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看完《父后七日》,期间,走去夏湾闲逛了一个多小时,乱拍;被人叫出去吃了一顿饭,人客满座的家中,带着耳机,看完了最后一段。
“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人客已经渐散去。
收拾衣服,走进洗手间,关门,脱衣服,打开花洒,开始洗澡。
水暖暖的,从头留到脚,闭着眼睛,电影的情节在脑子里一幕一幕的重放。
毫无适从的,蹲了下来,抱头痛哭,没有声音的痛哭 ,水哗啦哗啦地往背上打,时间好像静止,水那么温暖,赤身裸体,好像最初来到这个世上一般。
可是感情,那么难以言说,只有无声的哭和哽咽,阿爸,对不起,对不起,真的对不起,脑袋只有默念对不起。
那一刻,我才相信,其实很爱这个男人。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真不孝。
没有陪伴在你身边,电话也很少打,打了也很少言说。
昨晚,我打电话给你,想和你说对不起。
我说,爸,你在干嘛?
你说,在喝粥,你要喝么?我撒娇,说,要呢,要呢~你在那边哈哈大笑,说回来就有得喝了,记得去订票回家。
我差点在这边哭了出来,忍住眼泪,也哈哈笑。
终究没有勇气与你说对不起。
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那么糟糕,如果你知道了,你该多担忧。
有时候,我也经常忘记给你电话,忘记时间在一天一天的过,忘记你已经在老了。
我像极你的死脾气,不肯认错和沉默寡言。
却没有亲像你少年时去打拼。
阿爸,对不起。
爷爷去世,我在中学要上交的周记本里写道:“临终前的一星期,我看到老人家因久卧病床 满背生的褥疮,心里暗想真的不如让爷爷赶紧走,这样也可以少痛苦一些。
因此爷爷去世那天我像做足了准备,没有眼泪,又担心被误解为不孝,所以在灵位前猛地磕响头,直到额头瘀血才流下眼泪。
我看到其他长辈可以随时切换哭与不哭这两种情绪,不知道该说什么。
”语文老师在周记结尾给我评语:“多保重,人生如戏。
”直到今天看完《父后七日》,我突然体会到,大家原来只是经常忘记,这跟长辈们悲伤与否没有关系,只是我当时年纪小,容易认真,擅长记住。
看着电影里女儿突然半夜醒来,突然回忆,突然沉浸,我就知道她一定经常忘记,但也总会想起。
葬礼上的细节繁琐,我好像也成了葬礼的参与者,因为隐约的我可以从那些琐事里感受到疲惫。
不过除此之外,我一直代入不了主角的其他忧伤情绪中,因为就算是现实中,在自己爷爷的七日里,我也像个第一次面对死亡的新手一样,只能按部就班的听人安排,该哭泣时哭泣,哭完又和大家继续哄闹。
恰好最近在读老塔的《雕刻时光》,我开始有一个很刻意的意识,就是要去寻找电影里的诗意效果,老塔说:“连贯性的诗意叙述形式带有很多感情色彩,能激发观众的主动性。
让观众不再依赖情节的预设和作者不懈的指示,成为认知生活的参与者。
”我没想到,这么快我就能在《父后七日》里找到痕迹。
记诗本、车站的钟,当那句:“在坏掉的月台时钟,在火车误点中,生命走到最终。
”的台词出现。
诗意直接化成最具体的诗,不过情感还是很适当,在之后,是女儿穿梭在街头,镜头的晃动加上调度的烟雾,都不一而足的传达出来了我认为的诗意,我在这种自认为的诗意中,没有逃避,没有流泪,只是很甘心的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最后静静地享受着这个电影。
诗意也更让《父后七日》显得真实,像老塔说的:“鲜少有人用诗意的叙述方法寻找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点,其实这条道路更为有益,它蕴含着一股内在的力量,随时能将创造形象的创素引爆。
”我们经常忘记,可它又不知不觉变的很重,而死亡又是自然历程里不能超越的事实。
如果再回到爷爷的葬礼,我一定能坦白去面对那个流不下眼泪的悲伤的自己,因为我早就已经收拾好了情绪。
