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头是漆黑一片,男主James和妻子Sam聊着天,朦朦胧胧里微弱的光芒,男主James对妻子Sam说着一个关于一个人祈求上帝中彩票的故事。
这是在普通不过的盲人与妻子间的闲谈,此刻世界是黑色的,也预示着男主生活的不顺。
忽然一天,他睁眼看到了多彩的世界,一切就此开始改变,他开始不满足现在的生活,相比于之前黑暗世界里的平静,他的内心泛起了波澜。
从未见过的花花世界,在他眼中是新鲜的,他不满足于普通的电话销售,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成为职场精英,同时对自己身旁多年的盲人同事是怜悯,但是却不顾后果的加以利用。
教堂里的宣讲,利用了普罗大众的同情心,也利用了同事的眼盲弱势,借以宣传自己的观点。
那个影片开头的故事:一男人向上帝祷告中彩票,五十年来却一直不中,有一天有人问上帝为什么不给他中呢?
原来只因为他一直没有买。
这样自信风趣的演讲,煽情的让大众作出选择,面临债务危机,处理自己的房产,达到他为公司收购的赢利目的。
他利用了大众对上帝的信任,也利用了大家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
此刻James内心的权利金钱欲望是无限膨胀的,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但是更大的危机来自于婚姻,对于现任妻子的嫌弃,他是帅气有能力的优质男人,而之前无微不至照顾他的妻子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加上工作中火辣美女上司的诱惑,五光十色里他迷失了双眼,抛妻弃子从而跟女上司同居,看似迈向了美好生活,实则忘记了当初的相濡以沫。
两人分开后前妻简单积极向上的生活,他却是浑浑噩噩的升职加薪买房买车,与他形成了鲜明反差。
两人舞厅里跳舞时伴着悠扬的舞曲跳着,前妻Sam却说着人生的意义,Sam邀请好友Bob共舞。
忘恩负义的人太多,这样的情节在生活里也是经常可见。
盛极必衰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拥有一切的他视力逐渐下降,好不容易到手的东西一点点在失去。
他跟上帝祷告时那一段话满足现在生活的话,是极大的讽刺,连女上司也发现了他不能看见的事实。
这一刻,他的演讲不再自信,故事吞吞吐吐的让众人嫌弃,颤抖的发声中显示了他的慌乱。
对于公司他失去了本来的价值,他是可以被替代的,生活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却仍然祈求上帝的帮助。
世界重归黑暗,朋友劝他离开找回前妻,仍然在乎他的妻子Sam,他摸索着驾车前行,汽车被迫停下,他回复到盲人时的状态,在公路上独自前行来到前妻现在居住的地方,他后悔当初的选择,像个犯错的孩子般一头扎进了前妻的怀抱,前妻却无法再接受他。
从此世界回归黑色。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观感,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节奏思考着人生,上帝给了他朋友口中所谓光明的入场券,他也获得了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彩票,他却没有好好珍惜这一切,他失去了不止是朋友、前妻和儿子,他在大千世界里迷失了自我。
假如上帝给了你色彩,请你好好运用这样的色彩,为自己、朋友、家人带来幸福美满的生活。
选择很重要,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画上美丽的图案。
不再失明后认清了当前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妻子是邋遢普通的,工作只是慰藉盲人的重复劳动,想要改变,美女上司确实吸引他了啊,想要过以前不曾有的生活这就是欲望吗?
为什么不能心安理得呢,抛弃糟糠之妻被朋友嫉妒,就怀疑自己吗?
电影想要表达的是,失明时候是快乐幸福的,不失明后随着vision的大 欲望也膨胀了,这样会遭报应是吗??
是我没看懂吗?
当他不再是《唐顿庄园》中那个傲慢高贵、风度翩翩的绅士;当他不再是《人群》中那个拥有变异超能力的大卫·豪勒;当他不再是《美女与野兽》中面目可怖但真挚单纯的半人半兽;
而只是一个邋遢、暴躁的、甚至全然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盲人,你还会这么爱他吗?
一、在好莱坞已混的风生水起的大表哥,为何会选择和这个初出茅庐的导演合作,主演这部低成本文艺小众片?
