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镰仓外祖母遗留下来的屋子里,居住着相依为命的香田三姐妹,幸、佳乃与千佳。
某天,她们突然收到了从15年前音信杳无的父亲的死讯。
早已印象模糊的两个妹妹感受不到任何难过情绪,而大姐想到曾被抛弃仍无法原谅父亲。
尽最后义务去为父亲上香的三个人在葬礼上意外遇见了同父异母的小妹浅野铃,发现她的亲生母亲、当初抢走父亲的那女人早已过世,丧父后她也并未受继母善待,已无依无靠。
三个姐姐决定接纳这个孩子,到镰仓与她们一起生活。
这就是漫改电影《海街日记》所讲述的故事。
为展现原作中镰仓的四季,剧组拍摄历时一年之久,春、夏、秋、冬分别在不同的季节实地取景。
导演恰到好处、简单利落地把风景和叙事完美结合起来,看似平淡实则灵动地表现着四姐妹间的情谊,让人感受着日本那如春风拂面的小清新电影。
散而不乱是电影的又一特点,温馨的氛围下总让人觉得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家庭、事业、爱情虽然错综复杂,却因姐妹间的互助、勇气,让人充满前进的力量。
电影里,长泽雅美扮演的漂亮姐姐问她的妹妹:“你有喜欢的人了吗?
”妹妹说还没有呢。
长泽雅美说:那快点儿找一个啊,你的世界就会变成不一样的哦。
妹妹问:会变成什么样的啊?
她回答说:就连无聊透顶的工作也能够忍受。
希望你也能找到一个喜欢的人。
喜欢到连所有无聊透顶的工作,连无休止的学习,连孤单漫长到无边无际的人生,都能够忍受。
任何为人称道的美丽,都不及第一次遇见的你。
浮游于这个世界产生的热能,都比不过喜欢你的热忱,爱无所不能。
影片中四姐妹的父亲因为出轨,而造成家庭悲剧,让大姐和小妹都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明媚童年。
这是在影片中默认应该被谴责的行为。
有趣的是,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发现被父亲出轨伤害最深的大姐,居然陷入了与已婚男同事的情感纠葛里。
已婚男同事在感情上的当断不断,被二姐讽刺为和爸爸一样懦弱无能的男人。
而道德感超强的大姐,在一阵纠结过后也选择了分手。
从这个情节中,我们不禁开始联想,其实当年出轨的父亲,也许并没有那么十恶不赦,他也许也只是一个多情而软弱的男人,在爱情的欲海里忘记了家庭和责任。
毕竟,是爱情啊~,是每个人都在憧憬的东西呢。
1.老龄社会的日本。
<图片1><图片2><图片3>2.离开竞争激烈大公司的食草男。
<图片4><图片5>3.软饭男。
<图片6>4.连登山男也是潘长江型。
<图片7>5.做小三还要兼做女佣。
<图片8>6.干脆直接推倒父权。
<图片9>7.虽然最后选择了包容。
<图片10><图片11>8.但对男性,还是选择了离开。
<图片12>
作为全女性(男性几乎缺席,连小妹的男朋友也是父母求女失败的产物)电影,这到底是对日本这个男权社会的推翻/失望?
还是对女性的信心呢?
这部电影的画面和构图都很唯美,美到随便定个格都可以拿来当桌面,四位女主也各有各的美,可谓赏心悦目,但是我花了两个多小时可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女和美景的。
一部电影,最重要的还是故事本身,就算你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的情节,那也不能平淡如水吧?
就算你是散文式电影,那也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吧?
本片通篇都是些日常状态的堆积,之间并没什么关联,也没有情感的递进或演变,很多地方,你刚刚有些进入状态,导演就戛然而止,好像生怕你会被感动似的,莫名其妙就收了场,也许这是导演认为的点到为止,但愚钝如我,是哪哪都没被点到。
虽然到片尾,大姐作出的决定(与已婚前辈分手,不再继续做小三,虽然前辈跟妻子已经分居很久,但也不能抹杀她做了第三者的事实)意味着她的转变,但她为什么转变,在片中并没有明确的展示,虽然也有一些他与恋人在一起相处的片断,但这些片断都太浅表化了,让人无法捕捉到他们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情感,也无法触碰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结尾那突兀的转变,甚至让我有种错觉,觉得令她发生转变的事情似乎是发生在片子之外的时空。
虽然电影有时会跟观众做一些完形填空的游戏,但如果是枝裕和导演也是在跟我们玩这个游戏的话,那我只能说您这空也未免留得太大了些。
其实本片最大的 “完形填空”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浅野铃。
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后又病逝,为了摆脱自私冷酷的后母,不得不搬到同父异母的三个姐姐的家中与她们一起生活,因为身世特殊,她有着让人心疼的同龄孩子少有的成熟与乖巧。
然而这些只相当于人物前史的内容,就几乎是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有关浅野铃的所有信息了,除此之外,就是中间喝醉酒骂了一声爸爸,片尾跟大姐在山顶,骂了一声妈妈,我一直期待的有关她的真相大揭秘或是情感大暴发直到出片尾字幕时也没出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山顶的一声骂就算是高潮了呀,导演这个巨大的完形填空,我是真心补不上啊。
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很治愈,我不晓得就是四姐妹的穿衣、吃饭、酿酒、打闹这些日常,和几处蜻蜓点水式的谈心,怎么就治愈了?
