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代的好莱坞格外地喜新厌旧。
面对特效大片的逐渐成熟,在制片方和粉丝的共同努力下,专业演员被系列电影的形象强行捆绑,传统的明星制开始走形,甚至有了些偶像化的特征。
就5060后男星而言,除了汤姆·克鲁斯和威尔·史密斯,能够成功突围和续命的似乎屈指可数。
曾经的奥斯卡宠儿们年龄迈上或即将迈上60大关,适合的角色也从中年(白种)男人向老年(白种)男人过渡。
新一代的观众已经对他们不再感冒。
眼见科学教入髓的约翰·特拉沃尔塔自甘堕落,数十年如一日的约翰尼·德普扶不上墙,打到打不动的布鲁斯·威利斯恨不得年轻时候转型演文戏,却依然有几个反例在顽强地逆流划水。
其一便是能文能武,能编能导的梅尔·吉普森,以一年一部的速率,低调稳健地从反犹深坑里爬上了“钢锯岭”;其二,便是卖身还债,越卖越贱的尼古拉斯·凯奇。
2018年的《曼蒂》,在B级片领域里意外地为他充满魔性的疯狂气质找到了宣泄口。
从温情脉脉到鲜血铺面,在他不过信手拈来,也让这部电影瞬间成为了年度邪典之一。
而同一制片公司也趁热打铁,推出了“凯奇恐怖秀”的第二弹,《星之彩》。
【概览】尽管位列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小说家之一,H·P·洛夫克拉夫特和他的克苏鲁怪奇小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时代限制。
“不可名状之恐怖”和“残酷陌生之宇宙”的概念有着无与伦比的前瞻性和开创性,但在现代语境下,依靠第三方“调查员”开展的洛氏故事缺乏足够的代入感,也欠缺与之相衬的可读性。
多年以来,洛氏故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启发了许多电影,其中多数也都没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洛氏故事往往专注于对不可名状的渲染,以模糊的暗示来激发读者的想象——而这往往是不受限制和因人而异的。
在影像化的过程中,这就是最大的敌人:当你想要将超越想象的恐怖体验展示给人看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再是超越想象了。
要想成功改编洛氏作品,或需要烧掉大量预算来让有形的恐怖栩栩如生,或需要等量齐观的想象力,让电影沿着洛氏规划的方向前进。
因此,尽管有不少电影和小说都借鉴了洛氏故事的元素,但真正出色的洛氏电影依旧屈指可数:《活跳尸》《战栗黑洞》可作两例,甚至《黑洞表面》可作半例。
【制作】《星之彩》自然不是第一部外星入侵小说,但其独特的设定至今仍有不少效仿者:如2018年的《湮灭》,如2019年新版《阴阳魔界》中臭名昭著的“Not All Men”。
就连《星之彩》本身,也有4版以上的直接改编电影,最早的一版出现在久远的1965年。
老牌B级片导演理查德·斯坦利曾以1990年的cult片《Hardware》名噪一时,也因1996年的《拦截人魔岛》而声名狼藉。
而在他自编自导的新版《星之彩》中,他将故事进行的现代化改造不可谓不成功,更巧妙地利用了cult片常备的迷幻要素来描绘精神世界的扭曲,在还原洛氏气质上相当卓有成效。
换句话说,就是电波完全对上了。
与《曼蒂》的狂野豪放不同,《星之彩》无论是配色方案还是视觉特效,显然都要更加深思熟虑,与配乐的搭配也相得益彰。
理查德·斯坦利与斯嘉丽·阿马里斯共同写就的剧本可谓相当地极简主义,依靠超现实的画面保持了足够的吸引力。
更值得称赞的是,电影既有着现代恐怖电影(如《怪形》)的类型化元素,也牢牢抓住了洛氏怪奇故事的本质:无法用逻辑应对也无法逃离的,逐渐升级的恐怖。
【表现】曾经的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一向以高产著称,但自2009年税务危机爆发以来,他参与的电影项目数量就开始迅速飙升,甚至一年会出现6部由他担当主演的电影。
这些电影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早已在同一个类型中疯狂透支:不仅质量堪忧,也无表演可言。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曼蒂》一部《星之彩》,反而让被好莱坞抛弃了近十年的尼古拉斯·凯奇,在自暴自弃之中奇迹般地杀回了主流视野。
