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追完美剧《青年莎士比亚》,抛去复杂的历史宗教背景和各类人物关系,整剧倒是诚实反映了莎士比亚创作一个特征:原创性不佳。
纵观莎士比亚很多戏剧作品,早期的历史剧《亨利六世》《查理三世》,喜剧《错中错》《驯悍记》《威尼斯商人》,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是直接取材于历史书和各种民间传说故事,莎士比亚把这些素材从新收集整理,脱胎换骨赋予了它们全新的内涵与时代气息。
在电视剧中,编剧杜撰莎士比亚创作《查理三世》的缘由,是为了反抗宗教迫害,通过历史人物理查三世来影射一个酷吏Topcliffe。
莎士比亚通过与Topcliffe谈话,探究观察其隐秘心理,如实记录了其日常言行:“良心无非是懦夫们所用的一个名词”“呵,良心是个懦夫,你惊扰得我好苦!
”“铜筋铁骨是我们的良心,刀枪是我们的法令。
”••••••于是这些经典的台词和真实的人性心理刻画成就了《查理三世》,挺尴尬的,编剧把莎士比亚刻画成了一个春秋笔法的记者,这点令我很不满意。
莎士比亚在这剧里人设崩塌 很惹人厌 有老婆了却还和剧院老板女儿Alice纠缠不休 这种爱情在我看来是蛮让人不屑的Alice明知will是有老婆的 还飞蛾扑火一样去跟他扯在一起 老婆来了后还表现得很委屈 无语了 为了从这一段“爱情”中解脱还成了伪善神父索斯维尔的小绵羊 真的是让人喜欢不起来Southwell简直就是个伪善的小人 打着复兴天主教 拯救众生的幌子 在众信徒冒着生命危险帮他传递消息完成和平大业时却把他们的牺牲看作理所当然 自己逃走 这剧里最喜欢的是马洛 亦正亦邪 全剧最佳苦命姐弟小人物在时代中的悲哀形象也不错Richard和moll的爱情比起will和Alice 的来更让人动容 相互安慰 相互依靠有第二季也不会看系列
被安利了一个暑假的《莎翁前传》,在昨天看完第一季前九集,也看了大部分豆瓣上的评论,很多人都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马洛是莎士比亚的反面吗?
亦或是他俩是一体两面吗?
但我感觉马洛更像是一个极端。
没有爱,失去自我,但渴望救赎。
莎士比亚没有俩面,马洛也是独立的,他俩都是天才,只不过一个身在人间,渴望自由;一个身在地狱,渴望救赎。
在人间待的久了,便有了人的弱点,在地狱待的久了,便出现了恶魔的模样,他的作品他写不出结尾,因为他在写自己,看不清结尾的同时也就看不清自己。
我们所处的便是地狱,走到哪里,活在哪里,都是地狱。
Christopher Marlowe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和 Shakespeare同年出生。
Marlowe的性格中流淌着爱冒险、不安定的因素,他和密友曾屡次涉足欺诈性高风险活动,也曾因参与斗殴而被捕。
1593年5月30日Marlowe因在酒吧斗殴卒于伦敦附近的德特福德,作为伊丽莎白时期最伟大剧作家而去世,时年29岁,为世人留下了Tamburlaine(《帖木儿大帝》)、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伟大的作品。
Christopher Marlowe在Marlowe名噪一时之时,Shakespeare还是个无名小卒,没人知道还有这样一个人存在。
Marlowe属于少数天生就有诗才的人,似乎没有摸索学习的过程,Tamburlaine 横空出世,就已经属于上乘之作。
Marlowe去世之后,Shakespeare的名字才逐渐为人所知。
电视剧《Will》中的Shakespeare所以有人甚至认为Marlowe是假死,之后以Shakespeare的名字继续发表自己的剧作,这个有点文人想象的一厢情愿了!
在电视剧《Will》中,Marlowe被塑造成一个行为惊世核俗过着朋克人生的年轻人,这和相关记述是一致的。
而Will作为 Catholic行事则稳重的多!