而他也没有辜负导演和观众的期望,在这里贡献了他有史以来他最真诚的演技。
制作精良但小众的电影因大表哥的参演而走入观众的视线,而大表哥的演技因剧本的恰当而得以施展。
或许是故事本身打动了他。
在电影《入场券》中,褪去光环、洗去浮沉的表哥演绎了一个名叫詹姆斯的盲人由失明到重获光明,又再次陷入黑暗的故事。
你是否设想过你失去视觉的生活?
你将错过傍晚日落时如打翻调色板般神秘瑰丽的天空,错过阳光透过云雾忽明忽暗地投射到山峦的时刻,错过湛蓝天空与澄澈海水融为一体的瞬间,甚至只能靠想象和触摸猜测着父母、爱人、孩子的模样。
想到这里,不禁感叹到,我们多幸运能看到如此美妙的世界。
詹姆斯虽然是盲人,但也过着惬意自足的生活,善良博爱的妻子、健康活泼的儿子、房地产中介的工作就是他人生全部内容。
虽单调平淡,波澜不惊,但充盈着种种温馨甜蜜的细节。
可在某天早上醒来之后,他却渐渐看见房间的装饰,身旁的妻儿。
本拥有灵活头脑和商业嗅觉的他,获得光明的他很快就从公司脱颖而出,职业上步步高升,感情上艳遇不断。
他对过去单调无味的生活早已嗤之以鼻,有了“视力”这一入场券,迫不及待地踏入精彩但复杂的新世界。
飞扬跋扈地要把之前缺失的全部紧握手中,享受着名利、成就、美女、荣誉感、主动权。
随着工作上的步步高升,詹姆斯已脱胎换骨成浑身散发自信魅力的成功人士,之前不愿多看他一眼的秘书全然对她刮目相看,言语与行为中充满着挑逗暧昧。
那个秘书,几乎是所有男人眼中的尤物,精致的五官、光鲜的衣装、婀娜动人的身姿,源自人性根源里对美色的欲望和近乎报复式的征服欲,他很快与糟糠之妻分居,把家庭责任和伦理道德抛之脑后沉浸到激情与新鲜的浪潮中。
萧伯纳对欲望早有了精妙解读: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人对金钱的向往,对成功的痴迷,对身份的追求,对奢靡的追求,对刺激的体验,出于人类本能对“优越性”的贪欲,更是源于一种情感上挥之不去的心结。
在信仰失落今日,太多的人因欲望膨胀而蒙蔽了本心。
明星出轨事件层出不穷,有人因出轨反被大众熟知,如昨天微博热搜上的“倪安东 出轨”,数月前的“刘洲成 家暴”,有人因出轨公众形象一落千丈星路大挫,如白百何、林丹、陈思成、文章,当然也有人借着后台和公关继续顺风顺水如陈赫。
这种“出轨”,无疑是自我膨胀的产物,充分印证了那句俗语“男人有钱就变坏”。
中国作为延续了数千年的男权社会,男性占有更多的女人意味着生产资料与资源,也是一种自我魅力的体现,更是权力与成功的象征。
本是名利场的娱乐圈乱象丛生早不是新事,只是经由大众媒介的放大和舆论的发酵愈发引人关注,他们展露的种种丑陋只是我们普通人的公开版和放大版。
我朋友曾咬牙切齿地跟我说道她叔叔的事迹,一次,她和叔叔一家人在饭桌上吃着饭,只见叔叔拿出手机翻动着那些青春少女的照片,边翻着边和她说笑着“你帮我选个呗”,全然无视一旁的妻儿。
和所有白手起家的暴发户一般,在高强度高焦虑的工作状态下,鲜有闲暇时候,而一有闲暇不是回家而是去到藏娇的金屋。
现代化促成了个人意识的膨胀,正如《公民凯恩》中的凯恩,金钱与权力的欲望将他异化,在这种异化的孤独中,他身边的人都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他也离开了他未完成的仙那度。
在这段时间中,在他身上表现出社会中的野心和虚荣,他参加竞选,聚敛珠宝,垄断珍玩。
我们看到的他,不是单纯为平民讨回利益和公道,而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大的名声和更好的口碑,权欲和虚荣是他世界观中两根最主要的精神支柱。
最后,晚年的凯恩变得偏执而腐朽,他失去了引领整个国家的权力,他没有了亲人,失去了爱人,寻觅不见友人。
他只能坐在空无一人的仙那度里告诉自己“我是凯恩”。
二、回到电影《入场券》,正在一切登上顶峰之时,詹姆斯却发现眼前的光亮和色泽一点点暗下去了,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秘书只是虚情假意地安慰他,此时前妻已投入了全新的生活,仿佛是上帝对他在试探中展露出的贪婪和欲念的惩罚。
人是一种极为害怕失去的动物,未曾拥有和尝试过还好,但要等得到之后再硬生生的从手中抢过去,这又是何等的残忍,何况是光明?
