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阴郁着的天透出淡淡的暖阳,虽然魔都还是雾霾笼罩,淡淡的阳光一样温暖人心。
在这样的午后,看到了这部治愈的剧,剧很短,人生很长,喜欢这样的剧。
有一天,我希望可以邂逅这样的小店,遇见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老板,遇见活得有趣的人,遇见在旅途中的人。
志麻酱说出走了的太郎是在旅途中,谁又不是呢?
在旅途中,云淡风轻地寻找真我,开心生活。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每天迫不得已与人打交道,做着重复了无数遍依然不熟悉的工作,也会质疑自己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么?
亚纪子在最后来老师的信中说,自己自由了,才开始与周围人有了交流。
大意如此。
一下子觉得被击中了,不管做着什么,自己自由了,生活才会展示它的美好的一面。
乱七八糟的影评,今日立春,新的开始,草木发生,希望自己也能焕发新生,美好得继续生活。
是种草已久的剧,一口气把它看完。
整部剧充满安静的情绪,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温柔,让人觉得一切都自然且好。
台词中还出现很多金句,忍不住截图留存。
女主亚纪子在出版社做编辑,母亲意外去世,留下了一个小店。
也正在这个关头,公司要给亚纪子调岗,再待下去也没有意义了,于是辞职。
回去之后,决定把母亲留下的食堂重新开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从顾客、邻居、母亲的老朋友等人口中了解自己的母亲,也在日复一日的平静日子里,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中,慢慢认识自己,更懂得与生活相处及自处。
有年轻的同事因为和作者对书的封面设计产生分歧,来请教她如何处理,她告诉她:
她去拜访作家老师时聊到自己的事情,这位气质十足的作家老师的观念也让人很感动。
这种活在当下的理念真令人想频频点头赞同。
自从看过岸见一郎的书,脑海里就一直挥之不去那句“人生根本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一个个瞬间组成的当下”。
最近在反复读松浦弥太郎的作品,也总觉得日式生活哲学都是看起来很容易却很难做到的事。
我尤其喜欢她家里到处都有书的装潢。
不大的屋子,看起来舒心又稳妥。
有一天在外面捡了一只猫,取名太郎。
后来太郎走了,这大概也是一种隐喻吧,即使是动物,也有它自己的自由,有它自己的路要走。
继承了妈妈的食堂,重新装修后开张,亚纪子招了一个做事利索、身型高大的服务生,也是温柔又可爱。
隔壁餐厅的老板娘是个喜欢念念叨叨、一脸严肃的老太太,总是对她做出干涉,过早打烊都被她看作是“不会做生意”。
但也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面包和汤,看起来都那样美味。
店里有很多不同的顾客,有挺着肚子的孕妇,有亚纪子母亲生前的朋友,有热热闹闹来吃饭的小学生,也有担心孩子吃到残留农药蔬菜的紧张的妈妈。
亚纪子从母亲生前的朋友口中了解到一些往事,依然是很平静又淡然的状态。
这也许是剧中唯一想要起波澜的地方,但并没有按常规的思路走下去。
焦虑如果成了生活的常态,那心一定已经生病了。
不如安安静静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吧,人生的舵掌握在自己手里,多好呀。
有时候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厉害的生活技能,直到现在面对自己乱糟糟的生活还是经常觉得自己像个未长大的怯懦的孩子。
可我还挺喜欢这种想做什么都可以尽量去做的自由的。
大多数所谓桎梏,都是自己挖的坑自己跳进去,只要不被它们打倒就好了。
不是人生经历造就了我们,是我们选择用经历去塑造一个这样的自己。
面包,汤,猫咪和好天气。
“我发现自己变自由后,和他人的时间才真正开始。
”亚纪子说。
我想这种自由,是心灵的真正释放,是能坦然地对生活报以微笑,能平静接受一切好事和坏事的勇气。
缓缓地探索生活,无论是寂静还是热闹,接受生活的甘苦,学习自处和与世界相处。
这一路走来皆是风景,愿明天也有个好天气。
看着远方,等风来。
那么就勇敢地走下去吧,风来的时候,如果能高兴地笑出声就好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永远比你想象的自由~