它能治愈个啥?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就好比一篇貌似很正能量的鸡汤文,它用催眠的讲述方式及偷换逻辑、概念这些手段来告诉你,让你相信,虽然生活有时很沉重、很无奈,你只要你换个角度想问题,把心态调整好,生活就可以变得很轻松、很洒脱,然并卵,催眠状态一旦结束,生活还是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也许,那些觉得被治愈的大概就是被导演成功地催了眠的,而我呢,首先,不是那四个女主的粉儿;其次,没能被片中那些宜人景色所迷醉;再次,也没能被这清新脱俗如沐春风的日本风所俘获,因此,才得以保持清醒。
那些所谓被治愈了的人,你的被治愈除了来自美女和美景,到底有多少是来自电影本身呢?
虽然观看本片的某一瞬间,我也有那种想在日本定居的冲动,但我还是可以理智的告诉自己看旅游观光片也会有同等效果。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说,这片子不是一部好电影,导演跟整个摄制组为了取足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拍摄跨度长达一年之久,单单这一点,就足以显示出这是一部用心制作的诚意之作,但即使创作者很用心,也不可能触动每一个受众的心,一部电影也好,一个明星也罢,不管评分有多高、喜欢的人有多多,也总会有人说,对不起,它/他不是我的菜。
第一遍看《海街日记》,还是为了去镰仓旅游做功课,这片也就自动被我归类为「是枝裕和式的婆婆妈妈细水长流+几位大美女」之日式温情片。
前不久大屏幕重温,再享受一遍几位大美女的洗眼之余,意外发现这片其实不动声色、但又旗帜鲜明地展现了导演对社会议题——而非单纯的家庭和儿女情长——的表达(←以前受影评影响,以为是枝裕和至少是在拍过《第三人》之后,到了《小偷家族》才明确转型到关注社会议题的)。
以下就来掰扯掰扯看片时的引申联想。
片中四姐妹的家,是个典型的「女本位的小共同体」,而这个小共同体得意建立并维持得这么好的前提,大概有以下几点:一些必要的亲缘关系从对话可知,这个「家」至少在大姐少年时就「破裂」了(父母离婚,父亲与小三去仙台,母亲再婚,远嫁北海道),但这个家破而不散,就是因为有外婆和二姨婆(不知日本人怎么称呼的,就是树木希林那个角色)把几姐妹拉扯大;大姐成人后,「长姐如母」,帮扶着把二妹和三妹带大,三姐妹成人且工作独立后,又联手抚养同父异母的小妹——一切都基于女性之间的亲缘关系。
健全的私有产权制度共同体不是纯精神的东东,得落实到物质实体和「场域」,而老宅的永久地权和产权便是另一个重要前提。
有了这个前提,才有「家族财产」可积累(虽然这个家并不富裕,但也算中产),而这些女性也就天然可作为「继承人」培养。
姐妹们在继承了家族财产的同时,也天然地继承了家族的文化——家庭园艺(栽培梅子树)、厨艺(酿制青梅酒),服饰(浴衣)等等(再推而广之,就是一个街区、一个地区可以延绵不绝的民俗文化)。
只要意识到这一点,片中突然出现的母亲随口一句「要卖房」对大姐造成的冲击便可想而知:房子这个最重要的「公产」一旦被分割,就能对共同体造成实质性摧毁。
发达的街区互助文化首先,「海街」即镰仓,这个地方——不管实际情况如何,至少电影里看起来是——四季分明,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城市建设完善(通勤小火车太可爱了!
),治安良好,支柱产业以海产养殖和旅游服务业(冲浪)为主,没有影响环境的工业,是个非常宜居(适合女性生存居住)的地方。
很难想象,如果换到一个深山老林(比如一开始三姐妹去参加葬礼的山形),蔽塞的环境、极低的人员流动,势必是家族宗法势力深厚之地,完全无法发展出片中这种「女性本位小共同体文化」。
其次,「海街」除了硬件(市政建设)过关,软件(社区文化)也很发达:经费充裕的公立学校教育资源(小妹转学的学校,有足球队和篮球队,而且实施平权教育,男女同队),资质优良的公立医院(大姐工作的医院竟有非常先进非常人文的临终关怀部),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那个超温馨、超好吃的海猫食堂),分享善与美的社区互动活动(热闹的烟花大会、学生课余参与沙丁鱼捕捞作业)。
这样的生活没有强拆、没有棚改、没有996、没有内卷……当然,也许是枝裕和的电影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冷血残酷的一面,但至少看起来大家都实实在在地为「建设社区」而劳动(甚至连二姐那个银行(作为传统的吸血机构)都在推出低息贷款扶持小个体户)。
而且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正是因为女性广泛参与到社区的各行各业,所以整个社区基本可以做到「从摇篮到坟墓」——从学校教育到养老/临终关怀/丧葬,都能给予生活其中的个体以极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简直是一种非常理性的生存状态:每个女性都能在生活和事业上做到「独立」,但又绝不「孤立」,与自然、与社会、与身边的世界时刻产生着connection。
然而这电影毕竟不是「首善之区PPT」,总得表达一点「平静的乡村,不知隐藏着多少罪恶呀」的主题。
我们在感受海街美好风情的同时,也可注意到对这种女性共同体可能形成冲击的「危险因素」:不健康的性缘关系三姐妹「破碎童年」就来源于父母辈的混乱性缘关系(父亲出轨,母亲似乎也跟其他男子有染),到她们这一辈,仍然受到不良性缘关系困扰,这个在一开始就通过二姐这个「恋爱脑」体现了。