但这个抢走你东西的人是上帝,你也无力改变。
被上帝夺去行走能力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只说了句: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从获得光明的狂喜中,跳跃到再次失去光明的悲痛中,落差之大,足以使人绝望。
上帝只是给了我一次放肆的机会,时间一到他走全盘收回一点光亮都不愿给,然后我该怎样重新面对人生,怎么面对失去了这么多的生活,上帝只是跟我开了个玩笑啊。
既然一切都回归原点,我们的经历又有何意义?
结尾处,詹姆斯拖着伤痛的躯体找回前妻,两人在楼梯上相依,在前妻“你不能这样对我”的拒绝后,他惶然落拓地走入苍翠深林中,镜头跟着摇摇晃晃,曲膝坐在草丛中,一两点光亮都消失,彻底堕入黑暗中。
循环往复的故事结构和开放性的结尾赋予了电影宗教和寓言韵味,就像纪录片《轮回》的结尾,方丈们几个随意的挥手就把之前呕心沥血、精细到粒地精细雕琢打散成一堆乱砂,一件凝结着方丈千万心力和虔诚祷告的拥有无上艺术价值的作品,顷刻之间,便化为虚无。
对于修行者来说,他们和它们的使命都已完成。
跨越过纷繁诱惑的试探后,经历过千百次淬炼与锻造后,才可能直抵人生本质。
如《刀锋》扉页上的那句:所以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阴翳映画馆(sadmovie2017)欢迎订阅。
大表哥着实帅这是首先要强调的^_^😌😌就是颜控!
怎样🙄🙄 整部片子虽然寓意略微浅薄,有点像一个先前看过的宗教片(名字忘记了,好像一共十集还是几集的) 人到底应不应该相信God,Pray to god 最后James一直please god please god..... 和前面激情演讲形成明显对比,有种上帝要惩罚他的意思 这里就觉得很无趣,毕竟James也没有太大毛病 只是略迷失而已..人都会这样吧,总会在某些时段迷失自己,厌烦身边的一切,想要新鲜,征服自己以前无法得到的一些东西,最重要迷途知返 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珍惜最珍贵
电影开始一分钟我是懵圈儿的,台词进行了几十秒,终于明白这是男主的视角。
光影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仔细看,确实是一个眼球,微动的膜状物,还有若隐若现的光。
观众很能理解男主的心情了,或者准确地说,盲的状态。
作为观影者,再等就要破口大骂了,我们是来看电影的啊。
还好,男主絮絮叨叨的话转移了一部分注意力,夫妻俩的互动不乏甜蜜,更何况,男主很快就会恢复视力。
编麻的窗帘仔细到看清每个微小的方孔,玻璃隔着的绿叶光斑点点,轻风中微不可见地晃晃。
男主的演技不是盖的,震惊,极度喜悦,不敢相信,尽在一张脸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实话,夫妻俩抵着头似哭似笑的样子让人心头一软。
一切都会好的,男主说。
最喜欢男主的时候,无非是妻子带着他去跳舞。
他感到陌生,四肢不知道往哪儿摆,蠢蠢的样子像第一次谈恋爱的小伙子。
后来,男主就变了。
难怪乎,人性不可以考量。
一个人得到了最渴望的东西,但凡他还活着,很难不产生更多的欲望。
男主先是想和老婆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在更好的学校上学,但是渐渐的,在他获得一步步成功后,他发现自己和老婆的距离越来越远。
最后的舞会,即使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也跨越不了心里的鸿沟。
个人看来,男主是在欲望,对利益,对地位,对美丽的女人的欲望的驱使下,心盲了,以至于误会老婆对自己感情的初心。
最后,男主视力再次被上天剥夺,一切恍然若梦,可惜曾经的人再也回不去了。
男主错,错在欲望吗?
