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只是有时候难免因为工作和生活慢慢遗忘那些真实宝贵的情感流露,这部电影用照顾企鹅来激发一种情感的苏醒。
企鹅本身作为一个搞笑元素也非常不错,各种可爱动作让人看的心情大好。
这个元素放到电影里面还是很少见的。
也算是别出心裁的创意了。
同时电影也有很多喜剧的元素让人心情愉悦,作为一部喜剧温情电影还是值得一看
故事并不是一个多么新颖的故事,一个工作中的精英人士在生活中却并不幸福。
但是平静的生活总是要有些意外,比如突如其来的一群企鹅。
企鹅打乱了他原本规律的生活,而他也在一次次的意外里,找回了家人,找回了生存的意义。
小企鹅真的特别可爱,像小孩子一样,总是喜欢到处惹祸,但又拿他没有办法,整个电影看下来诙谐有趣,睡前的治愈良药。
但是不建议在忧伤的时候看,想东想西就会觉得,企鹅拥有人的感情,最后无数个巧合拼凑把企鹅救出,都不是现实中能够出现的场景。
如果是现实,也许企鹅最后仍然在动物园,也许男主拥有了新的工作也和家人分开。
可能这就是故事的意义吧。
《波普先生的企鹅》不是一部有新意的电影。
立意、演员表演、情节,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我们都能找到超过二十部类似的片子:成功人士在生活的河流里迷失方向,忘记了生活本真的目的;主演或夸张恢谐或内敛张扬收放自如的表演;看似荒诞不经却又丝丝入扣的剧情,主人公由迷失到找回,最终花好月圆的结局。
而把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时,却成就了一部“笑中带泪”、适合亲子观看的精彩影片。
据说“笑中带泪”现在是一个槽点,是“一些出身八线小城,在《知音》和《读者》浸淫下长大的公关团队”爱用的电影宣传语,但这委实是一个客观真实反映我观影状态的词语。
影片改编自美国三十年代同名儿童小说,事实上,除了主人公名字和主要人物遵照原著,以及同样幽默风趣的风格,情节设置全然不同。
前者是以三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有妻有子的普通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追寻并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不是个类似《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而是提供了与之全然不同的追梦人样本:即使不脱离生活正轨,担负着家庭责任,人们也有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可能。
后者是一个生于七零年代成长为新千年社会精英人士的男人,工作时精明能干洞察人心并以此为制胜手段,生活中却无法和家人推心置腹地有效沟通,家庭之舟几乎触礁沉没,直到一群企鹅的到来,一切悄悄地改变:高档豪华却冰冷的公寓因为企鹅的加入变得富有生气和人情味,波普先生处于分居状态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因此渐渐和他重新亲近,而波普先生在与企鹅的互动中学习去了解他人的需求并怀着体让的态度接纳包容这些需求,爱由此重新在夫妻、父子之间流转。
金·凯瑞丰富的面部表情、萌物企鹅们的搞笑动作、甚至助理皮皮的可笑服饰无一不戳中观众的笑点;波普先生和貌离神未离的妻子之间的情感,波普先生和青春期女儿之间初时生硬逐渐圆融的沟通,波普先生与他父亲之间的隔阂的消除,总有某个片段会击中你心中那块柔软的角落。
