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情便是目睹死亡却无能为力.女主角海瑟无奈的开始了工作,一通电话却改变了她的人生态度.在二十分钟内,没有多余的剧情粉饰,镜头只是在女主角,时钟,以及老人的家三个地方转换,整个影片却被女主角很棒的演技撑了起来.时间安静的流淌,虽然整部片子只是在对话,却不经意间被人生中的温情时刻所打动,对于频临死亡的老人,女主角焦急却束手无策,只能在电话里陪他走完最后一程.一些线索让女主角找到了老人的地址,只是最后,非常遗憾老人还是离开了.所幸的是,老人也触动了海瑟,于是她勇敢的走向了一直暗恋的人,勇敢的和喜欢的人去音乐厅看一看.我想,人生中还有很多美好,在来得及的时候,一定要去试试.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探讨过生死的意义的存在。
他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已为陈迹。
”人与人相处,也许一抬头一低头之间,一世岁月就过去了。
所以文章最后他说:“死生亦大矣。
”生死一直是许多影片探讨的话题,《自杀热线》以一通热线电话为引子,让人物停驻、徘徊于生死边缘,它通过一种极其冷静的展现方式,挖掘了生与死这个永恒的话题。
影片对于生死这一深沉话题的探讨却以一种平淡的方式呈现,不凡于常态。
影片的调子很慢,多利用固定长镜头,在女主与那位意欲自杀的老人对话时,本来应该非常紧急,可是影片的镜头却风雨不动安如山,像长者一样冷静疏远而又客观地看着事件一步步向前推进,仿佛将时间放慢放大去审视,让人慢去体会,有东方式的哲学意味,宁静而致远。
音乐的渲染也是偏中性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给人的感觉既带着死的绝望,又带着生的希望,影片以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想像观者说明和传递一种情感:生死虽然是大事,但是真正来临时也是平平淡淡的,生死也不过是被镶嵌在生活中。
对于老人死时的展现,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首先是老人心心念念的琼出现了,在那座四面都是白色墙壁的房屋门口,满目的白显得梦幻不真实,却也代表着老人死时的安宁与心灵圆满,装点着理想主义的生的希望。
而对于老人死态并没有过多展示,只是一个悠长的摇移镜头,和一个全景的大展示,四周都是草木,青绿惹眼,包括盖在老人的布也是绿色的,令人想起蓬勃的生机,没有透出太多的悲伤,有一种死的必然,生的延续。
此外,影片对生死的探讨还以一种温暖的形式,传达出了对生的偏向。
影片几乎没有出现阴郁暗沉的色调,整体色彩的明度、纯度都很高。
譬如女主办公室的展现,阳光漫进来,洒满了窗台,显得那样和煦温暖,人物迎光而坐,就像被光环包围,带来了生的可能。
其次,女主对约翰老人的关心,也给人以生的动力,在特写镜头中,多次展现了女主在细心记下老人说的话,表现了她对老人的关心,而更多的是折射出人世间那些陌生人的善意,让人觉得“世上千寒,心中永暖”。
在得知老人吞掉安眠药自杀后,她紧紧握住手中的表,像是想与时间赛跑,想握住时间,握住老人奄奄一息的生命,极具象征性,也极具暖意。
这所有的一切,都缓和了死的沉重。
《自杀热线》对于生死的探讨,像一涓流水,会满慢慢地沁入人的心,在人心上动起涟漪,生成一支永生花,长承白露,一生难灭。
我们都不是椿,不是彭祖,而《自杀热线》教我们的就像岩井俊二的《情书》,真正的生死面前,不如坦然地说:“我很好。
”然后留下美丽的故事作以永存。
第一次看生肉,有很多地方没听太懂。
Sally Hawkins饰演的一个crisis center中的接线员,是一个略有自闭不善交流的女孩,与同工作间的男同事互相暗恋。
有一天她接到了一个因为老伴在几年前离世而罹患抑郁症打算自杀的男人的电话。
