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孤守与异星归途——《午夜天空》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午夜天空》。
片名The Midnight Sky / Good Morning, Midnight (2020),别名永夜漂流 / 早安,午夜。
这部电影由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描绘了一场地球遭受灾难后的惊心动魄故事。
影片以两条情节线展开:地球上的奥古斯丁与艾瑞斯面对生存挑战,以及太空中宇航员团队遭遇的未知危险。
奥古斯丁是一位患绝症的科学家,与小女孩艾瑞斯在北极基地奋力联络正在返回地球的宇航员团队,试图告知他们地球已不宜居住。
这部作品探讨了人类在绝境中的生存意志和牺牲精神,以及对未来的希望,让观众思考未来,也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在这部电影里,一个身患绝症的科学家冻在北冰洋,还有一群太空冒险家。
地球上的奥古斯丁在北极独自对抗辐射危机,努力用微弱信号阻止宇航员们回来;而在宇宙深处,船员们却欢欣鼓舞地发现了一个新的宜居星球,正准备欢天喜地地回地球,结果却发现地球已经变了样。
两条线看似平行,却最终交汇,引发了关于生存、责任和希望的深刻思考。
乔治·克鲁尼彻底颠覆了他在《老友记》中的嬉皮士形象,扮演起一个孤独颓废的老腊肉科学家奥古斯丁。
他身穿厚厚的羽绒服,长着一头长胡子,整天跟冰天雪地和电脑打交道,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雪国列车”。
他的表演到位,把一个充满责任感却又孤独绝望的科学家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哑巴女孩艾瑞斯则与奥古斯丁在北极展开冒险。
她虽然台词不多,但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观众,也为奥古斯丁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
电影的视觉效果绝对是加分项。
无论是北极的冰雪世界还是太空的浩瀚宇宙,都展现了惊人的华丽画面。
太空船设计华丽,充满未来感,但船员们内心却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他们不知道地球发生了什么,未来又将如何。
最惊艳的一幕是太空的血液,效果非常出色。
这部电影显然受到了《地心引力》和《荒野猎人》的双重影响。
在太空场景中,仿佛回味了《地心引力》的惊险体验;而北极跋涉场景,则像是《荒野猎人》的荒凉之旅的延续。
视觉上的巧妙运用,将这两部经典作品的精髓巧妙地融合,让太空探险与北极荒野的冒险更显震撼。
父女关系的留白处理也很巧妙。
奥古斯丁与艾瑞斯之间,虽然几乎无言,却传递出爱的深情,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整个画面。
在此之外,本片几乎没有什么亮点了。
不要返航,这里不是家。
《午夜天空》设定了一个模糊的背景故事。
电影没有明确说明是什么毁了地球,让它无法再被称为家园,只留下少数幸存者,但他们面对的未来前景堪忧。
影片情节比较简单,探讨的却是孤独、牺牲以及人类未来的命题。
它想表达的是,无论面对多大困境,都要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黑暗中找到一丝希望的光芒,继续前行。
绝症科学家北极预警,太空探险家异星望乡。
没看过原著,看了电影后,感觉两条主线中飞船这条线的剧情莫名其妙的,明明知道要经过没有测绘的区域,也不做什么防护措施;遭遇陨石群后去外面修雷达什么,照理说应该更谨慎快速地把那些东西修理完赶紧回飞船,结果搁那慢慢修,搁那聊孩子的名字,搁那听歌;那个被陨石刺伤的女角色看起来心理素质很差,怎么选上她上飞船的啊...最后两个男为了自己的家人要返回地球,但是也不考虑另外两个人控制飞船需要人手就走了,感觉他们很自私,起码给个在家人和队友间选择的心理斗争的剧情嘛。
后部分飞船上的剧情我都4倍速看的。
然后地球上的主线挺正常,但是最后草草结束了,感觉少了什么似的。
反正作为一个科幻电影,我觉得制作很精美,但是剧情好难看。
我甚至可以揣摩出来乔治·克鲁尼为什么要拍《午夜天空》 。
当年拍《地心引力》 ,哥们儿心里就憋着一口恶气。
是,电影叫好又叫座,颁奖季横扫一片,能拿的奖都拿到了,唯独男主角(配角)颗粒无数。
新好莱坞老白男话事人面子搁哪儿,说的过去吗?
