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有你

一路有你,The Journey

主演:李世平,本·法伊弗,尤凤音

类型:电影地区:马来西亚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英语,马来语,闽南语年份:2014

《一路有你》剧照

一路有你 剧照 NO.1一路有你 剧照 NO.2一路有你 剧照 NO.3一路有你 剧照 NO.4一路有你 剧照 NO.5一路有你 剧照 NO.6一路有你 剧照 NO.13一路有你 剧照 NO.14一路有你 剧照 NO.15一路有你 剧照 NO.16一路有你 剧照 NO.17一路有你 剧照 NO.18一路有你 剧照 NO.19一路有你 剧照 NO.20

《一路有你》剧情介绍

一路有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个性保守的全叔寂寞地过著一个人的退休生活,他唯一的寄望是爱女美蓉学成归国,在金马崙安家立业,但女儿却带回洋人女婿班杰明。班杰明轻浮的外表令全叔对他十分反感,大力反对将女儿终身幸福交给他,但也无法动摇爱女的决心。全叔只好开出唯一的条件,希望两人举办一场华人婚礼,而女婿班杰明必须跟著全叔去亲送喜帖。一张地图,一台重型机车,一切转折就从这趟派喜帖公路之旅开始。 Astro本地图创立的「全民电影」计画的新作《一路有你》,是一部表现无价亲情和共通人性的清新小品,并将马来西亚的金马崙、槟城、柔佛等地的美丽山水尽收其中。资深演员李世平、前选美小姊尤凤音和澳藉演员班菲佛的演出组合激发出截然不同的火花;台湾录音大师杜笃之的亲自操刀,更令本片更有著无懈可击的声音表现。导演青元继《大日子》《天天好天》等两部卖座的温馨喜剧后,已建立起个人的风格,成为大马华语电影的中流砥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人生遥控器我的宠物恐龙阳光总在风雨后爱情理论特别篇小杜丽北欧人我的同桌又上热搜了三个女孩人人都恨克里斯第四季信义兄弟东宫毒闪光少女最后之舞命运之夜前传第一季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毛驴县令之大事小情摊牌纯真我的女儿素英僵尸肖恩穷友记第五季莉莉的魔法圣诞节斯宾塞的机密任务生死对决我爱她女生要革命六月夏初功夫小龙闪电侠第六季向大地头球

《一路有你》长篇影评

 1 ) 一路有你

个性保守的全叔寂寞地过著一个人的退休生活,他唯一的寄望是爱女美蓉学成归国,在金马崙安家立业,但女儿却带回洋人女婿班杰明。

班杰明轻浮的外表令全叔对他十分反感,大力反对将女儿终身幸福交给他,但也无法动摇爱女的决心。

全叔只好开出唯一的条件,希望两人举办一场华人婚礼,而女婿班杰明必须跟著全叔去亲送喜帖。

一张地图,一台重型机车,一切转折就从这趟派喜帖公路之旅开始。

Astro本地图创立的「全民电影」计画的新作《一路有你》,是一部表现无价亲情和共通人性的清新小品,并将马来西亚的金马崙、槟城、柔佛等地的美丽山水尽收其中。

资深演员李世平、前选美小姊尤凤音和澳藉演员班菲佛的演出组合激发出截然不同的火花;台湾录音大师杜笃之的亲自操刀,更令本片更有著无懈可击的声音表现。

导演青元继《大日子》《天天好天》等两部卖座的温馨喜剧后,已建立起个人的风格,成为大马华语电影的中流砥柱。

新片《一路有你》要到2014农曆年才在大马上映,桃园的放映为全球首映。

 2 ) 一路有你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种子怀揣着对春天的渴求,冲破泥土的禁锢,迎来了春风的轻快; 蝴蝶怀着对世界的梦想,冲破茧蛹的封闭,迎来了鲜花的芬芳; 鸣蝉怀着对新生的憧憬,冲破蝉蜕的束缚,迎来了微风的清凉。

