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成两段时间看完的。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让人有一种很惊喜的感觉,尤其是女主被困隐墙之内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求出路却失败时的心理情绪刻画。
电影里并没有给出太多有关女主身份的信息,但是根据她去寻找两个消失的朋友前的内心独白,提及抑郁症患者容易突发心脏病,疑惑朋友应该不至于粗心到将自己一个人留在这里过夜,以及整片呈现的女主心境状态可以推导,她可能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
因而从这个角度看的话,“隐墙”很有可能指的是一种心理屏障。
类似于心理疾病患者的防御机制,或者说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处境。
这里的隔绝既包括体验的不能共通,也可能指“不被看见”。
电影中墙内的女主出不去,而墙外的世界也无法感知墙内。
所以刚开始时,我被这种巧妙的象征表现手法给打动了,它像是以一种十分微妙而温和的方式揭露了少数群体的困境,很能给人共鸣感。
而看到后面的时,我认为自己最初的推断有些狭隘。
墙的存在,其实在电影中占的篇幅不大。
电影的重点在于隐墙产生之后,对女主应对这无法突破的现况,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过程的表现。
后半部分的电影情节可以用“常”与“变”来概括,“常”的是在隐墙内重复不断的生活:写日记、干农活、打猎,“变”包括小动物的到来与离去,即小珍珠与小公牛的死,以及女主忠诚的小狗卢克修的死;也包括女主的心境变化,从对猎杀动物感到内疚到最终疯狂地报复侵入者;以及最重要的一个变数,电影末尾毁掉她生活的陌生男人。
这个男人出现得耐人寻味。
他出现的时间点大致在女主已经接受了当下的生活,并且放弃打破隐墙。
如电影开始是卢克修最先发现了隐墙的存在那般,也是卢克修先发现了这位男子。
但是对比之下,卢克修的反应却有所不同。
在女主未能发现隐墙存在时,卢克修因感觉到了这种隔绝的力量而放弃前进,但是在这一次发觉男子后,卢克修却先女主而行动。
所以这些不同有什么寓意吗?
而男子的形象则更神秘、荒诞。
他是全片中隐墙内出现的第二个活人,但却举止残暴,与凶兽无异。
他用斧头疯狂地砍杀了母牛与卢克斯,最终被女主用猎枪击毙。
他是如何来到隐墙之内的,还是他一直都存在?
如果是后者,那么为什么在隔了两年之后,他才出现?
他个人的形象如同一个符号,并不具个性特征,似乎只承担着“截断”——女主先前相对温和的生活与叙述的功能。
女主在猎杀这位男子之后的描述很值得让人深思,她说自己感到愉悦。
这句话轻巧地似乎就如同猎杀一只动物那样,即便她理当捍卫自己愤怒与恐惧的权利。
相较之将男子视为隐墙内的另外一个走投无路的受害者,我更倾向于将他看成是一种人心中潜藏的兽性,亦或是阴暗与绝望情绪的象征。
刚看到他攻击卢克修的画面时,我并没有将他视作一个外来者,而是误当成了女主本人。
也就是这一点误认,让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怀疑,即他是否为女主内心的另外一个自我侧向——被压抑的攻击性自我的极端膨胀化?
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么我更倾向于将整部电影视作是人内心世界的全部呈现。
但我也想到了第三种解释。
所以这部电影呈现了人的一种难以逃脱的生存处境。
这或许有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自某个契机起一种重复单调而乏味的生活模式即被开启,即便终有些许变数,而这些细微的幸福或哀伤就是石子一样落入凝滞不通的死水中。
城内的人到最后想的也许并不是出去,而是粉碎与毁灭这无法改变却又只得继续的生活。
而这的确也是有尽头的,正如在影片最后女主停止记叙一样,她的纸张已经用完,她将如何应对接下来的一切我们将不得而知。
也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病,也许是一次让墙裂开的契机,也许依旧是难以忍受的重复?
