia is overwhelmed by nostalgia. The filmmaker attempts to deal with life in the context of an immigration family in New York city, and it is successful in shunning from the conventional Asian American films that are polit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stressed. The film achieves the epistemological level of finding freeness as its final resolution - Ashima's going back to her homeland and learning singing from the master again.

 6 ) 小记

目前看过最好的关于跨文化(移民)身份认同的电影之一。

片子提出的问题,比片子本身更有趣。

从第一代的父母移民印度,面对与自己国家生活迥异的文化和环境,其中的种种差异,在文化的轻微对撞下才显现出来。

到第二代的儿女面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渴望融入美国文化,到因父亲去世的颠覆(tricky的是,“传统”成了Gogol认同的支点,但所幸故事没有停留于此),娶了印度裔的妻子(但她骨子里更像是个西方人)却看不到真正作为“一个人”的她。

母亲选择放开她的孩子们,寻找自己的自由;Gogol也才在双重身份认同的失落下,真正面对自己(“第一次觉得自由”)。

几段台词:1.母亲的朋友:前几天我在读Joseph Campbell的书,他说你感到迷惑的时候,就应该闭上眼睛,想自己最快乐的时光,不是乐昏头的那种,而是深深感到喜悦的时光。

那叫做 following your bliss。

2.父亲:跑这么远结果没有带相机,那就记在心里好了。

你会记得今天吗?

Gogol:要记得多久呢?

父亲:记得一辈子吧。

记得你跟我走过这段路,我们一起到了一个地方,下面再也没有路了。

*倒是很喜欢Mushmi的角色,是电影里第一个勇敢跳脱“印度传统”的人,追求个人所认同的文化(但不是建立在为逃脱原生文化,或顺从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础上的),渴望被真实地看见regardles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片子的老少两代倒是可以很好地讨论下传统。

传统之于父母,并不是某种抽象的、异文化刺激下所形成的认知,而是十分具体的、夹杂着个人经验的细节,是他们面对异文化时一方面感到新奇、另一方面有所保留的底色。

这底色和西方主流文化之间的冲撞,成了儿子渴望逃离的原因;而儿子后来因迷失而诉诸的“传统”更像是某种应激反应,群体性、包含想象的成分,也因此,Mushimi的离开才打破了他的保护罩(M比他勇敢,更大胆地拥抱西方文化、离开(但非逃离)印度文化),迫使他第一次直面自我。

——何为传统?

所谓“传统”如何被诉说,被解读?

(群体性/个体性,人与文化之间的距离)*有机会看原著。

 7 ) 家庭之间温情的爱

2012年4月18日上午8点到10点,我们文化课老师放给我们欣赏这部电影。

真的是不很温情的印度电影,让我想起了土耳其电影《我的父亲我的儿子》和《大鱼》他们都有讲父爱的部分,从儿子对父亲的不理解,到最后儿子彻底理解父亲,这需要漫长的过程,但别担心,男孩终究会长大!

印象最深的还是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爱,也许他们的结合最初不是因为爱情,而只是双方条件适合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爱逐渐加深,是一家人也是恋人,爸爸是爱妈妈的,从最初第一次见面的羞涩,到第一次冲妈妈发火然后哄她笑,到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到最后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选择离开,为了妈妈帮家里装保安系统,教会妈妈一个人在他乡生活,自己独自一人在他乡打来电话告别,到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离世身边没有人陪伴,爸爸对妈妈的爱是深沉的,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相亲结婚,年轻的时候时常吵架,可是风风雨雨已过去24年,现在他们感情很好,相互陪伴。

最大的幸福就是平淡相守一生,你爱我就不要先我而去,留我一人在这世上。

最美的建筑就是印度的泰姬陵。

一个男人该有多爱他的女人,愿意为她修建这么一座美轮美奂的陵墓啊,这样的女人是让世人羡慕的,可是爸爸说的对,平凡人也有那样深沉的爱,只是他没钱,无法实现而已。

是的,我相信,如果有能力,爸爸会给妈妈世上最好的。

是不是儿子和爸爸之间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知道爸爸过世,或是有一天儿子也成了爸爸。

原来人来到世上就是为了还债的,为了还自己上辈子欠下父母的感情债。

不管文化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但爱是永恒的主题。

 8 ) 不同文化下的共同亲情

虽然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下生活的两代人,但却在这两代人组成的家庭里,有着另人感动的情素。

这个家庭里充满了爱,妻子深爱着丈夫和孩子;丈夫深受着妻子和孩子;兄妹相互爱着,并深爱着爸妈。

在这样一种到处都有着爱的气息的家庭里有什么不能融和的呢?

