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这种人是很悲观,遇事就不行。
最近身边也发生了很多事情,让我不知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直到最近几天看了这部剧,有了答案。
这部剧讲了赵三悦在殡仪官的故事。
其中里面那个得肺癌的人让我印象深刻,。
演员陈宁的演技也决绝子,把那种病人和对父母的无助演的淋淋尽致,害的我一夜都在哭。
她那种对家庭的不满,对世界的绝望真的太感动了。
还有哪位刚满12岁的小男孩,那天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
她那种想当英雄想当宇航员的梦想却被现实打败了。
我真的破防了,导演你能善良点吗?
不然我给你寄刀片和苹果
三悦有了新工作 (2022)8.4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李漠 / 周依然 杨新鸣看一集哭一集,眼快哭瞎了
也许是拍摄选址在珠海的原因,搞得这剧场景有些脱离现实,毕竟中国太大了,绝大部分地区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许多观众认为脱离现实。
但是制作者的诚意还是肉眼可见的,演员演技都在线,故事体量也很大,人物的线交错之中展开的很灵活顺畅,没有什么大的漏洞。
只是在拍摄过程中有些急促,给人的感觉像是写作文时,有很好的点,但是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因此得到一个基本满意的结果,但没有达到原本最高的预期。
每个故事选的都很好,但是矛盾的处理上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可能创作者本身就想用偏童话式的方式来处理这个故事,但是效果有些生硬,创作者还有进步空间。
一面现实,一面童话,这就使创作者陷入两难,要想把现实刻画地更真实和深刻,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显然,创作者回避了这一点,而选择加了点童心,希望用那份真谛来传达题意,但是,作者显然没有足够的灵气,能把忧伤的故事写的《小王子》一般简洁而直触人心。
这是整体上最大的问题,希望创作者能够认清这一点。
在表达技巧上,作者堆砌了长篇对话和独白,而且大部分都是直接放过去的作者所感的大道理,长篇对话和独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这部剧的话有些弄巧成拙。
依我看,长篇对话和独白适宜使用在安静、狭小的环境里,讲话者只需特定的一个两个即可,抓住一件事,一种情感来表达,这样能够起到增强作品深度,挖掘人物内心的作用。
显然这个技巧被滥用了,过多的大道理被一齐抛到观众眼前,这样深度会降为宽度,效果如大水漫灌,人物的形象也没有得到明显增强,因为人人都会讲,换谁讲都一样,人物成了作者的直接的没有区分话筒。
在电视剧中运用长篇对话和独白,更好的应用方法应该是在部分重要的片段使用,在其余部分则使用场景强化、动作展现、甚至可用无言无声的寂静世界与之相配,丰富作品的展现形式,提高其艺术性。
在涉及的题材上,有网友评论的很有意思,说是编剧“贴着热搜写剧本”,说的不错,作品选用了大量现实的问题性话题,如幼儿性侵、阿尔兹海默症、快递员的系统、医患纠纷、爱心厨房等等,但是,这是一个两性的问题,换言之,这还不足以评判创作者的品质。
因为,你如何知道,创作者只是想蹭一蹭各个话题后到此为止,还是如巴尔扎克一般怀有雄心壮志,想要创造一部人间喜剧来,这部剧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呢?
