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一个少女、一个军官。
所不同的是,是法国老人及其乖巧漂亮的孙女是亡国奴,彬彬有礼的德国军官是入侵者。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的故事。
他们同住在石筑的古老楼房里。
你可以理解为反战或者反法西斯,但我更倾向于情感和这四个字:沉静如海。
贴切和神妙。
感人至深。
德国军官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
”老人和少女是抗拒性的沉默。
他露出了严谨的微笑:“对于那些爱祖国的人,我是十分尊敬的。
”“有些人参军是心甘情愿的,而有些人是别无选择。
”德国军官尽可能不妨碍房主人的生活。
但在每个晚上回房的时候总是找一点什么理由到客厅里来,开始说几句并不需要回答的客套话,然后是无尽无休的独白,他谈得很亲切,很热情。
他尊重老人和少女的沉默,从不企图从那里得到一种回答,一种赞同,甚至于看他一眼。
“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文学和音乐,也热爱法兰西。
”他真诚地赞美莫里哀、雨果、福楼拜,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法国文豪的钦佩之情。
同时他也弹奏巴赫的曲子,他也丝毫不掩饰德国音乐的成就。
他和同伴发生激烈地争执:要尊重被占领国家的人民。
而老人和少女自始至终都是沉默。
“我该怎么办?
”军官说要同老人和少女郑重地谈谈,他说:“一切都是托辞。
”他感觉到法西斯的欺骗,不是更好的融合而是对法国的毁灭。
军官其实是告别的,他就要前赴苏德战场,他无助地问他们,也问自己,该怎么办。。。
依然是严谨的语调。
但那种凄厉和悲苦可以将你淹没。
少女泪流满面地冲出门,她的嘴唇终于动了一动,低微得声音几乎听不见:“再见!
” 。
这是少女第一次对军官开口说话。
军官严谨的微笑。
如果只是讲故事,我只能讲到这里,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简单了。
可是我惊叹于编剧或者说这部影片的原本,还有导演的满怀激情。
那些激情深深的隐藏在每个冷静而庄严的镜头间。
记得大学里教文学理论的孙老师总是讲得津津有味:他说电影相对于文学可能更多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动态的事件,很容易让观者产生共鸣,但比之于文学,少了很多展示人物内心的东西,因为既然动态总是那么转瞬即逝。
我想如果下次见到他,我会很恭敬的推荐这部《沉静如海》。
另外如果你现在正好被琐事缠绕不想说话,记得买这张《沉静如海》。
=======精彩视点:=======1、男女主角。
男严谨而彬彬有礼的姿态,稍微抿紧的嘴唇。
女暗暗的欲言又止的忧郁,泪水朦胧的双眼。
2、圣诞夜,少女装扮美丽,安静地坐在温暖的壁炉前,等待。
军官来了,温和地注视着她的背影,走到钢琴旁熟练地弹奏巴赫,她陶醉在旋律中,微笑。
钢琴声戛然而止,他缓缓地站起来,慢慢走到她的背后,缓缓伸出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着她的椅背。
然后俯下头说了声“圣诞快乐!
”,走出房间。
少女一直没有回头,也没有出声。
3、少女的表哥要强行亲吻,军官恰巧冲进门去。
三个人面面相觑。
表哥离开,他转身上楼,走到楼梯上又停住了,但终于什么也没说。
晚上,她从楼上下来,正看到军官在看她父母的结婚照片,她夺过相框。
军官说:“我有句话想对你说……”,爷爷出现在门口。
于是军官礼貌地说:“晚安”,起身离开。
4、法国人在德国军官的车里装了炸药。
在军官转身出门的瞬间,少女机智的奏起了钢琴曲,这相对于长久的沉默,显然看不到对抗的意味。
于是军官折回。
车爆炸。
《沉静如海》(法国)编剧:安娜·吉阿弗列。
导演:皮埃尔·布特龙。
朱丽·德拉姆、托马斯·儒阿特主演。
他来到的那个晚上,她弹的是他最爱的巴赫。
他伫立许久,眼眸中闪过一丝柔情。
他英俊温柔,她美丽倔强。
如果发生在和平年代,他们会不会是简和罗切斯特?
会不会是达西和伊丽莎白?
会不会成就一段佳话?
只是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沦陷的法国。
看似平静的乡村,却暗潮汹涌。
他是侵略者,她是被侵略者。
女主人公雅安娜父母双亡,与祖父相依为命。
德国军官的到来,占有了她父母的房间。
作为被欺辱与被损害的战败国的人们,也许愤慨,也许悲伤,但他们只有无奈,只有接受。
于是他们以沉默来反抗,来保持他们最后的尊严。
可是这个德国上尉的绅士风度令他们意外,他是那样的仪表堂堂,又是那样的彬彬有礼,那一声晚安道得亲切,仿佛你我相识已久。
面对爷孙的冷漠,他选择了尊重。
他同情这个战败的民族,他同情这些苦难的人民。
他是这样说的:“我很高兴见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和一位默默无语的小姐。
”话语得不到回应,于是变成了独白。
断断续续的,上尉讲起了他的身世。
原来在战争之前他是一个作曲家,是因为家族传统才参战的。
原来他也热爱和平,痛恨战争。
雅安娜在默默倾听着,听着他对法国的尊敬,听着他对故乡的思念,听着他对艺术的热爱。
是的,她和他一样,最爱的也是巴赫。
只是自从他来到她家,她就再也没有打开钢琴的琴盖。
不知道什么时候心灵开始有了触动,就像是春光透过紧闭的窗户,一直渗入她的世界。
情不知何起?
