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自己的“灯塔”和“救生员”。
还是洪常秀那些小情调小聪明,三段式也不是第一次用,但还是会有常看常新的感觉。
明显是给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量身定做的剧本,阿姨还是一如既往的适合各种作者导演,仿佛她就和导演御用一样融入其中,一些小可爱也算其少于见到的部分。
《在异国》是洪常秀第13部长片。
据说花了150万美元。
与他平均每部电影只花几万美元到10万美元不等的超低成本相比,算是投入了血本。
这一部他与法国文艺片女王于佩尔合作。
想必几乎所有预算都用在于佩尔片酬上。
据说是于佩尔主动对他伸出橄榄枝的。
经人介绍认识,二人互相欣赏。
简单沟通两次,达成合作意向。
关于洪常秀拍片的冷知识这里补充两点,据说他是从2008年拍第八部长片《夜与日》开始放弃胶片拍摄改用数码设备的(从2021年第25部长片《引见》起,不仅拍摄设备改用数码相机或DV等小型设备,而且弃用专职摄影师,自己亲自摄影)。
自第九部长片《懂得又如何》开始,他的电影勉强赢利。
他的电影是超小众文艺电影,在韩国本土往往只有几万到十几万观众,但在欧美和亚洲有自己粉丝群体。
他的电影往往借助电影节渠道获得关注,在欧美艺术院线获得营收。
这些营收不多,勉强回收成本,或许略有盈余,能用于拍摄下一部影片。
洪不是个为赚钱拍片的人。
他纯粹为了艺术表达。
我甚至觉得他是用电影来写一篇篇哲学小论文。
由于拍片不足以养活自己,他还在大学兼职教书。
他的电影公司设在大学内,还可请学生当拍片助理(他的公司只有两三名人员),节省成本。
洪常秀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
完全不在意看起来多么“简陋”。
底气是他的才华,对电影独特的理解与构思。
他脑中巧思似乎使用不完。
《在异国》由于有于佩尔的加盟,成为他前十多部电影中在法国票房最高影片(但不知票价是否赚回了于老师片酬)。
即便是一部“大制作”,又有响当当巨星加盟,并未影响他作品一惯的轻盈小巧。
片名《在异国》看起来是根据于佩尔的视角起的。
因为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女人在韩国的故事。
但热爱布列松的洪常秀也可能受到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一书的影响(这本书他曾多年中放在自己床头),布列松说:“在电影书写中,演员犹如身处异国。
他不会说该国的语言。
”《在异国》恰恰也是一部关于创作的电影。
片中一对身陷躲债麻烦的母女,在一个海滩边民宿住了几天。
年轻女孩是个编剧,她对给她与母亲生活带来麻烦的姨夫感到厌烦和愤怒,正由于他借高利贷还不上,她们才陷入生活的被动,在此躲债。
她想写一个关于懒惰又懦弱的人的故事。
当然,她将想写的角色定为女性。
进而她想起一位在电影节上碰到过的著名女导演,法国人。
想着想着,这名法国女导演成了她笔下主角。
来到她所在这片海滩度假。
看,创意就像鱼,你不知道什么样的鱼会蹦达到你脑海。
这就是创作过程。
而一个优秀创作者,就是紧跟创意鱼儿,捕捉生活的鲜活感受。
女孩在写完法国女导演来韩国这个海滩边度假的故事后,又设想了她以不同身份来到相同海滩,碰到同样或相似的几个人,会有怎样的不同。
因此她一共写了三个短篇故事。
分别是法国女导演(应该是大龄单身女性),一个住在韩国的法国富商的妻子(与一个韩国男人有婚外情,来海滩上幽会),一个因老公出轨而离婚的女人(在朋友陪同下来这片海滩散心)。
她住在同一个民宿,寻找同一个灯塔(却总是没找到),遇到同一个救生员,还遭遇一些其他韩国男性。
