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部电影在资源列表里很久了,但是都没有下载,因为以为是那种朋友之间众叛亲离然后又幡然醒悟的老套路的事,后来由于抵制不住西蒙的诱惑,就下载来看下,发现比我当初的判断要深刻的多。
第一眼就喜欢里面的老板,不仅是他说的话,而且他的演出也十分出色,发音和allen一样的动听。
除去里面滑稽的场场故事外,其他的事情就是比较俗套的,可是整个故事所展示的社会现实,却真是给了我当头一棒。
一直以来,我都在商业和文艺中艰难的抉择。
之前在市场部实习,发现老板提到最多的字就是钱,无论是做文案还是促销,老板都是以价值来衡量的,让我这个在学校里读经典理论的家伙很受不了,于是一次次的辞职。
每次辞职后都躲在小说,电影,剧本,音乐中。
每次都是彻底的逃离,虽然我知道我不可能一辈子都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这世界是这样的,我必须接受。
如果我想实现我所谓的梦想,我必须适应所有的游戏规则,做出可能不被自己内心接受的东西。
很简单,就像如果想获得学校的评奖,必须采取其他的一些措施,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每次我和同学都鄙夷那些做出额外努力的人的时候,终于有一天,我们也成为了这样的人,那时,我们就彻底的Shut up了,否则就是在打自己的耳光。
这世界没有纯净的,同学说受不了社会,于是决定留校当老师,可是学校就很清静吗?
现在连寺庙都有权益之争。
于是我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可以文艺,但是不能不面对这个社会。
你要说爱这个世界,但是不是在象牙塔里。
而是当你知道了这社会是如此的丑陋不堪的时候,你还能大声的说出,你爱这社会。
西蒙的爸爸说,爱因斯坦说,不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也是对的。
很多时候,我想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可是如果你都没有这个能力,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连自己的未来都迷茫,你怎么去帮助别人?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要有能力的,需要付出代价的。
这部电影敲了下我的脑壳,让我开始明白很多事。
这大概就是成长之毒。
可能就此越来越远离纯净的过去,但是必须经过这条路。。。
因此,我打算be smart,开明点,不和这个社会撞得头破血流,聪明行事,找到一条路来走。
凭记忆回忆,可能没有完全指出。
1、在杨找来双性人脱衣舞娘被老板训斥后,出门有幻想所有同事为自己欢呼。
2、party上遇见东山再起的瑞秋,那个曾经含泪说着:我会永远记住的女星,对杨说,你是谁,我好想见过你吧?
3、在假面舞会上,杨知道梅根和上次复合后,呆坐在一边的时候被上司过来取笑。
欢迎补充这是一个高素质愤青的遭遇史只能说是遭遇史,说成长、发达、堕落、醒悟都不怎么靠谱。
男主又贱又萌,是个勋爵哲学家的儿子,读到了哲学硕士,却喜欢裹在名利场里。
说话做事不经大脑,有自己的正义感和英雄主义倾向。
其实现在看来就是一部中二史:“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
中二最终醒悟混上主流,又彻底而决绝的退出了…汗,被我一说简直变成了瞎折腾…还好最终抱得美人归。
喜欢上 SimonPegg 后,翻出这片子来看,才发现自己很早以前就看过。
不过那时只觉得过于癫狂,现在却觉得心酸之余结果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这其实只是部好莱坞电影。
不像是英伦风格。
倒是对原著很感兴趣。
ps :Simon穿上阿曼尼简直帅到爆表!
或许是因为现实残酷,电影总是愿意来个童话般的美好结局。
在《如何众叛亲离》的前2/3,深刻地揭示了这是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所有人都现实得一塌糊涂,生活有着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要穿着得体;纽约女人不会和窝囊废约会;你不是罗宾汉,从来都不是;我拍他们马屁,他们拍我马屁……阿玛尼、拉夫·劳伦、欧米茄……当然还有身材火辣面容姣好的美女,在这个花花世界,男人们面对的是一大堆的诱惑,还有成功的压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不能成功——我能成功,我就知道。
”男主角西德尼·杨对着他哲学家老爸语无伦次。
此前,他一直坚持着自己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生活原则,不被明星贿赂,拒绝经纪人的各取所需,不把名流当一回事。
他要嘲弄、抨击、贬低所有自以为是的名流!
多么矛盾的人生,就像《穿prada的恶魔》一样,身在名利场,却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骄傲姿态。
是幼稚还是高尚?
——“我和你们不一样。
”——“你们是什么意思,人类吗?
”——“电梯对时尚敏感,如果你没穿prada,它就会夹断你的手。
”——“你就不能长大吗?