也许是在她脚痛时他为她打开汽车的门(雅安娜当时拒绝上车)?
也许是他救起受伤的犹太孩子?
雅安娜开始有了变化,渐渐柔和的目光,新修的发型......她心中的坚冰一点一点融化了。
可是理智一次一次把她从开口的边缘拉回。
是啊,他和她之间,相隔着两个民族的矛盾,相隔着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相隔着彼此的尊严与责任。
那是一个圣诞夜,雅安娜穿上了母亲的裙子,此时此刻,雅安娜已经俨然是一个成熟的女人。
祖父去做弥撒了,她一个人守在家中。
她在等什么呢?
也许是一个人?
他来了,轻轻翻开琴盖,音乐如溪水淙淙,缓缓流动。
那优美的音乐一定感染了她,雅安娜的眼中亦是波光粼粼。
一曲终了,上尉来到雅安娜身后,他凝望,凝望着,他想触摸一下雅安娜,但是忍住了,只是轻轻地碰了一下她的影子;“祝你圣诞快乐。
”问世间情为何物?
爱是想触碰却收回手。
琴声仿佛仍萦绕耳畔,琴键上仍保留着手指的余温,可人已经远走。
壁炉里的火轻轻摇曳着。
雅安娜再也忍不住了,她来到上尉的房间,偷看他的书信,轻嗅他的围巾,睡他睡过的床。
她爱得甜蜜,她爱得隐忍,她爱得痛苦。
爱是彼此之间的守护。
当少女差点遭到表哥强奸,上尉的出现使她挣脱了魔鬼的怀抱。
当抵抗组织成员在上尉车底安炸药,少女的琴声把他从死神那儿拉回。
爱,其实不用说出口,彼此心中已经明白。
结局是注定了的,战争让他们短暂相遇,又让他们永远分离。
那是他们相处的最后一天,男主像往常一样给他们道晚安,紧接着,他再后面加了一句:“再见。
”等待他的,将是苏联战场的寒冷严酷。
雅安娜一愣,泪水决堤,千言万语哽在心头,最后只能轻轻道一声“再见”。
这是她对男主人公说的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上尉动了动嘴唇,却什么也没有说。
他微笑着上了车,驶入黑暗中。
再见,再也不见,往后余生,你我各自天涯。
镜头再次出现时,雅安娜已经成为了地下抵抗组织的一员,她和男主一样,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她收养了被捕抵抗组织成员的孩子,而那象征着反抗的天竺葵,正开放在雅安娜的窗台,开得是那样艳。
从此,雅安娜和上尉心中是否开始了对对方的思念?
纵使这思念是无望的,是凄迷的。
阅尽天涯离别苦,最苦不过是相思。
电影《沉静如海》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雅安娜和上尉之间的情感就像深海一样,纵使底下是多么波涛汹涌,表面依然风平浪静。
这部电影关于战争,也关于爱情。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事物可以突破国界,一个是战争,一个是爱情。
然而战争中的爱情,就像从未有过结束一样,从未有过开始。
无论雅安娜和上尉的两颗心靠的有多近,现实总会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雅安娜和上尉之间,横亘着太多不可能,但是爱情本身就意味着可能。
战争毁灭了太多人的灵魂,而爱却可以作为救赎。
试问异日上尉在苏联东线战场那个修罗场,会不会想起雅安娜,心中会不会有所宽慰?
大爱无声。
人终究是历史中的人,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
面对无法抵挡的心动,雅安娜和上尉却能够坚守自己的责任,那时代与历史赋予的责任。
且不论正义与否,他们都为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为了彼此不一样的立场牺牲了爱情。
但是,正是彼此选择默默离开,才成全了彼此,也成全了爱情。
如果为爱情添一个注脚,那么我会说,一定是高贵。
沉静如海,于沉重中见柔情,于平静中见感动。
电影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郁气息。
观之,让人心痛不已,流泪不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们走走停停,一些人来到我们的生命里,留下美好的影子,最后又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但是,回忆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
49年版的被翻译成《海的沉默》,04年版则变成《沉静如海》,看似迥异,但细想想二者恰巧各代表了这个剧本的两面基调。
大海,可以是沉寂而凝重的。
它冷漠,严峻,对任何人都缄默无言……一如片中祖孙二人,对纳粹军官的沉默——你可以理解成他们对对方的排斥,有关于爱国有关于尊严,他们用沉默来向德国军官表达着他们的不满。
然而大海又会有宁静而安详的时候,那时它则是一种包容,一种无声的体贴。
当德国军官自言自语他的童年经历,长篇大论他对文学和音乐的理解,坐在钢琴前弹着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甚至当他的良知在德国铁的意志前发生动摇的时候,祖父和孙女总是那样作为一个倾听者存在着。
有时冷漠,也是一种温柔。
我在观影时思考过,如果此时祖孙俩打破沉默,结局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许,德国军官会被二人感化?
