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点评本片中的亮点!
哈2是我觉得所有电影中除了哈7以外最经典的一部,也开始真正进入了与伏地魔的战斗中。
多年之后的再度重温,仍然让我心潮澎湃。
1、发现达利的生日就在哈利生日的前夕。
2、多比对哈利的阻止,证明了整个事件都是卢修斯在幕后指使的,包括故意把日记不小心给了金妮。
3、韦斯莱家有女初长成,不过金妮一直戏份不多。
4、拽歌还是很帅的,另,这次重温关注罗恩也比较多,不过这集中,罗恩自从收到妈妈的吼叫信后就没起太大作用了。
5、发现了一个细节:德拉科在丽痕书店遇到哈利他们之前,从一本书上撕了一页,不知此景如何解释。
6、赫敏的巧克力色头发越来越浓密了。
7、洛哈特教授是中老年妇女的偶像,连罗恩的妈妈也是他的粉丝。
8、汤姆里德尔怎么看都像亚洲人,一副韩剧男主角幽怨表情,不喜欢。
9、那台车行踪很诡异,把哈利他们送到学校后貌似出了毛病,后来也不知道上哪游荡了去,在禁林的蜘蛛洞又来营救他们。
10、虽然哈利的力量有限,但在凤凰福克斯和宝剑的帮助下,还是战胜了蛇怪。
另,只有真正属于格兰芬多的人才能拔出宝剑,和哈7刚好吻合。
11、决定自己的并不是能力,而是选择。
哈3以后的留到元旦看,end
继续电影和小说之间的差异的记录之旅。
使用的标准和第一部一致:★☆☆☆☆:非常糟糕,对整个故事的推进产生了不良影响,或者传递了违背小说原著的意思。
★★☆☆☆:不是太好,感觉有点多余了。
★★★☆☆:还可以,不失不过,功过相抵。
★★★★☆:还不错,为了篇幅和经费预算,还比较恰当。
★★★★★:非常好,修正了一些原著的bug,使故事的推进更顺畅。
★★★★☆:简化暑假哈利生日时在德思礼家里白天的待遇,删减哈利对朋友不联系自己的难过之情。
删除了哈利因多比使用魔法而收到警告信。
其实也对,看小说的时候就觉得魔法部非常奇怪,怎么可能没有检测到使用魔法的到底是谁呢。
但是这样的话,就削弱了哈利内心的惶恐。
★★☆☆☆:电影中弗农姨夫并没有藏起魔法相关的东西,是因为卧室内发出太大的声响而被吵醒,而非下楼取霍格沃茨相关的东西。
如果没有藏起来的话,哈利在德思礼家的生活也没有特别糟糕。
★★★★☆:简化了哈利在罗恩家发生的故事。
没有了一起抓地怪,没有参观罗恩的卧室,没有一起玩魁地奇,没有发现珀斯变得异常忙碌(其实把珀斯恋爱的内容都删了),几乎哈利到达到达当天就出门买东西然后回学校了。
★★☆☆☆:改成金妮出现时在找鞋子,形象瞬间变得有点鲁莽粗心了。
★★☆☆☆:改成在使用路飞粉时,哈利是因为紧张喊错名字。
小说里是被烟呛到了,感觉更合理一些。
★★★☆☆:改成马尔福爸爸直接把东西拿到现场卖,小说里只是拿着清单过来。
★☆☆☆☆:当哈利不知所向时,罗恩一家居然完全没有担心哈利,已经在书店买书了。
这样很奇怪啊。
★★★☆☆:改成了赫敏帮哈利修眼镜,而不是罗恩爸爸。
★★★☆☆:将哈利把洛哈特教授的书扔给金妮改成罗恩妈妈都拿着去签名了。
★★★★☆:删除了罗恩一家河哈利去古灵阁取钱情节,减弱了对罗恩家穷窘的描写。
★★★★☆:删除了卢修斯和阿瑟打架的情节。
★★☆☆☆:删了他们非常着急地赶路去国王火车站的情节。
