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污点

The Human Stain,人性本色,人性的污点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妮可·基德曼,温特沃斯·米勒,加里·辛尼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4

《人性污点》剧照

人性污点 剧照 NO.1人性污点 剧照 NO.2人性污点 剧照 NO.3人性污点 剧照 NO.4人性污点 剧照 NO.5人性污点 剧照 NO.6人性污点 剧照 NO.13人性污点 剧照 NO.14人性污点 剧照 NO.15人性污点 剧照 NO.16人性污点 剧照 NO.17人性污点 剧照 NO.18人性污点 剧照 NO.19人性污点 剧照 NO.20

《人性污点》剧情介绍

人性污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希尔克(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是一名大学教授,深受同事和学生们的信赖和喜爱。希尔克有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和三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他的生活堪称人生赢家的典范。然而,在希尔克的内心里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虽然他对外谎称自己是犹太人,但实际上,他却是一名非裔,只不过肤色极淡几乎无法察觉。这个秘密让希尔克内心里充满了自卑。 某日,希尔克在课堂上的一个无心的用词让他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丢掉了工作、朋友,妻子和孩子也离开了他。在绝望之中,希尔克结识了名为福尼亚(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悲惨的童年经历让福尼亚心中充满了伤痛和自卑,但正是这样的相似令希尔克和福尼亚坠入了爱河,两人成为了彼此唯一的依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遇见王沥川一个都不能落下执笔为刀爱是一场烟火福贵共同警备区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神圣之夜:恶魔猎人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牛气冲天的Riam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成家丹尼·科林斯茶色生香小医生爱情秘方致命名单熟女梦工厂神枪少女新天师斗僵尸四叶OVA第2话摸心第六感伦敦生活最后一次赛跑地铁惊魂乔西的虎与鱼血腥蜡笔空中的天使懦弱的暴行十号公路

《人性污点》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秘密里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臂山。

”看完了这部电影,你会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解不开的心结。

由越狱帅小伙饰演的年轻的科尔曼,他在各方面都很优秀,英俊潇洒,长了一张白皙的脸,但是他却是一个黑人,在那个有色人种被歧视的时代,这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

承认自己是黑人,那么现在的一切都会化为泡影,未来将是一片滩涂,然而正因为他的肤色,他可以选择隐瞒事实,可以在以后平步青云,可以不被歧视,于是,复杂的挣扎后,他选择了向宿命妥协,就像他母亲所说,他思考的像个奴隶!

多年之后,即使在自己被冤枉了,被指责歧视有色人种,他(老年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仍然选择沉默,他深爱的夫人也因此不幸的去世了,即使在他的结识了一个优秀的作家并与之成为忘年之交后,他仍然对自己的身份守口如瓶。

科尔曼为了获得自由,为了不被歧视,抛弃了自己的家庭,隐瞒了自己的身世。

但是从此,他却失去了自由,生活在敏感和欺骗当中。

也许一切都将被时间带走,然而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佛妮娅,由妮可饰演的另一个对别人隐藏自己的角色,他们俩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俩是那么的同病相怜,于是65岁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和36岁的妮可·基德曼演绎了这样一种可是说是“隔世”的恋情,但是更确切的说是对自己内心的拯救。

最后在解开心结后,两人被害身亡!

影帝影后的加盟让这部电影十分吸引眼球,而原著《人性污点》更是颇具争议的佳作,影片揭示了人性的内心世界,人物角色也被两位最成功的影星演绎的异常饱满,没有催人泪下的煽情,对人性无情的揭露,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个故事映射出了一种人生轨迹:每个人心里都有解不开的心结,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秘密里。

记得在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澳大利亚的外教拿出一张照片对我们说,照片里的两个人是他最好的朋友,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他说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邪恶的歧视!

关于种族问题的描述,总是那么引人注目。

歧视都快成为一种习惯了,在每个号称平等的地方,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不平等。

  就像EVA中描述的人类补完计划的原因,人们孤独自闭,是不真实的,需要解放人们的灵魂。

可是抛开动画、电影、小说的浪漫思想,到底什么才能解开人们的心结?

 2 ) 他的一生建立在一个谎言之上

卡夫卡说:每一只笼子等待每一只鸟。

这个笼子可以是陈规,可以是人言,可以是某种既定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是内心的困境。

人们难以超越的通常是这些,人们在追求的是符合这些的社会普遍的认同感。

可以说,大部分不愿意站在小众中的人,不一定因为真正觉得大众是正确的,光明的,也许我可以这样揣测,他们害怕的是被置于社会的对立面,从而导致的深重孤独感。

人性的污点太多,每个人也许都收藏着仅属于自己的秘密,幽微,潮湿,躺在暗地里,期望岁月可以把它忘记。

 3 ) 人性污点

“在冰上面钻出一个洞,冰层下面的湖水很黑,稍微有点光线,鱼就会游过来。

”这又是一部在影片开头就告诉我们结尾的故事,但我们没有猜到过程。

这部影片用这种手法来拍摄,恰好和故事符合了。

我们也是在看的过程中,通过主人公的回忆,才构建起这个悲伤的故事,才能明白人性的污点一旦染上就永远无法洗掉。

一个黑人,因为受不了那个年代 的种族歧视,也因为自身皮肤很白,所以谎称自己是白人。

背叛了自己的父母,背叛了自己的种族,却因“种族歧视”被学校开除,最终难逃厄运。

就像冰层下面的鱼,长期在黑暗中度过,但他们也渴望光明,可是一旦它们游到那里,就会发现其实那只是钓鱼人的陷阱,光明其实也是死亡。

本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映射整个社会,只是用了一个听起来都很荒谬的事情。

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妮可基德曼的搭配真的很有意思。

电影真是冲着老爷子去看的,看完之后去看影评,看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人性的污点?