老人告诉她自己已经服用了超量的anti-depressant,却在名字上撒了谎(Stan Lee),sally想要叫救护车但被老人威胁挂掉电话,错误的名字也让sally没有找到老人家正确的地址。
在5分钟内的交谈中,老人回忆了自己与爱人和家人的种种过往,情感丰富的sally被感动得不能自已。
当最后一次sally小心翼翼的问起救护车的问题的时候,老人坦诚自己的名字是John Lee。
John的幻觉出现,画面闪现到老人的老伴再一次回到家里的样子,John去世的平和安详。
Sally被老人触动,也开始慢慢敞开心扉。
其实配乐就足够值回五颗星,短短的20min的片子结构紧凑,配乐从头到尾一直超级抓人,配乐控简直享受到不行。
尤其结尾的那段女声,全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Sally Hawkins的出演非常棒,一个人撑起了20分钟的镜头。
第一次看她的片子是在《蓝色茉莉》里面,被凯特女王盖了风头,想不到演技也这么棒
《自杀热线》作为一部获得过奥斯卡奖的短片,确实蕴含着不一般的力量,如它的名字一样,透漏出绝望和渴望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氛围,用20几分钟的时间,一个电话,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无奈甚至是绝望,但同时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心,以及追逐美好生活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
故事其实很跌宕起伏。
拨打热线的老人受到过失去骨肉带来的打击,又经历了失去挚爱妻子的痛苦,陷入绝望,痛不欲生,最终在妻子去世两年之后做了他的决定,吃了过量的抗抑郁药片等待着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自己伤痛和思念。
他拨打了自杀者求助热线,却不是为了想得到救助,他只是想向他人讲述自己对已死去的妻子的无尽思念与爱意,还有他失去挚爱的痛苦。
经过海瑟的引导,老人还分享了和妻子在一起的幸福回忆,但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在凄惨的处境中回忆幸福,是世间最大的痛苦”,所以老人想要结束这种痛苦。
老人有了必死的决心,多次说明不希望海瑟或任何人来救下自己,而海瑟尊重老人的选择。
影片的最后,老人或许是带着内心最渴望的生活的想象——妻子回到了家,离开了世间。
这无疑让人心碎。
但是在影片最后,海瑟和丹尼尔勇敢地确认了彼此的爱意,因为海瑟通过老人的回忆意识到了幸福生活的力量,明白了把握分秒流逝的幸福生活有多么必要。
用大篇幅表现出的无奈和绝望,实际上也是在向我们展示着人们心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影片透过无奈和绝望的老人的结尾唤醒了人们的紧迫感,美好的生活需要追求和珍惜。
自杀热线影评 《自杀热线》 克制内敛的抒情,娓娓道来的情愫引人揪心伤怀。
本片打破常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反转,可细致入里的导演手法令紧绷的心为之一暖,救赎隐藏在缠绕的电话线中,温情浸蕴字里行间的细节里。
音乐的出色运用,既不喧宾夺主,却又将故事的情节塑造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舒缓的钢琴伴上悠扬的萨克斯,忽急忽缓,紧紧扣住节奏。
若有若无的滴答声,好像心跳一般,游走在角色的对话中,把时间的度过,生命的流逝,暗线中的紧迫与焦虑感都霸道的萦绕在你耳边。
电话那头画外音的运用,即使没有画面,也一笔一笔的将斯坦的形象慢慢勾勒出来。
