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惊悚 悬疑 恐怖片?
掺杂了港式幽默的喜剧?
更多的感觉荒诞离奇。
导演太贪心,欲望超越拍摄实力,抛出政治隐喻的噱头,却没有讲好故事的能力。
莫名其妙的手机电话、头发时不时飞起来的Yuki、红雨还有诡异的日本人与防毒面具部队,不计其数没头没尾的烂尾梗。
人物的感情也有些做作。
另外 不照顾观者情绪,剧情起伏太大,刚刚有人恐怖死掉马上又抖笑料包袱。
如果导演硬要把“末日情怀”塞进电影里,想要引起莫须有的共鸣,披着恐怖惊悚外衣,那只能说电影太糟了,给人印象是大杂烩的闹剧一桩,一星。
看到视频推送,觉得有点意思特地找来看的,但是看完比较失望。
其实影片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离奇的环境,穿过隧道所有人都不见了,很能吊起胃口,然而车里那段对于自己处境的猜测演员表现一般,有些冗长,然后分散回家,男主送女主回家碰到面具人,女主异常的样子,到此为止我以为是个灵异片,可是马上大学生的死又让这个片子变成了惊悚末日片,死法离奇。
我以为戏肉来了,开始走剧情拆解真相玩恐怖了,又突然弱掉,茶餐厅那段也是很长。
从找真相突然又变成了内斗,然后面具人再次出现突然开始的斗争,然后车开在路上,本片结束…???
我脑袋里全是问号,excuse me?
我仿佛看了个寂寞。
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想要讲的太多,但是哪个都没讲好,我作为普通观众,对于电影要求并不苛刻,作为悬疑或者叙事电影,我在意故事线跟结构以及逻辑。
作为惊悚片恐怖片,我在意恐怖镜头是不是吓人,氛围是不是渲染到位。
作为爱情片,文艺片,那么感情是不是到位是我比较关注的。
作为搞笑片,那么能不能让我发笑也是我的标准。
但是这部影片很难定义成其中一种,它掺杂了幽默的内涵,对zz的批判,对人性的揭露,又有夸张的表现手法,它目前最接近的是悬疑和恐怖。
但是故事没有讲清楚,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最后怎么样了,通通没有。
完全对不起这个题材。
最后我靠看完搜索才知道是书的改编电影,看了书的介绍才知道到底什么事,原来是核电爆炸之后的实验计划。
喜欢书的人可能觉得一看就懂了,拍的真好,可是作为普通观众,在我这就是不合格的作品,更何况它并没有把书里的事情讲清楚,甚至没讲完。
我看到有人说就喜欢导演这样的拍摄方式,觉得打地低分的人是因为不懂欣赏,zz倾向太敏感,故事为什么要讲清楚等等,这让我感到疑惑,你可以不讲清楚故事,那么就要求电影的氛围与拍摄画面能让我忽略剧情,注重氛围的表达,可它没有做到。
那么观众体验自然也就不好了。
你不能要求你的观众看之前都看一遍书,他们大部分不会事后搜索了解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
当然电影也不是没有闪光点,几处冷幽默以及反讽让人会心一笑,对于失去秩序的人性也是嘲讽的刚好。
然而这些零散的亮点没能撑起这部电影。
可惜了这个故事素材了。
电影的前半段给人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有种非常想往下接着看的冲动,但你会发现越看越难看,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然后直到电影最后,之前所有的悬疑都没有给个交代就结束了。
为什么所有人会消失,面具人到底是干什么的,死掉的那些人到底是为什么会死,女主为什么总变成头发飞舞的女鬼?
山顶说不去就不去了?
简直是强行结束收尾,浪费我2个小时的时间。
看香港电影金像奖,知道了陈果要把《红VAN》拍成电影,很好奇这是怎样的小说能在香港红成这样子(红VAN在香港媒体经常被提及,还出书),于是把小说找来看了一遍。
小说写得很吸引,作者挖坑(设置谜团)的技巧很厉害,会让人读了就停不下来。
但越读就越担心,因为小说读到95%,作者依然在挖坑,我很担心作者会填不上来。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小说的最后一篇,其实就是作者写不下去了,于是扔给你写作提纲——你自己看吧。
然而,就算最后扔出来那份提纲,依旧是千仓百孔漏洞百出,根本填不完之前挖的坑。
看得出作者是一边写才一边想故事,到后边,他自己都忘了自己挖了什么坑了……另外,小说还有很多低级的错误,例如一个很明显的,小说里面的面具人装束是带防毒面具、穿西装的,而最后作者解释那个地方其实是满布辐射的……大家都应该知道要怎样的装束才能防辐射吧?