唯有心怀梦想,才有了一飞冲天的壮举;唯有志在蓝天,才有了盘旋翱翔的雄姿。

 3 ) 因为这部温情电影,去了沙巴

记不清楚怎么会偶遇这部电影,当时看的时候是冬天,因为这部温情的电影,心情都变得明媚起来。

有好多简单却会触动人的东西,传统中国岳父和洋女婿的偏见到真情信任。

时光里孤独的小女孩,八岁就远到天气恶劣的大英帝国。

南洋华人的融合文化。

老男孩的动人梦想,彩色童话。

当然少不了马来西亚明媚的阳光,醉人的海滩,气质胜过全智贤的女主,因为这幅画面开始了对沙巴的向往。

今年11/14日动身去了沙巴,原来这里的水真的是可以这样绿,天这样蓝,云这样白,沙这样软。

 4 ) 有爱的路上充满温暖

当洋女婿和华人老丈人之间,就像大多数异域文化结合一样,总是充满了各种冲突。

我想当爱情变成亲情,之间的一切的都能够尊重接受和包容,包括彼此的缺点,彼此的家人。

无论是阿牛和女儿芙蓉,还是班杰和芙蓉,还是阿牛和小学老同学之间。

当班杰换车给岳父阿牛缓解腰疼时,当阿牛不愿意见班长最后一面而决定要做班长未完成的心愿热气球时,当班杰为孩子准备好不同年龄的鞋子时,当传统的阿牛让穿着婚礼旗袍的女儿别系那么紧说身体要紧时,都是一种暖暖的爱在心里。

 5 ) 一路有你

电影讲述了传统华人父亲全叔因女儿美蓉带回洋人女婿班杰明而产生的一系列家庭矛盾,并通过一场派发喜帖的公路之旅,展现了两人从互相看不顺眼到逐渐理解彼此的过程。

剧情紧凑,情感真挚,让人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亲情的重量。

电影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通过全叔与班杰明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

这种文化冲突与融合不仅为电影增添了趣味性,也引发了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和反思。

演员们在电影中的表现堪称精湛,尤其是主演李世平(饰全叔)和本·法伊弗(饰班杰明),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叔的固执与守旧、班杰明的直率与开放。

在电影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将角色的情感变化细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通过一顿饭、一次钓鱼、一场婚礼筹备等生活细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它通过独特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

同时,电影中的情感描绘细腻动人,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了亲情的重量。

 6 ) 一部充满爱的马拉西亚作品

《一路有你》:印象中我的第一部马来西亚电影,穿着短袖过新年的画面怪怪的,但是新年传统的味道更胜于中国。

中国传统习俗很多很繁琐,但通通都是源自爱,满满的祝福“保庇”着每一个人,温暖着每一个人。

这是一部有爱的电影,浓得化不开的亲情,相伴一生的友情,还有甘愿为对方妥协的爱情。

美美的风景也会让人蠢蠢欲动想要马上来一趟马拉西亚的旅行,沙巴啊,滨城啊,周桥啊,怎么我感觉你们在召唤我呢?!

五星温情小清新作品,推荐!

[强]

 7 ) 转载【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尴尬、悲壮的存在!】看完想哭!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尴尬、悲壮的存在!

】看完想哭!

(转载)在校内发了第一篇过后,真没想到校内影响力那么大,能传得那么广。

于是,我突然有一个想法,想有意识地运用校内的这种影响力,让大家更好地认识马来西亚华人这个群体。

当然,以下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只代表我个人的立场。

我的朋友,请帮忙转载,当帮我一个忙;大马同胞,也请帮忙转载;不认识的朋友,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稍有可取之处,也请帮忙转载谢谢大家啊!

第一、尴尬的存在  场景1  当我刚到中国时,人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

”紧接着“来到中国多说年了?