但就现在她已经历了她所能丧失的一切丧失——人间乐园、爱的乐园,因而我无法对她作出积极的预判。
但更重要的也许并不是这部电影如果有后续它会朝着各种方向发展,而在于我们是否也有勇气拿起纸笔,直视我们自身所面对的“隐墙”。
(施工完毕)感觉很适合存在主义危机的人共鸣和思考。
我只是和主角一样沉浸在这种真正的与世隔绝的一方天地里感受自我和自然,同样经历着女主的反思,我感觉自己也得到了放松。
无法再记录了,无法再自我陪伴了,“我”就离开,这是一种洒脱。
“当我回想头一个夏天时,相比之下我更担心我的动物朋友们,而不是我自身的绝望处境。
这场灾难把我从巨大的责任中解放出来,同时我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新的重担,一旦我稍微能认清局势,我却早已无法改变任何事情了。
这种行为并不是软弱或者敏感,只是一种跟随内心的本能,无法反抗的本能,这样才不会毁了我自己。
无法分辨耻辱,就像动物那样,无声地忍受压力和负担,最终也像动物一样死去。
我也无法感知尊严,生老病死,无谓尊严,这些在所有生物身上都有,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卢克斯(狗)兴致勃勃,活蹦乱跳,局外人估计也看不出,他好像一直如此,我可从来没见到他闷闷不乐超过3分钟,就很心思简单,无暇忧伤。
森林里的生活一直都很吸引他。
风,花,雪,月,万物皆可爱。
卢克斯在我身边,我也从不会忧伤很久。
跟我待在一起,他会很开心。
也许人类的优越感是从狗狗的顺从身上得来的。
有时我甚至想象,是因为我的特别,让卢克斯一看到我就快乐得不能自已。
实际上我并没有什么特别,卢克斯就像其他狗一样只是爱亲近人。
”“也难怪,我一直听到我身后枯枝在他(卢克斯)悄无声息的脚步下窸窸窣窣,如果不跟着我,他小小的灵魂有能游荡到哪去呢。
跟我这么亲密的灵魂,我一点都不怕。
可怜我太想你了,才会听到你的脚步声,才会有看到你身影的幻觉。
只要我还在,你就会一直跟着我,渴望而热切地跟着我,就像我自己渴望而热切地跟着你那看不见的踪迹一样,谁都触碰不到对方。
”“那一次,应该是在这的第一个冬季,我在溪边发现一只狐狸,我本来可以射杀它,我举起了枪,但我并没开枪。
珍珠儿(长毛猫)必有一死,因为她的祖先之一是过度繁衍的安哥拉猫,她从一生下来就注定会死去,难道我该因此发泄到美丽鲜活的狐狸身上吗?
珍珠儿的遭遇是不公平的。
对于被当作祭祀她的动物来说,也是很不公平的,难道我应该报复在狐狸身上吗?
这座森林里唯一一个能掌控这一切的人是我,也只有我能选择慈悲。
有时我希望我不用承担抉择的重担,但我是个人,我只会像人一样思考行事,只有死亡才能叫我摆脱。
每当想到冬天,我都仿佛见到那只洁白如霜的狐狸立在溪边。
一只狐狸,成年的狐狸,有着自己的生命历程。
在我看来,这幅景象意味深刻,代表着其他的东西,但我又看不透它。
”“夜晚,我听见狂风撕扯着木堆。
我已经添了很多柴火,但还是在被子里冷得发抖,睡不着觉。
偶尔柴火噼啪一响,房间又归于沉寂。
我觉得我病了。
我觉得我想去打猎。
我在想,一个以杀戮为乐的人会有什么感觉。
我想象不到。
因为恶心,我汗毛都竖了起来,口舌干燥。
人一定是生来如此。
我可以做到敏捷灵活地猎杀动物,但不会嗜杀成瘾。
我在窸窣的黑暗里长时间醒着,想着那颗小心脏,因为我而在小房间里冻成冰块的小心脏。
”“最近发生了很多事,珍珠儿死了,一头小公牛诞生了,鹿也冻死了,食肉动物可是过了个丰盛的寒冬。
我自己也兴奋过,但我现在累了。
当我闭上眼睛时,我看见了地平线上的雪山,辽阔的四周明晃晃,通透明亮,白色雪花落在我脸上。
我没有任何念想,没有任何回忆,只有辽阔的雪景,明亮,寂静。
我知道这种现象对独自生活的人来说是很危险,但我没那么多精力来抵抗。
”“这是个新开始。
我不知道它将给我带来什么,但我想家的感觉和对未来的不安逐渐褪去。
我开始去感受这牧场的美丽、陌生和危险,就像一切美丽而又危险的事物一样暗含神秘的诱惑。
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视野辽阔,没有群山和树木遮挡,却并不让人立刻感觉舒服自在。
我的眼睛还要适应一下,毕竟我在狭隘封闭的山谷里待了整整一年。
只要在牧场上,我就不写日记了。
我虽带上了日历,也象征性地过一天划掉一天,但就算是收割干草这样的大事我也都不会记下来,但我对这段时光的记忆却始终生动清晰,记录起来也毫不费劲。
我永远难以忘怀,夏日的芬芳,雷雨天气,还有繁星闪烁的夜晚。
”“人生第一次,我感受到了安宁。
不是满足或幸福,而是安宁,就好像有一只大手,按停了我头脑中的时钟。
