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片子,再看看众多的口诛笔伐,我会心地笑了。
这部影片翻拍自《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但将其中对“乌合之众”的讽刺改编的更加锋利。
那些纠结于影片里文学水平高低、剧情逻辑、人物人设的人,甚至还咒骂不道德的被戳痛玻璃心的人,不好意思,这部电影就是在骂你们。
或许是存在一种智商绑架型电影,咒骂那些不识泰山、人云亦云甚至指鹿为马的人,咒骂那些低智低素养的用艺术品当痰盂的消费群体,这种电影先骂爽了玩爽了,再蔑视地看着一帮不知所云的傻瓜,愚蠢地以自己的有限理解回应,骂的越厉害的人反而真的成了这种电影骂的傻瓜。
对于这种电影,我是敬佩的,马老师从头至尾都在用荒诞的强烈的对比,讽刺着无知的乌合之众,最后怕他们听不懂,在天台上讲课时专门演绎出对自己的自问“干嘛要在乎”,对啊,为啥要在乎傻瓜的评价?
影片结束了,电影还没骂够,在彩蛋里又点了题,两个说可惜了没跳正,一个说幸好跳歪了,两个表扬优秀教师,而马老师说,我要回家。
什么作家,什么教师,什么狗屁知名人物,我要回家!
对于这种电影,别骂,怕伤了自己的智商,最好会心地示意明白了,然后取回智商。
记住了,尊重别人的作品,没看懂就骂,唾沫会顺风刮自己脸上。
这是我在豆瓣的第八百个影视剧评论(也是第八十个长影评),这篇影评也是为我自己立个里程碑,我和本片里马老师不一样,不需要别人的肯定,人生就是戏说,何必太当真,自由洒脱最为重。
我认同这部电影,因为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一片茫然无知的人海,“我不认这个世界”。
太直白的就不提了,房地产,致敬大腕,什么秀,说一些弯弯绕的,有点残酷。
1、我不相信最后的结局,所以马寅波在大彻大悟后,跳歪了,死了。
这个黑暗结局是本片最大的讽刺。
能不能一举成名,似乎也没那么多人关心了,因为他自己,只想回家。
2、马老师在阳台上成功劝退杰西卡,黑板板凳,跟马老师走,生命的最后,他还是更适合当个老师,教书育人,怀才不遇不存在,作家只是个梦。
3、校长情急之下训斥了小保安,用的是陕西话,可见跟小保安关系不一般。
4、马墨的智商其实比马老师还高,他不想当作家,说的话更像哲学家,所以他才琢磨,克制和放肆。
5、小保安是个文学爱好者,不然在短视频的今天,他没事老看马老师的酸文章干什么。
6、杰西卡其实是个营销高手,她不仅急于推荐自己的玛丽苏文学,还积极拓展影视行业,而且知道在网上连载,这种虽然也过去十几年但总好过马老师,硬生生投稿这种三十年前的方式。
7、青少年作文大赛的评委主席,听说马墨没有来考试,说有点意思。
然后马上有文章在网上炒作,看起来是偶然,很可能是评委主席组织的,毕竟有话题的第二比没话题的冠军要有用多了,比如五条人。
8、谁说马老师不懂营销,打榜,刷销量,这些不都是现在电商常用的伎俩吗?