二姐最漂亮,性格「也不挑」,所以也(遗憾地)最吸引烂桃花,交往的男朋友借高利贷,二姐请他吃饭还帮他还钱。
另一方面,大姐虽然看起来「很挑」,一直diss二姐的恋爱脑,连自己父亲都diss,但大姐其实也遗传到了「容易心软」的性格,也对老男人的关怀和体贴(以及什么「妻子生重病所以不能离婚」的借口)没有抵抗力,一不注意也「被小三」了。
当然,虽然片子体现了「不健康的性缘关系」,但也并不是说,导演在鼓励女性去主动寻求「健康的性缘关系」。
片子四姐妹的交往对象(包括潜在交往对象)可总结为:老(大姐那个老男人医生,还是有妇之夫)弱(二姐那个高利贷男友,外表就很弱鸡)丑(三姐那个爆炸头同事)幼(小妹那个队友同学,同样是家里幺子)——看完这片子,大家应该都能get到,导演绝非「擦亮眼」派(即认为「女孩子就要拥有甜甜的恋爱,一定要找个人品好、对自己好的的老实男人」)。
谈恋爱(哪怕仅是找个炮友)对女性来说总体没什么特别好处,谈恋爱不会真的让你更「完整」,大概率只会让你惹上一身骚。
父权制婚姻婚姻对女性共同体的分割是最深刻,也最致命的。
这个家虽然父亲(家长)缺失,却也时时回荡着父权制婚姻的幽灵:父权制婚姻特征之一:结婚是社会义务。
「你们总要嫁人的!
」——大家都这么说,大家都这么想,大家也都这么做。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二:从夫姓/从父姓。
外婆(+二姨婆)—母亲—三姐妹+小妹,即使从血缘/亲情上是最亲密的三代人,但她们却互相顶着不同的姓:三姐妹姓「香田」,小妹姓「浅野」,一个是(已不存在的)外公的姓,一个是(已不存在的)女婿的姓,这个家庭不需要男人,男人也的确没有为这个家庭贡献过一丝一毫,但他们却永恒地用姓氏对这个家庭的女性行使所有权(哪怕仅仅是表面的)。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三:从夫居。
母亲改嫁后,远赴北海道,这是必要的从夫居。
小妹的母亲(那个「小三」)应该也是镰仓本地人,与小妹父亲结婚后去了仙台。
大姐一度考虑与主任医师结婚(在那老男人离婚后),并随着他去美国(老男人去美国进修儿童癌症,大姐去美国不知干嘛?
大概率是陪读)。
日本没有户口制的束缚,是个迁徙自由的国度,但女性在婚姻中仍然默认是从夫居。
上一辈的「从夫居」使得镰仓本地的母亲们都成为了「异乡异客」,缺失了「根」,这一辈的大姐,也险些在爱情的洗脑下,做出最危险的决定——远离原生家庭,远离「原乡」。
剧中人物并不认为大姐为结婚去美国就是「跳了爱情的悬崖」,二姐还微笑着鼓励大姐大胆追求爱情:「你放心走吧,我和千佳能照顾好妹妹」。
不过,大姐虽然得到了二姐的鼓励,睡了一觉后就很理智地决定放弃这个结婚出国的offer,在海边台阶上和医生平静分手——分得那是相当平静,那个医生竟然「哦,好,拜拜了您」就拿着矿泉水颠儿了。
这一段第一遍看时没留意,二刷才意识到,导演的倾向性在这里体现得相当明显:当你还在这为「没有嫁给爱情」而困扰或愧疚时,人家(那些用爱情忽悠你的男性)连「心痛」「受伤」的表情装都懒得装,直接拍拍屁股不带走一片云彩了,只不过当你是一个「很可惜」没有被他忽悠成功的潜在保姆,而已。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四:家庭财产传男不传女小妹是父亲的亲生女儿,但父亲生前经营的温泉旅馆她却一点没有分到财产——仅仅因为父亲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是现任妻子,且妻子有个继子,小妹如果要争产,大概率占不到什么便宜,她的继母完全可以在她成年前把财产转移掉。
也正因如此,小妹宁愿放弃自己成年后可能继承的遗产,选择来镰仓投奔姐姐们。
另一个「丧失遗产继承权影响女性生活」的例子是海猫食堂的老板阿姨,她的弟弟回来争去世母亲留下的遗产,如果她拿不出来就逼她卖掉餐馆,她弟弟之所以有底气这么做,大概率也是法律和社会习俗仍然支持长子有权继承家产,即使这个长子是个混混二流子。
综上,片中女性不论是进入一段「性缘关系」(即谈恋爱),还是进入「婚姻关系」,对女性来说都是很不利的,本质上都是脱离女本位的共同体生活,以孤立无援的状态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主从/尊卑关系。
当然,「跟男人扯上糟糕的关系」虽然应该尽量避免,但男人在片中也并不是以丑恶的面貌出现的(毕竟导演自己也是男人嘛)。
男人并不是完全的不可救药,当且仅当他们——1)没有以恋爱或婚姻剥削女性的时候;二姐的男朋友在被债主找上门后主动和二姐分手,而不是当街杀女朋友;大姐的暧昧对象在大姐拒绝求婚后和平拜拜,而不是死缠烂打;Lily Franky那个角色是海猫食堂老板阿姨的男朋友,两人似乎只是中年人抱团取暖的状态,老板阿姨临终前他有照料,去世后他也帮着料理丧事,类似一种「意定监护人」的关系。
2)与女性在工作上能友好合作、平等社交的时候;三姐的那个爆炸头同事,工作之余会跟三姐聊自己还想爬雪山的梦想;二姐的银行同事,虽然相对二姐是个「前辈」,但并非「油腻上司」,在菜鸟的二姐前没有拿腔拿调,工作间隙还会和二姐探讨怎么能更好地帮助弱势客户。
3)对女性的成就表示出真诚欣赏的时候;比如小妹的足球教练,对小妹的能力一直是大力赞赏;小妹的同队男同学风太,喜欢小妹又不敢表白,虽然不是小帅哥,但他单车载着小妹去隧道看樱花,谁不夸他一句可爱呢?!