电视剧《Will》中的Shakespeare(右)和Marlowe两人生活中都遭遇挫折,Shakespeare好友和女友(出轨对象)都受到宗教斗争的迫害,英王伊丽莎白主张新教,天主教徒的命运可想而知。
Marlowe爱人去世,主张无神论的他灵魂一度彷徨不安,甚至去找天主教神父那里寻找信仰,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写出举世名作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Shakespeare通过政治隐喻,写出了Richard III,大获成功。
两人几乎同时完成了关于devil的创作!
《理查三世》大获成功后,Marlowe发出了由衷的赞赏,Shakespeare询问灵魂彷徨依旧的马洛有没有找到自己的信仰,无神论者马洛做出神总结:Belief is a state of mind!两大帅哥对话在此↓↓↓https://v.qq.com/x/page/z0519t2ayp7.html大事之间的对话果然非同凡响,短短几个字就把信仰说的明明白白。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桔梗和白心上人这两个圣人的对话,干净就是脏,脏就是干净,善就是恶,恶就是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讲述日本独有的生死观和善恶观!
思维的碰撞总是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圣人之间的对话更上一层,神之间的探讨就足矣讲出人生和宗教的所有意义。
在《圣斗士星矢》完结的时候,雅典娜和哈迪斯有段对话十分耐人寻味↓↓↓雅典娜:哈迪斯,这场从神话时代起就一直延续至今的战斗,现在就做个了断吧!
哈迪斯:雅典娜,你身为神,为什么要为人类战斗到这种程度?
为什么你总是阻挡神制裁愚蠢的人类?
雅典娜;你错了,人类并不是你想的那样愚蠢!
哈迪斯:不可能 没有比人类更愚蠢的存在,如果不管他们,不知道他们还会做出何等罪行,所以我要告诉他们,他们作恶的代价就是死后下地狱,永不超生的受苦受难,正因为有我哈迪斯创造的死后的恐怖,才令世界一直都维持着公正。
雅典娜:哈迪斯,那只是你傲慢的想法!
哈迪斯:什么?
什么?
雅典娜:一生没有踩死一直蚂蚁,一生没有摘过一束花朵,那样的人类不可能存在吧,人类总归不是神,多么崇高的善人都会偶尔犯下过错, 但是这就是所谓的[活着] ,人类终究会为了生存而犯下过错,但是死亡不正是对这种过错的惩罚吗?
无论善人还是恶人,都以各自不同的死亡偿还了罪孽。
他们死后不应该享有永远平等的安详吗?
因生前的罪恶而遭受死后的惩罚。
哈迪斯,这恰恰是你在犯错啊?
哈迪斯:什么!
闭嘴!
(用剑砍雅典娜,雅典娜倒地)哈迪斯:雅典娜,朕和庇护人类的你没法取得共识,已经多说无益了。
你就为了人类而死吧。
(星矢飞过来挡剑,哈迪斯遭痛击,雅典娜痛苦流泪)哈迪斯:雅典娜呀,和人类在一起似乎令你也变蠢了。
也许是唯一能置我于哈迪斯死地的机 会,那个用天马座生命换来的唯一机会,就被你感情用事的哭泣给错过了。
天马座最后还是白白牺牲,放弃你拼命创造的逃生机会来送死,他果然是个愚蠢透顶的男人。
雅典娜:哈迪斯,你知道一种被称为爱的东西吗?
哈迪斯:什么?
雅典娜:的确,在神看来,人类可能会愚蠢的无可救药。
但是他们拥有被称为爱的东西。
为了那份爱,人类可以变得无比善良,也可以变得无比坚强。
即使你是神,如果不去理解爱,就没有制裁人类的权利。
哈迪斯:雅典娜,这就是你想说的吗?
那么让朕以赐死来告诉你,爱是无法化作力量的。
(其余四小强一起出击,暂时压制住哈迪斯)哈迪斯:什么,这些人类的小宇宙竟然难以置信,他们那弱小的小宇宙竟然压制了我哈迪斯!
