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人心惊胆战的,本人胆子小……主要是这配乐太过惊悚了……其实看开头时大概就猜到结局了,但原本想说主人公是心理医师的话会不会有意外?
但根本就没任何意外,这种明知虚假却甘愿被虚假所俘获、相信在精神世界得到超脱,可以说是歌颂情爱超过一切,也可以说唯心主义的乌托邦?
私人情感和人文伦理纠缠不清。
这种片子看过就好,不能想太深,要不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儿呢,跟电影主人公没啥差别。
对我来说不会再看第二遍。
看完了这部披着科幻外衣讲述凄美爱情的《索拉里斯》, 还可以,给四星,多一星是给乔治克鲁尼的!
电影讲述在未来某年,在外太空的空间站“普罗米修斯”上驻扎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切断了空间站和地球的所有联系。
心理学家克里斯·凯尔文博士受命去调查。
空间站围绕着一个液体星球Solaris旋转,这个星球蕴藏着神秘的能量。
到达后,凯尔文发现有人神秘自杀,另外两人则情绪极度不稳定。
Solaris让他死去多年的妻子蕾亚重新复活,给了他第二次爱情的机会!
电影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告诉人们要珍惜当下,别等到犯错失去才知道后悔惋惜,不然一切都只会成为回忆,过往的一切终将会围困你不堪一击的心灵,陷落在往昔的点滴残梦里,苦苦挣扎,建造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在那里只有你和曾经美好的一切!
纵使一切只是幻梦,人们也愿意选择活在过去的回忆里,希冀一切可以重新来过,改写命运!
索拉力星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有什么寓意么?
索拉力星创造的人到底和真实的地球人有什么区别?
飞船飞向索拉力星,最后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克里斯进入到另一个时空?
看完了感觉一脑子浆糊啊
片子开头是淅淅沥沥的雨声,暖色的灯光从挂满雨珠的窗户透出:心理学家克里斯·凯尔文博士孤独的坐在房间的床上,女声响起:“我是如此的爱你,你还爱着我吗?
”然后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对话,有克里斯自己的电话,也有几个他的病人对博士的倾诉(都是对现代科技的控诉),总体看来,克里斯的生活是不快乐的,脸上有着哀伤神情的他似乎只是靠着本能在麻木地工作。
长驻在空间站“普罗米修斯”号上的朋友吉巴里安的录影电话让克里斯到达了围绕着索拉里斯星球旋转的空间站。
吉巴里安在电话里告诉克里斯,空间站里的科学家由于某种原因陷入了混乱,然而他们谁都不愿意主动离开空间站。
在克里斯到达“普罗米修斯”号以后,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吉巴里安已经自杀身亡,另外一位科学家也尸横当场,幸存的年轻科学家斯诺举止怪异,女科学家海伦情绪极度不安。
是什么,让这里的一切都陷入了疯狂和混乱之中?
克里斯渐渐沉入了梦中,那里有着他永远不会忘怀的一张脸——妻子蕾亚:地铁上的初次相会,黑衣的她嘴角的神秘微笑;餐厅里的再次相遇,他的眼睛再也离不开她的脸;他们在公寓里的缠绵,他们在书店里的私语,这是他每一夜都会重复的梦魇。
然而这一次不同,当他悚然惊醒,发现妻子蕾亚并不只存在于梦中,她活生生的在身旁,还是那样轻声细语着:“我是如此的爱你,你还爱着我吗?
”本片的情节次第展开,而且其中不少谜团都吸引观众去探究背后的真相。
克里斯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普罗米修斯”号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扇金属门的后面等着克里斯的究竟是什么?
吉巴里安的儿子为什么会在空间站里出现?
克里斯的妻子究竟是他自己的想象还是鬼魂作祟?
但是当事情的真相在片子的中段早早水落石出后,索德伯格才逐步展现出自己对于这部重拍片的真正思考:当死去的至爱重新回到你的面前,给了你一个挽回过错的机会,即使知道这一切都是幻影,你是否仍然不舍得放弃?
是得到真实的肉体更重要,还是弥补我们记忆中的伤痕更重要?
你记忆中的一切都是真实,抑或那些只是你的愿望和欲望的投影?