不全是,他压抑太久了,一般正常人很难经受住大千世界的诱惑。
男主内心是自卑的,但他有个很好的妻子和懂事的儿子,命运的残忍和宽容,他在大不幸后还能拥有这样的陪伴的确该感恩满足。
可是,这样一辈子也罢了,但偏不。
男主最后跪在妻子面前,我感受到影片一股深沉的无力感和悲凉感,然而没有答案,导演不知道,观众或许也不知道。
对上帝的诚挚的信仰沦为虚伪,追索中失去初心,失去自我。
繁华甚美,却是水中月影,一触即破。
看了这样一部寓言,感叹男主的颜值后,发现自己正处于“眼盲”的平淡的幸福中嘛,霎时,生活里的一些小的磕磕绊绊也有了别样的意趣。
男主最后去哪儿了?
或许自杀,或许孤独地活在黑暗中。
我们不得而知,小小私心,男主好好活着吧,他不过是要继续承担继眼盲之后妻离子散的又一苦难。
但,活着总归是有希望的,男主的上帝说不定就又可怜他了呢。
Always Be Grateful.这部电影可能要从丹丹说起。
记得很久以前看了《入场券》的预告片,觉得虽然故事过于抓马,其他方面还是不错的。
于是满怀期待地等影片出资源,想着就算看脸也足够。
片子上映后口碑并不是很好。
有《不速之客》的前车之鉴,我对于丹丹挑片子的口味其实不敢苟同。
人过三十,他的思维仍然很跳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像个十二岁的孩子”。
他身上兼具老派的英国绅士气质和活泼天真闲不下来的少年感,所以正剧之外的作品类型差异很大。
从迪士尼真人电影《美女与野兽》到漫改剧《大群》,丹丹近期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我还没玩够”的感觉——他总在尝试新的风格。
《入场券》毫无疑问又是很不一样的,和他以前所有作品都不一样。
也许得益于片中大量的主观镜头,也许因为故事走向显而易见,观影过程中强烈的参与感让我非常喜欢。
可以说,这是我看过的由丹丹主演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所以我想,也许应该撇开演员的问题,单纯地聊聊这部片子。
开场是持久的黑幕和模糊到无法分辨的影像。
男女主角聊着天,你听出这是夜晚,他们要休息了。
女人很疲倦,但还是听完了男人想讲的故事,为他跳了一段舞。
你知道,此刻他们深爱对方,虽然女人似乎更爱男人一点。
你知道这是关于一个盲人和他的生活的故事。
当你还在思索男人讲的那个故事时,画面变得清楚了。
你可以不再靠对话来猜测人物关系和剧情,你可以看到了。
因为,那个男人也可以看到了。
他复明了。
很扯,很不可思议,对吧?
但你看到了男人第一次照镜子时眼中的惊诧,也看到了他第一次看到自己妻子时那一点点的失望。
从这里开始,你就猜到了后面的故事。
他长得太好看了,而他妻子太普通了。
不做发型,不涂口红,眼妆画得简单得很,身材也不好。
你知道他会出轨。
当一个人突然得到了自己长久渴望的东西,反而容易变得更不满足。
可望不可得的永远最珍贵,当你真的把想要的攥在手中,便会发现它远不如想象中那么好。
所以你会失望,会不满足,也就会更贪心。
你想要更多。
他也是。
所以他说“It feels better than it looks”。
他是在说他眼前的酒吧,也在说他自己的生活。
他的房子,妻子,他们相识的社区舞会,全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他想要更多。
他给自己买了需要分开刷卡才买得起的衣服,精心打理了自己的头发,拒绝再去那个惨兮兮的舞会。
他的人生开始迅速地变好。
升职,加薪,换更好的公寓,开更好的车,睡更美的女人。
他以为上帝听见了他的祷告,以为自己拿到了那张入场券。
他离开妻子之前,春风得意地参加公司的派对,喝得醉醺醺回到家里后,他问妻子,当初在舞会上,为什么选择他。
他把自己说成可悲的瞎子,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让人同情的可怜虫,他指责妻子是因为同情才爱他。
这不是自卑,这是他抛弃妻子的借口。
人总是会在别人身上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看到这里,你已经恨到牙痒了,对吧。
还有更可恨的。
他离开了他的家,也抛弃了他的朋友。
他毫无愧疚感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尽管这样的生活以欺骗和虚伪为基础。
他利用朋友,利用教堂,利用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利用别人给予他的善意和信任。
可是,他真的拿到入场券了吗?