说不过去,还是得自己再拍一部太空片。
之后蹉跎了好些年,回头看马仔布拉德·皮特演了部《星际探索》,叫好不叫座,老大哥心态这不就上来了,就照你那个思路拍,让你明白明白到底什么叫ocean 11
本片讲述了地球遭遇人类的破坏后改变了气候,于是地球处于极寒气候中。
生活在地面上的人大都死掉了,剩下的人全部转移到地下去了。
奥古斯丁教授在20年前指出了人类可以移居的星球,是木星的一颗卫星叫k–41。
于是地球就派出了科学家去那个卫星探访,后来发现那个卫星真的适合人类居住。
博士的推论完全正确。
但是科学家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家人大都不在了,而且地球上的人类只剩很少一部分。
奥古斯丁教授知道他们会返回,为了能联系他们,并且告诉他们真实情况,自愿留下来在北极一个人。
问题来了,这个教授因为空气稀薄,人又孤单,就幻象了一个落单的小女孩出来了,并且一直陪伴他到另一个信号线。
直到最后他和宇航员通话才揭开了谜团,宇航员爱丽丝是他的私生女,而他正幻象着私生女小时候的样子。
搞到最后是个妄想症片子。
但是,为什么我居然津津有味看到了最后,因为,有了这个小姑娘的存在。
我想知道最后的结局。
正因为叙事平稳,音乐舒缓,中间掉冰窟窿里那段太刺激了。
所以,我打9分。
现在浮躁的人太多。
《午夜天空》是乔治克鲁尼2020年演的,《芬奇》是汤姆汉克斯2021年演的,同样的世界末日,同样的身患绝症,同样的地球唯一人,《芬奇》评分8.2,《午夜天空》堪堪6分。
乔治大叔是乔治大叔的魅力不行了吗?
不是,他依然是那个散发魅力的男子,眼睛含泪时想扑倒在他怀里。
我觉得是叙事结构出了问题。
汤姆大叔《午夜天空》将故事割裂为太空中与地球上,如果将两条线紧密相连本身就有难度,即使结尾连接在了一起,也抵不过前100分钟的不明所以。
《芬奇》只把故事聚焦到了末日地球,只有一个老男人,一条狗和一个机器人。
老人与狗加上末日,有了老人与海的苍劲感。
再加上对生命的守护与温情、成长与信任,成就了一篇温情又饱含力量的影片。
《午夜天空》的力量感弱了些。
节奏感有些奇怪,想要浪漫又想要刺激,在太空中听着歌修飞船那段,把某位喜欢硬核科幻的人看生气了,拜托…飞船为啥坏,是被探测不到的陨石砸坏的啊,不赶紧修好快速反舱,反而磨磨叽叽的听歌。
返回的时候果然又被砸了,还死了个人。
这段看的确实让人翻白眼。
《芬奇》没有那么刺激,因为它没有既要又要。
抓住一点,持续深入,就能打动人。
我想《午夜天空》是想烘托【家人】主题,以太号上五个人,三男两女,一个男的有妻子和两个儿子,非常想念家人归心似箭,最后在得知地球已经毁的情况下依然回去找家人;一男的女儿四岁死了,本无牵挂,但是飞船上一个跟他女儿一样大的女孩死了,他想把带回地球;还有一男一女在飞船上了有了娃,自成家庭,没有回地球的必要就去了新的殖民地。
看吧,都是家人。
奥古斯丁(男主)当然也是如此,我看有的影评说是平行时空,艾莉丝是真实存在的,错!
艾莉丝从头到尾都是他幻想出来的。
注意⚠️是他在看到以太号宇航员的照片和信息后,小女孩才出现。
也就是说他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在以太号上,他要拼了命救她,才有了后来的行动。
至于中途的落水和狼狗,也是凭借意念完成的。
即使小女孩存在,在那种情况下也帮不了什么忙。
不过,看到最后发现这点以后,我还是被稍微打动了。
字幕爬升,有一段时间没有回过神来,是在思考飞在太空的一男一女还有肚子的婴儿以后怎么生活呢?
不能luanlun那人类不还是会灭亡吗?
