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精神双摧毁——《老男孩》
今天介绍一部美国翻拍电影《老男孩》。
片名Oldboy (2013),别名原罪犯 / 复仇(台)。
这部2013年的美国电影翻拍自2003年的韩国同名电影《老男孩》。
其实当年我看过韩版《老男孩》时,斯派克·李的美版《老男孩》还没消息。
后来听说斯派克·李翻拍了《老男孩》,也并没有多少想看的欲望。
因为一般来说,翻拍的作品很少有能够超越原著,绝大部分都是依样画葫芦,往往只拍出了形,而没有拍出神。
时隔多年,美版《老男孩》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原因很简单,因为大火的《复仇者联盟4》的几位演员均在《老男孩》出现过。
当灭霸一脸蒙圈地对绯红女巫说“我不认识你”时,观众们纷纷表示鄙视,真的是提上裤子就不认人了啊。
在美版《老男孩》中,灭霸扮演者乔什·布洛林担任男一号,绯红女巫扮演者伊丽莎白·奥尔森担任女一号,两人有一场激情四射地爱情动作戏份,没想到仅仅过了六年,乔什·布洛林就能说出如此“冷漠”的话。
除了这两位《复仇者联盟4》绝对战斗力担当,《复仇者联盟4》中的神盾局局长扮演者塞缪尔·杰克逊和螳螂妹庞·克莱门捷夫均在《老男孩》中担任重要角色。
别看螳螂妹在《复仇者联盟4》里面人畜无害,她在《老男孩》中可是一个莫有感情的杀手。
撇开影片外的闲扯言归正传,美版《老男孩》几乎完全复刻的韩版《老男孩》,剧情设置上做到照搬照抄。
男主角乔·杜塞特Joe Doucett莫名其妙地就被人绑架囚禁,连着囚禁了20年后,又被莫名其妙地释放。
期间他被栽赃陷害成杀人凶手,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谓惨绝人寰。
憋了一肚火的乔重获自由后,唯一的事情就是找出事件真相,同时还自己一个清白。
韩版《老男孩》男主角吴大修吃了20年饺子,美版《老男孩》乔也吃了20年饺子。
韩国人吃饺子比较容易解释,美国佬顿顿吃饺子就显得有点儿太懒了,宁可把囚禁地点放到唐人街,也不愿意把饺子换成汉堡。
可能斯派克·李也认为好吃不过饺子吧。
韩版《老男孩》最令人称道的一段戏就是在过道里的一段长镜头肉搏,美版《老男孩》则完全保留这个优点,同样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过道长镜头打斗,其中连后备中刀都如出一辙……
总体来说美版《老男孩》血腥程度高于韩版,但感情的细腻程度不如韩版。
《老男孩》在体现血腥变态方面,美版采用更加直接直观的方式展现,就像老美的B级片一样,简单粗暴。
将血腥镜头赤裸裸地放到大荧幕上,不需要太多铺垫,直接上血浆完事。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版《老男孩》对角色的折磨不如韩版。
韩版《老男孩》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吴大修为了保守秘密而剪掉自己的舌头。
乔除了痛苦地活下去,似乎也没有过多自残行为。
其实减去舌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呼应情节。
当年吴大修就是因为乱嚼舌头造成惨案,现在剪去舌头算是自己方式的赎罪。
正所谓祸从口出,一句无心之言很可能对别人造成重大伤害。
全片颜值担当奥妹《老男孩》的这些人都不是什么好人,除了蒙在鼓里的可怜玛丽。
艾德里安家族的最恶行为并不能成为外人犯错的理由。
乔原本就是校园霸凌人物,喜欢欺负新同学,长大后喜欢勾搭人妻,也并不是什么正义之士。
遇见错误行为,他可以选择阻止,也可以选择沉默,但恶意传播就有点过分了。
而艾德里安在发生家族惨案前,并没有对外人造成伤害,后续行为只是他用有钱的方式进行变态报复。
但是这里并不是比惨比坏的比赛,不能因为自己经历过不幸,就要将不幸无限制地传播。
最终杀敌一千字损九九八,落得两败俱伤,完全得不到好处。
摧毁肉体是最容易实现的事情,一把刀、一支枪都可以搞定。
摧毁精神意志才是终极目标,需要几十年的铺垫。
有时候不知道真相,反而会更加幸福。
《老男孩》们穷尽一生进行复仇,而两位复仇者都用自己的一生做代价。