想想,在某个仲夏夜,和孩子边吃冰激凌边看着波普先生在冬雪皑皑的曼哈顿大道上溜一队企鹅,他的橡皮脸上常常是让你笑点骤降的表情,偶尔流露迷失悲伤的神情,这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大人也会像孩子一样有'迷失'的时候,走着走着忘记最重要的事情,记得对我保持信心并提醒我啊。
”
波普先生的爸爸是帆船爱好者,成日周游世界很少回家。
波普老爸回家总是带着纪念品带小波普和波普妈去一家餐厅欢聚。
父子俩唯一的联系是通过电台相互呼叫。
波普长大成人在一家地产公司就职,业绩傲人,为了坐上董事会交椅,老股东们为难波普,要他拿下一家餐厅的地。
偏巧餐厅老板娘性格偏执,必须找到懂得餐厅价值的人才肯出手。
同时波普没有走出家庭阴影的套式,与长期受冷落的妻子离婚,一双儿女也归妻子抚养。
俩小的也和波普无甚沟通。
波普老爸一命呜呼,托船员寄给波普最后一件礼物,不想竟是一只活企鹅。
波普急忙联系船员,结果阴差阳错,颤抖的讯号让船员以为波普嫌一只太少。
于是,一只变成了6只。
波普无奈求助于各种机构弄走企鹅。
没想到儿子女儿特别喜欢企鹅,在儿子生日那天,全家和企鹅玩得不亦乐乎,波普只好与动物园管理员出尔反尔留下企鹅。
家庭与事业的矛盾让波普焦头烂额,企鹅一刻也不想离开波普导致波普洽谈生意失败,还让人觉得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随着企鹅产下蛋宝宝,波普的天平倾向了家庭。
他足不出户坚守企鹅蛋,最后因为条件所限,有一只没孵出来。
处心积虑的动物园管理员乘机劝说波普动物园才是企鹅更好的归宿,而且企鹅不谙人事,谁有鱼就跟谁跑,没有感情可言。
伤心的波普献出企鹅,重新振作开工。
谁知企鹅的离去,让前妻和儿女伤心不已,家庭的纽带又一次崩溃。
波普也无可奈何。
此时,波普无意中发现了老爸送企鹅时附上的一封信,茅塞顿开。
他急忙抛下收购重要关头,载着家人去动物园要回企鹅。
没想到动物园长收养企鹅是为了卖个好价钱去换老虎蜥蜴。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企鹅抢回来了,回头再去会场。
动物园长一路紧追还找来了警察,说波普拐带企鹅。
在沙丁鱼的诱惑和波普先生诚恳的爱怜眼神中,企鹅们投向了波普。
本以为无力回天,可老板娘却认出了波普就是总坐在窗口那小男孩,要把餐厅转让给他。
深受感动的波普在经历了这场爱的教育后,没有把餐厅产权交给利益熏心的董事会,而是选择继续让餐厅营业。
波普一家护送企鹅来到南极,看着企鹅群自由自在地生活,波普一家无限欢畅。
此时,原来那只哑蛋的妈妈,企鹅“船长”又产下一枚蛋,波普将之取名为“秃鹰”——老波普的电台别号。
其实故事的梗概基本是沿袭的《大话王》的套路,只是时隔多年,金凯瑞的票房号召力不再,故事好像没什么反响。
故事里头的金凯瑞还是为了事业不着家的“精英”,七搞八搞,也把自己的家庭给搞没了。
不过对此,金凯瑞好像也不太care,究其本源,大概源自于自己的老爸,也没好好搭理过自己的童年。
不过,《大话王》里头金凯瑞就一孩子。
到了这部里头,怎么也得俩孩子了。
青春期的少女有多难缠,金凯瑞还没好好花时间了解一下。
既然想挽回家庭,这方面多少得吃点苦头。
小儿子看起来也不小了,但好像还没《大话王》里头的儿子“懂事儿”,基本上不和老爸闹什么别扭。
故事里头的老婆,自然也是离了,备胎和《大话王》里头的备胎一样优秀,也一样识趣,到了该离开的时候,绝对不废话。
有点变化的是,《大话王》里头金凯瑞用的秘书,到这部里头全新升级了。
颜值、智商、情商全在线,帮金凯瑞处理“家事国事天下事”游刃有余。
故事主要讲黄金推销员金凯瑞如何忽悠别人卖房。
在这方面,老外总是想着用钱解决问题,实在不是个事儿,遇到钉子户咋办?