尽管在《星之彩》中并非完全处于中心地位,但尼古拉斯·凯奇再一次以其老练的演技奉上了一出格外有趣的好戏。
由于故事本身比《曼蒂》更体面,凯奇的表演也比彼时的神经刀更容易令人接受。
《星之彩》的基础来自于洛氏原著,框架来自导演理查德·斯坦利,个性则来自尼古拉斯·凯奇。
他早年间躁狂和亢奋的表演风格,在疯狂接片的这十年来有了令人瞩目的收敛。
能级降低之后的凯奇所饰演的角色,反而更加具有实感,而非来自一个习惯性张扬的表演者。
尽管如此,他依然能够稳稳地将其他演员纳入他的表演空间,与他一起慢慢地陨入疯狂和扭曲。
对于克苏鲁神话的粉丝们来说,尼古拉斯·凯奇就是san值狂掉的完美代言人。
【总结】尽管有些支线情节浅尝辄止,但作为理查德·斯坦利和尼古拉斯·凯奇重回主流视野的一次尝试,《星之彩》并没有让人失望。
电影是对洛氏怪奇故事的一次成功改编,既有了现代化的外表和叙事手段,又保证了洛氏恐怖的精髓没有在这一过程中流失。
洛氏故事和克苏鲁神话一向是影像化改编的巨大挑战:吉尔莫·德尔·托罗筹备多年的《疯狂山脉》,最终也难免流产的命运。
作为尼古拉斯·凯奇与制片公司SpectreVision二次合作的结果,如果搭配得当的话——比如让《星之彩》制片人之一的伊利亚·伍德出镜,饰演一个类似《罪恶之城》的变态杀手角色——更多异色的“凯奇恐怖秀”也并不是个坏点子。
从名字就知道是一部克苏鲁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将星之彩的刻画可以说很到位,整部电影我个人认为是非常优秀的,充满了克苏鲁小说中具备的经典元素,凯奇的演技不用多谈,他对于情绪起落转换的拿捏整个好莱坞应该没有几位能及的,其余的演员也都非常到位。
电影开头非常熟练的让受害者们(人和动物)过了一遍场,隐晦的表现了他们的怪异性格和家庭中隐藏的矛盾,为后期人物冲突爆发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以人物视角充满空间感的展开了整部剧中所有会用到的房间场景。
其中大量的镜头出现了“三角”和双重“门”的图形符号,阁楼的中间隔断的三角窗户是母亲和杰克杰克合二为一的符号;而客厅与厨房的两道方形门伴随了凯奇心智的每一阶段突变,这些图形融入到场景中令人不安而压抑,我认为是最大的亮点。
了解星之彩的设定的话,你会知道要想在电影这种具象艺术中直接呈现星之彩这一概念是非常不易的,但星之彩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一种可视的事物,而是一种侵蚀你想象力的恐惧,电影主要的篇幅都忠于设定描写了星之彩对周围放射性的异化(例如加速成熟的难吃果实),从而展现一种另类的晦涩的恐惧。
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渲染,为了突出这种视觉污染和令人生理不适的色彩,还运用了大量刺耳的高频率嗡鸣,效果实际也不错,反正我爽了。
对我而言,有些败笔的地方在于大儿子下井送死,这实在太蠢,女儿的很多地方也没讲明白(死灵之书都有译本了???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很对我口味,大概有凯奇的加分,虽然他现在是接了太多烂片,但我始终认为凯奇有这个演技不愁翻不了身。
谈论电影其实应该定个原则就是抛开原著,毕竟不是《水浒传》的电视剧。
这里不是攻击原著党,只是视听语言的电影,是面向广大受众的。
在电影中搞砸了就是搞砸了。
不能用小说来找补。
小说长短不一,节奏不定,有文字叙事本身的节奏。
但电影只有两个小时。
说不说清楚不能怪原著,只能看编剧和导演的把握。
克苏鲁题材是定了的,对标《湮灭》其实一点毛病都没有。
因为你电影定性的外来陨石。
往科幻跑偏也就顺理成章,其实里面没有那么多科幻的成分是真的。
这是跟《湮灭》最大的区别。
将这个外星生命体的特性跟湮灭里的气泡对比的话,相似性非常多。
但是不够完整和详细,他要快速的带恐怖片的节奏,来不及解释全面细致。
既是水平问题,也是在所难免。
因为电影的定性就不是一个科幻片,只是勉强沾一点科幻的外壳。
文本的缺点还是有很多,那个荒野老先知全知全能是怎么来的?