在巨大的罪恶感下,生死并不是评判胜负的标准,活着反而会遭受无尽的折磨,死去倒会省去很多心理折磨。
吴大修、乔在了解真相后,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与其痛苦的活着,余生都在懊悔中艰难度日,不如爽快的死去。
奇葩复仇二十年,肉体精神双摧毁。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为了奥妹银幕生涯的最大牺牲,特地重温了灭霸与绯红女巫的前世今生,本片更是漫威英雄的大乱斗,灭霸干完神盾局局长,最后还手刃了螳螂女,中间还不忘与红女巫谈了场不伦之恋,这种观感完全属于后知后觉的无厘头… 影片属于十年后的好莱坞重启版,相对韩版阴郁晦涩的思想表达,本片只保留了原版的骨架,叙事节奏显得更加简单粗暴,B级片的血腥暴力及快节奏属于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电影,如果不考虑珠玉在前的原版,本片绝对是一部剧情及节奏俱佳的悬疑犯罪经典,只怪对手太强大,朴赞郁极具个人特色的镜头语言让本就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一蹴而就,一战封神!
斯派克.李受限西方思维的改编再创作注定费力不讨好!
没有绝对的真实,任何真实永远取决于认知主体。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一个真实背后,还有一个真实,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老男孩真实么?
姐弟恋真实么?
父女恋真实么?
就影片本身来说。
以特殊的人生轨迹。
谱写不通世俗的人生。
悲剧是没有同情心的,老男孩有。
因怜生爱。
就景生情。
叔本华说: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这个人理智思考和选择以后的产物。
Joe是一个傲慢、自大、完全不把他人放在眼里的中年男子。
目中无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狂傲的Joe由于在餐厅调戏客户的情人,被赏了一个打耳光。
职场失意,加之家庭的不和,无从宣泄。
只能趁着月色在寂静无人的街头买醉。
故事也随着幽冷凄清的月色拉开序幕。
Joe的蜕变。
不在囚禁,不在寂寞。
仅仅是因为女儿的存在,女儿的悲惨遭遇,凝结成他蜕变的动力。
无助,孤独,焦虑,不安,寂寞难耐。
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囚禁的缘由。
寂寞的joe饱受孤独的煎熬,咬破手指用鲜血在枕套上划出模糊的笑脸。
他甚至幻想出壁画中的人物出现在他的床上,与他闲聊。
可惜梦镜如同泡沫。
一触即破。
他只能与老鼠为伴。
何等极致,何等悲伤。
待......
韩国原作动作戏,牛逼是渐进的。
我个人觉得韩国版,好看的动作戏就两场。
韩国版1.挑衅混混试拳脚吴大秀在禁闭室撸管也练拳。
15年的想象训练,到底有没有用,吴大秀也不知道。
刻意找小混混试拳,挨了一脚躺地上感受人世的质感和情怀,感人至深。
起身后简单几个动作,潇洒痛快。
下手不轻不重,只为试拳,并无杀意。
一个俯身飘拳便到了鱼缸前。
可见流派是轻盈技巧派。
2.走廊群战古惑仔这段长镜头动作戏无敌。
当初徐克看完,都激动的问朴赞郁是如何拍就如此杰作,有没有人受伤之类粉丝向问题。
比如吴大秀背上的刀是怎么搞的?
其实吴大秀背上无刀,那是CG特效。
在那长镜头前,朴赞郁还尝试了他熟练的花样混剪。
虽眼花缭乱,但震撼力比长镜头版本那是差远了。
接着再说贯穿各个海报的榔头。
吴大秀看到一群小弟,扔下刀子拿起榔头。
他觉得,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敌人,击倒便可,根本不需下杀手。
于是从榔头打到空手,都是务实的拳击打法,击倒便可,普通打架而已。
结果打的气喘吁吁,电梯门开,又是一群小弟。
电梯门再开,吴大秀笑着离开。
黯然昏倒在街头。
美国版1.球场力挫榄球员乔悲催,刚从箱子爬出来,就看到拿着把韩国老男孩致敬版太阳伞的女人,这就不叫暗示直接是明示了好吗!
