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哪一幕?
当然是身材已经油腻发福的马特骑着小到不成比例的自行车往家里赶,雪白的衬衫上溅着保险调查员的血和脑浆,故作镇定的说:“我就随便兜个风。
”片子里的人物,从头到尾都在用残忍和贪婪,书写着人类的愚蠢。
作为管理阶层,男主本应该是个有头脑的人?
可是却借了高利贷,又和小姨子有一腿,于是杀妻骗保,莫名其妙导演一幕敞面入室杀人事件不说,还非要全家人团团坐,围观作案过程,难道就是为了让剧本能写下去,这低智商犯罪也是没谁了。
保险公司调查员面对杀妻杀姐毫无人性的一对,竟然敢自认为洞察人心恐惧,于是肆意贪婪要挟,却没想到对方比自己更愚蠢,结果被男主杀人灭口,死得明明血腥无比,但场面之滑稽,竟然让人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小姨子一如其兄所言“是个没脑子的人”,全镇人都歧视黑人邻居,她视而不见让姐姐的孩子与之玩耍,一开始时还小小感动,以为她是善良又宽容,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这善良,不过是没脑子,勾搭姐夫谋杀亲姐,已经愚蠢到令人发指,后面更有着没脑子的残忍,加料又加量的毒面包毒牛奶本来是要消灭拖油瓶的孩子,好在最后阴错阳差,成全了男主角的自食其果。
当然作为男主角,愚蠢和残忍绝对不是其它人所能比拟,除了开场的低智商谋杀策划之外,对保险公司调查员的出手、对其尸体的处理方式也是让人目瞪口呆;至于残忍,当他一边大嚼着小姨子留下的毒面包,一边给自己的儿子上“如何愚蠢的杀死一个人”的教育课时,我再次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本来还想:真替这孩子长大后怎么办担忧,回头一想,这事要落在我身上,估计和男主女主表现一模一样:先是贪婪,后是残忍。。。。。。
最终啪的一声,墓志铭上盖个章——“死于愚蠢”人类,都快来照镜子。
异形契约同人小说三部曲大结局连载中,伪科幻真言情(我这个人不残忍,很狗血)欢迎来吐槽:https://read.douban.com/column/8368584/
既想说好一个曲折离奇的荒诞家庭凶杀故事,又想表现美国的种族歧视,结果就是两头不到岸。
主线凶杀案没有抓细节描写,悬念设置也十分马虎,拍摄手法很成熟但是剧情内容配不上画面的精致;副线种族歧视的故事与主线毫无关系,两条线索强行合并,感觉就是两个单元小故事通过合并剪辑扭曲在一起。
作为一部悬疑荒诞剧,本片有足够的荒诞,但没有对应的悬念,剧情创新不足,对于现代观众而言,几乎可以从片头推断出结局,并且当观众忍着压抑的情绪看完影片后,结局毫无悬念地让人失望,没有高潮作为情绪的宣泄口,让人在映后感觉相当不爽。
两个朱利安摩尔出来也是惊呆我了。
整个剧情平平稳稳中规中矩,又是骗保险赔偿同时换妻子一箭双雕的把戏,结果漏洞越来越大,一点点想要去弥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
很有意思的是,剧中同步地把阴谋的情节走向以一个黑人家庭遭受的境遇来表达,情绪一点点积累到爆发最后归于平静。
这部片子很独特的一部分是以一个单纯的小男孩的视角慢慢铺开故事,而当涉案的人一个个阴差阳错的死去,小男孩奇迹的幸存,最后黑人小孩与白人小孩沐浴朝霞的游戏镜头舒展了整场电影紧张悬疑的气氛,内心特别温暖。
对比电影中的黑人白人,谁是真正的禽兽,一目了然。
以前和朋友聊天,聊中美娱乐明星的差异:中国的明星有了稳定的名气之后,要么隐退,要么继续奋斗一线赚钱,保持高水准的出品已经非常难得,更多的是晚节不保拍烂片,比如无数粉丝痛心疾首要众筹为他还高利贷赎身的梁朝伟;而美国呢,声望已稳,就开始琢磨政治、公益的事儿,无论是演艺圈还是体育圈,公共事业参与感很强,人生第二春刚刚起步,远的有施瓦辛格,近的有安吉丽娜朱莉、乔治克鲁尼。
(当然这和各个国家的言论氛围等有很大关系)克鲁尼大叔近年来进军政坛的动作频频,和律师界之花的婚姻更是如虎添翼,今天看完这部片子,这种感觉更强烈了。
片子整体很沉闷,配乐竟然有点希区柯克的感觉,虽是悬疑片,但谜底在三分之一处就已经揭晓了,通常观众想要的抽丝剥茧的探案心理在这里并不能得到满足,这是因为它的重心,其实是在展现种族歧视、虚伪宗教、人性之恶上。
全片看完,有两大对比可以佐证这一论点:其一是说一套做一套的种族歧视。
影片开头是小镇乌托邦式的宣传广告,欢迎五湖四海的兄弟们来我们镇上共同奔小康啊,一派其乐融融。
而事实呢?