★★★☆☆:增加了罗恩和哈利追火车的戏剧性。
★★★☆☆:当罗恩和哈利到达学校时,迎接他们的是费尔奇而不是斯内普,也没有哈利和罗恩看到礼堂的情况。
★★★★☆:删除了洛哈特教授和哈利的对话。
★★★☆☆:将植物课换成格兰芬多和斯莱特林一起上,增加了马尔福的戏份。
★★★★☆:将罗恩收到吼叫信的情节和哈利被柯林拍照的情节合并。
★★☆☆☆:将把罗恩送去海格那里的原因改成海格知道该怎么处理,小说中是海格距离那里比较近,感觉还是小说的理由更合适。
★★☆☆☆:改为由赫敏解释泥巴种的意思,还是由罗恩这个在魔法世界长大的人来解释比较能传递这个词的深层恶意。
赫敏不在魔法世界长大,应该不太会觉得被冒犯。
★★★★☆:删除了哈利三人参加尼克的忌日的情节。
★★☆☆☆:删除了哈利发现费尔奇是哑炮的情节,让费尔那么笃定地认为哈利是凶手显得很奇怪。
★★★☆☆:将哈利第一次听到蛇语与洛丽丝太太遇害、发现蜘蛛乱爬合并。
没有了万圣节派对的设定,这么多学生突然涌出到走廊就有点奇怪了。
然后哈利解释自己在案犯现场的理由改成帮罗哈特写回信。
★★☆☆☆:将罗恩说的即便在魔法世界听到别人不能听见的声音也是不吉祥的改成由赫敏说,和泥巴种的解释一样,还是由罗恩讲更合适。
★★★☆☆:将对事件的处理放到现场。
★★☆☆☆:将魔法史课上的提问改成在麦格教授的变形课上,其实不算特别合理。
赫敏在非相关课堂上提问。
★★★☆☆:改成斯莱特林和格兰芬多一起上变形课。
★★☆☆☆:小说中将纯血统,提及了巫师和女巫受到普通人的歧视和压迫。
★★☆☆☆:小说中,格兰芬多和斯莱特林的分歧时后面才发生的。
★★★☆☆:删除了哈利他们向桃金娘询问关于事件的情节。
★★★☆☆:删除了学生们对哈利的怀疑。
★★★★★:删除了赫敏骗取洛哈特的签字去借禁书区的魔药书制作变形药。
其实小说中这一段有点多余,直接用隐形衣偷就可以了。
★☆☆☆☆:增加了魁地奇比赛的戏剧性,游走球的破坏力更强,而且马尔福居然和哈利竞争了一下,增加了海格、赫敏他们发现了游走球的异常,并由赫敏制止了游走球。
邓布利多又来看球了!
这个改编有点过分了,都这么明显了,大家都不制止吗?
当然,小说中也有bug,小说中两兄弟发现了游走球的异样,并要求暂停,在商量对策的时候,哈利要求不用管他,更合理的方式是通知老师。
★★★☆☆:增加了哈利在医院中听到神秘声音的情节。
★★☆☆☆:电影中交代不明,显得麦格教授早就知道密室的存在。
★★☆☆☆:删除了格斗活动中,学生在台下独自练习的场景,将马尔福和哈利的对决放到台上。
这样马尔福的作弊也太明显了,当然将哈利的蛇语也同时呈现,比较节省时间。
★★★★☆:删除了赫敏和斯莱特林的一个女学生的格斗场景。
★★☆☆☆:删除了马尔福变出蛇来是斯内普教的情节。
感觉这样更合适,我不喜欢把斯内普的形象塑造得那么糟糕。
★★☆☆☆:又将罗恩的台词给了赫敏。
真心的,关于蛇佬腔这种背景真的由罗恩这种魔法世家出身的人讲比较好。
★★★★★:改成哈利说了蛇腔后,学生们才怀疑他。
更合理一些。
★★★☆☆:汉娜的角色又被人取代了。
★★★☆☆:改成了是被费尔奇而不是皮皮鬼大肆宣传是哈利就是打开密室的人。
★★☆☆☆:为什么要将邓布利多办公室的通关密码从droplemon改成sherbet lenmon?