雅典娜:哈迪斯,这就是爱,是人类所拥有的伟大力量,是从生命的源泉中涌出的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会输给任何东西。
(雅典娜一戢刺穿哈迪斯)哈迪斯:怎么可能四小强:成功了!
终于, 打到了哈迪斯!
看到了吗?
星矢,我们赢了。
哈迪斯:不,不可能掌着死亡的朕,身为神的朕,居然在冥界被打倒!
朕不相信,朕不能相信!
但是 我 ,哈迪斯一旦灭亡,朕所创造的这个冥界也会同时消失,地狱和极乐净土也会,一切都会消失。
哈迪斯:雅典娜,你们也会被这个世界的崩坏而吞噬,我们会一起被消灭!
到最后,人类还是无法取得完全胜利!
雅典娜啊,身为女神的你何时才能醒悟!
爱这种东西这不过是人类的幻想,是虚无的,看不见,摸不到的爱,又怎么能够相信,没人会相信啊!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也就几十年光阴。
其中的生老病死,希望和失望,痛苦和快乐,自私和伟大,经历丰富多彩,而最终都是一个土馒头。
人生存下来不会不作恶,就像雅典娜说的那样,从来不做恶的人不会有的吧。
死亡是不是对人作恶的最终惩罚呢?
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不是真的让人力量强大呢?
好像答案说是也不是。
再一个问题就是:是人创造了神,还是神创造了人?
人类之处,对于自然的惶恐,催生了人类对超自然的信仰,后来更成为人类精神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最开端。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宗教信仰和神话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开端。
人类对神毕恭毕敬。
这自然是人类处于无知状态下的一种精神了,但是人类在宗教的规范下形成自己的一套传统和伦理道德,尤其是在精神上对人类的一种正面的约束(当然很多情况下是反面的约束)。
现在,科技发展了,一切超自然力都有了合适的解释,人类对宗教和神的崇敬自然退却了不少,缺少了敬畏之心的人在精神上可以说是无所可依的。
物质世界的强生反而是以牺牲精神世界的根源为标志。
只是不是也是雅典娜面对哈迪斯的最后的话保持沉默的原因呢。
雅典娜的最后那句话有给人类多大的鼓舞呢?
那可是一个美丽的充满希望的世界啊。
人类创造了伟大的物质财富之余,是不是也应该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呢?
最后请让我以Marlowe的诗歌Nature做结!
Nature 大自然英文原诗:Nature that framed us of four elements,Warring within our breasts for regiment,Doth teach us all to have aspring minds:Our souls ,whose faculties can comprehendThe wondrous architeculties of the world,Still climbing sfter knowledge infinite,And always moving as the restlesss spheres,Will us to wear ourselves and never rest,Until we reach the ripest fruit of all.汉译诗:大自然赋予我们四种元素在我们的内心不断交战,只为达成一致要启迪我们具有奋发精神我们的灵魂,定能领悟宇宙万物那非凡的构造也能够测量出每个行星的轨迹不断想知识的高峰攀登像永不停歇的地球一样前行决心让我们经受考验,永不言弃直到我们收获最丰硕的果实
提到莎士比亚,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泥萌真的了解他吗?
泥萌是不是在沙龙中挤出“四大悲剧”的名字后只能缄默不语错过了很多崇拜的目光?
泥萌现在是不是打开了枯燥的百度百科输入了莎士比亚的词条?
大可不必!美国最近出了一部有关莎士比亚的偶像剧值得一看!
不是白胡子老头,不是谢顶的大肚子,是《青年莎士比亚》!
就这颜值,再搭配上摇滚的现代配乐,不是偶像剧是什么?