一个黑人家庭搬进了小镇,成为男主的邻居,但他们从入住的第一天就开始遭到歧视和排挤:送件员的有色对待、邻居们的是非议论,再到后来的邻家隔离墙、超市高价拒售、围殴打砸抢烧……一切的荒谬都和宣传的格格不入,而这只是因为对方是黑人,哪怕他们安分守己没做任何坏事;上面说的种族歧视不过是副线,完全拿掉也不影响剧情,但导演留着就是为了突出接下来这个第二处对比——和黑人无故受辱相比,高人一等的白人男主表面风光无限,受人尊敬,实则作恶多端,丑陋至极。
宗教这件伪善的外衣之下, 男主厌弃了自己瘫痪的妻子,和小姨子勾搭成奸,甚至雇佣杀手演戏杀死自己的妻子以骗取巨额保险金。
劣行逐渐败露后,毫无悔改之意,最后甚至要挟自己的儿子说谎,否则连儿子也杀掉。
连最起码的人性都丧失了,还谈白种人优越性?
和黑人邻居虽被外界排挤、但一家人善良和睦相比,男主所代表的的白人家庭简直一地鸡毛,礼义廉耻全部踩在脚下,不可不谓讽刺至极。
影片中的坏人,基本都得到了一个恶有恶报的安排,心疼目睹一切的小男孩,演技很棒,尤其是被爸爸要挟要杀掉他时的眼泪;女主摩尔姐演的也不错,但达蒙感觉不太在线,人物塑造得好像片中他抛尸之后骑着小自行车回家的背影——矮小到背负不起来这个角色。
也许大导克鲁尼和达蒙就想要这种感觉吧——和《美国丽人》中的史派西异曲同工的美国中产形象,外表光鲜,实则不堪重负,脆弱至极。
一看就知道是科恩兄弟的剧本,可惜导演乔治克鲁尼没能处理好剧本里两条主要线索的交汇,令两条主要线索陷入彼此孤立的状态。
剧本在营造悬念方面太过浅显,没看到一半就猜出男主角的行为动机,间接令后面的剧情味如嚼蜡。
用直白生硬的口吻道出种族问题症结,却没能通过电影语言传达出完整的作者风格,自然也没法拍出科恩作品中那种举重若轻的黑色幽默感。
做得比较满意的唯独是复古美术布景的还原,努力复制希区柯克影片里三四十年代的人物外表扮相,而小男演员继《奇迹男孩》后再次担任重要的戏份角色,而且外形与表演不俗,绝对有望成为未来银幕上的大明星。
故弄玄虚拍成很有时代感的样子,乔治·克鲁尼执导的水平就这样了吗,一次比一次差劲。
讲述的就是一个阴谋杀妻,涉嫌骗保的男主加德纳,为了一己私欲一步步走向了深渊的故事。
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嘴脸,只能一次次铤而走险,不惜亲自上阵杀人,结果搞得只能是满目疮痍,欲盖弥彰。
本片本就是一个典型的悬疑雇凶杀人骗保案,而且骗保的男主还跟自己的小姨子滚起了床单。
结果计划的一切还是出了些纰漏,俗话说的好啊,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啊。
坏人之间往往都是由于相互的不信任与猜忌,才使所谓的迷案一点点露出破绽,从而引起更多的连锁反应,就像蝴蝶效应一样,甚至结局很可能会有些失控。
纵观本片,为什么非得设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样子,难道那时的变态男才够劲道吗!!!
还有就是片中穿插的黑人家庭情节,跟所谓的迷案有半毛钱关系吗?
被称为“有色人种”的黑人一家被种族歧视者团团围住,甚至是受到了袭击,汽车被烧,玻璃被砸。
这一切剧情安排,难道只是为了体现年代感而特意渲染气氛用的吗。
确实有点弄巧成拙的意味!!!