这同时也像是一个极有耐心的引导,慢慢把真相与美好的邂逅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某一个片刻,或许海瑟在观众心里已经成了天使。
这得益于导演对于人物塑造的手法。
至始至终,海瑟都沐浴在温和的暖色调灯光下,侧光与逆光的交替使用,明黄色的色彩选用,长焦镜头的拍摄,将周遭的环境渲染的温和而又温暖,而海瑟也在这光线里显得更加美丽,善解人意,面部曲线柔和而又自然。
不时给出的特写,手指因为不安而敲打桌面,记关键词的龙飞凤舞,反复摩挲自己的手表,到目光的飘忽,眼神的变化,让最后的泪崩显得理所当然。
最打动人的,往往是最真挚的感情。
斯坦的痛苦无法去除,妻子备受病痛的折磨而离世,孩子还未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便选择离开。
他的悲伤似乎离我们很远。
可那份孤独感,对于归宿的缺失感,却一下子击中了多少人的软肋。
那种绝望的感觉就像斯坦的死亡,是那样的寂静无力,软弱又无法挣扎。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也是那么力不从心。
可希望和温情却一直包裹着观众的心,让那份绝望无法刺破我们内心的那份柔软。
海瑟的善良,她对于世界的那一份爱,那份最真挚的关心,是一种力量,是斯坦最后的一丝眷恋。
世间总有一种温暖,一次美丽的邂逅,一种美好的情愫,即使在你生命结束的时候,也不会消失,也会温暖你的心,也总有一种相遇,一种爱情,跨越了生死,即使阴阳相隔,也在那里,一直等着你。
《自杀热线》讲述的是两个陌生人相互心灵救赎的动人故事(要继续添加)当亲人逐一离开我们时 工作平淡无聊时 生活无望时 我们应该怎么办1.镜头的运动 缓慢的推镜头在影片中使用甚广 在海瑟向斯坦利问一系列问题时都是从宽泛到深入 而这时的镜头便会渐渐向女主近景推进至女主的脸部特写 从而给观众一种慢慢地拨开迷雾 随着对话的推进去了解电话对方那个一直辛苦地喘息并不断说自己恐惧却又不愿直接说明原因的斯坦利。
在影片中,导演多数使用长镜头 从而让影片更为真实让观众慢慢的安静凝神地去用心感受。
而移镜头也很受导演青睐 在到对话的后半段时,斯坦利已经渐渐敞开心扉去和海瑟交流 而这时的海瑟眼眶已泛红两人聊着音乐 共同喜欢的音乐风格和歌手 在斯坦利向海瑟说着自己当年的音乐经历 镜头从海瑟的右边缓缓地移到左边 当海瑟在回应时 镜头又从左边移向右边 这样的运动持续了两三次。
导演运用这个操作进一步告诉我们两人在聊天时表现出你来我往的双向交流 其实两人的心扉在逐渐的相互敞开 进而达到相互救赎。
2.声音 安静的环境音和电话中的对白 沉重的喘息声和断断续续不清醒的回答让整部影片笼罩着消极低沉 甚至让人窒息的阴暗基调 但留悬念之余,在安静的环境音中只有男人的倾诉和女人的安慰 却又让人有种莫名的平静 安全感和某种程度上的 治愈时钟“塔塔”的秒针运动 仿佛在给嗑药的斯坦利进行生命倒数 加大了影片的紧张感 而“塔塔”声并不是一直生硬地存在 它会随着事件的推进出现 在两人平静地对话时 闹钟的声音会渐渐消失 但在海瑟焦虑和斯坦利有些失控的的倾诉时声音会变快和加重 让观众的心情和心跳随之变化3.特写 脸部 手部 时钟4.光线5.色彩 绿色 白色
海瑟出场时戴着一顶鲜艳颜色的帽子,使她在寒冷的冬日中显得孤立且特别,身边的人都冷漠地走过,只有她坐在阳光下安静地翻书。
纵然她普通,孤独,但她的内心炙热,渴望着有人可以走进她的生活,而这个能走进海瑟生活的人就是她的同事。
同事就像是那道她向往但不敢接近的光,偷偷回过头留恋得想看一眼又一眼。
导演用光影和声效的变化映衬着人物心理的变化。
同事出场时坐在窗边,沉浸在柔和梦幻的光线里,因为在海瑟视角中这个男生离她很遥远,同时也很神圣无法接近,所以海瑟变得很害怕表现自己。
这时柔和的音乐中伴随着海瑟咚咚的心跳声,使观众很轻松地得知了海瑟对于同事的感情。