说实话,那天收到你关于《面包和猫和好天气》观感的短信(认为里面的彬彬有礼是表演、是压抑人性),我大吃一惊。
因为里面的人际关系,正好是《面包》的一大卖点。
观众对于女主跟几位邻居的关系的了解,是在她母亲猝死后,从只言片语的闪烁中拼凑出来的。
一开始看她对隔壁咖啡店老板娘彬彬有礼的距离感,还以为俩人认识不久。
谁知她有次同小招待吃饭的时候,聊起来,说她小时候打招呼声音不够大,被老板娘训斥过。
顿时意会到,以前在她心里,这个毒舌但善良的老太太,还是蛮不容易亲近和相处的吧,所以有点距离感,倒是自然的。
老太太这种爱管闲事的毒舌性格,在日本人中算是奇葩了。
但母亲死后,俩人因开店的事渐渐走近,有一次,四个人一起吃饭,老太太突然笑得忘形,女主瞪大了眼睛也笑将起来,这是意外的温情一刻。
至于花店老板和小卖部老板,虽然大概也认识许久了,但怎么说呢,女主在心中大概把他们划做“母亲的常客和朋友”一类,交往也是淡淡的(联想到我们自己,对于父辈的朋友,不也是这样的吗?
)。
小卖部老板说,以前他和她母亲一起喝酒到很晚,而她每次都是一回来就很快到楼上去了。
女主坦率地说她不喜欢她母亲这种生活,醉得那么厉害——她真的跟母亲性格不同呢,开着那么明亮干净的一个食堂,是一个特别理性、爱着干净和纯粹的人。
所以作为她的前辈,热爱着她母亲的朋友,在她母亲去世后刚跟她相处的时候,是很有点小心翼翼的,不能太怀念以免引起她的伤心,也不好多干涉她开店的主张(压抑着对原来小酒馆的怀念),而是默默地关注着,不失时机地帮一把,随时敞开大门,让她有困难就去找他们。
而女主也渐渐接受了他们的好意,在开店遇到困惑的时候,很坦然地寻求他们的意见。
我认为这样的相处,在几个人物的前因后果里面,是最完善的处理了,人与人之间,散发着真诚而自然的好意,却绝对不会超越不该超越的界限,不冷漠也不过火,分寸刚刚好,不是比中国人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一把鼻涕一把泪更真诚吗?
我觉得整部剧有一种蕴含着情感的理性之光的通透和明亮。
相对于跟前辈的相处,女主跟小招待的关系就显得更轻松自在了。
因为小招待不认识她的母亲,所以不用承接小招待的同情和好意,再加上是自己的雇员和晚辈,所以更是不必顾忌什么。
于是俩人一起上咖啡馆,一起去打球,一起去小酒吧,聊着各自生活的小事,自自然然地表达对对方的观察和喜爱,也是很怡然的关系。
整部剧里,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女主突然获知母亲的感情往事,以及她得知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存在。
是去见,还是不见?
见了说什么?
要不要相认?
观众这样好奇着,导演却也大而化之的处理掉了。
两个人在庭院里,望着满院的绿植,喝着茶,闲闲地聊一聊。
在得知弟弟以前是不良少年,却在父亲死后继承衣钵成了和尚,同她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时,她在心里大概起了一种颇有默契的欣慰和喜悦吧:这种时候,再说别的,似乎反而不如现在这样脉脉来得好。
就像风起、风过、叶落,在我们看来一些颇了不起的事情、感情,也有这样一种疏通的方式呢。
这样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大概在日本社会里也颇难得吧。
导演通过咖啡店和食堂两个小招待的谈话点出了这个地方的不同:这里有点像她们小时候住的地方,被人看着,但又与小时候不同,人们是默默地关注着。
还有没说出来的,大概是这里与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也不同。
这大概就是导演的理想了。
她的上一部作品,《母亲河》里的小镇,是更为理想化的所在。
酒店老板娘、咖啡店老板娘、豆腐店姑娘,还有一个四处走来走去的老太太,似乎是天外来客一样突然聚集在这个小镇上。
他们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互相上对方的店里玩一玩,聊天、说笑、嘻嘻哈哈,但却明明白白各有一套地生活着。
这部电影里更为极端,完全抽离掉爱情和亲情这样浓度颇高的人类情感,营造出更为松散的人类关系:就连到处跟人打招呼的亲切随和的老太太,其实是一个心无畏惧、到处探索的人,有一段时间常常呆在浴场,却突然不再去了,又去尝豆腐,然后又去河边、去小酒馆,总是过一段时间就换一个地方。
卖豆腐的姑娘在这几个人中,大概是观众的代表,常常觉得另外几个人很奇怪,对于老太太不再来光顾,心里也有点欠欠的,还说出希望下次老太太“梦游探险”的时候带上她。
老太太很郑重地说:“我一个人没有关系的,你一个人有关系吗?