9、全片最明白的俩人是倪虹洁和出版社老板,倪虹洁知道自己老公几斤几两,不然不会把书房放在阳台上,出版社老板不看马老师的书也知道他红不了。
10、马墨到底爱不爱许思思,我倾向于不爱,因为他自己说,你喜欢的只是你幻想出来的我,比起许思思,他更在乎自己在同伴心里的地位。
倪虹洁说得好,谁还没有那个年纪。
11、出版社的师哥说文人要有风骨,说贫贱不能移,可惜上句是富贵不能淫,人呀,一富贵就没风骨什么事了。
12、马老师带着两个小编辑带着一群人在大仓库里集中作战买书,打榜,喊着口号,像不像好多公司,热血,奋进,加班,绩效,一群人大张旗鼓的干一件违法的事。
13、儿子跳楼,爸爸也跳楼,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终于泰山。
14、马老师替昏迷的儿子写了遗书,在校长办公室叫板,校长马上立正鞠躬,说会给家长一个交代。
15、要么耍流氓要么自杀,要么地狱要么天堂,人生的选择题没有C。
我忽然想更上一层的去理解这个作品,而不仅仅在讽刺的那一圈。
死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主体的消失,而主体的消失又意味着什么,这似乎便意味着客体的永存,人们的主观意念可以无止尽的向着这个客体投射,他们人生的所有意义都可以在其中存在,而不用担心任何冲突。
只要这个客体的存在足够深邃,足够光正伟,足够象征着人性的光辉。
真正的恶者,是那些不断打着正义的名号创造小恶的人们,而那些大恶的由来便是从此发生。
恶毒藏在我们的日常里,而不是很远,他以善良之名,以正义之名,以维护公义之名,将人们导入虚无概念的斗争之中,忽视日常的种种,忽视真正存在的事物。
似乎有了所谓的正确,便拥有了合理攻击,合理控制,合理干涉他人的理由。
一位父亲的虚荣架空了儿子的人生,正如冲进了不存在的事物的人们,虚无的幻象一般。
网络世界的出现加剧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却也同样的,能因为本不存在的信息而恶语相向,因为不存在的信息而荒废光阴。
我本简单的认为这部电影只是一场讽刺,却忽然在深处发现了这似乎是一场救赎。
总是期许外界给予,期许外界,奴役外界,打着正义,正确之名的人们,一如这剧集中的种种,自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深坑,难以爬出,难以回避。
我是否创造了正义、是否在定义自己的正确,我想这也是必然的。
可这一切的差异点到底在何处,难道冲进了虚无的人们,制造了恶意的人们,和不断贴近现实,不断面对具体问题,创造真正的善意的人们,是一回事吗。
我想在实践这个概念被彻底阐述之前,人们很难分清,在中华的国度里,能分清的人,似乎就叫悟道了。
他终于悟道了,悟出了自己的道路,道路是具体存在的,是脚下的,是通往某个地方的,是有起点的,是能承载行人的,是有形状的,是有限速的,是区分载具的。
这位父亲不想当父亲,只想当作家,他不想当丈夫,不想当老师。
所以有了这一切,可现实世界的我们又有几位不是如此的生存的,创造了一个自以为是的正义,其实根本不属于自己的正义,去虚化别人,去虚化自己。
于是儿子的一场死亡,父亲的一场死亡,这何尝不是一种重生,虚荣终于死去,虚假的概念也终于消失。
他本当下便是老师,于是就该尽好本分,他本当下就是父亲,丈夫,于是就该如此的尽本分,而后才是其他。
我们总是本末倒置的活着,本是男人却想定义女人,本是女人却想定义男人,本是儿子却想定义父亲,本是学生却想定义老师。
我们本该如此的事情,我们却总是视而不见。
这里是404影评,我是罗夏 我是被于和伟老师落魄的知识分子造型骗进影院的。
现在想来自己还是草率了。
如果手机前的你也看了某音上电影宣传视频,并打算买票进场,我劝您三思。
这部《二手杰作》的剧本内核几乎和《夏洛特烦恼》一摸一样,只是影片的执行差强人意。
马寅文和马墨父子合起来就是夏洛,许思思就是秋雅,潘冬妮就是马冬梅。
故事一摸一样,中年屌丝逆袭成名,抱得美人归,渐渐变得疯狂,最后走向幻灭,并重返家庭。
影片开头马寅文和老婆潘冬妮在卧室里游戏,老婆说你不要分心,马老师说这种感受我要记下来,这很有文学价值。
一场戏点出了本片的主题,被马老师挂在嘴边的文学,即只是他失败人生的遮羞布。
一个还不错的开头之后影片一路走低,直到儿子因马墨偷拍女生而坠楼之后,故事彻底失去控制。
先说人物马寅文,以知识分子的中年危机为人设展开故事,到马墨坠楼之前人物行为逻辑还算合理,从马墨坠楼之后就忽然变成了狂人性格,一心只想着维护自己的虚荣心,以及满足自己的作家梦。
儿子躺在医院,可能变成植物人,也许都永远醒不过来,作为父亲却只想着自己?
这我不能接受!
这已经不是虚荣人设能够解释的!
如果说老马就是一个没人性的畜生,那么影片并没有这样的铺垫。
全片人物整体低智是另一个更大的问题。
废物一般的马墨在这个学校上了两年学,老马那封文邹邹的遗书,傻子也能看出这不可能马墨写的!
在这个过程中不止老马,所有人物的行为逻辑都及其的低智且脱离现实!
