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有一次初恋。
而且,它总是不曾预告就突如其来,不任你挑挑捡捡。
初恋总是错的——很难一上来就搞对;初恋总是可以犯错的——没人指望你一上来就搞对。
可在电影《乳牙》中,少女米拉正值豆蔻年华就得了绝症。
她只有一次机会品尝爱情这杯甜蜜的鸩酒。
这场初恋,也是她的“末恋”。
而给她斟上这杯酒的,是比她大一头的问题少年摩西。
影片一开始,当“爱情”靠近的时候,米拉在火车站台上真的是被“撞了一下腰”。
这个中产阶级乖囡,岁月静好的生活里不是钢琴课就是琢磨找个舞会男伴,却突然对既野又怪的摩西中了邪。
而初次见面,摩西就跟她借钱——这可不像是浪漫的好兆头。
是“爱情”把她引向了这个神风特工队般自毁的小滑头,还是因为他的未来并不比她更灿烂,才彼此惺惺相惜?
《乳牙》剧照其实,米拉并不傻。
她只是想为了一个人“犯傻”。
她身上既有气若游丝的脆弱,也有青少年飞蛾扑火般对当下的渴望——要在时间的尽头前增加此在的分量。
作为关于绝症的电影,这部片子就特别在,不但没透露具体病症、一个镜头都没给医生和医院,并且一口回绝了遗愿清单(bucket-list)、及时行乐(carpe diem)那一套得了绝症要走的流程,从而也升华了米拉乃至这一家子处境的意义。
不是她给想要体验的东西列一份清单、在前面打打勾,而是灵魂出窍般的欲望洪流裹挟了她,即便随之而来的还有成年世界的心碎。
为了表现米拉在儿童时期和成年时期之间的挣扎,导演香农·墨菲(Shannon Murphy)巧妙地跳转于世界本来的样子和米拉想要的世界:从张牙舞爪的明艳荧光,少女日记般多彩的章节标题,到后院游泳池水的绿松石色,再到床头灯点亮的温暖的橘色皮肤......从灵魂乐、电子乐到低低泣语的古典弦乐......
《乳牙》剧照 不管是经历过青春期阵痛、需要空间喘息的人,还是试图保护女儿不被混乱的世界和自己拖累的父母,拔乳牙的痛苦都是没齿难忘的。
这个家庭危机的所有参与者,其实要比他们愿意承认的更像彼此。
喜怒无常、一会儿一个主意的摩西,有时候看起来就像米拉淘气的影子。
而米拉的父母也跟她一样忧郁:一登场就是在父亲的书房做爱;枪没打响,就草草收场。
之后荡开一笔,讲了父亲笨拙地接近怀孕的女邻居,直到第三次才得手,却又像触了电似地逃走,揭示了他体内郁积的能量。
唯一维系着他们婚姻的薄弱纽带,就是他们即将失去的米拉。
《乳牙》剧照 这部片由编剧丽塔·卡尔内贾斯(Rita Kalnejais)改编自自己的舞台剧剧本,看似时刻处在失控边缘,实际上结构很精巧。
一开始,影片描绘了米拉的澳洲中产阶级一家濒临崩溃,还让我以为是一部“澳洲丽人”(类似《美国丽人》)。
后来才发现这是部悲喜剧(tragicomedy),每一刻都既轻又重,既幽默又痛苦。
米拉去世这一场处理得尤其高明:乍一看以为模仿《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其实是假高潮。
甚至在米拉死后的最后一幕,也是在对美好回忆的闪回——或者是幻想中,归于云淡风轻。
《乳牙》剧照
它有个同名香水,来自芦丹氏。
他们对“乳牙”的理解都是对的,只不过叙事角度相反。
芦丹氏选择先是醛味再而奶味,表达了年幼生命初露生命野性,但却柔弱稚嫩;电影描述的是一个孱弱少女身患绝症,虽然她性格乖僻,但她在爱情面前有很真实、纯洁。
生命之烛燃烧越到后头,他们生命的张力就越强,一如醛的锐利明快。