血腥,基情,宗教,啥都有。
当然,作为一部传记类型的偶像剧,自然免不了援引真实的历史中的“爱恨情仇”了解莎士比亚的人应该知道他的和南安普敦伯爵的二三事,十四行诗就是写给他的,历史中的莎士比亚与老婆关系并不好,且性向成谜,该剧自然也没错过这一点。
剧集一开始就是手套匠莎士比亚要去伦敦追梦,而老婆向他泼冷水。
刚到伦敦的莎士比亚就暴露了他信仰天主教的“异教徒”身份,陷入危险之中,剧团老板的女儿发现他的才能让他成为剧团的编剧,其实算是当时最火的编剧马洛的“枪手”。
邪魅狂狷的马洛一见莎士比亚误终身,被他的才华与美颜折服,挺他出名不说,还瞒着莎士比亚将 “异教徒”的身份嫁祸给旁人,保护了他。
历史中的马洛作为 “大学才子派”最牛逼的人物,确实有才有颜,同时毫不避讳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剧中的马洛也是如此,强吻莎士比亚没得商量。
可惜历史中的马洛死的很早,莎士比亚还没成名的时候他就狗带了,这样想想,剧中的这段感情也应该是段虐恋了,毕竟现在莎士比亚有老婆不说,还和剧团老板的女儿看对了眼,而后面伯爵也肯定是要出场的。
但是不管怎样,这对cp我先站了。
刚入圈子的莎士比亚虽然天赋被人所惊叹,但没背景没资历的雏鸟自然麻烦不断,酒馆里遇到了与马洛同为大学才子派的格林(不是写格林童话那个),文人相轻不分国籍,格林便要与莎士比亚battle,于是乎两个人每人来了一段freesstyle,可惜此处没有动词大词的节奏点,不然想必一点也不逊色于网上那段鬼畜视频“丞相大战王司徒”。
历史上的格林确实是个“莎士比亚黑”,他曾经以“一只暴发户乌鸦靠我们的羽毛装饰自己”形容莎士比亚 。
可见偶像剧虽然免不了鬼扯的部分,但制作者们对历史的研究还是比较用心的。
与“明朗少年成功记”主线相对应的另一条线索是中世纪的宗教迫害,这是一个比较严肃沉重的话题,该剧选择以暗黑血腥的风格表现出来,剖肚子把肠子拖出来,往嘴巴里塞刑具等残忍的惩罚屡见不鲜。
讲真,这条线处理的有点用力过猛了,前几集的观感就是能武戏就不文戏,每次出现必定见血,这样不够冷静客观的处理方法个人不是太喜欢。
不管怎么说,该剧作为一个单纯的偶像剧来说还不错,作为了解莎翁的入门教材也可以,但万万不可太相信它,虽然比百度百科好看,但绝壁没有百度百科靠谱就是了,虽然文章开头喊了大可不必,看完剧后,史料还是要查一下滴,剧中的情节哪些是历史哪些是杜撰,还是要擦亮眼睛咯。
西方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大概和国内红学家们对于红楼梦的热情差不多,一群狂热的学者对着几个世纪前的文字抽丝剥茧,乐此不疲。
作为同时代的剧作家,马洛才华横溢,英年早逝。
对于他的人生,除了与「间谍」和「异教徒」连在一起,也不乏种种坊间传言。
有些人认为马洛当年伪造了自己的死亡,改头换面,以莎士比亚的名字和身份继续生活。
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发现,马洛和莎士比亚都是1564年出生。
莎士比亚的受洗日是4月26日,和马洛相差两个月。
莎士比亚出生于斯特拉特福,于18岁时结婚。
但是从1585年到1592年间,几乎没有关于莎士比亚生活的任何记录,被称为行踪成谜的岁月,直到1592年,伦敦的剧院中才开始出现莎士比亚的记录,与马洛的死亡年份相差一年。
这种说法曾经一度非常流行。
1895年Wilbur Ziegler在「那是马洛」一书中认为是马洛创作了「哈姆雷特」。
到了1901年,这个观点似乎得到了科学支持,因为当Thomas Mendenhall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写作风格时,发现马洛和莎士比亚两人的作品有明显的词频共性。
美国戏剧评论家Calvin Hoffman也很支持马洛假说,甚至在马洛的母校创建基金,除了奖励戏剧写作的优秀学生,还为能够找到无可辩驳的证据支持马洛假说的人提供资助。
尽管第二个条件从来没有人能够达到。
现在,只有「亨利六世」被大部分学者认同为马洛和莎士比亚共同创作,其余的巧合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吧。
就像我们愿意相信西子泛舟,玉环东渡一样,马洛充满激情与力量的一生,后世的旁观者们也不希望它匆匆落幕。
历史上的马洛恣意放荡,蔑视规则,和莎士比亚的谨慎谦卑宛如镜像。
与其说谁取代了谁,不如说他们更像是天才的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相生。
Thomas Mendenhall 维基百科Calvin Hoffman 维基百科Wilbur G. Zeigler 维基百科
你头脑中的莎士比亚是个什么样子?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观众眼中的莎士比亚更变幻多端,因为我们有机会目睹哈姆莱特全部的挣扎,却对莎士比亚知之甚少。
关于莎士比亚生平能确定的少量细节之一是:他于 1616 年 4 月 23 日去世。
自此之后,如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加里·泰勒(Gary Taylor)所说,人们一直在重新发明莎士比亚。
21 世纪的莎士比亚是什么样子?