那肯定得追啊,于是追啊追,就到了橄榄球训练场!
球员很绅士了给了乔一击青春侧拳。
可是,乔下手就是狠招,只捣咽喉就将青春少年击倒,接着撩阴脚命中前来救援的队友,再接着踩断另一位青春少年的脚腕。
这里,展现的是乔的阴狠,以及,力量。
是的,美国版老男孩,乔不再是技巧派。
而是阴险力量型选手。
在打斗中,大男人被打的飞起那是常态。
可见美国人果真不讲仁义礼智信,复仇道路上的一切,都要毫不留情的挫灭。
2.旧屋轰杀嘻哈众我一直很期待,那场牛逼闪闪的长镜头走廊打戏,如何翻拍。
好么,看到了我懂了。
美国版把长廊打斗分成了两部分,可以简单分为榔头篇和拳头篇。
榔头篇里,力量型果真够威。
敌人的击打是无效的,复仇的铁锤直接敲翻轰爆嘻哈混混。
拳头篇里,乔不光展现了威猛的拳力,还夺过小刀直接贯穿敌胸膛,球棒直接爆头。
我想,他的战斗力,此刻是胜过吴大秀的。
秒杀完一干废物,忽然有人冲过来给他背上扎了一刀,乔此时才呻吟着走下楼梯,货舱门开(不愧是美国!
一切都大!
),再来一帮嘻哈青年。
货仓门再开,一把尖刀穿胸而过。
嘻哈青年倒下,乔却爬出了货仓......单看动作戏,美版也算上成。
只是缺了细节,太过凶狠了......
以前听说过韩版的老男孩,但是没看过看了下美版的,虽然不太满意,但还算及格的片子开头的剧情感觉处理的不好,个人认为男主被抓前的小段剧情导演想表达的就是男主在日常生活中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酗酒,好色,暴躁,不负责任,从而为以后的剧情做铺垫。
意图是好的,但是实际效果我觉得并不好,台词不知所谓,冲突莫名其妙,可能是剪辑的问题吧,如果出个导演剪辑版我想可能会好一些。
被关了20年的这一段,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就是这段的末尾关于最后撬砖逃脱的部分我觉得纯属多余,有这段时间不如把被抓前的铺垫做的更充足一些。
这个私人监狱关了起码有一百号人,而且通过剧情说明了这个监狱已经运作了不是几年了,这种地方会让你和自由只离了一堵砖墙(还TM是空心砖)?
会有摄像头的死角让你做小动作(这死角凑巧还是唯一可以逃出绝地的地方)?
如果是富二代故意设计的让他逃脱以落入陷阱也就罢了,但又不是,那么只能解释为大家都知道他在那撬砖想脱逃但又故意不去理会,那对片子的整体结构有什么帮助吗?
没有,有点凑情节的感觉,不知道韩版在这一段是怎么表现的。
再就是出去后的格斗场面,男主就是跟着电视做了做健身练了练格斗,于是就大杀四方一个人单挑几十个连富二代武功高强的贴身保镖在男主有准备的情况下都是被秒杀的份。
我滴妈呀导演是个纯粹教育论者啊,实践出真知的常理完全被导演颠覆了,那么是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练个十年拳击就可以当世界拳王?
一个人去技校学两年就可以当高级技工?
呆在家里看几十本专业管理书籍就能当跨国公司CEO?
不过此片的格斗场面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起码基本都是长镜头表现感觉很真实,不像现在的大部分片子,简简单单的一拳都恨不得用十个分镜头来表现,东拍一下西拍一下加上慢镜头和特效,看得人眼花缭乱花里胡哨,实际上是个屁。
对于男主和女儿的感情过程我觉得还是做的比较好的,让人觉得顺其自然理所应当(虽然有富二代的助攻),比起很多商业片莫名其妙的爱莫名其妙的恨要好多了,看其他片子有时候真让我郁闷,咋就突然爱上了呢,咋就突然上床了呢,咋就突然成仇人了呢?
难道现在的爱情观让我看不懂了?