”、“难道是从小学汉语吗?

”  场景2  当时我和中文系的辩论队一起看01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马来亚大学的三辩提到“日本军在南京大屠杀凌虐我中华妇女”,有位同学问我“你们也提中华妇女吗?

”  从我到中国以来,以上的情况遇上了无数遍,于是我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告诉大家: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从我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来写这篇文章。

  缘起  先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背景来做开场白。

1840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期。

一方面,好些中国人想往外逃窜;另一方面,西方列强想捉苦力到东南亚地区为他们服务。

于是,大量的中国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就散布到东南亚各个地区,其中就包括了马来西亚。

  尴尬的存在  当人家问我“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

”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时,我还真觉得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的问题。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因为我祖先是中国人”,但是有人又会问:“那么为什么好多印尼人就不会说汉语了呢?

”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这里。

  从迁居到马来西亚,我们的先贤就特别重视中文的教育,通过私塾、宗祠等单位教授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教材,后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

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上还是以中国人自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华侨、抗日战争时期全体华侨出钱出力、著名的华侨陈嘉庚创办厦大、集美大学。。。。。。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后来,随着居住马来西亚日久,我们的命运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

从马来西亚(大马)方面来看,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马的政治,与马来族、印度族联手争取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

从中国方面来看,周恩来总理提出:华侨应在其居住地生根发芽。

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母语教育。

  在印尼,由于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于是他们不能拥有中文名字、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在中国人普遍认为完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总理主动地消灭了中文教育,关闭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全体人民学习英文,于是目前多数新加坡人的母语是英语。

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文的“经济”价值日益提高,许多东南亚国家才掀起了“汉语热”。

唯一的例外是马来西亚,因为我们的先贤从头到尾就没有以“经济”作为考量,而是从“民族文化”出发。

  那么,难道马来西亚就没有遭遇当地政府的阻挠吗?

有!

而且很大!

马来西亚教育终极的目标是:以马来语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换言之,华语、淡米尔语的中小学迟早都得消灭。

60年代,大马政府规定:只有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才能获得政府的津贴,于是许多中文中学纷纷改制,变为政府中学。

这时,我们的先贤,以林连玉先生为代表,明确地提出:学习母语是每个民族的天赋人权,即使不要一分钱的津贴,我们也要办独立中学!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保留了下来,华小以及民办的独立中学、学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体系,甚至创立了“全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受全球各高校承认(除了马来西亚的大学),我们基本上就是以这张文凭为基础考进北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多少先贤抛头颅、洒热血,林连玉先生被褫夺公民权、好多人被大马政府关押、无数的民众以自己的血汗钱支持独立中学。

  但是,来到中国,没有人知道这一切。

不止中国,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被我们称为“族魂”的林连玉,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华人用血、汗和泪水来争取母语教育的权利。

于是,中国的同学反过来问我们:“为什么你们会说汉语?

”时,我真觉得这是巨大的讽刺。

  尤其,当中国同学问起我:“为什么你们也说‘中华妇女’?

”时--尽管不理智--我还是立时火了:“为什么日军侵袭时,马来西亚的华人要出钱出力?

为什么同一年发生缅甸风灾和四川大地震时,我们华人对后者的捐款额要远远大于前者,我们难道就没有资格称自己为‘中华民族’吗?

”  当我来到北大的图书馆文学图书时,看着满目的“美国文学”、“印度文学”。。。。。。

当我看到“新加坡文学”,而没看到“马来西亚文学”时,我更感到十分凄凉,以至于讽刺。

我们浴血抗战,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有完整的“马华文学”,而这一切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是得不到承认的。

反倒是曾经废除过南大的新加坡,由于其更为强大的国势,反而被认为是在海外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国家。

  “尴尬”之处就在于此:努力地捍卫中华文化,不为马来西亚政府承认,亦不为世人所知,里外不是人。

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第一种存在:尴尬的存在。

第二、独立的存在独立的存在,另一个说法是孤立的存在。

“马来西亚华人”这个词儿意味着: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中国朋友最大的误会囧);我们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

