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是国产电影保护月……所以也是国产电影扎堆的月份……7月8号上映了8部电影……但我只会看《发条城市》《致青春2》《摇滚藏獒》……《寒战2》《大鱼海棠》不在计划范围内……《发条城市》是一部荒诞幽默的黑色悬疑喜剧……剧本已算扎实叙事也尚可……也并没有头重脚轻……反而看出了宁浩的感觉……一查才知道导演以前是宁浩身边的摄影师……那就一切都可以理解了……今年也是第一次看到这类型的片子……头半年的国产喜剧里已算佼佼者……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在跟去年同期的夏洛特比较……未免太过较真……这种比较对同是开心麻花的王宁沈腾来说压力有点大……夏洛特的成功在于大打感情牌、怀旧与密集的笑点……发条城市更着重于剧本与叙事能力……一感性一理性没法比……有人说本片笑果全靠三位主演过火的表演……相反,我觉得三位主演并没有装疯卖傻过度消费自己……因笑点不多……才没有尴尬症复发……片名《发条城市》不知道怎么解读……因为也没有在角色身上看到像上了发条一样努力生活工作……电影女二角色名为多多……电影插曲是张磊唱的……好像就差个我了……片尾,在王宁与王自健决定去解救修睿前……二人在沙滩前进行了一番很有哲理性的争论……修睿究竟是喜欢吃鸡屁股还是红烧肉…………得出的结论:他喜欢吃鸡屁股是因为鸡屁股吃起来的感受像红烧肉……我是深深被这段对话折服了……因为我没吃过鸡屁股所以到底感受像不像红烧肉我不知道……有两个问题我思考了一夜:第一,如果他想得到红烧肉的感受为什么不直接去向红烧肉索取而是去找鸡?
第二,按道理来讲,一斤猪肉可以切成若干肉块来进行红烧肉的加工……但一斤重的鸡只有一个鸡屁股……如果感受相同为什么不选择可提供量多的猪肉呢而选择鸡呢?
这两个问题已经要把我逼疯了……
上了发条之后的机械表;只能不停转;上了发条之后的八音盒,只能不停唱;上了发条之后的绿皮蛙,只能不停跳。
发条天生自有宿命感,上了发条的物件,所行的只能是不停止.当城市上了发条,生活在城市里的小人物也只能被卷携着不停向前奔跑。
<图片1>看过影片,不得不说导演很大胆,这应该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构成元素最多的,友情、爱情、犯罪、枪战、飙车等等。
演员很只有,全片笑点多多,带有强烈的王自健、王宁、修睿色彩。
正如片子slogan表达——一贱你就笑。
尤其喜欢鸥美人的表演,这是她的银幕处女作,在片子里你不会看到汪曼春、秦般弱的影子,反而很快相信她就是沈骄阳,会跟着角色的情绪而心情起伏。
<图片2>发条城市绝不是单纯的喜剧片,而是带有黑色幽默意味的。
影片的最后是发人深思的,我想那时故事里的骄阳、晨风、宋戈是轻松的、是自由的。
而那时的自由是纯粹的,轻松是发自内心的。
最后我要说《未了歌》真的很好听。
为了歌
暑期档电影向来是排片见天下,排片越多估计票房越好。
陆续看了大鱼、寒战2后,一个要犯尴尬症,一个总打不死估计还要扯到3或者4集...发现今年的一个片子,<发条城市>不错,虽然演员都不是很有名,但是角色把握得挺准确,很能引起大家对现实社会的共鸣,导演又能实实在在把故事讲完,逻辑完整、笑点层出,本人笑得眼泪都要出来了,最有意思是对追逐完全想不到的躲避方式~但是又非常符合剧组做道具的逻辑。
类似这样的爆笑点很多...剧场里面上座率虽然不是满场,但是笑声不断。
推荐大家看
结局老套了。
王自健修睿一方机关重重,最后算错在把修睿漏了,之前跟罗老板一路飙车闯关成功,编剧把漏洞设置为孩子。
海边汽车爆炸,王自健们怎么快速躲到地下,王自健要脱掉炸药包在钻到地下盖上钢板,这是怎么开脑洞都不可能的,而且罗老板和手下还看不到?
车都炸没了,老罗在查现场的时候看不到钢板铺在上面,而且这么猛的爆炸孩子没哭,前面枪响就哭了,这爆炸能把耳朵炸聋。
一姑娘能把200斤的修睿打晕绑到桌子上坐着吗?
骄阳和老金的手下一样心狠手辣抢财产,同样嫁祸于人,只不过抢先了一步,又和正派一方有关系,加上美貌和孩子的加持。
王自健现在也不演戏了,演技也不说了。
这是一部好片,是诚意之作,是国产片中的良品,值得一看。
只6分虽然微低了点,但它也存在不足之处。
拍烂片洗黑钱,是我看的上一部片子想起的一个事,没想在这部片里直接就指出来,看来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啊,想想也是,那些烂片,没有演技、没有剧本、没有台词都能有人投资再拍成电影,不是洗黑钱是什么呢?