故事模型总是类似,她对年轻帅气的救生员有兴趣,救生员对她也热情,同时还有大龄韩国男人对她存有情欲纠葛。
三段故事以年轻女孩在小本本上写故事的场景来串连。
切换迅速而流畅。
三段故事里都有类似情节和相似台词,女主角碰到年轻救生员,搭讪,女主角向人询问:灯塔在哪里。
他们用简单英语交流。
彼此尽量打破语言障碍,认真领会对方意思。
但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依然存在。
越是这种差异的存在,越能突显某些东西。
人性里的一些东西。
情欲波动,孤独,妒嫉。
等等。
这是洪常秀首部以不同文化间交流障碍为影片的重要着眼点,但不是唯一一部。
于佩尔老师后来与洪老师又合作了两部影片,尤其2024年发布的第31部长片《旅行者的需求》,更是将这种文化导致的思维差异推到了某种极致。
洪老师所有影片可以说都是关于人与人的沟通与理解的。
并表达沟通与理解的局限性。
他也在一部一部影片中揭露东亚文化下人的状态。
《在异国》里,可以看到熟悉的画面,弱势文化下的男女,对居强势文化的人的那种过度的热情,近乎谄媚。
当然,洪老师千年不变的主题是男女间那点事。
第一段故事讲的是一位法国女导演和一对韩国夫妻共同在海滩度假,丈夫是女导演的朋友,是韩国本土一位男导演,二人之前曾有过一些暧昧,他们接过吻,这回男导演带着怀孕七八个月的妻子与她一起,小心翼翼地与她划清界线,生怕暧昧之情暴露在妻子眼皮底下,但又趁妻子不在时,跟她搞点暧昧对话,对她抱有情欲幻想。
女导演在海滩边碰上的年轻帅气救生员,也对这位异国大龄女子有着热烈姿态,吹拉弹唱种种巴结讨好,情欲满满倒也显出几分可爱,没有大龄男人那么一副贪婪怯懦又虚伪的油腻嘴脸。
这段故事的亮点之一是男导演对年轻救生员表现出的醋意和敌意,在烧烤饭桌上对他出言不逊,以有名望长辈姿态喝斥他对萍水相逢的女导演过度热情的不妥。
女导演体面而沉默地表现得跟男导演是站在一起的(显出超高情商,控场技能)。
但随后便去救生员的沙滩小帐篷处找他,递给他一封表达好感的书信。
她离去后他展开来读,却读不懂完整的意思。
因为潦草的英语字迹里夹杂着笔误。
这是洪常秀的恶趣味,也是他偏爱含糊性的体现。
第一段故事在两个男人对法国女导演的情欲均未得逞的状态下结束,留下一种浪漫气息。
紧接着的第二段故事中,她换了个装束,显得更年轻了些,她的身份是个阔妇,来这里会她的韩国情夫。
情夫是位韩国有名望的电影导演(洪常秀一次次恶搞电影导演这个身份,带有强烈自我指涉意味,我甚至觉得他在生活中是一个过于思辩而不会像他电影中角色们那样掉入情欲之网的人,唯其如此,才能一次次将电影导演描绘为陷入种种不伦恋情的可怜又可恨角色,将他自己不会轻易涉入的情境,通过艺术想象,获得某种意淫快感,扮演着超然上帝,看人间一切可怜与可恨,也可谓聪明人的游戏。
正是这样一个人,后来,遇到魅力不可抗拒、智力势均力敌的金敏喜后,终于决定不做正确而冷漠的上帝了)。
结果情夫迟迟未到来,惹得相思成灾的阔妇一次次掉入梦境,在梦里展示她与情夫的甜蜜与烦恼。
甚至将她在海边遇到的年轻救生员也编织入梦。
因为她对年救生员多看了几眼,赞叹他帅气健硕的身体,惹得情夫醋意大发,在餐桌上大发雷霆(同时与她在一起他又躲躲闪闪,生怕他有名的面孔被认出,暴露不伦恋情)。
这种恋爱中人的典型情境真是太具有熟悉感和真实感了。
洪常秀真是人间的魔鬼。
把如此真实情境一次次展现于他镜头之下。
即便他的镜头再呆板凝滞不动,即便他一次次回到看似毫无吸引力的日常生活画面,却总在不经意间让人看到生活真实的戏剧,看到刻骨的荒诞。
洪常秀就是这么样一位笃定的电影人。
他总是那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不怕你们不喜欢他,吐槽他。
他只做他自己。
然后,你擦亮眼睛的话,就会看到他多么强大。