”在他失去心爱的女人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成功对一个男人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如破竹地向现实妥协,去他妈的自尊,去他妈的特立独行,只要和名流一样装逼,名啊利啊就全部滚滚而来。
他再不是那个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英国怪胎,他是全世界最重要的40份杂志之一《锐利》的中层管理者,他是全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纽约的重要人士,他拍名流马屁、名流拍他马屁,他在一定程度上呼风唤雨,美女纷纷投怀送抱……唯独他嘴角常带着的一抹笑,是在嘲笑丢开原则的自己吗?
法国女作家萨冈说过:“ 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认识到那没什么意义。
”于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们的男主角忽然思考起了人生,而后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他又变身成为旧日的犬儒,大出洋相,飞越千山万水去追寻他的真爱。
多么美好的结局。
男女主角都找回自我也找到了真爱。
然而我们不是男女主角,我们有那份勇气吗?
标题:冷暖自知,坚持意味众叛亲离栏目:《如何众叛亲离》影评作者:朱古力众叛亲离,非我本愿。
都是被人逼的,区别在于你要妥协荣耀,还是饿肚子让自己痛快。
我喜欢影片的名字《如何众叛亲离》,磅礴大气一看就是喜剧。
主角是个以恶搞名人出位的记者,专门写抨击文章,在英国常被打击,杂志眼看倒闭。
但他的恶搞居然引起了美国时尚名杂志主编的一丝兴趣,该主编当年大学也是这么折腾的,千里迢迢让他来大都市上班。
主角自然也是兴致勃勃,满怀欲望。
于是笑料至此开始,第一夜泡妞失败找了个人妖,让房东老太太崩溃。
上班无人理会,格格不入,所有人都当其菜鸟,而他尚不自知自讨没趣。
他大闹大吵,却总是事与愿违,看上一位美女新人明星,人根本不鸟主角,他却把女星的狗给弄死了。
主角去问主编,你想我怎么样,我在这里什么也干不了。
主编只是告诉他,别再给我闹了,行了,你我都知道,我们抨击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参加宴会的入场券,现在我让你进入名流这个圈子,你就好好给我呆着,干点正事。
主角倍受打击,唯一陪伴他让他觉得自己收获幸福的女同事却也是个跟道貌岸然副主编有过一段的小三。
当然主角也算是出身名门,他父亲是英国知名学者,母亲是英年早逝的女明星。
他终于妥协,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
然后瞬间名望利益女人再次拥抱了他,直到他终于梦寐以求可以跟女星上床那刻,他才想起自己已经忘却了最想要的生活,那是拿尊严和热情所换。
于是他反抗了,继续让上流社会出丑,为的是找回自己,同时紧紧拥抱真正自己所爱的人,到此所有的笑料才算收场,上演一幕爱情。
那么这样才算是众叛亲离。
这个片子好玩是不纯粹恶搞,根据真事改编,用漫画《食梦者》中的言论,算是严肃搞笑,其实皆是心酸和格格不入的人情冷暖,让观众感同身受,产生无与伦比的爆笑。
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一般笑料的产生,都是尴尬的开始,我们在现实中最排斥尴尬,所以我们衣着光鲜、坦途得体,为的是别得罪人或者制造让自己无法下台的场面,但我们看到一个不识好歹的人在影片种插科打诨却被到处打枪,毫无所获。
我们不由得狂笑(不用排斥,那就是讥讽,且内心无比喜悦自己没犯这样的错),但谁又能否认我们内心没有这样一丝认同——真想这样痛快活!
