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我的题目误导,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看的纯粹故事。
^-^)从《铁皮鼓》,到《英俊少年》,还有《罗拉快跑》等等,德国电影很善于描写孩子们的心理和成长。
或许和德国的文化在欧洲来讲比较年轻有关?
年轻人最大的优点是勇往直前,不会顾虑重重;最大的缺点是因为荷尔蒙和轻信而造成的冲动,而二战带给德国最大教训之一也许就是如何控制冲动。
比很多二战中的德国青年更幸运的是,小彼得在整个故事中不断成长,从最初的英雄主义、保护欲、占有欲,到最后理智地区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克制住悲伤,勇敢地活下去,他终于成熟了。
这份成熟,无疑和上尉对他父亲般的保护和引导有关。
失去孩子的上尉,对小彼得和漂亮的安娜爱护有加,把自己曾经不能为儿子做的事,在两个孤儿身上实现。
电影中最温馨的一个镜头,是上尉把冻僵了的彼得从海里抱起来走上岸,彼得又羞又气,挣扎着要脱离他的怀抱,逗得他哈哈大笑的那个片段。
成长于俄罗斯的德裔男爵夫人气质高贵,举止文雅。
在苏军和孩子们接触的最初,她无疑是最好的润滑剂。
气质如兰,内心强大的人,具有征服所有人,甚至是敌人的魅力。
而她温柔地纠正上尉“不是列宁格勒,是圣彼得堡”的段落,比血脉喷张,声嘶力竭的口号让人觉得温情多了。
是的,其他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温情是这部战争片中最大的亮点,古典音乐的穿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命是如此残酷,也是如此美好。
是不是二战涉及德国的电影一定要有古典音乐的陪衬?
笑。
这部电影无疑让人联想起十三钗,类似的战争背景和为他人牺牲的题材。
但十三钗过于追求叙事的宏大而加入很多枪战的场面,追求视觉刺激而选取的强奸段落,无疑减少了主要人物的表现机会,对个人经历情感变化的描述又不够细致深入,导致没有感染力。
章诒和女士曾经说过:经过多年的集体主义教育,我们丧失了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能力。
(大意)我不同意很多人纠结于“妓女和女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平等的”这个观念,因为判断一个人的做法是否合乎情理,要依据当时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极端地强调现代更文明的道德观,并不有利于去宽容地理解过去的人。
但十三钗的故事逻辑确有问题,米勒从最初的挣钱动机到后来的保护学生,固然有看到日军暴行而激起的善良本性,可还不够充分。
至于妓女们舍命偷梁换柱,除了在躲藏日本人的时候,占用了女学生们的地方的恩情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理由,看到对方要去死就代替对方而死的情分相对来说也太重了。
所以妓女打扮成女学生的那一段戏,虽然拍得不错,却有点空穴来风。
至于有一个很害怕而不愿意去日军俱乐部的妓女,依然被押着上了车的情节,看似减少了对妓女们高大全的刻画,可为什么一定要集体牺牲呢?
为什么事前不能有一个学生,勇敢地站出来,把这个畏惧死亡的人换回来呢?
那才真是人性的宽容。
导演或编剧让妓女集体牺牲,观众用妓女和女学生两个集体的概念来比较生命价值,这二者行为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共同逻辑?
更为可怕的是,现在社会中的集体对抗情绪,因为职业惹来的杀身之祸。
好像那句恐怖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又要响彻开来。
因为一个人的国籍、种族、职业和财富的拥有度而妄下定论,采取敌视或友好的态度,不是一种头脑的简单化和逻辑的笑话吗?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集体属性都不是判断一个人善恶的标志,选择爱恨,要针对在你面前活生生的个人。
最后,饰演上尉的Aleksei Guskov很有魅力,前一阵看过他演的俄罗斯电影《音乐会》Le_Concert,也十分好看。
大概今年是我彻底沦为叔控的纪元年吧。
^ ^
金色短发的安娜是那么美,小鬼看到她陷入危险时满眼的怒火让人联想到《西西里岛美丽传说》,战败的德军在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仍不进攻,只求退却,不仅仅是出于对妇孺的保护,更多的是对战争和暴力的彻底厌恶与摒弃,然而,打着解放旗号携胜利余威的苏军大部队却在干着禽兽不如的勾当,兵痞流氓的本性暴露无余,善与恶的本就公平的分布在芸芸众生中,从不需要硬给哪一群人贴上区分的标签,胜利者也邪恶。
惨剧,发生在本已到来的战争结束之时,永远厌恶战争和暴力。
故事本身非常迷人。
德国海边,五月的四天(实际上是1945年5月8日战争结束前的四天,苏军已于4月30日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5月2日,德国元首继承人卡尔•邓尼茨命令德军部队停止抵抗),此时的苏军在德国本土已进入收残扫尾阶段。
一位苏联上尉军官率领的8人小分队,一位前俄国贵族男爵夫人看护的幸存孤儿院,一支在海边集结准备乘船去丹麦向英军投降的纳粹小部队,这场战争对于他们,已失去太多,他们早已疲惫,他们只想着战争结束后的生活,战争的伟大意义于他们又如何?