★★☆☆☆:改成了麦格教授让哈利自己进入邓布利多的办公室,而非麦格教授进入里屋找邓布利多,所以哈利才独自留在办公室。
★★☆☆☆:改成了哈利可以直接和分院帽对话,还是戴上才能对话比较合适。
★★☆☆☆:小说中哈利内心有因为凤凰听到他和分院帽的对话而期待凤凰死掉,所以有哈利看到凤凰死掉才会特别惊慌。
★★☆☆☆:电影里圣诞节居然有那么多人留下来,有点奇怪了。
小说中明确说明了,因为恐怖事件的接连发生,学生几乎都回家了。
★★★☆☆:小说中哈利三人一直在厕所的其中一个厕格里制作变形药,因为怕变形后体积太大一个厕格藏不下去才变成一人一个厕格。
电影中改成了他们因为想吐跑进了厕格里,所以才没有看到赫敏变成了半人半猫。
★★★☆☆:删除了哈利和罗恩认错了斯莱特林的人,让他们和马尔福的碰面比较快。
★★☆☆☆:删除了罗恩说自己肚子痛,显得他们的突然离去非常奇怪。
★★☆☆☆:增加了他们两人和高尔的碰面。
感觉这个添加有点多余。
★★★★☆:删除了马尔福向哈利他们透露了他们家的黑魔法相关东西收藏的地方。
★★☆☆☆:删除了情人节事件,没有日记被泼了墨却很干净的情节,哈利直接开始在日记上写字。
这样很奇怪,而且也没有了金妮发现日记落到了哈利手中的情节。
★★★★★:改成哈利先看到年轻的伏地魔而非校长,改成伏地魔和邓布利多对话,而非校长。
这样更合适,毕竟是伏地魔的记忆。
★★☆☆☆:删除了伏地魔跟踪等待海格的过程。
★★☆☆☆:增加了当哈利他们怀疑海格时和海格的偶遇。
★★★☆☆:删除了赫敏在遇害之前和哈利他们说要去图书馆。
★★☆☆☆:删除了吉福部长帮邓布利多说情的情节,这样让后面邓布利多的顺利回归显得有点突兀。
★★★★☆:将哈利罗恩到海格家询问和他们决定跟随蜘蛛进入禁林、金妮被带走合并为一天,删除了马尔福、洛哈特等人对海格被带走和邓布利多被革职的反应、删减了学校对他们的保护措施、删除了邓布利多要回来的信息、删除了明天要将学生都送走、删除了中间金妮试图告诉他们关于日记的事情的尝试。
★★★★☆:删除了阿拉格克的孩子将哈利他们带去的情节。
阿拉格克也太不够意思了,居然让自己的子孙吃哈利和罗恩,我觉得它们不可能没有杀过人啊!
★★★☆☆:增加了他们离开禁林的戏剧性,让哈利使用魔法救罗恩。
电影需要一个高潮,也是可以理解的。
★★★☆☆:删减哈利因为阿拉格克的话想起桃金娘,让他们先发现赫敏的书,再让他们想起阿拉格克的话。
★★★★★:增加了一句“虽然他没用,但他要进去密室”,让洛哈特负责探路,这样洛哈特进入密室就显得稍为合理一些。
★★★☆☆:改成连伏地魔都帮忙隐瞒了金妮对哈利的迷恋。
哈哈哈哈哈!
★★★★★:改成哈利通过观看影子知道凤凰和蛇的打斗过程和结果。
★★★☆☆:增加了哈利用石头引开蛇。
★★★☆☆:增加了伏地魔要利用金妮复活的情节。
这样的确让金妮能活着显得合理,可是金妮怎么能让伏地魔复活呢?
★★★★☆:不是蛇将分院帽甩过去。
★★☆☆☆:哈利并没有戴帽子,剑是突然出现。
增加打斗场面。
既然已经取出了剑,为什么不用剑去刺破日记,而用蛇牙呢?
★★★★★:改成了哈利刺破日记在前,凤凰救哈利在后。
这样更合理,小说中伏地魔眼睁睁地看着凤凰就哈利还以为凤凰在伤心哭泣,真是太傻了。
★★☆☆☆:删除了哈利他们不知道怎么回去的对话。
其实这就是罗恩一直没有去求救的原因,删了以后会觉得罗恩的选择特别奇怪。
★★★☆☆:删除了罗恩父母的情节。
★★★☆☆:改成邓布利多问,而非哈利主动阐述。
★★★★★:改成了马尔福爸爸将日记和袜子一起扔给多比,而非只扔了袜子。
★★★☆☆:增加了海格和他们的对话。
总体而言,第二部和第一部差不多,改编相对较少,主要的改编方式合并场景和删减支线故事。
最大的不满是将很多原来罗恩讲的话改成赫敏讲,显得有点奇怪。
是因为这一部里赫敏的戏份有点少了?