”“有时候我思绪混乱,就像森林凌乱的根系扎在我的心上,开始思考古老、恒久的东西。
而那时,在第二年夏天,我还是没有想通,那种界限还是很清楚。
在记录的时候,我还是无法将旧我和新我区别开。
而且,所谓的新我,我自己都不能肯定,是不是也会慢慢地被融汇成原来的旧我。
就算这种改变已经开始,那也是牧场的错,与我无关。
想要在这浅吟低唱的寂静原野,在广袤的天空下,无法保持一个独立的自我。
一条渺小、盲目、执着的、不愿融入群体中的生命,我曾是多么的自豪自己是这样的一条生命。
但在这牧场上,一切变得可笑荒谬,而是一种过度膨胀的虚无。
”“12月10日,我写了条奇怪的记录:‘时光飞逝’。
我想不起来自己这样写过。
我不知道那个12月10日发生了什么,让我写下了‘初雪’和‘蓄了草料’之后,写下了‘时光飞逝’。
那时的时间真的过得特别快吗?
我想不起来了,于是,无可奉告。
应该不是这样,可能只是看起来过得快而已。
我觉得是时间静止了,而我在其中穿行流动,有时缓慢,有时又急速前进。
我做了什么停不下来的事,而忘却了时间,然后,倏忽间,时间又充斥我的四周。
我得去习惯,习惯它的无关痛痒,无处不在。
卢克斯死后,我清晰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我坐在桌边,时间静止,我看不到,闻不着,听不见,但它又确确实实围绕着我。
它的寂静无声和巍然不动叫人害怕。
”“说到底,这些想法根本就没有意义。
我怜悯动物,同情人类,因为它们没被问过想不想就来到世间。
也许人类更可怜吧,因为他们拥有的智慧足够抵挡自然的运作,这让他们变得凶恶、绝望,且不怎么可爱。
其实人不用这样活着的。
世上没有比爱更合理的激情,它让爱人者和被爱者的生活都更加轻松。
只是,我们应该及时参透,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是过上更好生活的唯一希望。
对于无尽的亡者,他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这条唯一的出路。
我老是这样想着,为什么我们非得误入歧途不可。
我只是知道得已经太迟了。
”“这年秋天来了一只白色的乌鸦,它总是飞在别的乌鸦后面,然后独自栖在一棵树上避开同伴们。
我无法理解为何其它乌鸦不喜欢它。
对我来说,它是只格外漂亮的鸟。
可在它同类的眼里,它却是丑陋的。
多么不幸的白色乌鸦,不该存在的怪胎。
同伴们都飞走了,它还站在那。
我就给它带了点吃的。
它不懂自己为什么会被孤立,它只知道那一种群居的生活方式,它永远被排挤,那么孤独,于是它对人的恐惧倒比对它黑毛兄弟要少。
每天我都等着白乌鸦,引它过来,而它用红色的眼睛小心地观察我。
我为它做不了什么,也许我的残羹冷饭延长了它本来短暂的生命。
可是我想要它活下去。
有时候我幻想着,森林里还有一只跟它一样的白乌鸦,它俩能遇到对方。
虽然我心底里不信,但我深切地期望着。
”“我开始慢慢告别过往,变成了新的旧我。
”“到六月初,我终于完全适应了牧场的一切,可也再不能像往年那样了。
第一年的夏天无可挽回。
我不想要越来越平淡的重复,所以我有意打破这种魔咒。
牧场并没有为难我。
牧场收起原来的面孔,换了个陌生的样子。
我经常像上一年一样,坐在屋前的长凳上,望向草地。
它没什么变化,闻起来也还是那么甜美,可我再不会陷入初见时的狂喜。
我不再去长途跋涉,因为上年夏天,我已经划得清清楚楚,我再不关心那道墙起于何方终于何地。
”“我不再无意义地逃避,我得直面自己的情绪。
什么结论也没得出。
”“我现在彻底平静了下来。
我注意到自己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但这还不是尽头,一切都在继续向前。
小公牛、珍珠儿和卢克斯都不会再回来了,可又有新的事物发生了,我无法拒绝。
记忆、悲伤和恐惧将会留存。
还有繁重的劳作,只要活着就不会停歇。
今天,是2月25日,我得结束记录了,再没有纸可用了。
现在是傍晚5点,天色还很亮堂,我不用开灯也能写。
群鸦飞起,嘶叫着在林子上空盘旋,远远飞去看不见的时候,我会走向那片空地,给白乌鸦喂食。
它已在那等着我。
”
很多进口影片我们在观看的时候都感觉非常震撼,但大多数看过了许久之后再回想却想不起情节,我想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是它能让我们在看过许多年之后仍然能回忆起某些情节,无论看懂看不懂的人又似乎都能在其中找到某些共鸣。
这部经由畅销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如此之闷,又为什么能成为畅销?