要完全密封,就算只是露一条小缝隙,都防不了辐射。
(还好这个装束在电影改了)再说电影。
就因为小说都这么糟,我很好奇电影能拍出什么出来。
电影莫名其妙的地方太多,让人哭笑不得,就不一一赘述。
电影从毒男唱歌的时候就成了搞笑片,然后全片的调调就是搞笑+讽刺。
到最后,李灿森保持住被刀砍进身体的姿势出场,我惊呆了。
难道这是周星驰搞笑电影?
电影垃圾得不值一提,而且我劝大家也不要看原著小说。
因为挖了坑不填的小说,跟太监文一样性质,看完只想把作者揪出来质问——你骗我看了前面那么多字,最后这样就叫结局?
你赔我时间啊……然后再提几个小说中也根本没填的坑,有剧透,介意的慎看——1.两个YUKI。
电影也有说到,主人公第一晚像见鬼一样见到了另一个YUKI,但后来没解释是怎么一回事。
2.一开始接到的神秘电话。
这个电影里面也有。
他们一开始就接到一个莫斯密码的major tom电话,但为什么会打这些电话给他们?
小说最后也无解。
3.毕业照片。
有胎记的日本人说,主人公是他的同学,然后主人公回大埔的家居然在毕业照片中见到这个日本人同学。
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作者最后说,主人公其实也是日本人,而且成年之前都是在日本生活的,那么,跟那个胎记日本做同学,当然也是在日本的事情(Bug.1 那为啥毕业照片是香港的学校?
那个日本人压根不会中文,别说他小时候在香港读书啊)。
还有,主人公其实并不是“阿池”,只是被植入了一个香港人“阿池”的记忆,那么,Bug.2,为啥香港人“阿池”的家里会有跟胎记日本人一起毕业的照片?
那根本不是日本人主人公的家啊,那群日本人也不可能把这照片带过去(因为那群日本人根本不能让他知道自己身份)。
4.谁告诉阿信去大帽山玩扫雷?
小说中,有“人”告诉阿信去到大帽山的那个什么中心,玩扫雷。
但谁告诉阿信的?
为什么告诉阿信?
到最后都成谜!
5.阿信回到香港,并与阿怡结婚。
小说中,阿信在医院死了,但主人公马上接到了阿信打来的电话,阿信表示自己已经回到了香港,然后还要和主人公的女朋友阿怡结婚。
阿信怎么回到香港的?
没说!
阿信为什么会认识阿怡?
没说!
6.涂鸦在红VAN座位的死亡数字。
小说里,两个街童在座位涂鸦了一堆公仔,公仔是乘客的人数,而且在公仔的头上写了数字,恰好就是每个人距离死亡还有多少小时的准确数字。
疑问1,既然他们都是受到辐射死的,哪里能准确预测死亡时间?
疑问2,为什么两个街童能准确预言死亡时间?
没解释……反正就是一堆坑没填,作者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
这样的烂小说也能出书、拍电影,香港的文化市场真是没文化……
我是在看完整片之后才明白这是一部科幻惊悚片的。
之前在新闻或者微博一类上面见到这部片的介绍,都把它和去年香港诚意十足的《僵尸》相提并论,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一部鬼片,而且还天真的以为是一部诚意的鬼片,结果证明我想多了。
通片的剧情铺垫和暗示不足或者有些不当,一开始两个吵架的情侣杯撞死以及男主时不时看到女鬼都让人觉得本片由鬼片的基因,这点跟科幻的故事设定显然有些出入。
而有限情景设定也局限了几个演员的表演,他们并没有体现出足够的张力以支撑起如此狭小空间中发生的整个故事,而最为可惜的是,在末日降临之际,导演对人性冲突的着墨过轻,没有抓住这个大有可为的点。
最后作为科幻片,六年后的场景和物体都没有体现足够的时间感,显然和逻辑相悖;而从惊悚的角度而言,显然还不足以把观众吓得闭上眼。
两星也是因为我们见惯了烂片,手松了。
其实在中下旬的香港书展,已收纳了pizza的原著《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一书,但一直迟迟未阅,因为心里留了一个位置给由充满荒诞色彩的陈果导演的电影版。
而今晚,我终于有幸看到当时上映掀起香港一片支持声音的电影。
支持声音那么响亮,皆因据说这是一部为港人发声的电影。
在原著里有一本小册子,里面作者的访问摘录了pizza的原话,这是没有任何政治映射的作品。
但是,如果真的只谈风月,不谈政治,那么黑色幽默又如何彰显幽默?