TNT 电视的新剧《Will》尝试出给自己的答案。
根据欧美传记影片的命名规则,有戏说成分的影片都不用人物全名来命名。
我们对莎士比亚作品之外的生活了解太少,除非哪天时空旅行成了现实,否则永远都不会有一部名叫《威廉·莎士比亚》的电影或者电视剧。
TNT 的电视剧直接用了威廉(William)的小名威尔(Will),摆明就是要大开脑洞了。
莎士比亚生平的少量记载显示,这位文豪来自沃里克郡的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德,18 岁时与比自己大 8 岁的安·海瑟薇(对,和你认识的那个同名)结婚,婚后育有一女。
1585 年莎士比亚和妻子再迎来了一对龙凤胎,除了龙凤胎的洗礼记录,接下来七年里莎士比亚在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记,等他再度出现在历史文件里的时候,已经是 1592 年了。
此时他已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小有名气,除了有作品在演出,而且还受到了早已成名的、学院派的剧作家撰文攻击。
电视剧从莎士比亚离家前往伦敦开始讲起。
史料显示莎士比亚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手套商人,母亲来自富裕的农场主家庭,但电视剧里莎士比亚南下伦敦的动机之一是家贫。
一个穷小子逆袭成为时代巨星的故事的确要比一个富家子弟追梦的设定更适合拍成电视剧吧。
这不一定是事实,但比起事实更吸引人,也是电视和电影的魅力所在。
目前电视剧刚开播,除了描写文学青年威尔到伦敦追梦,还有一条线:新教和天主教的斗争。
莎士比亚的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高坐王位之上的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1559 年女王加冕的典礼选用的是新教仪式。
伊丽莎白一世对宗教问题宽容,虽然确立了新教是国教,但她也保留了旧宗教的一些成分,比如教堂装饰、法衣和宗教仪式,她认为在宗教问题上,自己臣民“宁愿找不到答案,也不愿意要一个不喜欢的答案。
(《英格兰简史》,西蒙·詹金斯)”也是就说,英国人民再也不要罗马教廷的统治了。
历史并非如伊丽莎白一世所愿,虽然自己的姐姐玛丽女王一世(血腥玛丽)未能扭转天主教在英国日渐式微的命运,但苏格兰的玛丽女王身边一直波谲云诡,天主教的浪涛不停地冲击着自己统治的基础,英国国内时有天主教势力的反扑以及随之而来新教徒的报复。
欧洲大陆上的天主教势力则觊觎着这座年轻女王治下的岛国。
剧中也还原了这一时代的宗教冲突,天主教徒堪比地下党员,剧中天主教徒用来藏匿的密室地窖至今在英格兰仍有存世。
剧中表现的新教徒对天主教徒的追杀迫害应该是一条副线,是为增加戏剧冲突设置的,不会遮盖住主线,即莎士比亚的私人生活。
剧中把莎士比亚写成了天主教徒,还给他安排一个受到追杀、身为天主教重要人物的表哥,但实际上莎士比亚更可能是新教徒,或者说他成长的环境是新教占主导的。
考虑到 TNT 电视台不是 BBC ,这条副线估计会多有戏说成分。
这部剧的看点在哪里呢?