就算他天赋异禀,他的话也没起什么作用,这些人最后该怎么惨死还是怎么惨死。
最后那个水质专家也是尬活,警长尬死。
有些点挺好的,不干净的水给大家喝的黑心公司与政府机构。
都没怎么展开,但比没有强。
同意连体婴,连体羊的桥段是好的。
就是要体现这个怪力量的未知性和不可控性。
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才最可怕。
用另一种解读,说这一切都是女孩做法招的也都说得通。
肯定是合格的影片。
作为近几年的烂片之王,凯奇次贷危机欠的钱可能是要还完了。
《曼蒂》之后的又一合格之作。
不容易,有上进心。
比布鲁斯威利和约翰特拉沃尔塔都强,他俩也接烂片,但一点改善的迹象也没有。
这些老一辈的人民艺术家在任性人生的的影视道路上越跑越偏,再也没有回过头来。
两年前,尼古拉斯·凯奇迎来了他55岁生日,和又一次金酸梅奖最差演员提名。
而这已经是十年来,他第五次获此“殊荣”。
印象中的凯奇是这个样子的:
还有这个样子的:
但是现在他却是这个样子的:格兰德岛 Grand Isle(2019)
甚至是这个样子的: 曼蒂 Mandy(2018)
不难看出,自1996年大叔勇夺小金人后,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戏路狂野的大叔。
近年来更是在烂片之路上越飙越猛: 《人类办事处》豆瓣评分:4.4,IMDB 评分 5.2《窥镜》豆瓣评分 4.4,IMDB 评分 4.5《代码211》豆瓣评分 4.4,IMDB 评分 4.4《世界之间》豆瓣评分 4.3,IMDB评分 4.6 虽然墙倒众人推,年年提名最差演员(除了金酸梅奖,还有豆渣奖), 但是今天我们并不是来黑凯奇大叔的。
因为这部吊炸天的《星之彩》,很可能成为凯奇大叔的翻身之作。
凯奇:《曼蒂》上演的时候,你们说过一次这句话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部“邪典”+“科幻”+“凯奇”+“血腥”的影片: (以下内容可能涉及剧情,不过本片最大的看点并不是剧情) 在一个小村庄里,农夫凯奇和老婆孩子引以为豪的圈养着神奇的动物。
农夫凯奇每天喝着咖啡思考自己为啥接烂片人生。
女儿拉妮维娅是一个克苏鲁神话脑残粉,天天鼓捣一些神秘仪式。
一出场,脚上的六芒星便征服了毫无存在感男主。
大儿子本尼是一个彻头彻尾的loser,每天的生活就是抽大麻和...(捂脸)
小儿子是…… 一个平常的小孩。
(假装有图) 农妇老婆指导股民打理基金债券。
(画外音:老娘可不是农妇,是金领!
)
一家五口和一条叫山姆的狗,过得非(每)常(天)幸(吵)福(架)。
一天夜里,月黑风高。
农夫凯奇和金领老婆正在做着不可描述之事,一道紫光突然笼盖四野!
(画外音:谢谢!
)
小儿子痛苦的捂住了眼睛,全身被紫光笼罩住。
但是他并没有按照套路获得超能力,甚至连眼睛都没瞎。
农夫凯奇连忙率领众人出门查看,发现竟然是一颗陨石从天而降。
赶紧联络有关部门。
于是,没有存在感的男主吃完了盒饭,再次登场。
在本尼的带领下,会见了一个神神叨叨神秘老人。
就这样,农夫凯奇和谐的生活被打破,事情变得愈发诡异起来。
高能预警!!!