这是好莱坞的桥段,大家自行想象……又或者走了另一个极端,似乎又成了某些文艺题材最喜欢拍的东西。
一切就都俗了,所以女主人公无须对军官开口,老人家也不必,静静等待结尾处的那句“adieu”升华一切吧……因为他们最终还是要走上不同的道路。
德国军官说,他佩服爱国的人。
当他认识到祖孙沉默的坚持后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做支撑,他说,他也会坚持他信奉的道路。
因为,他们本就是不同的人。
49年版和04年版,分别反映了这个故事的两个侧面,就像人本身很复杂一样,故事也并不是单纯的。
49年版没有过多的背景陈述,所有的力度都留给了祖孙的神情和动作表演,以及军官一次又一次的个人独白。
这是49年版的精彩之处,因为全片就是拼演技,祖孙两人唯一对军官的一句台词就是那声“adieu”,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即使全片用的是祖父(旧版里是叔叔和侄女的关系)视角的旁白,但表演方面还是令人印象深刻。
而04年版则着重刻画时代背景,在军官不在场的时候,祖孙两人并不是一语不发的,其中还加入了民间抵抗组织的桥段。
除了女孩的“adieu”,还给祖父加了一句“请进,先生”。
当然,这也是有特点的,给片子增加了比49年更多的温情。
49年版在开篇处用字幕表明:此片并不是为了缓和法德矛盾。
我一般看到这种说明,就总会想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04年版更彻底一些,它看起来更像是爱情片——我看到结尾居然觉得没什么大的违和感,德国军官很帅,女孩子很漂亮。
在说再见的时候,女孩子哭了,军官离去时仍旧是个绅士,她的初恋一去不返。
我承认这部电影触动了我的心弦,我不禁想象起军官是不是死在了俄国战场,而女孩子仍旧在心底深处珍藏着这段发黄的感情故事。
如果一定要说我对这部电影的不满之处,我觉得导演没有必要一定让女孩子走上自由法国运动之路……难道这种片子,就一定要走一个极正确的结尾吗?
我宁愿看她仍旧弹着钢琴,甚至心里什么都不想,专心抚养那个烈士的遗孤长大成人……这或许更能代表战争中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
PS:49版的侧面刻画也很成功,比如德国军官走进酒馆之前,里面的人欢声笑语,他进去要买盒火柴,老板娘那冷漠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然后之前谈笑的人们瞬间沉默下来……那确实是一部高质量的片子。
有时候,语言是苍白的,是贫乏的,也是矫情的,是带修饰的,而真正打动人心是更直接的行为,动作,和眼神...比如,无言的爱最为深沉的代表之一,北野武执导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讲述的是一对相爱的聋哑男女在一个夏天的爱情故事。
故事很简单,但光影里的情感很美妙,给我们展示了最纯粹,最难忘的爱情。
今天推荐另外一部“沉默却汹涌的爱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经典爱情之作:《沉静如海》。
有评价说:最深沉的爱只能用沉默来表达,只因为它超出了灵魂能承受的底线。
《沉静如海》2004版有人曾说过,世上能超越国界的唯有两种东西,战争和爱情。
《沉静如海》便是发生在战争中的一段传奇爱情故事。
他是德国上尉,冰冰有礼,相貌英俊;她是法国的钢琴教师,恬静迷人,年轻貌美。
受上级派遣,他被迫入住被征用的她家,怀着对祖国的忠诚之心和被侵犯的不快之感,她自然对他是排斥和厌恶的。
可是他似乎和别的德国兵不一样,他回家也好出门也罢总是有礼貌问候,不管她们是如何不给予语言上的回应。
一天,二天,三天...持续了很多天,他依然如此。
从第一句的祝你们晚安,到无关紧要的谈论天气,再到热情而礼貌的说一些私密而克制的话,他告诉她们他是因为家族传统和荣耀才被迫入伍的,实则和法国家庭一样大家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接着,他试图和她们谈文学和音乐,原来,入伍前他也是个音乐从业者,也最爱巴赫。
他还向她分享了有关海的理解:【我说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
我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喜欢它的宁静。
是隐藏在深处,谜一样的大海。
大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听着他自说自话,她始终没有应答,但内心已经在不自觉地回应着,她开始偷偷看他飒爽的身姿和优雅的脸庞,目光也从冷漠到柔情,从抗拒到了迷乱。
她每天都会骑车经过他说过的那片宁静的海,大海不语,似乎和她一样在用心在听着一切,在悄悄地欢喜着。
内心波澜万丈,外表沉静如海,她可不是和海一样嘛,无声中蕴藏着深情。
圣诞那天,她穿上了最心爱的衣裳,他第一次面对独自一人的她。
他为她弹奏一曲巴赫。
这倾心的音乐之声,像是打开了她内心有关束缚和抗拒的墙,精准地击中了她灵魂的柔软处 。
她心动。
他亦是如此。
他忍不住地靠近了她的后背,想触碰她,终究还是缩了回来(“爱是触碰又缩回的手”的完美演绎)。
爱是触碰又缩回的手待他离开后,她终于按捺不住自己跳动的心,偷偷的走进了他的房间。
闻嗅他围巾的味道,把头埋在他入睡的枕头中,将整个人打开在床上,想象拥他入怀的感觉,反复的触摸,闻嗅,呼吸,想象,一颗心忍不住地直颤抖...第二天,他们一如往常,他脉脉含情的眼神中不失隐忍,她欲言又止的柔情中满是克制,克制克制克制。
只能是克制,也只能是无奈。
一天,他意外撞见了她被她表哥强吻着,也只能大声的开门,怒目制止。
晚上,他脱下了军装,换了一身便衣,本打算直接对她倾诉衷肠,这时候她爷爷出现了打断了他只说了一句的话:我有话对你说...他似乎懂得爷爷制止的善意和用意,道了声晚安离去了。
毕竟,他们之间是存在界限的,他又能作何选择呢?