结尾虽然有点突然,但是并没有给人太大的惊诧,可能前面的铺垫确实有问题,导演想给人一种峰回路转恍然大悟的感觉,但对我个人来说反应就是:哦那是他女儿啊。
然后?
然后就没有了。
各个角色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的,男主虽然长了史泰龙一样的扑克脸,但对这个角色还是诠释的比较出色,面部细节和心理反应都很细致自然,赞一个。
男主拍这片子真是难为他了,你们看从开头的大腹便便到后面的模特身材,老天这得受多少罪才能像气球一样一下子大了一下子小了啊。
总的来说虽然觉得有种种的不足,但还是一部能看一看的片子,要以10分为准的话我给6.5分吧。
在文学、戏剧和影视领域,有一种著名的情节布局方式,名为“象棋大师(chessmaster)策略”。
它的含义是,两方相对抗,其中一方如同一名技艺非凡的象棋大师,能准确预料和引导对手的每一步行动,直到令后者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局。
显而易见,只有当布局者的段位远高于入局者,该策略才有水到渠成的可能。
这一设定在古典推理文学中很常见,侦探已揭破真凶面目,但苦无证据,于是布下陷阱,待疑犯自投罗网时,抓个正着,便是初级的象棋大师策略。
卫斯理的科幻小说《玩具》有一章,讲主角逃出机器人基地,一路虽艰难重重却也有惊无险,后来得知全是机器人安排他作的秀。
电影《偷天陷阱》(该片英文名直译是“诱捕”,非常贴切)中入局的是偷窃高手肖恩·康纳利,大施瞒天过海的神通,反而摆了警察一道。
这敲响了伪大师们的警钟——智商、装备、外形魅力样样不如对手的,就别玩这高端游戏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来看《老男孩》。
由于朴赞郁的韩版蜚声国际,大部分观众对故事已不陌生,同样描述了一场受害者视点的象棋大师策略布局。
如果《偷天陷阱》的神偷是成功者的楷模,那么《老男孩》的坐牢男就是失败群体的典型。
但下文我尽量少提及韩版,因为这两部影片在风格和技巧上的重叠之处非常少(除了搏斗长镜头和闪回“跨时空相遇”等表面的观察),就像当年港版《无间道》和美版《无间道风云》,一个典雅,一个粗犷,除了情节设置,不具太多可比性。
美版《老男孩》的开头毫无闲笔,集中塑造了主角乔·杜赛特的性格。
他傲慢,暴躁,刻薄,自私,毫无责任感,言行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智商不低,情商拙计,往往是老二一动,脑子就不好使了,要命的是偏偏自以为是大情圣。
虽然面上老带着犬儒的笑,其实镜子里的大肚囊,深夜买醉的狼狈样,已经出卖了强撑的自信。
他心里明镜儿似的,根本没人看得起他,枉论喜欢他。
那西装革履、闷骚发型装点的,是一个被掏空了生命意义的躯壳。
这个令我们嫌恶又有点同情的男人,刚刚因为好色失去一单生意,在街道上跌跌撞撞,被一个撑雨伞的女人勾搭进了小旅馆。
这一进去就呆了20年,陈腐的饮食,单调的娱乐,匮乏的沟通(连和老鼠做朋友也不得),令他挣扎在求生和求死的心理钢丝上。
直到目睹妻子遇害、自己蒙冤的犯罪节目,电台对幸存的女儿的追踪报道,才萌发忏悔的念头与复仇的动力,努力健身,从格斗节目、暴力电影学习战斗技巧,并策划起类似《肖申克救赎》的逃狱。
这段除了刻画杜塞特性格、心态的轨迹,还浮光掠影地交代了美国历史。
与现实的联结,为故事增添了可信度,毕竟乔什·布洛林在片中并不像老了20岁。