所以,豆瓣短评页面那个最高赞,什么娶大家/恋二姐/生小妹,省省吧您呐!
四姐妹之所以这么美丽而自由,享受着平静幸福的生活,就在于没有您这类普信男的打扰和破坏好吗?
这片子根本就没你这种「大家长」(还是个意念当爹)什么事儿好吗!!
片中那个娶了好几个老婆,生了好几个女儿的父亲,已经死啦!
并且一个脸的镜头都没有露出!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这个男人,这个「精父」——他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奉劝各位对着大美女舔屏的男士,你有这YY的功夫,还不如去学学那个小风太,学学人家从小就欣赏女性,尊重女性的品格!
此外,「男性/父亲/家长」偶尔也可以起到一点重要的作用——这是是枝裕和作为男导演,对自己性别唯一的一点找补:在片子快结束的时候,一向对父亲没什么好话的大姐,也说出了「也许父亲真是个温柔的人呢」——请注意,这里可绝不是什么老套的「亲情大和解」,父亲的温柔(原先用大姐的话说就是「优柔寡断」)之所以被提及,完全是因为三个姐姐在那感叹:「有这个妹妹真好!
」进而饮水思源:「有这样好的妹妹,也是因为父亲把她养得好呀,妹妹性格这么好,也是因为之前的十五年,是在父爱关怀下长大的吧。
」在这里,父亲终于在这个家中被肯定,并不是基于他天然的父亲身份,而是基于他为这家在做出的「编外」贡献:把一位宝藏妹妹健康养育了到了十五岁→间接地为这个女性共同体输入了新鲜血液。
他这个功劳,勉强可以抵消先前他对家庭的不忠给三姐妹童年带来的伤害,所以也算非正式地被共同体成员认可,并记录在了「功劳簿」上。
在这里,男性的价值被女性共同体内部来审视和评估,得出了与父权文化下那套评估体系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个评估的标准,可以看得出,是完完全全是女本位的。
——这,就是这个片子最新鲜、大胆的价值观输出。
片子结尾时,四姐妹——她们都单身,且没有任何恋爱或成家的迹象——竟然就随意讨论起了各自的「临终感言」,其中年纪最小的未成年妹妹,还口气超大地说「我临终有好多想说的话呢!
」这说明导演对四姐妹的「远景人生预期」就是:请努力维持这种「一眼望得到头的」平静而自由的生活吧!
你们,特别是你(对着那个小妹妹拍拍肩),会获得无穷多的美好体验呢!
找时间看了是枝裕和2015年的作品《海街日记》,第一印象,对男人而言,这部电影简直功德无量:演员涵盖各阶段美女,成熟女神凌赖瑶,长腿傻白甜美女长泽雅美,还有个中学生少女萝莉。
各种食品的特写。
日本的精致,山川河流海滩,美不胜收。
食色都有了。
故事也非常温暖感人。
姐妹情深啦,生死感悟啦,青春烦恼啦,熟女的烦恼啦.....不在话下。
然而这部电影看完,整体上让人觉得失之煽情。
和当年看《礼仪师奏鸣曲》一样,当年《礼仪师奏鸣曲》拿了最佳外语片奖,然而那部片也是有点煽情过度的,但它选择了一个取巧的题材。
非常出彩。
在我看过的几部是枝裕和里,最精彩的要数《步履不停》,它短小精悍,看上去无甚意义,但却回味悠长,如果以小津和山田洋次为参考,这算是枝裕和最接近大师们的一部作品,而《如父如子》和这部《海街日记》一样,是成功的商业电影。
《步履不停》的精彩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对西方而言,东方女人对自己感情的压抑与释放都是非常惊人的。
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矛盾与表现形式,既具世界性,又有东方特色。
父亲年轻时背妻出轨,妻子为了家庭和睦团员,隐忍负重,藏着这个秘密过了几十年,压抑了几十年,直到儿女长大成人,丈夫已垂垂老矣,才曲折隐晦的发泄出来。
而儿子对父亲的叛逆,一直没有得到和解。
寥寥几句的对白,张力十足。
婆媳之间,母女之间,父子之间,是两代男人和女人的不同选择以及截然不同的生活。
儿媳是一个离婚再嫁(并且带着儿子再嫁)的女人,女儿是个有点儿懒散,有点儿贪心的小市民。
还有一个因为救人溺水身亡的未出场的长子。
这其实是一个反映两代冲突的电影,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冲突中,缓慢的向前发展。