金凯瑞招牌的动作,在故事里头很少出现了,大概很少人再对这样的表演感兴趣。
于是,只能通过企鹅来搭戏。
有一说一,故事里头的企鹅确实戏份不错。
跟父亲疏远的孩子长大后事业有成但家庭离异,突如其来的企鹅,与它们生活相处,到后来的合家营救,集体行动的企鹅太可爱了,无论是一摇一摆的列队走还是流畅的肚子滑。
他爸爸爱冒险不陪孩子是一种失衡,孩子长大后太执迷事业是生活的一种失衡,太着迷企鹅也是一种失衡,所以最后的因为企鹅变成事业家庭双丰收有点假了。
谁不想在家里藏着几只可爱的小企鹅?屁颠屁颠,摇摇晃晃,虎头虎脑,满眼都是你,会搞怪,会要抱抱,还会想要飞。
soocute。
不过抛开企鹅,电影故事本身其实是非常符合温情故事模板的:没有怎么感受到父亲关爱的波普先生,和想要亲近但不知道怎么关爱的前妻和女儿儿子,作为主角串起整个故事。
波普收到老爸寄来的最后的礼物,又阴差阳错收到寄来的第二波企鹅礼物。
而电影的主题在最后由老爸的那封信揭开的。
不开心的时候可以看看,无聊的时候也可以看看。
亲情是电影永恒主题之一,这个电影也诠释的很好。
波普先生的企鹅:穿燕尾服的“蓝精灵”拍电影最怕碰到的演员就是“小孩和动物”,而且现在观众的“惊喜点”越抬越高,像早些年珍妮弗·安妮斯顿在《马利与我》中搭档的小狗,已经是司空见惯—— 要找,就得找“小语种”动物,譬如瑞茜·威瑟斯彭在《大象的眼泪》中的庞然坐骑,又譬如金·凯瑞在《波普先生的企鹅》中的燕尾服跟班。
其实从剧情来说,《波普先生的企鹅》老套依旧,无非是再度絮叨了一遍“Finding a job is much easier than finding a family”,恍惚之间还能让人听到TVB的大妈隔空配音“呐,最重要的就是全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
不过,作为一个“凯瑞控”,哪怕“金大叔”已经满是抬头纹,表情也没有“橡皮人”那么夸张扭曲,我还是决定花一个晚上好好看看“企鹅闹剧”。
由于前几天刚刚把《蓝精灵》补课了一下,不禁怀疑“企鹅”和“蓝精灵”是不是出自同一个编剧之手,两者的相似点大致如下——1.主人公都是一个手头有重要任务的“职场男”。
2.然后家里突然来了六个非人类的“不速之客”(不多不少,都是六个)。
3.这些“不速之客”均有一堆形容词的雅号,不是“brainy”、“clumsy”(蓝精灵);就是“bitey”、“loudy”(企鹅)。
4.每个团队有一个首领人物,要么是“Papa”,要么是“Captain”。
5.反派自然也不能少。
格格巫满大街追捕蓝精灵,动物园管理员则一心要把企鹅搞到手。
6.滑稽的小家伙先是把主人公一家闹得天翻地覆,但是结尾屡建奇功,不仅拯救了“职场男”的事业,也让他找到了幸福家庭的要义。
相比较而言,我还是觉得“企鹅”更讨喜一点。
顺便再补充一点“掉信”的情节。
现在影视剧要在开头埋个伏笔,最省力的一招,就是让一封倒霉的信笺落在橱底下啊、隔缝里的。
好像《东京爱情故事》里完治就搞丢过莉香准备的机票,《鉴证实录》里老大也把小棠菜的情书“忘”在了车位下。
反正最后编剧会想着法子,让你在同样的位置再丢个钥匙、餐巾纸什么的,顺便把之前的重要信物一起找回来。
问题是,我怎么有很多失物轮不到这样的运气。
波普先生事业心很重,以至于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甚至与老婆离婚。
一天,在外游玩的父亲去世,并寄来了一只企鹅波普先生很无奈,与寄件人联系,希望收回企鹅,却意外又收货了五只企鹅。
六只企鹅把波普先生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却也让波普先生与孩子的关系有所缓和。