只好选择尊重般的守住它。
日子就这样无声地继续着,而他们依然沉默着,拒绝着接受着,接受着拒绝着...伴随着心灵之间的渗透、交流和沟通,他们的心抵达了抗拒不了的飞翔。
可是有一天,她再也没法淡定了,她知道他将遭遇危险,她第一时间冲向了他的房间想告知他,但觉得不妥,她紧张犹豫,不知如何是好,踌躇良久,直到他要出门,她再也顾忌不了这么多了,奔向了钢琴,弹奏了他们都喜爱的巴赫,这一次有别于他们之前的柔情,琴声变得高昂,急促...他渐渐读懂了她眼神的不安,手指的慌乱,只听一声爆炸声从外面传来,她释然,他亦读懂了她的回应。
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即便是两颗心是如何干净纯粹深情炙热,但也只能在理性和感性,渴望和抗拒中一次次来回摇摆,最终只能安放在心里,希冀它永不退去。
可是,分别还是如期而至了,他不得不离开。
临走前,他告知了他要走的事,并最后一次对她们说晚安。
没没有听完他的话语,她控制不住的嘴角抖动,早已泪流满面,但也只能静静而深情地望着她。
最终,他不忍心地说完了再见!
走开了。
她再也抑制不了,含着泪追出了门外。
四目相视,他深情专注,她真挚纯真,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述说终究化为了一句:再见!
长久以来的独白终于在话语上得到了回应,他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他走后,生死不知。
她依旧沉默似海,悄悄把这段永生难忘之情埋在了心里。
这就是他们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沉静如海》,全片他们唯有一句对白:再见!
但无言的爱,克制的爱,最为深沉和动人。
他们相视沉默无言,欲言又止,却胜过万千言语,其实他们的灵魂在一次次沉默中交流、理解、共融。
电影对细节的刻画极其细腻,眼神、表情、肢体动作,每个镜头都在表达着暗涌的情感,毫不夸张的说看完之后真的让人认可:人的眼睛是可以说话的,甚至胜过语言!
为什么本片如此打动人心,我想正是因为爱与克制的较量,而在极少的外在表现下他和她都能读懂对方的心意。
在一次次炙热而隐忍的眼神相视中,在一次次外表平静内心暗涌中,在一次次无可奈何的沉默中,他们懂对方的立场和无奈,更懂彼此的深情和热烈。
所以,他的看似单向的对白,她都能在心中引发共鸣;他悄悄收回的手,她能感受到他的爱意;她柔情似水的弹奏,牵连着他的内心的渴望;她的刻意和慌张,他都能读懂她的爱意和无奈...
正如网友说的那样:因为相较于太多人只百分之一相爱却装出百分之百,电影主角百分之百相爱却只能流露出百分之一但这百分之一的力量已经足够震撼了。
爱似深沉的大海,外表风平浪静,内里波涛汹涌,无法遏制。
我想这世上最难得就是:你的风平浪静和暗涌流动,你的漫不经心、笨拙的形态和刻意的无奈,都有一个人能懂。
多么希望生命中曾出现这样一个人,然后我们可以像里尔克那般说:我认出风暴且激动如大海。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来我的公众号【情绪稳定的东dong】找我玩
“以沉默来表示爱时,其所表示的爱最多。
”加尼特所言大约是概括这部电影最好的一句话。
《沉静如海》,描述了二战肆虐时,一个法国少女与被安排住进她家中的年轻德国官员,褪去这冰冷而僵硬的关系设定,是两个同样感性而温柔的灵魂。
这是一部真正留下百般余味的电影。
看完之后想了很多,最深的感触大约是:言语虽然可以传情达意,却也容易掩没人们的真心。
而同时,在相爱的人之间,比起懂得对方话中的含义,更难得可贵的是懂得对方的沉默与克制。
“我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它的宁静。
我说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
是隐藏在深处、谜一样的大海.....大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
”爱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它可能于任何时间地点,在任意两人之间悄然生根。
它可以看似风平浪静却同时也波涛汹涌。
它需要聆听,需要凝视,需要忖度。
在起初,我惊讶于维尔纳的教养与勇气,毕竟对那些明显对自己表示出冷漠或排斥的人善意相待,是相当困难的。
但他应该也能注意到,她虽然竭力显出漠然的样子,却是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铭记了。
他理解她的初衷与坚守,同时,他温柔而深邃的双眼必然从一开始就窥见了她内心的善良与柔软,因那首他们共同珍爱的巴赫的曲子,清澈纯真如同她的情思。
这样的情思蔓延并浸透了整个故事。
镜头中出现妮安娜时,我一点不能将目光从她的面庞上移开,那双透亮灵动的双眼,只要些许泪光就足以让人心碎。
她蠕动的唇边徘徊的那些最终被咽下的话语,其实已经从她的双眸、以及日益柔和且悲哀的表情中显露出来。
你也完全能体会并理解她的克制,她的惶惑,她的无能为力。
你同她一起在疑惑、在自问:她抗拒的究竟是这一个与她祖国对立的民族,是每一个肆意地踏足她家园的士兵,是这位使她不及防便进入了她世界的年轻男子,亦或就是那个不知不觉被他吸引的自己。
当他换上便服下楼来烤火取暖时,让人心底一颤。
他看上去多么普通啊,像这个安静而平凡的家的一份子,若是真像换下一件军装这么简单....他的心和她一样敏感而真诚,他的指尖下一样流淌出温煦灵动的音乐,无需多言,一阵琴声就可将彼此的心房填满......若不是这场战争.....不,或许不该强求,能遇见、能相知已是一件幸事。
“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的手。
”在那个只有他们两人的圣诞夜的客厅中,少女精心修饰的秀发与微露的白皙后颈,诉说着温顺的期许,而最终没能实现的触碰,是遗憾吗?