以下内容可能引起读者不适,请慎重浏览!
高能预警!!!
以下内容可能引起读者不适,请慎重浏览!
高能预警!!!
以下内容可能引起读者不适,请慎重浏览!
农场里出现闪着诡异紫色光芒的昆虫。
金领老婆好像丧失了触觉,断指而不自知。
电话的传输被干扰,不能正常使用。
草泥马羊驼也悄悄的发生了变异。
妖异的紫色光芒仿佛挥舞着触须,开始攻击接近的人。
眼看小儿子命悬一线,危在旦夕。
金领老婆此时奋不顾身的冲上前去,结果二人一起被紫光击中!
紫光导致二人基因重组(说好的邪典片呢?
),母子竟然合为一体!
而此时,羊驼也受到了紫色光芒的照射,变身成为Hydra羊驼!
(九头蛇:???
)
面对昔日引以为豪的羊驼,农夫凯奇挥泪的将它们一一射杀!
此时本尼和拉妮维娅正要仓皇而逃,却发现山姆(还记得有条狗吗?
)疑似落入井中。
本尼奋不顾身的下井营救。
卒。
而失去了羊驼的农夫凯奇此时已经出离了愤怒,生擒了拉妮维娅,准备投喂给金领老婆。
终于还是父女情深,亲手将金领老婆击毙。
但自己也被没有存在感的男主带来的执法人员击毙。
此时神秘老人也下场领盒饭去了,并且留下了一段神秘的录音。
貌似是导演借大家的口号召观众一定要保护环境云云。
导演Richard Stanley一生鲜有耳熟能详的作品,唯一有点名气的是作为演员曾出演过《12只猴子》没有存在感的男主大约是想起了拉妮维娅的脚丫,又决定折返回去寻找她。
然而拉妮维娅已经成为了承载紫色妖光的容器。
并且释放了究极奥义。
农夫凯奇此时也突然复活,(导演:凯奇先别走,补个镜头)跟随女儿一起释放了究极奥义。
此时,没有存在感的男主福至心灵,躲到了屋子下面逃过一劫。
醒来发现周围的颜色竟被全部抽离。
完 这部吊炸天的电影结束,留下被开了脑洞的观众。
绚丽夺目的光影效果带来的视觉体验也非常不错。
豆瓣终于给出了6.3分的好成绩,
IMDB 也给出了6.2分
虽然不算很高,但这恐怕是凯奇大叔近年来,拿到分数最高的一部影片了。
凯奇:等等,我还有两部8分以上的片呢?
编者:那是有你参与配音的动画片吧?
而像我这样完全不了解克苏鲁神话的观众,也觉得还算精彩, 毕竟“邪典”+“科幻”+“凯奇”+“血腥”,本身就已经是看点满满了。
你说呢?