于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和文化产生了,独立于世界之林。

  我们跟其他马来西亚人(例如马来人、印度人)的差别很明显,黄皮肤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额外显眼,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马来人其实真的是很好相处的,什么种族冲突全是政府搞出来的---整个群体都受到马来族极大的影响,这就铸成了我们好多的共同点,而与他们的这些共同点恰恰就是我们和中国人的相异之处。

  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口头表达。

首先是口音,我朋友总说:“看你的时候一点都不像外国人,但你一说话我们就马上知道了。

”在辩论赛场上时,我的一口马来腔更是显得极为突兀。

所谓马来西亚口音,大概就是广东腔+福建腔,翘舌少、轻声较少(个人认为)、没有儿化、语调趋平。

其次是词汇,以中文词汇为主体,再加上各种方言、马来语、英语的词汇,各种语气词“啦”、“咯”、“哄”层出不穷。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打“马来西亚VS中国”,马上就能找到许多具体的例子。

  但是,我以为:更深层的差距不在嘴巴,而在脑子里。

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艺峰师兄领着我们留学生辩论队讨论一个辩题,他最感叹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国学生讨论,第三个衡量标准一定是‘何者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

”看看中国同学的课就知道,什么思修、毛概、邓小平思想、军事理论,这些似乎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

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家就决定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即使同样都继承了中华文化,两地的继承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这里,大部分的人都信仰“无神论”。

但是,我们那里好多人都还信仰观十八罗汉、观音娘娘、关公、济公、齐天大圣等,不一而足。

不止大量的神庙,我们还保留了大量的宗祠、会馆,并且还在华人社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由于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我惊讶,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中国风气的开放。

校内校外,情侣相拥亲吻的情况无所不在,这还真不是我想象中的中国。

当然,我们那里也有很开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普遍上要比中国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乡相比)。

  此外,许多大马华人一致公认的是:中国学生真的很多“学术牛人”,大体上比我们那儿的人要勤劳的多。

中国人多竞争大,我所认识的每位同学一个个都是从高考的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英雄豪杰,他们那股永不言倦的冲劲着实让我们折服。

相较而言,马来西亚人则比较慵懒,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们玩起来比较放浪形骸,比较不顾形象,大声吵、大声笑、大声闹。

  既不是马来人,也不是中国人,我们仿佛就是另一种程度上的混血儿,所以或许我们有点孤单。

但是,这或许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既传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又成长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

所以,即使我们这个群体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让我有机会选择,我仍然愿意出生在马来西亚,当马来西亚的华人。

第三、悲壮的存在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句俗语在马来西亚人身上得到绝佳的体现。

在过去,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曾经联手争取了国家的独立;但是,随着马来人逐渐独掌大权(再注:对马来人的抨击仅限政治人物),华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渐衰弱。

首先,马来语成了唯一的官方语言。

再来,马来西亚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为:“使马来语成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

  但是,最大的转折点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

由于华人比较刻苦耐劳,比其他的民族来得富有,无形中造成了民族间的矛盾。

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动马来人屠杀华人。

于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借此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顺势上台,颁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

在经济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30%的土著(其实就是马来人和其他极少部分的少数民族);在教育上,大学也实施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额给土著。

此外,对中文教育的打压更是变本加厉,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政府中学都领不到政府一分钱的津贴。

  打压归打压,但是马来西亚华人依然在暴风雨中茁壮成长。

如第一篇所述,我们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领域人才辈出。

大家熟知的梁静茹、曹格、光亮皆是马来西亚华人;大家现在人手一支的U盘是马来西亚的潘建忠发明的;在华语辩论界上,马来西亚以其犀利的辩风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马来西亚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华人。

  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现实。

大马华人自己创办的独立中学培养了无数英才那又怎样?