如果非要硬扯点关系,那就只能说隔壁黑尼哥家骚乱,为加德纳杀人提供了间接掩护。
最后谈谈马特达蒙,这回被拯救哥等不及别人救他了,为了自救开始主动杀人啦,呵呵。
但就马特达蒙这种类型演绎变态雇凶杀妻男怎么看怎么别扭啊,就像是让汤姆汉克斯饰演心狠手辣的角色一样,不靠谱到爆点啊!!!
这部电影对于美国白人相当不友好,电影里几乎没有一个白人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这大概也是烂番茄上这部片子好坏参半的原因之一吧。
导演是很努力地想把政治正确的元素加进去是吧?
然而很可惜(?
)在电影里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作为悬疑片看也不行,线索不是一点一点透露的而是通过一个人的嘴说出来的,作为观众的我表示“这就没啦?!
”不过马达演技还是了得,每次看到Julianne Moore都觉得她在演Poppy(气质太像2333,Oscar Issac真的帅我现在才发现2333美国复古风格个人很喜欢!
等一个同样马达主演的Downsizing(听说素质也一般?
科恩兄弟编剧,乔治克鲁尼导演,马特·达蒙和朱利安摩尔主演,关看这个阵容就令人兴奋。
而且这部“黑色”电影”被妥妥的引进了国内,胖哥表示能在内地大荧幕上看到科恩兄弟的作品实属难得,因为两兄弟偏爱的主题的类型元素实在不是国产院线的大多影迷们所能消受的。
果然,《迷镇追凶》上映后,在网络上得分仅仅6.2,低于大多数科恩兄弟参与的影片,也让乔治克鲁尼扎扎实实的背了锅。
其实,《迷镇追凶》的成色远远高于这个分数,影片故事结构严谨,小人物大恶人的形象丰满,小孩子的主视角选的颇为切题。
不受中国影迷接受,其实还在来自类型元素的陌生,那种美国50/60年代的怀旧场景,种族冲突,已经白人城市文明的焦虑具有一定的文化解读障碍,加上剧本设计上的反类型结局,的确不是内地影迷熟悉的“悬疑”片范式。
所以,该片的中文翻译就是错误的,无奈的,强行主题的一种引导,迷和追凶的字面意思如果只停留在表面,很容易造成误读。
但往深入理解,迷的是人性,而那个凶,不是简单的凶手,一个人,而是当时的美国社会氛围。
一旦把《迷镇追凶》理解成简单的杀人案,侦探、凶手类型片,你一定会失望的。
这几年,看看该片导演乔治克鲁尼的社会活动就应该猜到他的影片必定有着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意图。
《迷镇追凶》主次两条相互交错的故事线,主线是白人中产阶级男人加德纳一家的黑暗故事。
加德纳和家中的小姨子有染,不但和玛格丽特设计撞残了自己的妻子,而且买凶杀人,骗取自己妻子的保险金,和玛格丽特比翼双飞,远遁他国。
可惜杀人案当晚,儿子尼基完整的目睹了一切,并且在警察局认出了两位凶手。
凶手害怕小孩子揭发一切,加上加德纳一直拖欠“办案”费,两人最后决定继续杀人灭口。
在不断上升的压力面前,加德纳这个胆小犹豫却被欲望吞噬的男人只能躲在办公室,用两个环解压力小玩意逃避现实。
这个伪善的男人不断给两位家庭成员造梦,用欺骗的方式保全自己,拉拢他人。
那个参与凶案的弱女子玛格丽特,一直做着鸠占鹊巢的美梦,和这个她爱的男人去那个异域岛国享受生活,逃离罪恶和不堪的回忆,可最终却死于笨拙偏执的种族主义者,而且还意外毒杀了加德纳,酿造了家破人亡的悲剧性结局。
《迷镇追凶》巧妙的在这个早就失去悬疑包袱的凶案故事中插入了另一条线,黑人家庭来到白人小镇的剧烈社会冲突。
一边是白人中产阶级加德纳的家逐渐土崩瓦解,一边是社会白人们对这个新到来的黑人家庭的仇恨的不断扩大,从冷眼相对到隔离,直至最后的暴力围攻,这边种族主义的怒火熊熊燃烧,那边人性的黑暗也逐渐吞灭了整个家庭。
两条故事线不断给观众施加压力,造成不适,添加紧张感,层层推进,把故事引入到了高潮。
很多观众不解这个支线对整个故事意义,甚至认为两条线完全割裂,不知所云,杂乱无章,其实在胖哥看来,正是这条支线故事为原本老套的凶杀故事凭添了浓厚的历史感,让主题在工整的互文对照中得到了张力十足的呈现。
科恩兄弟的电影都有着明显的新黑色电影主题,对过去和现在满怀激情,对未来心存恐惧!