二者对乳牙的诠释相反,但又殊途同归,由此特地感慨一下结尾的海浪,犹如故事归于平静,Milla生命之火燃尽后的余香袅袅飘散。
生活终归平淡,奈何生命是如此温柔,陪伴时的温存,冲突时的锋利。
你在灿烂之时长出乳牙,而在离开时留下它。
乖乖女爱上了街头小混混,父母当然不同意,却因为女儿患有绝症而委曲求全…这个有点古老甚至狗血的主题,却在女导演香农·墨菲的手中,找到了轻巧与沉重之间的平衡。
影片中米拉与摩西的相互吸引,看似偶然,其实在剧情中也埋藏了合理的联系。
米拉家里有西方中产家庭常见的“隐忧”,摩西则是被母亲赶出家门的“坏孩子”,前者到了叛逆的年龄,后者内心渴望有个完整的家庭,可如果不是米拉父母对患病女儿的“补偿式溺爱”,两人完全不会如此轻易地在一起。
从派对、泳池几场戏可以看出,初执导筒的墨菲,已经可以很娴熟地驾驭青春片和家庭剧的节奏了,两个年轻演员也能抓住情绪变化的微妙临界点,对成人的依赖或反抗只在一瞬间,这本就是青春期的常见表现。
如果说乳牙的脱落有点“成人礼”的意味,那这也是最令人痛心的成人礼,刚刚享受过成人欢娱的米拉,几个小时后就告别了这个残酷的世界,没能等到恒牙长出来。
从黯然求死,到欣然求生,再到泰然离去,米拉的内心深处经历了外人无从得知的“过山车”,望一眼天空,看一眼爱过的人,再看一眼父母,“朝闻道,夕死可矣”。
米拉的假发在片中也起到了额外的提示作用,无论是学校、派对等公共场所,或是其他朋友面前,她都要戴上假发,而只有在最亲近的人旁边才会脱下,仿佛一个孩子卸下了所有的戒备。
越到后来,假发的颜色也愈加艳丽,这是在呼应米拉内心对人世的留恋,毕竟自从摩西出现后,这个世界终于出现了值得珍藏的光彩。
“爱”、“最美丽的早晨”、“浪漫”…导演给每段戏都配上了小标题,除了冷幽默的趣味,其实也在悄悄的点题——哈内克的名作《爱》里,正是老爷爷用枕头给老奶奶“安乐死”,同米拉要求摩西所做的一模一样。
但摩西下不去手,女导演也舍不得,毕竟女孩的最后时刻是幸福的,而这两个未经世事的年轻人,本不该去面对世俗道德的审判。
唯有米拉的父母,默默承受着所有的痛苦,本·门德尔森饰演老父亲是如此动情,身为医生的他早已预见了女儿的离去,只能尽量用手中的相机,留下女儿最后的笑容,让这场悲剧用爱的方式完结。
Luc
被海报吸引,女主坐在泳池边仰望天空,一头如池水般蓝绿色的波波头假发,和玫红色的海报字体babyttch形成强烈对比。
中年危机的一对老夫妻,丈夫出门时常遇到遛狗的邻居孕妇,常常被其勾引,有意思的是一天出门又遇上后终于被勾搭上,在亲了孕妇之后及时控制住并慌张说sorry。
剧情确实没劲,以后豆瓣7分左右的还是少看吧
1.米拉爸爸眼神好有戏,好丰富。
2.米拉妈妈像是永远的少女。
3.作为父母来看,这种包容、平等的家风,简直令人羡慕。
4.倒数第三小节“爱”——她做好死的准备。
倒数第二小节“美好的清晨”——她离开。
反差很大,看到妈妈惊慌失措的跑出来眼泪瞬间流出,很感动。
5.所有演员都超在状态,五星。
6.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美好和傻X的时候,能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创造美好的瞬间,多棒啊!
7.配乐实在太棒!
要吹上天。
最爱的几处:摩西回自己家见弟弟时的童声;米拉生日摩西跳舞;米拉与妈妈合奏的完美和声(这就是在向妈妈说再见啊!