自己还没看,有点不敢看,有点儿想看。
只是因为,这样一个名字,让自己想起经历过的那一切。
附在这里的不是影评,但也是一种心情。
你缺席了他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些日子,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这是命运的一部分吧,我是说,你和他们的相遇,原本是命运中谁都无法预知的。
他们相遇之前,根本不曾预料到你的存在。
所以,你不知道他们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不知道他为了一块饼子可以背很重的碳,走过山沟和山梁,背到县城里去卖。
你不知道她也曾经年少,为了当一个戏曲演员而跟自己的父亲斗争。
你不知道,他们从很小的时候,成长到离开故土,到底怀着怎样的心绪。
他们离开的时候,你不可能在那些送行的人当中,你只是后来才听说,他像一个战士离开的时候,身上的衣服还带着上一场战争中遗留的血迹,洗也洗不白,像一个士兵的烙印。
你只是后来才听说,她跟着自己的哥哥去找他,翻山涉水,只是为了去做一个军人的妻子。
你无从想象那一路之上,她的憧憬或者忐忑。
你也不会知道,他在西北大山雪域高原中的拼杀,他为了生存而鼓足所有勇气的时候,也不曾想到你会走进他的生命吧。
只是他始终有梦想,以为生活总还可以赐予他更多更美好的东西。
还有她,你不知道在莽莽大漠中,她赶一个毛驴车,顶着风沙行进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
那个乡村中最美丽的女子,现在头上裹着厚厚的毛巾,脸孔布满尘土的颜色,她喊一声扬起鞭子的时候,毛驴就奋力地向前砥着脑袋,冲向家的方向。
家,就在一片沙枣林背后,一排绿色的营房。
你缺席了他们生命中也许最青涩的那段岁月,似乎,这没有什么吧,你知道生命就是这样子的。
就像将来,你自己的孩子也一样会缺席你生命中那些青葱岁月,就是这样。
你会记得你很小的时候,他抱起你的时候,那张瘦削的脸上绽放的笑容么?
那张被高原晒干晒黑的脸,被风沙吹得失去光泽的脸上,如花绽放的笑容,你一定不记得了。
你会记得你很小的时候,她为了你和邻人的妻子吵架的样子么,她原本不善言辞,这个时候就更没有了方寸,只知道哭着,但却卫护着身边这小小的孩童。
邻人说,没想到这个平素说话都不大声的妇人会这样的。
这或许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那时候你懵懂无知,也许还沉浸在某个小小的幻想世界里,在他们为你营造的温馨天地里幻想了又幻想。
你会记得他们的烦恼么,他那时候带着一个教导队,每天训练还老不在家,而她在一个小工厂做油漆工,每天替家具刷油漆。
你记得的是他们把你锁在了家里,只留下中午的一顿饭,他们没有时间照管你,甚至有了妹妹,也是一样。
你记得你自己要翻窗户出去才能去找一个大院里的男孩子玩,可是你从来都不记得,那些岁月里,他们曾经做过些什么,他们哭过,笑过,跳过,叫过,年轻过,也从年轻开始变得成熟,开始成为你眼里的大人。
那时候他一个月赚20块钱,他养鸡,在平房前面搭了一个鸡窝,你总有鸡蛋吃,那是因为那个小小的鸡窝。
她帮很多人刷家具,不赚一分钱。
只是为了让别人对他更好一些。
你记得他打你,为了你牵着邻人的狗四处跑,怕你不学习,你记得他扬起的鸡毛掸子终于没有落下来,只是轻轻地在你屁股上拍了一下,但是你不知道那时候他做着一个军分区的参谋长,要面对怎样的环境,他一个人去南京步兵学校学习,你不知道这个小学没有毕业的大老粗怎样混到了毕业,学习成绩还是5分。
这是属于他的自豪,可是你不知道,你缺席了所有这些日子。
你说,这也是命运的一部分么?
她有排成一堵墙的奖状,每年她都是先进工作者,她还被单位选做学习标兵,站在前面发言,这和你眼中的她多么不一样啊。
那是她的骄傲,可是你不知道吧,你缺席了所有这些日子。
你能够说,这是命运的一部分么?