这个问题,要等,才能回答,是一个耐心问题,观众要有耐心等创作者,创作者也要有耐心等观众,都静下心来,好好创作,好好欣赏吧。
在配乐上,可圈可点,一个片头曲,一个ed,都值得加入收藏歌单中。
而且,一首曲子,用中文、英文、纯音乐,甚至是放到剧里来个live版,这个创意很不错,增大了曲子包含的内容,使配乐和作品牢牢地贴合在了一起。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部机遇多于积累、偶然多于必然的剧,从导演和编剧的自我陈述中可以看出来(真切期望大家评论之前至少看一看创作者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劈头盖脸地骂一顿也不迟),此剧,可遇而不可求,是时代与个人,决心与命运的产物。
可以想成,这是一个水平不是很高的诗人,偶得妙语,写下来的文字。
一件作品的好坏,隐含着作者的未来,希望创造者们再接再厉,继续积累感悟,继续深入生活,务必扎实、稳重、自然地从事自己的创作工作。
法医和师姐那段感情戏有点牵强,罗医生呢全程演技确实不在线,接不住剧里任何一个人的戏。
个别台词辞藻堆砌的迹象太严重,为了表达而表达。
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很优秀的国产剧,对死亡、人生意义、亲情、婚姻、性别、战争、社会压榨、性侵等等等等问题的探讨很合适,没有很刻意,表达了,也留给了观众自己理解和内化的空间。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邓布利多校长曾说:对于勇敢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一场伟大的冒险没有人希望死亡,所有人都渴望永生。
但大自然的规律是所有人都抵挡不了的。
所以在病入膏肓时,躺在太平间时,送进焚化炉时,我们(的灵魂)不妨扪心自问:我这一生,是否值得,是否对得起社会,对得起亲朋,对得起挚爱,对得起自己?
是否,哪怕只有一件事,让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如果有,那么我们(至少是我个人),可以不带遗憾,问心无愧地加入下一段大自然的物质循环中…不可否认,存在一些不太生活的情节和台词,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深刻地探讨了“死亡”这一话题。
中国人最欠缺的三项教育——性教育、爱教育、死亡教育,这三种教育分别对应“生命诞生”、“责任担当”、“人生价值”。
从这一点来说,这部剧是有相当的宝贵之处
每次有人问起 想要活到几岁这个问题 我都会不假思索的说60最多了 我不喜欢年迈 不喜欢需要被人照顾 不喜欢自己变老的样子 什么都做不了的样子 但是我又是一个特别害怕得病的人 每次体检 我都会特别紧张 害怕自己生病 难受 承受身体上的病痛 因此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特别矛盾 说说根本不想活的长 但是好像又害怕 今天半夜下饺子的时候 我想明白了 我不害怕死亡 但是我害怕病痛 死亡是一瞬间的事 是结果 而病痛是长期的 是过程 我害怕的一个从健康到死亡的循序过程 现实中大多数的人 好像从20多岁就可以看到将来40 50年的样子 结婚了 生子了 然后漫长的20年为了孩子而过 一眨眼就到了40 50岁 人生的一大半就过了 接下来的日子好像就是退休 看着孩子成家 可能继续还要帮他带他的孩子 一生就这样的过去了 这是普通人的一生 是大多数人循规蹈矩的一生 但是想想这样的一生 留给自己的时间 可能5份之一都没有 会觉得遗憾么我会 所以我拒绝将来孩子成年后一切的为她服务 但是我做不到现在对他的不服务 别人眼里的我 看起来是一头野马 但了解我的知道 我被牵的死死的 我不允许我的孩子 是一个不好好读书 不遵守道德法律的人 我希望她非常快乐非常上进的成长 将来成为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大人所以我从来都做不到真正的摆烂 这就是我为什么会累会挣扎的原因 我想要我希望好的人事物都在我的监督下越来越好 但是有时候又会想为什么 我不能放开手 毕竟可能有我没我 都不会有很多的差别 大概这就是性格吧 我妈总说我这种性格的人 注定会操劳一辈子 但是我没有办法承担我不去负责之后 万一造成的不幸生而为人 就是来渡劫的 是很累的 下辈子 希望没有下辈子 但这辈子 我会对得起 我想负责的所有人
这部剧估计从剧本第一个字开始就在想怎么说教了,剧中每一个人都能说出一番道理,每个人都要爆几句金句,主角三悦像是有什么大病,大呼小叫,错不自知。
剧本更是烂得要死,有种什么都要有,什么又都不精的感觉,剧中对殡仪馆和殡葬行业的描述,也无法让观众对殡葬业有一个真实的认知,都是一拍脑子想出来的
这部剧是去年十月份看的,看到的时候觉得很惊艳,一般不太会看这种煽情题材的电视剧的,但是这一部却出乎意料地好看。
看影视作品泪点比较高的我,看这部剧时几乎每一集都会落泪……看完之后后劲也很大,特列想写剧评,但又不知道从何下笔,但是也不能不写,只能说真的太好看了!
