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看完书就看了剧,作为一个喜欢书又喜欢剧的人,想聊聊二者的不同,和两个在剧中被忽略的角色。
01 书 VS 剧书和剧最大的不同,是两个案子的比重。
很多人对书的诟病,在于“书中书”、“案中案”用文字表达所产生的割裂感。
我也是——当跟着庞德进入现场,仔仔细细看了200页后,整本书、突然、硬生生的拐了个大弯。
要知道,这时,我脑子里站了123456个嫌疑人,每个人都有动机,每个人都行踪可疑,但一切还没有理出思路,然而,翻开下一页,居然又出现了123456个嫌疑人,每个人都有动机、每个人都行踪可疑。
人物众多,却到了一本书的中间才堆叠出现,体验感多少有点糟糕。
雪上加霜的是,我和Susan一样想着,既然都“案中案”了,既然人物一一对应了,那么,找到杀死艾伦的凶手,是不是就找到杀死马格纳斯的凶手呢?
嗯,并没有。
两个凶手之间的关联实在是……太没有关联了,看到最后,非常不尽兴。
和书相比,剧尽可能做了弥补。
首先,剧把艾伦之死变成了重点,小说案件则大面积删减,并且充分利用视听语言的优势,把两个案子融合到一起,增加Susan和庞德的对手戏,巧妙的减少了割裂感。
同时,对关键线索做了强化,凶手推断虽然还是靠脑补,但感觉合理了很多,要知道在书里,那些嫌疑人的烟雾弹真的就是烟雾弹啊- -关键线索隐藏得又深又碎……还有一些不错的细节改动,比如害死女管家的人做了改变、Susan收到的照片不是邻居、Susan的爱情/事业双抉择被提前等,这些改动都增加了主要人物的戏剧冲突,个人认为比书更好。
不过,也正因为做了很大调整,看完剧之后我有点小失落,因为很多人物删减后失去了魅力,尤其克拉丽莎·派伊和乔伊。
她们是这本书里为数不多代表“女性困境”的两个角色。
02 克拉丽莎·派伊克拉丽莎·派伊,死者马格纳斯的双胞胎妹妹,在剧中,她几乎没什么展示,和死者的冲突也就是丁格尔幽谷,但在书中,这个角色非常出彩。
首先,她是典型的、那个年代的“倒霉女性”。
因为是女性,还不是长子,克拉丽莎在父母去世后无法继承任何财产和爵位,不得不搬出从小生活的派伊府邸,靠微薄薪水过活,而她哥哥继承一切,生活奢华。
命运的截然不同,不过是因为“12分钟”,更重要的是,后来她得知,那“12分钟”并非天意,而是父亲的命令——因为她是女性,父亲篡改了出生记录,剥夺了她继承遗产的可能性。
对克拉丽莎来说,从忍受命运的戏弄,到得知真相,内心波折可想而知。
她有充足的杀机、无限的挣扎,书中对她的描写细腻精彩,以至于在我的嫌疑人list上,她排名第二
03 乔伊乔伊是书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角色,尤其到了剧里,首先,她变成了一个黑人,这让她的困境变得无比简单:肤色歧视。
但在书里,这个角色留下的余韵更长一点。
庞德介入案件是因为乔伊,而乔伊去找庞德是因为她深爱罗伯特。
在庞德拒绝帮忙之后,为了让罗伯特走出流言蜚语,她做了一件在1950年代非常大胆的事情:她贴了一张告示,告诉所有人,玛丽死亡的那个晚上,她和罗伯特在一起。
也就是说,她以自己的名誉为代价保护了爱人,她的勇敢在书里寥寥几笔,非常动人。
也因为如此,看到最后,你不得不为她叹息,她没有杀机、没有嫌疑,在充满秘密的村庄里勇敢又磊落,最后迎来的却不是好结果。
剧里对这两个人物的改变不影响观赏,但对我而言总归少了点东西。