不过内心马上告诉自己,别扯淡了,好好工作。
那么,用一句很扯淡的收尾——这就是人性。
一个有想法的记者,虽然这想法未必有用,但他至少是一个坚持的人,被名利所吸引来到上流社会,他的不适应既有自己的矜持羞愧,也有他最根深蒂固的坚持。
屈服是不对的,要做自己。
但做自己让他倍感挫折,那些光鲜下的灯影,背后却是腐烂和冷漠。
在荧光幕中大声说出我好快乐的明星多数都是做戏,架不住精心安排。
这对他的冲击蛮大。
他有一度妥协,只因失去了最爱的女人。
在他勇于表达对女同事的爱的时候,女同事却率先一步选择了虚伪却比自己有前景的副主编。
男人更多时候不是在跟女人谈恋爱,而是对抗潜在的其他男人给自己的压力。
因为诚如村上龙所说,男人如同消耗品,女人则是战利品。
在这方面,主角是个弱者,直到他放弃他的坚持,做一个温顺的人,随即机会也就接踵而至,他成了有名望而成功的人士。
直到他重要的心爱之物母亲遗留的戒指被人当随意的赌约任意玩弄,而他知道心爱的女同事一直在等过去的他,他再也按捺不住振作起来。
却也是他弄得上流社会鸡飞狗跳,打破了他们精心维护的“生态平衡”。
所以基本如何纸醉金迷,美女如云,物华时尚,这都还是一部草根精神浓郁的人文电影。
有点类似《穿普拉达的女巫》,区别更幽默,当然也更让人觉得荒诞不经,但这就是我们时尚圈。
其实任何圈不过如此,一旦都能构成圈子,意味着他设置门槛,不允许不同意见的介入,固步自封,一帮人以此养老,容不得其他的声音,莫问动机,当你一旦这样想,你的确会过上体面的生活。
但你身上那边被我们称作“生命力”的创造力必然消失殆尽,你已经是一个老人。
幸好我们的世界是有老人统治,你只是融入就够了。
并非说打破就是有理,但我们的价值观太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浮动,如果说主角在没有获得名利的时候他的所有抗议都像作秀,但他影片结局,他放弃了别人让他妥协而换来的名望,去选择自己要的。
那种坚定和踏实,才是最重要可获得快乐的规则,即便那样众叛亲离。
但谁知道呢,能跑掉的未必是重要的亲,也早该离的。
话是如此,现实总不尽兴。
所以影片中的主角才给足了我们一小时的笑料,半小时的唏嘘。
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能做到也仅仅是尽量不违心,但这大概才是最困难的要求。
最后做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
因为出身草根,我对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固然也有着潜在的仇富心态,直到后来我一直在看《八卦天后》,里面无外乎在讲一对对男女互相变幻恋爱关系的故事,主创似乎饶有兴趣讨论恋情到底有多少种模式可以在其转换。
这个不是重点,但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确我并没有那么仇富了,因为那样太狭隘。
上流社会固然有着大家所讨厌的虚伪娇纵,但他至少做到即便如何讨厌你,还是可以彼此存活下去。
而好的艺术作品并没有很明确的功利心态,教你如何去做,而是告诉你,世界本该如何,你可以自己考虑何去何从。
但最本质的,谁在自由意志都不该被剥夺。
好的有人文追求的作品应该潜在都在鼓舞人们追求真善美,只是这样好难,隐含地讲。
当然也有反例,比如《小时代》。
反正这的确是很有意思的时代。
尽量让自己心态健康,不说让你高尚,其实他涉及养生,你就当照顾自己。
不然还能如何呢。
试试看吧,某刻我们也众叛亲离一次。
虽然我们都知道,那样好难。
END
1.做多动的狗仔或者浮华空虚的时尚媒体,注定了你与普利策无缘,社会责任感看上去就像是没头没尾的扯淡。
2.搞笑,一定是必须的。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虚无。
给自己一些实际的笑声,证明我们还好好地活着。
哪怕苟且偷生。
3.任何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原则,那些看上去坚强不可动摇的原则,其实也一样柔弱。
4.让我学会了制造一些有意思的桥段。
5.宠物猪证明主人公是一个多好玩的人呢。
冲着simon pegg下载的,然后发现女猪脚居然是Kirsten dunst,让我那个意外啊虽然题目这么危言耸听仿佛影片多么惊世骇俗其实都不过是浮云啊浮云云丫根本就一爱情片,还是老套到死那种男猪是一满腔抱负从英国跑到美国一八卦杂志(大概是吧,我也不知道怎么定义那个)工作的失败男女猪是和已婚上司婚外恋的纠结女剧情大概就是——诶,他们在酒吧相遇了诶,他们居然是同事诶,这家伙是白痴吗(女猪独白)诶,她居然和已婚上司有一腿(男猪shock)诶,原来他也不是那么白痴嘛(女猪再独白)诶,我居然喜欢上她了(男猪独白)诶,那家伙居然肯离婚和她在一起诶,男猪改头换面飞黄腾达了诶,她居然没和那个人在一起她喜欢的其实是我(男猪再shock)诶,他们在一起了嗯……枉费我居然分了三四次才看完,真bs自己……倒也不至于是烂片,不过就是没多少出彩的地方就是不过simon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恶搞不舒服斯基这种没心没肺的白痴角色居然非常地衬他
看完这电影,我想谈谈“游戏规则”。
我有若干朋友,自从登上某个不错的工作岗位或者考上某个好学校,心性上顿时就变得牛逼无比。
坦率地讲,我是相当嫉妒他们的,按照我若干朋友的朋友们的话说:“他们和你适用的,已经不是同一个游戏规则了。
”我觉得悉尼扬的最大幸运,就是遇到了一个好老板——他点醒了悉尼,让悉尼扬明白了自己的糟糕究竟源于何处。
“你看不上他们说他们的坏话,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进入这个Party!