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学府都承认我们的统考文凭时,唯有马来西亚政府不承认!

马来亚大学在辩坛创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样?

在政府控制下的马来亚大学还曾经试图禁止马大的辩手参赛!

梁静茹、潘建忠等辈就更加可悲了,许多人都以为他们是台湾人!

潘建忠自己就说过:“如果我留在马来西亚,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

”因为在马来西亚,华人发展的空间有限,报国无门又无法自我实现,不出国发展还能怎样?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成长是成长了,可是那跟政府什么毛关系都没有。

因为我们政府很慷慨,在全世界都在争夺人才时,我们政府眼看马来西亚出现人才外流的滚滚洪流仍然可以视而不见!

在马来西亚大力提倡向外吸纳人才时,去看看,有多少马来西亚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

有一次,我们国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访问,探访一间医院时,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用马来语跟他致敬!

这是何等的讽刺!

  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为“令人骄傲的存在”,可是后来改成了“悲壮”。

的确,我们有很傲人的成就。

可是,在我们有心报效祖国时,却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国门。

马来西亚那么一块宝地,没有天灾、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又居于世界要冲,如果真的有英明的政府,摇身变为世界强国绝非难事!

反观新加坡,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又是弹丸之地,可是,现在我们只有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着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强大!

这种感觉真的很复杂,真的很难以言喻!

  谓之“悲壮”,我想应该甚为贴切。

后记  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从小时候开始就自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

从小读的书就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

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一套书大概就是一套三十本的中国历史漫画图集。

在我小小脑海中,出现的总是滚滚的黄土和快马飞驰的勇将。

长大了一点,看过《中国人史纲》、《中国寓言》,偶尔会翻翻《唐诗三百首》。

  那时,我真的自认为我是中国人,我的文化之根和这里的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我的梦想就是回归中国。

英文我认为不重要,因为我要去中国,从没认真学;马文我更是碰都不碰,甚至常以考不好马来文自嘲。

可以说,我很偏执。

我只有认为有必要的东西我才会认真去学。

到了高二,我的国际视野才宽广到足以让我理解英文的重要性,我从那时开始才急起直追,算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绝没到“好”的程度。

但是,马来文,我始终不愿意去学习,在统考中马文拿了惨兮兮的“B6”还常拿去说嘴。

  去年9月,我来到了中国,就读于中国最好的大学,学习着自己最想念的中文系,一切看起来都像梦想成真。

但是,来到了这里,我才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我是马来西亚人。

我才第一次感觉到:我有可能是爱国的。

在祖国成长的每一部分,不管是口音、思维等,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即使我可能算是马来西亚里最中国的一小撮人,即使我跟很多中国同学相处得不错,但是我仍然能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不同之处。

不管怎么样,在中国,只要是外国人,就真的只是外国人。

  那么我到底该何去何从?

这是我一整个学期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迷茫中,在摸索中,我才会写出上面的三篇文章,试图找到马来西亚华人的定位,试图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决定自己以后要到哪里发展。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留在中国还是去到西方,就注定了只能收到单方面的信息,很难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

此外,留在中国,或许就只能是成为一个尴尬、孤立的个体。

去到西方国家,那更是彻底地孤立,存活在一堆思维截然不同的陌生人之中,甚至还可能面临他们的排斥。

  可能,我仍然会回去马来西亚,即使我们目前仍然要活在打压之中,即使要存活在一个难以实现自我的空间。

但是,我或许可以用手中的一票继续给国阵施加那千万分之一的压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个开心的人。

即使薪水不高,即使物质生活不丰裕,即使很难真正地实现自我,但是只要能在自己最熟悉的家乡、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幸福或许就那么简单不是吗?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天涯论坛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5152926-1.shtml网易教育论坛 (来源:人人网)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个怎么样的存在?