这是一则死亡和记忆交织的寓言,当我们走到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尾多少有点突兀,克里斯最终得到了解脱吗?
他脸上复杂的表情竟然让我无从判断。
一部科幻片被索德伯格拍出纪录片的效果。
当心理学家返回地球时,他并不觉得地球更不陌生。
其实他已经不在地球,也不在太空,而是身处索拉里斯。
索拉里斯,这个神秘的事物、神秘的地方,一方面他毫不客气的凸显在你的面前,你清楚它的所在,可同时,你对他一无所知。
就像复活的爱人,他就在你面前,你对他那样熟悉,可那并不是他。
索拉里斯是一个不解的谜,不是难解,而是在它的面前,我们都失去了解谜的欲望。
最迷人的魅力不在你的微笑,而在微笑的背后,那乖异的感觉,那服从的感觉,像接过男童伸出的颤抖的手,让电流通过全身。
索拉里斯,具有无穷的魅力。
很吸引我的是前后切手的细节,死亡仅是一个转折一个契机,血是爱情是拯救是希望是存在,启示就出现在那一刻,然而又被迅速遗忘。
因为之前看过塔可夫斯基的版本,所以总是下意识的拿两个版本比较,其实两个片子没有可比性,因为这部电影已经完全被索德伯格化了,完整的体现着索德伯格的个性和美学观,它情节完整,逻辑严谨,简洁生动,不同于老塔的开放性多义性版本,它们是两个导演的两种思路,是两个题材相近的不同电影。
一切回忆都只是根据返回地球克隆人的记忆而构架 回到地球的自己是被真正自己丢回救生艇的第一个克隆老婆而克隆出来的!
而真正的自己已经放弃回到地球死在空间站里了!
因为他的记忆里很清楚 自己的爱人早已死在地球 因为自己的偏执 !
第一次切到手指与最后一次切手指的不同,我才明白,整个电影都围绕在克隆人的回忆而在进行!
但是,那份真正自己留给克隆人的遗憾,让他也不会快乐的生活!
这就是深刻的伤痛时间也很难消磨!
這是根據電影史上最佳科幻片之一的《星球疏拉里斯》(Solaris)重拍的荷里活版本。
影片改編自波蘭科幻小說作家斯坦尼斯洛.蘭姆(Stanislaw Lem)的同名科幻小說。
而早在1972年,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就已經把它搬上了銀幕。
小說本身充滿了對人類生命的思考,而電影版本更是充滿了人類的內省和對靈魂的詰問。
蘇聯版本也已經使人感到詩意盎然,其中有個場景,男女主角因失重而漂浮飛舞在空中,堪稱電影史上經典的一幕。
史提芬.蘇德堡是當今荷里活新一代的優秀導演之一,他非常了解電影和觀眾的關係,明白什麼是觀眾能注意到的,什麼是觀眾容易忽視的,什麼是必須要做的,什麼是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因此他善於發揮電影的優勢而拍出很好看的電影。
起初他對拍攝這部科幻影片並不太感興趣,因為他從來沒有拍攝過類似的題材,而且他對表現未來的科幻也興趣索然。
可是當他回憶起曾經看過的小說與電影時,他答應了霍士公司的邀請。
而美國Lightstorm Entertainment公司則花了五年的時間與俄羅斯方面交涉,解決版權等問題。
史提芬.蘇德堡在一次採訪中提到,對於未來世界的視覺想象力,他自認不足,所以在本片中沒有對未來世界的全景展示。
本片中的大部分鏡頭都是中鏡和近鏡,極少的幾個全景鏡頭都是關於太空、空間站、飛船和「索拉羅斯」星球的。
另外在拍攝中並未強烈突出未來的高科技產品,這樣雖然缺乏電影常有的特技和視覺衝擊,但影片則完全集中在人物關係上和故事的發掘上。
《星球索拉羅斯》是一部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科幻電影。
因為科幻電影並不光是預言未來會怎樣,而營造出一些現實世界中沒有的情境來考驗人性的真偽也是其目標之一。
再有設計的壓抑的內部空間站、與情節密切相關的變幻莫測的光線,這都使得「索拉羅斯」號空間站既真實感人,又如夢似幻。
http://hk.movies.yahoo.com/040219/173/x8ik.html
这电影看的那叫一个郁闷。
找工作找的反胃,躲在出租屋里看pp。
刚开始看星际迷航,正沉迷于星舰的撞击,就充满期待的点来Solaris。
主角手破那会儿我正以为要来场,地球超人大战外星怪物呢。。。
谁想一直到我看完影片,也就个3D红球球在那转啊转的,看的那叫一个郁闷啊!