哈利波特在第一个暑假行将结束的时候,在返校途中受到重重阻碍,事实上那个一路坑他的哥布林居然是在帮他——因为他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里,所有的证据都是对他不利的。
不断的血腥攻击在校园里出现,而墙上每每被留下富有威胁意味的字眼:打开密室,然后校园里的人会被密室里的怪物杀戮。
哈利波特总是第一个目击者,从而每次都成为被怀疑的对象。
哈利波特的表现越来越被人怀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他是那个杀戮者。
除了他之外,号召“巫师纯血统论”的史来哲林的那个金发小子马芬也很有嫌疑。
但是经过试探,哈利他们发现马芬对这种恐怖事件一无所知。
一次意外中,哈利拾到了一本日记。
日记的主人能和哈利笔谈,并且带他重现了五十年前如出一辙的一场恐怖攻击。
通过微弱的线索,哈利终于一路寻找到了那个密室。
密室里,哈利终于发现了最终的作祟者。
原来日记的主人名叫瑞斗,他的全名如果打乱顺序,拼写出来的结果是“我是伏地魔大人”。
也就是说,作祟的仅仅是伏地魔的一段记忆。
但是他的能量恢复的很快,并且他还驱使一个蛇怪为他效力。
一番苦战后,哈利杀死了蛇怪。
并且用蛇怪掉落的牙齿刺向了书本,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伏地魔的幻影痛苦哀嚎着,书页居然流出了黑红的血液!
按照西方的说法,这本书承载着伏地魔的记忆,所以书本上也会附着他的一部分生命。
但是我觉得我们东方的解释更加传神:这本书成精了!!!
当然伏地魔的幻影并没有强大多久,很快就被剿灭了。
不过黑暗势力并没有被彻底摧毁,哈利面对的敌人仍然无比强大,整个故事的基调顿时陷入阴暗。
至于《哈利波特与密室》,我在重温时确实感受到了其长度的“压迫感”。
与儿时观影体验不同,如今看来,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六集短剧合集,每一段都充满了细节与伏笔。
这种结构上的独特之处,也是哈利波特系列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这也清晰地揭示了电视剧与电影行业在2024年的一个显著趋势:随着短视频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观众愈发倾向于将时间投入到手机屏幕上。
记得我曾与母亲讨论,我已不再依赖电视直播,转而使用投影仪点播心仪的内容。
母亲则认为那是年轻人的偏好,直播依旧占据她的生活。
然而,最终吸引并占据他们时间的,竟是互联网上的短视频与直播购物,这一变化令人始料未及。
如今,家中的直播电视观看频率明显下降,每当我提及点播新剧,父母甚至会向我请教如何操作。
这一转变映射出从《哈利波特》首部作品至今,电影制作思路的重大调整。
电影开始追求更为紧凑、一气呵成的故事叙述,如《哈利波特与密室》便极度忠实于原著,详尽展现每个情节,这样的模式更贴近现代短剧的风格。
因为许多点播观众,正是从电影观众转化而来,而传统电视直播的观众则转向了直播领域。
英国的2个平行宇宙=魔法+工业革命《哈利波特》全系列影评1/4_哔哩哔哩_bilibili1. 电影的瘦身问题近年来,电视剧领域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剧集篇幅缩短,制作愈发精良。
以近期热门的《繁花》为例,其高品质促使观众在点播时更加专注投入。
相比电视台直播时可能因收视率波动而失去观众,点播模式让剧集得以更完整地展现其魅力。
回顾《哈利波特与密室》,它仿佛代表了2000年代初期的电影制作手法,即在电影中堆砌大量信息。
或许是因为第一部时成本所限,导演在续集中得以更充分地展现其创意与构想。
然而,这种通过扩展世界观和引入新奇元素的方式,已不再完全契合现代电影的快节奏。
相反,它更适合于电视剧,尤其是短剧的形式,正如哈利波特系列现正筹备的剧集版,其承载的信息量将更为丰富。
此外,哈利波特作为一种轻度魔幻题材,相较于重特效的科幻大片,其故事性和人物塑造更为突出,这也为其剧集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这一转变,恰如影视行业近年来的一大显著变化,哈利波特的这次“变身”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在重温《哈利波特与密室》时,我曾设想,若能将影片精简至一个半小时,效果或许更佳。
例如,片中某些关于冒牌老师的镜头,其情节与主线关联不强,或许可以适当删减。
同样,马尔福探索密室的情节过于冗长,悬念铺设虽足,但频繁出现的石化事件(共计四人)使得节奏略显拖沓,这部分亦可考虑精简。
2. 多比的自我认同此外,回顾第二部,我对多比这一角色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儿时观影,多比不过是个小精灵角色,并未过多思考。
而今看来,多比实则象征了社会中一群在观念转变与自我认同中挣扎的个体。
原著中,赫敏与多比携手创立小精灵联盟的情节未能完整呈现于银幕,实为一大遗憾。
多比的角色因此显得更为工具化,其背后蕴含的少数群体争取独立与自由的深刻寓意被削弱。
如今的我,更能体会到这一设定的深远意义,而当年的我,或许因年龄与阅历所限,未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情感与社会议题。
我很讨厌这部电影,我觉得他可能是哈利波特史上最差劲的一部电影了,哈利波特在这部电影的表现及其的差劲,所有的东西就很浅显,最开始的多比闯入哈利波特的家,说话吞吞吐吐,让哈利波特不要到魔法学校去,我讨厌这种不停的为别人做决定的事的人,自以为是的觉得是为别人好,但是不停的为别人闯祸,别人还要不停地为她的货去收拾一个又一个的烂摊子,在这部戏中的罗恩,是真的丑,而且演技很差,中间的哈利波特乌市校规各种乱跑,如果不是主角光环罩着,都不知道被开除、记大过多少次了,这种无视校级校规的孩子就应该会家长家长收拾几顿,到最后的情节里面说的是一个蛇妖,可他就是看上去就是一个鳝鱼的,明明是一个凤凰,可他就是长得跟火鸡一样,没有魔杖的这些膜法师什么都干不成,你好歹也念上一遍咒语啊,显得你做事了,魔法让一指着你,你就没话了,屁都不放一个。
—————是观后感,不是影评,对哈利波特任何作品极度溺爱—————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HardTime”欢迎关注,欢迎关注。
《哈利·波特与密室》重映了!