演奏完就把琴送给了天华)。
8.结尾出字幕,拍了很长的海的镜头,很奢侈,“看海”这个词听起来总是很浪漫,不光是在我们北方人眼里,但真正在海边时,不是因为热就是因为嘈杂,总是没有机会去感受海。
在片尾感受了。
电影乳牙是澳大利亚女导演香农·墨菲的首次执导的影片,改编自剧作家丽塔•卡内贾伊斯(Rita Kalnejais)2012年的同名舞台剧《 Babyteeth》。
这是一部反应生活中不幸突然降临,陷入危机的家庭如何应对的影片。
女孩米拉是一位高中生,身患癌症,剩余不到一年的生命,男孩摩西是无业游民。
在等待乘坐回家火车的站台上,这位15岁的女孩和23岁的摩西发生联系,前者还突然流了鼻血,摩西用自己的T恤帮她止血,随后向她借50澳元,并答应用给米拉理发偿还。
摩西用给贵宾犬理发的剪刀给米拉理了头发,并跟着米拉回了家。
米拉的精神病学家爸爸及前古典钢琴家安娜妈妈一时慌乱,他们无法接受曾经受到过度保护的女儿这么叛逆。
“那个男孩有问题”妈妈告诉女儿米拉,并要求摩西离开,“我也是”米拉回复她的妈妈。
电影乳牙反映了家庭中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的应对,药物依赖的母亲,不知所措的父亲,叛逆的初恋以及混入其中的孕妇邻居。
米拉和摩西明显是两个社会阶层。
拥有后花园和游泳池的米拉属于中产富裕阶层,而无工作无家可归的摩西属于低层人民。
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因为米拉的病情走在一起。
米拉和摩西的对话:你喜欢我吗?
“明显”“但是你是真的喜欢我吗”“我不想伤害你”“那就不要喜欢我”
沮丧和痛苦的米拉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周围的人都不想伤害她。
都在竭尽全力的保护她。
我想她应该是快乐的吧。
在临终前脱落了最后一刻乳牙,体验了初恋和爱。
唯爱和小众电影不可辜负——ご公衆號ご:凉心评。
(文中图片来源 网络 ,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Babyteeth〉译为《乳牙》,已知自己很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Milla偶然认识了游离于世界主流部分的Moses,Milla强烈的留恋和Moses柔韧的随性制造了彼此之间的吸引,也沉下了片刻人生的平静。
Milla最后的时光本来是要像每个普通中学生一样度过的,只是别人可以用期待所谓的“未来会更好”去抵御当下的无聊,而她却已经没有了未来。
想要更多地探索世界,认识自己成了这一段时间Milla的人生主题,而Moses是那个引路人。
他们在光怪陆离的城市里奔跑、神游,在庭院里说一些好像也没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可以做一切他们想做的事,说一切想要说的话。
直到最后Milla快要离开,她累了。
大家认为在最后的最后,Milla应当更多地关注于自身还想做什么还想说什么,还想留下什么,而Milla呢,她从父亲手里拿过相机,学会了拍照,将镜头转向了这个世界留下的他人,而她将会回归到自然,不留下任何痕迹。
她将轻盈地离去,不再将目光投向那个执着的自我,而她也只是悄悄地看了一眼那些爱的人。
作者 | 车厘子不开车一个经常忘记打卡与叫外卖的欧美影视爱好者2017年的时候,因为澳剧《姐妹们》(Sisters,2017)知道了香农·墨菲(Shannon Murphy)这位导演。
浓浓的少女心成为了《姐妹们》最有记忆点的个人特色。
时隔两年,香农·墨菲为我们带来了她的电影长片处女作《乳牙》(Babyteeth,2019)。
两年之后,墨菲不仅在影像质感上更进了一步,也在满溢的少女心之外,在故事中多呈现了一份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家庭关系中微妙动态的有力捕捉。
姐妹们 (2017)凋零前夕的青春在过去的十年中,有一类青春故事尤为惹人注目——它们关注患有绝症(尤其是癌症)的青少年如何在死亡面前应对初来乍到的爱情。
从约什·布恩(Josh Boone)的《星运里的错》(The Fault in Our Stars,2014)到阿方索·戈麦斯-雷洪(Alfonso Gomez-Rejon)的《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2015),这类电影与小说大批量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
“男孩遇上患有绝症的女孩”的戏码也已逐渐变成了一种成型的题材,给本是灰暗的青少年临终故事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切入口。