换一个地方只是多活了几年,对整个人类来说没太大意义。
硬核科幻 地球是最终的灵魂家园吗-《午夜天空》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科幻电影,可以慢下心来静静欣赏宇宙的亘古不变,或许跟原著情节有些出入,但这是再创作的电影,从书本纯靠想象过度到电影画面具体化,有些出入无可厚非,电影尤其满足我的是片中展示的K23行星环境和在太空中航行的飞船以太号,色彩、构图、细节和光影对比都很出色,极为满足感官享受,可能我的视线太容易满足了吧,尤其打动人心的是片中的小女孩艾米丽,这孩子长了一对时刻受到惊吓和探寻的眼睛,莫名的使人心疼,想去保护她,再加上她对人的依恋,不管是想象出来的幻影或者是实体,我都认为她是一个实实在在需要保护的小女孩,需要爱的包围。
影片主要讲述科学家奥古斯丁发现了以前没有被发现的木星行星k23可能适合人类殖民,若干年后前往行星考察的以太号返回地球,但地球此时已不适合生存,人类已经全部转往地下,而身患绝症的奥古斯丁却主动留在北极科考站联络目前失联的以太号,希望告知以太号乘员目前地球详情,给予以太号自由选择返回K23或着地球的自由。
期间因地球环境变化,需要一座功率更大的雷达站才能联络以太号,奥古斯丁和艾米丽历经千辛万苦,并因此差点丧命,最终完成自我的灵魂救赎。
但这些都是表象,影片实际探讨的是思想的孤独、人性的归属,家庭的取舍,灵魂的救赎。
电影开始就是人类大迁徙,从地面转入地下,独自留在科考站的奥古斯丁一边缓慢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一边用仪器维持着自己患病的身体,每天在例行联络以太号和酒醉中度过,而意外发现的小女孩艾米丽的到来打乱了他平静等死的生活,可能目前地面上就剩下这两个人类了,无法选择的奥古斯丁只能担负起照顾艾米丽的责任。
小女孩一直沉默不言,却也能够于他和谐相处,她的依恋深深打动了奥古斯丁,我高度怀疑小女孩患有自闭症。
这电影一开始的环境、色彩、构图就深深吸引了我。
此时一直联络不到的以太号,却因为无法得到地球回应坐标陷入迷航的境地,经过船长和和船员的共同商议,决定按照目前航线继续航行,同时在所有频率上加强联系地球。
奥古斯丁决定带着艾米丽去往北极深处的一座功率更大的雷达站,这座雷达站受当前地球环境影响较小,可以增大联络以太号的机率。
在遥远的路途中经历失事的飞机和发现遗弃的人类居住点,而在居住点过夜时没想到海面浮冰破裂,差点丧生的两人无奈丢弃了所有生活物资和交通工具才死里逃生,在暴风雪中又遇群狼,绝望崩溃的奥古斯丁最终在艾米丽身上发现了生活的阳光,最终找到雷达站。
以太号终于联络到了赶到雷达站的奥古斯丁,但在此时飞船误入陨石阵,造成飞船机体和雷达天线受损,在出仓修理损坏部件的过程中又遇流星雨,造成飞船成员医生死亡,虽然此时飞船成员意志消沉,好在雷达已修复可以联系地球了,但得知此时地球近况更让他们心惊,大家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四名船员商议之后最终决定,船长和她的爱人爱丽丝返回K23行星不再回地球,飞船驾驶和修理技师因思念家人无法舍弃心中家的呼唤,决定携带医生遗体回家,哪怕死亡也要和家人死在一起,当船长和爱丽丝目送返回仓离开母船,向着地球渐行渐远时,在他们的心中 哪里才是家恐怕是个问题。
此时在雷达的两端,冥冥之中的预感使奥古斯丁终于证实了爱丽丝就是自己的女儿,年轻时的放纵、探求和舍弃终于有了一个结果,百感交集的他拉着艾米丽的手,站在北极的天空下,灵魂永夜漂流。
在我写这个评论的时候,这片子的豆瓣评分是5.8,我觉得远不至于这么低。
的确,影片关于地球发生了什么灾难?
人类撤离到哪里去了?