正如电影里,在2018年消失在另一个时空的香港人,垂死边缘中竟然还很关心2017年实现真普选后的特首是边个x样,让人想笑又笑不出,这就是黑色幽默的功力。
粗略地看了一下豆瓣的影评,其实科幻类的作品我一直都不感冒,可是牵涉了政治问题之后,让很少看惊悚片的我甚至认真地塞上耳机追求究竟它是为港人发出了什么环回立体声。
电影其实不是普遍意义里的惊悚,它所谓的恐怖是在于,熙熙攘攘的香港突然变了一座死城,原本熟悉的事情保持了原貌可不再熟悉,这才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痛处。
电影里提及的福岛核电爆炸,传染性病毒,人性在危机时候的表现,不同的七种性格等等,让我联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电影叫《末日哲学家》,在世界末日之时,究竟哪种人能留下?
哪种人要被淘汰?
(虽然这电影是个大烂片)。
在《红van》里留下的七个人,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七个香港人,代表着七百万人,而红van则代表着香港,他们的家他们的避难所......政治意味的东西其实我真的不擅长,因为本人虽然八卦,但对新闻从来不深究,所以也不便发表什么言论。
但我很想说说我印象中的香港。
小时候的香港,关键词是繁体字的蜡笔小新漫画和益力多。
那时候,爸爸所在的单位和香港有很多生意上的贸易,于是在何文田的那条长长的斜坡便是我孩提时的全部记忆。
到后来长大了一点,花园街的鞋子仿佛成为了攀比的筹码,而那时,香港是购物天堂这个美誉才开始出现在我脑海。
再到了后来,物欲和食欲齐发,但尖沙咀对于我来说,其实跟广州深圳没多大区别,因为只是东莞玩腻吃腻了,转个地方吃吃喝喝罢了。
真正让我想要深入了解并且有些爱上香港的事情是,住在香港朋友家的那一个星期。
那个星期,我不再走马观花,我不再只为果腹或解决物欲地在香港走走停停。
发现美的眼睛不知道什么时候打开了,让我看到香港和大陆真的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香港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地方。
在路上你会听到各种的语言各种人种各种奇装异服各种形态的自由恋爱等等等等,上述一切在大陆至少在东莞相信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像平常事一样不侧目以待,而香港就可以。
在学习了一些佛家的皮毛以后,存在合理性是我最大的领悟。
所以学会包容尊重随遇而安都让我对香港有了新的看法。
后来,在书展买了一本书是关于香港的101个象征。
这本书很有趣,因为香港不是什么购物美食天堂,是李小龙许冠杰,是调景岭利苑舞台,是雪糕车抢包山......香港是一个市井气息很重的城市,但并不代表是一个文化沙漠。
如果你愿意深究一些很特别的电影人和音乐人的作品,甚至是一些美术指导和武术指导的故事,也是足够让你看半天。
真正打开我对香港电影的热爱,除了男神周星驰屎尿屁背后的寂寞男人味之外,就是一大批拥有“九七情怀”的文学作品,这里含有大量会被河蟹的信息,我就不细说这部分对我有多吸引了。
占 中运动实际上是与我来英国的日子是基本同步的,在这里很有幸看到YouTube高登和各种新闻的报道与评论,不知道是我知道得太晚,还是香港人本来就这样。
因为我总感觉香港人的想法都很负面,好像任何事都不能博君一笑。
就像黄子华的栋笃笑里说:要公平唔系俾多一粒鱼蛋我,而系要拿走距果一粒鱼蛋。
但点解距少佐一粒鱼蛋都仲食得咁开心?
唔公平!
负能量很重吧?
这段黑色幽默能让香港人皮笑肉不笑以后反思一下自身与社会吗?
尽管如此,这片土地还是让我十分钟情和热爱,像麦兜说得那种钟情和热爱。
尽管我不是香港人,我也不愿意把本是同根生的豪言壮语挂在嘴边,我就是单纯喜欢这个地方,并且希望他好。
祝福香港。
Hopefully this city won't die.