《星运里的错》(2014)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2015)《乳牙》也类似地,聚焦于一个罹患癌症的姑娘人生中最后的日子。
于是,青春懵懂时的甜蜜悸动和豆蔻年华要面临生命将逝的悲情揉杂在一起。
《乳牙》并不是又一部“爱上坏男孩”的刻板青春故事。
墨菲对复杂状态下的少年心绪做到了近距离的细腻刻画,也让影片获得了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题名。
《乳牙》(2019)故事开始于由伊莱扎·斯坎伦(Eliza Scanlen)饰演的一名患有癌症的高中生米拉,在小城的火车站上遇到了一个与她的画风截然相反的“坏小子”——托比·华莱士(Toby Wallace)饰演的23岁的社会青年摩西。
就像很多欧美街头的社会青年一样,摩西倒卖处方药,扎着脏辫,脸上都纹着纹身,还表现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米拉很快爱上了这个痞帅的坏小子。
然而,这段关系的萌芽却让对米拉保护过度的父母变得坐立不安。
随着摩西的出现,这个普通的三口中产之家看起来和谐美满的外壳下,即将分崩离析的实质,被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米拉与摩西之间“意外的爱情”暗伏的家庭危机墨菲并没有直接将这层看似太平的外壳撕开,而是十分聪明地凭借自己对色彩和光线的精准把控,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镜头,以表现出这个家庭中各个成员的问题:本·门德尔松(Ben Mendelsohn)饰演的父亲亨利,一名精神科的医生,并不会和他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只会习惯性地给妻子甚至摩西开出精神类的处方药,来粉饰太平;埃西·戴维斯(Essie Davis)饰演的母亲安娜则因为过量使用精神类而无法对周遭发生的事情做出准确的反映,成为了丈夫这一行为最严重的受害者。
作为精神科医生,亨利惯于用“开处方药”解决问题,甚至借此引导摩西满足他的愿望影片中有两组镜头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开始没多久,安娜来到父亲的诊所。
整体昏黄的灯光,两人暗色的着装,都让这一场景暗流涌动。
两人话语之间刚流露出一些火药味,便想着“一炮泯恩仇”。
大玻璃窗外透过的阳光和书架上橘黄的灯光融合,无疑让这一组镜头显得更有层次。
同时那种隐藏在阳光下的家庭纷争的阴暗危机也被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安娜与亨利用亲密行为作为逃避纷争的临时手段另一组镜头是,摩西第一次闯入米拉家,墨菲同样利用光影清晰地将整个画面划成了两个区块——摩西处于昏黄色灯光下,慌乱无助;而安娜在朦胧的白炽光下又显得格外茫然。
这种光线排布一方面将两者之间瞬时的对立明确地塑造出来,另一方面,也在黑暗中透露出了一点暖色,为后续的情节转折做了铺垫。
摩西初次闯入米拉家时,安娜与摩西在两种色调的昏暗灯光下,显现出一种对立的张力在对色调与影像质感的精准把控下,后续到来的故事高潮自然显得水到渠成。
随着镜头继续在这个家庭间推进,影片不断探索着每个角色的特质,墨菲成功地在这一过程中让观众与角色创造了情感联结,这是让《乳牙》真实而出彩的地方。
“少女日记”不过,不得不提及的,是影片的叙事结构设计。
《乳牙》并没有采用传统电影“起承转合”、一顺到底的叙事结构,而是将故事内容用“章节标题”作出区分,有种零散的少女日记之感。
这也让影片对人物细腻挖掘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不时被截断,而打了折扣。
墨菲在《乳牙》中加入了许多细碎的章节标题作为隔断此类“小标题”显得零碎,甚至略带“意识流”的忸怩,将整个故事切分得更细碎,并没有起到将不同的段落串联起来的作用。
类似“安娜周二找亨利看病”、“基东的音乐学校”的“章节概括”,并不无法较好传达某一个段落的“中心思想”。
对比《爱乐之城中》(La La Land, 2016)的“春夏秋冬”四大标题,就利用季节特质暗示了情感的变化,极佳地用这种分割方式为影片分出了层次。
这样的零散、较无体系的“日记式目录”,会在无意识中另观众跳脱人物,思考每个短小片段间的逻辑联系,并受此干扰,反而破坏了整部电影行进过程中观众与角色建立情感联系的动态,最终造成了一种略显生硬的感觉。
《乳牙》(2019)当然,公正地评价,《乳牙》在内核上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它给了观众们很多值得细细咀嚼、思考的东西——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死亡?
如何看待两性关系与家庭关系里的情感依赖?