不过总而言之,剧集值得推荐,而书也有它的优点,如果你喜欢细腻、缓慢、支线庞杂的推理小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因为,当看到“一场葬礼即将举行”,而村子里的人一一出场,为“那个东西”、“那瓶毒药”担忧、隐瞒的时候,不需要视听语言,你也能走进那充满谜团的现场。
喜鹊谋杀案 (2022)8.32022 / 英国 / 剧情 悬疑 / 彼得·卡坦纽 / 莱丝利·曼维尔 蒂姆·迈克穆兰但不得不说,见识到了英国的包饺子式结局,就算编辑的男友骗了她,冷暴力,但最后她还是跟着男朋友走了,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去异国他乡做自己不懂的酒店经营。
作家喜欢变位词,把女编辑苏珊一家的经历打碎融入到了他的小说里。
女编辑的父亲Max Ryeland变成了小说中的Magnus爵士(也就是死者),女编辑的父亲和保姆跑了,而小说中的爵士和女家教Darnley有外遇,更过分的是,这个名字是女编辑名字Ryeland的变位词。
她们的母亲Samantha被水淹死了,而小说中佣人的儿子sam也被水淹死了。
小说中三起凶杀案,佣人的儿子、佣人(从楼上摔下)、男爵(房子的主人,被人砍头)。
作者的书名和大纲也是抄另一个作者的。
他靠把身边人写到自己的故事里取乐,随意编造。
作家的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他不满意的问题,于是他把这个学生写为小说里的园丁。
编辑的男友Andreas Patakis是个希腊人一直缠着编辑让她放弃工作和他一块去希腊经营酒店,编辑没同意他就冷暴力。
他和作家曾在一所学校教书。
他还是作家前妻的前男友。
书中的案子是佣人的大儿子因为嫉妒杀了父亲送给小儿子的狗,杀死了小儿子,全都被母亲看到,因此母亲对大儿子严加看管,又害怕大儿子对自己下手所以写了一封信给伯爵详细说明了儿子的罪行,若她死了则伯爵会公之于众,以此来威胁儿子不要杀她。
但由于意外,佣人从楼梯跌落而死,她儿子去伯爵家偷信但未能打开保险箱,因此偷走伯爵的中世纪装饰物伪装成盗窃案。
后信件被伯爵看到后被他砍头,他返回书房在壁炉烧掉了信件,但没有烧掉信封,对比信封上的字和她母亲的字迹得出是母亲寄的信。
现实案件,作家得了癌症,恨透了要迎合世人的喜好写侦探小说,于是决定结束这一系列,并以九本系列书首字母组成变位的单词,从而引导读者发现侦探的名字是“愚蠢”(一个很肮脏的骂人的话)毁掉这套书。
但这会让依靠他的书存活的出版社倒闭,出版社老板读完最后一章后发现出版社不保于是藏起书的最后一章,深夜去找了作家,并把他从高楼推下。
并意外拍到了编辑的男友和作家拉拉扯扯,后来他把照片发给编辑希望她能收手不再调查。
最精彩的是书中的情节和现实中的案子双线并行。
虚实结合。
可惜的是变位词不是很懂。
女编辑的结局也不能让人满意。
本文来自公众号:天天追吧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作品《尼罗河谋杀案》已经被三次搬上大荧幕,但是最近一次的《尼罗河谋杀案》影视作品却表现不佳。
不过近期还有一部属于阿婆迷和侦探迷的快乐《喜鹊谋杀案》。
喜鹊谋杀案Magpie Murders
电视台BritBox 集数:6豆瓣开分8.3,算是不错的表现,评价人数也不少,说明热度也不低,值得一看。
卡司阵容方面:凭借《光猪六壮士》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的彼得·卡坦纽。
《魅影缝匠》中的莱丝利·曼维尔。
《王冠》第三季的牧师和《维也纳血案》里的max医生也参演其中。