就算是吧,就算是这样的吧。
你不知道,那一年你坚持要去南方闯世界,你从深圳到广州,从广州到北京,无论他怎样反对,你都铁了心要离开这个生活了若干年的城市,你走后的两个月,他领到了一本退休证,他在一个小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那时候,你却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小平房里读书,你觉得你要为自己争取一些什么,以为生命总还有其他一些你所不知道的惊喜。
你不知道,她在院子里被自行车撞倒了,腿上撞开了一条大口子,邻人带她去医院,血流如注,年轻的医生有些慌乱,她一个劲地跟医生说,你不要害怕,好好给我缝合,我一点儿也不疼。
等到过年的时候你回家,她腿上的伤痕依旧,你看到的只是她灿烂的笑容,她总是跟你说没事没事,你去忙自己的吧。
你知道,无论有怎样的缘分,总有一天,他们都要离开你。
你知道从一开始,你就缺席了他们生命中很长一段日子,可是,你是否不曾料到,后来,即使到后来,你也同样缺席了他们生命中的很多日子。
就像一开始那样。
只是后来,你才如梦方醒,试图寻找一切与他们有关的日子,寻找生命中所有的线索。
只是后来,你才知道你所缺席的那些日子,经岁月磨洗,就像一本老书,已经很难辨认清楚每一行字迹。
所有我们缺席的那些日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那是我们来的地方,却也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來自台灣的電影"父後七日"(導演: 王育麟 / 劉梓潔), 看前有點擔心會哭足全場, 帶備紙巾. 幸而完全不是煽情片, 而是攪笑片, 但又拍得細心感人, 只是最尾一段有點眼淚而已. 是今屆電影節最難忘的電影之一.女兒從台北趕回苗栗老家, 趕及見父親最後一面, 之後是七天裡的後事. 第三天大殮, 第七天火葬.繁文縟節以幽默滑稽的手法演繹, 令人哭笑不得.對白精闢抵死, 觀眾笑聲連連.最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女兒被吩咐什麼時候不可以哭, 什麼時候要哭. 於是吃了兩啖飯時忽然被叫去"哭爸", 便含著大口飯都要跑到棺木前大哭; 忙著摺衣紙時又要忽而跑去"哭爸", 非常攪笑.唯一瑕疵是回憶讀書年代的女兒外貌和現在完全沒有分別, 有點牽強.喜歡最後一段, 父後四個月, 女兒才告訴友人父親掛了, 進出台灣香港, 穿梭機場間, 一個想買支煙給老家的父親的念頭, 令她哭了一個多小時.
看完一遍,瞎说一通——《父后七日》有可看性,但风格上仍有很大问题。
片子结尾最后一场戏把调子拧过来了,此前一直着重在对比和反讽,这些却都过分集中和短暂,显得断断续续、道不清是含蓄还是廉价。
常常是卡通化、断片化的时候显得滑稽好笑(确实很有爱很好玩);而长段落、闪回的时候又意图表现生死轻重的对比。
但因滑稽和对比所营造的反讽意味,是性质有别的,杂糅在一起以后,使影片面容模糊。
编导似乎想把台湾文艺片与日本卡通改编影剧的风格融为一体,创新,也许是,但从这部片子看来,这种创新仍然是构思不明,没有找到平衡点。
我想,一种卡通化的或者说佯装滑稽的风格,是或如库斯图里卡作品那样统一于整体,在内里形成‘隐喻’的;是或如港片喜剧那样,做成反类型的。
至于真的要有文艺的内里、喜剧的佐料、又有卡通的节奏,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那样,就得有巨扎实的戏剧性和形式感。
《父后七日》在这方面显弱,一开始展示出的纪录风,其实会是一个新鲜的可能性,不过被导演悄悄抹杀,着实可惜。
也许此类片是台湾片新的方向尝试,虽然开始得还是有些自恋和轻率,但无论怎样有新鲜感、本土味儿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往细的里说,向外的人物(死者未到场的妹妹、女儿)和向内的人物(阿琴、儿子、表弟、道士等)之对比的隐晦在文艺片中应该是故意的,最好的效果就是暧昧隐晦,但因为此片本身风格走向的模糊,而使这种暧昧真的成了模棱两可。
台湾电影似乎津津乐道的禅意,还有日本故事也常有的生死无常、浮生若梦的感受,对于年轻的作者们来吸引力仍然巨大,但真正能修成一部电影还是需要更高境界。
在整个丧礼程序中,人物的质感被描画出来,有喜感,但目的为何、丧礼意义为何,是悬置的,它依靠人物质感加重来补充丧礼意义的缺席。
可是时而卡通时而文艺的节奏,缺乏溶解,它需要一种真正的解构和重构力量,但影片没有给出,至少没有明确给出来。
依然悬置。
仅是被描画。
