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叶伟信这个名字,也许从此就镌刻在了心里。
大导演有时候并非大导演,这个称号往往来自他们善于大制作电影的创作,或者大故事大场面的驾驭,但是往往在情深之处,他们表达得粗糙,或者显露斧凿之痕,过犹不及,没有真正抓住人性情感的真实,总无奈地留下一丝挥之不去的遗憾。
然而叶伟信,他对于情感细节的拿捏,对于情节气氛的营造,对于背景音乐的运用,都独具慧眼,很见功力。
《old man down》孟先生回忆爱人时候,这是这首凄美哀婉的钢琴和箫的合奏曲,升华了这段情节,仿佛蒙上了一层浪漫却哀伤的面纱。
《opening》开场曲,轻唤的女声,有种梦幻的声线,鼓声的加入,加强了音乐的动感,转入一种冉冉蓬勃的感觉,接着小提琴的加入,再一次把气氛推向了更深处,仿佛像故事迎来了层层磨难之后的圆满。
《两个人的烟花》这首更是黎明的代表作,出现在故事欢喜圆满的结局,这首旋律动听的粤语歌,歌词甜蜜,加上黎明低沉深情的演绎,配合结局周谦辛小月在摩天大楼圆口观景窗深情相拥的画面,影片一下子洋溢出一种浪漫幸福的空气,仿佛把观众的味蕾都染甜了。
更有《月亮河》这样弥漫淡淡哀伤追忆的纯音乐,正好符合电影的情节发展。
有一段台词很有印象:“也许一开始我们就相爱得太容易了,进展得太快了,关系发生了太多了。
”之所以取题爱情的路途,正如爱情的路上总会有磕磕碰碰,甚至分分离离,但这都不能淹没爱情的路途,真正的爱情总会在峰回路转后圆满地重生。
菲之爱,同余者何人啊?!
坚持王菲&黎明:绝配一样都是北京混大香港发展,一样孤独的眼熟,菲的眼熟带有不安与灵动,黎明的眼睛很看似平静,暗藏骚动。
绝配绝配!。。
只是现在看来是乱点鸳鸯谱了。。
大城小事的故事情节很兜兜转转,典型都市片,周傔的角色我不太喜欢,过于懦弱不强烈的个性让人不痛不痒的。
菲的角色是婚庆策划哦,o(∩_∩)o...好像不像呢。
影片里他们分手那段情节两个人心情刻画的很写实,就是王力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脑袋都是你,心里全是你”眼前面对的一切街道景色都充塞着ta的记忆,他们的快乐曾经。
还有,原来分手真的可以很平静,没有大叫大哭就割裂的那么彻底,一个城市,一样的忙碌呼吸,不闻不问,不见面不承认想念..和好的大结局是在预期中的,这点上没有悬念。
记得那年我特地跑去游乐场玩了高空弹跳球,= =没有剧中那样刺激,只是直犯恶心...
再次感叹一下为什么两部对我来说意义很大情怀很浓重的电影,《玻璃之城》和《大城小事》都出自黎明,这个一直让人觉得没什么明显特色的天王男人。
泡的两个妞也是唯两个我一爱就爱了十几年的火像女神。
《玻璃之城》里的黎明是带着射手座大男孩的狂放不羁以及张婉婷老港味道冒险奋进精神的,韵文对港生那清醇如水又充满风情的回眸一笑真的像那颗血红的朱砂痣,印在了戏里的港生(也许还有戏外的黎明)胸口二十几年,到了伦敦的望远镜里,跨年的烟火里,直接抱入了下一世,仍在她躯体。
《大城小事》里的周谦医生则是温文儒雅之至的上海男人,他体贴他绅士他优雅他穿棉布T恤和棉布长裤让人觉得温暖斯文得不得了,但他在狮科北京女生的直接和强烈下显出了懦弱和潮水般的暧昧不清。
因此看似坚强果敢的小月说,连分手我都帮你说了,你还要怎么样?
王菲的脸是多像大猫啊,以前还不觉得,在刘海黑直发下特别明显特别倔强。
我们相爱太快,关系又发生的太多。
如果时间一直走得那么快,我怎么对你依赖?