两人都明白那一指的距离也就是一个开关,一道禁忌的界限。
也许真正碰触之后才是悔恨,正因他们俩都是那么纯真坚韧而有教养,忠诚与责任是他们不曾忘怀的,他们也清楚,若是不顾一切地被情感牵引,这份情意也会在这时代的压力下被摧折。
比起将如此美好的对方引领向一个注定的凄然结局,他们还是选择了将深情止于眸中。
我曾猜想过那仅有的一句话会是什么,始终没有猜到竟是“永别了”。
在最后这样一个预示着永久地失去的情境下,妮安娜的克制该有多么的痛苦啊。
一语成谶,但坚强的妮安娜并没有活在“如果当初”的笼罩下,窗外一盆洁白明艳的天竺葵,她将用她自己以及从他那里得到的力量,为一个无需压抑克制的世界而抗争。
Jeanne父母双亡,和爷爷住在法国北方的海边,以教钢琴为生。
时值1941年,德军入侵,她家的房子被征用,住进一个德军上校。
国难当头,爷孙俩的心里充满憎恨,却不敢公然反抗,仅能保持沉默。
每天早晚,年轻的德国上校来向他们问安,他们固执地不予回答,甚至不看他一眼。
然而德国上校坚持着一厢情愿的礼貌。
渐渐地,上校不仅道一声早晚安,甚至试图跟他们说话,尽管其实只是自言自语。
第一次,他特意换了便装,请求能被准许在炉边烤一下火,因为他手脚冻僵了,他说这炉火使他感到温暖,感到如同在自己的家。
第二次,他踱步到书架前,念出书脊上那些令他无比神往的伟大名字:巴尔扎克,波德莱尔,高乃依,莫里埃……“我一直热爱法国”,他说。
第三次,第四次…… 有一天他竟然走到钢琴前,弹了巴赫平均律的第一首前奏。
但Jeanne和爷爷坚持不予理睬。
有时,爷爷感到有点难以坚持:“我没法冒犯一个人,哪怕他是敌人”,爷爷嘟囔道。
而Jeanne仍然沉默地愤怒着。
爷爷说:“你很久不弹琴了。
”“可是我弹什么?
巴赫?
莫扎特?
贝多芬?
只要他在,我绝不弹琴!
”“可是不只有德国有作曲家。
”爷爷嘟囔道。
Jeanne在上校不在的时候溜到他房间里,看到他母亲寄来的照片,她倒在他的床上……上校回来,她赶快溜走。
上校发觉了什么,一天他也潜进Jeanne的房间,端详她桌上父母的婚纱照……但Jeanne冲进来,夺走他手中的照片。
“我想和你谈谈”,上校说。
她却扭头跑开。
上校的两个军官朋友来看他,为了不打扰老人和姑娘,他把他们安排在院子里另一个小屋里。
一天晚上他们在院子里吵了起来。
“难道我们荣誉就是伤害侮辱别国的人民?
”“我们不是音乐家、诗人,我们是军人!
我们要履行职责,忠于德意志和元首!
”上校绝望地回到客厅:“我必须和你们谈谈。
”但Jeanne和爷爷都紧抱着胸前的书不肯回头,他只能自言自语: “……没希望了……也许唯一能做的只是忠诚和恪守义务。
”Marie是抵抗组织成员,每当和同志会面时候,就在窗台上摆一盆花。
抵抗组织的人在上校的车底安装炸药,她在窗口看见了。
怎么办?
她不能出卖自己人,不能出卖祖国。
怎么办?
他是德国人,是敌人,脚底践踏着法兰西的土地,手里是自己同胞的鲜血。
但他又不是那个他,他是个作曲家,爱着巴赫。
“当我第一天跨进您的房门,您在弹奏巴赫,那最清纯动人的一首,也是我最爱的一首。
”他对她说,目光忧郁,直射进她的内心,那颗已经中箭而剧痛着的心。
那夜她几乎没睡,守在窗口。
早晨来临了,他的两个军官朋友已经坐上了车,按喇叭催他,而他已经走到门口。
怎么办?
怎么办?