”切断了进一步粘腻的可能——在人生的路上,虽然身边人来人往,但说到底,不也是终究一个人吗?
认清这样的现实,大概更能做到随心而动呢:于是在影片结尾,几个人听说卖豆腐的姑娘的家乡不错,立刻决定:今天就去那儿吧!
也许《母亲河》太极端了,所以在《面包》里,导演加了点母女关系,邻里关系的温度也更温热一些。
但是那种自给自足的感觉却没有改变。
什么才是最健康的人类关系呢,是抵抗不住孤独抱作一团,还是彼此互相观望着,走在一起便是一起,分开了也不作他想?
导演用她的作品,想给观众一点启发。
在某个心烦意乱的下午,我点开了这部名字听上去奇奇怪怪的剧。
一口气看了三集,在观剧途中毫无想要快进的感觉,而是巴不得这部剧长一点,再长一点,这样我就能在这样美好的安谧中再多停留一会儿,晚点回去自己的世界,去思索只会让人抓狂的问题。
我对朋友说上大学也好,做记者也好,总觉得自己是个不擅长也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因此只希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房子里面有小小的院落,每天只是捏捏饭团,研究怎样做出好吃的食物,写字,看书,时不时出门旅行,不打扰别人,也不被别人打扰。
然后朋友说。
那你要嫁个有钱人才行啊。
我在屏幕这边因为她的一句玩笑话而感到深深的自我鄙夷。
被你看出来我的不现实了啊。
我们都希望生活长成自己喜欢的那个样子。
而如果在抵达它的路途中,我们背离了自己,我们逃避了真实的世界,我们没有经过那些迂回曲折,以及欢笑泪水满满镌刻的过程,那我们即便实现了它,是不是也不会觉得多么幸福?
小林聪美在里面说了一句话。
【我发现自己变自由后,与他人的时间才真正开始】这近似于《爱在黎明破晓前》里那个神神叨叨的算命师对Celine说的Only when you find peace within yourself ,can you find true connection with others之前的她,也许出于惯性做着并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在母亲去世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不良学生,试着冒险闯进另一种看似跌宕的生活里去。
而对活在现实生活里面的我们来说,何尝不想要一个这样的可能,只是我们懒,我们迫于现实,我们缺乏合适的时机,总之一切你可以想到的理由。
因此一直把那些想要的拖在后面,一边过着让人炸毛的生活一边对自己许诺,然后就是期望自己活得够长,无常统统闪避,然后我们终于有一天来实现它。
说到底,自由从未拒绝过我们,原因或许仅仅是,我们害怕着自由。
我很喜欢看小林聪美和加奈穿着森森的衣服在小店里静静准备食物的样子。
她们的脸上有那种真正的平静,又好像有一种勇敢和释然的味道。
阿花以前写过一篇叫《双生花》的文章。
她说她的体内住了两个自己。
一个,是某纸媒的记者,在每年两会期间都要奔赴人民大会堂细心地听政府工作报告,去分辨那些措辞上细微的变化。
另一个,只是窝在家里,用家乡的辣酱就着吃饭,然后无止境地阅读和写字。
脚踏实地去实现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这途中会遇见很多人,很多事,有让我们伤心的,有让我们开心到甚至想就此停下不再前进的。
而我们终究会在绿灯亮起的时候踩下那一脚油门绝尘而去。
所以不再心烦意乱,即便身在现实,也要保留那个最完整最真实的自己。
母亲的突然离世会让人的三观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我,往年还在想母亲老了老年痴呆怎么办,谁能想到今年母亲查出胰腺癌短短三个月就会永远离开,让我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一下子想通了很多事。