豆瓣5.9分的低分电影,正常情况下我是不会看的。
但是我对香港的滤镜实在是太深太深了,导演陈果,主演任达华、文咏珊、惠英红和林雪,我好奇这几个人能拍出烂片?
所以我点开了。
电影改编同名网络小说,首先电影定位是悬疑/惊悚,我觉得港式黑色喜剧,略带cult片的定位其实更适合这部电影。
导演陈果,拿过金马奖最佳导演,拿过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编剧奖提名。
之前说过李碧华的《饺子》翻拍成电影,就是他拍的。
陈果是个很会记录的现实主义导演,他镜头下的香港生动生姿,具有纯正味道。
影片讲了一个小职员阿池在凌晨坐上了一辆由九龙旺角开往新界大埔的红色巴士,巴士上有司机肥雪、义气大叔黄万发、神神叨叨的神婆、IT男阿信、职员Yuki、吸毒仔、音像老板欧阳伟等17人。
开在轨迹的巴士,在小巴穿过狮子山隧道后,突然进入了平行时空。
除了车上的乘客,全香港都消失了。
紧接着一系列神秘事件不断发生,乘客一个继一个无故死亡,众人惊恐争吵后决定统一阵线自救。
前面一度以为在看港版弥留之国。
影片可以说是小成本制作,一辆红色的小巴和一家无人的茶餐厅,故事几乎都在这两个空间完成。
前半段离奇死亡,让人摸不着头脑,后半段传统香港喜剧片与解密齐飞。
人物塑造得直白易懂,人性格的矛盾性展现无疑,各有各的故事。
导演想象力的确天马行空,让我看得一边吐槽一边继续,一边哈哈大笑一边深感无厘头。
千万别深究剧情,其实也不用深究,因为没啥值得深究的。
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陈果就直白告诉你了。
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你要看到影片背后的意义。
如果你不愿意,那你可能看个开头,直接骂骂咧咧关掉了。
要是你愿意,那可能你评分时会手下留情点。
说实话,我还蛮喜欢这部电影的。
不要老是看那么难的电影,偶尔换换口味不费脑看部喜剧怪诞片,多好玩儿。
看他们绞尽脑子破秘,齐唱David Bowie的Space Oddity多快乐,坐在开往不知前方路的巴士上多快乐,天空下起血雨多快乐。
是鸠但啦,较真多累呀,玛雅人的末日预言都不攻自破啦
2014年我大三,没看过原著,看到这个片名又长又奇怪,带着好奇心看完这部戏,其中的情节现在已经忘得七七八八。
2017年恋爱,与男友去香港玩,夜幕星光,坐上双层巴士,穿过隧道前,我无厘头地说了一:啊!
好惊啊!
要穿过隧道啦!
当时男友接了岔,回说:穿过我们就要变成丧尸了!
然后我们两个相视一笑,哈哈哈原来你也看过这部戏啊!?
然后原著党的他巴拉巴拉说了一堆小说情节! 最后,这个男友成了过去式,但是和他一些缘分真是妙不可言。
上次看的港片且有印象的是《一路向西》。
与其一样的,该片也是来源一部网络小说。
先不说这部影片,先大概把小说讲一下:2017年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发生严重核事故,近邻香港难免受影响,当然了少不了中央政府指导下港府一起掩盖真相的桥段:各位亲民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会影响生活的耶。
但是事故的严重性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因为辐射而产生了世纪超级病毒,就是片里的“紫斑”祸首,后面不得不撤离疏散港民,最后在海南建立了新香港。
日本经过几届选举已经几乎完全右化,盛行军国主义。
一个与政府勾勾搭搭的邪恶组织“黑川社”老大是原某大学的教授,脑洞大开,一座空城且辐射刚刚的香港是绝佳活体试验的场地,一来利用这个超级病毒开发生化武器,二来针对开发疫苗抗体。
然后就找了些日本的无期徒刑或死刑犯,植入2012年香港狮子隧道失事大巴遇难的17个人的记忆,然后分批次的把这些植入记忆的人放到红巴上,被辐射 中超级病毒死光光后再换下一批次。
所以片里的人穿过隧道前“看到”了热热闹闹香港,一穿过去就荒无人烟。
其中一个死犯爸比是大领导,没能阻止儿子死刑最后只能参与该活体试验延续生命,但是注射了初步研究的抗体。
应 该男要求 其同为死犯的女友女也参与了,他们就是主角自行车男游梓池与阴沉女Yuki。
别的试验体都会死,他们不会,然后bug之类的,就会时不时的出现个幻觉(其实就是原本自己的记忆)……香港,中央政府,普选,这些元素都有后,怎么能少了阴谋论。
中央政府也实行了类似的棱镜计划——MajorTom,因为香港的此系统开发总监喜欢美国老牌歌手DavidBowi的歌就用了这个名字。
这个人工智能系统是不但能监控网络,还能日常生活 水电煤气 交通之类的(什么轿车地铁飞机不在话下,但是老土 红巴智能化不够,是不能控制的),更能检测核辐射超标后自动启动应急救援模式,疏导交通应急抢救(看到没,这么好的系统中央给了香港!