等到“越狱”成功,他的复仇决心十分坚定,只为在电视上多看女儿一面,昏倒在催眠气体中。
再次醒来,已是自由人。
此处是幕后的“象棋大师”第一次显山露水,没看过韩版的观众一定会猜度不已。
出狱后的第一件事,是彰显了他积极健身的成果。
赤手空拳干趴半打橄榄球运动员,放在现实里,泰森都不敢说有把握。
一顶雨伞令他与救助站的年轻女子萍水相逢。
巧的是老友还在开酒吧,有情有义,窝藏援助。
幕后人也第二次卖弄神秘。
饺子店成了杜塞特追凶的基地,这里卖了个视觉把戏,画面中的饺子金黄饱满、做工精致,会引得观众食指大动,但杜塞特屡吃屡吐,将我们带到他的处境——吃了20年饺子会有多恶心。
循着饺子线索,杜塞特找到了关押过自己的私人监狱。
这里有个镜头相当精彩,杜塞特进货梯前画外传来一声闷响,等他打昏电梯里的人,镜头一转,外面的人早已花了脸,回头一想真叫人心有余悸。
之后血腥度暴增,先是榔头掏脑,然后又对监狱管理施以一种可怕的刑罚,没有大量的血浆和肉块,但逼真无比,绝不适合餐后观看。
刑讯逼供后,是万众期待、致敬原版的长镜头搏斗。
比起韩版,美版的炫技成分更张扬,中间会不停让你思量,这得排练多久,得NG几次才拍出来。
打斗设计淡化技巧,强调职业和业余在打击力和抗打上的巨大差距,杜塞特百打不倒,龙套一砸就晕。
很多犯罪电影都旨在告诫,惹谁也别惹囚犯,他们在牢里啥也不干,整天健身,个个都跟杜塞特那么能打。
身受重伤的杜塞特得到陌生人“好心”救助,愈加引发观众的好奇。
稍后,象棋大师主动现身,向杜塞特释疑,但对真实动机只字不提,反邀他参加一个死亡游戏。
值得一提的是女打手在此一显武功,看似十分厉害,但仔细一想,她是占了出其不意的优势,女人若镇得住场,哪有必要带枪手。
后来杜塞特与女子二度交锋,也证实她并不那么难惹。
编导在剧作上很精细。
乱伦的激情戏是另一个观众等待许久的场面,处理地并不惊喜,类似一般限制级影片的套路,比如《炸弹专家》的史泰龙和莎朗斯通。
但此处提出了一个可怕的暗示,即爱情是可以被人为“安排”的。
韩版剧情有一个“催眠”的由头,主角属于“身不由己”。
我们的认知一般靠近《绝代双骄》——煞费苦心拉兄弟俩的仇恨,仍无法阻止他们结成莫逆——因为我们对人性有信心。
然而美版《老男孩》旨在展示,真情实感的确被人工干预了,甚至在得知真相后仍旧割舍不掉,这便十分令人胆寒。
我认为,这是美版对韩版修改中,最成功的一点。
之后就是顺藤摸瓜的侦查和最终摊牌。
此处有另一个技巧简单、内涵丰富的长镜头,蒙受耻辱的父亲手持猎枪,冷静而有条不紊地逐个杀死家人,最后饮弹身亡。
这个类似《月光光心慌慌》经典镜头的处理,透过父亲的主观视角,叫人直观感受那颗理性之光熄灭之心。
比起韩版,本片的结尾较克制冷静,癫狂得并不出格,剪舌头的细节也被嫁接到了别处,但仍能感受到那声声嘶吼的震撼。
优秀的悬疑电影,不会因悬疑揭破而失去乐趣,希区柯克的杰作都是值得一看再看的。
《老男孩》的故事可以在很多地域上演,无论是加了泡菜,还是飘着汉堡和煎饺的气味,都一样很有吃头。
(文/方聿南)
原版的很风格化,不得不说旁白的处理很有气势,而翻拍的完全没有这点优势。
”我生畜不如难道我就没有活下去的权利吗“这句原版的台词,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简直匪夷所思,非常的突兀。
因为原版并没有表现男主角的恶,男主角酗酒并进了局子,但是还没有“恶”到这种程度。
反观翻拍倒是表现的很到位,但是却没有这句台词。