同样,原本有很好工作的亚纪子(小林聪美)因为母亲的突然离世,无形间也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很好的工作也突然变得不顺起来,准备彻底关闭母亲开的小店时很多来吃饭的人发现小店关闭而姗姗离去,让她更是失落不少,具体该怎么做她的心里完全没有底,便找到自己一直负责的作家朋友谈心,作家朋友让她随心就好,于是亚纪子就很随心的辞去了工作,继承了母亲的小餐厅并重新装修卖起了三明治,也只有三明治,只是会每天配一款例汤。
原本母亲活的时候我是一个特别没种的人,对一切唯唯诺诺,也不爱去酒吧夜店或者和人应酬,母亲走后我生活态度发生很大变化,除了日日去这些我原来不去的地方,也开始了夜不归宿,一直想做生意的我更是开始了这方面的规划。
尽管还是没种,但是也做了不少在我看来永远不会做的事情。
亚纪子的小店虽然卖的东西很单一,但是顾客不少,电视剧也不像《深夜食堂》一样有不同的小故事组成,而是完全没有故事,嘴上不饶人但是内心善良的咖啡店老板、感觉是T和P 的店员、温柔的杂货店老板和风趣的花店老板让故事变得丰满,毫不单调,不用担心看不下去。
生活不也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单调,哪怕再有钱的人也不能玩出更多花样,只能靠有趣的人让生活变的波澜一点。
在我的单位中和朋友圈中,我可能属于那个有趣的人吧,虽然怂,但是敢于口无遮拦,什么无下线的话都能说出口,终究可以给周围的人带去一点十分低俗的笑料。
女主这样一个人生活倒是我一直向往的事,村上《刺杀骑士团长》一书中的免色君对自己就有很清楚的认知: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不适合和谁一起生活,但是的确只能一个人生活,好也罢坏也罢。
平时一个人的我,无论吃什么做什么玩什么看什么,都没有什么压力,除非很熟悉的朋友,一般交往关系出去对我而言真的很难,干什么都是煎熬。
人生总有各种各样的活法,一个人孤独终老也不是不可以,都是自己的选择。
最后一集人们的生活也没有任何变化,开店的依旧开店,脾气古怪的咖啡店老板依旧脾气古怪,只有一个待出生的婴儿,也许预示着未来的希望。
或者是我想多,导演完全没有想给你希望的意思,就是这样平淡的生活,熬着吧。
看剧纯属写完作业对自己的奖励,看日剧则是实现了人生中难得的突破,看《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那就是缘分了。
很难想象一家只做三明治和汤的店能长长久久额营业下去,更不用说红红火火了。
可是,亚纪子做到了。
母亲去世,工作调动,店铺闲置,全都成为亚纪子停下来的理由。
当她停下来, 不再忙碌, 很多美好的事物都开始被注意到。
一只走失的肉团花色猫咪,一幢花团锦簇的房子,一个真诚肯干的雇员,默默关心着她和妈妈的咖啡馆老板娘。
这部剧画面清澈,观感舒适,不论是食物,水,植物,碗,筷还是酒杯,都有一种温情的柔和的魅力。
通过物品,人与人的联系被很好的呈现出来,母女关系,同行关系,邻居关系,主雇关系等等,一目了然。
所有人都恰到好处的交往,偶尔透露出彼此珍惜欣赏的亲昵。
感谢的话语及时讲,歉意略显矫情,却又为这种敏感和较真而感动。
尊重对方,便也是尊重自己。
亚纪子在母亲去世后才发觉自己根本不了解她,因此要从别人的眼里还原一个母亲的形象。
好几次,她问到“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不由觉得替她心疼,因为每问一次能体会的出来她对母亲的思念就更加深一层。
编剧一定是个很用心生活的人,不少对白都不经意的撩动内心,尤其是结尾处,亚纪子在写给老师的信里讲:“今后我要做一名不良学生,我发觉自己变自由后,与他人的时间才开始。
”说实话,这是第一次看日剧,自从多年前在朋友家看了日版《流行花园》的十分钟大结局,对日剧就有了莫名其妙的抵制。
短短4个50分钟,最佩服的是日本人的礼貌,那是谦逊、自矜、含蓄、有节制的,不同于韩国人的礼貌,让人有种吵吵闹闹的不快感,中国人的礼貌则只存在在古书里。
这种礼貌啊,刚看到会觉得过度,慢慢自己也会被感染,开始在意这种可爱的小心翼翼。
如此清新的剧,炎炎夏日必备!