”。

确实,这部电影完整看下来,还是有些晦涩,但值得咀嚼,我们也只能跟着故事的回忆试图理解这个背叛自己种族的黑人。

(因为我们不是汉尼拔,不能一眼洞穿另一个人的心灵和他的过去。

)(记得当时看完电影,自己有好多东西要写,但是被搁置了,于是现在就写不出来了。

看来凡事都不能拖啊!

 4 ) 衰老是很操蛋的

霍普金斯和基德曼都挺好的。

这片子与库切的《耻》有局部相似。

不过,情节过于戏剧化。

如果没有那条暗线,即霍普金斯抛弃家庭虚报血统的话,而是着力叙述教授的荒淫晚年会更好。

我是这么看的。

此外,霍普金斯那堆老年之肉与基德曼如此精致之肉搞在一块,我看了还是觉得有点暴殄天物。

衰老是很操蛋的。

 5 ) 人性的污点

刚刚看完 《人性污点》,心里有种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感觉···男主角是皮肤白皙的黑种人,但是害怕年轻时的种族歧视再次重演,他将自己是黑种人的事实隐瞒在心里50年,腐烂!

剧中男主角母亲的一句话很经典:“你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你是我的金孩子,但是现在的你,有白雪的外表,却和黑奴一样思考."男主人公与他父亲的行为是背道而驰的,他不愿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就因为肤色只能在餐车上工作后自杀··· 男主人公害怕自己心爱的女人再次离去,他背弃了母亲,妹妹,哥哥··· 或许看起来是不得已的,但是这就是他人性的弱点,懦弱懦弱的人会死无数次,但是男主人公的父亲只死了一次现实中,我们每天都必须带着一张面具活着,这个社会、学校、父母甚至自己绘出的面具,我们变得越来越沉默,把一些事藏在心里···最可悲的是男主人公原本可以轻松控诉成功的官司,就是因为自己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种族儿失败···看完 人性污点 ,希望大家 也希望自己能活的简单、真实,活的舒坦

 6 ) 解脱

2004年的电影,2021年拿出来看第二遍,观感会如此不同。

有的女人,在非正常和朦胧的环境里会是风情万种,在居家或者正常的环境就会格格不入。

没有比现在结局更好的结果了,两个人终得解脱,2005年时我觉得他们在zuo。

安东尼霍普金斯2021年凭借“父亲”又得影帝,很早之前就有人说过他的面相不高级,是一张苦大仇深的脸,多年的英式舞台剧浸淫,让他变得高级。

我对人面像的判断,深受《格调》一书的影响,那可是一本好书啊,而且特别社会达尔文。

仔细想想,尼科尔基德曼这些年选片的品味真的不俗,属于靠自己把身上花瓶标签撕掉的,即使她现在往脸上泼尿泼得脸都硬了,也还是得给她点个赞。

一直说前面的一百年美国没有大作家,《人性的污秽》里面瓦尔克隐瞒种族的懦弱和福尔娜的家破人亡相比不值一提,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柬埔寨在有波布的三年半死掉四分之一人口其中包括全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医生相比不值一提。

必须承认美国偏居一隅,物产丰富,好的文学文艺作品一定是生长在苦难土壤里的。

即便如此,菲利普罗斯作为美国知识分子的一座灯塔,绝对是实至名归。

是时候重读他了。

 7 ) 人性的束缚

一段舒缓略带阴暗的音乐慢慢流淌进你的耳朵,然后你看到美国乡间的冬日清晨,一辆并不眨眼的汽车在雪地上留下浅浅的印迹。

镜头不时转向坐在车里的人,一个卷发的女子靠在一个皮肤褶皱的老人肩上沉睡,镜头再一次随着跌宕并不明显的音乐移到车窗外的景色。

直到这辆车遇到另一辆在雪地里显得颇为突兀的红色越野车,一个急刹车,老人和女子随车跌入冰湖。

老人的名字是科尔曼,被学术界认为是一个著名的犹太裔古典文学教授,在雅典娜大学任教。

在那场压抑的开头之后,是科尔曼的课堂,他在讲述《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把重点放在了爱情上。

提问时,他发现两个学生再度旷课,他称呼他们为spook,因为似乎“根本从来没有存在过”。

但是就因为这个单词,他丢了在大学的工作。

Spook,英文一般解释为“幽灵,鬼”,然而正如学院开会时,旁人所指出的,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在俚语中表示“黑鬼”,碰巧他指责的学生正是非裔,因此他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者。

他把这个糟糕的消息带给他妻子之后,他的妻子在悲愤慌乱之余,引发大面积脑血栓身亡。

科尔曼感觉他的整个人生因为这个不成立的指控毁于一旦,然后找到了隐居乡间的作家祖克曼,希望后者能以此为原形写一部小说以告诉公众。

虽然祖克曼在第一时间并没有答应这个请求,但是随着之后故事的发展却成就了一部伟大的让人无法释手的小说。

有影评认为,故事的最高潮,即揭露真相的地方在影片的最后,但是我却觉得导演并不觉得有必要故弄玄虚,故事本身足够精彩,所以在科尔曼少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得到答案。