说来有意思,我捕捉到的看点在一些媒体眼中成了影片的问题。
他们认为,这部剧太现代了。
《威尔》里的人物、布景、服化和台词都非常现代,颜色鲜艳得几乎要溢出屏幕了,我从来没见过一部颜色如此丰富饱满的英国影片,要知道这可是伦敦,那个终年阴沉的伦敦啊!
在这部剧集里,家家户户晾晒的床单衣物是刚从染缸里捞出来的,大量饱和的色彩飘扬在伦敦的阳光之下,街头时刻进行着巴西式的狂欢。
主角们的服装是从古驰(Gucci)的秀场上直接借来的,华丽鲜艳的布料上满是闪亮的刺绣、金属和珠子的镶嵌。
路人们是参加骄傲日游行的人群,头发梳成脏辫、染着各种颜色,身体上布满了花纹繁复的纹身。
虽然这一时代是英国历史上国力鼎盛的时代之一,但街头人人遍身绮罗的场景是在太夸张了。
最震撼的场景在剧院里,观众们不是来看戏剧的,而是来参加一个大杂烩音乐节,他们有大卫·鲍伊附体一般的华丽摇滚风格,画着雌雄莫辩的妆容,也有浑身铆钉皮衣的朋克打扮:一副盛世狂欢的场景。
剧中的配乐还真就是现代感十足的音乐。
剧集的“潮”还体现在第一集里,莎士比亚和另一位成名剧作家来了一场 Freestyle 的说唱式对战。
有意思的细节是,和他对战的剧作家真有其人:罗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
这人正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撰文批判莎士比亚的学院派剧作家,他们 freestyle 说唱对战的歌词,也改编自 1592 年格林撰写的评论。
上世纪才被广泛引用的、也是传奇演员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传记名称的流行语:Live fast, die young,被剧中人物反复念诵。
这些现代的元素也许不够真实,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剧集的魅力所在。
因为我们对莎士比亚知道得太少,也许当乡下小子威尔第一次踏上伦敦的时候,他眼中所见的就是这一幅流光溢彩、速生速死的景象;也许在他眼中,自己立志出头的戏剧界就是光怪陆离、极尽癫狂的世界。
如果威尔不带着这样的目光入世,不带着对红尘的爱慕拥抱盛世,我认为他就无法成为莎士比亚。
如果俗世不够繁华喧嚣,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也就不会如此荒凉和荒唐。
也许这也是剧集创作者的初衷吧。
还值得一提的是,出演青年莎士比亚的演员 Laurie Davidson 之前名不见经传,但一亮相就饱受赞誉,因为长相实在是俊美,清爽的扮相是妆容极尽癫狂的剧集中的一股清流,也符合他初到伦敦的天真设定。
随着剧情发展,他也会画上浓妆吧,而他的内心是否也会随之变化,是剧集值得期待的发展之一。
影评写作练习1。
我们不能因为主角小哥哥长得好看就不觉得那个莎士比亚是个渣男啊,也不能因为女主角小姐姐长得好看就忽略她的幼稚呀,而马洛小哥哥啊,您是那么的可爱,您干啥都行。
我觉得编剧似乎是更加偏爱马洛的,从出场开始他就紧紧的吸引了我的眼球。
癫狂的马洛、痴情的马洛、浪漫的马洛、分裂的马洛、嫉妒的马洛、才华横溢的马洛······和有着迷人外表的马洛。
编剧是喜爱着这样的马洛的,所以才在马洛短暂的出场篇幅中展现给观众一个完全的马洛,马洛有自己的追求,马洛也因才华而空虚,马洛失去了自己的缪斯,马洛拼命想要证明自己活着,想要找到自己存在的证据。