很久没看电影或电视剧了。
IPAD也封尘了一个月之久。
最近痴迷于喜马拉雅听蒋勋说红楼。
所以干活的时候基本就是IPHONE陪伴着我在厨房、走廊和内卫之间流连。
中午突然想看日剧。
去年和今年追《最完美的离婚》,仿佛品味也跟着提高了,一般点的日剧就不高兴看了。
于是很认真地挑选了这部来看。
打开了果然充满惊喜。
因为一直喜欢《海鸥食堂》,不时还会重新看一遍。
所以女主小林聪美一出场我就认出来了。
虽然样子有点改变了,长发变成了短发,身材貌似也胖了些,可是眉眼神情还是依旧。
然后又很惊喜地发现了罇真佐子,也是海鸥食堂里的女二号。
然后毫无悬念的,女三一定是长得高高的,偏中性化的。
这样的铁三角组合,一定会很好看。
相距《海》,已是七年。
好怀念。
可幸这部短剧依然延续了我喜欢的风格。
淡淡的叙事节奏,温暖美好的人(这次增加了两个男性角色,其中一个眉眼还神似蒋勋,连嗓音都有点像,哈哈,原谅我的花痴),精心烹制的料理,布置整洁的小店,慢条斯理的日子,虽然没有什么远大目标,可每一天却都过得很认真。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的样子。
相比闹市中的行色匆匆、声色犬马、浑浑噩噩,我更向往这样的生活。
我想这辈子要争取开一个这样的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吸引和自己一样风格的人,过自己喜欢的日子。
加油吧!
让自己越来越美好,距离理想越来越近一步。
看这个剧的时候,是广州最冷的天气。
我穿着厚厚的绒毛睡衣在餐桌上写稿,身旁的养生壶一直咕嘟咕嘟加热着大麦茶。
不敢开阳台的窗,怕外面的风灌进来,把我冻到手抖得敲不动字。
不想做需要大量准备工作的菜,于是用一只番茄,一颗娃娃菜,一束金针菇,一枚鸡蛋,三片炸鱼豆腐以及四片火锅肥牛,煮最简单不过的仿寿喜锅。
回到工作桌上,一手捧着碗热气腾腾的锅物料理吃着,一边看剧。
亚纪子在出版社工作多年,是个严谨到略显刻板的中年女生。
在生命中一如往常一样平常的一天,她的生活开始了一连串的变化。
妈妈过世,经营了四十年的猪排饭食堂关张,家里入住一只猫,从公司辞职,开一家有自己风格的店。
一开始的亚纪子有点冷淡。
眼神坚毅,笑容很少,分寸感极强,时刻与人保持距离,连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冷淡。
我猜亚纪子的这种冷淡大致来自于和妈妈的对抗。
第一集就过世了,从未露过面的亚纪子妈妈加代的身影贯穿在每一集里。
在他人的转述,及亚纪子的回忆中大致拼凑出妈妈的故事。
加代也曾是一个大多数时候好相处,但偶尔有点性格,会钻牛角尖,执着的青春少女,她在最美好的青春里爱上一个和尚,并为他怀孕。
满心欢喜地辞职准备和心爱的男人结婚,然而那个男人却已经有了老婆,并在她生下亚纪子的前几个月里生下一个儿子。
那个男人回归家庭,主持着家产寺庙,将来会把寺庙传给他的儿子。
加代则独身一人带着女儿亚纪子,经营着一家生意红火,但价格几十年如一日平价的食堂。
要开店做生意,又要照顾亚纪子,加代每一天都很忙,比起安静的小家,加代更愿意把自己教给热闹的店铺,和客人们在一。
每天晚上,加代总是和客人们喝到醉醺醺的回来。
于是对亚纪子的照顾就显得有些疏忽。
还是一个小朋友的亚纪子不像其他的小孩子那样,拥有父母专门准备的点心。
毕竟家里开餐馆,什么卖剩了,亚纪子就吃什么。
实在吃腻了,那就自己做,所以,亚纪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烹饪。
后来餐厅里的服务生志麻见亚纪子做菜也不由得赞叹,你好像很会做菜,看起来特别自然。
做了四十年母女,一直到妈妈去世的那段时间,亚纪子都对妈妈是有点责怪的,她觉得妈妈不爱自己。
甚至后来决定把楼下的店铺重新开幕的时候,事事都要和妈妈做得不同。