他们不再争论是叫圣彼得堡还是列宁格勒,柴可夫斯基或舒曼的钢琴曲一样动听……战争对于个人只有残酷。
任何时期,任何国家,总有叫嚣战争的好战分子。
往往,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士兵只沦为政客们的牺牲工具,他们的死,只对他们个人他们家人有意义。
战争,只应是别无选择之后的最后选择。
战争的意义对于任何一方都是残酷的,所有的作品展现的欧洲战场没有中国红军思想境界可以舍身往死的英勇士兵,更多的是从军的无奈和家毁人亡的惨痛境遇。
五月的确是个浪漫的日子,法国人在五月“随心所欲”逃离(『随心所欲的五月』情节),这里德国男爵夫人带着女孩们在结束战争的那一天与苏联红军得士兵们浪漫的户外聚餐,无不体现欧洲人热爱生活的情怀,而荒唐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上尉红军没有被海边多数的纳粹德军袭击,而是被自己红军上司因为一个女佣的个人恩怨遭到了屠杀,而德军没有表现出纳粹的残暴,却来营救帮助妇孺们的红军上尉,一场红军联合纳粹与红军展开的对抗。
很难描述看完这部德国与俄罗斯合拍的二战题材影片的感受:荒诞却源自真实;散发人性和温情的过程映衬残酷的结局;直面胜利者那些不光彩的暴行战争的最后四天里,波罗的海沿 岸的德国小镇上,一座儿童福利院里进驻了一 支8人的苏军侦察小队,他们对面的海岸线上, 集结着100多人的德军残部准备渡海逃跑,这 支疲惫不堪缺乏重武器的苏军小队奉命俘虏, 至少也要阻止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故事就这样 通过福利院里唯一的男孩彼得的视角徐徐展开 ,彼时局势已然明了,双方指挥官皆不想再战 ,就这样小心翼翼维持着敏感而脆弱的平衡。
故事高潮发生在德国投降的捷报传来之日,他 们等来了大部队,却为了保护福利院里的女孩子们(不需要说太多了吧⋯⋯)发生内斗;另 一边明明可以坐山观虎斗的德国士兵,为了道 义和军人的那份责任,毅然加入了战斗和昔日 死敌合作——毕竟,那是他们的孩子。
最终在 停战的日子里,双方又一次付出惨重的伤亡。
前一天还在为胜利的捷报抹眼泪的战士,如今 倒在自己人的炮火下,这份残酷与灰暗比任何 枪林弹雨炮火轰鸣的大场面战争片更具备“反 战”的意义,而影片甚至没一个战斗镜头,双 方交火时,镜头只对准了被大人藏在地下室里 的小彼得那张惨白的脸和蜷缩的身体,地面传的炮火声那么近,那么远,带来无比的震撼。
ps,安排德国少女安娜和苏联音乐家的爱情有点画蛇添足
受害人视角的转移叙述在战争之中以德国男孩的视角经历人生瞬间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少年人的英雄成长历程。
首先是一种父辈英雄旗帜的追随,是由父母双亡诞生的最简单的敌我观,那种英雄主义就是孩子们心中最初的英雄主义,只是我们作为看客掌握了大局观而洞悉和不齿这种被定义为幼稚的行为,等到转身踏入属于自身未知的现实未来之时,却难以预料我们举枪的行为是幼稚还是勇敢。
对于爱情的认知确是一个需要从男孩到男人的必经之途。
上尉对男孩提起自己本想做医生的儿子死于战争时何尝不是一种亲情施与,看到男孩子就会想起他。
友情的转换是由民族而抵达善恶。
上尉和少校的矛盾看似简单的因为女人,也许并不是在曲解历史抹黑苏联士兵,而是一种荒诞的呈现,就像整个战争的出发点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欲望;具有魔幻意味的自相残杀情节又似乎昭示着战争对人性的戕害:杀戮成性。
正直的人有很多敌人,会被砍头。
如果说一战的爆发吹响了正义泯灭的号角,那么二战的爆发就是为人性灭绝敲响了警钟。