校长、老师、同学、出版社、记者,所有人都像商量好了一样配合老马的谎言。
更不用说这些年学生在学校出事的新闻层出不穷。
其实到这里,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件事,那就是编剧没有想清楚从马墨坠楼如何过度到老马借子出书这一情节。
因此所有人物行为都要为下面借子出书的情节让路。
如果说故事到了这里只是情节不合理,那么到了马墨醒来之后,基本就是另一个不知所云的故事了。
在妻子让马墨宣布封笔之后,老马不但没有继续维护谎言,而是主动戳破谎言,并自费出书,然后为了和舞女杰西卡抢占销量榜,自费回购自己的书。
电影到了这里老马已经不再是一个想出名的中年老师,而是成了想征服世界的拿破仑。
但电影没有营造出《夏洛》那种一以贯之的狂欢气质。
夏洛这个人物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是疯狂的。
片中的第二男主角郭麒麟饰演的马墨完全就是个工具,甚至不是人。
事件从头到尾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思想变化,就像是一条没有思想的狗。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觉醒来自己变名人了,原来高不可攀的班花主动投怀送抱了!
怎么可能没有心理的变化!
再说说那位班花许思思,把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塑造成一个爱慕虚荣的心机婊,这真的合适吗?
而且黑了这女孩一整部电影,最后她对剧情没有任何帮助,纯粹是为了提供笑料吗?
我不得不怀疑编剧或者导演是否有厌女情节。
最后说说影片的亮点吧。
老马一开始在保安那里撒的一个谎,成了后面他证明作品著作权的最致命打击,这个前后呼应做的很巧妙。
还就是杰西卡这个角色救了电影后半段,她和老马行成了一个非常尖锐的对比。
文学系毕业的老马出不了书,而陪酒女出身的杰西卡却有人主动给她出书。
本以为这个是知识分子对这个时代酸溜溜的控诉。
结果还有反转,作品大卖的杰西卡因为自己陪酒女的身份被出版社用来炒作而决定自杀,但以作家自诩的老马却对自己借子出书这件事没有半点悔意,还舔着脸教育杰西卡要跟自己和解。
不得不说这个讽刺是真的够狠!
只是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代,讽刺一个追逐梦想的人,真的合适吗?
喜剧难,讽刺喜剧更难,讽刺当代的喜剧尤其难,所以看完电影后我毫不犹豫地给了四颗星。
在这个浮躁盛行的时代,真诚而勇敢的创作实在是太稀缺了。
到处都是皇帝的新衣、鲜花和掌声,却唯独少了那个勇敢的男孩。
影片讲的是一个中年男人为了成名不惜弄虚作假的故事,以小见大,足够幽默也足够黑色。
为了面子,里子可以不要;为了名利,道德可以不要;为了虚荣,尊严可以不要。
到最后身败名裂,妻离子散,脊梁骨没了,人性之光也泯灭了,丢了人更丢了自己,生生把自己活成了最厌恶的模样。
于和伟演得真好,然而在这个癫狂角色的背后,是多少被成功学洗了脑的、被单一价值观绑架到人生毁掉都不自知的人。
他们固然可笑,却更是可悲的,可怜的。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最好的喜剧是让人在嬉笑怒骂中看到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二手杰作》不愧杰作两个字。
今天小乔要谈的是看了很久了的《二手杰作》其实小乔本来想看《困兽》的无奈,放粤语版的那家影院真的是太远了真的很爱吴妈
抱着看喜剧电影的小乔,去看了《二手杰作》可是笑不出来,甚至觉得委屈难道真的只是在庸人自扰之
王子昭导演许渌洋 刘晓丹 王子昭联合编剧于和伟 郭麒麟 倪虹洁 许恩怡 张子贤等领衔主演豆瓣评分:6.7分,推荐指数五星院线正在热映
接下来内容涉嫌剧透,请谨慎阅读于和伟饰演的男主马寅波,人到中年很多都力不从心面对漂亮的老婆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别的不说,倪虹洁身材是真的好家里还有一个令人头大的孩子高一复读了两年,功课依旧跟不上同事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力有问题
郭麒麟饰演的儿子马墨,看起来智力确实像是有问题的样子郭麒麟为了这个角色付出蛮大的呀变得又胖又丑,差点认不出来了
马墨喜欢班里一个女生,经常拿着手机偷拍她许恩怡饰演的许思思,就是被暗恋的那个女孩许思思根本不喜欢马墨,甚至有点讨厌
马墨还是一如既往的跟踪偷拍许思思甚至爬到了女生宿舍楼上去偷拍不知道是不是太激动的愿意,坠楼了一下子昏迷不醒了
儿子被定性为流氓,作为父亲的马寅波自然觉得丢人他连夜挥发自己的文学才华,为儿子写了一封“遗书”把不学无术的流氓儿子,包装成了阴郁公子一封情绪饱满的遗书,更是让他变成文坛冉冉新星
马寅波甚至借助儿子的名气,把自己没能出版的作品出版了甚至还成了畅销书一下子火了拿了奖,有了粉丝,还赚了很多钱
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他的作品终于有人认可了接着儿子的名字抒发着自己难以抒发的情感
他开始流连于酒吧,他依旧趾高气傲以为是自己的才华终于被发现了
他以为自己终于被看见了他以为所有的喝彩是因为自己的才华可是妻子告诉他,书火是因为儿子,而不是他
他为了证明自己,找到出版社为自己出书可是出版社却拒绝了他,转头就为玛丽苏小说出版他愤怒的咆哮:你们不是为了文学!!!