《喜鹊谋杀案》改编自安东尼•霍洛维茨的同名畅销侦探小说,也是一部向阿婆致敬学习的作品,庄园奇案,童谣模板,古典本格推理,都非常阿加莎。
这部剧也由安东尼•霍洛维茨本人亲自担任编剧。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英国。
主角苏珊•赖兰是一名资深的编辑,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多年,她负责编辑出版的侦探小说《阿提库斯•庞德》系列,马上要出最后一部了。
这个系列已经出版了前八部,非常畅销,也是公司最重视的作品。
这天,她终于拿到了艾伦•康威创作的和本剧同名的第九部小说《喜鹊谋杀案》的初稿,迫不及待地打开读起来。
读到最后一页时,她却发现,这份初稿居然缺失了揭示谜底的最后一章《不能说的秘密》,这令她感到十分恼火。
而正当她气冲冲地来到公司,却被告知了一个的噩耗:《阿提库斯•庞德》系列的作者艾伦自杀了。
但是在苏珊看来,艾伦是不可能自杀的,疑点很多,于是便展开了调查。
而随着苏珊调查的展开和书中阿提库斯•庞德侦探的调查深入。
庞德侦探竟然出现在现实之中,与苏珊进行互动并给予她一些线索提示,帮助她揭开这个谋杀案背后的真相。
这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双线并行的案件推理,该剧通过镜头的切换对接实现时空转场做的非常自然顺畅。
而且对整体节奏的把控和人物的设定做的非常到位,可以说是继《神探夏洛克》之后的又一部优质英国侦探短剧。
除此之外该剧还展现了英伦田园风景,简直是破案剧标配,美到心里去了
《喜鹊谋杀案》这部剧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全面的侦探剧,无论是剧情推理,人物设定以及场景都做的非常到位。
如果是阿婆迷或者侦探迷就一定不要错过这部剧哦喜欢英国风光的也可以追一下这部剧。
本文来自公众号:天天追吧Get解锁追剧新方法!
喜欢追剧的都关注了。
超级喜欢这个角落
拖鞋好漂亮女主角真的好有魅力,第一集回到家扔了钥匙先喝一杯真的太舒适了。
冰块砸在玻璃杯里的声音,房子里没有第二个人的冗余,窝在书架里的单人沙发,真丝睡衣绣花拖鞋……总之一切都太美好了。
红色的侏儒敞篷小车车,配上美丽的乡间景色,扎上花头巾,马上要跃出悬崖了(不是。
和探案无关,但是好想大声对姐姐喊一句:别去克里特岛呀!
非常优雅的一部作品,“写谋杀案的作者被谋杀了”的书中书案中案式双线结构,两个案子本身中规中矩,但两个时空的穿插以及女主和侦探的交互呈现得十分丝滑,书内书外的角色相互映射也增加了一些乐趣,加上女主很有审美的衣品、利落精巧的配乐和英伦探案剧必备的乡村风光,整部剧看下来赏心悦目。
喜鹊谋杀案 (2022)8.32022 / 英国 / 剧情 悬疑 / 彼得·卡坦纽 / 莱丝利·曼维尔 蒂姆·迈克穆兰 剧里主要的几个角色在我看来都很有魅力,女主独立聪明有事业心有探索精神(私心觉得女主特别特别适合演马普尔,演技也特别好!
),侦探身形高大人却温柔智慧且礼貌有风度,作者艾伦的小男友又作又欠的但在书中对应的小助理贴心又可爱。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艾比这个人物,艾伦本身其实恶劣刻薄,而对着自己讨厌的人却又能适时展现自己的friendly,挖掘出对方的人生经历后,再恶趣味地把人写进书里。