在一场“哭爸”的笑话中轻易使这个意义逃遁了,然后又从道士的“把四分五裂的车祸丧者请回原乡”道出这种意义,但道出的仍然是意义的缺席。
生命与丧礼的轻与重,诗歌的“中”与“的”,因为前半段的悬置,到后半部分不得已用一些长段落甚至是直接的人物独白对白来解释和烘托。
风格又走向了别处。
七日的回忆,与七日的丧事,看见了人物质感的表达,看见了人物关系走向的轮回感,但看不见人物作为他们自己的选择或变化,不是戏剧性,是白描,这种讲述已经不纯粹,却又引入情节剧的情绪动机,笼罩在一片情感、调味料、细节物件的思恋之中——台湾片会有的自恋(并不是贬义)还是存在。
每个人物都是作者自己,怀乡,但归不去,出不来(这个真的是台湾人的集体潜意识吧。。。
)但毫无疑问,大多数观众不会再拿这种优质或者说幼稚的要求烦恼自己、苛求电影。。。
风格统一?。。。
那是艺术的事情。。。
而电影只是吸取一点液体来湿润眼睛,不就可以?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拼——《父后七日》连日来的降温导致感冒咳嗽外加扁桃体发炎。
嗓子疼得厉害,以至于半夜都疼到睡不着觉。
一个人翻出《父后七日》的电影慢慢看着。
这是一部赞誉颇多的电影,本届金马奖多项入围,虽然仅得了最佳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但是实力还是那么明显摆在那的。
电影改编自刘梓洁的同名散文,散文《父后七日》曾获得台湾文学最高奖“林荣三文学奖”的首奖。
我不太清楚这个“林荣三文学奖”在台湾是怎样一个地位的奖项,我猜想大概是类似我们的矛盾文学奖或者鲁迅文学奖之类的吧。
我是在看完金马奖颁奖礼后才知道这部电影获得如此多的褒奖和荣耀,于是才看的电影。
看完电影后找出原著散文来看。
短短的4000字散文,内容和深度远比电影中表现的更多更精彩,只是碍于电影表现的张力本来就无法与抽象的文字相比。
总归,电影还是比原著散文稍逊,不过电影里道地的台湾南部乡下的风土民情和闽南语的对白对于我这个在闽南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显得那么亲切和真实,仿佛这一切就像是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一样。
不论是散文中还是电影中,对于“父亲”的丧礼从准备到过程都是用比较低调的黑色幽默进行表现,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丧礼的悲哀气氛,使得作品不至于太过沉闷,毕竟丧礼对于东方人而言是那么庄严肃穆的事情,又带有一些诡异和抽象的意境,如果太写实太严肃了会吓跑观众的。
那些类似救护车“有医”“无医”的笑话,恐怕只有闽南语系的人们才能领会了。
女儿阿梅不知道何时“该哭”何时“不该哭”,所以总会手忙脚乱,吃饭的时候突然叫“查某囝來”了,嘴里包着还未下咽的饭就赶紧跑过来抱着棺材痛哭起来;刷牙的时候被叫到“查某囝來哭”,就赶紧过来边刷牙边哭。
片中对于“哭爸”的处理实在难以让人自禁,原本黑色的题材立刻不再禁忌,也使得整部影片风格变得轻松了许多。
看了很多影评,似乎大部分人都比较喜欢梅背着父亲的遗照骑着机车的场景,但是我反而对这个场景没太多的共鸣和想法。
在我的感觉中,影片结尾梅在酒吧中对朋友说的不经意的一句“我也经常忘记”深深的戳到我心里最脆弱的那个点。
一向以理智自居的我,此刻眼里竟不自禁的有些潮热。
她说“是的,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年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人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直到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直到机长室的广播响起,传出的声音仿佛是你,你说,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对于逝去亲人的思念并不是在刚刚离去那一瞬间的悲伤,是来自于自己身上久久不能改变的习惯。
我们习惯了为他/她做什么事情,以至于他们离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无法适应自己生活中的这一变化。
在我的印象里,周遭亲人故去的状况不多,姑妈和外公过世时我的年纪尚小,已经十几年前的事情,尽管当时哭的稀里哗啦,但如今也已经淡淡忘去。