影片的最后告诉我们,他没有。
所谓的入场券,确如Bob所说,只不过碰巧传到了他的手上。
眼看光鲜的生活逐渐溜走,他开始歇斯底里地祷告,找曾经的妻子乞求原谅,但实在太晚了。
那些被你亲手丢弃的,怎么可能完好无损地回来?
也许在他祈祷不要再一次失去视力时才终于意识到,他就像那个故事里的人一样——从来没有买过彩票,怎么可能中奖?
他从未拿到过入场券。
故事之外,影片那些持久的长镜头也深得我心。
很多缓慢推进或拉远的画面意味深长,不仅给了演员非常大的表现空间,也让观众更容易跟着角色和剧情去体会和思考。
影片的台词少而精湛,无论是片名缘起的那个故事,还是人物之间交流时看似不经意的话,很多都值得细细推敲。
看完全片,再想起Bob对男主角说的那句话,会脊背发凉吧。
What if you didn’t get the ticket? What if it was handed to you?
今天讲的是一位被上帝眷顾的渣男
影视中我们有看过很多渣男,像《夏洛特烦恼》里夏洛、《消失的爱人》里的尼克、《山河故人》里的张晋生、《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
好男人都一样,渣男各有各的渣法。
那么被上帝眷顾的这一位又是什么样的呢?
他有海水般湛蓝的眼睛,穿着西装革履,身边陪伴着善解人意的妻子,以及乖巧懂事的儿子,同时,他还是一个盲人。
这个人,他就是高颜值的英伦绅士丹丹龙(丹·史蒂文斯)。
电影《入场券》,讲述了大表哥(丹·史蒂文斯)饰演的盲人,在祈祷下重见光明的人生。
获得光明的男主角在长期的自卑里,为了追求来自,自身内心的认同。
选择离开照顾自己多年的糟糠之妻,泡上公司女同事,升职加薪的故事。
电影剧情本身比较单薄,更像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寓言故事。
但是单薄故事就像是附着在男主盲人的内心世界的一抹轻柔尘沙。
眼前的世界变得光明了,内心的视野却更加模糊。
想买车买房,升职加薪,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不过男主所追求并不是美好的生活,而是希望通过在对于曾经失之交臂的缤纷世界中,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来填充自卑的深渊。
男主最后后悔了选择这样的生活,失去了朋友与妻子。
更加不幸的是上帝也后悔了,拿回了给他看清世界的入场券。
而男主却再回不到原本的生活。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向生活索取要懂得适合而止,不能被欲望与贪婪蒙蔽了双眼。
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点,就是:渣男,就算是颜值逆天也不可以原谅!!!