:http://edu.163.com/14/0331/08/9OLDRP5800294III.html百度贴吧》马来西亚吧:http://tieba.baidu.com/p/1076671089

 8 ) 一路有你

个性保守的全叔寂寞地过著一个人的退休生活,他唯一的寄望是爱女美蓉学成归国,在金马崙安家立业,但女儿却带回洋人女婿班杰明。

班杰明轻浮的外表令全叔对他十分反感,大力反对将女儿终身幸福交给他,但也无法动摇爱女的决心。

全叔只好开出唯一的条件,希望两人举办一场华人婚礼,而女婿班杰明必须跟著全叔去亲送喜帖。

一张地图,一台重型机车,一切转折就从这趟派喜帖公路之旅开始。

Astro本地图创立的「全民电影」计画的新作《一路有你》,是一部表现无价亲情和共通人性的清新小品,并将马来西亚的金马崙、槟城、柔佛等地的美丽山水尽收其中。

资深演员李世平、前选美小姊尤凤音和澳藉演员班菲佛的演出组合激发出截然不同的火花;台湾录音大师杜笃之的亲自操刀,更令本片更有著无懈可击的声音表现。

导演青元继《大日子》《天天好天》等两部卖座的温馨喜剧后,已建立起个人的风格,成为大马华语电影的中流砥柱。

新片《一路有你》要到2014农曆年才在大马上映,桃园的放映为全球首映。

 9 ) 大马,多元文化交融之地。

电影一定需要人造的强烈戏剧冲突吗?

并非一定。

电影的台词一定要那么舞台味十足吗?

没有必要。

淡淡的风格,反而让我们更加喜欢。

这部电影就是这么淡淡的味道,却让人乐于接受。

已经习惯了,去一个地方旅行之前,找几部当地电影看看。

电影真是寓教于乐的好载体。

马来西亚的华人保留了传统,那些有很多国内已经失去了。

到底什么是现代,什么是传统,两者是否可以截然分开?

一味追求所谓现代化,把现代化同物质发展紧密相联系,是我们认为一条绝对正确的道路。

现代化,基本等同于拆掉旧房子,换成全国统一的摩天大楼和形如鸟笼的高层公寓。

在很多国内县城,我都发现,高层公寓越来越多,那真是生活的需要吗?

大马文化交融,伊斯兰,马来和中华文化交融,又杂着一些西洋文化,所以,那里的文化别有魅力,值得体验。

电影里面,已经有所表达。

 10 ) 马来西亚史上最卖座片

我是在本片上映1月底0日之后三周多才去电影院看的。

是啊,身处马来西亚,为什么一定要支持美国片呢,我这样告诉自己。

也正是在第四周,《一路有你》打破记录,登上全马票房第一的宝座。

这也是第一部华语冠军片(华人占马来西亚四分之一人口,马来人占三分之二,其他是印度族人)。

如果说女主角演技有点做作是唯一不足的话,其他都非常自然,温馨。

世事无常,老爸失去妻子后,无力独自照顾女儿,让女儿跟妹妹去英国生活。

女儿哭着上车,在车窗上画着家的样子。

转眼十几二十年过去,老爸要接受西化的女儿,西方的女婿。

但他坚持的还是要坚持,包括和女婿一起骑摩托去派喜帖。

那么多同学,已经走了。

大家走过不同的路,有笑有泪。

最喜欢的就是女儿再次在车窗上画两人骑摩托,窗外的电线就象道路一样。

马来西亚还是很原生态的感觉,拜天公也热气腾腾的,传统的年味让人安心,各种语言和方言夹杂着,交汇着。

老爸其实听得懂女婿的话,让我回想起《喜宴》。

有很多让人眼眶发湿的情节。

爸爸做的生日面,女婿真诚的眼睛,可爱的女邻居的唠叨,银发却依然美丽的穆斯林女同学法蒂玛。

但无论如何,能够做的,还是抓紧做吧!