他去了地狱,那里空空,他想去天堂,却发现所谓神的代言人不过是个虚伪的小人。
那小人对他说:有一天你会找到内心的平静,那时候,你可以给我写一本传记。
也许编剧并不爱莎士比亚吧。
莎士比亚婚内出轨,抛弃情妇,获得妻子原谅,又转头追求情妇,即使是挂上真爱、灵魂契合的幌子也不能掩盖的渣。
编剧让我们看到一个全身缺点的莎士比亚,才华之下是他空洞虚无胆怯的内在。
而他的才华的成长历程是那么的突然,Alice就像是一剂催化剂,有爱丽丝的时候他能写出惊世之作,但让他自己思考他却只写出了狗屎。
这部剧虽然名叫《莎翁前传》,但莎士比亚却更像是是个幌子,他串起了很多有血有肉的人:马洛、妓女和小偷姐弟、理查德和莫,甚至反派Topcliffe。
越到最后越让我觉得喜欢的居然是Richard,他胆怯,但是他还是陪朋友进了被封锁的充斥着死亡的房子,我不知道他在里边待了多久,久到他知晓了生死,久到他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久到他开始直面自己的怯懦,久到他像是蝴蝶破茧,但莎士比亚却说: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倒下。
但我却觉得他褪去青涩和华丽的外表,脱去浮华的浪漫反倒更加高贵。
他和莫的感情总是让人觉得甜甜的,他在乎莫,他珍惜莫,他一次次的给莫发着好人卡,但却不知道自己喜欢莫,在莫面前,是最温顺最天真的他。
这才是爱吧。
我不擅长讨论演技,但我认为莎士比亚的演员在最后两集Topcliffe伤害了Alice之后面对Topcliffe时的演技是他在全剧中的顶峰,特别是他站在舞台的薄幕之后看着Topcliffe出丑,看着Topcliffe焦躁的寻找他的目光,看着Topcliffe手足无措的时候,怕是我全剧终最喜欢莎士比亚的时候了。
剧中最让我喜欢的设置是神父为了保全自己抛弃Alice之后和他的护卫在阴暗的地方自我惩戒然后high了的时候,神父的人设从始至终都是那么的光伟正,却在短短几分钟里轰然崩塌,没有人质问他虚伪,他也不需要承认他虚伪,但观众都已了然他的虚伪。
“看,他果然是个虚伪的人”,我想着。
看剧始终,我都没怎么带脑子,一直感叹着“哇,冲这些个脸和body五星好评啊”,一路给小伙伴安利这部剧颜值之高、场景之美,看完之后冷静下来,安利变成了马洛小哥哥真可爱。
对于我来讲,莎士比亚是个虚渺的存在,但若是这样的莎士比亚,空虚更佳。
艺术是呕心沥血,是行于旷野,是割肉饲鹰,是披荆斩棘,百死无悔。
艺术是美。
还有她的兄长,智慧。
而马洛毫无疑问得到了他们的青睐。
正史里怎样姑且不提,但是在这部剧中,完全可以看出,马洛是那个走得更远的人。
青年莎士比亚纯洁而正义,因此完美,如金刚钻石澄明坚毅;马洛则狡猾又通透,如此倨傲,宛如陈酿红酒抑郁芬芳。
人们大多能欣赏钻石的耀目,但少有品味得出红酒矜贵,马洛不是在追求写作,不是在追寻名利金钱。
他混迹在它们之中,觥筹交错锦衣华服,而孤独痛苦,困惑不解,他将爱情和自由的心一同浸入冥河,希望能洗去凡人的根骨,超然于一切;他找寻救赎,宁可被撕碎,也要从自我的灰烬里挖出那颗火红的宝石——可他不知道,他不知道他是多么美,不知道美可以给他人多么强大的力量,不知道,这种美丽,本来就是一种救赎。
如果美不能成为救赎,那还有什么能呢?
他的金发是天堂的辉光,眼睛是天使的眼泪,精致的躯体是神明的杰作。
他那颗甜蜜浓厚的心,则是圣餐的血肉——人们为他的戏剧欢呼,他们正是在咀嚼他那美丽的灵魂!
我们正是在咀嚼他的美丽的灵魂!