第二段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结尾处,情夫真的出现了,二人海边相拥,突然,阔妇甩了情夫一耳光。
情夫一愣。
阔妇说,我爱你。
二人又抱在一起缠绵,阔妇突然又甩了他一耳光。
更响亮。
情夫更是诧异。
她又说,我爱你。
只有观众才看得清楚她的动机,只是为了确认这一刻,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她的梦境。
这是洪常秀充满幽默感的荒诞一笔。
第二段故事中,救生员被边缘化了,只是作为一个有魅力的肉体道具使用了一下,片尾,他拿着望远镜,看着海边自己心仪的异国女子与情夫抱在一起,只有羡慕的份儿。
洪常秀恶毒地把救生员也涮了一把。
第二段故事,多了一个中年韩国导演情夫,少了那对妻子怀孕的韩国夫妇,第三段故事,这对夫妻又回来了。
这次,他们带来了最大的狗血。
这一段中,于佩尔是因丈夫出轨闹离婚来海边散心的法国妇女,一位韩国老太太跟着她,照顾她。
这一段中,洪常秀还恶搞了韩国的僧界。
一名高僧被请来与陷于烦恼中的于佩尔交谈。
他的话语透露出东方式禅意(他既是洪常秀哲学观念的嘴替,同时,也是被恶搞对象,我觉得)。
于佩尔演的安娜搞不懂。
觉得他在玩文字游戏。
因为语言沟通无效,他说他给她画幅相。
结果,作为观众我们始终没看到画相是怎样的,但诧异地发现,于佩尔想要那支他给她画相的毛笔。
随行老妇女说,你是不是疯了?
为什么单单要这支毛笔?
于佩尔说,我就是想要。
这种超越理性的东西,是片中最鲜活部分。
透着生命感。
生命有时就是蛮不讲理的。
洪常秀是一位反对头脑理性的人。
虽然他的影片无不充满理性建构。
总有着精巧结构,以及一些匠心独具的细节。
老和尚把笔送给于佩尔后,老太太不满意(她之前对于佩尔讲这位僧人是她的朋友)。
这显露出他们之间关系不一般。
同时影片也借老太太之口透露出,这位和尚忙于写书。
联想到现在亚洲书市上密布的和尚佛理鸡汤著作,这种信息难以不让观众莞尔一笑。
洪常秀影片对僧人这么曼妙几笔,已活脱脱是一幅僧界面貌速写:他们说着也许不无智慧含量、但普通人往往难以理解的话语,他们忙着写书,他们或许还有点隐秘恋情。
第三段片中还有绝妙的一处细节来自第一段中出现过的那对韩国夫妇(第三段里男的显然不再是与女主角认识的导演,在海滩边他们头回见面)。
于佩尔及老太太和这对夫妇一起吃烧烤。
于佩尔借老太太手机打国际长途电话。
老太太和夫妻吃着烧烤聊着天。
孕妇问于佩尔借用老太太手机所花费的长途电话费是不是很贵。
老太太说,不仅贵,她打的时间还长。
但没想到,刚吐槽完这个,于佩尔就打完电话回到桌边了,还提出要给老太太付电话费。
二人客气地推诿周旋了一番。
孕妇用韩语开玩笑说,她变得还真快。
坐对面的丈夫立马说,不要这么说她。
意思是,不要因为人家听不懂我们的语言,就这么非议她。
二人立刻用韩语吵了起来。
妻子质问,你为何这么护着一个陌生外国妇女?
丈夫说,这不是护着她,这是维护某种做人的正当性。
这种细节真是太鲜活了。
我们很容易回忆起生活中遇到过的相似场景。
妻子的非议和质问确实多少有些无理,打着正当性旗号的丈夫其实也未必纯粹出于正当性,也会夹杂着私心。
这正是人跟人之间难以言尽之处。
没有非黑即白的事情。
总是种种因素掺杂在一起。
这种片段让我想起洪常秀的创作方法来:他是在他的影片中堆叠他捕捉到的生活碎片。
这些碎片无一不是触动他心灵让他有所思考的。
他将它们放在合适的地方,成为影片的一部分。
他的影片也许你看完后不太明白它究竟想明确地表达什么。
但一定有不少鲜活感受。
这正是他的影片想提供的价值。
这段烧烤桌的夫妻口角戏后,是另一场好戏。
第二天早晨丈夫在民宿阳台上碰到于佩尔,二人寒暄,他似乎因为昨晚替她挺身而出而有了胆量和勇气,用简陋的英语夸她,并说要带她去看一个神秘的东西。
他带着她到海滩边。
那里并没有神秘的东西。
她好奇地问神秘东西在哪里,并且很快领悟,是不是就是你?