主角开始难道就不是个“人”,就后那个穿着宇航服要回地球时的回忆,一下子把我给打击翻了,最后的结局更是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哦?
也许不对,或许这玩意儿叫神——God。
主角是“人”的时候送走那个女人,是不是在讲理智的面对感性呢?
选择留下来到底是选择了什么?
做为一种脆弱的生命体的仿制体,拥有着同样脆弱的精神领域,这是不是一种进化不完整的体现?
完整的进化体现是否应该是那个球球呢?
没有感觉,没有语言,却拥有完整的,或者说是种强大的存在?
混乱的想法就像那个有胡子的小伙子,杀死自己人类的形态,或者说是杀死自己原型的生命体,是得到了完整的自己,还是失去了自己完整?
这电影根本就没有去太空,完全就是对不完美或者说是对难以琢磨的神经系统的哲学思考。
试着摆脱物质生命体的存在,思考精神独立存在的可能,如同那些玄幻网络小说中的游戏。
当思想离开本体独立存在于某种介质当中,没有死亡的威胁一切都可以再次组合,这到底是永生还是灭亡?
神话里盘古开天辟地从球里诞生,他是不是在追寻从思想到生命体的进化?
这个想法有点傻,神话应该是先祖们对自我存在的思考,应该是思想的存在。。。
没有谁能解释一下生命和思想原点,进化论依旧还在进化之中,也许还会任然进化下去。
谋杀、贪婪、欲望、控制、文明……延续的生命延续着这一切,直到某一天的到来。
是科学计算的太阳毁灭地球,还是科学计算的陨石毁灭地球,或者是人类毁灭地球……似乎我们总会被毁灭,在一切被毁灭之前,明天我还要去找工作,然后……到底要干嘛?
索拉里斯星——与记忆的博弈 前苏联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写的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先后被俄国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和美国电影奇才索德伯格拍成电影,可见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从小说改编的两个电影版本里,能初步打探到作者的写作中心——人类和自身记忆的故事。
索拉里斯星是人类尚在研究中的星球,科学家发现该星球内部能释放出“复制人类”的神奇力量,几乎每一个在索星上工作的科学家都被这种力量所困扰,只要还有记忆,这种力量便会创造出人所思恋,已不在世间的人,也就是可以“再生”人。
一个为失去妻子而悔恨的丈夫奉命到索拉里斯营救被困在飞船上的科学家,但当其到达目的地后,即被那股神奇的力量给勾引,死去的妻子复活了,在他眼前出现了长发飘逸的景象和熟悉的味道,同时在脑海里,妻子的影像也如胶片般重复滚动。
女郎的相貌和声音与妻子毫无区别,只是话语中多了些停顿,仿佛在等待男人进一步回忆往事。
实质上,酷似妻子的女人并非妻子,她只是靠隐匿在索拉里斯星球上那股神奇力量而存在的物质,其一切特征均来源于男人自身的记忆。
尽管“复活”并非真的起死回生,但留给观众的却是浓浓诗意,如果电影是根据童话小说改编,这种诗意还将继续,可惜原著小说已被冠以了“科幻”之名,使这部影片朝现实更靠近了一些,甚至在观影途中,人都会时刻联系现实,微颤胆寒的自问道:这样的“复生”在将来会发生吗?