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几日、一座德国北部边境的海滨小镇展开。
东方的苏军节节胜利进挺柏林的同时这座小镇迎来了一支苏军小队,这只历经沧桑的苏军部队只有七位战士外加一个重病号。
为了拦截前去北边向盟军投降的德军,他们被命令守在这里面对相对庞大的逃军。
无奈之下,苏军上尉选择驻守和平宁静的孤儿院。
而面对因为父亲战死在苏德战场、仇视苏军的13岁小彼特敌视他们的种种做法,苏军上尉平淡的缴下孩子的枪,把他放在身边,用和平的相处告诉孩子他心中的善良。
而说到这个孩子,这一角色是导演与制片(兼主角)的巧妙合作后的产物。
没有这个带来深思的小家伙就没有这部出色的电影。
然而和平的曙光道来前夕是并不平凡的黑夜。
小队内部对孤儿院的儿童少女们心思各异,海边到来的德军士兵在渡船到来前手握钢枪与苏军小队相对峙。
虽然紧张的气氛不断升级,理智却告诉他们,战争已经结束,如果想活命,最好谁都别冒险行事。
如此的一幕镜头,极其罕见于二战题材的电影之中。
没有了以往炮火洗礼喧嚣嘈杂的大规模气氛渲染,这部电影用内敛宁静的镜头处理却表现出了对战场上最真实、也最富寓意情景的有力控诉。
随着战败之日到来,小镇紧张的气氛被和平的亮光撕开了一个裂口。
苏军小队与孤儿院的孩子们的士兵们开心的跳起舞来,因为处理和少女发生关系的小队接线员和想方设法稳住德军而头大的苏军上尉脸上也流露出难得的笑容。
正当人们欢呼放松迎接和平之时,导演让一群装备坦克大炮、恣意纵情的苏联红军闯进和平已经降临的小镇。
肆意抢夺孤儿院里的女人孩子、对小队保护住民鸣枪示威的野蛮军官用强烈的不和谐音符再次打破了宁静的和平。
为了复仇,苏军军官决定带领部队消灭这支小队。
故事的最后便成了逼上绝路的小队战士和准备逃离祖国的德军士兵决定拿起武器守护孤儿院,用战败后的战斗为这些无辜的平民重寻和平。
导演说,他觉得拍一般的战争片没有意思,这部电影,以一种独特而无法预见的构想,指明了叙事的另一种方向,深刻而合理。
他想要告诉观众的是人性的力量。
每当黑暗的时刻降临往往在邪恶与丑陋中,人性的光芒格外引人注目。
无论是孩子单纯善良为了保护喜欢的少女而闪出的微弱善意,还是走投无路与德军共战斗的苏军小队喷泄的正义怒火,都给观众带来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往日里战争电影带给人的是血脉喷张,声嘶力竭者的战斗号角,但比毁天灭地的战争场景更震撼人心的,恐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重温深处几乎被掩盖的初心了。
战争没有对错,只有人性的善与恶!
直达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内心坚守的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深深感动!
战争永远没有胜利者,但是只有强者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不受侵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才可免了百姓苦!
善良人性在卑鄙无耻面前要用战斗力来守护。
期待人类永远可以远离战争,世界和平!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战争胜利了,士兵们没有被敌人杀死,却因为保护平民而惹怒了坏长官,而被污蔑为叛徒被围攻,气不气,当然气那小男孩的父亲,他的英雄,也是保卫国家的英雄,被敌人杀死,小男孩生气吗?