又写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感想😊
看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这一学年有很多人犯了错,而且犯的都是不小的错误:罗恩开着父亲的车飞向霍格沃茨,一路上被许多麻瓜看见,还对学校里的打人柳造成了巨大破坏;赫敏误喝加入猫毛的复方汤剂,变成了一个“猫人”;洛哈特教授从头到尾都在欺骗大家,把别人做的事揽到自己身上;金妮被汤姆·里德尔的记忆分身欺骗,做了不少可怕的事,自己也差点丧命。
这一年里,大家的日子似乎都不好过,天天捅娄子,厄运不断。
而哈利,哇哦,他简直是最惨的那个。
很多时候他明明没犯错,却要为他人的行为及后果承受众人异样的眼光:梅森夫人的头上被砸布丁(多比干的),没赶上去学校的火车(多比干的),跟罗恩开飞车撞伤打人柳(他们的做法确实有点蠢,但车子本身质量也不是很好),不停撞见被石化的人、猫和幽灵(蛇怪干的),被其他人发现他是蛇佬腔(伏地魔干的)……而且在真相被揭晓之前,他始终没有办法为自己辩解,因为他也不知道这些事发生的原因。
据我粗略统计,《哈利·波特与密室》大概是整个《哈利·波特》系列书籍中我重温次数最少的一本。
除了最后哈利摆了卢修斯·马尔福一道,让多比自由那段外,并没有其他看一遍就能立马刻进我脑子里的剧情。
而且,或许是因为和哈利共情太深了,我总觉得他这一年过得非常窝火,坏运连连,看得我倍感无奈。
外加书里还有阿拉戈克这只大蜘蛛(我和罗恩一样,很害怕蜘蛛)……总之,《哈利·波特与密室》显然算不上我最喜欢的《哈利·波特》著作。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本书在整个系列中十分关键,因为它是哈利等人未来一段人生的缩影。
几年后,他们踏上了寻找魂器的旅程,虽然一路磕磕绊绊,但总的来看,他们做的事跟二年级时做的几乎一模一样:遇挫,振作,再遇挫,再振作,直到找到根源,找到魂器,最后摧毁魂器。
说真的,赶不上去学校的火车、违反《国际巫师联合会保密法》、破坏打人柳等一系列事情,但凡有一件发生在我身上,我绝对会陷入闯祸后的愧疚和害怕中,耗费很长很长时间才能走出来。
但哈利等人不会这样,他们可以立刻转换思维,将注意力从错误转移到现实生活,打起精神迎接下一步挑战。
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一点?
我在想,答案是不是就藏在邓布利多的一句话里?
“这么说我应该在斯莱特林的,”哈利绝望地盯着邓布利多的脸,说道,“分院帽可能在我身上看到了斯莱特林的一些本领,它就……”“把你放在了格兰芬多。
”邓布利多不紧不慢地说,“听我说,哈利。
你碰巧具有萨拉查·斯莱特林在他精心挑选学生时特别看重的许多素质。
他自己的一些罕见天赋,蛇佬腔……足智多谋……意志坚强……还有某种对法律条规的藐视。
”——《哈利·波特与密室》第18章 多比的报偿 以前,哪怕知道邓布利多说过这句话,哪怕知道是哈利主动要求不去斯莱特林,但我还是没太想明白,为什么分院帽会把哈利分进格兰芬多。
或者说,斯莱特林和格兰芬多到底有哪一点相似,又有哪一点不同呢?