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现实生活里的现象创作,《索拉里斯星》无疑是在人类的记忆之海上做文章,记忆是一个人过去时的状态,并非所有过去都记得清楚,但总有那几个明晰的记忆点,这明晰的记忆点将萦绕人的一生,就算再理性的科学家也会陷入记忆的泥潭,犹如《索拉里斯》中的男主角,在索德伯格的版本里,他最终被“记忆之海”给带走,而索拉里斯星表面的金黄色光芒实质也就是象征着“记忆之海”。
那股神秘的力量哪怕没有索星的存在,也会被人们在某刻“创造”出,只不过人类创造的过去停留在脑中,索星则能生产摸得着,闻得到的过去。
《索星》完成的是小说家寻找过去和杞人忧天的使命,可以设想作者也曾有一位心仪的姑娘,可是早已失去了联系,于是便创造出索拉里斯这个地方,通过那里的神奇力量能将逝去的景象复现。
但在渴望复现过去的同时,小说家也对自己的这种奢望饱含忧虑,《索拉里斯星》中的主人翁是使妻子离开的罪魁祸首,如果以前珍惜着她,也便不会有失去,更不至在外星球上被记忆的假象给困恼。
然而像“与其追慕着已消失的精彩,不如珍惜正在身边的事物”的箴言恐连作者都难做到。
塔可夫斯基将《索拉里斯星》作为自己“诗电影”创作的又一里程碑,在之前的《伊万的童年》以及《镜子》中,他通过诗意的叙事手法表达了对父母,年轻时代情人的追忆。
《索拉里斯星》则是其对妻子(所爱之人)的追慕,影片的故事没有结尾,观众只能在最后看到索拉里斯星表面耀眼的光芒,但在打字幕的时候,巴赫的大提琴音乐再次响起(第一次是在主角回忆妻子时),使电影笼罩在浓浓的宗教氛围里,这也给电影增添了一层与宗教相关的解释,或许在某种层面上,宗教、记忆分别代表着人类世界的过去与个人的过去。
《索拉里斯星》一方面实现了作者、主人翁和观众的非现实理想,另一方面却打消着人们追寻过去的念头,犹如索德伯格电影版本中一位飞船上的科学家所言:长期陷进假象里,人只会走向灭亡。
看来记忆中明晰、美丽的点也是一朵带毒刺的玫瑰,人类必须拿出大智慧与其博弈。
和2009年的英国电影《月球》/Moon一样,《索拉力星》/Solaris (2002)也是一部套用了科幻片外表的剧情片。
尽管两部电影都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了具有开放意义的外太空,然而剧中人物的行动范围却是被限制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人类所建造的外太空工作站。
虽然太空看似无边无际,然而它同时将身处工作站的主人公们与地球(或更加确切的说人类世界)相隔绝。
同样的,两部片子的主人公都是能够接触到最新高端技术的人才。
不管是前者的宇航员,还是后者的心理专家,他们所看的、所听的、所接触到的都是普通人所无法亲身体验的。
然而,他们毕竟同时有着常人一样的情感创伤和困惑。
正是在这似放实收的外太空里,我们的主人公开始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在这两部电影里,探索未知世界的刺激和惊险只是一个封面,而真正被摆上台面的议题是对个人存在意义的思考。
记得前两年和好友坐在咖啡店里聊天,曾经讨论过“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哲学话题。
忘了是她还是我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人生就是个不停作选择的过程。
而这两部电影中,主人公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境况。
尤其当他们面临着可以重新来过的可能性时,面对未来还是重回过去便将“选择”更加明显且迫切地摆在了主人公的面前:选还是不选(其实所谓的不选本身就是对放弃的选择),怎么选,选择的前因后果……这都主人公所面临的不得不面对问题,而他们各自的人生危机也都是和这一列问题息息相关的。
如果说《月球》中的Sam (山姆•洛克威尔/Sam Rockwell)因为一次又一次地被克隆而被“锁”在过去的话,那么《索拉力星》的Dr. Chris Kelvin (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则是生活在当下。
然而Sam最终选择了抛开过去,直面现在;而Kevin则选择了留在过去,重新开始。
就以Kevin为例,他是个丧妻的鳏夫。
尽管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然而他在一次争吵之后的拂袖离去,使得他妻子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此之后,他陷入了对妻子的怀念与自责中。
而当他被派到太空站的时候,发现原来在那,死去的人们可以以一种物质的形态重新出现。
而出现在太空站里的这些有着人形的物质的出现并非随意。
因为那些人形的物质都和生活在太空站里的人们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关。
而在太空站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里,人们必须直面自己的过去。
他们唯一可以做的选择。
要么像同样受困于太空站的Dr Gordon(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那样,将过去抛在身后,坐上飞船回到地球,面对未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要么像Kevin那样留在太空站,和记忆为伴,甚至于将自己也变成那“物质”,从而代入到另一空间,重新回到过去。
面对未来需要勇气,面对过去又何尝不需要决心?