他年轻的时候善于拳击,百战不胜,他的教练为他争取到机会可以获得体育奖学金,但是要求他隐瞒他是“colored”,这并不难理解。

科尔曼的父亲是一个在餐桌上表现得极为绅士而高贵的黑人,却在火车餐车上做服务生。

他的母亲是护士,哥哥是军人。

父亲曾要求他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但是他最终选择在填写加入海军的表格上将自己设定为白人。

他遇到了他险些结婚的女人,但是这个女人在见到他的黑人母亲之后选择离开。

这让科尔曼坚定了要将自己设定为白人的决心,甚至不惜和他的家人再也不往来,以换取作为一个白人可以得到的自由。

而事实上,他为此背负一辈子的谎言,不能生孩子,唯恐他们不像自己一样天生白皙,也不能为自己种族主义的荒谬指控辩护。

这是整部影片最为值得回味的一条主线,相比之下,他和佛尼娅的恋情要逊色很多。

佛尼娅是个四十左右的粗俗而美丽的女人,在邮局、牧场和学校同时工作。

她的丈夫是个可怕的可能患有精神病的人,她的孩子因为一场火灾而丧生,她一直带着他们的骨灰生活,她的父亲富有却从来没有给过她什么,她甚至曾经被她的继父强奸。

一个过于糟糕的人生,让佛尼娅即使伤心欲绝仍然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脆弱,她看着孩子们的骨灰对科尔曼说“leave me”的时候,所有人都能读懂她内心的声音。

他们是彼此的避难所,并最终一起离开了让他们不得志的人生。

影片的第三条线是祖克曼,科尔曼后来成了他的朋友,教他跳舞、玩牌。

他充当佛尼娅不能胜任的角色,理性地生活在科尔曼身边,聆听他的故事,并最终因为在墓地遇到了科尔曼的黑人妹妹而揭晓谜底。

他原先曾经因为一部小说得到过非常具有权威的文学奖,随后的才思枯竭让他甘于隐居乡间,科尔曼的出现和消失却给了他全新的写作动力。

这部电影取材于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丝出版了新作《人性的污点》,曾经在2002年初夏刚出版时在美国引起轰动。

但是其中的种族色彩和一些对性爱的描写被外界认为是这本书最终错过诺贝尔奖的原因。

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携手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主演影片,《越狱》的男主角米勒扮演科尔曼的少年时期,而影片的导演是奥斯卡的常客罗伯特·本顿。

明星光环、演技,挑剔的导演眼光和出色的剧本,所有的融合注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

最为让人玩味的可能是片名。

特地去查了一下字典,其实污点在英文当中有很多中翻译的方法,但是stain却包含了一层直指影片内涵额意思,“名誉的污点”。

是的,一生被称赞的科尔曼不为人知的污点。

这个污点同时也在影片中的其他人身上表现,那些道貌岸然的指控科尔曼的人,和那些得到过他的帮助却最终没有帮助他,只能在葬礼上忏悔的黑人教授。

 8 ) (转:看了这个就都明白了)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点》                ・菊 子・近年来,每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之前,美国小说家菲利普 ・罗斯(Philip Roth)的名字就会频繁出现。

今年呼声最高的据说是土耳其作家Orhan Pamuk;罗斯照旧榜上有名,行家们猜测他赢的概率是11比1。

前一阵子刚读了罗斯的以大卫・卡佩希(David Kepesh)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

看完电影《人性的污点》(The Human Stain)之后,又回头去读了《人性的污点》这本小说。

根据经验,电影浓缩的时候会遗漏掉许多丰富的细节,看完一部好电影后,再去看原作,往往不会失望。

(一)公众审判:个人隐私的大暴露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小说的背景是一九九八年,克林顿遭弹劾的那一年。

八年后的今天回头看,当时整个美国甚至世界都盯着总统的裤子和莫尼卡的裙子,那一年显得多么天真,多么繁荣,多么无忧无虑……苏联垮台了,世界和平了,经济一片繁荣,技术一片发达,股市居高不下,股票飞涨不跌……只有太平盛世,人们才对饮食男女津津乐道。

罗斯说,其实,克林顿和莫尼卡之间的那点荤事,说穿了,不过是中学生之间的一点小玩闹,但是,却激发了美国人最传统的公众娱乐:对奸夫淫妇进行公开审判,而审判者的道德权威,则来自霍桑在《红字》中描写过的“审判精神”。

罗斯多处引用霍桑的话,小说中的作家隐居之处在麻省西部,离霍桑当年曾经短住过的地方只有几英里,暗示美国社会还是在对人们施行宗教和道德审判。

《人性的污点》就是以此为背景开始讲故事的。

故事还没有讲,作者就提醒读者要宽大为怀,主人公科尔曼・斯尔克(Coleman Silk)肯定有需要被人原谅的地方。

因为,在舆论和道德审判的显微镜和聚光灯下,展示出来的只能是“人性的污点”。

小说的描写是多角度的,有时候是主人公直接陈述,但贯穿全书的主要叙述者是作家内森・扎克曼,主人公科尔曼・斯尔克的朋友。

整个故事的起因,就是因为科尔曼用了一个有歧义的词:Spooks.因为说了这一句话,科尔曼所有的同事、上司,包括那些他自己亲自扶持起来的年轻黑人教授,都拒绝给他哪怕是一点点道义上的支持。