现在你进这个Party了,就请你闭上嘴,踏踏实实地干好你的工作!
”悉尼扬为何“众叛亲离”?
答案不言而喻。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至少大多数人都是。
往往当我们还是小人物的时候,才敢恃才傲物,卓尔不群,说我们想说的,骂我们想骂的。
拽尾在污泥之中,聒噪于朋党之间——上头的人不屑于欣赏我们,我们就互相八卦他们与他们老板的二三事,聊以自娱。
直到有一天,我们发达了。
小人物一步登天,混到了当年自己八卦的对象方能混到的地步……于是万事颠倒,攻守之势异矣。
以往的朋友不再理我们,而我们的习性暂时还停留在混迹于市井中的高度。
我的师兄现在在海淀法院。
当学生的时候,他总跟我说司法界的黑暗内幕,并且一口咬定海淀法院也是如此。
后来他走上工作岗位,人缘据说不是很好,原因很简单:他跟他的同事也还是说这套。
于是“众叛亲离”。
这其实就是一个“游戏规则”的问题。
当你走入一个社会阶层或者社会团体,要么,就去适应它们的游戏规则并且大唱赞歌,要么,至少也得适应游戏规则但是缄默不语——千万不能做的事情是:“你在这套游戏规则下混饭吃,却还不给它面子,一定要骂个狗血淋头才够本儿。
”某同学上了X京大学,是朋友给找的关系。
按说这种潜规则既然你已经享受了它的果实,就不要在帮了你的人面前大声抨击它。
可他还是义正词严,挥斥方遒——这情景看得我真想飙泪。
朋友就是这么失去的——你和他们站在同一片天空底下,吸着同一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混合成的废气,却还要喋喋不休地把得肺癌的恐惧施加给所有人。
我cao你格娘老子!
你这种人,不揍你揍谁!?
道德捍卫者就别看这电影了,你们会觉得很虚伪——但职场之上,名利之中,又有谁是不适用于这套规则的?
有人说我笨我听不懂。
“入乡随俗”这个词你总懂吧?
不懂就别告诉我你毕业的文凭不是从办证儿的那儿买来的。
人人都是悉尼扬,人人都曾为了功成名就而失去过自己的一些朋友。
农民多收了三五斗麦子,还想换个老婆呢~又更何况一个月多了三五千块钱……难道我交个比你档次更高的朋友不可以啊!?
至今,我仍旧嫉妒那些比我混得好的人。
因为至少他们看起来很2B,而我却连2B的资格都没有。
没法子。
游戏规则,我们适用的不是一个嘛~~
主角梳着一头Radio Head主唱在Karma Police MV中的发型,然后惊世骇俗的奔驰在男版The Devil With Prada中安妮海瑟薇的道路上。
或者说,我更愿意将之比作英伦范儿的《The King of Comedy》,由罗伯特德尼罗演绎的喜剧之王。
同样是两个执著的疯子敢于摈弃一切世俗的价值观,为了自己的理想或者叫欲望而不顾一切。
有人这样评价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帕金:首先人物的行为都是极端的,是对社会现象的浓缩与夸大;另外所有的表现都是真实的,是具有这种环境与性格的人物的自我宣泄。
先不说“浓缩”和“夸大”与“真实”到底有没有自相矛盾,我极端厌恶一种说法,就是一部电影“提炼”或者“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
没有什么能影射生活,这就是生活。
But Im a creep, Im a weirdo.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主角的行为尽管只涉及到自我实现的奋斗过程,并没有伤害到其他任何社会个体的权益,但是他的举动超出了道德或者“文化”的界限,让某些社会中坚分子感觉不适,所以他是一个不为身边众人所容忍的疯子。
生活中有许多正经的男男女女,也有不少疯狂的傻叉。
从很小的时候起,后者就是我的心中偶像及梦中情人。
现在想想,这估计与我的性格有关,我是天生的好奇狂,一个人敢于作一件旁人都不敢做的事情,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意志,这种人的脑子里,一定有很多超乎人类极限的奇思妙想。
能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我的一生一定不会平庸。
我不是为了来一部电影中寻找尼采,哪怕事实上他的哲学鼓舞(或者说煽动)了一个民族,然后上演了人类进化史至今最疯狂的奇迹。
我只是痛恨一个柏拉图式的结论——在理想国中,哲学家之所以无法称王,是因为正常的公民不会去选择他。
每一个哲学家都在等着别人选择自己,这注定是一场悲剧。
因为你知道,去他的自由选择,我不需要别人来帮我选择,我只愿意做我自己。
I want you to noticeWhen Im not aroundYoure so fuckin specialI wish I was special可是,这个顶着Thom Yorke发型的小丑居然没有坚持到最后。
他不敢如帕金一般把自己的偶像绑在椅子上,然后在数千人的剧场之中以一个接一个的笑话完美谢幕。
他穿着德拉古拉伯爵的袍子,却又摘掉了牙齿,然后如小丑般跪在大雨之中祈求两个怪物的施舍,以及上帝的原谅。
But Im a creep, Im a weirdo.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你以为你得到了蜘蛛侠的女人?