在这里记录一下看电视剧记录的几句话。
死亡这件事,是不可逆转的。
但,爱不会啊。
没有那么好,就是比什么都不做,多做一点点而已。
其实,比什么都不做多做一点点。
一点点,这个世界也会不同吧。
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愿最后,能够笑着离开。
其实发言不难,难的是之后,走出法院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是生的守门员,你是死的摆渡人。
裸露的伤疤不一定是羞耻的证明,也可能是勇气的勋章。
女孩这一路,完美往往就是最大的陷阱。
如果忘掉痛苦的代价是忘掉生活中所有的爱,那我宁愿多吃一点儿苦吧。
死不可怕,错过风景才可怕。
不能告别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每一个角色都很出色很出彩,情节也紧凑,推荐大家都去看看!
1.有些人啊,就喜欢用眼泪和大嗓门,来证明自己没错。
2.你不是不喜欢工作,你就是害怕被拒绝。
3.有件事我一直挺想不明白的,为什么所有关心你的人,都希望你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为什么不能让喜欢工作的人工作,让喜欢躺平的人躺平,想卷的努力卷,想佛的尽情佛呀?
4.我们虽然没给社会带来所谓的价值,但我们也没给其他人造成过伤害呀。
做自己不好吗,不行吗?
5.中国人的葬礼,活人总是比死人更重要,没办法。
6.对于活着这件事,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支撑着,那么能有很多很多的恨,或者,一点点的牵绊也就够了。
7.我开这个面馆啊,百无禁忌。
我这名字虽然叫伤心,但我可不是让客人都来这儿流着眼泪吃我煮的面的。
我是让他们把伤心都留在这,清清爽爽地走出去。
8.这不是骗人,对心存忌讳的人来说,瞒着点,那是体贴他们。
9.风筝是往生者的灵魂,你们的思念都随它而去了。
10.我发现我平常对活着的人说不出来的话,对死去的人说出来,毫无障碍,好像只有在他们的沉默里头,我才觉得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的。
11.在一个不能直面死亡的国度里,这就不是撒谎,这是自我保护。
12.不管多么孤僻怪异的个体,都会在生命的某一刻,找到属于他们的同类。
13.原来人死了也会被嫌占地方啊。
14.好奇怪呀,为什么开心的时候也会哭呢?
15.无论多高超的防腐手段,遗体也总会腐烂,但爱不会呀。
16.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愿最后,能笑着离开。
17.医生是众人的抱薪者,只要医生遵守职业道德,以患者利益为先,社会就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不应该让他们冻毙于风雪之中,以致人人自危。
18.其实,比什么都不做多做一点点,一点点,这个世界也会不同吧。
19.我是生的守门员,你是死的摆渡人,这么算起来,咱们还算半个同行。
20.人只有在立遗嘱的时候,才能明白,哪些事更重要,哪些人要珍惜。
21.能好好说话是因为爱。
不能好好说话,是因为太熟悉了就忘了边界了。
22.一家四口,四季不休的努力与艰辛,只为了能托起容纳妹妹的那间教室。
那是对抗贫穷的基石,也是他们明天的希望。
但偏偏老天决定夺走这四分之一的希望。
而他们除了接受,似乎别无选择。
23.直到某一天,你去买面包,发现你今天那面包馅里的奶酪比平时多了点儿。
又或者二三月份你走在路上,发现路边的枯枝里钻出一个新的绿芽芽,你都觉得特别幸福,到那个时候你就知道这个工作的意义了。
24.熟能生巧的技艺可以培养,但对死亡的共情和理解不能。
25.纵然遗体没有知觉,但遗体背后所凝聚的却是一个家庭的泪与痛。
26.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是童话,在对的时间遇到不对的人,就是青春。
27.为什么做错事情的是男人,到最后却是两个女人在互相伤害呢?