如何看待父母包办等一些家庭与社会问题。
这些具象且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问题,聚焦在女主角米拉身上,使这位青春少女不再只是一个患了癌症、遥远而的虚构人物,而是变得真正有血有肉——米拉与现世的许多青年人一样,希望以一种从未被允许的方式去体验生活,不管这种体验在成年人看来有多么的不明智。
米拉与“坏小子”摩西坠入爱河,也是一种对未知边界与自由的渴求《乳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少女心思般的古怪,但就像香农·墨菲在接受Screen Daily采访时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我更想让它变得温暖一些”。
如同少女掉落一颗乳牙,便会悄悄地许下心愿,然后细心收好。
在死亡的临近与每一个家庭理不清的麻烦面前,或许这份温暖才是我们更想寻找的。
*本文原创首发于cinewoo公众号。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绝症少女的遗愿清单——《乳牙》
今天聊聊电影《乳牙》。
片名Babyteeth (2019),别名谢谢你爱过我(台)。
看惯了韩剧里的“车祸癌症治不好”,澳大利亚导演香农·墨菲用她的处女作长片《乳牙》讲述了澳洲少女生命最后一刻的爱恋。
本片荣获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奖,极具个人特点的光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上十年级的少女米拉身患绝症,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和她相伴的就是父母和病床。
突然出现的摩斯闯进了米拉的生活里,给米拉生命最后的时光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十年级也就是我们高一的年纪,米拉大概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小女孩儿。
米拉的乳牙将将掉完,迎来的不是人生全新篇章,而是终章。
一个花季少女还没有等待绽放的年龄,就早早被宣判了死刑。
等待她的就是并不遥远的死亡,即便化疗也没有办法挽救她的生命。
人生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等着她,偏偏米拉等不到了。
其中最重要的人生体验就是爱情。
爱情的来临是不讲道理的,就像米拉所经历的感情一样,这是一段别无选择又突如其来的初恋。
摩斯是个嗑药瘾君子,和家人矛盾重重被赶出家门。
就是这样一个坏小子突然出现在米拉的生活里。
米拉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摩斯,而摩斯也对米拉产生了强烈的感觉。
两人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没几天就如漆似胶地腻歪在了一起。
这既是初恋,也是“末”恋。
爱情虽然美好,但是留给米拉的时间却很少。
初尝爱情滋味的米拉自然欢欣雀跃,但身体的疼痛时刻提醒着她迎接死亡。
美好的爱情刚刚开始就要走向灭亡。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一点点毁灭给你看,本片正是一点点蹂躏米拉的快乐,形成一颗颗催泪弹射向观众。
《乳牙》就像是一张绝症少女的遗愿清单。
留给米拉填写的清单很短,米拉在清单上所写的正是爱情。
摩斯绝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他嗑药撒谎,丝毫没有可信度。
但他身上散发着坏男孩特有的强烈荷尔蒙,这对于只想体验一下爱情的人来说,足够了。
陪伴米拉走完人生最后一段的不是音乐和舞蹈,而是爱情。
音乐和舞蹈都是送米拉上路的序曲,唯有奋不顾身的爱情才是米拉安然走完人生的伴奏。
轰轰烈烈不管不顾的爱一场,从这个意义上讲,米拉做到了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
与其每天重复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倒不如不留遗憾的痛快一场。
她享受到了爱情带来的愉悦,避免了爱情的苦楚。
从这个意义上看,米拉也是幸运的。
绝症少女的遗愿清单,青春定格在无怨无悔。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妙看影视
没想到哦,我的第一次影评给了这部电影。
不禁让我想起我的入坑番是《蓝兰岛》。。
话说回来,这部电影其实不值这个分数,其实我挺喜欢电影里的留白的。
可能是我太过迟钝,直到,发现了肿块才明白她病了。
乳牙这个名字,很难让人准备好这是一部悲伤的电影,也正是如此,我才能有如此触动。
似乎我的乳牙也伴着结局沙滩上的快门脱落了下来。