她冲到钢琴旁,音符如子弹冲出枪膛,前后追赶着,生怕慢了,生怕晚了。
军官愣住了,他转身回到客厅,凝视这个姑娘,自从他走进这幢房子,这还是她第一次弹琴,而且是他们都深爱的巴赫,他望着她,一言不发。
而她,紧张得如同那些发疯般狂奔的音符,就要窒息了,她就要被那些音符勒死了…… 窗外一声爆炸的巨响。
他呆了,冲了出去,她手指停下,身体瘫软,面如土灰。
抵抗组织人员被抓走了,是Marie和她丈夫,留下一个孩子她来照料。
一天早上,他下楼来道别:“我被调往俄国前线了。
据说我们的军队在那里取得了伟大胜利。
”他说:“但是那里很冷。
”老人和姑娘站在原地不能挪步。
他转身出门,坐进车里。
她冲出去,泪流满面。
他从车里出来,面对着她。
没有人上前一步,没有人开口。
爱情是很痛的。
但在命运面前,也许我们能做的唯有恪尽职责。
Jeanne骑车到一座房前,她停车进屋,把一盆花放到窗台外……也许只有不能实现的爱情才恰恰成就了永恒的爱情。
人们归罪于战争,但一切时代都有同样无法逾越的困境,这是人生艰苦的克服。
尊严克服热情,责任克服欲望,生命本身的审美达到极限。
那命运的帆被欲望的风吹得如此之鼓,当它快要吹破的时候,又被意志的缰绳强拉住了―――“人是一个必须被超越的东西。
”从始至终,仅到最后,Jeanne轻声对上校道了声再见,影片的最高潮是她弹的那段前奏曲。
感谢音乐!
没有它将生不如死。
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电影了。
整部电影一如其名,沉静。
临海的乡村小镇,充满古典意味的田园气息,即便是战争,如此沉重的主题,也融入到它缓慢安宁的生活节奏里。
战争不仅可以处理成血腥与暴力,它同样可以呈现为人与人之间内心相处时的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
而这种压抑感,放在这样安谧干净的乡村,最为合适。
它的世界是封闭的,自足的,同时在面对外来干涉时,也是脆弱的。
它不会采取瞬间爆发的行动,但是它会慢慢地转变,在拒绝与接受之间来回摇摆,并最终达到相互渗透。
正如同女孩的选择。
她的对抗是充满尊严的,她的爱也是真挚的。
她对抗的是身穿军服的他,作为入侵者的他;她爱的是怀疑战争的他,迷恋音乐的他。
可是,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而对于这一点,他的心里是非常明白的。
他清楚他们之间的界限。
他忠实地守住它。
所以,他们所有的情感交流只用目光。
完全没有语言精神世界。
不,应该说,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虽然整个影片,他和她之间,都是他在说。
可是,他所有的话她都铭记。
男子和女子的目光里都透着一种压抑感。
一个深情且专注,一个矜持且纯真。
精彩处便是最后,男子来告别。
男子一边说着,一边望着女孩。
镜头先是给男子,然后转向女孩,一步步地推进,先是惊愕,接着泪水就慢慢盈眶,然后从脸上淌下来。
这种表情一直持续,直到男子离开房屋。
等女孩追到门外,她已经是啜泣。
至此,在整个影片中一直处于压抑状态的情感,终于全部释放出来。
战争是人需要面对的众多障碍中的一种。
外在的世界如此狰狞残酷,内在的世界如此干净无邪,在两者形成强烈对比的可能性之下,导演并没有把它处理成一种二元对立的感觉,而是把外在的残酷内化为人物内心的一种压抑感,在抗拒与渴望之间,一次次被迫做出艰难的决定。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那些障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得不做出那样的决定。
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很难说清。
类似的影片也许还可以加上《广岛之恋》,《午夜守门人》。
相比之下,我更亲近这部影片里人物的选择。
毕竟生命中有很多的事情要去承担,不止爱情。
而一旦选择了把它放在心里,你会发现,它的光芒永不退却。
爱如深海,仔细倾听,你会听到我爱你……他是德国军官,她是法国女孩,他们之间横亘着占领与被占领的对立,那个寒冷的冬夜,随着那首巴赫的前奏曲,他轻轻地推开房门,有点儿拘谨,彬彬有礼,谦和沉静,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她嘴角微绷,警惕地望着他,一言不发,可是那个瞬间,琴声如檐上的雨滴,一下一下敲打着心扉,仿佛于静夜里听到一朵花开的声音,他们就这样相遇了。
她的房子被强行征用给他,这样的相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愉快的,失去祖国的庇护,她和祖父没有力量来阻止,他说他很抱歉,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意愿,如果能选择,他是不会来打扰他们的。
她和祖父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安静地接受了这样的敌意,他理解他们,他喜欢忠诚于自己国家的人。
每一晚他回来时都会到客厅里道一声晚安,礼貌地保持距离,不做任何可能冒犯他们尤其是她的事,她对他从抗拒慢慢变成了期待,听着他的车开进院子,听着他的脚步声在走廊中响起,她总是将头埋在书里,从不回头看他,可是每次他走近她时都仿佛整个世界一下子停掉了,只剩下他和她的心跳声。