这次观影,我注意到哈利等人犯错后的反应,忽然明白些什么。
在我看来,斯莱特林和格兰芬多表面上拥有一种共同的特质:对规则的藐视。
但是,两者背后的行为逻辑截然不同。
斯莱特林有一种高傲,认为自己的规则应该凌驾于其他规则之上,比如斯莱特林对纯血统的追求;而格兰芬多有一种执拗,一旦有了目标后,规则在他们眼中约等于不存在,比如哈利违反校规追查魔法石,违反校规追查密室(违反校规成为他每年的必做项)……哈利的行事逻辑显然更偏向格兰芬多,你瞧他平时还算守规矩(至少他会尽力做好表面工作),可一旦下定决心要去做什么事时,十几头牛都拉不回来。
格兰芬多是在想清最坏的结果和代价之后,依然会为了自己的追求打破规则,而斯莱特林……呃,斯莱特林不会让自己陷入最坏局面,他们估计打一开始就留好了后路。
(以上只是个人拙见🙇)因此,“犯错误”对格兰芬多来说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他们的重点从来就不是过程,也不是结果(或者说不只是结果),而是他们想要从中获得的东西,比如快乐、刺激、友谊、信仰等等。
今天犯了错?
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明天还有可能犯更大的错,但只要得到了我想要的,我喜欢的,我认为值得的,一切都好说。
所以啊,犯了错又如何?
无论捅了多么大的娄子,地球仍然在转动,太阳还是东升西落,所以扔掉负担,继续往前走吧。
另一个让我很感慨的点是电影最后哈利安慰金妮的话:
这句话在原著中并不存在,但它的确十分符合本书主题。
它不仅仅是对金妮的安慰,更是对哈利自己,对所有犯过错的人的安慰。
别让过去的悲伤、愤怒、尴尬、遗憾等负面情绪影响你还未到的未来。
未来是崭新的,不要让它在问世的一瞬间就蒙上记忆的灰尘。
那只是记忆,不会伤到你的。
下个星期,《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魔法继续!
🪄P.S.我特别喜欢鲁伯特·格林特(饰演罗恩的演员)在这一部的演技,他实在太可爱了!
最喜欢他在阿拉戈克巢穴里那段表演,不为别的,就为那种真情流露的感觉(他是真的很怕蜘蛛)!
电影花絮里鲁伯特也表现得很可爱,详见《制作<哈利·波特>第三集-生物》(点击这里可以跳转视频,从09:04开始就是跟阿拉戈克相关的内容)。
作者 | Hard Time封面&图片 | 电影《哈利·波特与密室》&网络,侵删
(喜欢写观后感,喜欢说废话,欢迎关注)
从《魔法石》开头就发现了,最开始护送哈利去女贞路的三位教授的演员都去世了……童年一点一点龟裂,碎片乘着猫头鹰捎来的信笺,镶成了天上的星星。
从「猫头鹰落满屋顶,无数封信从烟囱和信箱口飞进房间,哈利像得到希望一样奋力蹦着抓每一封信」开始,只剩下对哈利走向新生活的高兴与感动。
现在才反应过来,前两个学年真的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
哈利帮多比获得自由时跟多比说“千万不要再想办法来救我了”,他不会知道多比以后每一次都在救他,甚至会为了救他牺牲自己的性命。
而且这部里也有非常朴素的正义战胜邪恶,无能的洛哈特被自己的魔咒击中,所有被石化的幽灵猫猫和学生都得到了解救,海格被洗清了冤屈,而利用自己的权力在学校肆意妄为的卢修斯,仅仅是哈利的一招妙计就让他失去了自己的家养小精灵。
每一件阴谋诡计和每一个不公,在这部里都可以得到痛快解决,这就是儿童文学的价值。
院线版161分钟、加长版174分钟,时长也足以说明剧情对原著还原的完整性。
(P.S.第二部几乎所有咒语的效果都被改成了“击飞”……)(P.S.2.重映的《密室》的前半段,咒语全是音译是几个意思呢,看到字幕一堆拟声词真的难绷……《魔法石》里也有几处错译:如将“德拉科·马尔福”翻译成“高贵的马尔福”、将“禁林”翻译成“黑森林”、将“统统石化”翻译成“变成石头人”等。
甚至还有漏译,将那些口语词直接不翻译,如:you know等)
长篇小说是很难改编的,因为首先,存在一个最基础的剧情取舍的问题,导演作为布局人,需要清楚如何删枝减叶、又如何另外补充和创造替代性的高质量的简短桥段,才能在保证商业片时长不超标的前提下保留“核心”(精华)。
很多导演要么死在第一步,被诟病冗长笨拙,要么栽在第二步,被狂喷情节没头没脑。
不过奇幻片&儿童片一向是导演克里斯哥伦布的舒适区,加上罗琳的优秀原著作为剧本基础,碰撞产生的成果很好看。
应该说,密室比魔法石更吸引观众,因为魔法石是系列开篇,有太多铺垫的戏份,而密室更专注于学院生活本身,线索的铺展、收束,几条线交叉的叙事节奏非常好,给人的观感是,很“均匀”。