如果喜欢,请随手点赞或转发给和你一样热爱电影的朋友。
最近看了这部片子,也看了《星之彩》的原版小说还有田边刚改编的漫画。
记下一些想法。
①电影里的节奏是比小说、漫画都快的, 但毕竟本来原著里的“感染”节奏是一两年(这很难为导演影视化),更多铺垫在了日常动植物的缓慢得反常现象,举例的也是常见的动植物,营造出“管中窥豹”的感觉,以被动观察到异样为多。
比如跳跃强化的兔子、体型偏大一点的虫类、弯曲的藤蔓、没有风但运动的树枝。
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阅读起来感觉这种“反常”味道会更好。
电影里借鉴的“肉团拼合怪”、“僵尸动物”,感觉都是后加的。
②电影设定是现代。
原本设定是马车、骑马的年代。
所以电影里手机、网络、机车更多。
小说主要是调查员和阿米对话的视角;漫画主要是内厄姆的朋友阿米回忆的视角;电影开头的调查员和阿米直接融为了同一个人,而且是配角,戏份不多。
电影主要是内厄姆的主角视角,更强调个人精神状态受影响,神智不清。
③小说更多着眼周边外人视角,强调了城里人的傲慢,一种对内厄姆的漠不关心。
一种总以为乡下人知识程度低、迷信,在说胡话不可信不理智的预判( 漫画里更多是补了邻里或者教区的人遇到异常多了,避祸的心态。
)。
漫画和电影里的内厄姆感觉比小说里更干练,小说里更老实。
不过越硬汉越悲哀,熵增越发明显,有股不服输的劲。
④漫画更忠于原著,母亲和孩子是分别被内厄姆关在阁楼两对面房间里,而且一直吼叫(发疯痛苦)。
电影里似乎没有。
孩子掉井里本来是提着灯笼挺诡异的过程。
本可以在这方面拍的更有“东方”诡异风味就好了;电影里却变成哥哥为了救狗傻乎乎“穿越”就很迷。
另外是最后警方来调查的过程(抽水、挖井)电影改成了营救,没什么体现。
⑤星之彩貌似有个白天弱、黑夜强的性状,电影里也没有。
凯奇叔现在转型拍克鲁苏体系的cult电影了,简单说两句。
《星之彩》还是由电影《曼蒂》的原班人马制作。
许多评价认为,电影《湮灭》的美学设计,就是借鉴了《星之彩》的想象。
生物融合的诡异画面和瘆人的音效狂掉SAN值,最后一段迷幻的爆发场景观感极好,凯奇演这种疯疯癫癫的角色已经信手拈来估计闭着眼睛都能演=_=开启疯癫宇宙~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克苏鲁文化在外国进入了一个像衰落又像进步的瓶颈期 ,在国内更是一个奇怪的怪圈 ,懂不懂的人见到任何奇奇怪怪的东西第一反应都来了个克苏鲁风格的定义 ,像蒸汽波 未来funk。
克苏鲁这种外国比价成熟的流行文化在国内都进入了一个不伦不类定义期。
但是这种故事还是以小说载体更有感觉一些,毕竟用以视觉上展现出来的多多少少有点掉价,他真正体现文字的魅力,纯粹的想象恐怖,不可名状被具象化是对克鲁苏的亵渎hhhh
星之彩是我在洛老作品里最喜欢的几篇之一,今天发现竟然有电影于是看看,看完感觉很失望看之前没有抱很大期望,毕竟洛氏恐怖的核心就是“未知”,不可名状不可言说之物,电影要拍出这些显然不太可能。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观感还是低于我的预期。
首先是整体的氛围塑造。
电影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提及星之彩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陨石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种种异象。
能理解导演的想法是通过这种未知让观众感到恐惧,但是事实上因为氛围塑造的不够加上角色难以代入,观众感到的更多的是迷惑以及好奇...整体的节奏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这部分跟着原作走就可以,陨石砸落,异象渐显,一家人也渐渐被影响,想逃离的时候却发现为时已晚,试图拯救他们却晚来一步的男主。
每个小部分看起来都还不错,但是之间的连接太过生硬突兀,一个部分好不容易到达高潮,突然又突兀的转接到下一个。
对原作的改编我个人很不喜欢。
我觉得最败笔的是改变了一家人的职业。
原作里这家人主要靠种地收入,因此星之彩带来的植物变异,作物味道奇怪对他们来说是灭顶之灾,相比之下电影里父亲因为番茄的问题突然大发雷霆就显得奇怪。