感谢关注
三星半,丹丹龙身为一个英国人这么卖力的美式口音也不容易。
身份:盲人,有一妻一子。
事件:突然能看见了(开始迟到的通过仪式),随之而来的是爆发的盲目自大和不可一世。
导致:离开原来的家庭,升级版新女友、新工作、新房子、新朋友。
人终究要成长,要跟青春年少告别,说起成年礼,突然想起大逃杀....脑洞有点远...再回来。
正如儿子青春期在学校被欺负时,丹丹龙说自己仿佛没有经历这一切,其实就是没有经过“成人仪式/通过仪式”( rites of passage)。
这迟到的通过仪式随着自己重见光芒开始了。
通过仪式第一阶段:分离,The first phase (of separation) comprises symbolic behavior signifying the detachment of the individual or group ... from an earlier fixed point in the social structure.即离开原来的家庭,包括妻子、儿子,朋友。
(嫌弃老婆不美,品味不高,是因为可怜他才在一起)随之而来的第二阶段,The transition (liminal) phase. 内在、外在的变化,这是丹丹龙个人内在转变时期,最戏剧性的身份地位巨大变化-升官发财,找了新情人,而公司高层也透露要他引领大局,同时在这个时候他抛弃了自己本应该遵守的价值观,变得盲目而自大。
其实预示着他的成人通过仪式失败了。
第三个阶段:再统合并入In the third phase (reaggregation or incorporation) the passage is consummated [by] the ritual subject. 这个时候丹丹龙眼睛突然又看不到了,回到旧有环境,然而不为任何人所容,原来的妻子、儿子、朋友要他滚蛋,公司也不接受他了,虽然周围还是原来的人。
一般说来,如果是成功通过了这个仪式,他的身份不一样,会成为原有团体中新的成员。
无奈失败的人无法被社会所容,比如一些部落的个体在成年仪式中被扔入森林,要求独立打猎才能算完成成年礼,失败的人不是死了就是被社会驱逐。
最后黑漆漆的状态下孤独一人,虽然结尾心软导演还给了观众一丝温存悬念。
仅考虑电影里给出的东西。
1,男主角恢复了视力,获得各种的信息(包括了诱惑),于是开始追逐一些大家都会追逐的东西。
你也可以说这就是进取心。
2,男主角因恢复了视力,就开始慢慢疏远妻子,最后离开。
红衣女上司确实很重要的诱因。
电影有过几个镜头,男主角通过一些对比,在泳池看到妻子穿泳衣的身材等等,情绪上有些失落。
不过这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3,在男主角恢复视力之前的婚姻状态,显然也是不对等的夫妻关系。
虽然妻子一直“平等”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没有把他当作一个残疾人。
但男主角始终处于被动的角色。
儿子在学校被打了,妻子没有告诉他。
告诉他也无能为力,只是平添烦恼。
家里吃饭收拾,开车接送,在生活中教育儿子,甚至连做爱的时候他都不能占据主动权。
尽管妻子无条件地爱他,没有表现出怜悯,可这样的不对等关系令男主角内心很痛苦,他也因被动,始终处于隐忍。
这也包括了工作。
他上班的环境,周围都是跟自己一样的盲人,而上司是个年轻人,眼睛好好的,他们就坐在电脑前打一整天的电话来说服别人卖房子。
怎能要求一个盲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占据主动呢?
4,男主角恢复了视力,开始有了主动权。
他能看到别人脸上的表情,从而获取别人的心理状态,于是他能掌控很多事。
而且在电话里卖房子,这7年的基层经验给了他很多只看数据的管理高层所没有的优势,他的扶摇直上看起来也是合乎情理的了。
加之也为他的长年累月的隐忍提供了一个爆发点。
5,他去教堂的游说,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是个显而易见的理儿。
就算在教堂再祈求上帝,上帝也不会让一个从不买彩票的人中头奖。
可是这种励志讲座到后面就跑带偏了,变成卖房子=理财了。
以前有“打土豪分田地”,口号挺好的,到后面就变成土地国有,拆迁,要发展城镇,再就是把老乡都往城镇赶了。
现在也有很多骗老人的养生课堂,讲一大堆道理和伪科学,目的只是为了骗钱。
6,在男主角意识到妻子不漂亮身材也不好的时候,他也慢慢发现,自己的追求和品味也开始跟妻子慢慢有了隔阂。