她并不排斥跟他玩耍一把,两人的嘴唇靠近即将吻上之时,忽听得岸边一声狮子吼。
孕妇及老太太不知何时已踱步到了附近,成为“奸情”的目击者。
以孕妇那狂热的性格,自然此时无法忍受。
这狗血的一幕甚至让我对这个一心想偷腥的丈夫生起一点同情之意来。
他本想远离悍妇(相当于是他的地狱)搞点甜蜜的小动作,结果,地狱来到他身边。
演孕妇的演员叫文素丽,这是她在洪常片影片中第三次演出了。
我严重怀疑,她就是带着身孕来演这部影片的。
因为洪常秀最善于活用一切现有条件。
你很难想象他为了要一个孕妇的角色而给演员穿戴上假肚子。
他一定是得知文素丽怀孕后根据这一情境编写了相关情节。
他总是随风而动,捕捉生活的永恒之境。
万物皆以其鲜活面貌被捕捉进他画面之中。
作为这一系列尬事(僧人令人迷惑的指点、陷于一对夫妻的尴尬的三角关系中)的后果,于佩尔留下字条似乎想要结束这一切,就来到了海边。
她拎着一瓶烧酒。
走向水中。
然而她在这里碰到了那位年轻的救生员。
二人迅速地交谈甚欢。
站在救生员的角度,我们发现颇有趣的是:第一段故事中,他百般讨好外国女子,却只得到一份读不懂的浪漫;第二段故事中,他只是作为引发老男人妒意的肉体道具,结尾处也只能拿望远镜看着他人的甜蜜缠绵。
这一段故事中,他轻轻松松松地,圆了自己与外国女人亲近的梦想。
他们迅速地在他那沙滩小帐篷里睡到了一起。
但影片又给出奇怪的画面:在鼾声如雷的熟睡的年轻救生员的身旁,于佩尔阿姨瞪圆着她惊恐的眼睛,似乎被这来自东方年轻男性的能量之声强烈干扰到,难以自持。
而后面一个画面是救生员在帐篷外用言语搪塞打发掉前来寻找于佩尔的僧人和老太太后,长久地望着天空发呆,他似乎并未因梦想的圆满而感到幸福和满足,而是掉入一种新的迷茫。
从帐篷起身离开的于佩尔则奋力地向远方走去,留下一个让观众感到迷惘的背影,电影在此戛然而止。
就像那个永远在寻找、永远没找到的灯塔,生活中似乎不存在什么理想国。
这就是洪常秀最终想对观众说的话?
也许吧。
也许并非。
管它呢。
这三个片段式故事,向观众勾画出三种情境。
洪常秀这个游戏,已经过足瘾了。
如果说拍几万元的小片他轻松可以理解,这部斥150万美元“巨资”的影片,他亦如此轻松,丝毫不因此而往里添加所谓厚重的东西,这就是洪常秀的牛逼了。
反观中国影片,一部部里塞满各种志在击溃观众笑神经和泪腺的装置,搞得很累,让人看得很麻木,也感觉到它们越努力越远离真实。
还是觉得,洪常秀拍的才是真的电影。
就像昨天,在影院观完近期口碑爆棚票房也节节攀升的《好东西》。
果如想象,越是口碑大爆的东西,越可能真的没啥。
一堆调制过度的食材,迎合了大众口味,却远离食物的真谛。
回来后补看了部洪常秀的片子,清了清味觉,还是觉得,洪氏小厨,就是好。
241130
于佩尔阿姨近几年简直是电影劳模,哪里需要往哪儿搬,而且还都能进戛纳提名,比如这部<他乡>。
我想对她这种神演技的演员,洪尚秀的电影拍起来绝对比<钢琴教师>简单100倍。
甚至让我怀疑,她是不是带着度假的心情拍这类慢节奏,对话类的电影。
令我更相信自己这种直觉的原因是,她甚至带了私人物品。
2012年的<爱之谷>,这又是一部度假电影,接着就是以后的
言归正传,<爱之谷>第一个长镜头里于佩尔背着的一只橙色单肩包,在这部2016年的电影里再次出现,鉴于这只包实在难称好看,我只能认为是她的私人用品了。
于阿姨最大的本事就是哪怕穿的随意,披头散发,走路带风,我都会戴上滤镜坚持认为她是我见过20到40岁称不上漂亮,却越老越性感的女人。
1.对于中国影迷来说,对这部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应该会感到亲切。
比如,韩国人对于于佩尔饰演的法国女人的谄媚劲儿,那种搜肠刮肚翻找英语词汇努力与之沟通的尴尬状态,拘谨的动作和讨好的姿势。