通过描写海瑟的外形和情绪,塑造了海瑟积极向上但很内敛的人物形象。
斯坦说之前他也打过一次电话,即使已经决定自杀却还是会不自觉的伸出手求救,想彻底解脱却还是忍不住想要留恋。
斯坦从头到尾都没有露过面,导演运用斯坦的回答以及房间的空境都塑造了斯坦是一个即使生活得很痛苦但对别人依然善良和蔼的老人。
矛盾使他痛苦不堪,而海瑟的出现让他找回过一次生的希望,在通话中仿佛看到的是长辈朋友的开导,"还跟我聊年纪太大,你还是年轻姑娘,再去一次吧。
"在动人的对白中,他们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海瑟感受着一个生命在慢慢逃走却无力拯救,共情着斯坦的痛苦。
影片通过电话联系起海瑟与斯坦,一个是深陷情感困惑之中的女孩,一个是即将面对死亡解脱的老人,导演用这种精心的场景设置,深度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心绪。
海瑟所处的接线室以绿色为主,海瑟手中的电话也是绿色的,绿色代表着生机与生命,代表着海瑟与同事的职业,代表着海瑟善良的内心希望能够拯救斯坦,希望斯坦能活下去。
斯坦的房间以纯洁神圣的白色为主,房间的钟停止跳动但仍有滴答滴答的声响,从一开始就预示斯坦必将走向死亡。
钟表旁摆放的小天使和白衣的女人,象征斯坦死去的女儿和妻子,更凸现了斯坦对她们的思念。
中间的钟表以方型呈现,更像是一扇门,他走近生命终点时琼走进的那扇白色的房门。
纵使结局是一个悲剧,但自杀热线并不一定全部代表这个生命的结束,海瑟在学会了自我突破的同时斯坦也得到了最终的救赎。
不需要担心这次通话有没有意义,不需要担心有没有救回斯坦,它让斯坦在人生最后一刻认识了一个善良的朋友,在生命最后一刻有人倾听他,让他感到不再孤单害怕,这次通话就有意义,也能拯救斯坦。
永远不要放弃希望,这是在枯萎中绽放,是在幸福中向死而生。
接电话。
奇怪的声音、他说害怕、木已成舟、来不及了、两年前怎么了、“你们会追踪这个电话,我要挂了”、他重提了一次你叫什么名字、失去了琼、又重复不能告诉你、是不是吃了药,这时她眼睛好像红了、快七点、“抗抑郁药”、吃了很多、一个小时之前、现在非常冷静、弹幕说:她已经知道了、害怕做一个决定吗,她问,他说,不,害怕最后时刻孤零零一个人、她开始尝试问另外的事激发他、有一个女儿,25年前就去世、本来要记的手停下了、她哭了?
心理热线的心理辅导社工不是应该冷静吗、“她喜欢做什么”、弹幕再飘过“打了20分钟电话拿了奖?
”……花擦我才注意到这部片子才20分钟、我们是朋友了、能叫救护车了吗、你就不能只是跟我说说话、喜欢滑雪和哪种音乐、我想做个演奏家、去哪个演奏厅、他说“你还年轻”、她说“你确定吗现在还来得及”……转换画面,“约翰”、我去找你了,你在哪里呢、抬出来的是尸体、最后的画面是,女孩跟前面那个男的在一起了。
我没看懂,去翻了分析。
说法是女孩目睹死亡无能为力而焦急哭泣,懂得珍惜。
原来如此。
不过我难以感同身受。
还有点评20分钟全靠她一个人撑起来演技很赞。
画面开口是女主的一个特写,接着镜头由房间的男接线员展开,女主进来工作。
电话响起,一个绝望颤抖的声音响起,男主开始神经质的交代自己的痛苦。
但男主耍了一个心机,他已经下定决心死掉,但又不想孤零零的,所以他最后找了女主来分享曾经的生活,名字也是假的。
最后的画面非常有意思,男主被救护车推走,女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非常完美,但会不会是这种可能。
接电话的途中女主望了男接线员一眼,男主说过他的妻子做过义工。
最后男主那个本来死掉的妻子回家,与男主重逢。
会不会男主就是那个男接线员,女主接到的电话实际上是几十年后的男接线员打来的,而男主口中那个可怜的乳腺癌去世的妻子就是女主本身。
这样超现实主义的猜测这个情节,最后男主的妻子回家与男主重逢就更有深意了。
最后女主同男接线员接吻,真美好,可是不是男主口中那个悲剧性故事的开始呢?