单这一点,就要给本片加分。
喜剧上,我找不到瑕疵,毕竟本片也不是能喜剧为主的,可以说是属于都市冒险犯罪片吧。
对比于大多数都市冒险片,本片比那些有优秀许多。
那些烂片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巧合太多,然后让剧中的人物都扯起在一起。
然本片并没有太多的巧合,剧情基本上都是按着逻辑发展走的,不存在导演开金手指制造刻意的巧合。
但是并不是说没有金手指似的巧合,就本片最后一段,就是一个巧合。
本来已经用计谋完胜恶势力(电影到这里就完美了),结果因为男一号打给男三号的一个电话给电影延长了二十分钟,于是在这里我减了一分。
同样的,也因为这一段,我认为完全是画蛇添足的一段,如果没有这一段,我会给这片七至八分,称为国产片中的经典之作。
可惜啊,广电总局这个垃圾系统的存在,使得很多优秀的国产片不能很好的发挥展现出现,于是就非要在电影的最后,公安局大获全胜,平民老百姓不得不义之财且做奸者必入狱为结局。
真心失望。
什么时候天朝能拍出美国罗汉系列那样的电影呢?
很好的片子,比夏洛特烦恼更有意思,不看后悔,一定要看《发条城市》,一部不会让你出了影院大呼上当的电影!
一部只会让你看过之后熟记金句的喜剧!
主线部分,的确是看了开头就大致猜测出结果,但是仔细想想,主线其实真的很难彻底的搞出新意,不外乎正义必胜,主角一开始很屌丝,实际上身份特殊,后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拯救世界什么的,支线剧情无非是主角的爱情线什么的。
这一大类电影浓缩一下都是这种剧情,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前几年吧,我没空看电影,更没空去影院看。
于是乎最近就补补档。
看到豆瓣的5.8分平均,你们是玩真的?
我觉得这片足够4星了。
---1.剧情并不强行拉智商。
对的,现在的喜剧、爱情都喜欢强行毁智商,从卓别林故意装傻开始,就有那么一群人孜孜不倦的装傻,自以为深的大师精髓,却不知那只是时代的缩影——因为卓别林讽刺的就是那些自以为高贵睿智的人,包括资本家商人、军事狂、浮夸明星......这片至少没让任何一个人当白痴,光这一点,就足够3星了。
2.喜剧要认真演。
是的,好的喜剧,要的是认真演。
角色认真的做事,却引发不靠谱的结果,这才是喜剧该有的路子。
有人可能要拿星仔的无厘头说事儿,但你仔细想想,无厘头的只是做事方式,并不是做事的态度,比如喜剧之王,教你做鸡就是认真教你,至于教得内容对不对,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作为喜剧演员,三男事实上一直走的是夸张型表演,就是通过大声、大动作、扭曲脸型来凑,恰到好处就叫演技,不好就是尬笑。
但本剧中都是认真而正常的演绎,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这点就可以再加一分了嘛。
私以为是导演的功劳,因为其他影片里,他们好像又故态萌发了。
3.扣分项不计入星级。
为什么不计,自然是因为小成本。
小成本你没法去跟它计较5毛特效和多角度着重拍摄。
如果你要计较的话,卓别林的黑白无声电影,上两条就能给你扣成零分。
---在我看来,这片子比一般片要好太多了。
以小成本看来,打4星没问题。
《发条城市》作为一部喜剧加悬疑剧情片,让我笑的很放松,神经又很紧绷。
像它这样值票价的小成本电影真的不多了,更何况它不是一部卖偶像脸和特效轰炸的电影。
我本来想给7.5,后来想了想配乐值0.5所以8分!!
选角真的很成功。
事先完全没了解过这个片子,海报上也只有三位男主,除了王自健以外都不认识。
在片子里看到王欧出演女一,美的惊为天人,让人窒息了简直!
她的设定就是迷倒大佬,演的也真的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回眸一笑百媚生”。
三位男主我本来最看好王自健,没想到整个片子下来王自健的面瘫竟成了我唯一尴尬的点。
总的来说几位演技都算过硬,对戏很流畅逼真这就够了。
剧情也算流畅,有人说没看懂,说又臭又长,每次以为要结局了又重新演了起来。
这就是让我惊喜的地方。
大约有两次我以为影片到这就要结束了,开放结局,但音乐一转,把剧情又推向另一个高潮。
故事线越来越乱的时候我真的很怕电影会虎头蛇尾,但没有,这个故事最后收关的很完整。
剧本算挺高能的,拍摄和剪辑欠佳,但我认为一部小成本电影能拍成这样真的很棒了。
整体节奏循序渐进,让人看着很轻松也很有代入感。
笑点比较散漫但我点低啦,每次都会笑出声。
这让我想起来《微不足道》那部电影,你永远猜不透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关于电影名称到现在还不明白什么意思,仅仅是因为片头的那只小青蛙吗?