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面前下意识中的卑微显露无疑。
那如此真实,幽默和辛酸之中甚至渗透出一丝残忍。
2.电影有着看似极其简单,甚至有些敷衍的解构。
但三个故事却互为镜像地自动生发出更加复杂的可能性。
你可以把这几个人在每个故事中的状态理解为不同命运的可能性、也可以理解为前世与来生,或者可以把一个故事看做是另一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梦境或幻想。
3.于佩尔演绎了女人的三种感情模式,游离于爱情、陷入爱情和被爱情抛弃。
三种状态分别应对着独立聪慧的女导演、陷入与韩国男导演热恋的女人以及离婚而独自来度假的女人。
4.女人有时彷徨有时游移,但在三个故事中如定海神针般存在,她形象的构建基本是正面的。
相比之下,男人的心思和行为就猥琐了很多。
这符合洪尚秀在电影中对男女角色一贯的设定。
三个故事中的男主角都是导演,那种正开始刚刚被人认识,自己感觉良好,表面装作谦虚但被影迷认出时内心顿时沸腾的那一种。
他们对于女性有着单向度的索取态度,完全一副占小便宜的心态。
两个故事中,男主角的妻子被设定为怀孕,且一直寸步不离跟在身旁的形象,这个具有母性和道德性的细节反衬着男人动物性的饥渴的一面。
5.救生员在三个故事中永远在大海中游泳,然后上岸,撞见女主角。
游泳时,那一幕荒诞而独孤,苍白的天和苍白的水,海滩上根本没有人,作为救生员,却只能独自游泳。
这像个笑话又像个寓言。
他一直对女主角说“我可以保护你。
”这是救生员对自己的工作任务描述,也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最朴实的表白。
那三个故事里的男主角都赞美法国女人的漂亮,说着“我爱你”,或者更加神秘的“我给你看特别的东西”,这一切无非是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对于肉欲的遮掩,但劳动阶层的救生员更为直接地说“我可以保护你。
”,这对比充满意味。
在他的梦中,他得到了这个女人,这是最接近肉身真实欲望的反射,比其他几个虚伪的知识分子可爱一点点。
6.于佩尔扮演的法国女人象征着与现实庸常的对抗精神、后现代都市文明中的某种感情代价和对于“出走”这一经典主题的实践,那么其他几个韩国女人则有着相反的取向。
那个怀孕的妻子透露着注定被厌弃的俗常、市侩气息;那个陪游的大学教授具备老处女的一切特征;只有那个民宿的服务生小姑娘清爽而伶俐,但总让人感到假以时日,她也注定会成为前两位女人的样貌。
这或许渗透着洪尚秀自己对于命运的观点。
7.这部电影中在女孩的写作现场和作品营造的虚构现场之间来回穿插,故事中有梦境和现实的互相侵犯互为因果甚至模糊了边界。
这一点和《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基本类似,只是后者走得更远。
8.故事接近末尾,法国女人在岸边喝完一瓶烧酒,把酒瓶扔到了沙滩上。
这是个极其随意的细节,但是却勾连着影片开头,第一个故事中几个人在沙滩上踩到一个破碎的烧酒瓶子。
这个细节让三个时而平行时而交织的故事再次变换了结构,成为了一个封闭的循环。
洪尚秀的小心思,确实很有意思。
9.影片中充满象征和隐喻的细节,地上的交通指示箭头代表着人生和命运方向的选择、一直出现的雨伞隐喻着某种对于安全感的需要、寻找灯塔意味着对于希望、光芒或者某种神秘前景的追寻。
当然,最终谁也没能找到灯塔。
看了这片就想着动笔写本子的有木有!
觉得三段式、人物道具固定、情节推倒重来,好好玩儿的有木有!看过于佩尔饰演的三个女人,很能带盐法范儿的有木有!