)但是,大亚湾事故时居然不知怎么了,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火上浇油……最后被政府关闭掉这个系统。
有坏的日本鬼子就有中日友谊万岁的好榜样——日本“盖亚”组织,细思之后他们发现想办法启动MajorTom,恢复被停用的诸多功能,就能挽救。
盖亚组织里,就有一个原男主的小学同学 胎记男,想方设法挽救男主,最终被试验体们误会被杀。
————我是佛与魔的分割线————在影视作品里,亚洲基本上算是和平的,没有什么外星人入侵,最多也就变形金刚喝着舒化奶来打打酱油之类的。
亚洲影视作品虽没有发展出欧美的大片,但是逐渐在讲故事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20年来港片坚持坚决不进步,乱乱糟糟打打杀杀的惯性思维仍未摒弃,当你看成龙童鞋的所谓第100部动作电影《十二生肖》……你就知道了一个所谓国际都市的影视作品是怎么坚持20年不进步的,不说也罢,哎。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 》 明明是一个电视剧,非要给截些片断出来说是电影,然后“票房超过一千五百万就拍续集“。
小说讲完了,你就知道了片子是怎么截的了:小红巴也不知道怎么的穿过隧道就香港空空的了,然后有人相继死去,紫斑的之类的,中间穿插个扰乱你判断的卖保险的女神什么天狼星之类的,还有对强奸犯的”民主“宣判,几个生化服的黑衣人,似乎有好有坏,然后是应该会开去大帽山吧,血雨腥风,The End!
这是悬疑?
这是流浪汉在垃圾桶里捡了一副扑克牌打斗地主,你只看了一个人的牌且最为主要的是扑克本来就缺20张!
拍续集的电影多了去,不说各种三部曲,就上下部的港片经典《大话西游》也没有这么样。
下面来说说槽点:1.大亚湾核电70%电是送给香港的,占香港总用电量的1/4,都TM荒废了还灯火通明的,超市冰箱餐馆的似乎都还好好的,仅仅是没人而已,电哪来的?
有必要这么拼吗,灯泡们?
2.日本的死犯们被植入的失事的17个香港人的记忆,人还是日本的吧?
那怎么这些人用着香港人的记忆回到了”家“里,照片之类的竟毫无违和感,他们看镜子里的自己与脑子里的自己一样吗?