这是要勾起谁的回忆么?
这部电影我是冲着王自健来的,看过他最初的几期80后脱口秀,感觉还不错。
看电影阵容,没把他当成什么好的电影,不过蛮意外我的,还不错。
起码整部电影看完,”演“的痕迹没有那么明显,不像某些电影或者电视剧,一看就是为了那个角色在演戏,而不是化身成为那个角色。
除此之外,看好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原因,感觉蛮现实的,不会那么假。
电影也有人性之恶的体现,戏子啊,戏里戏外都靠演,没有个铁石心肠,火眼精金还真是容易上当。
首先,这部电影至少让人想起两个快消失于记忆里的词条:发条和道具。
在当今数字时代,当触屏成为大人小孩的闹钟、玩具,当影视场景人物道具都可以是CG特效的时候,这两种曾经在工业时代和电影魔术里大有作为的配件,注定会渐渐淡出于主舞台,而《发条城市》却把它们带回我们眼前,以一种秘而不宣的寓意和自圆其说的叙事方式。
除了在中文发音上有致敬感之外,《发条城市》把《发条橙》并不是一码事,顶多只是两部片都具有黑色悬疑犯罪元素。
尽管来自《屌丝男士》和《废柴兄弟》和《今晚80后脱口秀》几档节目的三位男主角——王宁、修睿、王自健在喜剧界的名声未必南北皆知,但他们直接用不矫揉造作的演技说话,这不是一部只有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小题大做的喜剧片,它以一种相对收敛的分量兼备了动作冒险片的肾上腺素和犯罪悬疑片的烧脑桥段。
三个遭到剧组拖欠工资的道具师,自以为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为了讨钱,他们绞尽脑汁出尽诡计,实则有勇无谋、有谋无运气,还阴差阳错被卷入一系列的洗钱案、谋杀案、绑架案中,他们不但飚了一台囧戏,也一路揭疤打脸,不幸躺枪的有利用电影、拍卖洗钱的大老板们、狗咬狗的黑帮老大们、擅用雷管的矿老板们,甘愿被潜规则的女演员们,还有看你不顺眼就叫你过去检查你电子设备,能把清白的人吓出一头汗的执法人员。
要说哪个行业最接近电影里的光怪陆离,应该还是电影业本身。
以同业为背景自黑的影片不少,王宁主演的另一部喜剧片,吴孟达主演的《大片》也是类似的故事背景,也是投资方不靠谱,剧组被解散而引发连串囧事。
贵圈真乱吗?
其实是社会太乱。
将近两小时的电影,在90分钟时抖了包袱,但影片尾声还是有点意外的。
虽然主角们只要碰头,不是在谋算别人就在被人谋算之中,影片并不显严肃沉闷,生动的肢体语言和精妙的台词是一大帮助,还有配乐,尤其片尾曲的旋律一路轻快,让人特别想听完,顺便等等有没有彩蛋。
<图片3>《发条城市》让我同时想起了两部片,《心迷宫》和《港囧》,《心》是山村犯罪题材,气氛阴暗压抑,《发条城市》则阳光灿烂、海阔天空得多,但我欣赏《发条》做得更好的,是它没有完全屈服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正能量套路,而是在结尾再抖了一个让人兴奋的包袱,但它会不会成为下集的伏笔,倒也未必。
至于想到《港囧》是因为,要说除去客串和粤语金曲“很港”以外,《港囧》一点也不港,而《发条城市》则除了演员场景“不港”以外,整体相当的“港”,取景于深圳的市区及小渔村,与香港场景大致相似,而这些场景的推进方式,也是走的港式路线。
各怀诡计的几路人马,在城市里斗智斗勇,疯狂飙车于充斥着粤B车牌的CBD高速路、海滨渔村,乱战于舢板艇上,仿佛这就是一部《深囧》。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这个小孩生存能力太强大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事儿。
emm…
孩子以自己的天真与执着追寻一种他以为的安全感 在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迅速熟悉规则但拒绝成长 难民身份不在于他个人而在于整个国家甚至世界 在无序混乱中生长的孩子也难以要求他愿意完全遵守规则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他在生存中有且仅有能学到的 敢于创作这样让人喜欢不起来的主角形象也是非常勇敢
看的太憋屈了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
看的好难受,孩子演技赞,撑起了整部剧。世界那么大,哪里才是家,对于孩子来说,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动荡的时局不是你们的错,那也不是欧洲的错。欧洲也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个错误。在这种时局下总有人能活下来,有人会死去。像这种小孩就是必死无疑的类型。不仅自己作死,还要害了一家人都死。感人个毛线鬼。如果这都能感动人那些坚强活下去的就他么白活了。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科索沃去年的申奥片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