离我最近的便是一年半前奶奶的离去,从奶奶生病入院到过世只不过小半年时间,一切来得很突然,医院很快就下了病危通知,但是我们一直不敢面对也不愿意去面对这个现实,一直不放弃治疗,最后也不能挽留。
作为子孙,我们也深深感受到老人在病痛折磨下的痛苦,用姑姑的话说,如果这是一个千斤的担子我们还能帮忙分担,但是生病我们是分担不了的... 奶奶过世那天,我跟哥哥姐姐们都把QQ签名改成了“世上最疼我的那个老人去了…”并把头像换成一张全黑的图。
在丧礼筹备的整个过程中,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并没有多大的悲伤,只是在奶奶火化前那一刻,我的泪水像开了闸似的滚落,我无法抑制心中的悲痛,拼命的咬着嘴唇,压抑着自己不致嚎啕,只能在泪腺的宣泄中寄托悲伤。
因为,世上最疼我的那个老人走了。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经常“忘记”奶奶已经离开的这一事实。
每次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游玩,都会习惯性跟以往一样买一些当地的特产,当然也会习惯性买两份,一份给奶奶,一份给外婆。
去年某月在某个陌生小镇的民俗街地摊上挑“礼物”的时候,忽然意识到奶奶已经离开了,而我还在习惯性为她选礼物。
顿时泪如决堤,这是奶奶过世以来我哭的最惨烈的一次,以至于把随行的同学吓了一跳。
前阵子帮老妈修老照片的时候看到一张老妈、伯母、婶婶跟奶奶在松台山广场的合照,小侄女一眼就认出的“阿祖”并不断唤着“阿祖”。
原来即使只有3岁的孩子也还是会习惯性的叫出那个称谓。
我们的悲伤来自于我们试图想改变我们生活中已经深入骨髓的习惯,《父后七日》的最深刻的一刀正直直的捅入我心脏最深处最脆弱的地方引起共鸣。
谨以此文祭奠天上的奶奶影评原文博客http://www.yelog.net/blog/964/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楼下搭了四个棚。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年断不了根的冬雨,让老人的身体隔外孱弱。
恰是在这几天,楼下整晚整晚唱着夜歌,想打开电脑看场电影,播放器的声音完全被楼下的震耳欲聋淹没,没办法只好找本易读的书。
我看了某台湾作家的《父后七日》。
看完书后,又下载了电影。
楼下棚撤了,夜晚又恢复了安静。
而我开着电脑看了这部电影。
一场看似荒诞的丧葬仪式,持续了七天。
七天里各种折腾,特别处是女儿说,我常常弄不懂什么时候应该哭,什么时候不能哭。
总是某些不合时宜的时候,例如吃饭到一半时,正刷着牙时一声“女儿哭”就冲到棺材前嚎嚎大哭,饭还夹在口中。
就是这样哭笑不得的状况好像冲淡了以往面对死亡时习惯性的庄严和哀戚之情。
其实,这是多么吻合现实中国的丧葬现况。
家人突然离世,还没来得及悲伤就被一切繁杂吵闹的各种仪式规矩牵住你的手脚甚至哀乐。
有太多事情要做,接待来客,点香烧钱,请法师念佛,焚烧他的衣物。
好像是为了他忙里忙外,却唯独没有时间让自己相信他已不再会出现你的生活里这一事实。
其实,我们做的这一切逝者如何会知,一切都只为做给活人看。
电影里最好的是用荒诞又吵杂的背景来叙述故事的轮廓,但只要人物周围环境安静下来,就转换到一股无比认真的态度来表达感情。
而这两者相互交叉,前者比重甚至大于后者。
因此,没有刻意的煽情来鼓动情绪,只是时不时让你看到一点淡淡的亲情,清淡却并非淡漠,十分真实。
就好像家人用电脑ps技术为父亲制作仪式,十分搞笑。
下一个镜头则是女儿默默的背着相片的成品行驶在公路上。
又从中牵扯出父亲昔日教女儿骑机车的情景,在同一条路上。
丧葬仪式终于结束,各人回归各人生活。
女儿在朋友面前轻描淡写的说父亲挂了,却机场因为一个突然生起不到半秒的念头而在陌生人面前哭了一个半钟头。
女儿说,我经常忘记。
这话一点也不假,外公外婆过世三年,我常常忘记他们已经不在。
在习惯性想法下,我们只是见不到面,而他们还在我周围,甚至是在给他们扫墓时也如此。
只有一个例外,当我回到外婆昔日屋子里,推开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放在桌上他们俩的遗像,每一次推开门我都会被眼前的景象震住,然后真实的记起他们已经离开的事实。
外公,你刚过世时,我听到范晓萱的《处处都有你》,觉得歌里的歌词写的都是我和你。
总是放不开你的走,放不开小时候跟你一起的记忆。
每一次梦到你,都醒不过来,不想醒来。
一直都忘不了那个你来与我道别的梦境,忘不了你在梦里是怎么的抚摸过我的手。
我经常忘记你不在,但也或许你就真的一直在我身边。
要看这部片子实在有点曲折,先是在同事那儿拿了想回家看的,正逢那几日只想读书不想观片,就这么闲置着。