3.写不下去了……电影的时间如此宝贵,却浪费在大量的所谓”推断“讨论上,能不能演的真一些,导演们,演员们,别拍了。
一部题材不错的小说,要糟蹋也拍电视剧,轻一点儿糟蹋吧。
4.本人实在不爱写些类似”到此一游“样式的影评,看着豆瓣里还是有评论的,看来误入歧途的还是有的,给其他人的忠告就是看看我的标题。
P.S这么长的片名,得配个长的标题。
5.一句话,评论香港、评论香港影片:有太多心,而又缺太多的力。
如果说陈果在《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以下简称《那夜凌晨》)所构建的时间敌托邦最后却以一种无法解脱的伤感来消隐是迷茫与无序的现实表征的话,那么在对“曾经光辉岁月”的某种期许中,2046的隐藏恐惧转变为2018的末日情怀,一方面是港人心魔难灭的孤岛情节,另一方面也是对近期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的回应与反思。
可以说,《那夜凌晨》是陈果对香港“本土性”的探索的又一次激进的创新,到2015年制作《我城》这部单纯、朴实的纪录片,陈果越发将关注重心从香港世俗民间的传奇与叛逆转变为抽象的集体意识和历史情节,更加增了文本书写的自主性空间(《我城》本来就是对西西构建的这一传奇香港文本的记叙,而《那夜凌晨》改编自流行网络小说,同样脱胎于文字),因此,吊诡的是陈果电影中曾经横冲直撞的“他者”开始转变为对主体公民的身份构建,论述、神话、故事、重叠记忆、身份共识,共同指向了妖魔化、浪漫化的香港中心论,在释放意义空间的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本土书写的自觉。
《那夜凌晨》中记忆、时间、空间的错位恐惧,也呼应着《我城》里西西那“悬浮未定”的香港表述。
其实,对于陈果来说,他越来越明白,多元化的香港本身就是一个悖论,香港人自身都无法拥有完全自给自足的本体性,也无法完全调和这些本体性背后的价值观。
在《香港制造》中,“伟大领袖”文革化的话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通过广播回荡在1997年的香港。
《榴莲飘飘》中新时期的大陆仍然如同改革开放前般的封闭与落后。
这些多元话语的出现,也许仅仅是建筑陈果眼中的独特的港式幽默,但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陈果对于宏大历史书写的无力,它们以一种实体的形态穿越时空,犹如挥之不去的鬼魅和无法理解的超现实戏码。
香港从来就不是一个善于制造精神神话的地方,那里更重视创造世俗的奇迹,因此《那夜凌晨》所营造的“蝇王”式的原始生存模型的确是个有趣的神话原型,这其中包含了政治诉求、环境压力、文化自觉等一众的潜文本。
可以说,《那夜凌晨》不仅仅是对当下香港从主体出发的呐喊,更多的是旁观者式的戏谑与思考,末日不在未来就在当下,这是外在环境的危机,更是内在心灵的危机。
在王家卫《春光乍泄》结尾,黎耀辉重返香港,快速急行的列车终于在“2046”停下,他们终于可以“重新再来”。
可是,香港历史的旅程还将继续,在列车之后就是红VAN,它将消失在狮子山隧道的尽头,从2046到2018,是恐惧感的提前,还是矛盾终于爆发?
真正的答案只能留给“麻木”的香港人自己。
《那夜凌晨》的结尾,载着一众人的红VAN孤独地从大埔驶向九龙,它会穿越到2046的未来,还是危机密布的现实?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答案也只有在现实的泥沼中跋涉的香港人自己才会知道。
《那夜凌晨》的文学文本极像wlx的《HUANG HUO》,小说中上演的那一幕幕疯狂的“剧场行为”,既在解构国家神话,又在后设历史迷思,在惊心动魄的末世画卷上渲染出一场“世纪末的华丽”。
《那夜凌晨》中出现的大亚湾核爆、“Major Tom”计划、“黑川社”实验,明显地在暗喻着福岛核电站、非典和2046(1984),而登上红VAN的那一车人也是极具代表性的香港普通市民,他们有独特的乐观天性,却也在自我中心中迷失,无法承担起“责任”与“价值”,所以也就被丢在了连接现实与未来的黑洞之中。
陈果故意要拍一部只属于香港人的电影,他舍弃掉了原著小说中大量的揭示性情节,观众对关键信息的出现感到疑惑,故事也没有形成封闭性的叙事,在原著小说“烂尾”的质疑中,陈果反而将这种特质“发扬光大”,但其中也可见陈果在现阶段“叙事”的野心在下降,他更在乎观众是否记住电影中的那些刻意设计的隐喻。
要说《那夜凌晨》中出现的隐喻,最明显的是对当下香港政治生态的嘲讽。
在面对危机时,众人还在探讨2017年是否实现了特首的普选。
在面对出现逾越法律与道德的行为时,私刑也是打着“公平、公正”的幌子,这也暗示出对所谓“港人治港”的悲观态度。
无政府主义情节在香港电影传统中由来已久,我们熟悉的香港武侠、黑帮等类型电影无不是对这种无政府主义情节的回应,这又一次让我们想起了那个既“失去记忆”又“悬浮未定”的香港来。
李璨琛犹如从殖民时期穿越而来的幽灵,在1997年的坟山中自杀,又在2014年的旺角复活,陈果构建的空城意象也因此完成了和历史的对接。
结尾血雨倾盆而下,是对“chi hua”香港最明显的象征,防毒面罩中的香港人,他们是否能真正走出谎言与冷漠,找到真实的自我呢?