一夜之间,他成了孤家寡人,必须面对形形色色的委员会,不断地写“思想汇报”。

为了这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他丢了工作,丢了妻子,丢掉了他一辈子兢兢业业为之奋斗的东西,丢掉了人的尊严,自己也变成了一粒人性的污点。

科尔曼身败名裂,内心的冲突、郁闷和罪恶感也无处排泄。

两年之后,科尔曼遇上了芳尼亚,一位三十四岁的清洁工。

他自己七十一岁,是她年龄的两倍还不止。

他知道为什么他需要她:和她的关系,似乎是他和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因为她,他不再对这个世界的不公正充满仇恨,也不再发狂般地写自己的故事。

她也是个失败者,失败太多,于是也一无所求。

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唯一的快乐,也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快乐。

象其他一些男作家一样,罗斯让女人用性爱来安慰一个走投无路的男人。

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遭到了政治清洗,事业无望,于是只好在温柔乡里讨乐趣,六年之间和二百多个女人发生了关系。

而罗斯本人的卡佩希系列,则写的是一个文学教授从年轻一直到年老的性经历,还总结了一整套勾引文学女青年的手段。

不过,他对老年男性的描写最触目惊心:行将就木时,老年男性更向往年轻女性的肉体带来的愉悦,年轻时出自感官和感情的需要的性,如今上升到了一种精神和宗教的高度,因为死亡在随时逼近。

圣经中的大卫王老了,于是让一群年轻美貌的少女用她们的身体来暖和他。

他还是觉得冷。

有了伟哥,至少他还可以有些行动,虽然行动的结果也还是冷,因为死亡还是在不远处等着。

小说中,作者反复强调,科尔曼年轻时是体育明星,如今,即便年过七旬,他从背后看也就是四十岁。

电影中,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形象却过于苍老。

要演一个仍然有性魅力的老男人,只有格雷高里・派克和保尔・纽曼:他们即使老了,脸部还是有线条,肌肉也不往下搭拉。

霍普金斯不行。

尤其是电影中那个镜头,他坐在床上看妮可・基德曼裸身跳舞时,显得极度疲惫、倦怠,令人本能地产生一种生理厌恶。

(二)种族:他们是幽灵吗?

科尔曼兢兢业业当了二十多年古典文学教授,后来学校来了个新锐校长,将他命名为教务长,支持他对学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强迫所有教师汇报自己的科研成果――很多教师只在自己学校的刊物上发表过从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废物回收出来的《笔记》,教书用的是很多年前的讲义,一些特殊人物一个星期也不来学校,也不参加任何学术或校务会议。

科尔曼强迫一些懒散得无可救药的老帮子提前退休,又从名校中招来一些年轻有生气有竞争愿望和能力的助理教授,这样一来,学校的风气果然被整肃一新。

新来的校长被名校看中,另择高枝,将科尔曼留给了狼群。

“Spooks”一词,为对他的改革怀恨在心的人围剿他提供了最好的借口。

科尔曼改革“成功”后,志得意满,决定从教务长的行政职务上退下来,继续进行全职教学。

他开了一门课,上了五个星期,每次点名,都有两个学生缺席。

第六次上课的时候,他又照例点名,他们还是不在。

于是他开玩笑地说,他们在哪儿呢,是不是真有这两个人,Are they spooks?

这里,他说的Spook一词的意思,显然是比较常用的“鬼魂”、“幽灵”一义。

不幸的是,在六十年代某个特定的时期,Spook曾经是对黑人的蔑称,而这两个缺席的学生正好是黑人。

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在课堂上露过面,教授也根本不知道他们是黑人,他们还是正式向学校提出了抗议。

学校也知道教授的本意与学生的种族无关,却还是认认真真的开始了正式的调查。

种族歧视,和通奸一样,成了公开审判的名目。

学校进行调查的时候,科尔曼的正式种族身份是犹太人。

曾几何时,犹太人本身也是被歧视的对象。

1948年,犹太人不满各大学尤其是名大学对犹太人比例的限制,在波士顿郊区成立了一所自己的大学,以犹太大法官布兰代斯命名。

小说中,科尔曼的一个儿子上的就是布兰代斯大学。

几十年过去,犹太人在美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机构、知识阶层和大学里的地位日渐上升,居然成了能够歧视别人的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科尔曼并不是犹太人,而恰恰是一个黑人。

从二十多岁起,他就开始生活在这个谎言之中。

小说开头不久,罗斯就不动声色地交代了科尔曼的黑人身份。

借着科尔曼的回忆思路,罗斯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美国社会的种族状况。

科尔曼的父亲是一个彬彬有礼绅士,酷爱莎士比亚,在大萧条中失去了自己的眼科医生诊所,只好在火车上当服务员。

因为是黑人,他每天承受着难于向家人启齿的羞辱。

科尔曼人材出众,聪明,健康,雄心勃勃。

然而,当他以水兵的身份逛妓院时,妓女斜睨着他,说:“你是个黑鬼,对不对?