与之相比,山田洋次重拍的《东京家族》更高一筹。
《海街日记》则因为故事设置太过TVB而令表现结果大打折扣,会令人觉得美好的不够真实。
如果说电影是造梦的,那这是一个美好的梦,无论生者还是死者,每个人都那么完美、自洽,姐妹一起看月亮,酿梅酒,炸天妇罗做咖喱饭,一起海滩漫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但生活不是美梦,如果我相信它是真实的因而被打动,那怎么解释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杀率。
并不是每个死亡都像樱花凋谢一样美好而令人惋惜。
未出场的父亲因为善良,不能拒绝而出轨,导致了家庭破裂,而承担起整个家的大姐,也爱上已婚的同事。
不可否认,这种设置和《步履不停》一样巧妙而富有深意,但是枝裕和的导演之路,似乎朝着一个平庸的方向越走越远了。
然而,我还是强烈推荐这部《海街日记》,原因只有一个:实在是太好看啦,大姐凌赖瑶的坚韧,二姐,长-直-雅-美 (sorry,长泽雅美)的单纯,善良,宅女老三,还有小妹妹,每个都不同,每个都是不同年龄段的美。
日本的樱花美景自然不在话下,那间温暖古朴的传统老屋(和《步履不停》中出现的那个家好像)。
事实上,你很少在日本电影里看到,或者,感到肮脏和丑陋,哪怕是像《新宿事件》这种开幕就发生在下水道,以大城市为背景,包含黑帮火拼的血腥电影中。
也是满目整洁。
更无须说那些日本的乡村,真是随意举镜,满目美景,一点也不夸张。
这部电影中,镰仓这个海边的小镇,幽静恬然,每天一班,只有一节车厢的火车隆隆开过来,上落一两个乘客,再卡塔卡塔的开走。
阳光洒满了窄窄的铁路满山的绿树和飞舞的樱花。
離異父母下四個女兒支撐家庭的溫情電影。
香田家長女給予父親的評價是:[沒用。
] 父親離家出走, 在外另結新歡, 婚後有獨女, 她亦是姊姊的同父異母女兒, 父親患病去世, 到火車站迎接遺親的是身穿校服的妹妹玲, 一身潔白求學服飾穿在身高較低的女學生, 相對三個身材高瘦, 同是披上黑色衣服的姊姊, 她沒有在姊姊面前哭腫眼睛, 博取憐憫, 她眼神清澈, 像是看透家庭苦樂事, 好好的接待親人。
長女香田幸自父母離婚後擔當養育妹妹天職, 她一切以家庭和睦為先, 有時二妹佳乃霸占姊姊上衣的衝突爭吵時有發生, 戰火好比岸邊均衡拍沙的浪花, 卷紋攫奪前排顆粒, 後方瞬間填補, 家庭不可能永遠平和, 時有發生的吵鬧是只管自己喜好, 或者是堅持己見的頂撞是出自要家人相讓的溺愛, 以及點出問題徵結是難聽忠告, 卻是苦口婆心的關愛。
家庭就是在吵罵、和解的循環成形, 愛是恆久忍耐, 也是諒解寬恕, 不是父親見了別的女人心志喪失的拋棄原配女兒; 母親不盡母親責任的遺下女兒, 父的色迷心竅; 母的不願承擔, 害苦了三個女兒, 幸而長女懂性, 盡心盡力的照顧妹妹, 儘管要日夜輪班, 姊姊下班後還是花了不少心思在選擇價廉物美的當做食材, 因應家人偏好, 弄妹妹喜歡的菜。
因為父親亡故方首次見面的長女及最年幼妹妹, 妹妹鈴的不怕生及堅定眼神打動了姊姊幸, 姊姊認定同初次見面妹妹的獨立自主性格契合, 同病相憐, 幸同時看穿了鈴繼母只是在亡父病房放下更換衣物, 逗留十分鐘離開的虛情, 可是她在靈堂假裝傷心過度, 難以對親朋戚友說出謝辭的造作實在看不過去, 姊姊不要妹妹跟隨這樣的母親, 父親既然辭世, 繼母難以信任, 準不成她會改另覓夫家, 拋棄血緣女兒, 就像當年母親棄幸三姊妹不顧的覆轍, 幸不想在玲身上看到她身陷的的苦澀, 父親的孽在到此為止, 照顧妹妹責任交由姊姊辦妥好了, 難道三姊妹的薪水不能養一個親妹妹嗎?玲看到了姊姊邀請同住的真情, 她察覺了母親的表裡不一, 覺得母親在後父喪禮的飲泣是演給別人看的, 個性耿直的女兒不能接受假像, 因此妹妹下了跟隨姊姊的心志。
幸下了一個要同鈴同住的決定, 她提出邀請時就在列車門關上一刻鈴答應了, 鈴的不捨追逐列車奔跑, 回應了以姊當父母的決心。
看清了父親的錯不是自己不會犯同樣的錯。
幸愛上了有妻室的兒科醫生, 愛人妻子卧病在床, 未能盡妻子責任。
然而, 這決不是介入別人家庭的理由, 鈴無意說出的[不該戀上有婦之夫。
]觸到了姊姊痛處, 姊姊沒有怪責敢言的妹妹, 她明知錯愛不會開花結果, 還是執意而行, 是留有父親禁忌的愛基因也好, 是在長輩不時問及的婚期也好, 都是抵抗傳統長女不嫁, 妹妹豈能出閣的觀念, 亦是掛心她要是有了妻子名份, 誰來看顧認為不會長大兒女的代入母親心理。