妈妈的食堂是复古暗调的,那她的餐厅就是白色明亮的;妈妈的食堂可以抽烟喝酒,那她的餐厅不接待抽烟喝酒的客人;妈妈的招待客人是特别热情的,那她不愿意过多招呼别人,做好美食不打扰;妈妈的食堂每天都营业到很晚且很少休息,那她的店卖完当日的食材就要打烊,每周还都有一天定休。
总之,亚纪子的店的一切都要和妈妈的店分明的区隔开。
然而,随着在这条老街开店的时间越来越长,会遇到一些新的人,新的事。
譬如,妈妈40年未联系的前同事突然造访小店,亚纪子从那个阿姨的口中了解到妈妈的事情,还第一次知道了关于自己父亲的事情。
在某个休息日里,她坐电车去了父亲的寺庙。
父亲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已经继承了寺庙,亚纪子也看到了那个人。
血缘关心真心强大, 40年不曾有交集的两个人竟然在秉性和气质上异常相似,才见面一两次,就可以聊很私人的话题。
大概每个人的心都渴望着一次出走吧!
对面咖啡店的服务生辞职了,说她要去寻找自己的未来;志麻也想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应该怎样,但直到剧终还没有想清楚;从前生活在妈妈阴影下,亚纪子毕业后又忙忙碌碌上了快二十年班,有时候也懊悔自己竟然从来没有走出过家乡;就连收养的流浪小猫太郎,在亚纪子家过了一段安稳生活后,也突然不告而别,开始了她的旅途。
想想也就是想想。
既然开了店,那生活就要按部就班地继续。
在店里的日子就是开门,准备材料,制作料理,打烊,下班。
亚纪子风格的店很受人们的喜欢,服务生志麻敏锐地发现,来到店里的人全是风格接近的人,尽管他们有着不一样的脸,穿不一样的衣服,说不一样的话,但每一个进来的他们都有某种极为相似的气质。
大概就是印上亚纪子风格的简单却温暖可口的面包和汤吸引到了灵魂某种程度上相似的人的原因吧。
对面咖啡店的老阿姨,同一条街上的花点老板,小学生最爱光顾的食杂店老板,他们三个是加代生前来往亲密的友人,也是加代走后,最照顾亚纪子的三个人,也是从与他们陆陆续续地吃饭聊天中,亚纪子渐渐发现,自己以前并不了解自己的妈妈,妈妈其实也是很爱自己的。
有新的人进来,有旧的人离开,平淡的日子如水一般流走,心境也起了很大的变化。
刚开店的亚纪子是觉得自己运气很差的,妈妈不爱,工作没了,连买一箱子奖券抱回家里刮都中不了奖,开店事事都想和妈妈,和过去区别开,完全按照自己的一套来。
后来才发现,自己是妈妈的女儿,哪里能够做到事事和妈妈区别开来。
在某些方面,亚纪子和妈妈可以说是非常相似的。
而且,像妈妈这件事情,也挺好的。
多年的心结打开,一些耿耿于怀的事情就翻篇儿了。
这才忽然领悟到,其实不用胡思乱想,矫情地总想出远门去寻找,好与不好都心怀感恩不抱怨,踏实地普通的日子,非得如此才能和自己和解,真正过上内心轻松的生活。
于是她决定不再刻意地束缚自己,顺其自然地迎接新的一天。
有生离死别,但没有哭得很难看的画面;有很大的性格转变,但没用惊心动魄的戏剧情节;整部剧的剧情都在做美食,吃美食,邻里之间的关心问答中缓缓向前推进,就像普通的日子那样,咋看一眼没什么特别,但细细咂摸,有好多不经意的瞬间都值得反复回味。
这部剧就像和煦的阳光,很适合冬日看,暖暖的。
亚纪子还是很幸福的。
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她有一个店铺,身边还有几个随时关注着她,很爱她的长辈。
相比起来,我真的过得好累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亚纪子(小林聪美 饰)和女店员(伽奈 饰)开始了新的旅程。
而这段旅程有面包、汤、猫咪、商店街的好邻居、各色顾客,还有暖洋洋的好天气。
2023年9月17日,在我去外地考试的往返火车上,看完了。
心情平静,大脑搜索生活里有没有像这样的地方 这样的人。
或者其实都一样,只是自己浮躁无法感受呢?