最后马寅波自费出版了自己的另一部作品事实却是无人问津反之原先KTV坐台小姐写的玛丽苏网文的签售会却是门庭若市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是病了,病了很久了!!
可是他还是没有放弃,组织了一个打榜小队以为有观众看到,就会被认可却被说是抄袭,被说成是儿子代笔他感觉委屈和愤怒,却又无力似乎忘记了,这不是他为了面子而造成这样的吗?
被抓,被误会,被骂他开始反思,开始认清现实他烧了自己的书,他到天台喝闷酒
在天台上遇到了那个网文女孩因为出版社用她之前的工作来炒作现在女孩坐台的事被所有人都知道了,羞愧的想要自杀在天台马寅波语重心长的劝说着她,何尝又不是在劝自己认清现实,活在当下切勿“庸人自扰之”
这个电影和毛不易的《像我这样的人》真的很搭毛毛的歌声一出来,内心就五味杂陈鼻子酸酸的,想要哭却哭不出来明明觉得委屈,却又理智的告诉自己“认清现实吧”
马寅波为了救那个女孩,掉了下去很幸运没摔死,却火了马寅波真的还活着吗?
小乔觉得他死了,活着反而是最大的讽刺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改变
这是很难得的一部,完成度很高的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的题材,看似荒诞却都🈶有迹可循的真实案例全员演技在线尤其于和伟老师,具象化的表演出了什么叫做“庸人自扰之”
最讽刺的是彩蛋,假模假样的把出版社搞了下去
可是有一部分观众看不懂,真的很羡慕他们他们一定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吧学会与自己和解,承认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做一个泛泛之辈,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挺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看图片猜电影无奖竞猜游戏开始了下面图片出自哪部电影或者电视剧
一部二手杰作,最开始是满场笑声,笑声过后引人深思。
它不是喜剧,而是一部借子成名的荒诞闹剧……风格很独特。
于和伟老师跟郭麒麟一起合作的电影,早就期待了。
小人物的大梦想,现实却很骨感。
这部电影还侧面表达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流量和热点的追捧,整部影片封闭无处不在,到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嘛!
电影拍的很好,中间的配乐相得益彰,值得一看!
很难不怀疑是在恰烂钱和洗钱。
两分是给讽刺,这样的一个idea。
郭麒麟饰演着跟踪狂。
让人恶心。
一点惩罚没得到,完事儿还平白无故获得女性的仰慕和众人的推崇。
明明他的爬楼偷拍行为是证据确凿的,也是整个片子的起因。
结果故事的动机却是给他洗白。
自己也并没有任何反思,父母也并没有任何教育。
与此相对应的是玛丽苏,他明明只是在KTV工作,陪酒也是挣的辛苦钱,并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暗示,说他在从事卖淫嫖娼这样的违法犯罪活动。
甚至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身份的转变,但结果却是,因为他的上一份工作要获得社会的唾弃,父母的咒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是说非要搞男女对立,但你自己看看你搞的什么玩意儿。
于和伟那条线也就是主线稍微好了那么一丢丢。
好歹他算是一个什么有点追求的人是吧。
所以即便主线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偏执认不清现实,认不清自己,也可以美化成对梦想的追求。
至于其他角色,小女孩是个伤春悲秋的无脑文青,妈妈是儿子爬楼偷窥“那又怎样”,其他男性角色多是蝇营狗苟之辈。
说实在的,这些配角都成功一点,坏就坏了,明明白白。
总体上来说,电影有点虎头蛇尾,前半段远好于后半段。
据说是翻拍外国电影,也因此有好几个部分在本地化的过程中就显得特别拧巴,例如对媒体环境的夸大和臆想就非常的胡扯淡,还有医院的各种相关元素也是不切实际的[捂脸]于和伟倪虹洁郭麒麟等人联袂演出的一部荒诞讽刺轻喜剧,影片开头看到坏猴子出品几个字就知道电影不会太差,事实上电影质感不错,只是全片调色都有点暗沉有点啡色绿色发霉的感觉,这又是为了哪样呢?