二妹佳乃愛情至上, 她經常更換伴侶, 她可以為了愛人, 可以借出金錢, 不求還款日期, 男伴久債累累, 他算是有自知之明, 主動提出分手, 欠下的錢當然不日歸還。
佳乃對金錢觀念是時下女人花在衣裳及化妝品, 偶爾會借出款項給心愛的人, 花樣年華不懂錢財可貴, 她升了職, 初時滿心歡喜的同家人說可以穿時尚莊重衣服同上司見客, 她會面顧客場所是暗淡工廠辦公室, 上司分析客戶經濟狀況, 老妻酸楚的按著丈夫的手, 履新助理新服裝在愁雲慘澹光芒消滅, 她聆聽了老主顧稍為緩和口氣, 靜觀日後前境還是堪慮的愁容, 老夫老妻持守愛的用心經營企業難以抵擋經濟蕭條洪流。
老夫妻經營方針或許落伍, 他們多年經歷風浪的愛, 牽動了佳乃的淚泉, 溼透了眼簾。
日本市道欠佳, 櫻花樹築成的桃紅隧道只能掀起少女粉黛臉頰, 綻放笑容是少女的禮讚本土豐碩良景, 美好風情畫是少年人沒有憂慮的飽覽糖衣; 成年人經歷的重病、工廠營運慘淡, 結束營業, 是漫天滿花到花瓣萎謝的人生輪迴, 留存日久的地道美食相信總會有人繼承, 開枝散葉, 大和民族對保留傳統別有心得, 深信。
三妹千佳外貌不太起眼, 她選擇男朋友的品味、眼光十分獨到。
運動店店長體型略胖, 眼耳口鼻細小, 印在有如豆沙餅的圓臉, 配以一頭大卷毛頭, 一見難忘, 相比大姊答允有婦之夫共餐、交往, 醫生但求心靈慰藉; 幸求的是品嚐奪女人丈夫的禁果; 二姊沒有大姊的偷偷摸摸, 她要的是帥氣爽直男孩, 是否委以終身隨緣; 三妹的店長店員愛情純真, 店長在登山意外失去數只腳趾頭, 不覺恥辱, 大姊問及時他還多次要她看殘缺, 襪子豈能蓋住他的豁達? 一個敢於說自己的失敗經歷男人, 是真漢子, 千佳青睞直性子的店東, 她在家裡邊吃飯邊練習模擬垂釣, 想像同戀人到溪湖釣魚, 喝著釀製梅酒, 欣賞湖光山色, 是多麼寫意的樂事, 女友問他還會攀山嗎? 男友一句:[夠了。
]帶出腳踏山坡, 環視群山心願既成, 不如陪同伴侶做揮臂模擬練習, 一同釣魚好了, 人就是要懂得放下: 大姊放下出國回歸家庭; 二姊收起開朗體會木土經濟衰退; 四妹放下板著臉孔在新家庭打開胸懷; 三妹率性過活, 並擇了志同道合的曲髮男朋友, 不變應萬變, 淡然處世, 波浪千重後姊妹回家訴苦, 合力撲殺昆蟲, 笑談打扮心得, 採摘梅子製酒, 家的凝聚, 是福氣。
Patrick Chan寫於2015年10月18日
生活中看上去的美好,只是展现了做人的态度吧,就算有天大的事儿,饭要好好吃,觉要好好睡,工作还是要做的,忙家务,收拾房子,酿梅子酒,赏花,看见生活中的美好,一步步走下去。
一些经典台词:1.佳乃:拜托你咯,我们都支持你呢。
幸:这种事情为什么不在你清醒的时候说。
佳乃:这种事情,不喝酒怎么可能说的出口啊。
2.幸:对不起,我不能和你一起去。
爱人:我就觉得你会这么说。
幸:那孩子身上发生了太多的事,被夺走了童年。
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以鐮倉為舞台,由一場葬禮出發,以一場葬禮結束,頗像侯孝賢台式鄉愁片的處理手法。
舞台的主人公,是四位性格鮮明,卻各自散髮著良善光輝的可愛女性。
連接起四姐妹的ダメ爸爸,雖未在劇中出現,卻又無處不在。
<图片1>四姐妹的戲難拍,吃飯的戲難拍,要拍多人吃飯的戲,那就更見功力。
從事過影視製作的人都知道,監視器可是個毫不客氣的傢伙。
演員的表情在框框里被放大了,那些好的表演自然是不用說,但若是有一絲瑕疵,在監視器中看起來,就像是放大了好幾倍那樣難堪。
<图片2>是枝挑戰「拍吃的」,在片中,用15場飲食的戲,串聯起了四姐妹的感情脈絡。
No.1 香田家 大姐 二姐 三姐 早餐由二姐夜不歸宿為全片開場,一上來就將長澤所飾演的二姐大咧咧的真性情展露無遺(嗯,身材也是展露無遺)。
回到家中,第一場的早餐戲,三姐妹的性格從各自的吃相、口白及姿態中展現。
承擔了家裡實際上是「母親」角色的大姐,自然是一本正經的端著飯碗,一板一眼的認真進食。
三姐是左撇子重口味(選男友口味也是蠻重的),吃飯喜歡扒飯。
二姐則是在姐姐面前稍微收斂了一點,但又有著姐妹的微妙緊張感。
<图片3>No.2 去山形參加父親葬禮的火車上 二姐和三姐 隨車便當交代了父母離異,父親有不倫戀情的劇情背景。
No.3 香田家 四姐妹 蕎麥麵小妹すず搬來和三位同父異母的姐姐,新生活就要開始了。