以及K23上为什么如此宜居但就是没有生命等等问题都解释的很含糊,让不少观众很恼火——但与其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导演克鲁尼的能力不行,我倒更愿意相信他是主观上认为这些内容并不是影片的重点,所以刻意选择了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
而一旦不再纠结这种对主线剧情无伤大雅的地方,我重新回顾影片里的一些关键情节时,就发现了一些颇有意思的地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讨论。
小女孩vs奥古斯丁奥古斯丁年轻时面对迷妹来者不拒,把人肚子搞大了却概不负责,可以说虽然学术成就耀眼夺目,但男女关系上却颇有渣男的特质。
于是在自己的弥留之际,身处万物寂灭的南极,巨大的孤独感让自己当年和女友相识、分别,以及与女儿近在咫尺却未曾相认的种种过往开始不断的在眼前闪回。
女友的嘲讽于是,基地人员撤退时,那个寻找女儿的母亲首先激发了奥古斯丁对自己那个从未谋面的女儿的思念。
“一个女孩不见了”+“当年我也有一个女儿”,奥古斯丁的潜意识开始围绕这些概念逐渐活跃起来。
“一个女孩不见了”再后来,当他给自己做早饭的时候,愕然发现餐桌上居然放着一碗已经盛好的牛奶麦片。
我相信这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现象或者导演在故弄玄虚,真实情况很有可能就是奥古斯丁自己在遭受病痛折磨时意识迷离,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给自己多打了一份早餐。
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分量,无疑是奥古斯丁给自己打的早饭但“房间里似乎还有一个人”这样一种暗示,再次刺激了奥古斯丁的大脑。
直到后来厨房发生火灾,被他吃力的灭掉之后,瘫坐在地板上的奥古斯丁终于看到了他所渴求的精神寄托。
艾莉丝出现了。
所以说小女孩的出现其实代表了奥古斯丁不想自己在生命中最后的这段旅途孤独的走向死亡,希望能有自己的女儿来陪伴,想要了却自己这一生中最大遗憾的心愿。
但是,如果女儿的形象是个幻觉,那有没有可能其他某些情节,也是虚构的?
以太号vs人类以太号真的从K23上带回好消息了吗?
在奥古斯丁和珍第一次见面时,珍曾经开玩笑一般问博士你在找的东西有多少是事实,你的星球多少信息只是胡扯……
也许是撩汉套路,也许是某种暗示这句话也许只是珍在套路奥古斯丁的撩汉话术,但如果我们把它当成是某种铺垫和暗示的话,或者说,如果心高气傲的奥古斯丁真的把这个话记在了心里,非常在意的话(否则闪回时也不会记得这个情节)。
我们再来看看女主角所在的科考团在K23上发现的星球情况它可以维持生命吗,可以;可以扩张吗,可以;可以成为家园吗,是的,可以……只有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那里为什么这么安静
一个完美的宜居星球,却如此安静也就是说,K23从方方面面来看,都是一个合格的移民星球,甚至后面在女主角艾莉丝的描述中,那个地方听起来简直是人间天堂那个星球有一种味道,就像是地下藏着松树,等待破土而出。
我们刚到的最初几周,我一直抬头看,期待能看到蓝天,但它却是橘黄色的,那是来自木星反射的光线。
当运行到合适的位置时,木星感觉很近,让人觉得触手可及。
那光线让所有色彩都更加鲜明,一切事物的色彩:水、花...就像绿野仙踪中刚进入奥兹王国,第一次看到真正的色彩一样。
我从没见过这么美的东西...
宛如人间天堂的K23一个有着适宜的光照,有水,有可供直接呼吸的大气的星球,甚至都已经繁衍出花和植物,但是却如此安静——也就是说没有大型生物,没有原住民,人类殖民的难度几乎为0。
这可能吗?
如此反常识的描述似乎更像是博士一厢情愿的臆想,一个梦想家园,而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实际情况。
所以我的一个猜测是,会不会跟以太号取得联络后的内容,其实也是博士心中虚构出来的呢?