就象那热气球。

我也想说,我爱你,爸爸!

《一路有你》短评

像微电影和轻文艺学生短片的混合体。表演看得出努力,但仍是学生水准:女主浮夸,爸爸和男友青涩(乐队主唱怎么可能长这么挫?!)。俗套(微电影的小学重聚、梦想气球、画画;文艺系的红白事,跳神,妓女,怀孕)但完成得不错,偶尔灵光一现(父选的衬衫和初恋家沙发一色)。人情概念化。

7分钟前
  • 阳朱
  • 还行

马来西亚影片,类型多偏公路片。一路有你,不仅仅指恋人、情侣,夫妇。更有小学同学“十二生肖”浓厚的友谊,更有浓浓的父女情,还有马来西亚老头和英国洋女婿的一路互相拥有,互相接纳和包容。达成老班长遗愿放热气球和结尾婚礼VCR是两个催泪点。

9分钟前
  • Cheng
  • 力荐

干!吃羊屌

14分钟前
  • 较差

平平淡淡,淡淡的,慢慢的用心去看的电影。配乐很好听

18分钟前
  • 倚雨听风
  • 推荐

生在马来西亚这种多母语的地方,得剩多少事啊!

21分钟前
  • Catcher
  • 还行

女主演技就三个字:烂、烂、烂

23分钟前
  • 小新
  • 还行

有些地方略微粗糙,不过马来人物风情挺不错的。

24分钟前
  • 菲利普
  • 推荐

没啥可说的

28分钟前
  • 不吃饭的饭卡
  • 很差

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是华语?

29分钟前
  • 孤独的√3
  • 还行

如果一部电影的片头可以打分的话,这部电影绝对可以拿100分!一开始音乐响起来,太抓人了,忍不住就想看下去。马来西亚的电影,总能看到这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东西,不管是文化、传统还是人情,都可以感受到共鸣,那种文化的相同感油然而生。对比那看,那些好莱坞拍的“华裔”电影,《摘金奇缘》《别告诉她》,完全是在自娱自乐,为什么中国观众不感冒,是有原因的…

34分钟前
  • 喵次啷个哩当
  • 力荐

大王和我都感动得泪汪汪了呢!好爱好爱low low的口音

36分钟前
  • 小鸡小鸭过家家
  • 力荐

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

39分钟前
  • 吉光片羽
  • 推荐

人养我,我养人,我爱你。

42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力荐

跟着电影节看片

44分钟前
  • 张胖子
  • 推荐

其实细节基本忘光了。挺温馨的亲情贺岁片,同时加入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与时俱进的探讨,挺有意思。片尾的热气球是个想象力的点。片中多语言的切换,尤其那个小朋友的翻译是亮点。

46分钟前
  • 还行

马来西亚的华人保留了中华文化,真的很好,希望能成为马来西亚的主流

49分钟前
  • 绿色阳光
  • 推荐

家庭教育片

51分钟前
  • 半个我zway
  • 还行

中国式亲情,马来华人生活

56分钟前
  • 曼特宁
  • 力荐

鬼使神差,看了个和除夕新年同步的贺岁电影,温情满满的马来西亚乡村公路片。和马来西亚别的片子一样,平易亲切不装,深入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得很好,普普通通老百姓,淳朴又善良。不停换衣服的沙发怪人和秉持传统的倔老头自行车组合哈哈哈哈,坐着自己做的热气球飞到空中撒骨灰,结果气球坏掉,凑齐十二生肖老同学,人妖树最后开了花。。。诸如此类,感人好笑。

59分钟前
  • thintoy
  • 推荐

当年同事疯狂推荐我,才去看的,可能看得电影的种类多了,免疫稍微比同事高了一点点点点,我不觉得好笑,虽然立意不错,符合贺岁温馨亲情片的需求。但是还是觉得很老梗(不过贺岁片老梗,是可以接受的)。

1小时前
  • 忘川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