原版的打斗很出彩,特别是那个长镜头,不知美国导演是不是找不到这种地方,所以只好选择上下楼来拍摄,连这个标志性的场景都省了,不得不说不厚道啊。
原版在囚禁的场景确实做的比翻拍好太多,很让人入戏。
对原版不满意的是所谓催眠的解释,这简直变成了科幻片,大概漫画本身也是这么写的,但是不得不让人吐槽。
翻拍的版本这点就做的更让人信服。
另外,更喜欢翻拍的结局,这比原版的“在一起”要来得深刻的多。
大概美国导演和编剧更加倾向于“政治正确”。
选好“老男孩”,这部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老男孩的气质比较特殊,他是中学时代的万人迷,又是二十郎当岁的颓废酒鬼,还是迷人的中年大叔。
斯派克.李选了跟崔岷植各方面都非常接近的乔什.布洛林,我脑海里还浮现不出更合适的演员。
如果这个故事放在中国,姜文倒是挺适合。
《老男孩》的主题是复仇,故事的转承就是新仇加旧恨的不断更替。
相较于朴赞郁偏重展现变态的心灵扭曲,斯派克.李则用美国人更熟悉的弗洛伊德心理学把这个复仇网络编织得更加严密。
但正是这种心理上的严密,暴露了行为逻辑上的缺陷。
小女孩爱上萌大叔,这需要太多的偶然拼凑起来,即便有再多的心理暗示,依然很难让人相信小女孩能够在一个颇为尴尬的情景下对萌大叔一见钟情,往后的行为逻辑都像是萌大叔欠了小女孩钱似的硬来。
斯派克.李的改编不功不过,电影源自故事本身的精彩。
某种程度上讲,通过人为控制生活环境这样的方法搞心理植入,要比某个时刻来个颇具东方神秘主义的催眠这样短平快的方式,难得太多太多。
在看old boy之前今天刚好就在书店翻到一本【电影镜头后面的故事】。
里面刚好有一篇介绍【原罪犯】的画面系统(正确名字啥的…)既是里面有很多相同构图的画面前后呼应,讯息隐藏量非常丰富,这当然令我对这部原作的敬佩感再多加不少,虽然那些前后呼应的画面我看电影时都没什么注意到,但原罪犯一直都是我心里的经典,也从那时候起把导演朴赞郁的全部作品差不多看完。
只有近作西片stoker我老是没心机看下去…看到半小时左右一直就搁在那。
今晚终于也有时间看好莱坞版本的原罪犯:Oldboy。
之前就看见路旁大海报,可是最终电影并没有在本地上映,现在连蓝光版都发行了。
我也觉得要在本地上映这戏应该会删了很多场景吧还不如下载来看好的多。
接下来会严重剧透请各位自重。
好莱坞版的故事大纲和原版八九不离十,只是在一些细节和关键剧情有些改动,这些细节要说不重要也说得过去,但认真看完后就会觉得这条细节对那个有钱复仇者的行为影响不够说服力。
原著里复仇者是因为和姐姐乱伦被主角撞破然后被流传出去,姐姐最后受不了压力而自杀,对深爱姐姐的复仇者造成强大伤害;而好莱坞版是复仇者父亲和他妹乱伦同样被主角撞破而流言满天飞,其父后来把女儿,老婆,儿子全杀了再自杀以脱离言论压力,而身为儿子的复仇者却意外死不去,子弹射歪了而活了下来,然后成了亿万富翁花了二十多年精心策划这场复仇剧以报其家族深仇。
我就觉得这样安排不足说服力,自己深爱的姐姐被流言逼死对比父亲犯错在先和妹妹乱伦然后被流言逼到全家死,怎么看都是前者原因更具说服力…主角最后知道真相原来自己刚干了的女伴原来才是自己真女儿,那些层次的演技也非常表面,所以最后故事也没安排他自己割舌头吧?
复仇者似乎很满意这结局于是立马自轰挂了,主角和女伴(也是女儿啦)断绝来往自己住入先前的牢房以求赎罪…就这样完结…和原著的冲击力有很大距离。
主角在中段单挑牢房大伙那段戏是非常精彩,可是同样说服力不足,一个人在牢房看电视自己练武功连一次实战经验都没有,一出到来就差不多武功盖世无敌天下似的?