同时有追踪能力,又能记人的企鹅认准了照顾他们的波普先生。
最后孵蛋事件让波普先生放弃企鹅。
然而父亲的信无意间让波普先生找出来,父亲希望波普先生多陪伴孩子。
波普先生放弃了纯粹的商业利益,与家人一起救回企鹅,得到了绿地餐馆并经营,通过企鹅找回了缺失已久的亲情与陪伴。
电影有夸张的手法,企鹅很拟人化,电影里的音乐企鹅踩点也特别准。
刚好前段时间又看了B站纪录片《企鹅群里有特务》,被企鹅萌化了🤪看弹幕很多人说电影通过企鹅映射珍惜家人,多陪伴,珍惜眼前人是电影的主题。
我想还是有一定的意义。
《波普先生的企鹅》是2011年的电影了——N年前我看了《快乐的大脚》之后,网站推荐我继续观看这一部。
但因为版权、懒惰、注意力被被别的电影吸引走等原因,我拖到了2019年的倒数第三天才看。
不得不说,现在看前几年的电影,尤其是儿童向的电影,总会觉得剧情有些拖沓。
不过《波普先生的企鹅》一开头出现的与探险家爸爸沟通的小男孩仍然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并一直推动我看到结尾。
小时候爱着探险家爸爸的小男孩,与长大后失去了情感的房地产商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对比、反转这类东西总是能吸引观众。
有一个画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那就是企鹅无意中打开水龙头,浴室被放满水,浴室门上隐隐显出企鹅在海洋馆遨游的身姿,感觉很好笑。
我后来想,为什么会觉得好笑呢?
也许是因为和门外急急忙忙打着电话的金·凯瑞一对比,小动物在喜欢的环境(一屋子自来水)里撒欢的情景让人觉得特别天真无邪吧。
主演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
金·凯瑞竟是如此一位表情丰富、肢体语言生动的演员,本人作为一个经常制造喜剧气氛的小盆友实在是自叹不如。
比如模仿企鹅叫声讽刺“K~e~n~t”,还有模仿企鹅摇摇摆摆走路,把企鹅放在淋了水的地上往前划……实在是宝藏演员一枚。
据说不少企鹅画面都是真实的,太有爱了。
而且,饰演妈妈的这位女演员气质也太好了吧!!!
最后还有其他的一些思考,比如动物园工作人员和男主人公的对比。
动物园工作人员——了解企鹅,但以此利用企鹅;男主人公——不了解企鹅,但爱护企鹅。
我想,一个人只要对企鹅有着爱护的心,即使不了解企鹅(给企鹅喂三明治),也会愿意主动学着了解企鹅的。
爱护人也是如此,所以要珍惜爱护自己的人哦,即使ta现在还显得有些笨拙。
好看
凯瑞老矣
x 可爱的企鹅!
记不清了... = =
擅长搞怪的Jim Carrey老了也温情了许多。企鹅很可爱!
伟大的中国鱼公司
温情小品。金凯瑞一如既往的搞笑套路,只是明显的苍老了,有些许感伤~企鹅真?假?
无聊时看无聊电影就会更无聊..
2星给企鹅 拉着完的 看不下去
看完想去Central Park啊
飞机头的卖萌能力随着法令纹的加深在逐渐退化
hahaha 我是冲着kim 还有penguins 去得:)
冲着金·凯瑞看的,结果看完以后 我都面无表情 哎 还没有《灵异23》好看
儿童片,JC年老色衰了
还可以,不知道为什么票房怎么差
无论剧情还是金先生的表演都平平
儿童欢乐家庭电影,企鹅很治愈很可爱,仅此
剧情再老土,再无逻辑,只要是jim carry我都是buy得
超温馨的
轻松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