原因有可能是他意识到人类行将灭绝,而自己作为解决方案的策划者,内心有着深深的不甘,希望能找到K23这样一个几乎毫无瑕疵的人类避难所,或者说,这是对自己投入毕生的事业要取得成功的一种渴望。
如果顺着这种猜测再去回想电影情节的话,事实真相可能更加可怕:人类即将灭亡,博士也要孤独的死去,而曾经作为人类希望的以太号并没有找到什么可供移民的K23,即便顺利穿过了流星群,最终存活了下来,但也由于没有进一步的目标航向,而成了人类硕果仅存的诺亚方舟,游荡在宇宙中,船内唯二的两位宇航员,虽然孕育着生命,但由于群体多样性不足,也仍然无法肩负起繁衍人类的任务。
面对冷酷的宇宙,走向灭亡的人类所感受到的无力感简单来说,人类完蛋了。
而最后形如“新闻联播”一样的落幕,两位宇航员眼神中的迷茫和空洞也似乎印证了这一寂寥的结局,仿佛就是人类最后留下的一段视频记录,留下作为这个物种在宇宙中孤独的走向终点的证明。
演而优则导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如果想发展成为导演最好专注一项,那些企图拓宽艺术道路,又在自己导演的戏里做主演,弄不好就像乔治·克鲁尼一样,在翻的车上还亲自签名。
本来,乔治的选题还是不错的,《午夜天空》依据《永夜漂流》小说改编,既可以拍成一种视觉科幻大片,有为了寻找人类未来可生存之地的孤独宇航飞行器,有已经变异,不在适合人类生存,环境极其恶化的地球。
或者拍为抒情诗电影,男主人公孤单一人留守地球,茫茫宇宙唯有一艘小飞船,却承载全部人类的未来。
《午夜天空》两种都试探,但那一种都效果不佳。
主要是电影的脱节,在留守地球的这部分与宇航飞船的戏显然是单独拍摄的,剪辑生硬,宇航飞船这部分叙事又太平,那个重大事故更像是Bug,一个看似如此高效,高智能的飞船,连基本判断,预测,抵御撞击事故的能力都没有,精英宇航员也没有应对方案,如此重要的出舱任务交给一位像外行一样的船员,遇到事故,只是大声的慌乱的说:啊 我流了好多血,好多血啊,我不行了,我完了。。
至于地面独守极寒的乔治本人最有看点的戏是和小女孩,结果小女孩的出现和与他过往的勾连是那么微弱,以至于到了结尾让观众通过长相,和飞行器上的宇航员联系起来,那些闪回也没有解释好乔治的现状,选择,和取得的成绩,都是最后通过对话突然交代完的,然后小女孩消失,这个亦真亦幻可传递的信息量太少。
本片的可取之处也是与其他科幻片,人类探索外星世界乐观积极的追求不同,《午夜天空》有一种淡淡的虚无主义,乔治的坚守,毅然决然选择返回的两名宇航员,和完成人类繁殖飞往远方的仅剩两人的大型飞行器,都有一种平静和无奈,承载人类的命运又如何,不过如此。
太长不看版:画面特效一流的网飞式伪科幻片。
不推荐硬核科幻片爱好者观看(会很生气)。
适合一个人晚上喝酒品尝该作(重点:一个人,晚上,喝酒)演技不多说了,乔治·克鲁尼一个打1万个流量明星。
剩下的演员演技在线,但也止步于此了。
剧情留白很多,但根据已知信息可得:1.地球大气被污染 2.人类躲入地下 总之就是完了3.小女孩是幻想的 分数我个人认为大概在6.5左右,目前豆瓣评分(5.8)有些许低估。
本片对太空的处理非常老练,零重力血滴是一个蛮有看头的桥段。
剩下的主要情节都是在探讨人文论题,喜欢的可以细品,不喜欢的肯定会觉得味同嚼蜡。
然而有趣的是,透过该片可以看到很多影片之外的东西。
目前西方文学大环境整体呈现“丧”,失去信心,甚至绝望的论调。
大量的艺术作品开始着眼于人类生存,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演变,社会崩溃等等以前很少出现的话题。
这种现象反映了西方社会在文化方面的领导地位正在逐步丧失,西方社会的文化自信正在逐步消失。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几乎所有的科幻作品都会以灯塔国拯救世界告终,反观如今,不禁令人有些唏嘘。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啧啧而中国的文化自信近年来肉眼可见的快速增长,很多网友将这部片子与《流浪地球》进行比较。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不合适的,用一部商业片与一部文艺片横向对比,得出的答案毫无疑问会是不客观的。