这个确实没想明白[闭嘴]电影的摄影剪辑配乐都可以算是一流,夫妻二人几段吵架用的手抓机拍摄,隐忍到位贴切,展示出导演的专业素养[强]影片各处对韩寒的调戏是最大的笑点,郝云毛不易的歌曲选用又有着画龙点睛的高妙[鼓掌]硬挑刺的话,影片悲大于喜,荒诞大于讽刺,执拗大于逻辑,比例略失衡,导致影片结束时很难用莞尔一笑来画句号[坏笑]影片的女二那个小女生,真是形象声音演技全方位翻版薛凯琪,选角最大败笔[抠鼻]另外,为啥那个“青文学大赛”口型对不上,全是后期补配音的?
[闭嘴]电影原作叫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现在改成了二手杰作,这个名字我完全get不到想干吗,不点题不喜剧,倒真有点符合那个绿了吧唧的色调,轻喜剧带出了惊悚片的味道[擦汗]最后夸一下倪虹洁,她的演技越来越好了[强]
“二手杰作”,这个片名既讲出了电影的核心内容——父亲以儿子的名义出版作品,成为“杰作”,也以自反的方式点明自己的属性——这是一部改编作品,它确实是“二手”。
无论是二手还是杰作,都具有反讽之意。
退稿作品只因儿子坠楼的渲染便成为众人追捧的“杰作”,本质不变,性质发生变化,讽刺了外在要素对文学起决定影响。
作为改编作品,又自称杰作,取反话正说之意,实则是无耻的自嘲。
作为喜剧,《二手杰作》缺少一些现实的东西,不是说喜剧也要现实,只是现实的加持让提升喜剧的高度。
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这部电影中,无价值就表现在马寅波的文学虚荣心上。
这是他一意孤行、最终全盘皆输的根源;也表现在社会各界对热点的关注:学校、媒体、出版社等的无脑追逐,合力酿出一场闹剧。
虚荣、名声、嫉妒……都是没有价值的,让我们脱离了真实的生活。
马寅波由于长期被退稿,自认才华得不到认可,内心压抑的文学梦终以儿子的坠楼为导火索,爆发了出来。
假借儿子的名义,出版自己的作品,包装成“天才少年作家”的卖点,马寅波一步步“走火入魔”,焚人焚己,甚至到家庭破裂的地步。
从现实脱轨,是喜剧的合法源泉,并无明确要求;但喜剧若能再脱轨后回返现实,来一记拔升,是能给观众教益的。
前面越是反现实,结尾对现实和人性的揭露便越加深刻。
但可惜,《二手杰作》以马寅波坠楼收尾,重复儿子的戏路,打了一记回旋,从中没有升华与教益。
马寅波的疯癫表现得不够,教化又不足,电影于是变成了纯粹的闹剧,被耍猴的观众纯是看个乐。
得不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表现在马墨的偷窥被刻意隐藏。
作为支撑起整部电影剧情的肇始点,本该好好利用,但事实是,电影在后面没有对此作出任何回应,好像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
在美国原作中,儿子的性癖更加畸形,但父亲对此作了认可从而维系了(父)爱的核心,让人感动。
还有,儿子变成植物人,马寅波不仅不关心,还想着怎么从中获利,这样的父亲是不真实的,所谓“虎毒不食子”。
要么再过一点,走向更疯癫的喜剧,现实也就不必考虑了;要么退一步,走生活化的轻喜剧,但要抓住现实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手杰作》可以说两者都不是,既不够大胆,也不够谨慎。
只是围绕着“一步错步步错”“一个谎言需无数个谎言来圆”的喜剧套路,一路走到底,如果能再结尾回旋回来,增加一点现实感,倒还是好的。
一条道走到黑,人物面目模糊,心性失常,站不稳、立不住,让人感到不适。
剧情设定和展开不错,似乎收束草率了,结尾是啥来着?跳楼→爆火?
全片最荒诞是连出版商都有字幕审判唯独偷拍没有受到惩罚
全片的演技就靠于老师一个人撑着,好在剧本不错,各种阴差阳错带出的黑色幽默,讽刺力极强,天台的戏排得很赞,育人者自愈,只可惜为了过审,加了个画蛇添足的结尾,如果在于老师掉下天台的那一刻结束,全局升华!