第一个女导演,扣子开到胸口,紫色衬衫,夹脚拖,叼根烟,很随意的文艺女中年做派;第二个阔太太,那高跟鞋俗气,到海边亲吻附赠扇耳光,好肥皂剧,她做了一个少女祷告状的有木有(见海报);第三个弃妇,很收,也不是太幽怨,终于找到灯塔,在一个韩国男子的帐篷里!
我会想说这样一类剧情,对于佩尔来说,是不是有点。。
毕竟她已不年轻,可是完全没有问题!
她就是可能五十岁也一样万种风情。
生活就是来嘛,搞一下嘛有没有!
片中女人抱怨男人只知道性,女人为什么就不能多知道一点性呢?
对的对的,女人要孕育要抚养(你看嘛,文素利演的女人多沉重),她需要负更多的“责任”(片中的原话啊,竟然探讨起人生!
),没有心思去“性”。
是没有心思,还是被驯化——我是妻子是妈妈,对家庭忠诚。
最后一个女性,当她被丈夫离弃,两儿子已经长大,都有各自的生活,接下来,她就该寻找自己的生活了。
要不是家庭变故,她可能还不会想到来到遥远的韩国,抱着烧酒瓶跑到海边放纵一把。
放纵并非就指向性,但没有束缚就无所谓解放。
邂逅上床,在所难免。
好像假装很伤心,被丈夫抛弃了,跑到亚洲一个偏僻的海边,满目萧索,又是拜佛又是跟大师问大哉,最后还是在一个肌肉小伙纸身上找到答案。
人就是这么好笑。
女人男人都一样。
这是洪尚秀YY的法国女人,真正的法国女人,感悟人生才不会这般大费周章,当下就解放。
洪尚秀一直喝烧酒就是想忘掉他是男人的这个现实,可是毕竟忘不掉,只能拍电影,匹男人(请用武汉话念)。
所以说,男人想着那事儿,还想着如何将那事儿与光明正大相结合。
那事儿本身并不阴暗丑陋,可他这么一想,也不得不丑陋了。
所以说韩国男人提醒异国女人,那个谁谁不可靠,就是想说自己可靠,赶紧靠过来。
怪不得,韩国女人剑拔弩张,身边的猫一闻到鱼腥就偷跑了。
还是《海边的女人》好啊,满不在乎,争的无非是先说再见,最好连再见都不消说,还是修炼得不如男人。
所以,应该有一部《男人是女人的未来》。
以为很无聊,慢慢地竟然看进去…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旅店同一个海滩同一个法国女人同一个男救生员同一个蓝色雨伞同一个岔路口但是,讲了不同的三段故事。
三个故事貌似毫无瓜葛,仔细穿穿线还是有太多故意留下的痕迹,藏好的雨伞,海滩摔碎的烧酒瓶,以及一直在寻找的灯塔?!
…嘿嘿,在电影里藏细节这事儿,怎么想怎么兴奋!!
真调皮!!
结构三断式来自一名女学生的创作 剧中剧 有点实验感1西方女导演 韩国招待员 老婆 救生员 2西方世俗女人 韩国男导演 韩国女招待员3西方孩子般的女人 韩国招待员 大师 大师的女人即安慰女人者。
1实验性女学生的创作的话,这个故事有女学生的虚构又有女学生的影射再在洪尚秀的创作中,这个故事又有洪尚秀对女学生的虚构对女学生创作的虚构又有洪尚秀对女学生生活了解的影射和自己了解面的影射2故事差异性三种情爱模式西方女导演与救生员西方孩子女人与救生员救生员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不如说是救生员的故事吧。
其实就是三个思想层次不同的女人和救生员的故事(从女学生的角度来展示自己的优势)很明显最后的这一个关系最深,关系产生的如做梦一般,这时候大师就出现了,陪护者就出现了,救生员就出现了,超现实主义就出现了。
1. Lifeguard、Umbrella、Lighthouse,对命的不安一再被强调。
2. “这真漂亮”“你喜欢吗,送给你”“不必了,这我自己可以买啊”但是“我用这支笔写字、画画,生活真是离不开它”“送给我好吗”“你咋突然这样,很奇怪诶”“不知道,就是突然想要啊”3. “Why am I so afraid?