可是谁又能拒绝他呢
啃啦6集熟肉,4集生肉,把这部剧看完。
总体来说还可以,这部剧的颜值没得说,有些台词看着有些吃力,特别是看生肉的时候(英语水平有限啊)。
剧中某些情节感觉在强行灌鸡汤。。
看他们在剧院演剧中剧,说真的看得我有些尴尬。。
说是为了展现艺术效果,但是有些太浮夸了。。
男主女主真真是年少轻狂啊,挺同情男主妻子的。
女主有点搞不懂,说去追寻自己的道路,为啥还要跟那个神父一起走。。。
保不定之后又会被抓,被卖什么的。。。
这部剧看着娱乐娱乐可以,但是要以历史剧的眼光审视它,还真不能太当真。
除了颜还能看啥。
摄影相当漂亮,马洛迷人的过分。JCB的脸与马洛的词汇,灵魂炽热烧灼皮囊,听见骨骼咯吱响。可惜英年早逝,不然他的伟大不会逊于莎士比亚。虽然剧名叫莎士比亚,但莎士比亚的人物塑造单薄的比任何灰尘都轻。很难把这里的莎士比亚与小时候读的《奥赛罗》的作者联系起来…但选角太漂亮了…像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塑,伊甸园里永不摘下果子的神灵,懵懂美丽澄澈。如果这样的形容毫不为过, 那这部剧第二季被砍也确实理所应当。去年看了歌德写的《浮士德》,不理解浮士德的救赎。于歌德两百年前马洛完稿,灵魂终是献予梅菲斯托。实话讲我更喜欢这个结局。
主角美得太让人出戏
男女老少都好朋克啊
摇滚莎士比亚啊这是....追着玩~
还以为是乔纳森,有种天鹅绒金矿的感觉,E08对导演有点失望了,马洛那么好线不好好搞,搞威廉的什么婚外情。。。。。。。。
一个Vivian Westwood味儿的莎翁宇宙
十集对于目前来说实在太长了,昨天看了马洛的cut 啊这个人啊 顺上作品中的一句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
吓死了,london calling will?shakespeare rocks!前半讲小沙一个进城务工人员的下流事迹,毕竟是时尚伦敦,基佬之都。后半搞起耶稣闹革命,最后一场戏非常棒!不过前面剧情还是有点松散。马洛这个迷人的小妖精!
不喜欢。。。。。。。。。。。。。。。。。
“告诉我 , 靡菲斯特 ,我的灵魂能给你的主人带来什么好处?”——能扩大他的版图。“这就是他诱惑我们的原因吗?”——这是对悲惨者的安慰 痛苦中可以相伴而行。一个慢热剧!!剧情越到后面越紧凑五星给长发JCB的马洛线
根本停不下来了🙈
你瞧,人总是会被个性强烈鲜明的人吸引,这个剧里呈现的马洛比莎士比亚要耀眼多了
▤「Plays that will serve as explorations of what is human. The mind, the soul. Plays that question how we love and why we fight. Plays that show us how much and how little we know.」「Go to hell. → I tried. Apparently, it is empty, and all the devils are here.」
感觉每个人都在发癫,但只有马洛的发癫带着酒神的气质(呜呜呜很难不联想到GG)……这个莎士比亚莫名和某版俄瑞斯忒斯很像,有目标、有动机,唯独脑子像南瓜一样空空如也,透着必须有人指路的清纯傻气。看他写剧本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的时候,天哪,忍不住怀疑他写二十部戏至少得花八百年时间吧。
怎么港呢?如果光看脸是可以给五星的,但是剧情真的可以更大胆的。Jamie真的是为格林德沃而生的男子。Laurie是本年度最令人惊喜的美男子,即便在欧美圈,也很久没看到这样的绝色了。
最后一集戏剧理查德三世对Topcliffe的指控鞭辟入里,当剧场观众齐声喊出“guilty”真的是振奋人心
1
我爸给我取的英文名恰好也叫will,可惜没给我也弄一个帅气的表哥
莎士比亚本人还挺有魅力的,这部剧跟他本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