这只是我换一种方式看这部电影,大家不一定要相信,也不存在过度解读,只是感觉这样理解很有趣,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理解,谢谢。
孤独和死亡 《自杀热线》这部电影场景很简单,如果要数的话只有五个场景:街道,接线室,老人的房间,房间走廊和酒吧。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我甚至还产生了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所以第一遍看得我有些莫名其妙,我当时竟里不清楚片中叫约翰的老人到底死没死。
第二遍打开电影,我看到眼眶湿润。
这部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果然不无道理。
无论是从人物的塑造还是主题的表达,导演运用细节,镜头以及台词都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片主题病不是非常复杂,总结成两个词就是”孤独“和”死亡“。
孤独不是属于某个人的,我们每个人都患孤寡。
自杀有的时候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选择。
这部电影里出现的三个人物,海瑟,约翰,男同事,无疑都是孤独的。
影片一开始,导演使用了一个摇镜头,从萧瑟的高楼和枯萎的树转到海瑟所在公交站台上看书。
首先,镜头对准的是萧瑟的城市一隅,大楼发出暗淡地光泽,条条框框包裹住大楼,给人一种禁锢感。
而枯枝败叶,给人一种萧条冷涩的质感。
当镜头对准海瑟的时候,海瑟无意中动了动帽子,这个动作从心理学上属于一种”心理上的自救行为“。
什么叫自救行为?
”当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处于危险或者即将处于危险,亦或者出于一种自认为的尴尬的境地的时候,他们会作出一系列保护自己的动作。
比如说拉紧衣角把自己包裹的更紧是怕受到伤害,双腿不安地无规律地上下抬动这是想要逃脱。
“(龙春华的《行为心理学》)。
其次,海瑟的腿部和臀部无意中的挪动,表现出她的不安与想要逃脱这里的潜意识。
镜头转为海瑟脸部的特写,我们可以看到海瑟虽然说是在看书,但是她的眼神游离,心思根本没有在看书。
”凡作各种状态,必须作眼先引。
“(黄幡绰的《梨园原》)这种细节性的表演,导演向我们道出了海瑟的一个性格特点,那就是极度缺乏安感和自信。
再看镜头调度,海瑟是坐在镜头的左侧,右侧是十分空旷的,导演这样安排是为了凸显出海瑟在生活的两个重要标签———“边缘”和”孤独“。
当镜头调转到接线室内,长镜头划过海瑟工作的桌面上。
她的桌面没有任何杂物:一支笔,一本书,一个台灯,一个电话。
这些东西全部聚到桌子上的一侧,其他地方都是极其空旷,这让我想起前面女主角在镜头的位置。
这种空旷的桌子让我想起精神病学里的一个名词:”广场恐惧症“。
当一个人在极度缺乏安全感时,会对空旷的地方产生巨大的恐惧。
在我看这个镜头的时候,虽然没有恐惧,但是也有一些微微的不适。
我问过同样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他们有的人虽然没有这种不适感,可他们对这干净整洁的桌面也没有产生任何感觉。
整洁通常给人以舒适感,为何这里,导演用这个长镜头我们会没有一种舒适感呢?
我仔细想了一下,发现应该是镜头角度的问题。
这个导演无疑是一个玩心理学和镜头的大师。
镜头几乎是贴着桌面在滑动,所以略失安全感的人会感到不适,安全感爆棚的人也不会产生舒适感。
导演用这种手法无疑只是想表现出海瑟的孤独和安全感的缺失。
手法运用如此,不得不让人赞叹。
影片中的男配出现镜头次数较少,男配第一次出现是在一个全景中。
空旷的办公室,男配坐在一个角落。
导演很喜欢用“角落”这个概念来表现人物的孤独和安全感的缺失。
从开头海瑟坐着的位置,海瑟桌面的摆设,以及男配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的站位。
喜欢坐在角落里的人是缺乏安全感,是害怕与人交流,害怕孤独的。
这在心理学领域是一个基本常识。
这一个调度又是一种人物性格体现。
无疑,男配也是一个同样害怕孤独,缺失安全感的一个人物。
至于约翰这一人物形象导演表现的手法却是变了一种花样,他开始通过台词和道具去体现,而不拘泥于镜头调度和细节表演。
有人在探讨为何不把约翰放在镜头画面中,而是一直在画面外。
我却是认为,导演只是简单地不想让我们产生镜头调度和细节表演这两个方面的审美疲劳罢了(参照金敏的《千年女优》,典型的让人产生剪辑方面审美疲劳的作品)。
约翰打电话给海瑟的时候,他是隐藏自己的姓名的。
人为何会在网络聊天的时候隐藏自己的姓名,不愿意公布自己的照片?