另一方面,他一心只想写严肃文学可惜无人问津,创作的系列侦探小说却畅销大卖,因此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在新作中写死了笔下的侦探,作为编辑的女主比作者更爱角色,十分令人唏嘘。
同时本剧的编剧是福尔摩斯系列官方认证的唯一一个同人文作者,且创作本剧的小说原著时受到了阿加莎作品的影响,人物艾伦在文学追求方面又与同样写死了夏洛克的柯南道尔如出一辙,所以在剧中侦探的身上仿佛能奇妙地看到夏洛克波洛马普尔的影子,这种似有若无的联系让人在剧结尾看到侦探对女主说出Goodbye Susan的时候有种莫名的触动。
总之,除开双线不断交互的叙事方式,本质上还是经典的本格推理,且丝毫不吝啬把线索展现给观众,故事结构精致工整,双时空的转场不少但极其流畅不突兀,只有最后一集女主胆大包天一个人和凶手对峙的部分略微降智,总体还是瑕不掩瑜。
一个写侦探小说名利双收的作家一直厌弃自己的作品,因为癌症晚期决定结束自己最受欢迎的侦探系列,并在书中给身边的人都安排了一个相应的或愚蠢或凄惨的角色,正如他一贯以来的冷酷且刻薄。
这个不受欢迎的人突然死了,且小说的最后一章原稿也不翼而飞。
故事就在女编辑找书稿和书中侦探破案的交织发展中解开了所有的谜团。
故事有点阿加莎的味道(剧中女编辑也说作家抄袭阿加莎),情节逻辑很流畅,对白也是英国传统的尖酸刻薄的味道。
剧中印象最深的一幕与案情无关,是女主在姐姐的劝说下去医院见与保姆婚外情,抛弃妻女,三十年没见的爸爸最后一面。
一直不肯原谅父亲的女主看到父亲奄奄一息的样子,百感交集说出“我原谅你”,而父亲的回答是“没什么要你原谅的,我们一直很幸福。
但我为你感到遗憾,因为你一直没结婚,也不会爱上别人。
”硬核幽默,这也太英国了[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看破案小说,最激动人心的,便是揭露凶手的那一刻。
层层迷雾,多重破解,真相终于现出原形。
光想想就很痛快。
然而却有一部连载的侦探小说,好不容易熬到第六章,就要揭开谜底了。
第七章却不见了。
凶手,到底是谁——喜鹊谋杀案
艾伦,著名的悬疑小说家。
他笔下的侦探阿提库斯·庞德系列,已经出版了有8本,每本都是卖断货的畅销王。
终于盼来了最新力作,《喜鹊谋杀案》。
这也是庞德侦探系列的收官之作。
出版社编辑苏珊在收到复印本之后,迫不及待地连夜翻看。
正读到最精彩的部分,庞德准备要揭露凶手的时候,该死的最后一章,没了!
这下快把苏珊给急死了。
到了第二天,苏珊正准备到出版社问个清楚,却听到了另一个更大的噩耗:艾伦死了。
他还寄来了一封遗书,查出癌症晚期的他,选择自杀。
这也就意味着,丢失了最后一章的《喜鹊谋杀案》,找不到凶手了。
不仅心里不痛快,更要命的是,少了最后一章的新书,也无法出版。
出版社可能面临着投资商撤资,公司倒闭,所有员工都将下岗失业。
苏珊坐不住了,立马动身到艾伦家,寻找最后一章的下落。
艾伦有着写手稿的习惯,但苏珊找遍了艾伦的家,所有的手稿笔记本都不见了。
电脑里也没有留下任何文件,被删得一干二净。
与此同时,艾伦的“自杀”也充满无数疑点。
即便身患绝症,艾伦也没有理由坠楼自杀。
明明手里就有安眠药,何必要选择让自己粉身碎骨的方式呢?
那封手写的遗书,口气也显得十分生硬,不像是艾伦会说出的话。
而且信封上的地址,是用打印的方式。
苏珊怀疑,艾伦是被谋杀的。
到底偷走最后一章的人,会是谁?
谋杀艾伦的人,又是谁?
最后一章和艾伦的死,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联系吗?
