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害者,被害人
Victim(s),Jia Hai Zhe, Bei Hai Ren
导演:季竹青
主演:黄璐,韩家濠,林健文,陈浩严,林奕廷,傅显濬,许安植
类型:电影地区:马来西亚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简介:吉隆坡的德诚华人高中附近发生了一起连环杀人事件,单身母亲刘梅(36岁)的高中生儿子辰辰(17岁)被列为杀害同班同学刚子(17岁)的头号嫌疑犯,下落不明。被害人刚子的母亲顾毓芬(40余岁)面对儿子的突然死亡精神恍惚,生活陷入僵局。作为被害人的母亲,顾毓芬成了所有人同情的对象,而作为凶手的母亲,刘梅却成了众矢之的。 ..详细 >
#14thFIRST#不懂取舍之典型。
很多事都没有办法单纯地抛开因果谈对错
#14th first# 3.5 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first第一次票选给五星,但并不是因为这片确实能拿五星。通篇沉浸在一种莎士比亚式的宿命论,一种宿命式的悲剧的语境当中。同时文本和人物又是极胡波式的“我们还要活着(被伤害)多久” 我强烈怀疑导演参考了《少年的你》,这样的揣测无疑是恶毒的且不礼貌。但是正如我和朋友讨论时所提到的 少年的你2.0 因为它真的在剧情上 结构上都无限接近少年的你(校园暴力 相似的暴力形式、场景 拍照威胁 原生家庭的破损而导致的孩子的撕裂 人性的灰暗) 说起人性,如果我是主创我会选择让宸宸妈妈公布女生被(说出来会被和谐)的视频,我对人性是不信任,甚至可以说是强烈怀疑的。 而这部影片对网络暴力的触碰和之前提到的宿命式的悲剧也让它在我的心目中超越了少年的你。
[14届2020FIRST观影]额….我原以为是校园暴力,原来还是性少数群体的压抑释放……含义太复杂,不适合我这样的宝宝来看了,哈哈哈
剧本不错,人物视角的转变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故事停留在新闻讲述式,没有深入去了解和思考真正的校园暴力只是这样吗?青春的伤痛只做到了痛,并没有展现出伤。隐忍是主动的,而忍是被动的,可影片却恰恰相反,所以影片只能是自我感动,无法引起观众极大的共鸣。
这部剧想到的是《小孩不笨2》,原生家庭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我们以为的要深远 长久。同一个人 他既可能是加害人,也可能是被害人。
剧情非常普通,镜头语言还不错
片子的叙事太过于类型片了 所以他加入了很多聊天群 舆论报道 直观的校园暴力等等这些元素 这样的手法还是只是停留在标准的叙事过程中 所以他很像《少年的你》而观影的过程中 一直让我想起的是李沧东的《诗》 这样对比起来 真的能够很直观的感受到李沧东的厉害和《诗》是多么的神作 但是这部电影有一些闪光点 包括最后结局的处理 死者的母亲的做法 以及最后的独舞太闪光了 p.s.黄璐演的妈妈最好选择没有公布所有影片 是一种包庇还是一种保护?
其实不值3颗星
校园暴力常规剧情,大家华语都不错,
僵化的人物与空间是否有真正的说服力?对于恶的直观展示是否过火且粗粝?在青年电影的语境下这都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但优秀的电影文本绝对不可忽视,甚至有将这些缺点化为优点的力量。所有人都是加害者,但又在一瞬之后转为了被害人。沉默是我们保护自我的手段同时又是对别人的加害,而留白与直白的讲述很明显是一种失衡的节奏。拍的很笨,但很扎实。
故事其实不差,但马拉西亚的电影工业还是差点意思,而且这个时代,绝大多数观众开始就猜到有反转了,导演没有把这个悬念应用好,人物刻画也不够细腻
很喜欢,剧本获得了台湾的某个剧本奖,拿到了资金才最终能够拍摄出来。尊重季竹青导演,这才是真正的校园暴力电影,用青少年儿视角折射成人社会的虚伪、冷漠。与之相比更觉得《少年的你》多么庸俗垃圾
剧本不错,可是表演真的蛮拙劣,很让人出戏,可惜了~
当小男演员说出那句“死人得到的鲜花总是比活人还多”,我直接绷不住了,这是悬疑剧的节奏么??
14FIRST剧情竞赛单元,同样聚焦校园霸凌下的青少年犯罪,这种题材已经在《少年的你》中有过类似的情节展现,本片在剧本深度层面不及后者,但胜在尺度够黑,后半部分则走了截然不同的方向,杀人犯母亲与受害者母亲之间在加害与被害的身份间来回转换,剧本的完成度尚可,但剧情设计感太强,很多情节台词过于刻意,结尾少女独舞的场面更是过犹不及,总体差强人意吧
西宁座位隔开的影院里巨大的特写看的心情有点压抑 走出影院 刺眼的阳光更让人觉得不太真实 校园暴力是一个沉重但是需要重视的话题 为女导演的勇气👍
好看。男主在监狱自杀的那一段灯光变幻的很妙。
太差了 差到感觉黄璐都是不会演戏的。
#first14th# 贾樟柯老师让国内一众文艺片导演的结尾都来了一段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