黑人家庭来到社会犹如一颗未知的种子埋入了这片原本稳定得土壤中,这里的人不允许“失控”的未知植物破土而出,他们要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颗种子象征着加德纳头脑中盘算好的计谋,他满怀期待的等着计谋按部就班,生根发芽,花繁叶茂,那是他欲望的形状和由其制造出的幻影。
无论是这个社区的白人大家庭,还是加德纳的小家庭,都因这个“变量”发生了结构性转化。
《迷镇追凶》用加德纳儿子尼基的小孩视觉为我们展示了父亲最为恐怖的人心叵测和畸变。
父与子的三次对话,反复欺骗,让我们的不安和恐惧缓慢升级。
第一次,父亲在浴室劝慰儿子不要把警察局看到的凶手告诉任何人,儿子直接反问原因,父亲搪塞过去。
第二次,在遭受威胁后,父亲试图把儿子送去军校,隔离和保护他,让买凶杀妻事件可以平缓度过,父亲强势,儿子妥协。
第三次,一连串的杀人意外后,父亲开始了威胁,给了儿子两条路,一起撒谎欺骗警察,或者他杀死儿子,自己圆谎。
从羞愧劝慰到面露杀机,我们看到了父亲形象的彻底坍塌,通过加德纳因为被殴打而逐渐变形的脸和镜框我们也看清了这位小人物恶魔化的过程。
杀妻后欲杀子,人性最阴暗之处的露骨呈现实在令人胆寒。
我们可以看到,加德纳精神的恶化与白人们对待黑人家庭的行为在剧情发展中是始终同步的,高潮的连环杀人和围攻黑人家庭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
这样的结构安排显然是有意为之。
因为人心的黑化是对城市和社会急剧变化的不安全感的表现。
优秀的影片主题通常会隐藏在风格里,伪主题才会到处炫耀。
《迷镇追凶》作为黑色电影,首先展示出了一种明显怀旧的风格,影片的冲突也突出的建立在视觉上,而非主题上。
50、60年代,美国急剧转型的城市景观在《迷镇追凶》里以焦虑的情绪得到了反映。
怀旧场景,事物本身的魅力在影片的剧情发展中逐渐被稀释掉,各种类型元素的发力触发了对监视、人权和社会变革的焦虑感。
人物们纷纷担心稳定的身份被侵蚀,担心社会本身的可靠性和影响力,担心被无形的力量侵犯。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侵犯的力量其实来不可抗拒的社会,对主人公造成威胁的角色都是社会本身——那个日益腐朽堕落的社会。
而主人公无法消灭邪恶,最终只能放弃,或者选择性沉沦。
影片一开始就介绍了整个街区的情况,诠释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稳定,或者说不思进取,当黑人家庭这个变量突然渗入其中,整个街道连同社会都被搅动的天翻地覆。
人类天性痛恨变化,恐惧变化,贪图稳定。
可惜美国的逆城市化想象已经开始,城市日益变成了犯罪、毒品、和不可控的地方。
片中人物渐渐看不懂这个地方,害怕颠覆性的东西出现。
从加德纳的小家庭到街区再到社会,都在巨变中产生了某种变化。
最终,整个故事其实是把人性隐喻为片中的那个小孩尼基,影片也成为了有关人类和社会成长的神话故事。
尼基见证了黑人家庭的遭遇,他一开始企图和黑人家庭的小孩交朋友,可成年人的世界给予了他暴力的回击,随后,黑人小孩送给了他一只小蛇作为礼物,小蛇作为潘多拉和诱惑人类的恶之象征,最后在杀人现场逃出了瓶子,恶意泄出,瓶子里空空荡荡,不知是否有善心的留存。
片尾,导演乔治克鲁尼完成了政治正确,隔离的藩篱被拆毁,白人暴徒散去,尼基家的恶人和杀手相继毙命,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迎着阳光开始了新的生活。
整座城市也变得靓丽了起来。
《迷镇追凶》用一大一小两个“家”给我们奉上了一出暴力的过往,虽为过去,但实则是在指涉现在。
面对社会,面对邪恶,面对自己,我们永远是那个担惊受怕的小孩。
开头没有太看懂,应该是很少接触这类黑色幽默的电影。
看了一下知乎,豆瓣,微博,对其评价也是喜忧参半。
我想说,最开始没有看懂,中间有一些设计有些刻意,剧情的推动还算紧凑,结尾收的不太自如。
想给小男孩一个拥抱,想给经历过那段黑白种族歧视的人们,一个平静的拥抱。
散场,心里感觉闷住了。
或许对我来说,就是真正的黑色幽默了。
想到东大的经典台词,这世界上,最不能正视的两样东西:闪耀的太阳,还有人心。
有时候,接受了真相,即便残忍,却也……让你学会成长。
没搞懂为什么被定义为喜剧片?