我很想知道原创的想法,但没有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于是对于这部电影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
影片的开头是一对老夫妻开车带着女主人公去度假小屋,女主人公包着头巾,似乎显得有些不自在,一路上与这对老夫妻之间没有交流,也可以说是没人理她,她的穿着打扮与环境似乎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第二天老夫妻去村子里,女主人公被独自留在度假小屋,还有一条被丢弃的狗。
在现实的世界里,当我们不能融入群体的时候便会被这样孤立了,而被孤立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因为我们很特别,也许是因为比别人优秀,也许是因为软弱,比如那条可怜的狗,即使群体中偶尔有人愿意接受我们,比如那个老翁,我们依然还是被排除在群体之外,于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会建立一赌隐形的墙用来保护自己,把我们与外界完全的隔绝,我们也曾争脱这样的束缚努力融入群体,但保护一旦建立则很难打破。
影片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那是一片神圣之地,就如同我们的内心世界一样神圣美好而不可侵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仍然感到孤独,我们需要依靠某些信念和信仰才能有勇气生存下去,在影片中出现的那条比女主人公还要无助的狗,一头牛和两只猫成为陪伴着她在这片孤独世界生存的伙伴。
我们仍然改变不了要面对生存的现实,为了生存我们要去做很多辛苦繁重甚至是我们不愿意做的事,就如同影片中女主人公的那些劳动和杀死鹿,可即便是为了生存, 我们仍然要思考,在我们的内心仍然有不可突破的道德底线,所以影片中女主人公放走了狐狸。
我们同情跟我们一样遭遇的人或事物,就如同影片中出现的白色乌鸦。
它是因为美丽而受到孤立,而这样的美丽在它的同类眼里是不被接受的,它生活在群体的边缘,就如同我们一样,一个无法脱离生存环境而又无比孤独的世界。
我们曾经为内心的这片美丽景色而感动,然后从感动到木然。
就如同女主人公第一次来到夏季牧场和第二次来到夏季牧场的感觉一样。
此时我们发现自己已不再想争脱,而当突然有人闯入了这个世界,击碎了我们的信念和向往,无论他是谁也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我们会毫不留情的反击,就如同女主人公开枪打死那个杀害牛和狗的男人。
没有了信念我们的内心无比孤独。
这就是影片的最后,没有结果也没有我们期望看到的女主人公争脱隐墙到外面的世界。
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或是小说,最后却发现它是描写的是我们自己,我想这就是它成为畅销的原因吧!
人都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都有一面隐墙,如论如何我们都无法触及到别人的内心,人永远都是孤独的,那只狗,就是儿子; 那两只猫感觉像她的女儿和外孙女,母牛是大女儿,小公牛是外孙。
丧偶式婚姻,丈夫从来都缺席,女人一个人维持家计,最开始丈夫完全指望不上时她痛苦,孤独,不知所措,后来她渐渐自食其力和自己的儿女孙辈们相依为命,过的也宁静快乐,最开始的冬天受冻,是因为女人没有经济来源,刚刚开始找工作挣的不多,所以家里的孩子们都要忍饥挨饿,后来孩子渐渐长大,能够贴补家用了,女人的事业也步入正轨,家境渐渐好了起来,男人的不辞而别带给这个家庭的不便和伤痛渐渐消失了。
大家都平静的生活着,即便2个女儿也过着清贫的丧偶式的生活,儿子没有结婚,一直和母亲一起保持这个家,或者狗狗是她大女儿,一直没有结婚帮助母亲也有可能,日子一天一天的活,孙女因为疾病肺炎离世,她伤心的埋葬了她美丽的外孙女。
后来有一天一个平静的一天里,她那酗酒的疯丈夫突然回来了!!