28.我想殡葬行业之所以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处理逝者的遗体,更是为了告慰生者的心灵,去抚平伤痛,让他们看到亲人在死亡中所获得的尊严和平静。
第七集在我心里真的值得给出满分。
“把伤疤变成武器”,看见这个标题的时便想到了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那句——“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在第七集中,独特镜头语言和叙述手法书写出了关于慰安妇的那段历史。
那些苦难,那些伤疤,那些愤怒,那些抗争,那些血与泪,那些痛与恨,都是真真实实存在的,都不应该被淡化被抹去,都必须牢牢记住时刻警醒。
敢于书写这段历史选取这个题材并用影视作品的形式讲述给更多的人看,是这部剧值得被认可的一个很重要的点,也是国产剧值得被期待的一个跨越。
就目前观影的七集来说,编剧敢写会写,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真实有质感的,导演的镜头语言独到,拍摄视角也蕴含思考,有新意和深度在,除了几处台词剧情的升华有些不是那么自然有点突兀外(但毕竟还是影视作品,和现实肯定会有出入,包括像语言、故事走向都能让人感觉到影视化加工后的润色,这也在所难免,可以包容),《三悦有了新工作》这部小破站自制的影视作品真的值得被看见被认可。
另,每集的标题都好爱,真的太会取标题啦。
其他的一些感受等认真看完余下的六集后再作记录。
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三悦在殡葬行业的工作经历和个人转变。
这部剧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特殊行业中的现实问题,结合了人情冷暖和对生命的思考。
以下是对该剧集的一些总结:1.对死亡的理解与接纳剧中的殡葬行业让观众反思生死问题。
三悦的工作环境让她直面死亡,但同时也让她逐渐学会接受和理解它。
这一过程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工作中的责任与价值剧集展示了殡葬工作者不仅是处理后事的服务人员,更是为逝者和生者之间搭建情感桥梁的角色。
通过三悦的工作经历,观众可以看到即使在社会相对边缘的行业中,工作依然充满了责任感和价值感。
三悦从开始的困惑到后来的坚定,体现了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可以找到自我认同与职业成就感。
3.个人成长与自我认知剧中的三悦在新工作中经历了挑战与成长。
她逐渐从迷茫走向成熟,理解了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她在面对工作中的艰难时刻时,逐渐学会了调整心态、寻找平衡,这也是现代职场人常常面临的问题。
4.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剧集还探讨了三悦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他人的关系。
从她与同事、朋友、家人等的互动中,可以看到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剧中展示了沟通、理解与包容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也提醒观众在职场和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关系。
5.社会边缘行业的温情《三悦有了新工作》通过殡葬行业,表现出在社会“冷门”行业中依然存在着深厚的温情。
无论是帮助家属渡过痛苦,还是为逝者尊重生命的最后时刻,殡葬从业者的工作充满了人性关怀。
通过三悦的眼睛,观众能够看到这个行业的温暖和专业。
总结《三悦有了新工作》不仅仅是一部职场剧,它更深刻地探讨了生命、责任、成长和人际关系等主题。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观众被引导思考自我认知与工作价值,学会接受人生的无常与挑战,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很高兴在国产剧里看到这样接地气的作品。殡葬业其实很能反映中国人很多骨子里的东西,对死亡的恐惧和避讳,家庭的组建和维系,对儿女的干涉和误会,对职业的歧视,对意外的无力。人生的一切纠缠不休执迷不悟在死亡面前全都无足轻重不堪一击。虽然还是存在用台词抒情而非故事氛围抒情的刻意,但仍然是一部值得看的作品。从天天和死亡打交道的殡葬业从业人员角度出发,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剧情略抓马,不及我在他乡挺好的