”然后两个彪形大汉将他扔了出来。

他的冰岛/挪威血统的女朋友,在不知他的种族的情况上与他同居了两年之后,发现真相后哭着说了一句“我做不到”,从此踪影全无。

科尔曼希望摆脱身为黑人对他带来的种种具体的限制和无形的屈辱,利用自己皮肤较白的条件,开始隐瞒自己的黑人身份。

Spook事件发生以后,作者让我们进入他的内心,让他一边懦弱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一边无情地进行自我谴责和忏悔。

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片段,电影里毫无删节地保留了下来。

科尔曼告诉他母亲,他要结婚了,女子是白人(犹太人)。

他已经告诉那个女子,他的父母已经过世。

母亲平静地说:好吧,我知道,我永远也不会见到我的儿媳,永远不会见到我的孙子。

你会告诉我,哪一天,我会带着孩子们从哪里经过,你几点几分在火车站等着,偷偷看他们一眼,而且,你也知道,我会去那里等着。

从那以后,科尔曼再也没有见过他的母亲。

他借口要成为一个脱离了种族的独立的个人,切断了和过去的联系,逃避了争取黑人解放的人权运动。

他比“白人还白人”,娶的是白人妻子,研究的是最白人的学科――希腊罗马文学。

然而,仅仅是瞒着自己的黑人身份还是不够的,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种族背景,于是他编造了一个谎言,说他的祖父是来自俄国的犹太人。

克林顿受到弹劾的原因是因为性,弹劾的正式法律依据却不是性,而是因为他撒谎。

同样,在《人性的污点》中,看起来科尔曼是在为种族主义言论受审,实际上,他受审的真正原因,也是撒谎。

他的妻子,至死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而他的小儿子,似乎本能地知道他的谎言,从生下来时就对他有一种仇恨。

母亲,妻子和儿子,再加上他本人的自责,成了他的罪行的最高审判人。

(三)芳尼亚:所有社会问题的汇集点Antony Hopkins as Coleman Silk,Nicole Kidman as Faunia Farley in “The Human Stain”,Directed by Robert Benton,2003霍桑《红字》里的海斯特,在受到教会和公众的凌辱和审判之后,最终却取得了精神和道义上的救赎。

而罗斯的女主人公――芳尼亚,却是一个饱经失败的人物。

罗斯将美国社会的许多社会问题都安排到芳尼亚身上。

芳尼亚童年时父母离婚,继父对她进行性骚扰,在她十四岁时,他又企图强奸她,于是她逃出家门,四处流浪。

后来她嫁了丈夫,希望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偏偏他们开的奶牛场生意又不好,最后以破产告终。

他们离婚后,芳尼亚和男朋友幽会时,她和孩子们所租住的陋房着火,两个孩子双双丧生。

好象这些还不够沉重,罗斯又把芳尼亚的丈夫写成一位越战老兵。

莱斯曾经两次前往越南作战,回国后与故国和家人早已经格格不入,从来就没有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

越南战争是美国现代史上最大的失败、美国公众最大的心理创伤,莱斯就具体象征着这个巨大的心理伤疤。

家庭的破碎,孩子的死亡,更是把他推向了愤怒的疯狂和绝望。

他经常堵截和骚扰芳尼亚,责备她杀死了他的孩子。

电影中扮演莱斯的是埃德・哈里斯。

他镜头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罗斯不厌其烦地让芳尼亚身上承担着种种社会问题,是为了强调她贫困和走投无路的地位,使她和科尔曼之间的社会差别,加上年龄差别,成为他们公开交往的障碍。

他想证明,正因为这些差别,他们就成了象《红字》中的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一样的“罪人”,受到了公众舆论和社会机构的谴责和审判:他原来所在系的系主任给他写匿名信,谴责他对一个贫穷、不识字的年龄仅有他一半的妇女搞性剥削;他的孩子们也不再搭理他,而她的丈夫,则时时刻刻在暗中监督和跟踪他们。

然而,我的感觉是,无论作者怎样把芳尼亚的生活写得如何悲惨,她和科尔曼之间的年龄和社会差异,并不足以让他们承受到如同作者描写的那样大的社会压力:毕竟他们是在科尔曼的妻子去世之后开始约会的。

一九九八年,一个鳏夫和一个离婚女子之间的性关系,尽管有年龄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受到的谴责,与一个半世纪以前的霍桑的人物所面临的宗教和道德审判相比,实在是有些小巫见大巫。

此外,妮可・基德曼来演芳尼亚,尽管演技很好,但在熟悉她的观众的眼里,她还是太漂亮,太性感,太象个有魅力的尤物。

其实,在罗斯的小说中,她是一个疲惫不堪、支离破碎的女人,她的疲惫和破碎,是这部小说的必要条件:疲惫和破碎的她接受了走投无路的科尔曼,两个人在惺惺相惜中,产生了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愫,她一漂亮,反而减轻了那种悲壮的况味。

(四)悲天悯人小说快结束的时候,罗斯借人物之口说:他写的小说是关于人、关于人的问题的,而不是“谁是凶手”的悬案故事。

这也是我阅读时的感觉。

罗斯很早就向读者交代了科尔曼的身世秘密,只是小说中的人物还不知道,他们需要随着故事的发展,慢慢地找出这些秘密。

对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情节推理,而是细节描述,描述二十世纪末的美国社会,和美国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