他精神错乱,回到家里井井有条,没有他大家都生活的快乐有健康!
他最后的一点儿他以为的对这个世界的价值感崩塌了!
他又砸又闹!!
外孙从来没见过这个邋遢分钟的疯男人上去和他理论,让他乱棍打伤,恰好这时女主回来了!
她和她的大女儿看见男人正在伤害外孙立刻投入反击,大女儿被男人发疯一样攻击,女人怒不可遏!!
没有一丝犹豫地,用她锻炼多年的好枪法一枪毙命!
但是…和她最亲的女儿那个没有结婚本会和她生活一辈子的女儿和最后一个孙辈的孩子都已经死了。
女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她终于还是被这个男人毁了一生…曾经她燃起过希望,她没有做错任何事,伤害过任何人,但命运还是给她了致命的一击,女儿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但她不想再燃起希望了,她的心已经随着她的大女儿和两个外孙的离去彻底死去,他厌恶地将男人的尸体推入深渊,小心的埋葬了女儿和外孙,她不再写作了,再次更深的陷入了无尽的孤独…
一个孤独女人的独白与思索贯穿了整部影片,让我在想这是不是根据书改编而成的。
查了下简介,果然是以一位奥地利作家Marlen Haushofer最畅销的小说为蓝本而拍。
影片几乎无高潮,相信满屏奥地利的大好河山和女主角的喃喃自语能让不少观众昏昏欲睡。
女主角跟随一对老夫妻来到他们的山间小屋度假。
老夫妻开车去另一个村子留下她与他们的狗说晚上回来,谁知竟一去不复返。
第二天女主角和狗出门去找他们,不料被公路中央一道莫名的隐形墙“弹”了回来。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不断在野外碰到这面巨大的隐墙。
女主角渐渐明白:她与原来的世界隔绝了,未来不知将发生什么,很可能她永远回不去了。
更令她无法忍受的是,她是这里仅存的人类。
于是,她开始了一种新生活,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割草砍柴摘野果打猎通通上手。
她第一次如此直接感受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忍受时间忽快忽慢的前进,而陪伴她左右的除了最初的那条狗,还有一只已怀有身孕的猫与奶牛。
她找到了一叠纸开始记录每天发生的事,各种琐碎的杂事、心情与思考。
这些动物对她而言早已如同朋友、亲人,她在日记里坦言,即使这样她还是想活下去,但是她的动力与其来自自身,不如说是因为那肩负着照顾动物们的责任感。
所以,她必须打猎,这意味着她必须违背她原来的原则去杀生。
影片拍到一只鹿被她打死抽搐了许久的揪心场景。
她心情沉重地把鹿驮回家,无法安心入睡。
她说,虽然打猎越来越顺手,但她至今无法习惯这样结束动物的生命。
在此地,她是唯一一个有感知、有判断力、有思想,唯一一个知道对错、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又怀有怜悯与愧疚心的生物。
然而,这种让她区别于动物得以成为“人”的品质似乎在此显得多余。
她希望自己能与其他动物一样,单纯无辜,为所欲为。
但是,她知道,身为一个来自文明世界的异类,她没有选择。
她在这座山中生活了三年,三年里,原来那只母猫和奶牛生下来的小猫、小牛还有那只狗相继死去。
小牛和狗的死,可以说是本片唯一的一个高潮又有点匪夷所思的地方——女主角和狗从野外回家时,竟然看到一个胡子拉渣的男人出现在家门外屠杀小牛,于是狗上前反击,女主角在惊慌与愤恨之下冲进屋里拿了猎枪把男人一枪击毙。
而此时那只狗已经被男人的刀砍得奄奄一息了。
影片没有交代为什么突然出现了第二个人、为什么他要杀了那牛,可能他也逃亡至此,发现一头可以吃的牛。
影片也没有让女主角对此有疑惑。
她开枪打死他时,完全没有像最初开枪打死鹿时那样犹豫、愧疚。
她至始至终只是不明白那男人为何要杀她的朋友,而压根没想到:原来她不是一个人,原来还有一个同类和她处在同一困境中,他们也许能并肩“作战”或找个伴。
我觉得,此时的她已经完全与动物们融为了一体,他们才是同类;而那个新出现的男人是一个异类,是一个杀了她同类的畜生。
影片的最后,依然没有奇迹,日子还是这样循环往复,看不得尽头。
冬天阴冷的小屋里,女主角坐着写日记,母猫静静蹲在旁边。
她说,今天是她最后一天写日记了,因为,纸都写完了。
以后她将不再记录,继续生活。
这部电影的主题看上去与《鲁滨孙漂流记》相似,但仍存在着根本差异:鲁滨孙不是在一个封闭的地方,多年以后,他遇到了人类,并且终于回到了家乡。
而这影片,并没有让我们看到这个希望。
如果让美国人拍,多少可能会把它拍成悬疑灾难励志片。
但奥地利人将它演绎成一部较为压抑的文艺片,真实呈现了一个女人、一个人类在一个封闭状态下有悲有喜但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自然的生活、以及对自然、生命、孤独、自我的思考与追问。