直到同事打电话来说周六的观影活动中要用到该片,想了想索性观影日一起看吧,或许人多的时候更有气氛。
咖啡机磨豆声、窃窃私语讨论声、咳嗽声、推门关门声,种种这类声响为这部电影做了很生动的配乐,特别是我身边突然响起lady gaga的手机铃声,也好,更增其荒诞。
台湾这个地方很特别,既保留了最传统最正宗的习俗,同时娱乐产业又非常强大,这两者又没有造成冲突,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有时候又可以惊鸿般地结合一下。
就像这个《父后七日》,非但没有亲人去世的哀恸,那些常规化的思念,而是将那些完全不合时宜的玩笑请出台:PS遗像、三人往事、爆裂啤酒罐,直欲把葬礼变成一个搞笑舞台。
但你却不反感。
但凡片名里有“X日”这样的片子都很危险,若没有生动精彩的故事和似断非断的暗线串联其中,很容易让人没有耐心,也使得本来最多2小时的电影被无限制地段落化。
所以本片用了穿插手法。
在我的价值观里,杂文永远比散文要来得带劲,因为有观点有戏谑,而非就事论事的抒情。
撇开那些光怪陆离的荒诞成分不说,父亲骑车载女儿回家是《父后七日》的精彩一笔。
当父亲问到女儿几岁时,全场笑了,但我笑不出来。
这真的太贴切啦!
而同时也难免让人想到张作骥《爸,你好吗》里老爸送儿子赶火车那段,同样是两个人在同一个交通工具,同样是在路上,同样是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只是《父后》立马转换镜头,女儿背着亡父PS过的头像疾驰。
观影后是有讨论的,因为在我的思维里,只有《不能没有你》-《爸,你好吗?
》-《父后七日》这个线,在我看来,这三个片子是可以放在一块儿说的,只是没有想到首先就来了一场关于“葬礼”的讨论,自然而然的,我和朋友竟然就说到了《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显然小部落里已经离题了;接着一个更有意思,他表达了自己对于香烟的看法,然后又将问题抛向了影评人,结果引出的电影到了《志明与春娇》;这让我朋友非常焦虑,因为这些都是文章里不能涉及到的。
终于有个家伙提到了小众电影和商业电影,这个问题算是讨巧——影评人嘛,对此最有发言权,又身在帝都,消息总是多一些,随便抖点边角料出来就能在这里怵人了;而对于我们记者,这个既可以填字数,也不涉及到禁区,而且不乏很多人热爱看。
然而我就是在这个时候严重开小差并且无数次奔厕所的。
因为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在是每个类似场子都会出现,看似高深实则空洞的狗屎。
对商业片,我绝不反对,并且有什么新片上映也一定会去看,蹭着看最好,没赶上时间就找半价日去买来看,无论它处于何种阶段,都是时代的信息,有时候是去看几个段子,有时候是去听几句流行语,有时候仅仅是为了赶个时髦,都可以。
失望肯定也有,但正是冯氏、姜氏将人拉回电影院。
Lowcost、文艺片我也看,并且是首选。
就像我在看完《春风沉醉的夜晚》后睡了一觉继续起来看的是《爱出色》,穿越吧,悬殊吧,但并不冲突。
台湾片近两年长势喜人,主要是导演们找到了贴近生活又取悦观众的表达方式。
不像侯孝贤蔡明亮那么曲高和寡,下里巴人的的故事也可以讲点幽默,讲点温情和玩味。
这种父亲丧事这样沉痛的主题,从女儿的视角看来竟然可以说得如此有吸引力和有人生况味,不得不让我佩服台湾导演的想象力和根植乡土的能力。
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
我相信好莱坞拍不出这么幽默的丧礼。
在西方人的观点中生老病死是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没有人会拿丧礼开玩笑;而在乡民的生活中,生老病死是生命轮回与传承的一部分,那就是生活,繁琐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如每天都吃的饭菜或者每天都睡的觉一样,没有什么稀奇。
女儿的生活很像我。
记得2007年外祖母去世的时候,我被父母的电话连夜叫回家奔丧,从朝九晚十二的外企大机器中一下子脱身出来回到南方的小城,不时还得接点客户电话什么的,让我恍如置身两个世界中。
除了极度的悲恸,更有的是仪式的繁琐和生活的清晰,尽管外祖母和父母的意思已经尽力让这个仪式精简。
最后当外祖母的骨灰被母亲终于放在陵园里,石板盖上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这不是对死者的不敬,而是仿佛停摆的生活重新开始动起来,活着的人都要继续活着,悲伤过去,更多的是思念。