当然全片而论是相当精彩引人入胜,值得四粒星有余,只不过一相比原著难不免多比较。
我没看过原版,不过这种报仇方式还真是奇葩,也很是完美,完全达到了身心的完全契合。
剧中两个男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反派,我不知道以一个什么态度看待他的行为,不过一个明明白白从开始就知道自己的仇恨的缘由,而另外一个却直到最后才明白。
看完之后明白一个道理,摧毁敌人的肉体真的是弱爆了,真正的狠人,是要摧毁敌人的灵魂。
一个是以绝望的复仇支撑着活下去,另外一个是以希望的复仇活下去,都活得不容易,最后两人都被绝望笼罩,不过一个自杀了,另一个生不如死的禁锢自己。
忽然觉得两个复仇的人都很“善良”,都非常的“脆弱”,强悍的都只是外在表现,内心早已经支离破碎,甚至忍受不了自己所犯的罪行却仍旧在犯着罪行。
乱论是被唾弃的,但是大反派确实希望通过一种“感同身受”的方式进行复仇,主角虽然镜头最多,但我却认为大反派的内心才是最大的亮点。
大反派是一个可怜人,整个家族被唾弃,活在痛苦之中,生无可恋,身为富二代,要整死一个落魄仇人简直太简单了,但是他的复仇方式升华了,充满了文艺范。
猛然间想到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武功“斗转星移”。
剧情弱的一逼,但给伊丽莎白奥尔森的咪咪点一万个赞
太狗血了,下次看看韩版的
换了一个社会背景以及情节的更换调整,完全没有韩版的来的深刻,真的,完全没有任何感觉,最后那一笑,毁了
⊙﹏⊙
翻拍的一点新意都没有
不如韩版
【C】偶有些小亮点和想法,但剧情被改的太平庸了,本来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被改的处处都是美式主流犯罪电影的套路化设计,拍的也很无聊,流水账。
其他还算普通··就是给结局多加一心!
不差
不喜欢韩版,但这一版更差。
两星半。明知道会翻的很low但还是要看这是什么心态......是看斯派克李笑话吗......他这个完全没办法比对原版的原因是tempo不对,尤其前半段,打得也很不搭纵然也搞长镜头但收效甚微,至于结尾,还是体现出美国人三观还没那么颠覆哈......总还是要挽回点什么。唉其实都是一样的朴赞郁去拍斯托克也不灵。
非翻拍的话勉强三分,翻拍一分,傻到流脓,果然把所有带种带感的都砍掉了
也許是對這部翻拍不抱希望的緣故 所以整部看下來 反而覺得還不錯。最後 Joe留了一封書信給Marie 他說「伱再也見不到我了 我將永遠在你生命里消失。不要再浪費伱生命中的一分一秒來想念我。」他付了囚禁他的匪徒一筆豐厚的籌碼 最後 他又重新回到了那個囚禁了他二十年的小屋里。
翻拍的这一版很一般,没有了原版的美学,少了些味道,放大了畸恋,故事也更复仇化。中间群斗戏假了点。
伊拉克特拉情节
剧情离奇且邪恶阴暗,很引人入胜,特别喜欢是奥尔森的全情出演!
灭霸大战猩红女巫
我给了韩版3星,我认为这版不如韩版,所以我给两星本身我是属于慕名而来,绯红女巫懂的都懂,但是这个情节安排和冲突完全没有韩版的剧烈,也体会不到男主的那种内心挣扎看过韩国的原版男主之后,再看这部男主就感觉选的不够好,这长相简直太像特工军人超级战士之类的主角了这感情线来的太突兀了吧,相差超过二十多岁了...这男的少说也得有45岁以上吧,女的才23岁,感情戏就像年轻人那样说来就来咩,这可能也是韩版为什么要催眠的原因?这个反派完全没有韩版的反派有魅力,韩版的反派有那种尽在掌握的感觉,也有内心的挣扎,而这版的反派只是一个工具人总的来说就是,韩版是两个人的内心挣扎,而这版反派基本就是个工具人,尤其是反派最后干脆利落的自杀,属实是没想到的,感觉好单薄啊
灭霸被福瑞局长非法囚禁了20年之后出狱睡的第一个女人是自己的亲女儿红女巫.结果到了妇联4却说不认识她.可把红女巫气坏了,差点生撕了他.
囚禁20年出来直接会用iPhon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