至于那堵“墙”,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它应该无处不在吧,我们往往感觉到了它,却触不到它。
开头的透明墙、消失的老太太老头、一动不动的木屋主人,都让我觉得是个有意思的猎奇电影,然而并不是。
透明墙,联想到神奇宝贝里面有一个不知道叫嘛的,可以徒手盖透明墙,好吧与本片无关。
这个开头似乎是唯一的令人激动的地方,似乎是唯二的情节。
在我看的昏昏欲睡,实在厌倦了这整片的暗色调时候,它并没有什么转折。
女人,狗,猫,牛,暗色调的天空,昏沉的木屋,睡觉,起床,劳作,写日记。
阿尔卑斯山的大好景色没有兴致看,女人的呢喃跟她的法语一样晦涩难懂。
好吧其实我根本没听。
看到一半,终于慢半拍意识到,这是一个精神病的心理世界。
抑郁症还是自闭症还是什么,突然间封闭了自己,不能与外界交流,灰色调是她的内心世界,狗猫牛是她能接受的能交流的不知道指代现实的什么。
男人是闯入者,此时已经不把他当人看待。
最后还没结局,真是平淡到不能忍。
呵呵,好难看。
嗯我就是境界不高,欣赏不了。
很多进口影片我们在观看的时候都感觉非常震撼,但大多数看过了许久之后再回想却想不起情节,我想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是它能让我们在看过许多年之后仍然能回忆起某些情节,无论看懂看不懂的人又似乎都能在其中找到某些共鸣。
这部经由畅销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如此之闷,又为什么能成为畅销?
我很想知道原创的想法,但没有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于是对于这部电影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
影片的开头是一对老夫妻开车带着女主人公去度假小屋,女主人公包着头巾,似乎显得有些不自在,一路上与这对老夫妻之间没有交流,也可以说是没人理她,她的穿着打扮与环境似乎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第二天老夫妻去村子里,女主人公被独自留在度假小屋,还有一条被丢弃的狗。
在现实的世界里,当我们不能融入群体的时候便会被这样孤立了,而被孤立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因为我们很特别,也许是因为比别人优秀,也许是因为软弱,比如那条可怜的狗,即使群体中偶尔有人愿意接受我们,比如那个老翁,我们依然还是被排除在群体之外,于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会建立一赌隐形的墙用来保护自己,把我们与外界完全的隔绝,我们也曾争脱这样的束缚努力融入群体,但保护一旦建立则很难打破。
影片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那是一片神圣之地,就如同我们的内心世界一样神圣美好而不可侵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仍然感到孤独,我们需要依靠某些信念和信仰才能有勇气生存下去,在影片中出现的那条比女主人公还要无助的狗,一头牛和两只猫成为陪伴着她在这片孤独世界生存的伙伴。
我们仍然改变不了要面对生存的现实,为了生存我们要去做很多辛苦繁重甚至是我们不愿意做的事,就如同影片中女主人公的那些劳动和杀死鹿,可即便是为了生存, 我们仍然要思考,在我们的内心仍然有不可突破的道德底线,所以影片中女主人公放走了狐狸。
我们同情跟我们一样遭遇的人或事物,就如同影片中出现的白色乌鸦。
它是因为美丽而受到孤立,而这样的美丽在它的同类眼里是不被接受的,它生活在群体的边缘,就如同我们一样,一个无法脱离生存环境而又无比孤独的世界。
我们曾经为内心的这片美丽景色而感动,然后从感动到木然。
就如同女主人公第一次来到夏季牧场和第二次来到夏季牧场的感觉一样。
此时我们发现自己已不再想争脱,而当突然有人闯入了这个世界,击碎了我们的信念和向往,无论他是谁也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我们会毫不留情的反击,就如同女主人公开枪打死那个杀害牛和狗的男人。
没有了信念我们的内心无比孤独。
这就是影片的最后,没有结果也没有我们期望看到的女主人公争脱隐墙到外面的世界。
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或是小说,最后却发现它是描写的是我们自己,我想这就是它成为畅销的原因吧!