(虽然也可以解释为星之彩让他的性格发生了改变)。
还有就是星之彩带来的一步步的变异。
原作里提及了植物的诡异色彩,形态的变异,提前发芽的树。
他们在后期又慢慢变得又干又脆,变灰,萎缩死掉。
我觉得这些对于塑造诡异氛围是很重要的,然而这些在电影里都未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变异的昆虫,变成怪物的母子和羊驼。
(唯一算提及的是作物的早熟和难闻的味道)在原作中所有因星之彩而死亡的生物只有一种表现:发干,变脆,碎裂而死,伴随可疑的恶臭。
但是在电影里却没有一个人因这个原因而死...可以理解为这是为了方便理解做出的妥协,但是这样就大大削弱了洛氏恐怖的感觉,洛氏恐怖强调的从来不是怪物,而是祂们作为人类认知之外存在的不可名状,仅仅是概念的叙述就足以让人发狂。
关于母女的死亡方式,我实在不解为什么要改成怪物的形态,原作中两个人精神逐渐崩溃步入疯狂的遭遇我觉得能更好的塑造氛围...好吧也可以理解为电影篇幅所限没有多余精力表现这些变化。
还有一个改动我觉得也属于无奈之举,原作是调查员(姑且先这么称呼)找到了阿米,了解到了这一切。
一切都是基于阿米的描述,所以阿米的主观感受和选择性表述让文章的恐怖程度大大加深。
洛氏小说的第一人称为作品提供了不少代入感和恐怖元素,作为电影,要做到这点比较难,只能做到把客观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并辅以角色的感受。
关于电影的特效和配音部分,平平无奇。
最让我失望的是一部洛氏恐怖的片中竟然出现了jump scare...完全不符合洛氏美学....很失望很失望。
特效方面我觉得还好,没有让我感到很不适,配音中规中矩。
或许是我对原作过于执着,如果是对克系作品稍有了解但不深入的人看或许会有更好的感受。
整部给我的感觉是:能理解想表达什么,但是就是没内味。
开头是不是被星之彩照射过这一家子就已经不正常了?..如果不是就感觉很不自然.首先反应不应该是惊慌不敢出门吗..然后开始谈论陨石?ET?会不会有辐射??但是几个人出去后的反应.....尤其是凯奇...大家都似乎见过...显得不真实..表演就很尬...整部电影想表达未知?恐惧?对不起都不合格!有人说主角是星之彩这个外星生物....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聊聊几个恐怖镜头和几个变异生物..至少我认为不够刺激精彩..并没有对这个生物捕食或者说同化详细的交待...最后突然离开地球...是因为怕枪?我个人臆测是来捕食的,水质学家看到的景象是在表示地球最后会变被蚕食殆尽?
清汤寡水的科幻片,没有把洛式的诡异气氛表现出来。
表现非常平庸,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美剧中的某一集”,没什么亮点。
对于镜头的把控,气氛的烘托还是薄弱,科幻元素盖过了惊悚元素,导致了剧情上的两边不讨好。
影片整体色调太亮,导致气氛沉不下来,我个人觉得如果整体色调偏暗,而突出星之彩的鲜亮,那可能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还有在镜头的把控上,而且说实话,尼古拉斯凯奇感觉不太适合演这种惊悚片,总是给人一种见过大世面的样子,感觉这人在就很稳....
前期比较沉闷,看起来不过是一般的外星恐怖入侵片,直到后期才揭开神秘面纱,辐射,能量,色彩,生物工程改造,以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影响周围环境,感觉像是影片最后说的那样,来的只是一个外星势力的小哨兵而已,收集完本星球的一点资料就离开了,当然最后还有那个外星螳螂留下来继续观察。
最后的特效还是不错的,色彩能量,以及类似怪型湮灭一样的恐怖元素,可惜没有展开,最后依旧不明不白,主角一家单纯的倒霉吧。
影片告诉大家千万不要远离城市,人还是要群居比较好,不然求救都没信号。
哈哈
真尼玛恶心。。以后凯奇的片儿怎么看啊。。。这特么怎么这么烂啊。。从头到尾除了尖利的声音没什么了,导演编剧我真的服!服了!
真的是有够喜欢这种极端的视觉色彩美学,凯奇的疯狂恰到好处,真的好卡朋特...