5分,剧本雷点挺多的,好奇编剧是怎么想出来的,学校偷拍女生的行为严重性被弱化,父亲与儿子真假作者的身份揭晓被渲染得如此困难,整个一出黑色喜剧,但有些地方让人实在哭笑不得。看完这部电影只想说,文学已死。
讽刺文学有个特点,通过夸张甚至超现实来构成主框架。但你看,这夸张却成为了如今的现实。
影片本身也是二手(翻拍)的,敢叫杰作,证明导演多少有点自嘲精神。其实还可以了。我对王子昭有印象,是他早年那部短片《大无畏》,拍得挺有意思的,能看出来是个蔫坏的人。十几年不见,那些小机灵、小个性还在。本片是一部讽刺喜剧,片中人无一例外,全都在射程之内。无论是傻儿子、想红想疯了的爹,还是势利眼老师、文青病女学生,以及维稳校长,流量时代,全都被导演讽刺一遍。这种“全员恶人”的冒犯性在国产片里还是挺少见的。可问题就在于最后的这点温情,实在太拧巴了,只能靠毛不易的歌生往回扳。这也是整个影片的基调所致,它骨子里是非常负能量的,绝不是片尾的一点点怜悯和暖意所能消解。它还可以更有力度。以及,确实能看出来,好长时间不拍片了,手有点生。
这编剧也很需要代笔!我先撤了……
原片没看过,就此片来说还行。
不错,讽刺的好,不是每个有才华的人都能出书,也不是一个没有才华的土豪老板能出书,出书,你得是各种文学协会的人,有人引荐,你若舍得砸钱,那就妥了。
马墨如果智商没问题,爬女生宿舍、偷拍偷窥女同学就是人品有问题咯,这个片子最大的讽刺是对这件事居然轻描淡写就这样揭过去了,这事放在现实不说是女同学的噩梦也是极大的困扰好不…演员们演技再好也get不到,就好像吃💩味的巧克力,就算知道是巧克力,多少也有点恶心了。
好看,特别是最后泪崩。全篇讽刺意味很强,几乎每一段场景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流氓儿子和所谓天才爸爸的对比,老师作家和陪酒女作家的对比。全片好像就母亲这个角色是一个正常的角色,大家一定要看最后的彩蛋呀,讽刺的片子里还是存在着那么一点点的人间温暖的。
坏猴子+宁浩不会让人失望,这出替子从文的荒诞大戏真的很绝。爸爸借子成名,儿子不求上进,妈妈驭夫无力。事实证明于和伟不需要用演反派来凸显演技,马寅波一头扎进文学的世界来发泄对生活的不满,他总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文化人气质拉满,优雅至极;这个角色也把中年男人的苦闷展现地淋漓尽致。郭麒麟的表现挺惊喜,重返校园,演绎青春期的懵懂与冲动。故事落点有很强的普适性,人活世上偶尔还是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拍拍自己肩膀,该和解就和解吧!
马老师坠楼后是去世了吧。医院的戏在白色柔光里。导演用关系户(喜欢儿子的女同学)也就罢了,要命的是, 主创似乎没有去思考一个问题,就是马老师写出来的文字到底有没有文学价值。是被埋没的文学之光照耀了世人,还是因为书商的包装产生的集体错觉。
喜剧基调的悲剧🎭勇敢地触碰了敏感的话题,但也只能点到而止。网络暴力和无良炒作看得人心里发寒🥶流量经济下的指鹿为马让人不寒而栗。马老师的悲剧不是一蹴而就的,畸形的社会和扭曲的价值观不知道逼死多少“马老师”。
大框架太假了,在抖音等快餐文化的时代,编一个文学圈的炒作爆红事件是完全经不住审视的,这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前面还有点像样的喜剧转为后面加大火力批判虚荣知识分子的讽刺剧时,剧作完全跟不上,都是一些意料之中的段子与煽情,全靠于和伟撑。
好好笑,首先骂一下豆瓣,哈哈哈哈哈
所以到最后马墨就是单纯的耍流氓,或者说耍流氓但人家单纯。也行吧。
前半还不错,后面马寅波这个角色转变非常突兀,既不温情,也不暗黑,中途半端。看到最后才知道也是翻拍。
导演或许意识不到,他在视听技术线上做的太差了!!
不如让马寅波死掉,死掉以后真相大白了,舆论又起了,书又大麦了,而他长眠了,讽刺达到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