”“Because you are afraid.”“But why?
”“Because [ you are afraid ]."“What, what's the meaning?
”“You want a meaning?
Ok,I draw a circle on my hand, the meaning,here you are. Understand?
”4. 洪导片里太想表达一些观念,导致看起来有些作有些傻;不能很好地消解太理性的部分,感受起来就很生硬了。
(嘿,刘俊相这个救生员当得还真有情趣,真的不冷吗,这么近看见都在抖了真的不冷吗,还“I can protect you";全洲民族学女教授表示“这帮韩国男人怎么了”,看见 Huppert 就都生硬起来了?
第三部洪尚秀,还是在优酷看的。
女主伊莎贝尔于佩尔,电影是2012年拍的,算算于佩尔阿姨当时59岁,完全看不出年龄,不管是身材还是脸孔神态,就是一个法国女人。
于佩尔演技出神入化。
三段小品三个不同的法国女人,三套衣服而已,没什么夸张地动作表情,仿佛一样的步态表情,但是就是不同的三个法国女人,说她三十也可以四十也可以。
就是剧中的那个她。
看了三部洪尚秀,觉得他的电影技巧很高超,虽然情节不算起伏,没什么热闹没什么狗血,仿佛就是截取了一个生活的片段,那些人就按着人设生活了下去,还不让你觉得闷,你会被画面里的人吸引,不会觉得他们突兀,看着他们碎碎叨叨的喝酒抽烟谈谈天,跟着骂骂韩国男人,还会有剧中人闪出来告诉你那是我写的戏,别当真别当真,我们还可以这么安排,然后很快字幕出了,要说多惊艳多喜欢也未必,但是就可以这么继续看下去,兴味盎然的看下去。
他又内在的趣味,设置小悬念,叙事还是高超的。
至于主题,它是由主题的吧?
但是有或者没有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还是一部戏中戏,女孩和母亲逃避债务住在民宿,女孩写了三个法国女人来到民宿的故事,故事里都住在同一间房子,同一个旅馆女孩,借同一把雨伞,遇到同一个救生员,寻找同一座灯塔,徘徊在同一个海边,有些镜头在三个故事里重复出现,只有法国女人的身份不同,故事就不同。
第一个故事她是独立聪慧的导演安娜,韩国导演夫妇陪着来到海边。
韩国男人一贯的猥琐,动着歪心思,怀孕的老婆拈酸吃醋,紧紧提防着,这是不是导演在自黑?
每个遇到安娜的韩国男人对她都很热情,她也有礼有节的回应,她问救生员灯塔在哪里,在救生员帐篷里听他唱歌,接受他的好意。
晚上吃烤肉,韩国导演的小心眼。
一点点小细节展示很真实的人物。
然后开头的女孩跳出来说这个法国女人可以是住在首尔的韩国企业家的妻子,来到民宿,是为了和某个韩国导演偷情,沉浸在爱情中的女人,这个于佩尔有点天真有点懵懂,穿一身暗红的裙子,非常的美丽,她在民宿等着情人到来,做着梦,坐在海边看着灯塔。
她的手机被救生员捡到,她和他也讲了一大篇的话,情人导演小心眼。
第三个的于佩尔是被丈夫遗弃的女人到海边民宿来散心,有个韩国女教授陪着,这时的她有点脆弱,遇到隔壁住着的导演夫妇(第一部里那一对),导演的坏心思又出来,被怀孕老婆发现猛怼,哈哈。
还有和和尚的对话,还有继续问救生员灯塔在哪里,这回她喝多了酒。。。
她在海滩扔了个酒瓶,在第一部里在海滩发现碎瓶子,想当然的骂韩国男人的错。
这些小讥讽很多,前后呼应着。
第一部里救生员要送她她看好的帐篷,她说她喜欢的东西要自己买,第三部里她看中和尚的笔一定要要。
这些应该也有导演的小心思在里面。
很聪明的导演,电影技巧非常好。
很无聊的事儿给他说的很有趣。
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女人:第一幕中很独立的女性,第二幕变的如此小女人,第三幕化为怨妇,拿着烧酒放纵自己,衣服也就三套,但就造型来说,还是喜欢第二幕。
第二个女人藏起来的伞,怎么就被第三个女人找到了呢,谁说结构不能这么玩,又有谁不犯错呢?