不过魔法石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演员们都特别萌特别精致。
《密室》里哈利小正太长大了点,无论是脸还是身材都已有横向发展的趋势,腮骨发育开始凸显,比上一部要粗犷。
《魔法石》里圆圆肉肉的鹅蛋脸真可爱啊……罗恩倒是看不出变化。
赫敏这部展现出了点中性美,书呆子风,也很棒。
她和哈利的友谊是电影史上最动人的异性友谊之一。
金妮小丫头也挺可爱,结果长大后发腮了……斯内普和麦格总是作为邓布利多的左膀右臂,恰巧麦格是格兰芬多而斯内普是斯莱特林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制衡。
至于其他两个学院,赫奇帕奇太和拉文克劳都太出世。
另外这一部很喜欢用俯拍视角展现城堡。
情节上处处强调当下与五十年前的相似性,“重演”。
故事紧扣两个核心展开:血统和天赋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好坏和高低贵贱,路是自己选择的(纯血、混血。
哈利与汤姆的天赋相似性)&当心那些以言语和外貌做武器来蛊惑他人的人,他们多半是骗子(里德尔、哈罗德)不足之处:“偷听”这种推动剧情的小桥段用的太多了。
凤凰的泪能疗毒蛇的伤,友谊的深能解石化的密。
你是为何人并非由你的能力决定,而是你的选择。
哈利选择忠于邓布利多,于是他得凤凰之力除去蛇妖,伏地魔选择夺权逆正扶邪,于是他的日记终被戳毁。
结构上延续第一部,增添更多新角色与悬疑色彩,埋下大量伏笔并都有回收,同时对魔法世界观进一步扩展,观感更过瘾更高能。
不过在节奏处理上,紧的偏紧慢的过慢。
情节详略上,校长部长董事等高官对话较为冗长,哈利除蛇又紧张不够难度不高,让高潮没顶上去。
但这都不是致命痛点,总体瑕难掩瑜观感舒畅,不失为经典佳作。
哈利·波特与密室 (2002)8.92002 / 英国 美国 / 奇幻 冒险 / 克里斯·哥伦布 /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艾玛·沃森
终于时隔多年,乐色华纳终于想起把后续几部也拿出来重映了。
首先,这一部拍摄的是相当中规中矩,基本完全照着原著来叙事,比较全面但却有些乏味,之所以能打倒四星全是因为讨厌的大椰子的功劳,将其它几部的分数给抬了上来。
其次,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在大银幕观看此片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Fawks the Phoenix这首Theme,再次在大银幕上聆听到这首配乐时,满满的回忆顷刻袭来。
然后,从这部暖色调风格之后,HP系列便进入到了暗黑冷色风格之中,而且基本上是一部比一部更“黑”,所以影迷常年打趣说:后面几部得打着手电筒才能看,嘿嘿。
另外,本片在全系列电影中存在感有些低,估计只比《混血王子》高一点,但在小说中,这部的悬疑惊悚感是整个系列最出色的,记得当年晚上看小说时真的是有被吓到。
最后,还是那句话,经典的电影就应该时不时拿出来重映,不然怎么能打脸到现在那些烂到令人发指的破电影呢。
让我们成为哪种人的并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变声了,但是还是很乖啊,罗赫恋、哈金恋苗头初现,人见人爱的多利闪亮登场。话说整个电影被宿命论所笼罩。
无独有偶,和《指环王》一样都有大蜘蛛还有咕噜(多比),不过蜘蛛有点多得恶心了;能石化别人的一般第一就会想到美杜莎;既然是和魔法有关,剧情怎么样都能所得通;演技全看Ron~·~
我是真不喜欢哈利波特,小时候租过碟看过前三部,当年也不喜欢,现在就更加不喜欢了。过于儿童化,但特效和布景道具都挺棒。我是真不能理解国人的哈利波特情节,这片能进top250不是搞笑么??是不是滤镜有点太厚了,也太不理智了?人家英美二国用的imdb上才7.4分,这是人家的名著改编,人家都能理智一点,咱们怎么比人家滤镜还厚呢?本来我是想给三星的,但实在看不下去你们不理智的无脑五星,只能给两颗星了,5分。
改动并没有拯救平庸,带上名作壳的糟烂还原絮叨叨。
还是无法接受波特主角的偏见,罗恩韦斯莱过于刻意的歉意表情和不那么正派角色的形象缺陷。 以周围角色幼稚的反差表现和每逢遇事的故弄玄虚来凸显哈利波特的特殊和与众不同,难道不是文学里最低级的对比手法吗?