性格孤僻、为人刻薄的艾伦,身边多的是恨不得他快点死掉的仇人。
比如艾伦的男友,艾伦才刚把他扫地出门。
还联系了律师准备修改遗嘱。
这还没来得及修改,艾伦就死了。
男友成为了最大受益人,继承了艾伦的大部分遗产,其中就包括这一大栋庄园。
还有艾伦的姐姐。
姐姐原本是艾伦的助手,帮他打字、复印、校对等等,工资还十分的低廉。
但艾伦却经常在姐姐面前炫富,讽刺她年纪大还没钱,只会靠他生活。
姐姐直接跟他闹掰了。
就连负责艾伦编辑的苏珊,和艾伦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们之间从不直接联系,只用邮件沟通。
从第一次见面,艾伦就对苏珊恶语相对,批评她不懂得欣赏。
更别提艾伦的前妻、艾伦的儿子、艾伦的邻居,甚至和艾伦仅有一面之缘的讲座学生……所有的人,都希望艾伦这个恶毒老头,死了最好。
而就在苏珊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了更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这些和艾伦结下梁子的每一个人,都没有避免地,被他写进了书里。
艾伦的男友,便是库德侦探身边,那个蠢蛋助手;
艾伦的姐姐,对应了小说里男爵那个大龄单身还一事无成的姐姐;
艾伦的邻居,在书里是天天和男爵作对的难搞邻居;
在讲座上顶撞了艾伦的学生,也被艾伦写进了书里。
是一个有盗窃癖、却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价值的大胡子园丁。
最让苏珊感到崩溃又窒息的,是艾伦把苏珊隐藏了多年的家丑,也给写进了书里。
实在是把苏珊给恶心坏了。
更让人有些震惊的是,艾伦的死,跟书里的谋杀案有着极大的相似。
在小说里,接连发生了两起死亡事件。
派伊府邸的管家,玛丽被发现从楼摔下身亡。
村里都在谣传,玛丽是被自己的儿子罗伯特杀害的。
过了没几天,派伊府邸的主人,马格纳斯男爵也死了。
男爵是被人砍头致死,经过庞德侦探判断,是熟人作案。
男爵在送人出去的时候,被凶手拔剑砍死。
和艾伦一样,男爵身边也有着无数的仇人。
先是男爵的妻子。
男爵曾经出轨了儿子的家庭教师,妻子在全村人面前颜面尽失。
妻子曾对男爵放出狠话:“我发誓,总有一天我要捅死你,即便会导致我自己吊死都无所谓。
”
其次是男爵的姐姐。
因为土地开发的事情,男爵和自己的双胞胎姐姐闹得不可开交。
姐姐甚至还给男爵写过匿名威胁信。
还有派伊府邸的园丁。
在男爵死前一天,发生了一起入室抢劫案。
男爵的所有珍藏品全都被偷了,没有看管好的园丁被男爵一顿数落,充满了十足的怨气。
管家玛丽的儿子罗伯特,也非常讨厌男爵。
母亲对于男爵的崇拜和言听计从,让他觉得十分厌恶。
而且早在13年前,罗伯特的弟弟山姆, 溺死在了派伊府邸后院的湖里。
罗伯特始终觉得,是因为男爵举行的寻宝活动,害死了弟弟。
看到这里,苏珊恍然大悟——这就是为什么最后一张不见了的理由。
“因为最后一章泄露了秘密,答案就在书里。
”
只要找到了最后一章,男爵的死、管家的死、艾伦的死全都可以被一一解开。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线索在苏珊面前铺展开来:有个人告诉苏珊,艾伦抄袭了自己的作品。
他曾经参加了艾伦的一次讲座,把《喜鹊谋杀案》的故事大纲完整地告诉了艾伦。
就连名字,都起的一模一样。
在艾伦的葬礼上,前妻告诉苏珊,她曾经和苏珊现在的恋人交往过;苏珊还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照片里是案发当晚,天台上的艾伦与苏珊的恋人……嫌疑人越来越多,但真正的凶手,却只有一个。
剧集改编自同名悬疑小说,豆瓣评分8.3。
原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也担当了剧集的编剧。
当年,小说一出版,就横扫日本五大推理小说榜单冠军。
安东尼·霍洛维茨还是有史以来唯一被柯南·道尔产权会认证的,续写福尔摩斯之人。
《喜鹊谋杀案》 充满着浓厚的古典推理气息。
故事发生在了上个世纪50年代,那正是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
作为案件背景的“喜鹊童谣”,致敬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童谣谋杀案。
包括在剧集中,也多次提到了阿加莎的名字。
虽然这是一部“很阿加莎”的作品,但“案中案”的双线模式,却在剧集改编中有了更丝滑的呈现。
小说家虽然死了,但他笔下的侦探,却“活”了过来。
在现实中,面临着最后一章丢失和作家死亡的苏珊,破解困惑的方法,便是与书中侦探的对话。
即便苏珊讲的,是现实中艾伦的死;庞德侦探讲的,是小说里破解案件的关键要素。
他们明明各讲各话,却恰巧能在不同的问题上,达成同一思路。
就像当苏珊开着车,对于到底凶手的作案动机充满疑惑时,庞德侦探说道——“恐惧、嫉妒、愤怒和欲望。
经验之谈,极端人类行为,最终都会归咎到这四种情感上。
”
所有的人都会撒谎,这就是调查谋杀案的本质。
“现实当中,能让一个人要动手杀另一个人,理由并不多,但被背叛的感觉,信任被摧毁,确实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
那些“对话”的时间,也成为了剧中苏珊破解艾伦死亡真相的关键点。
这便是《喜鹊谋杀案》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它没有惊悚的画面,也没有惊人的反转。
也不像社会性悬疑剧,不曾揭露什么黑暗,也不希求改变社会。
它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但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破案的线索。
不到最后一集,你永远猜不到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这才是悬疑推理真正的乐趣, 不是吗?