成长文化相异,但情感相同,虽然有着无限的压力,但能相互理解和支持。

这世界有了爱,什么都能解决。

 9 ) 名字与书与生命的宇宙原色

现在我们要面对一个叫做果戈里的人。

而故事从一次印度的火车事故开始,然后是瓦赛特·潘查米节的准备。

关于印度如果从移民的角度去解析本片,我想意义并不是很大。

倒不如直接从印度出发,来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本作是非常贴切地反映印度人的生活现状的影片。

宗教节日、古典音乐修养、包办婚姻、移民问题、各类大小仪式、丧礼的剃度、骨灰入恒河等等等等,都在本片中一一表现了出来。

拍摄导演的拍摄手法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宝莱坞电影。

所以这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对比,在总的意义上来说,本片似乎要比较为虚浮的宝莱坞影片来得踏实,但这更可能是拍摄手法带来的幻觉。

实际上许多本土印度电影都是顶着压力进行拍摄的。

可没禁播那么简单,如果挑动了宗教激进分子的神经可要有小命不保的准备哦。

言归正传,我喜欢导演对于色彩的铺设及沉淀,这样的印象没有给我一种过度绚烂的感觉,反倒让我感到有一种“治疗”的意义存在。

在静谧无声又不断被切分的巨大空间中,我们看到了印度与美国的距离,人物仿佛是生活在幻境中般,只有他们的服饰、肤色、与风貌能提醒我们他们依然未变。

情节我认为故事情节方面确实讲述得非常细致入微。

每个环节都紧扣着另一个,提供给我们多重的视角——我们既可以把他们当作印度人、印度人的生活加以评论,同时又可以看到他们身为普通人的珍贵的那面——而这也是印度的电影往往强调的东西,总是被一股浓厚的情感所包围的世界(有时候也不是,而是道德说教之类的东西)。

名字与书这才是真正与书有关的作品。

果戈里。

看完本作让人不禁想读读看果戈里的书了。

似乎那个时代的印度人阅读俄国作品的颇多,让我不禁回想起奥修的少年时代疯狂买《母亲》和《复活》的经历,觉得非常有趣。

另外,书这条暗线又引出了主人公果戈里的名字,两条线索不断交织,谱写出别样而优美的旋律。

被铭记在心的父亲的自白,以及那句陀氏的名言。

Ashima这是在本作中我最喜欢的主人公。

美丽优雅到不似凡人的Ashima。

我们怎么能忘记她刚到异乡时昏黑的眼圈以及消瘦的面庞呢?

而这个名字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当她说:“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要去克里夫兰了,他是在要我独立。

”在片尾,潘查米节再次来到的时候,在加尔各答的顶楼上轻抚西塔琴高歌的Asihma,看上去更加美丽动人了。

音乐我喜欢那个吉他演奏出的颇有治疗风韵的旋律。

而Susheela的歌曲的出现则让人又是一度惊喜。

当然,其实像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们可以任选一个角度来加以解读。

但本作实在是一部结构精巧、密不透风的作品,所以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如果你想欣赏一部关于印度与人的情感、灵魂、以及美所演绎出的作品,就请一定不要错过本部。

导演确实是一位对印度了如指掌的优秀者(或者是摄影师),在镜头下不断挪移光景的泰姬陵实在是太美太美了。

 10 ) 如果这是我的故事

下载的时候我还很犹豫了一下,因为担心太闷,我电脑里太多我觉得闷没有耐心看下去的片子了。

看到相亲的时候,就差不多进入了状态,等到故事到了一半的时候,我按了暂停键,到厅里和妈妈说这个故事,我说很象我们家的故事一样。

妈妈就听我把那一半的故事说完,然后我说,我继续回去看了,事实上我觉得我的心情还有点小小的激动,只能借助于这样的讲诉让我的心情平静下来。

故事后来就看完了。

事实上要我说我也不知道说什么。

我姐姐今年的回国,是她离开家第二次回来,转眼之间,她已经去了八年。

嫁嫁(就是外婆)去世,是大前年的事情,有一年我姐姐准备回来,可是却怀孕了,然后又觉得孩子太小,飞机上可能不行,所以我外婆死前,是没有见到我姐姐的。

前年我与我姐姐分别五年后再在美国相见的时候,姐姐说,她怎么就没等我呢,语音之中是难过的,但是我和我姐姐都没有哭。

故事里的一对印度人也是,在美国的北方生活下去,离开家,生了孩子,然后有第二个孩子,以为一切都不会有变化,一切还在原地等待,然后传来的是她的祖母去世的消息,那是她第一次回国。

她第二次回国时,儿子是高考的那一年,一家人回到印度,给所有人带上礼物,礼物有什么不记得了,只记得还有一把伞,丈夫还写了一个单子,每分配出去一个大概是划掉了一个。

姐姐也是如此,零零碎碎的,只是有一次她和我说,好象国内的人都不怎么用美宝莲了,是觉得便宜吗?