《那夜凌晨》的血雨与《去年烟花特别多》中的烟花似乎都有相同的含义,它们都在暗示着宏大叙事下的渺小个体,如同《Space Oddity》的反复响起,诗意掩饰不了现实的残酷,也无法真正惊醒“梦中人”,集体诉求的基础还是认同与团结,从这点来看,那个不知所云的“光明”结尾还是有某些普世意义的,“春代”们,你们说呢?
不喜欢一部片子拍成上下部的做法,更不喜欢自以为聪明的政治隐喻
冲着林雪去看的,港片的节奏感还是很强很抓眼球,挖了很多坑实际没填,可能逻辑性并没有那么重要吧,重要的是表现一种港人情怀。借一辆红VAN将囿于现代的港人拉回之前香港繁华时万般思绪,充满目标干劲十足的拼搏对比迷惘的乏力,隐喻很多,表达的情怀也很多。
说实话我觉得很一般,但是结合时事就。。。
我知道它爛 但是莫名對上我胃口 PS一星給觸執毛的主唱 就是唱歌後死掉的宅男
如果什么都不想,它真的很幽默一下,如此的荒诞,喜欢这种黑色幽默。如果你要想,它不停的批判,没有文化,没有人性,没有王法,还我香港。总觉得,陈果和彭浩翔,两人怎么了,对调身份了吗?这风格根本就是彭的买凶拍人嘛。
急转直下。
群魔乱舞嗑药片 但是我竟然一直对其中某些片段印象深刻
好久没看过那么让人生气的电影了!九不搭八,癡燃線!
#TIFF13#能在罗马尼亚影院里看一部有中字的电影简直泪如雨下!说实话拍得不错,奇幻片,各种末世设定(怎么看都好像韩松老师的东西),就是前1个小时还不错的故事到后面就开始不明觉厉,看了对原著小说的剧透才明白设定真是让人呵呵呵,有删减是必须得,但费点心把故事编圆总行吧……
2.5 很久没有看到陈果拍出动心的好电影了。前面开始得太着急了,悬念抛出没有合理性,中间也很多坑没填,结尾缺乏力量和深度。改编得很港式,很时政。不过我还是守着从头看到尾了。
荒謬絕倫,也荒謬不過我們的世界,這個城市已經不存在了。究竟是預言,還是末日的模樣大扺也如此?我們遇上了瘟疫,以及各種因素下,此地早就一蹶不振了。
一听任达华说话就烦~~~
一开始我以为讨论的是“究竟消失的是这个世界,还只是我们自己”,觉得这个命题很有趣。故事讲到一半过后,我看到一群人捅一个人,又以为导演要讨论人性的恶,虽然没什么新意,但勉强还能接受。直到两个小时过去了,电影该结束了吧,但导演啥都没有讲!!所有的铺垫都是逗你玩儿呢,陈果你个死扑街!
【20210504】【重看BDRIP+英字】是到今日,或許還有不少看過這部片的人都期待續集吧?看來,只能靠著片中演員所塑造的角色來腦補小説。可以説,陳果這部片是“失聯片”中比較典型的一部。還是頭一回看的時候,更覺得詭異。現在反而覺得不少港產片一樣摻雜了不少硬膠的表現手法、對白和臺詞。如果嚴肅一點或許更好?【20140906】一看開頭,還以為是若松的《飛則天國,潛則地獄》。一如《去年煙花特別多》,N多的不交待。
虽然大家都在弹这部片,我也不是很了解陈果,但是这种丝带儿真是喜欢。卡斯亮眼,台词俗俚,又惊悚又恶心又逗比,脑洞开得填都填不满。
和小说没得比啊
拉一下分,看到要出剧版了先补一下电影。结合17、19、20年的事对比来看还是挺魔幻的,特别喜欢开头,后面挖的坑太多了没填上
好无聊,好在角色多可以随便拍拍
本来只想给两星的,看在陈果曾拍出过不少佳作以及他对港味港片的坚持的份上,加一星鼓励吧。一部B级惊悚片而已,制作水准比90年代香港的许多叁级片好不到哪去。本来还想看看原著小说的,看完影片之后,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了,就是一个烂俗的臆想的故事而已。
虽然没看过原著 这部也没有拍完 评价两极分化又严重 但是不能阻止我对这种调调的喜欢。失踪迷失的悬疑下面有人性的反思 荒诞的无政府自治和不明所以的追逐和血雨 尼玛这就是感觉 太棒了 把人心里的变态都激发出来了。陈果 求你拍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