*本文作者:D
人物刻画方面 女主的职场刻画犹如当代偶像剧 对编辑的刻画等于没有刻画 你想想她做了啥不可替代的资深编辑工作?
读稿 找遗失章节 没了 那段和作者争论正序好还是倒序好真笑到我了 犹如谢亚龙靠叉腰肌拯救国足感情线也相当狗血 床戏 撒糖 放弃工作跟我回老家 撒谎 分手 再和好 太庸俗了 写不好可以不写回归案件现实案件相当无语 稿件撒谎晚一天拿到 让经手人离职。。。
嫌犯真的觉得这骗的了人吗?
这不是一戳就破的谎言吗?
居然戳到最后一集才发现。
稿件也不销毁 就藏公司等女主来找 找到再烧 就是玩 发威胁照片公司发 怕你们找不到 嗯 十分精彩的案件 书中案 对现实案件几乎毫无影响 除了表明被害人性格恶劣 把身边讨厌的人写进书里 还有表明他讨厌写悬疑小说以外 没有任何意义 对现实案件毫无影响 穿插拍摄纯属故弄玄虚 且毫无意义再看书中案本身 通通都是猜测 嫌犯所谓毒狗杀弟是个变态 且作案被母亲看见 全都没有证据 要想证实全是因为那封信 但信呢?
信了写了啥?
不知道!
烧了!
现有证据只能证明有一封嫌犯母亲的信 且被烧了 会不会是通奸自白?
会不会是写女主人的坏事?
会不会是写受害人姐姐的故事?
但所有人都相信这是写嫌犯的杀人过往 开天眼了因为是金发碧眼白皮肤 所以这种东西也是佳作?
(文/杨时旸)在这个每个人都急于输出的时代里,最不乏听到“xx已死”的声音,什么“摇滚已死”“诗歌已死”“电影已死”,似乎他们都是悲悯的先知。
其实,哪一个都没有死,那些急于给所有事物宣判死刑的人,无非盲人摸象般看到某个事物变得不再那么热闹,就自作聪明或者标题党般地给予了定性,在这样的陈词滥调之中,只看过几本推理小说的爱好者习惯于摆出一副老油条的面孔声称“本格推理已死”。
但最近这部大热的《喜鹊谋杀案》几乎回敬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此之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那些经典作品被一次又一次翻拍,大银幕上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小屏幕里的《灰马酒店》《无人生还》,大都口碑不佳,偶尔有一部评分亮眼的,也都因为对于演技与角色刻画的局部肯定,总之,大多数人都已经认定,从情节上和整体设计上讲,这类“黄金时代”的推理游戏注定再玩不出什么新花样了。
所以说,在这样的预判上,《喜鹊谋杀案》的出现绝对是一次惊喜。
这是一部非常“阿加莎”的侦探故事,改编自英国作家安东尼·霍洛维茨的原作。
无论罪案本身,推理模式,故事模型,人物设定,一切都几乎沿着黄金时代的原教旨主义延续下去,它既对阿婆致敬,又让阿婆还魂。
而说到这个剧集的拍摄方式,它几乎挑衅又得意地向人们展示,看,谁说本格已死?