有些章节,读起来象是社会学,而不是小说。

若干年后,人们读这本书,仍旧能够了解到,是什么样的问题,在困扰着生活在此时此刻的人们。

然而,它毕竟又是文学作品,表现这些问题的方式不是抽象的议论,更主要的是通过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心理冲突,以此来反映这些社会问题。

每一个人物,都带着他们所生存的环境的烙印,代表着一个社会问题:科尔曼:种族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芳尼亚:家庭、婚姻和儿童教育问题;莱斯:越战;系主任:学术界知识女性高处不胜寒的艰难处境。

看完小说,不得不承认电影改编得十分成功。

罗斯常常让小说中的人物长篇大论,不介意借人物之口,说出自己的哲学思考、道德评介和政治评论,就连本应当是目不识丁的芳尼亚和粗鄙的莱斯,也能够象大学教授们那样侃侃而谈。

电影却不能这么作。

改编后的电影,很少有过于冗长乏味的议论和对话,人物的裁减也十分得当。

除了尼可?

基德曼的形象太美丽了一些,电影成功地反映了贯穿于小说始终的沉重和无奈。

《人性的污点》究竟是什么,作者借芳尼亚之口说了,也就是人在离开自然后,人性遭到了破坏和污染。

一只乌鸦,长期生活在鸟笼中,早已失去了自然的本能,无法重新回到自然环境中生活。

人类社会污染了美丽的自然。

小说的最后,作家扎克曼在冰冻的湖面上,碰上在那里独自冰钓的莱斯。

平日狂躁暴怒的莱斯,此刻却显得理性,平静,温和。

他说,这里与世隔绝,没有旁人的骚扰,还是干净的世外桃园,如果他有儿子(如果他的儿子没有被烧死),他会带他到这里来,教他钓鱼。

这里,我读出一些爱默生式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东西。

人类社会和人都是不完满的,只有回到自然,才能去掉人性的污点,恢复纯净的本性。

但是,作者对这种不完满的态度不是谴责:小说中所有这些人物,无论是撒下弥天大谎的科尔曼,还是咄咄逼人的女系主任,甚至是冷酷疯狂的越战老兵,一旦作者认真细致地描写他们的内心,你就不能不对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怜悯。

有时,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同时,试探性地用显微镜照他们一下。

不过,他只是虚晃一枪就停止追踪,因为他并不是真地要揭开他们的面具让他们难堪,而是想借此提醒我们,我们这些不完美的人群,经不起显微镜下冷酷的检验和审判:我们的自由和尊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隐私。

相反,作者屡次谴责社会的不宽容。

作者偶尔借别人之口把书中某个人物描写得十分不堪,等他带着我们走近他们,才发现他并不是洪水猛兽、狼心狗肺,而是有血有肉、苦力挣扎的平凡人。

这些人们的种种缺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也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刻在他们身上的烙印,作者给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就是让我们在这里观察,他们是如何承担着种种重负,勉力生存。

小说的结尾,看得出也有些有意摹仿霍桑的《红字》。

作者始终也没有明确断定,究竟是科尔曼自己在忏悔中带着情人走向死亡,还是嫉妒的前夫设计谋杀了他们。

霍桑的小说中,海斯特的情人在示众时气绝身亡,海斯特却获得了救赎,而在《人性的污点》中,苦难的芳尼亚也随着情人丧身湖中,作者似乎认为,现代人尚未找到救赎的途径。

 9 ) 歧视与隐藏在歧视下的谎言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安东尼霍普斯金总是让我跳戏,因为看了太多他塑造的经典角色。

后来强迫自己耐下心来走入故事中,慢慢的故事的节奏就越于脑中,故事从一场车祸开始,也是男女主角最后命运的揭露,接着故事层层展开,一个词语引发了一位教授不能善终的教育生涯,他愤恨他控诉,但都无济于事。

再后来,女主出现,两个人的命运通过碰撞揭开,男主因为种族歧视,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脱离原生家庭,带着秘密生活直至死后被揭示,女主因为幼年性侵逃离原生家庭,再后来的婚姻生活中遭遇家庭暴力,火灾失子,前夫跟踪报复。

两个人都遭遇了人生无法面对的黑暗,男主选择用一种隐藏真实的方式在现实世界里寻求自我实现,女主则是四处躲藏来逃避前夫,向他控诉着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而他始终没有说出口,也许在两人交往的日子里,他从对方身上看到了内心深处隐秘的自己,他何曾不想对命运的大声控诉,而这背负已久的自我防护的谎言最后竟然成了让他失去一切的导火索,而他都无法为自己辩解,这是多么的讽刺。

也许这就是他迷恋她的真实原因,因为我不能,而我从你那里看到了自己,他对朋友讲,她不是我最爱的人也不是我最重要的人,但是她一定是我生命里最后一个女人,开始是激情,后来何尝不是两个人不幸命运主体之间的互相吸引和抱团取暖。

而女主的遭遇,更让人痛心,年幼被继父性侵,求助母亲,反被不信任,14岁的女孩一个人逃离家庭,她说你知道的,我总是能通过各种方式生存下来,何其悲惨,因为年幼失去父亲,无论是前夫还是男主统统都是年长自己很多的男性,她暴躁,她性格反复多变,这何尝不是经历带给她的印记。

失去孩子,打电话给母亲被母亲告知不认识,也许她的心早已死了,只是拖着一具肉体在这个世界上苟延残喘,她远离人群,她跟小动物讲着心事。

到这里故事暗含的一切原因都清晰了,两个主人公最终还是没能被命运优待,最终一场蓄谋的车祸让两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吧

 10 ) 误解是必然存在的,他是我们本性塑造出来的结果

文学教授为什么要找个人写自己的传记呢?