他们在国内用的,都是我在美国也不会舍得用的。

我都不好意思送出手。

我说,东方本来就是世界奢侈品的大国。

我后来还加了一句,因为我们都不怎么化妆,所以你送也没有用。

猫说,你姐姐显得好老呀。

她只比我大一岁。

有海外亲戚或者是件值得羡慕的事情,我辞职的时候,单位里有很多流言,大意就是,自然是出国了,才会辞职。

我愤愤不平,有一个同事说,你为什么生气,这又不是什么坏话。

花花安慰我说,没什么,那些人都是俗人。

我并不无意在比较两国的政治制度,或者经济环境,或者大的发展,小的进步。

但是真正让我难过的是,在意亲情,在意除了社会环境除了金钱以外的人与人的牵绊的是不是真的那么少?

是不是所有人真的觉得,时间不存在,家里的白发之人既然能将白发染黑,自然就是没有老的。

那些我觉得就象是墨汁中间一块白一样明显的东西,从来没有人看得到一样。

是真的是因为认识的浅薄,书读得不够多,还是仅仅只是因为,那些心里的感情早就变质的太多了。

我离开电脑时,故事里正放到那样一段,爸爸给儿子取名字叫果戈理,这个奇怪的名字,让儿子在读书时受到了一些嘲弄,果戈理是一个有点精神问题的人没有什么朋友孤僻的人,当然也不怎么符合现代的审美,我想他也没有什么钱。

在儿子高中毕业的时候,爸爸辛苦地在书店里订了这本书,经过了几个月到来,显然,谁还在现代看那么一本古老的书。

爸爸试图向儿子解释,这个名字的由来,儿子当然是不在意的,后来爸爸说,他和我一样,都在异乡渡过了半生。

这是这一句话让我有点看不下去了。

我和妈妈说这个故事,说这句话,妈妈说,当然他不能理解。

我说,笨笨要是在美国长大也是这样。

妈妈说,是呀,他在美国长大,他以为那里就是他的家。

我们都有点难过,只是妈妈用格外乐观的语气说,“好在,他马上要回来了。

”我们同事都喜欢问我,你们家笨笨的外语一定很好吧。

我们都被英语考到怕了,怕到都忘了知道,英语只是我们一种选择。

妈妈总说,笨笨回来时还是要在北京去玩一下,我也总反对,他那么小,能看明白一些什么呀。

年轻时,你可以等自己,但没人等你。

故事里的爸爸去世了,当我妈妈后来进来问我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时,我告诉她。

那个男孩子正一心想融入到美国的主流白人社会里,那时正在谈恋爱,他的妈妈花了很长时间,一个人在孤伶伶的房子里打了很久的电话,找到了他,告诉他这个消息。

去美国的印度人,我想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都是在从事基础学科的研究,死是很意外的。

男孩剃了头,想象一个印度人一样活着,他后来找到了一个印度圈子里的女孩子恋爱,结婚,他以为他懂得的文化,那个女孩子也懂,然后,那个女孩子爱上了一个白人,离开了他。

故事的结局,男孩子在火车上看着《外套》,象他爸爸一样阅读。

他的妈妈回到了印度,在恒河边唱歌。

我和我妈妈讲完了这个故事,妈妈说,哎,你想认识你的文化的时候,她没有认识,她又想融入白人社会。

不过我倒不是这样理解的,事实上,这个故事没有在反复强调两个民族,或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冲突,事实上,不管你接受不接受我相信这个世界总是会慢慢缩短各种差异,你选择一个所谓的正宗美国人,和打上各种印符的,美籍华人或者美籍印度人,并无太多区别,区别只在于,他是不是愿意和你拥有同一个世界。

故事也没有反复强调作为第一代移民者和后来者之间的冲突,反而在强调这两代人之间的某种理解。

一直到故事的结尾,男孩子都没有和他的两位爱人谈起他名字的故事,关于各种各样的好几个层次的理解的故事,也许他自己都觉得他可以去理解一生,但是还没有找到值得分享这些体会的人。

回头看下载时,网上提供的资料,仍然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让我下了这个下载的决心,不过我喜欢里面的团结着“名字”的展开的故事,因为是美国的故事,属于印度文化特有的歌声和舞蹈都减少了很多,但是结婚的那场戏中,两个美国长大的印度孩子仍然表现了一些在他们血脉之中的美。