我发现看这部电影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多年前曾翻到过这部影片,但是草草的看了几眼发现太沉闷就没有继续了,本来以为是个惊悚片,类似车祸后脑海里面的幻想,但是整片看完女主都没醒过来,发现却是一个唯美凄凉的纪录片,记录着抑郁症患者内心的世界,没有什么能够比孤独更可怕,一人一狗一世界,很多人梦想中的生活,美丽的山村,芬芳的田野,只给知足的生活,平静的让人窒息,但真的是人们想要的吗。
突然想起以前路过一个山边的村庄,那是一个阴雨天,视线之外一片平静,烟雨朦胧中没有行人,没有声音,走在泥土芬芳的田埂上,安静的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远处静静的流水,寥寥的炊烟,刹那间一种悲凉铺面而来,原来世界这么寂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孤独,让人情不自禁的回想人生,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站立了很久环顾四周,渐渐地突然开始害怕,害怕自己陷入这片永恒的宁静,害怕自己这样孤独终老,过了很多年,那种感觉时常还会想起。
观了部德国片子,叫《隐墙》,极考验耐力和瞌睡指数五星的电影,整部影片里只有一个女人和一只狗、一只猫还有一头牛被莫名其妙的照在了一堵透明的墙里,与世隔绝,基本上没有对白,也无所谓情节和高潮,只有大段的心理独白。。。
很多影评都分析女人如何顽强的生活把这一切真实化了。。。
我不以为然,更倾向于讲述的是抑郁症患者的孤独,有一阵子恍惚甚至觉得其实片子里说展现的小木屋,与世隔绝的阿尔卑斯山其实只不过就是女人的心,她把自己和外部世界隔绝开来,虽然没有人的陪伴,但是她刚好有一条狗,又有了一只猫,猫又下了只小猫,又来了一头牛,牛又下了只小牛!
她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自给自足不被人打扰的生活。。。
波动的内心世界有时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猎场,平和了后又会回到暖意融融的夏季牧场,她躲在隐墙后面思考着很多哲学问题:如何去爱?
生与死。。。
直到最后突然来了个莫名其妙的男人,莫名其妙的砍死了她的小牛,打死了她的狗。。。
她毫不犹豫的开枪射死了自己三年来第一次见到的同类。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她为何要杀死男人?!
有人来了,证明隐墙已经不复存在了,她应该可以回到原来的世界了,但是她没有,她甚至都没有去看墙还在不在,只是又回到了寒风凛冽的冬季猎场,继续着独自一人的生活,喂着一只不被同伴接受的白色乌鸦。。。
到这里就结束了,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见到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什么她获得了救赎,她受到了激励走出隔绝世界,也不是谜底性结局:没有告诉你究竟为啥会有墙,这事的真相到底是啥?
想来这便是欧洲电影的高明之处,也是阴暗之处所在吧,没有救赎没有励志没有谜底,她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出来,没有人可以医好别人的孤独。。。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完成自己一生的旅程,于是听着《阳关三叠》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仔细品品其实和《隐墙》有很多相似之处:烦乱的呱噪,衰败的景象。。。
但是内心平静后看着天上飞的鸟,闻着池塘里徐徐的荷香,自我安慰道:老天对我还挺好,至少夜里下了场雨,让我享受了一天的清凉!
嘿嘿,都是自己的事都是自己的心,谁不是活在那个竹林里隐隐的墙后呢,隐墙里的女人在夏季牧场静静的坐一夜看星星,鹧鸪天里的老苏嗅着香气闭上眼睛享受一天的清凉。。。
诶,好吧,我承认我这说话的路子有点要向《舌尖上的中国》的节奏奔。。。
于是就此收口!
ps:对了,还有两点可以证明我的论点,也就是影片演绎的并不是个真实的世界:1.动物们身上有时候会有一层黄黄光,与女人格格不入的感觉(当然您也可以认为是油灯照出来的光哈)2.女人所有的动物都是母的,好巧对不对,公的都死了,母猫下的小猫珍珠死了,母牛下的小公牛也死了,最后那条狗也死了。。。
嗯,舒服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也算是我想要记录的内心想法和分析了,不是为了给谁看,也不是为了让谁帮忙分析,只是不吐不快而已,哈哈!