当然气观众在片尾越气愤,越想杀掉坏人,那这部电影和剧本就越成功,因为成功调动了人性深处之恶,复仇很容易,反战也是反人性,却是最难的
战争已然结束,战斗却未停止。
影片开头,几个身着德军军服的少年因为无知所带来的无畏死于苏军八人小分队的枪下。
例如,面对苏军不知趴下射击或者半蹲,竟然直挺挺的站在山丘之上,其军事训练或者军事素养甚是匮乏。
而这竟引来孤儿彼得的效仿,险些酿成悲剧。
后面来的那一队正规德军没有贸然开火,而是想活下去。
苏军小分队亦然。
然而正当举杯欢庆之时,苏军少校闯入,见到美丽的短发姑娘,意欲不轨,被上尉拦下。
少校恼羞成怒,拔刀相向,完全不顾战友情谊。
随后德军加入,与苏军小队并肩作战,并将船留给孤儿院的妇孺,使这部电影又多了许多悲情。
反观历史,苏军本是正义之师,奈何战争中所犯下的累累暴行,又与德军何异。
电影中,战争已然结束,大家都渴望好好活下去。
然而,悲剧悄然发生,皆因纵欲为恶。
影片开头,苏军少校纵容手下将孤儿院佣人大妈的女儿拉上车,而且一直未归;苏军小分队中也有一人想强奸短发姑娘,被上尉及时阻止。
魔鬼往往向弱者下手,强者却惩恶扬善,而这需要勇气。
现实生活中,若我们身处上尉的处境,不知是奋起反击,还是做沉默的羔羊。
编剧很有问题。最终俄罗斯人打死了俄罗斯人,德国人反而救了孤儿。什么狗屎玩意。这么编剧上尉有很有问题,既然都知道少校是个色狼而且坑自己人,那上尉当初还打到德国来就是问题,应该先打倒少校,然后确定上司好人坏人再打德国,我要是上尉位置遇到少校这种不增员,不支援的上司,早就反了,要不就不打了,你们爱咋咋地。这个上尉反而像个宋江一样,不断仁慈,不但坑了自己,还坑了小弟。所以这种剧情根本上就自相矛盾,更不用说不断的感情戏,不看结尾的话叫上尉的感情更合适
有些事不得不做,甚至比活到战争结束更重要
有人说和十三钗比,我没看过后者,不好评价。但导演身为德国人,能从大肆酒后革命强抢民女的苏联红军中找到积极因素直至并肩作战,难以想象会有中国导演能在总急的审核及英明领导下做得出来。当然,片中还是有感情受到不加掩饰的强烈伤害的群体,政委嘛。
戏剧意图太明显,样板戏设定造成了真实体验的崩坏
最后的苏联人,输了战争,也输了人性。
看过
我觉得假,我觉得不像真实故事改编,我觉得是德国人拍了高级黑苏联人的
这么复杂的题材,人物却缺乏弧光。
他们坚持到了战争的胜利,他们寻回了音乐,他们找到了爱情。他们却没有躲过自己人的枪子儿。 在炮火纷飞的年代能够坚持人性至善,他们都是英雄,不分民族国界。
苏军少校的行径在漫长的战争史上早已司空见惯
除了最后二十分钟,节奏太慢太散了。比起别的二战儿童电影,似乎缺少紧张感,只是觉得这孩子没事找事太作了
#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这下正义反战了,🤣,只要俄罗斯够虚无主义,纳粹就是反战的,😅,我的评价是,俄罗斯有今天,活该,自己选的叶利钦和休克疗法嘛,乐
似懂非懂
前一个小时还尚可,但情节越往后越离谱。剧本绑架了片子里的军人,言谈举止一个个像牵线木偶,越来越老套和面目可憎。不明白苏联上尉的原则在哪,如果说他为了救一个女孩不惜同自己的上校兵戎相见,葬送了自己的连队和80名德国军人,能勉强说是不杀妇孺、人道主义;但他想方设法阻止德军投降英军,执意让德军向自己投降是为什么,难道他不知道苏军如何对待俘虏?后来胜利日那天又拉德国军人当炮灰,让他们全军覆没,这不是草菅人命吗?双标得令人发指。小男孩塑造得不错,拍出了十来岁男孩的特质: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无所不能,总觉得被人小看了,于是为证明自己常常做出过激的举动。乔乔兔应该是这样的孩子才对。
很好的故事。当战争结束,还有什么值得流血牺牲?当战争结束,什么才是分辨敌我的根据?——这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
越看越像是给法西斯洗白的电影🎬,这里面最坏的竟然是这个小男孩!为了一己私欲竟然去挑拨两国军队战争!
全片没有战争场面,但是却极其残酷,这个福利院到最后变成了人性的试炼场。战争结束了,人性的考验还没有结束,苏军因为得罪了上司而被自己人给围剿,福利院的小男孩去请求德军帮忙,德军和苏军合作对抗苏军,荒诞之余将敌我从国籍变成了人性的对抗,这也让人不禁深思,敌我真的就是国籍之分吗?更xx的是,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果然电影看多了就会发现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都不值得稀奇
文艺片
有印象,应该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