不过有几处,我是觉得并不那么重要需要描写,比如,回到印度时,男孩子去长跑,家里的仆人去追他,想表现一下美印的差异,我觉得不大有必要,这样的差异,一定有的,但是对于整个故事情节都没有太多的意义。

还有,男孩子因为看到了世界七大奇迹的泰陵姬,决定报告建筑也有点让人觉得转得太快了。

事实上我觉得用了一个俄国的作者是比用一个印度的作者的名字更有意义的,人生的答案,也许并不是从一个狭隘的国家限定的文化中给出的,而是在于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各国的伟大的人,他们也许已经共同给出,或者正在共同给出。。。

《同名人》短评

又是移民二代的彷徨

9分钟前
  • S小姐
  • 推荐

The great journeys are the ones that bring you home.

14分钟前
  • 北北
  • 推荐

对Mira Nair从此不再抱幻想

18分钟前
  • 宁波
  • 还行

色彩和摄影很美 印度和纽约 故事流畅 但是同时又有点流水账的感觉 昨天晚上看的 看完一个人回家 灯光下的雪很安静

19分钟前
  • 明明
  • 推荐

第二代移民美国的印度人的生活 一边是拥有着本国生活和宗教习俗父母 一边是生活的现实的美国 如何融入是个问题

24分钟前
  • wendy
  • 推荐

名字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其实来自于不同层面,异域和本土文化的交汇、时代的变迁、生长的环境,即使是同族的婚姻,也不是万能良药。Mira Nair的电影让我想到李安。想来如果印度人看李安的电影,也会很有感触吧。

26分钟前
  • ellen
  • 力荐

移民身份在米拉奈尔近年作品中成为了重要主题,影片重点刻画了两代印度移民的生活状态,从对故乡的认识到对自我的发掘,如何定位,如何选择,亲情的纽带背后是文化的根基和无法抹去的信仰,虽然转折略显仓促,还是很好地展现出一个关于名字的寓言故事,不过印度部分的场景太少,美国太多

30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这部影片极其流畅,像诗歌一般美丽。加上印度音乐,简直不可思议,我真的误解了传统印度音乐,被歌舞片给骗了。把歌声放慢,直达人心,还以为是神传来的话语。从果戈里父母的身上看到了我爸妈的影子,爱无法用语言表达,与父辈的代沟,我们用冷漠来面对,他们束手无策,我们更不思进取。不知道怎么说,总之这是我最近看到最好的片子。

34分钟前
  • Trailleo
  • 力荐

和书比,很多地方没交代清楚 ashima的角色塑造的很好

35分钟前
  • 温暖的蓝
  • 还行

这类型的片几乎全亚洲都差不多没什么新意。而关于移二代的视角基本拍法跟我国同事发展中国家一样样,特别用力特别站在美国的角度去拍,总之它还是歌舞了这让我气急败坏的减掉一个星!

40分钟前
  • 放把火烧了
  • 还行

less subtle than the book in terms of the story line, but beautifully made nevertheless. Love Karl Penn!

43分钟前
  • 嘿哈
  • 推荐

除去一些不常見而有趣的印度傳統文化,就是齣不起眼的煽情倫理電影。

46分钟前
  • eyHanAKo
  • 还行

很为父母辈的爱情感动!

47分钟前
  • 夏曼迪
  • 力荐

后半段有点拖,父母的爱情部分是动人的。果戈里的名字原来听起来像粤语里的哥哥。

51分钟前
  • 三七
  • 推荐

在无边无尽的孤独当中,或许会有人陪伴走到路的尽头。

56分钟前
  • 现世报大王
  • 力荐

父母之间、父母和子女间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情节穿插重组是亮点:女儿婚礼上的闪回,火车上的老人,父亲在海边牵着儿子的段落设计都非常好。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碰撞。看完了想读读果戈里。和《午餐盒》同一个男演员。

5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不是完美,但足够丰富动人。导演细腻、隐忍、老到,对所描述的文化与感受有非常深入的体会。东方文化里的父亲真是太戳人了,好几次令我想到朗雄。近来尽是尝流亡人心里的黄莲。要是更了解果戈里就好了,很想知道为什么俄罗斯作家的小说(里面还提到契诃夫)会成为一个motif。大约全是流亡人。

59分钟前
  • 曼仔
  • 力荐

有时候一个人的根和民族性是永生无法改变的!

1小时前
  • haze
  • 推荐

哎……为了写这观后感……我的issue 我的argu啊……

1小时前
  • Civeny
  • 很差

Area Of Study HSC: belonging.

1小时前
  • 安哥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