男主角带妻子吃高级点的餐厅,妻子却想去社区舞厅跳舞;男主角工作升迁奖了部车,可是妻子却只担忧地说你没有驾照。
然后就是男主角意识到妻子当初找他一个瞎子来当舞伴,或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情。
这些都是男主角重获视力后拥有了主动权,思考东西的位置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于是,两人不可避免地分道扬镳了。
7,男主角说过,自己的父母没有离婚,是因为小时候自己要瞎了。
他爸爸每天晚上都在祈祷他的视力不会再恶化下去。
等他将要再次失明的时候,他跟妻子已不可能再重回往日,他还丢了职位,拒绝别人的帮助,重新变成孑然一身内心封闭的盲人。
发生了的事是无法从一个成人的心里抹去的。
8,女主角说,我一直以为来社区舞厅跳舞是为了你,但却不是,我是为了我自己。
可以听出来,女主角并不是同情怜悯他才邀他跳舞,她自己也是个寂寞的人。
也许,一个盲人对她来说,不致使自己总是处于被动。
9,男主角的盲人同事朋友,对男主角重获视力,心情也是十分复杂的。
一大早就看这么深沉的电影,不得不思考人生。
一看导演就深谙人性之复杂,细节不仅真实更典型。
叙事流畅,基本遵循好莱坞经典叙事原则,但情节刻意弱化代之以人物情绪,观影愉悦也不至烦腻。
视角转换巧妙,手持摄影使得镜头充满剧中人物的呼吸感和节奏,特别是最后一个,仅仅背影但表现功力却胜过任何,开放结尾引导思考延续。
场景和台词在各个关键阶段的复现使得情感流露更自然。
失而复得的光明,我们走入了崭新的生活,进入精彩复杂的世界,飞扬跋扈地要把之前缺失的全部紧握手中,按捺不住的是那颗羸弱多久的自尊心,享受着名利、成就、美女、荣誉感、主动权,上帝只是给了你一段放肆的机会,时间一到他走全盘收回一点光亮都不愿给,然后,然后我该怎样重新面对人生,怎么面对失去了这么多的生活,哦,上帝只是跟我来了个玩笑啊。
既然一切都回归原点,我们的经历又有何意义?
肯定有吧,至少绝不是令我继续消沉和退缩,而是参透世事无常,认清本质。
predictable, sad, really slow movie. great acting of Dan Stevens.
男主这不就是自己作吗。。。
果然大表哥恢复视力后就被自己帅哭了…然而即使是大表哥,自我膨胀后欲望无限放大,好果子也吃不了太久,有追求是好事,但用否定自己的过去来追求未来就有点过分了。虽然现实不会像寓言故事那样惩罚不善,糟糠之妻终究不能忘,自己是谁更不能忘。开头与结尾的视觉代入画面和声音描写非常棒。就是这样。
对不起男主再帅也只能给一颗星……
如果世间真有因果,这就是你最好的报应。
说教。表哥一人就值两颗星,换个人演只给一星。不接受异见。
电影想说的东西很好,但也要走进科学。丹丹龙因垂体瘤压迫视神经导致的失明,后来垂体瘤不明原因的缩小,让眼睛复明了。说明丹丹龙的瘤子不严重,后来又长大影响视力了,也不是要死要活的事情。切除或药物控制限制垂体瘤长大现在是很简单的事情。
慢慢看,还行。失明主角康复之后,变得不再光明
67/100 主角失明复明,才发现“真正美好的东西,是不需要用眼睛去看的”。这样的剧本创意足够吸引人,遗憾的是故事的逻辑简单的像一则寓言,没能引发观众在选择面对身体困难还是社会困难之间纠结,反而落入了追名逐利不得好报的俗套当中。大表哥有The Guest串场的感觉,另外导演应该蛮爱跳舞的。
老生常谈,珍惜所有的
剧情真心非常之一般,再多加一星给丹丹龙吧,这颜值这演技,啧啧。每次看丹丹龙的片都会想,这颜对他这样一个演员来说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啊
大表哥也救不了这出。
那什么,片名不是入场券,应该是彩票啊。虽然大表哥的美国口音听着头疼,但是那个小人得志的腔调还是挺入木三分的。
失败的说教 只能舔一下丹丹龙的颜
一则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本质是想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贪婪,要合理化自己的欲望。但是大表哥这盛世美颜加上主角人设的才华,很难不骄傲自大啊……
米国人的事情我不懂,还是喜欢没胡子的丹丹龙
摄影赞
全篇深沉又压抑…
人生得意须尽欢,我觉得男主并没有做错什么,一身才华高颜值,苦于眼盲无处施展,可怜。
I can’t take you back, you know that. You cannot do this to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