而且为什么找一个隐匿的作家写自己的传记?

当教授问作家为什么躲在森林里,作家说就如希腊悲剧故事里“当主角发现他所知的一切都是错的”,教授表现出认同我想这就是答案了,被学生指控歧视黑人让教授也发现了自己编织一生的故事、如此纠结度过的一生居然是个错误。

教授的妻子为何而死?

应该不是教授所说的因为指控而心脏病突发而死的吧,教授从初次见作家跟他说自己父亲的身世是个犹太理发师时就是谎言,妻子的死也许也是撒谎的,也许教授跟妻子坦白了,妻子在剧烈的打击下心脏病突发而死的,从心底里教授不能原谅的是自己,不是其他人吧。

这位文学教授一生都在教别人编织故事的技巧,而自己成就的根基也是基于自己编织的谎言之上,作为一个有文学激情的人,面对这么一个有多重反转的精彩故事,难道他不愿意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吗?

毋庸置疑,他当然是愿意写下来了。

但是可悲的是最精彩的故事反转点他却没有勇气把他说出来,而缺了这个反转,这个故事又是多么的无趣,只是一个白人穷小子努力上爬出人头地,后来被奸人所害而已,这种故事多普通啊,如同祥林嫂般的牢骚。

这也是教授自己写自传一直不满意的原因吧,因为知道最精彩的内容却不敢表达出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但即使找人写自己的故事还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没有勇气告诉别人自己的一切,在开始接触作家时就在撒谎。

也许教授在撒谎的时候已经放弃了传记,只是想找个人聊聊天吧。

而教授与福尼亚的忘年恋就更加有意思了,人人都认为老教授只不过是因为性迷上了福尼亚,但可能这那种爱更复杂。

这种爱其实跟教授年轻时候的激情不同,那是一种彼此不能说出口、也不被人理解的类似痛苦所相互吸引。

同样的失去了亲人,而且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同样的不能原谅自己。

他们也许地位不匹配,但是这种对隐秘痛苦的理解怎么能不叫人互相依偎取暖呢。

这就如同片头教授讲授的阿喀琉斯为女人开战的故事一样,不被理解的英雄,只是你看到的是表象,没有看懂那更深层潜在故事而已,而那个更深层次的故事被已亡人带进了坟墓。

而福尼亚的故事真的只有她告诉教授那样的那么简单吗,当然不是。

福尼亚的孩子们为什么死,她对乌鸦的坦白中能说明一些问题,那个时候她应该是想和孩子们一起自杀的,但孩子们死了,她却活着。

福尼亚总是不愿意留下与教授过夜,唯一的一次留下后早上却大发脾气,她是真像她自己所说的只是认为教授不能理解她的痛苦吗?

也许跟教授一样只是因为自己更深层的故事不敢对别人讲述,对自己的痛苦无法宣泄的痛苦吧。

要接受教授吗?

福尼亚应该是想要的,她是希望有人跟他分担自己秘密和痛苦的,不然不会去找个乌鸦坦白自己的故事,但是那些难以启齿的故事讲出来又担心教授会离开自己。

这种左右为难的纠结,才是那天早上福尼亚发脾气的原因。

福尼亚回到教授家后他们的对话是非常有意思的,福尼认为自己理解对方的痛苦,教授笑了,“理解”这个词真的太难了,教授说有件事情我想告诉你,但愿他跟福尼亚说了真话,并得到了理解,在死前能有个人真正理解你最隐秘的一面算是一件幸事吧。

哦,对了,教授的秘密还真是致命啊,老婆爱丽丝知道了,心脏病而死;福尼亚知道了,结果跟他一起车祸而死。

这真的是要把秘密带进坟墓的节奏。

片头的车祸是教授视角的拍摄,而结尾的车祸是前夫哥视角的拍摄,两个镜头都明显可以看出来教授是踩刹车了的,但最后女检察官却说他没有踩刹车。

教授视角甚至可以看出来前夫哥的车是直接怼前面了。

福尼亚的老公,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他一直跟作家说如果我有个儿子,但福尼亚跟他所生的是两个女儿,而他一直找前妻麻烦的接口是她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其实前夫哥根本不在乎女儿的。

回到故事的开头,教授到底歧视黑人吗?

也许是有痛恨,痛恨优秀如自己却有一副黑人的出生吧。

当教授被第一任女友甩掉后,他已经决定为了自己的前途放弃黑人身份。

被甩后参加拳击比赛,他将一个黑人痛殴,教练指责他时,他回应时最后用到的一个词就是nigger。

这个电影里,几乎每个人都是不坦诚的,包括作者,但这就是生活,这些人就是真实的人,他们背后被隐藏的故事才是真实的人生,而这些故事跟小说家编写的故事相比精彩是不会亚于那些小说的。

教授需要为自己一生的错误负责吗?