感觉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和自我的剧呢。
一直在反复提到,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母亲的店是什么样的,自己的爱好,是否要重复母亲的路,即使是同样的路,是否能按自己的方式去走。
原生家庭的影响和自我的探索,刻意的回避或无思索的接受,都较真或随波逐流。
面对、接受和改变才是主题吧。
至于有人提到的“刻意的小资”,的确有理想化的慢节奏,给了主角很多的思考时间,而隐去现实经营困难。
小林的片大多轻巧地抹掉这一层,集中去表达更多形而上的东西。
并不会有太大的反感。
好像是大一的时候看的一部日剧 可能我太过吵闹 而这部剧太过安静
“总觉得时间不知不觉间改变了人们的脚步……”传承是一种力量,可以将脚步留下。小林聪美好森啊,还没看完,就想也能有家店,做三明治了。
这是多nt才能给8.6的。剧情生硬表演尴尬……每次抱猫都像拐卖……第二集女主的厨艺折服了我,真的在搞笑……下班的镜头要把我晃吐了……第四集结尾那舞蹈什么鬼
片子的色调和食物都很喜欢~
好治愈!!!好喜欢这样的店!!!
节奏不适合我
老处女的无聊日常与恶心对话
2013.8.31 - 9.26@ Gower Building, Southampton
“我曾多次想离开这个城市。觉得从未走出过家乡的自己好没出息,曾一度消沉。在妈妈生活过的地方重新开始的这段时间,我觉察到,是我一直将自己束缚住了。我之前太过较真了。我今后要做一名不良学生。我发现,自己变自由后,与他人的时间才真正开始。”
从那年看西瓜开始,我就一直在做这样独身生活的梦,有足够养活自己的技能,穿着简单舒适的衣服,慢调子的生活,身边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谈心。感谢这部剧,我最喜欢的仅仅是一群人,比如:小林聪美,罇真佐子和加濑亮...
温暖治愈。
理想人生就是在日本開這樣的餐廳 我的餐廳要主打精緻的中華料理簡餐QAQ!;結尾那段問號❓
小店的风格虽然正中下怀,但是整个剧感觉想表达的很多却什么也没表达透彻。另外最后那个舞实在是无力吐槽!!!
没有那么喜欢的原因完全是因为我没那么爱吃三明治
我说这种tone的片子也就适可而止吧,北京都有海鸥食堂东四版了。幸好有个加濑亮这样美的和尚¯﹃¯
终于看完了,虽然四集但是攒了好久好久,额。。。我可以说那么帅的男的为什么去当和尚了,还有还有第四集结尾跳舞也太搞笑了吧。。。。治愈嘛,还行吧,只是让很多单身的女性都有了想要自力更生的想法吧。。。
日和
节奏太慢,基本上是一支厨房家居广告。但是最后5分钟有彩蛋。
这样温暖的电视剧看得人好舒服好安静。大约也是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来的味道。
9年前可能会把它当作喜欢的美食剧来打五星,现在我的心境就是把这部剧看作编剧描写“一个女人面对人生转折期的心境要如何调整和培养”剧来打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