因为他们无法去面对自己,人害怕自我审视,这就是为什么当人叫自己名字的时候我们总会一惊。
(亚当乔伊斯的《网络行为心理学》)。
他的这种行为正是道出了他内心最真实的一个想法:我一直在逃避现实。
当海瑟问他:“你在害怕什么,是不是害怕做了错误的选择?
”后,他连忙说“不,我只是害怕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还是一个人。
”这句台词很直白,我们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约翰也是一个可怜的孤独的老人。
镜头出现在老人的房间里,色调是苍白的,老人依然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只是声音变的更厚实了,少了那份电流声。
镜头推进壁炉上的摆设,白色 玩偶和中间的钟表。
老人房间里的钟表声明显比海瑟的钟表声略显急促,这里也是背景音效的小细节,我们可以从这个音效对比中得出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这一结论。
我想到华生在他的论文里说过:喜欢玩偶的男性无疑有两种解释这种行为,第一种是这个男人就是幼稚的,充满童贞的。
第二种就是这个男人极度孤独,孤独的男人往往在寻找依赖。
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养宠物或者是摆放赏心悦目的植物和玩具。
很明显,约翰是属于第二种人。
没有儿女,妻子在两年前因为癌症去世,他无疑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感已经在这两年中慢慢成长,成为一个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梦魇。
“你能不能待在那里,仅仅和我说说话握握手?
”当我看到约翰讲出这一句台词的时候,我的内心一阵心疼。
孤独原来是这么可怕,它就像是一个野兽,在小的时候你甚至觉得它可爱,它给我们带来灵感,给我们带来自由,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野兽慢慢长大,最后终会把你撕裂。
最后,老人还是走向死亡,这里导演用了一个极具魔幻色彩的拍摄手法。
老人的老伴从门外走近门内,走廊里本来的冷光慢慢变暖。
“你去哪了?
”“我去找你了“”我睡了一觉,现在你找到我啦“”我想你了“”我也想你了“很暖心的结尾,但是我的内心却抽搐地不像样子。
老人自杀了,我们却为他感到高兴,他看到了死去的老伴,他不再孤独了不是吗?
而女主被老人的那句:”那就再去一次吧,你还年轻呢!
“激励到,勇敢的走了出去,和那名同样害怕孤独的男同事生活到了一起。
影片最后,酒吧的桌子横在女主和男配的胸部,这给我造成了一种挤压感。
虽然海瑟勇于走出了那一步,但是他们以后真的就会摆脱孤独吗?
我又突然想起约翰,约翰也不是单身,只是他的老婆早早离他而去罢了。
他最后也是孤独的。
看到这个极具挤压感的镜头,导演是不是想告诉我们?
人永远也无法摆脱孤独,就像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摆脱死亡的命运一样。
一通电话,道出了一个人的一生,道出了我们活着的无奈,孤独和死亡就像是风一样,伴随我们前行。
我们都一样,没有人能够逃脱。
既然如此,倒不如坦然面对,毕竟我们都患孤寡。
Sally Hawkins是个好演员
三星半。这个短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演技了,包括Sally Hawkins一个人对电话演独角戏的长镜头与层次感,还有Jim Broadbent这老戏骨声音也全是戏啊!音乐很不错
活着,一切尚早。
去年最佳短片好像也是要自杀?(评委们是看到自杀就点赞吗...)
有点平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767503/comments
see you again
没大看的懂,最后那个老太太是JOAN吗?那么求助的男人JOHN就是想象中妻子死了,但是那个救护车怎么就在另一个房子里抬出一具尸体呢?
剧情一般但Sally Hawkins真是小甜美而又有演技
及时行乐,最后没把人救了…
只關愛情,不關自殺。
我怕来不及...
现在这种自杀热线充斥很多短片,剧集。
故事平庸,演技加分
奥斯卡就是喜欢故弄玄虚!比起以往的默片不同,这部剧则是叽叽喳喳从头到尾!到了片尾更是画蛇添足!不过奥斯卡就是喜欢这样的短片!要不无法现实它的专业和逼格!像今年的最佳反倒像个冷门!
故事引起的是对老人的关注,只是拍的过于冗长,导致不够有感染力。女主演技不错。
结尾二人坠入爱河的部分,俗了
看完指匠情挑之后 觉得英国莫文蔚的演技好到任何角色都能信手拈来
?
Sally Hawkins秀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