如何评价《喜鹊谋杀案》呢?
聪明。
推理小说发展至今,为什么本格、密室、诡计等等那一套东西逐渐显得差强人意?
无非是因为那一切在完成了最初的惊艳亮相之后,迅速陷入了自我重复,并且沦为了一种脱离于现实世界的脑洞游戏,那些“不可能犯罪”愈发变成了纯粹的智力炫技,而侦探小说本身,除却娱乐功能之外,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让人们看见了那些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没有被注目过的罪恶,让每个人流露出竭力遮掩的另一面。
所以,它需要一种与现实若即若离的微妙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社会派、冷硬派逐渐占据了上风的原因,社会派的冷酷与真实更像成年人阅读的东西,而不是孩子的恶作剧。
而《喜鹊谋杀案》显然已经将本格推理的优势与问题看得清清楚楚,而且想好了对策。
那么,对策是什么?
那几乎算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用本格最大的问题破解问题本身。
本格在当下读者、观众心中最大的问题不是悬浮吗?
不是罪案设计显得刻意吗?
那就让悬浮的更悬浮,在刻意之上更刻意,而不是欲盖弥彰地故作真实。
换句话说,你们不是都已经把本格推理的那些诡计和模型烂熟于心了吗?
不是都觉得无非一场戏吗?
好。
那我们就让一切更像一场戏。
所以,这个故事采取了一种套中套中套,戏中戏中戏的结构。
先设置一层故事,主角是一个出版社的资深侦探小说编辑,再设置一层故事,与她合作的畅销侦探小说家意外死亡,又设置一层故事,小说家创造的畅销侦探系列终结篇中的未结悬案与即将辞世的主角。
你看,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套娃,最内里的一层,展示一个最标准的本格推理故事,外面的两层既负责巩固——罪案又叠加罪案,又负责消解——外部的故事是当代的,当下的,在我们身边的,它足以为那个设定在久远以前的传统本格故事解腻。
于是,它有效地把一道传统老菜进行了改良,没有喧宾夺主,没有四不像,脆爽的脆爽,醇厚的醇厚,陈旧的浓油赤酱还竟然有了些小清新的色泽,典型的用降维的方式升维。
再加之,这几层故事中的不同角色由同样几个演员出演,那些交织、反差、互渗又氤氲出别样意味,让一场死亡映照另一场死亡,让一重悬案衬托另一重悬案。
最终,让一个可复制的类型故事显露出了几分独特的作者性,哀婉、悲怆又隽永。
侦探小说,尤其本格派的侦探小说会给人一种微妙的冲突感——直面犯罪和谋杀带来的刺激和隔岸观火应对那种刺激的安稳。
就像《喜鹊谋杀案》原著中所写的那样,“一瓶红酒,一包家庭装的烤干酪玉米薯片配一罐萨尔萨辣酱,旁边放着一包烟,雨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玻璃窗,还有一本书。
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吗?
”这就是大多数侦探小说迷的真实写照,也精准地总结了面对这部剧时的观剧感受。
《喜鹊谋杀案》是一种思路上的成功,保持本格类型的本分,又在叙事方法上显得超脱与超越,这远比那些辛苦地在谜题本身打转,只能靠打磨角色演技去重新争夺新观众的笨办法要巧妙太多。
从某个角度去看,《喜鹊谋杀案》总会让人想起去年那部热门短剧《公寓大楼里的谋杀案》,同样颇为古典本推理格式的故事,同样做了既保护内核又解构技法的叙述改造——把谋杀案置于一群热衷于真实犯罪故事的播客制作者中,那案子一路走到最终,其实已经没人关注到底谁是凶手,而都在看那一群合力破案的邻居各自怀揣的孤独与失意,以及最终赢得的友谊和温暖。
这几年,英美剧通过一些形式上的变幻,拯救也解放了很多题材,比如没有画面、只有声音的《骇人来电》也是个让人惊艳的例子。