它太琐碎了,太生活了,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永远都不能准备好面对至亲的离去,中外在有一点的看法倒是很一致啊:顺着将死之人的心意。
其实我一点也不了解我爷爷,我既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也不知道他会为什么而快乐,我似乎从未走进任何人的内心,我觉得这是我的问题。
看到最后,我看到了自己,以及不久远的未来,病痛的折磨会逐渐耗尽一个人对生的渴望,从而逐渐接受死亡的解脱,我不能分辨,这是仁慈还是绝望。
家人的陪伴总是很重要的,在我的至亲中,他是最不常表达情感的。
以至于,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全部来自于他人的描述。
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给我上了大概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我希望他离去的时候,大家都在。
我希望在他最后的时光里,我能多陪陪他说不清,是怜悯抑或是愧疚。
现在回想起,他的样子,是放声大笑的样子。
他这辈子应该是幸福的。
死亡是人的终极命题,似乎每个人都在接受,也似乎每个人都在逃避。
大家既顺其自然却讳如莫深。
当事人是最清楚的。
我希望我也能正面的直视死亡,然后陪着爷爷,走完这一生。
与电影无关,这是我的人生
喜剧这个标签,很伤感~
将沉重的故事拍的温暖而治愈,好喜欢最后海滩那一幕。
真棒
电影如同患有重病一般,吃药疼痛消除时,活泼开朗,沉醉在爱情中,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药效退去后副作用发作,开始质疑所有的一切,自我怀疑。疼痛回到身上时,除了痛和悔恨就就只剩下失望了。故事真的是越看越痛,每个人都在勉强正常和崩溃之间徘徊着,米拉对生命的不满和期望都只能发泄在父母和男友身上。Eliza的表演感觉比在利器中更自然了,说她是当今最有潜力的年轻演员绝不为过。电影原声实在是太棒了,尤其是米拉在老师家跳舞的那一段。最后的love看得真是要人命,但不要点人命怎么make love ? fucking crazy birds. @SGIFF
看得我全身疼。小孩子不过是希望得到一份父母的爱而已。
渐入佳境,前半部分很一般,但结尾部分的“轻与重”完全让人改观了前半部分的漂浮感,点到为止的情绪,说深不深,说浅不浅,慢慢地随海浪不断蔓延开来。成长与死亡的边界,差得或许不是那一段叛逆的爱情,而是家人愿意放手的那一刻默许。虽然是一部有很多小毛病的处女作,但还挺招人喜欢的
绝症少女和不良少年的青春故事,充满躁郁,除了零星色彩的运用,没有特别深刻印象的片段。
似乎“什么都没说”就是这种小清新电影给人最大的观感,中产阶级的青春期叛逆实际上就是浪漫主义式的情趣:因爱恋而点燃的生命热忱,燃烧着生命最后时刻(被父母默许)的疯狂。瘾君子摩西、控制狂母亲和咨询师父亲的人物设置比起米拉都出彩得多,但都仅为女主而服务,只有手持和镜头运动比较有趣
痛苦伴随着快乐。青春里永恒的主题。喜欢这片飞扬的配乐基调和糖果般的色彩斑澜。说把青春比拟成烟花绚烂也不为过。#SIFF
SIFF
煽情部分减分了不少,结尾走向非常星运里的错+我、厄尔和将死的女孩的画风
或许与疾病死亡无关,和爱情也无关,只是想写青春濒死的感受罢了,那么狂妄张扬,然后,永远停在那一刻。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会死去,却确实会用混乱的疼痛经历一次死亡。乳牙脱落,我们成长了,也死去了。用如此庸俗的青春爱情的壳,完成了一个哀伤却美丽的命题。开始的时候,我并不喜欢故事所呈现的气质,但是每一次的转折都是反常理的,把故事推向更深的所在。马卡龙色的女孩内心、片段般的记忆裁剪,正如主角那次出逃时在舞厅彩色射灯下抚摸另一个光脑袋的女孩,她其实是想通过男孩、父母、世界,看见自己。
喜欢这个调调,难得的好澳片,摩西劈开红海,带来了爱情和希望,开始的莫名其妙,结束的莫名其妙,难道这还不能证明命中注定吗
发现我还蛮爱这种调调的....
似乎是第一次看纯澳大利亚影片?绝症少女的初恋日记,雀跃萌动而又那么挣扎那么痛。如少女心跳搏灵动,糖果般的缤纷色彩迷幻绚烂绽放,我爱这样的青春片!Milla头顶鲜亮墨绿色假发衬得她靓丽夺目,Toby Wallace演的Moses小哥我看第一眼就喜欢上了!除了性格略痞和吸毒以外,其他明明都很好啊!爱了爱了!❤爱死全片每一首配曲!!!又一次在电影院听到了《沃尔塔瓦河》。沙滩上,一句“替我照顾好Moses”居然顿时把我看得眼泪汪汪,Moses一定会成为他们两夫妻的干儿子吧……TvT
斯人不若王子似浪子,也是遇上方知有。
不要哭了
三星半 摄影 音乐 氛围都是一绝 面对离去人的情绪真的很难描述和接受
三星半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精彩的电影。
题材老套 只是拍法看上去高级罢了 没有那些小标题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