大姐堅持要現煮蕎麥面,在日本,吃蕎麥面往往有著祝福的含義,像是新年、喬遷等等,大姐用行動默默表示著自己對妹妹的歡迎。
(三姐的怪咖男友在這場戲中也有出現)而初來乍到的小妹すず,則略顯得拘束。
<图片5>No.4 香田家 大姐和姨婆(樹木希林)牡丹餅姨婆為了家中的新成員前來到訪,卻選擇了單獨和大姐交談。
大姐在姨婆面前,才表現的像個晚輩那樣,賭氣的一口吃掉大半個牡丹餅。
<图片6>No.5 海貓食堂 小妹すず和二姐(還有一群足球隊的小夥伴) 定食海貓食堂見證了街道的人事變化,經歷了香田家的變故,如今也接納了小妹すず。
而すず也在慢慢融入新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第一次擁有了除爸爸之外真正的家人。
<图片7>No.6 海邊餐廳 二姐和渣男友 米飯可樂殼渣男心機婊,二姐傻白甜咯<图片8>No.7 香田家 四姐妹 早餐二姐睡過頭,急急忙忙加入了早餐,這樣的一天再平常不過了。
すず漸漸在香田家真正「住」了下來,舉手投足都有「在家」的姿態。
大姐還是一如既往的家教嚴苛。
二姐出門前忘帶錢包折返後,又發現錢包已經在包中的小細節,真實感(可愛感)爆棚。
<图片9>No. 8 椎名住所 大姐和戀人椎名 土豆色拉大姐愛上了同在一間醫院工作的醫師椎名,對方不僅是個有婦之夫,還是個像淺野先生那樣沒用的ダメ男。
處理兩性關係不夠決絕,但卻為人溫厚老實。
大姐在為這頓晚餐買食材的時候,若有所思的神情,想必也是在為這段「不倫」關係困擾吧。
<图片10>No. 9 香田家 四姐妹 早餐又到了香田家的早餐時間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姐妹也吃了好多頓飯了,感情自然加深了不少。
小妹すず已經開始幫忙佈置飯桌,和三位姐姐的相處也更加自然,小表情的流露也豐富了。
這場戲中,すず的撒謊,其實也是交代了她心中一直存在著的「爸爸的事情不太能和姐姐們說吧」困擾。
<图片11>No. 10 海貓食堂 二姐和課長(亮哥) 午餐定食鋪墊了之後海貓食堂決定結束營業的故事背景,加上二宮阿姨的病已經初露端倪。
二宮阿姨和弟弟之間的經濟糾紛,卻也反映出課長為人耿直的性格特點。
二姐這次終於遇到了靠譜男!
<图片12>No. 11 山貓亭咖啡 すず和足球隊小夥伴(還有小男友) 沙丁魚幼子吐司山貓亭咖啡是爸爸常去的店,沙丁魚幼子吐司也是すず和爸爸共同生活里非常重要的一塊記憶拼圖。
這裡看出すず對爸爸的感情,平時在姐姐們面前其實是壓抑著的不敢表露。
No. 12 香田家(不算吃飯的)四姐妹 收梅子香田家的家傳梅酒,串起了香田家的母系羈絆。
每年採摘梅子釀梅酒的活動,すず成為了今年的主力。
無酒精的梅子飲料,是すず作為家裡一份子的表徵。
<图片14>No. 13 香田家(不算吃飯的)四姐妹 姨婆 離家出走多年的母親 冷飲時間當年出走多年的母親重回家中,大姐自然是針鋒相對。
吃個冷飲消消火吧。
<图片15>No. 14 香田家 すず和三姐 魚糕(魚竹輪)咖喱飯ダメ媽媽為了省時間,開發出了海鮮咖喱飯(因為海鮮比較容易熟)。
而外婆的版本,則是非常old school的魚竹輪海鮮飯。
這裡すず向三姐坦言自己之前的謊言,第一次在香田三姐妹面前直抒胸臆。
三姐作為三姐妹中,對ダメ爸爸印象最淺的女兒,也許也是讓すず略增安全感的傾訴對象吧。
<图片16>No. 15 香田家 (不算吃飯的)大姐和すず 梅酒時間大姐多年來一直在家承擔「母親」的角色,照顧妹妹的飲食起居,負責承擔妹妹們教養的義務,大姐的童年,其實也是被「奪走了」。
すず這邊,在父親臨終前盡心照顧,面對繼母的冷漠「被長大」,讓人心疼的兩姐妹,在香田家的緣廊下,逗趣打笑,徬彿找回了生命中缺失了的童真。
<图片17>劇中還有許多小細節,像是二宮阿姨特地準備了的「竹夾魚南蠻燒」(南蠻燒是一種類似糖醋的調料手法)。
各種配合季節更迭出現的「旬物」:紫陽花(花語是背叛喔)、櫻花、浴衣和花火等等。
回頭看片名,海街Diary(海街日記),想起幼時稚拙的暑假日記里,記錄的無非也是這些細碎的吃喝小事吧。
<图片18>家人,就是一起吃很多頓飯的人啊。
这是一出精致又做作的资生堂大型CM,也是写真集「海街diary」的附录DVD。至少&lt;如父如子&gt;我还能享受到尖锐的伦理冲突与寡淡滤镜下的微妙和谐,但海街真的让我感到味如嚼蜡又弃之可惜,没故事可讲的是枝裕和审美疲劳得让人发怵