没有人可以说两人各自的选择谁是谁非,因为很多时候选择本就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后悔自己所做的某些选择,希望可以有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然而,电影毕竟是电影,现实中的人们既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像主人公那样飞到“索拉力星”去和挚爱过的逝者来个近距离接触,以此来抹平内心曾经经历过的情感创伤。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对现在做出选择,因为不管未来怎样,现在终将成为记忆中的过去, 而这些或深或浅或“沉睡”的记忆会时不时冒出来提醒自己曾经做过的选择。
看了一半字幕都没了,但不妨碍它从头到尾的无聊。克鲁尼还是那么儒雅,女主这大牛眼实在不是我的菜。好像我对大眼睛凸出的特征总有种本能的拒绝。里面的男配的神经质也踩在我厌恶的点上,真是绝了。我说,都上太空了,能不能别再搞什么情情爱爱的心理创伤,真的是好无聊啊!
和老塔72年那个版本有较大差距.
比塔导原作差远了,尽管特效还可以,但剧本和镜头质感可不止差了一星半点。原作中宏大的宇宙空寂在这部里被简化成了人类的那点狗屁情爱。而且拍得还贼闷,想学塔导的文艺腔调却处理成了一锅白开水。不过毕竟底子还是基于原作的,核心观念就超出了许多以人类为中心的爆米花科幻。
评分高的是1972版,这版评价不咋地
还是要看老塔和原著才是
感觉还行。
索德伯格虽然避开了好莱坞式的爆米花科幻,《索拉里斯》几近于呢喃核或心理学情节剧,但他仍然未能如其所声称的,忠于莱姆的原著——从某种程度上,达成对莱姆的原著和塔可夫斯基文本的内在忠诚基本等同,控制论技术主义背后是对于宇宙主义“复活”的读解。在索德伯格的影片之中,奇观的逻辑仍然占据影片,但在如今看上去却十分笨拙。凯尔文进入太空后,随之而来的美式嘻哈音乐以及时常出现的作为原著设定的闪回却成为某种美国优先性的表述,在连续性剪辑的“日常”之下没有任何“冗余”的部分,换言之,这些关于美国生活,美国城市空间的描述召来的是好莱坞90年代经典爱情影片之中的一个被美化的新自由主义世界。而塔可夫斯基的影片则与之截然相反,归根结底或许来自于固体/流动的时间观念。
跟老塔版比真的太弱了,克鲁尼浓眉大眼挤眉弄眼的怎么演心理医生对生命的思考啊?全片只有他的股沟和配乐是可以一品的。
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
这应该是克鲁尼不多见的科幻题材作品,和从一开始的发展来看,我的预想和故事的进展差不多,所以没有什么惊艳的地方,其实故事超越现实,将现实与人类心理活动融合,强调答案不重要,关键在于你的选择,个人觉得导演在镜头处理上会让很多人迷惑,并且重点不够突出,表现力一般。
Though lovers be lost love shall not;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
2009年元旦,CCTV6与其追忆逝水年华,不如珍惜当前拥有
科幻片的本质:人类中心主义将对索拉里斯和人类的想象都推到了相当可鄙的程度
适应不了老片的风格
原本准备看塔可夫斯基的那个版本,但网站可能资源整理错误,看了这个版本。看了一点就觉得不对劲,难道大师的作品能排成这么烂吗。仔细一搜,哈哈原来看错版本了
索然无味,爱情片不像爱情片,科幻片不像科幻片
老塔的是诗意盎然,即使枯木也逢春。本片则是完全将故事置于毫无生机的外太空中,索拉里斯的霓虹不是生动的赛博朋克,而是致幻的诱因
1、I made a conscious effort to smile, nod, stand, and perform the millions of gestures that constitute life on Earth.2、软得不行的科幻片,停止那毫无意义的长镜头好伐!3、不明意义的爱情文艺片,真正理想的上船者是像我这样的麻木犯,无懈可击好伐。
科幻片不像科幻片,灵异片不像灵异片,爱情片不像爱情片
格局改小了所以完成度还不错,但整体不是沉闷而是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