当然,要是您能耐着性子看了我的这个小想法,然后产生了兴趣,再耐着性子看了这部片子,我好高兴能讨论交流,这大抵是排解孤独的一种最大众的方式了。。。
阿门以上
导演把鲁滨逊漂流记改成鲁滨逊奇遇记,最后鲁滨逊杀死了星期五,很好看推荐给大家看,还有影片里的风景一流,简直就是理想之地,去到的人也会赖死不走,不要说主角了。
👍👍👍👍👍👍👍👍👍👍👍👍👍👍👍👍👍👍👍👍👍👍👍👍👍👍👍👍👍👍👍👍👍👍👍👍👍👍👍👍👍👍👍👍👍👍👍👍👍👍👍👍👍👍👍👍👍👍👍👍👍👍👍👍👍👍👍👍👍👍👍👍👍👍👍👍👍👍👍👍👍👍👍🙂🙂🙂
真是非常平淡的一部影片,都是女主角在自诉,很沉闷,只是冲着一个孤独的女人,我也是很认真的看完整部电影,大提琴的哀诉很吸引人。那些不合群的人群,还是要坚强的活下去的,忽然间想到了《与狼共舞》只是他虽然在边境,几乎没有群体但是他还是找到了能共语的人。
我以为你是个心理治疗片,你竟然是个纪录片
SJ
描写被隔绝的孤独人心的故事。被隐形的墙(无所谓外力或内心产生)所隔绝的女人同动物一起生活。在恐惧中用最原始的劳作、写作和生活,纾解心中的孤寂和恐惧。在痛苦和自我解放中挣扎。自给自足的同时给白子(群体中的异类)予帮助。最终获得平静时,突然闯入的陌生男人杀死最亲近的狗,并被女人杀死。
人类困境 社会隐喻 物种身份认同 摄影很强大 阿尔卑斯山美极了!
哲学个叼
用了100分钟没有讲出一点新意和惊喜,浪费绳命
感觉就是电影版的《瓦尔登湖》
养狗的还是不要看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不错的电影!!
好文艺的科幻片。不想往深处看,请不要涉及内心,我是来看风景的。
白富美版的鲁滨逊漂流记,更注重意的描写,光看风景都值回票价了。内容上有点太深奥了,不太明白,最后的开放式结局让人摸不着头脑。
讲诉一个自闭症患者的独白 闷得让人发狂的文艺片 只有一个没有透露名字的女主 全程无对话 都是旁白 这片让我想起了更加抓狂的《都灵之马》
这部电影绝对是文学作品改编的,而原著绝对是一部掷地有声的女性主义书籍。我的直觉果然是对的!对我来说这是有效改编,准备去读书了(本片非硬科幻或悬疑冒险,非种田文,不是给女主设置重重难关看她如何升级打怪。寻求以上刺激感的观众请三思而后行)
昏昏欲睡,刨坑不埋。我是要看电影,不是看散文。
绝了。不适合抑郁者患者。
奥地利国家地理杂志
@2024-06-03 20:21:16
其实就是荒野独居生活,非要打着恐怖片旗号……
毫不意外想起了卡夫卡。皆为奥地利德语写作者,皆生活在那样一个冷漠,异化和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卡夫卡的笔调冰冷稠密,像是自封于空壳之中瑟瑟发抖的软体动物,既知道停留在自居地才是最安全的选择,但又不得不游走于世界之中。而隐墙里的女性为自己树立起一个绝对静谧孤独,自我封闭的领地。在那样绝望的境地里,森林代表的自然或许就是她们所能退避的最后的安详之地,但却需要一个人面临生命绝对的孤独和荒谬。德语文学总是向内探索静水流深。在森林之中的人也很难变成动物,尽管他们也最大扩宽了自然的野性兽性。最后男人的入侵是对自成一体的宁静最为残忍和血腥的入侵。他的到来打破了那面由心幻想出来的隐墙,阳性的侵入和阴性的退隐和坚守,这是自然最为直观的属性体现。而结尾当一切都复归于无,她依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劳作,耕耘,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