你以为你找到了自己的mary jane?不,我们依然都只是懦夫,然后无能为力的缩进沙发,等待生活拿走本来已经属于我们的一切。
我害怕平庸,我害怕单调,我害怕一种超感觉的病,我害怕我的一生只在无能为力的漩涡中忍受眩晕,而世界就像一只生锈的齿轮只在日复一日的消耗磨损,然后不对宇宙的进化产生任何意义。
我想迸发出火焰,不管那是变成天使,还是烧成灰烬。
I dont care if it hurtsI want to have controlI want a perfect bodyI want a perfect soul——Radio Head, Creep感谢Radio Head, 伟大的民族果然是心意相通的。
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即将握住成功,但又放弃了。
也许在成功面前我们会失去许多,失去自我失去本真。
也算是一部揭露Hollywood明星的速成法,靠炒作,靠搏出位,见利忘义。
可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的插曲,在情节转换时悠然而出,摇摆曲风,听的还是蛮舒服的。
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不够精彩,但是我却非常喜欢。
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没有怀揣恶意不过是忠于自己以各异的方式努力着前进。
将人划分好与坏实在是极其愚昧的。
屁股决定脑袋,立场促成行动。
所以任何一种行为必然存在其反射的意义,因此不该由于偏见而遭受指责。
何况年龄也不再允许我们还拿自己当祖国花朵,一脸嫩相的作出那种好人-坏人模式一刀两断的天真论断了。
最重要的是,我格外喜欢它的原因是那么多人都不喜欢它。
更多的人认定这不过一场闹剧,可是从头到尾我都为它的真实感动不已。
男主角才华横溢,然而为了真实的生活他愿意背弃自尊。
这样的举动远比那些以批换未来的处女下海更加悲哀。
艺术从来都只是金钱养的狗,才华再高都不够买块地,真理永远是于血泊中诞生的。
然而无论多么残酷,始终是看到别人的共鸣远远比不上自己的恻隐。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个禁忌的底限是他人不可触碰的。
对于蜘蛛女来说,应该是他那段略显不伦的糊涂恋情。
梅根·福克斯也可以为了他那条惊悚的吉娃娃(也可能是小鹿犬)打破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战斗到底。
而桀骜不逊的浪子背井离乡,抛下情谊放低自己,那些一面左右逢源一面克己压抑的景象瞬间历历在目。
看上去那样的光怪陆离,却如此自然。
2009年的冬天好象特别冷。
看完电影的时候,我竟然觉得自己捱过严冬便可以坚强无比。
从此再不用讨别人的慰藉,真心实意也好虚情假意也罢。
标题党
就是有点英式恶搞的片子吧
在这个系统中它不是调节平衡的硫酸,但好过那些ph值在7左右震荡的庸俗货色!
没创意
男版《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从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起我就对克里斯汀邓斯特另眼相看。蝙蝠侠的女朋友给我的花瓶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我没有发现她原来正是我比较会中意的那种知识分子型女子(这个词听上去好像比较死板,well,我是说像安妮·霍尔那一型的,我这种人会比较喜欢的女子)。
其实很不错
有点烂 除了几个美女
为期一周的好好学习让我回到无论啥片都能找到笑点泪点的良好状态
Kiki太美了.如果没有fox的botox bictchy face会更好.
唉 烂
屁
SimonPegg的表演算是个亮点。
pegg一上来我就爱上这电影了 因为我知道他在电影一定好看
还是怀念当初
simon以前的风格没了 商业化了 美国化了
非常俗套的喜剧,比起《布莱克书店》这些,完全不值一提。可惜了这庞大的制作!
最喜欢看狐狸小姐了~~
一个演员的才华不需要任何附加元素,不要内敛不要因地制宜,就是赤裸裸地喷涌出来。天知道我多么多么想看永不存在的[僵尸肖恩]续集!
有点男版时尚女魔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