《父后七日》让我想到另一部美国片子《大鱼》,也是在奔丧的过程中缅怀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大鱼》更有美式幽默,极尽夸张之能事,而《父后七日》在生与死对照的情节上,更多的是温情和温馨。
但感情是一样的:怀念逝去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想起他们和你在一起的时光。
电影结束后,情绪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件事必然也会降临在我们面前,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回转的空间。
它就硬邦邦冰冷冷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吞噬一切美好,洗刷一切色彩,让周围的空气都变成灰色。
现在的我,根本不敢想象那一刻的到来。
那种巨大的悲伤,光是想象,就能让人无法呼吸。
我不太喜欢电影里那些荒诞的桥段,但生活有时就是这样,荒唐幼稚没有意义。
最打动我的是结尾处的对白:是的,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直到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直到机长室的广播响起,传出的声音,仿佛是你,你说,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生活总要继续。
情绪最终会被收拾整齐。
而你们,却再也不在。
最初的时候,我们会偶尔忘记这个事实,在猛然惊醒的时候躲在角落哭上一个半小时。
然后时间推我们离开,让我们渐渐远离这个事实,变成偶尔想起你们。
无论谁创造了生命,你也创造了最最最的悲伤。
是的,我经常忘记,于是他又经常不知不觉得变的狠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经的飞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你说,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淡淡的忧伤,浓浓的感动~~
有点欣赏不能。一些突然的失真和夸张表演还是让我没法进入状态,乃至出现一些可以避免的硬伤(啤酒罐塔的倒塌方式)。视点虽然很好但是表达上散乱,有种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没说好的感觉。对现实仪式荒诞性的反思,仪式真正的意义,亲人离去的阵痛和后劲,还有真正的亲情刻画,这些都有,但都不过瘾。最后结尾居然还在骗眼泪,更让我不能忍了。(补充:当然回想了一下如果按照时间顺序观察女主难过的程度,如果手慢慢增加的话那我倒是能看懂了,就是要靠闹剧来消解伤痛?但还是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表达了那么多“别人的事情”。
有哭有泪有回忆
金马评委不喜欢《唐山大地震》也不代表《父后七日》多有说服力。
呃~~为什么观后我只感受到了浓浓的喜感,而未觉察出众多影评中所叙述的淡淡的伤感?是否因为本身最近过得太愉悦了?
“我一有空就找你 你在哪里”
葬礼就是这样的。但我觉得90分钟有点短~
各种无意义的琐碎...
原著实在短小精悍太好看了,所以对电影有些不习惯。爸爸机车载女儿,以及后来女儿机车载爸爸的遗像那段还是会揪心。最后机场的片段也是。仿佛我们也透过小小的屏幕框,看着自己已经经历过或总会面临到的局面。
真难看 配乐更受不了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喜欢这句话
看了一半也算看过不?
好吧,台湾电影算我的死穴
不懂TW
不会拍电影就别拍,更别装成文艺电影人来拍。
没有一味的煽情与悲哀,只是在看似夸张的葬礼里把真情慢慢讲述。看的有点不习惯。
台湾电影独有的调调,哀伤中带着温馨,荒诞中又藏着感动,很生活化。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没有迭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只有着平淡的述说,及喜中带伤的表达,对父亲的思念都融化在葬礼的七天。不经意的突然想念,原来是这样心生疼痛。
原谅我在某种程度上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