他偶尔会到客厅里和他们一起取暖,他说他热爱法国的文学,多么伟大壮阔的民族,他说他喜欢德国的音乐,那么多了不起的音乐家,比如巴赫,他说在一战中他也失去了父亲,他说战争中我们都失去过亲人。
她还是沉默,他似乎也习惯了,自言自语,她慢慢地了解到,他是一名作曲家,他并不热爱战争,参军是因为家族传统。
他说他喜欢海,海是宁静的,不是海浪,而是更深处的东西,你要学会倾听。
说这些的时候他小心翼翼地望了她一眼,她垂着眼帘,攥紧手里的书,她知道他是在说给她听,他也知道她在听。
战争里的爱情是如此奢侈却又如此渺小,不管有多么不可能,爱情就像春天泥土里的一粒种子,悄悄地发出芽来,圣诞夜她穿上最漂亮的裙子等在客厅里,他走到她的身后,却只敢轻轻抚过她的椅背,他弹起了那首前奏曲,说“圣诞快乐”,然后离去,她第一次走进他的房间,轻轻地躺在他的床上,却又在听到他回来时慌张地跑掉,一门之隔,他们彼此倾听着却都没有勇气打开那扇门。
他们不敢触碰那颗爱情的萌芽,太多禁忌,就如祖父说的那样,远离炉火,不要让木材白白地烧掉,在国仇家恨面前,爱情仿佛轻得一口气就能吹散,注定是一场飞蛾扑火的虚妄。
那个发现炸弹的夜里,她纠结徘徊,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她不能背叛国家和同胞,但她也无法眼睁睁地看着他去送死,他要出门时她忽然弹起激烈的钢琴曲,从他来之后她就不肯在家里弹琴,他知道她有话要说却不知道是什么,爆炸声响起时他难以置信地看着她,在那一刻,他明白了,他和她,没有去路。
她和祖父侥幸从纳粹手里安然脱身,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保护她。
终于到了离别的时刻,他拎着行李想默默离开,可是她的祖父叫住了他,他说我要走了,可能是苏联前线,我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可是那里很冷……她依然沉默,眼泪断线般地掉落,他望着她,说“再见”,她追了出去,泪流满面,说出口的却只有一句“再见”,这是她第一次同他讲话,他似乎想笑又似乎想哭,转身上车,从此永别。
我有多希望他哪怕只是牵牵她的手,不枉费这场相遇,不枉费这场相知。
之后的他们会如何?
谁能知道呢?
很大的可能是他会死于苏德战场,她也可能会死于地下抵抗活动,乱世中他们都只是汪洋里的一片浮萍,战争和命运裹挟着他们漂向未知的充满危险的未来,可是总会忍不住想象,有那么一种可能,战后的某一天,他再次出现在她的门外,一切都过去了,他们终于可以一起静静地倾听大海的声音,在最深处,有那句“我爱你”。
爱是什么?
是所有的欲言又止,是伸出去又缩回来的手,是我走向你时比脚步更狂乱的心跳……如果不能再相遇,我想让你知道,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我相信你都懂……
只是讨论04版电影,不涉及原著。
男主因为身份和立场的不同,一直比较主动的向女主示好。
他每天回来后的自我独白,更多的是因为对女主的倾心,让他不由得想和她沟通,想和她接近。
想让她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想消除她的敌意。
他知道女主来过他房间后,心里便明白她对他的在意和用心,绝不是像她表面表现出来的那样冷漠无视的。
冲动之下,他竟然跑到海边专门去等她。
他在桥头等她,是想看看女孩对他有没有态度的改变,也是想给她解释信中照片的事情。
无奈女孩还是一如既往的沉默不语,他想说的话还是没在海边说出来。
后来他到女孩房间等她,跟她说有件事想说,也是要解释信上照片的事情,他不想让心上人误以为他已经有恋人。
(原著里男主已经和家乡的未婚妻分手)爱情的萌芽已经快要破土而出,再也压不住的时候,又被老人及时的制止了....后来女孩用琴声救他,他已经非常明白地确认了她的心意,他知道,这是一段两情相悦的爱情,绝不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
但是爆炸事件后,他自己虽然捡回来一条命,但是同僚的死去,也令他心灰意冷。
他主动申请离开法国奔赴东线,除了不想侵略别国外,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为了要对这段快要无法抑制住的异国爱情及时喊停。
他犹豫片刻,本想不告而别。
但是被老人叫了进来,他对老人和女孩做了最后的告别。
女孩马上满眼泪水,深情不舍。
他明明看到了女孩决堤一般的泪水,但还是不动神色的转身离开了...这无声的泪水便是最动人的告白……男主决定及时放弃爱情,因为他知道,如果再待下去,他和她都已经无法再保持表面的平静了。
她为了救他,已经违背了自己的立场。
而他却因为把朋友带到她家,而让朋友丧命......最后她冲出屋外,向他告别。
他终于面带微笑,心领神会的看着她,然后无声的离开。
爆炸事件后,现实的残酷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他不想让自己和女孩都越陷越深,决定马上离开,决定马上对爱情喊停……
一名没有侵略性却有着侵略者身份的德国军官,一名外表柔弱却没有柔弱之心的法国女孩;军官以温和的言语来表达向往,女孩以倔强的沉默来表示拒绝;战争是隔绝他们缘分的绝对鸿沟,音乐是连接他们心灵的唯一桥梁。
一曲巴赫的平均律让来访的军官对女孩顿生仰慕,同样一曲平均律让女孩对军官暗种情愫;为了表示对入侵军官的抵抗,女孩将钢琴尘封,同样为了救她所爱慕的这名军官的性命,女孩又把钢琴弹起。