掉san神作
母子相连那里很震撼。
111分钟拍成90分钟多好。前半部分太拖沓了,节奏慢吞吞的,尿点太多。后半部分很爽,怪物啊流光溢彩啊渲染的很好。白人全挂,黑人存活,这主角光环……来个团灭或者男女主存活的结局多好,毕竟女主角完全是可以活下去的,唯一一个没被感染的非要强行写死。可能女主不是黑人所以得写死吧。玛德琳娜:你在看我的腿吗?是的,我在看你的腿,先是光脚后是光腿,然后黑色过膝袜,最后网袜搭配黑色过膝袜。无聊的前半部分就是靠玛德琳娜的颜值和美腿坚持看下去的。
凯奇又玩克总题材了 补标
字面意义上的流光溢彩但是就这样吧,本来克系我就觉得不怎么样……
自从看了克苏鲁神话就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科幻,这部电影也是一个“路边野餐”式的故事,笼罩全片的未知恐惧。看的时候会联想到以前看过的《湮灭》
我不相信导演没有“借鉴”过《颜色》
五彩斑烂
《星之彩》写于1927年,对H.P.洛夫克拉夫特来说,这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他的未来是1928年,所以他就将故事的时间背景设定为了1982年。我是这么猜的这个逻辑。不过在《星之彩》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似乎都没写什么东西出来。而这个故事其实是个为了刻意忽略时代感的故事,或者说是个努力往一个科幻小说的感觉靠的故事,但因为他自带一种古老气息的叙事,这样的时间背景设定可能就是为了尽量去冲淡他自身的特质。诗选电影《鬼作秀》第二部里斯蒂芬·金那个单元,之前我就强烈怀疑过有致敬《星之彩》的意思(喜剧化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好的实锤。这次改编中那种生物学上有机体的异化(Alienation)处理,凯普风格,倒很像之前的一些洛夫克拉夫特作品的改编或致敬作品;吸引雷击那段,我还以为会致敬原作打个六次,居然打了九次。
無需談論蛋治了,蛋治已經是種超越了蛋治的化境,竟然是草泥馬擁戴者。
可能是海报挺好看让我产生了一些不该有的期待。凯奇和看着就很鬼片的妻子携带着神神叨叨的女儿和飞得更高儿子以及一群羊驼和一匹白马还有类似阿拉斯加的狗一家住在郊外,某天正要啪,天上掉下了闪光大石头,给前院砸出一个坑,后来奇奇怪怪的一家家就变得更加奇奇怪怪。。。的故事。全片除了恐怖的氛围和气质有些似曾相识的到位,其余皆平平。
竟然有点儿超出预期且小惊喜的爱手艺改编,斯坦利绝壁是信徒,处处都能把神髓处理到刚好到位,又不脱俗的影像化处理包括不可名状的色彩设定,木讷古怪的家庭和不知死活的调查员,师从怪形式的变异过程,乃至集体发狂的过程,节奏感是对的。虽然预算少了点儿,但像最后一场高潮戏也不含糊,整体的完成度非常好,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多搞几部,比如印斯茅斯这一类的。
怪异……如果以后有陨石落在我家附近,我立马搬家!!
Mandy至少前半部分拖沓下也有几处独到呈现,后半部分也彻底放开拥抱这种类型所应有的stupid fun,但是星之彩却在八十年代horror/现代处理的融合与cult怪味/严肃铺垫的融合中彻底败下阵来,无论是哪一边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
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精神污染。只会强权压制与无能狂怒的父亲,疲于生计而变得漠然懦弱的母亲,麻木而无所谓的大儿子,沉溺于迷信还漏报问题的女儿(如果传达了水文学者的话给家人会怎样?),这简直就是一出失败家庭关系案例!另外,学者一开始就调查出水源问题,但叫来市长只管修水坝冲政绩,媒体只顾报道天降彗星热点,居民一直不当回事,还和没检疫过的羊驼密切接触、喝不干净的井水、生吃不成熟瓜果,最终导致全灭……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教育片了。
童話故事變科幻故事變懸疑故事變驚悚故事變獵奇故事#谷阿莫
克苏鲁神话体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对于色彩的运用。
剧情就是两颗星,最后视觉效果惊艳多加一颗星。整个全靠尼古拉斯凯奇装疯卖傻营造恐怖气氛了,神秘主义外加超自然现象,此类惊悚片还是无法深入主题,这是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