它完美解决了幻想恐怖故事中,如何为恐怖意象赋型的问题。
它用最干脆的减法从根本上彻底将问题本身取缔了。
所以说,没有什么无法拯救的题材,本格推理也并没有“死”,针对这种类型不是不能用,而是如何用,如何化用的问题。
(本文首发 北京青年报 专栏)
剧比书好看,我先说了。
不谈探案剧情,聊聊这部剧让我觉得特别舒适的地方,就是对未婚独居女性的友好。
苏珊女士看上去是奔四或者奔五的年纪,有喜欢的工作,固定的伴侣,自由的亲密关系,漂亮的房子。
插一句好喜欢英伦的室内装修,满墙的书,满屋子的书。
整个人看上去非常放松自如,完全没有被年龄困住,就是一具年轻的灵魂。
剧里一丝一毫都没有谈起这些,这就是她们正常的生活状态,而我们却要为之斗争和追求。
尤其喜欢以下几个情节设计。
1.收到晋升CEO的Offer后,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喜不喜欢,能不能胜任,而不是其他世俗理由。
2.父亲从小抛妻弃女,年老后躺在病房想和解。
苏珊自始至终都选择不和解,姐姐劝她希望她放过自己,和自己和解的时候,我真怕最后落入俗套,但是Susan没有,听到父亲去世后也只是感到意外的哦了一声。
我不理解有些剧和书非要设计一些释怀和原谅仇人(通常就是曾经的亲朋好友)的情节。
什么面对过去原谅对方就是放过自己,统统都是屁话。
3.和姐姐沟通时情绪略微失控,冷静后该道歉就立马道歉。
4.没有把男性伴侣的未来规划强加给自己,没有牺牲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成全对方,不妥协。
好想和苏珊女士在她的小公寓里喝一杯。
虚构中的虚构,同样的演员演两条线,结合得很巧妙,解谜部分也很有意思,一口气看完了。
好看的点在哪?
案中案的故事多层嵌套结构太牛逼啦。
剧里的侦探小说,作者本人嫌弃它,但编辑是真的爱它,不知道为什么很感动。
案中案的形式好,影视化后更好,两个案子,大概因为现实中的作家太差劲、我对文字游戏也很讨厌,所以感觉一般,反而书中的谋杀案,隽永神秘,很得黄金时代推理小说之味,非常喜欢。
没什么意思,这个编辑苏三打一开始就对作家的死毫不关心,她只想找回小说的最后一章,知道谁是凶手,然后靠这本书的销量当上出版社的CEO,所以本质上还是利己的。作家那条线也没什么新意,功成名就的上流人士被周围的所有人唾弃最终死于非命,这种戏码放在剧本杀里都不好卖票。没劲,浪费时间。
故事很阿婆,但是很好看。被所有人讨厌的人渣作家很典,书中和现实中凶案的凶手,相对来说书中的更不容易猜到
两个时间线,书里和书外,滤镜、衔接、转场都做得很好。饰演书里侦探的气质真好
双线敘事結構 現實中小說作家被謀殺案和書中案兩個時空切換絲滑 硬傷是內容實在有些枯燥 感覺既不懸疑也沒什麼推理。
感谢这部剧让我实现了早睡
看不下去
开头精彩,结尾草率。
对这种“我明明可以靠才华做出一番事业的,却为了金钱日复一日地写这些垃圾”的拧巴心态我是不太能理解的~~~~
原来看过原著了
相当无聊,女主角是老太太还有船戏和浪漫爱情这件事有点疲劳
女主角或有精神分裂症状
最后一集挺给力的,就是过程太慢了,编剧作者的另外一部作品战地神探我就觉得节奏很慢,虽然他改编的阿婆剧本我都挺喜欢的,但他本人写的作品我可能就不怎么喜欢了,以为女主最后一对一凶手时会凭借智慧和气场全身而退,没想到还是被反杀,然后靠着主角光环幸存
案中案的设计还是挺亮眼的,可惜两个案件都是幼儿园版阿加莎的水平;btw老阿姨探案就是这么招人喜欢!
3.5
看完宣发得轰轰烈烈的《尼罗河惨案》才看了这部名不见经传的《喜鹊》,请肯尼斯布拉纳务必来看看在当代视听语言的发展运用中该如何改编阿婆作品,否则还不如不改 老老实实拍成古典叙事的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