也许不用吧,但就如同福尼亚的前老公说的一样,在冰上钓鱼,只要钻出一个洞,投下诱饵,即使水下很黑,鱼也会纷至沓来。

而人不也一样吗,只要可以活着,活得更好,而那一线希望就如诱饵之于鱼儿一样,让我们不断奋力前行。

然而,你只是被各种规则禁锢住的人,如同冰窟下的争抢诱饵的鱼,无法当上帝主宰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但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Human Stain,翻译成人性污点其实一点不准确,我觉得“人性本色”这样的翻译更精准。

故事要表达的并不是人性污点,他展示的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本色,就如同黑人的肤色。

教授的谎言就是人性当中最本色的自私一面,但就连自己都接受不了这些本来就存在的东西。

这个故事其实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无法理解和各种误读,而人性中让我们隐匿的那一面是我们彼此无法理解对方的原因

《人性污点》短评

放在现在能被冲死

7分钟前
  • 三十郎
  • 较差

如果是尊重了原著小说的内容,那么这个小说一定不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以下是一些观后看法:1、老院长被扣上帽子,其实并不冤,他歧视自己的血统,歧视自己的母亲,这才是歧视的终极形态吧?!2、老院长害怕承认自己的出身、女主角害怕承认自己的罪过、作家害怕面对自己的残缺,黑同僚害怕承受舆论的压力,人性的污点倒不如说是人性的弱点,所以这部片子不是讲肤色问题的。3、剧作的有大问题,全片出场人物众多,但没有一组人物关系能把主题说明白了,很多角色就是纯粹的酱油角色,导致观众看完莫名其妙。4、切入角度没有选好,拍得哲学不哲学、肉欲不肉欲、悬疑不悬疑,哪里都不占,唯一的老少恋噱头还因为选角失败而失效。5、毫无悲悯之心的说教,看完不同情任何一个角色。

10分钟前
  • Dr.D
  • 较差

种族主义+代际创伤(社会文化)、儿童性虐待(家庭问题)、越战老兵(政治军事暴力),三个不同方向的受害者,两两互相吸引,互相依赖上瘾。最后刚出现一点开放、诚实、正向依恋和支持,刚出现一丝两个角色为自己负责并互相支持的可能,就在漫无尽头的雪路上停止了,但也许这就是他们这一次能到的位置。雪洞下很黑,只要有一丁点儿光鱼儿们就会游过来。然而这并不一个人的问题,“I was part of that community”。

12分钟前
  • jessiestone
  • 推荐

真能有那么白的黑人?

16分钟前
  • 小P
  • 还行

也是完全没有料到,年轻的男主角竟然是米勒演的,那时的他已经演过《越狱》了吗?一个人掩藏一生的谎言,初衷只是为了获得他想要的认同,不被别人歧视,但在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没读过原著,估计应该比电影更深刻吧,目前是几位明星的飚戏占了上风。其实身边的现实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情形,比如为了融入城市,背弃自己曾经的乡村经历甚至亲属关系,结果呢?当然像影片中那么极端的结局还是少的。人总是能够很快就适应并忘却的,因为,良心现在越来越价廉了。

18分钟前
  • 芃诚
  • 推荐

很无聊

20分钟前
  • 艾斯
  • 较差

影片探讨人性,但是感觉比较沉闷。anthony hopkins 很有成熟老男人的魅力,我喜欢。

22分钟前
  • feet
  • 还行

depressive.. a sadness that cannot be described verbally

23分钟前
  • janologist
  • 推荐

看不下去……

26分钟前
  • 小胖狗
  • 较差

有你俩当然喜欢啦!

30分钟前
  • 宁宁
  • 推荐

谁都有秘密。“‘我脏 为了在这个充满了龌龊的世界 更好的活着 我不能流泪 也没有泪水可流 远方的你 是否还能替我哭泣’2月24号的午夜,贝利亚说了上面的话。”话说最后男好友跟女前夫的那段对话偶感到莫名其妙,总觉得有啥玄机,到底毛意思,谁给解释下哇!

32分钟前
  • 黑糖
  • 还行

Nicole Kidman宽衣解带上了瘾

33分钟前
  • 冰然轩音乐坊
  • 还行

嗯……没感觉。

37分钟前
  • 小翊:41
  • 较差

We are who we are.一切不幸事件的起因引起人们的思考,the human stain,人性的污点。

38分钟前
  • Eve|Classified
  • 力荐

靠,腾讯的版本整整少了6分钟(找到了完整版,6分钟删了三场床戏……)

40分钟前
  • 欧依熙
  • 还行

普通人物的传记片

43分钟前
  • 艾托
  • 较差

如果你是科尔曼,一个白皮肤的黑人,你会怎样做?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不见得有几个人会做得比他好。人性内心深处的一面,不论是什么颜色的皮肤,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46分钟前
  • 文兴
  • 力荐

这电影是许多年前看的了,当时的印象是演安东尼年轻时的那演员很帅,其实他就是后来凭越狱而爆红的Wentworth Miller演的。

48分钟前
  • 果酱☮
  • 推荐

剧本的立意野心很大,是刻画种族问题的一个好角度。然而全片文艺腔太重从而显得散漫游移,到最后只有演技出彩。

53分钟前
  • 西木的风
  • 还行

两个大腕,有内涵的剧情,但是,整个故事的节奏太慢了,我没法投入。空镜头,长镜头,我都不喜欢。其实本来可以把这部片子拍得更商业的,但是为了表现所谓的艺术,闷死我了。Nicole kidman,真的不要再演这种角色了,虽然卸下了她的美丽,但是,像个傻大个一样的不和谐。

58分钟前
  • 大陆小姐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