爱怎么想怎么想!
我且不追究洪尚秀如何玩耍似的拿捏台词和场景的重复,单就这些单调的走动和静止镜头,居然也能让这个格格不入的法国明星成了一道风景,惹得人暗自发笑;生活怎么如此无聊却又聊以慰籍,这个怎么能被拍成了电影,而理所当然的洪式复调又成功上演,这完全是导演独特的小心思使然。
刘峻相客串的救生员也算是一种变奏,洪尚秀想把这支曲子弄的更jazz一点,可是我还是比较喜欢rock,所以他喝酒调情这些伎俩我这次算是看乏了 ,不如《夏夏夏》来的更干脆。
个人评分:6.9分。
如此热爱电影和女人的洪尚秀,希望下次不要太搞笑。
洪尚秀+1纯粹的电影节产物,已经演化到离开作者电影中作者二字就连渣不剩的地步。只能说,铁打的姑娘,流水的渣男。洪氏推镜没有与人物情绪并行叙事枯燥乏味,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相比剧作明显无力。演员演技无法支撑单调叙事代入感极差,观感很水失望
英语交流在洪尚秀电影中总是造成这样一种感觉:无论是出于客套寒暄或是真情流露,当我对你说出一句话(I love you/I miss you/You are beautiful),你只能报以同样的回答(I love you too/I miss you too/You are beautiful too)。
平平淡淡
于佩尔像猴子,其他男的像原始人。大家在说着和语言相反的话,在找不存在的灯塔,在等永远不会来的爱人,在做一场随时醒来的梦。
坦白说有些地方还挺好笑的 我只是觉得这个片子也可以不拍 谢谢
又名『傷心的救生員』。鄭由美快要瘦成周迅了。
低成本电影,倒也是三个挺有意思的接得上的故事,但不论从剪辑、拍摄技巧还是情节设置来说,都还很稚嫩,那快速推拉镜头很搞笑。韩国人讲英语往往带着很夸张很搞笑的气质,让我想起ihouse
洪也真是随意啊。有点意思
&#34;What do you really mean? Stop playing with words!&#34; &#34;I mean nothing!&#34; XDDD游离于爱情的女人,不伦恋的女人,被不伦恋的女人,每个都可能是各自的因果,太有趣了~灯塔在哪?灯塔长什么样?刘俊相实在太好笑了。
洪尚秀相上的于佩尔,救生员你最后终于成功了。
真的很一般,欣赏不来。
看洪尚秀的片子看乐了。男人的猥琐和女人的放荡真是编剧取之不竭的宝藏。
于阿姨随意之美,可惜各种鸡同鸭讲,第一段我直接当闹剧看了。。。这种跨国合作,不是一鸣则已,就是毁得一塌糊涂,即使出动本国优秀演员,还有外国重量级的,就好像他们讲的英语,各种不对味,各种奇怪。
真不敢相信我为了看郑有美又再次看了洪尚秀式无聊电影,洪式电影里的屌丝男仿佛只有两句台词 &#34;I love you&#34;和&#34;You&#39;re so beautiful&#34;。然而有预感会为了看金敏喜再再次看洪尚秀电影,洪导放过我的女神们行么
4.0 以洪尚秀駕輕就熟的方式來說,這依舊是佳作。可輕可重,輕輕鬆鬆,太喜歡第一段的故事,結構的蠱惑也不會改變我們接近一個核心。越是簡單,反倒越是清晰。
和尚那段是出来搞笑调节气氛的吧
洪尚秀版“到灯塔去”,细想这也算对伍尔芙意识流的精神致敬了,三个同途殊归的邂逅故事——一群韩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说蹩脚英语的神奇故事;于佩尔一如既往好演技,在洪尚秀标志性(万年不变)的推拉摇移跟镜头里,还真是让人有种于不经意处被灵魂一击的敏感。果然还是文艺片有意思。
太难形容了,只有日常,没有意义,或者就算有,马上就被消解了,比如和尚的答还给女人的问,第二节不见的伞在第三节找到,第三节丢的酒瓶差点割到第一节人物的脚。要挑毛病的话,个人唯一不喜欢的就是梦,因为有梦就还有解读空间,最好这点缝隙都别留,一如张无忌学太极,看完就全忘光。
尴尬劲-06/17/16 at MoMI
没意思,没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