我很遗憾自己错过了观看这部电影的最佳时期,而且我还粗略看过原著,知晓大概剧情,这两点导致我觉得电影实在太漫长了,强撑着看到最后才觉得有点意思。
虽然电影改编只是对原著的转述,但已能从其中一窥原著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哈利·波特并非一个单纯的读物角色,而是一个具备艺术典型性的、复杂精妙的文学形象。
男主角在神殿面对boss顽强不屈,最后召唤出凤凰扭转战局,这尼玛是圣斗士吧。
对屠蛇的剧情实在不感冒。话说虽然能看出来金妮对哈利的仰慕之情,但谁曾想多年后的他们真的会结婚。
其实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哈利波特,小学时候学校包场看的,导致有段时间有点怕一个人去厕所,囧
重温有个好处,就是能发现很多从前没注意到的小细节。例如金妮见到哈利一声尖叫,例如弱鸡的罗恩二话不说掏出魔法棒攻击对赫敏出言不逊的马尔福,例如哭泣的桃金娘的回忆。坏处就是以现在的眼光看总觉得伏地魔输得憋屈,最后的决斗也打得像过家家。
现在看没有小时候那种打开新世界的震撼感了。bad Dobby太洗脑,唤起无数回忆……以及,大蛇的造型其实太怪物化了,如果拟真效果更强一些(滑滑的神秘的)恐怖系数会更高。
零剧情零人物地上了一波小价值,三个主角没有任何互动,期待价值观冲突干一架的画面落空。唯一记得的也就是片尾握手拥抱的高能画面,还是GIF带动的。
重看。也许是原作的原因,想要赋予哈利一切正面的品质,但这条永恒少年造神路上总是没法兼顾更丰满的角色形象,除了对血脉与天生的神性的崇拜,故事发展总是围绕哈利转(而且悬疑解谜部分写得并不吸引),这恰恰和罗琳构建的丰富的魔法世界相悖,这种单薄并不能拿儿童文学的符号化、寓言化当理由。//选择回顾哈利波特这个系列首选这部是因为小时候第一次去电影院和第一次看哈利波特就是这部。原来我当年在电影院看到72分钟就吓得离场了。(2016.1.16)
完全就是浪费时间。非常烂。剧情逻辑差劲。学校所有伟大的魔术师老师们都不干活,只会教一些杂技说一些鸡汤,在案发现场看到波特就说波特是凶手然后除了死党和校长其他所有人都信了。所以波特你这么厉害还在这个学校干啥?
2024.10.18.重映&#39;It&#39;s our choice that shows what we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39;Snape&#39;s face when Harry spoke parseltongue,mingled with shock, suspicion, and grief. Dobby broke his promise of not saving Harry&#39;s life in the end. Faux垂泪的那一刻我直接幻视校长啊…the most amazing creature,yet gone after the elegy. 赞美一下Christian的声音,太好听了)
不能忍了啊。。。
經過近二十年光陰的淘洗,《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業已獲得了充分的經典性,成為影響了一代人成長的時代記憶。第二集〈密室〉初觀時尚在讀小學,和片中小演員的年紀相仿。此次重溫之前並不認為對於電影本身還會有什麼印象,孰料甫一開篇,羅恩飛車救急,記憶便被迅速激活。遍布蜘蛛的黑暗森林,由蛇怪雕像組成的通往密室的長長甬道,諸如此類的場景讓人認識到,原來童年的記憶從未失卻,而只是被隱藏在了大腦皮層的褶皺之間,等待被發掘從而湧現的契機。校園霸凌和血統論的情節,似乎又令影片包含了某種當代性,而密室正是霍格沃茨之暗面的具象化。本集的風格正如同其主題曲所表現的:在對暗黑的發掘和與恐懼的較量中,凝聚著一代少年的夢和企望。2003年於海口某影院;2024年10月25日22:45於廣州飛揚天河城3號廳,廳中僅一人,觀影沉浸感極佳。
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It is our cho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