感觉整部影片充斥着人类丑恶的嘴脸。
故事中,两组矛盾在同时发生,白人厌恶黑人,于是对镇上唯一的黑人家庭百般刁难,从沉默围观,到语言声音骚扰,最后发展到打砸烧。
另一边,男主为了骗取保险,实现和小姨的偷情,不惜雇人在儿子面前杀死自己的妻子,这也给后续的调查埋下伏笔,随着案件的调查,孩子在家里的发现,杀人者讨要钱财,保险赔付员的调查,最终始作俑者崩溃。
结局还算好,坏人都死了,无辜的黑人家庭也得到一些保护。
但最后一个镜头,似乎依旧预示着种族分歧,就像一道篱笆墙,无法拆除
在同期院线里个人认为是最值得一看的电影。以及长评第一篇真的笑死人了,前面提了科恩兄弟,然后后面再来一句“没有达到希区柯克那种设悬解悬的效果”……可以的,你这种类比比导演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风格很重复,加的黑人戏融入度不高,不过这样的电影在周中看一看确实心情愉快。这确实是我看过的最好笑的一段吃饭的戏
难得看到呆萌演奸角的戏哦。。。故事带着点喜剧形式的残酷,结尾我喜欢!
此刻我想起了考研二人组
在必须以种族议题怼川普才能体现好莱坞公知存在感,与科恩兄弟式黑色荒诞剧本结构间,乔治克鲁尼做到了哪头都不靠的彻底失衡。感觉科恩稍稍再帮他点,完全可能把丰富的主次线巧妙交织到高潮,至少也该到阅后即焚那样的水准吧
比预告和想象的要好看一些。好一个因果报应,可看性上还是可以一提的。作为黑色惊悚片来说,小镇刻画加上气氛营造上还是满意的。可惜的是,本身以为会颇有看点的黑人那条线没好好展开,也没和主线扯上太大的关联着实可惜。
乔治克鲁尼有失水准 编剧居然是科恩兄弟 马特达蒙打死也没想到接了这样的电影 成片是这样。 除了黑白对立这个小设计外一无是处。 黑人虽然被大家讨厌但是确实善良 白人去反对黑人确其实是恶魔。 如果科恩自己拍会不会呈现得更棒。
很好,这很科恩,兄弟!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请不要再和“导演”乔治克鲁尼合作。
两星半。拍的太表面太刻意了,而且整体非常散乱,还是想玩黑色幽默,典型的科恩风格,只是这俩兄弟把自己可能不太满意的本子扔给了克鲁尼,完成度还是差了点。加半星给小男孩的角色和结尾十五分钟戏份,破碎的眼镜应是致敬《稻草狗》里的霍夫曼。科恩自己拍的话光是双胞胎这个点都能耍得更漂亮。
为什么豆瓣分数这么低?电影用很平静地手法讲了一个 Maybe 两个荒诞的故事 五十年代的房子车电视机都萌萌哒 和里面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舅舅是猝不及防的虐点 整体好评
马达,你要用此片冲奥,你怕不是脑子秀逗了。这片,连TM金鸡百花你都得不了好吗??
这几天看就还蛮感慨的。恶更多来自人性本身,与种族无关。
小马的肌肉都快撑破衬衣了,摩尔阿姨还是那么浪,老乔这本子挺有意思。我一直在想,这么明显的谋杀案,最后要怎么抖包袱,原来怼总统的。
拍得很好,但是没有打动我。一个渣渣父亲,一个渣渣姨妈,一群坏蛋叔叔。嗯,最可怜的还是孩子的舅舅。可惜也领盒饭了。
有點做作
只有两个小善:妈妈说你去跟那个男孩玩棒球,舅舅问谁是最疼你的人。相当满足期待了。3.5
难怪杀人识凶手事件这么古怪,原来是骗保,居然还是姐夫和小姨子合谋,最后还要杀儿子,真是人心险恶啊。
感觉这个片子导演是谁都无所谓。妈妈是双胞胎的点没有利用好,如果能更多着墨于妈妈死后阿姨如何代替妈妈的心理活动就好了。
一场全军覆没的骗保案。在美国,有两个机构最好别主动去惹,一个是税务机关,一个是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