我简直没有办法不给五颗星
電影的結構是鬆散的,它一點也不緊湊,不像平常的家庭電影要帶出誰是誰非,而是透過四姐妹的軼事輕輕透出她們對家的想法。父親早在姐妹小時離家,而母親也因而受到打擊,認為位於鐮倉的老家是一座囚禁她的監獄。面對父母分別的離開,大姐幸擔當起照顧頭家的責任,而對父親的記憶也只有幸記得比較清楚。
无语透顶,给我雷糊了。这片子简直就是她们爸意淫出来的擦屁股纸,有点所谓的道德警醒成分吗?去她爸的,一家子的生活即使无聊到只有酿酒做饭是有意思的,都已经算是美化后的平淡了。老大作为父母婚姻的最大受害者,还跑去当三儿不活傻坯吗,说她母性泛滥都是侮辱女性,最后海边散个步还不忘洗白她爸,什么他很失败但或许很温柔,还给她们留了个这么个妹妹,你要不直接说你也想跟那个老男人生娃得了,也可能这个海街日记就是大姐写的美好生活日记哈哈哈。老四生到这个家里,三观都无处安放,真是上辈子造了死孽。(这风景不是个日剧都有吗,也不稀奇啊)
日式镜头真是美~看到总遇到渣男或是爱上有妇之夫的桥段,觉得自己好幸运啊感情上没走什么弯路
原作有颗oak heart,这里没有,铃在平台上的失声痛哭,幸分手后在海边独自一人哭泣的场景都消失了,只有仿小津的四季,美是美了,却没了吉田作品的生气
可能我阅历不够吧。。故事过于平淡、缺乏戏剧张力,十分无趣;但就画面剧情来说确实挺美挺治愈;SO,等我中年再看或许感觉会不一样~~~
啤酒 海水 烟火大会,后廊 站台 樱花隧道。不需要剧情,也已经目不转睛。
“生活中的人来来又去去,自己的日子还是要一步一步走”,处于道德困境中的普通人,要如何通过和家人的沟通达成和解,大约是所有是枝裕和电影的主题。电影始于葬礼,终于葬礼,却感觉不到悲伤,如绫濑遥的笑容,安定又给人希望。剧作为了面面俱到,说得很“圆”,所以可能有点刻意
3.4 前半段看的時候還有觸動,家庭關係的複雜,幾個姐妹性格介紹以及關係的展開都很見功力。但邊角細碎加上演員念白,看起來總有種日劇恍惚感,但段與段間連續性又是好的。四個女生同框很美好,漂亮,舒服,但後段就感覺缺少了什麼真實,表演痕跡略重。感嘆那個老房子啊⋯小妹太像小秦了!!
非常美好,四姐妹都有各自完整的性格和情感,和其他的配角一起搭建出一个丰满的人际关系群落。梅子、樱花、烟火这些意象也用得恰到好处。结尾海滩漫步拍得很棒,“过了50年我们都是老太婆”,赞。
感觉相比之下老三有点丑啊,其实还可以,但看到老有人喜欢瞎吹牛逼我来泼盆冷水,很平淡的四星么
【B-】表面上是朴素的糯米团,吃下去是甜到腻的马卡龙,这已经不是生活剧了,童话还差不多。戳中你瓣一大片小清新死穴,戳不到我。
美好得有点失真。
我真是说啥好呢,步履不停我尚且能说一句厌烦但真实,无人知晓美化残酷现实,小偷家族恶心但现实,这部戏就啥也不是,出轨的烂爹和不负责任的妈欠下的债女儿辈互相道歉,这是又体现女性爱原谅的本质了?佳乃是长姐养大按理说应该理解长姐的不易,体会长姐的辛苦,居然说她无理取闹😅这句话谁说都行就你们不行吧,幸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还知三当三,你说这合理吗?就这种爹四个女儿居然还怀念,有这种一走十来年不见一见面就要卖房子的妈三个女儿居然还心平气和跟她讲话,三妹还跟小妹说想听爸爸的故事,我如果是女儿给他一个大逼斗,导演拍这部戏是为了气观众还是什么,最后就是绫濑遥演得太差了,完全没有长姐的感觉而且连发火你都感觉不到怒气,但在其他人的描述里她又是个脾气不好的人,整部戏主打一个逻辑不通
“有些电影惊心动魄是在提醒你它是部电影,而有些电影平平淡淡是在告诉你这是生活。”
日本电影就像日本拉垮的经济一样,温吞吞的不痛不痒,磨磨唧唧,婆婆妈妈,看的人干着急,他们自己却自得其乐,似乎很享受这种不求上进琐碎到再也无法琐碎的日子。实在理解不了,这么无聊的电影怎么给这么高的分!
《步履不停》看过不下十遍,《海街日记》一遍就够。拓宽商业野心的同时,一定程度会耗损质感,暂时无法界定这种不理想,是出于能力封顶,难以突破,还是百般权衡,灵气顿失。
长姐如母。在不幸的境遇中长大却没有被仇恨淹没,本身就很珍贵了。镰仓很美,但总觉得故事里少了些什么。追赶小津之作。3.5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