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到非常有趣的结果 —— 中国的崛起绝非偶然。
也许一个人或者少部分人无力改变的事情,大多数人齐心协力也许会有不同的结果。
欧美的经典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被当今社会文化逐步抛弃的事实可以从侧面论证这一观点。
然而不幸的是,西方社会的基石就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并且披着个人英雄主义的外衣。
如果他们选择改变,就将否定西方数百年来的历史与“成就”。
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西方社会的下坡路很难变成上坡路,甚至平坦大道。
尽管如此,从电影制作技术的角度来说,中国电影行业仍然被西方同行远远甩在身后。
我们可以看到本片优质且熟练的电影拍摄技法,电影语言,服化道,以及表演。
这些仍然是我们需要埋头追赶并虚心学习的部分。
作为一个曾被《流浪地球》激发无限热情,并以为此后中国电影行业即将开始新篇章的从业者,我非常负责任的说,这一切只是一个幻觉。
在之后的几年里,我的热情也极快的再一次被浇灭。
尽管《流浪地球》点燃了星星之火,但中国电影产业的真正革新还远远没有到来(我甚至不能确定在我有生之年内能否追赶上西方同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中国电影从业者比乔治·克鲁尼要更加孤独。
需要静下心去体会没有宏大场面和满腔热血的人类命运之旅,一部反太空奥德赛的散文诗,三条明线,不同时空,用一个题眼,明疏暗恋,面对地球的沦陷和茫茫深空,虽然远方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飞船只剩两个人,“我们”希望渺茫,前途未卜,看上去无比悲观,但是依然有幸福的感动和领悟,人性的光辉敢于直面深邃漆黑的宇宙,事情很小,意义很大。
关于这点,本片没有探讨,只有叙述。
虽然很俗套,但结局加一星,像一首散文诗一样美丽。
搜《永夜漂流》居然搜不到!
故事和设定都不新鲜,主题也似曾相识,但还是感觉很难看进去。所以大概还是克鲁尼不行。
挺不错的,7.5分还是要的
未来地球被严重污染无法生存,而找到外星生存地的宇航船正在返回地球,一个坚守的科学家向飞船发送信息阻止他们返回地球。影片的情节机械且繁乱,消磨着观众的耐心,除了还有些现实意义外,很难唤起共鸣,被93届奥斯卡提名最佳视觉。 [/cp]
强行加剧情有点过了,不好,就是一部很慢很不着急的太空漫步片,就会很好看,非要遇上点什么才行吗?
双线叙屎
片子的开头空空仅有一人的基地很有感觉。也很神秘。但是后续节奏很慢,引不起进一步的好奇,就看不下去了。
不怎么科幻
现代人已经无力欣赏这种科幻背景下的慢节奏文艺片了。是的,它的节奏太慢了。但无论冰天雪地的荒原,还是星辰大海的太空,人类的孤独和渺小,都是近乎无穷的。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仅存的一点点爱意,才显得那么温柔。那艘飞船,让人想起Space Oddity和蓝色空间号。
哎,讲的是个啥啊。乔治克鲁尼实在是没有导演的天赋,从《Catch 22》到这部《The Midnight Sky》,我算是看明白了。这种自己的牌子自己立,自己投资的活儿,还是阿汤哥搞得好。
何必呢 克鲁尼……
巧巧的妈妈果然生了巧巧,太空认亲大型火葬场,两个生硬的故事拧成一个更生硬的故事,乔治·克鲁尼这次用的是什么烂编剧?看到了“星际探索”、“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甚至克鲁尼自己主演的“地心引力”的影子,就是没看到惊喜。(一半剧情都可以睡过去)
喬治·克魯尼,還我兩小時生命。如果拍成10分鐘短片,減去那些過度煽情的音樂,或許還能看看。
非常扎实的技术,非常细腻的情感。不是一个重叙事的科幻片,5.5的豆瓣评分太浮躁了。
影片最悲哀的是在结尾!整个世界就剩我们了!夫妻不得不一辈子只有对方,是多么吓人。
看一遍,没看懂。
一点点治愈。
文艺多过科幻
就只有几个镜头美到空寂,但是剧情也太……有剧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