难怪人们说,能够打破国界的,只有战争与艺术。
只是二人都明白,他们有各自的责任与尊严,若是生在和平年代,他们也可以大声地谈爱谈恨,恣情挥洒情感,但是因为战争,他们必须将其深埋,深埋入纯真动听的音符中,深埋入比大海更深邃的目光中。
二人相距如此之近,却又那般之远。
漫长的独白,无边的沉默;眼神的交接,心底的暗涌。
军官走时,女孩终于对他说出了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Adieu”Adieu,再见,或是永别。
军官奔赴残酷的东线战场,而女孩则加入了抵抗组织,将爱意珍藏,为各自的使命奔走,做为国家的子民,他们没有抛弃尊严,而做为人,他们也没有辜负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只是本该波涛汹涌的爱意,沉静如海。
战争,永远承载着苦难与哀伤,无论起因为何,无论结果如何。
我们尊敬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我们崇敬为信仰浴血的战士,但是我们不需要赞美战争。
我一直以为好的反战电影应该是让人看后从心底厌恶战争,而不是让人有杀戮渴血的冲动,而厌恶并不等于逃避。
所以我一直最喜欢德国的二战电影,没有借口,没有控诉,离开政治目的的吹捧或丑化,这个倔强而又光明磊落的民族总是以最深沉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与反思着战争的灾难与自身的罪恶。
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些作品中所渗透出的悲哀与隐痛总是让人难以承受。
而我却从未想过,处在对立面的法国,竟能以《沉静如海》这样的方式来思考这场战争。
对于一个被入侵的国家来说,它实在太纯真太浪漫,但也正因为这份感情的纯真与浪漫,让人更加为其感到伤感与遗憾。
它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悲哀,却动情地赞美着人性的光明。
战争是残酷的,却教会人们懂得珍惜。
2.5 好恶毒的拉郎
很隐忍
究竟是怎样扭曲混乱的三观催生出这样一部矫情之极的电影?如果这就是爱情,我情愿一辈子不爱。这女的整个一个受虐狂……
两人之间虽只有一句再见,但也拍的太饱满了。果然最炽热的情感都藏在了眼神和音乐里
单论感情戏来说,是好看的。每一次对望,眼神比千言万语都缱绻,仿佛感受到了那种如大海般深沉汹涌的情感。但是,男主作为敌人,他在女主角(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个礼貌且文艺的形象,甚至还透露他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才成为军人。但如果女主亲眼见他杀过人,她还会爱他吗还会想救他吗?为什么在意这个,因为这种爱情戏通常就是在美化男的。
3.5。说实话对电影有点失望,男主这个人物虚构感太强,女主的爷爷这个人物我觉得写得也不好(献殷情的小伙那么明显他表现的好像啥事没有)。主要内在矛盾:教养艺术之美vs.残忍战争敌人,展开得很表面很肤浅。女主可以说没有别的烦恼,她的钢琴也没有给她引来任何麻烦(参考王佳芝),最后轻飘飘的以她加入抵抗运动为结尾也很生硬。俩人一直都没有说话这个构思的确是用的很好,不过评分还是过誉了。
老套、玛丽苏、半点不如色戒//美术还是很美的
未看
分数高的吓人。二战背景下的法国小文艺片。一个德国上尉军人(原本是个音乐家)意外闯入被占领的法国小镇,到爷孙女两人的家庭借宿几个月,然后男女产生了情愫的故事。全片过程男女就最后说了一句话,再见。(其实女主弹琴帮助男主躲过汽车炸弹那段情节就算两人有过交流和说过话了。)就这片也就是个法国版的地下党无知女青年爱上了不该爱的敌人男青年最后受到革命党感召又干起了地下工作的压缩版。哪值这么高分数。亮点就是电影女主的身段必须的好,不能胖。法国电影的那种构图和背景的好,骑在自行车上,那种小城里的石板路等等。给人一种时代画面感。问题是他屁毛话都没聊一句就有了感情只能说是闷骚的一见钟情。这样的设置高级个屁。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此片:相爱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文艺
没有战争或许会相爱,但没有战争如何相遇?如此相遇,唯有沉默。7.5分。
漂亮的法国海岸小镇,弹琴的桥段好。“请为我演奏吧!”
因民族大义而毁灭的爱情,如大海般沉静,也如大海般暗涌博大。
喜歡他的態度,還有不急躁的影像,但是情緒沒對上。
真的很无聊啊
原著的美消亡了
新版《海的沉默》
如果说《旗袍》是对《色戒》的矫正之作的话,《沉静如海》就是对《广岛之恋》的矫正。打低分的原因:不喜欢有人在一个爱情故事里来一通意识形态输出,厌恶B站上铺天盖地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剪辑推广。嗯也许我只是喜欢广岛之恋才不喜欢沉静如海的。
跟占领者玩暧昧,无人能比得过法国,就差一炮泯恩仇了
我有一种男主在故意作秀泡妞的感觉,这让我很不舒服。还有其中对爱情的解读有些偏颇,女主是不是恋爱脑呢,因为男主彬彬有礼就爱上他 这和英雄救美,美女就爱上英雄有什么差别,不过是个人意淫罢了。归根结底是文艺女青年的为爱作秀,见色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