六尺之下的题材对于国产剧来说真的太值得鼓励了,无论如何都要给B站鼓掌。但说实话从铺垫到展开都稍微有点生硬。加上过多的金句直接朝你脸上拍,少了点用情节带出的自然治愈感。
也就题材新颖点至少不够打动我
新兴网剧的通病,想碰热门话题,但是又没有大家编剧导演的能力,导致表达观点像在说教,煽情搞笑像在卖弄,演员演技和镜头语言的苍白无力也是一大缺陷,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
对生命、死亡的思考角度很好,但冲突刻意,事件堆砌的尴尬,真的有点看不进去,也感动不起来。
编剧好棒
金句多,社会话题多,很像公号里的10万+文章,对城市年轻人生活(尤其是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很多。但没办法,目标观众这几年就是吃着这些段子和话题长大的,并误认为这是共鸣和个性。偷偷说,这只是一种用“文化”包装出来的商业模式。装着丧气的模样,说着让你满意的话,完成虚伪的治愈系表演。
有点浪费了题材。浮于表面的深刻,厚度不够,另一种意义上的疼痛文学,仿佛所有配角的出场都是为了送到殡仪馆,社会话题和台词严重谄媚热搜词条,不谈逻辑只为了贡献日剧式金句截图,为赋新词强说愁。
“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无论多么高超的技术,尸体都会腐烂,但是爱不会。”“我是生的守门员,你是死的摆渡人,我们算是半个同行。”殡仪题材每日面对生生死死猝不及防撒狗粮,服了。有些刻意有些戏剧化,编的痕迹比较明显,过于煽情尤其后半部分特别是每当配乐响起时,女主与男主相遇相识相恋有些偶像剧的意思。
我只看了一半,有点看不下去····这个剧看的让我有一种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感觉·······
立意是好的,完成度也还行,至少前面12集是有闪光点的,不过大结局就有些平庸了,硬煽情,台词动不动就在说教,什么网络热门梗全部塞进去,配音也对不上口型等等;给4星还是因为前面有几集确实很棒,不应该被这拉胯的结局给连累。
2022.10.27:本来看豆瓣评分挺不错蛮感兴趣,完结后终于来看剧不免产生落差,在我看过的同样与“死亡”有关的影视作品中,和《入殓师》《非自然死亡》《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做比较的话,《三悦有了新工作》于我而言只是《出境事务所》《人生大事》《人生清理员》的水准:赵三悦与母亲吵架就离家出走、她寻死之际恰巧大姨路过(看到郭柯宇出演惊喜下)……罗大淼既然不是想自杀而是找东西干嘛直接一头栽进浅水里(第三集说是跳河,第四集台词又变成跳湖),而后赵三悦遛狗能刚好撞到罗大淼,然后两人一起去修手机时修理的店员刚刚修好就突发心梗随后去世……诸如此类的剧情编排未免太生硬刻意了吧?要不是制作还可以,可能就不坚持看完了。
题材不错,男女主我从风犬开始就很喜欢。题材不错,但是好像情节偏弱有点撑不太起题材。不过四星鼓励一下吧,起码开始直面死亡议题了,勇气可嘉吧
整体感觉质量可以
这种题材只要正常发挥一般不翻车,也挺适合在台词里透露些人生哲理。但问题是编剧过度显摆,很多鸡汤式的台词挺空话的。慰安妇那集完全没必要,第八集纯靠旁述来呈现死者很尴尬。为周依然多打一颗星
那个男的我以为是男主 怎么就die了 不好看
关于年轻人躺平的细节和节奏确实很好,《我在他乡挺好的》加《我的姐姐》再加《人生大事》的创作指纹,轻巧的生活质感,也有轻喜剧,以工作场景人物职业为基底,缀连起小篇章生死群像,大概是曾经的国产情景喜剧的现代新观吧。值得鼓励。
3.8/5; 开局有点劝退,还好郭柯及时出现了,大姨演得不错哦;作品题材新颖,剧本是亮点,一个想躺平的女孩是个有趣的切入点,每个生与死的背后藏着的故事……让人唏嘘;制作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室内部分;
为了感动而感动,不接地气儿。太假,殡仪馆的工作没人干,我们老家那里殡仪馆招一个人一千人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