第一次看《大城小事》应该是05年,中学的时候王菲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女神。
记得当年没怎么看明白整个剧情也在日记里记下了小月在新天地广场大屏幕中天真而无所适从的眼神。
十年后的今天,我如愿长成了像小月一样穿着小西装和职业套裙的年轻女子,虽然我没有faye的高挑长身段,看着她这么多年无论唱与不唱,结婚与不结,始终那么潇洒出世,感叹自己果然从小有眼光。
这月的vogue封面也是她,很久没买时尚杂志的我仍然像当年逢菲碟必收的小粉丝,屁颠屁颠去收了最早的一本。
moon river是经典的,try to remember也是经典的,电影放完,虽然只是场mv式的上海烟花和港式烟火,仍在外滩的夜空和维港的水面,给这两座我热爱的商业城市点缀些许温情幻想,给人无限念想。
圣诞前夕,翻出《大城小事》来看,因为同名的歌实在太有名,便觉得电影也该是很好看吧,再加上之前被《堕落天使》里的黎明crush到了,对这部着实期待很高。
但很可惜,王菲和黎明,两类颜值巅峰却互不搭边,即使分手后再相聚的戏码,也没擦出任何火花来。
94分钟,像是拉长版的音乐mv,画面唯美,面容模糊——如果真压缩成一部mv,倒是可能非常惊艳。
起初,我以为是黎明自导自演的片,在我的刻板印象里,演员初次做导演,往往因为自己的某种执念或情怀,导致成片风格化严重,要么惊艳,要么一塌糊涂,这部大概倾向后者多一些。
后来发现黎明不是导演,而是监制,不过参与度颇高,也算大致符合我的刻板印象。
我猜《大城小事》的戏核,应该不在王菲或者黎明身上,而是不久于人世的大富豪孟老先生,自知天命,在最后的生日前带黎明去小酒馆,回忆当年红极一时,夹给他小笼包,给他酒里倒一滴醋来治感冒的歌女。
这是黎明从一个朋友那里听来的真实故事,所以真挚,所以打动人,即便转念一想,还是杜十娘与负心汉的故事。
而分手后再相见,再走到一起的男女主,不过是为了把这个真实故事嵌套进去、让观众出乎意料的虚套子。
所以会觉得,即使王菲黎明如此姣好的面容,也还是模糊的,他们是曾经无法善终的情侣的叠影,望见了双重宇宙里另一种可能,于是不妨规避,不妨再相逢一试。
可是真的改变了什么,似乎也没有。
借用某某某在喜剧大赛里的名言——“没有人物弧光”,他们只是影子。
我觉得黎明很可惜的一点是,他请来了王菲,却拍了一个太泯然于男性印象中的女孩儿。
这个斜刘海长发的女孩,可以由任何一个人来扮演,分手了避之不及,有闺蜜帮忙出气,要复合会设计倒计时寻人的考验。
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完全就是直男的想象,普通到你从人群中真的拽一个普通女孩子出来,都比这里更鲜活。
要还是《玻璃之城》里的舒淇,或者杨千嬅,或者张曼玉,倒还更多些不折不挠的娇憨可爱。
另一方面,我觉得王菲也没好好演,甚至都懒得给这样的情节唱一首插曲。
爱情不过是一场烟火,爆发,上升,绚烂,然后坠落,熄灭。
再美丽的故事,也会随着人的老去而老去。
除了你,没有人会记得我对你说过我爱你。
而除了我,谁也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
你也不知道,我是如何亲手剖开自己的心,然后把我们的故事埋葬在里面。
也许当我白发苍苍时,再次听到那首老歌,心还会像原来那样悸动。
如果忘记一个人会像从手机里删除一个联系人那样简单,这个世界会轻松很多。
如果我们从来没有见面,我们的生活也会平静很多。
本来很简单的事情,被自己搞复杂了。
不过是一场烟火表演,结束了,就是结束了。
再努力的寻找,也只是一片灰烬……
守着网络蚂蚁近3个小时,终于让这部片子安然无恙的到了E盘上,然后播放,一个半小时结束。
细细回味下,并不记得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情节发生。
整部片子都如同一杯茉莉花茶,什么都是淡淡的,嗅觉与味觉经历的一切都是不温不火,而喝了这杯茶后,得到的惟有淡淡的暖意,还有口齿间些微的余香。
故事情节很简单,不过是讲述在上海这所“大城”里的一对经历感情转折与考验的男女从分到合的故事,确实是小事而已。
因此编导在处理上似乎也有些故意要把情节作为小事来淡化,(黎明的编导处女作?
),舒缓而平和的把这个故事娓娓道来。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篇的音乐,漆黑夜色下一切都若隐若现,而此时的音乐却是一个女生的吟唱,是舒缓但有些激烈的节奏,如同我们隐忍的感情。
我一直认为这段音乐是整部片子唯一的亮点。
接下来便是男女主人公在餐馆分手,相对而坐,讷讷无言,这时窗外有两辆轿车相撞,二人齐刷刷地回头,像从某个很深的梦里惊醒般,所有的惊心动魄和刻骨铭心不在主演的脸上,而分手的惨痛一如轰然相撞的汽车,赫然在目。
整部片子基调是宁静的,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气息,所有的情节发生的地点都是有些偏僻的场所:里弄,富商的别墅,夜晚的快餐店,还有高层建筑的一个角落,即使是有很多人存在的情况下也没有嘈杂的人声,本该人声鼎沸的上海,在片中静谧得宛如童话。
关于这部片子的男女主角,两个天王天后级的人物,一度是宣传时的卖点。
就角色本身来说,和黎明王菲是相称的。
黎明的形象决定了他所能够扮演的角色,无论是最初的《玻璃之城》,《甜蜜蜜》,还是近期的《无间道3》与《双雄》,他一直是个相貌平和敦厚气质温柔,带着很浓书卷气的男子。
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亦舒笔下的家明:云云众生中的一员,日复一日的生活磨平了他的激情与向往,但内心里仍然有澎湃的感情,神情中有不经意的温柔。
也许并不让人印象深刻,却让人温暖塌实,值得信赖。
王菲的形象具有典型的都会女子特征:美丽,有些冷漠,所有事情藏在心里,即使已经肝肠寸断,也决不在人前掉泪。
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她的表现平平,她的角色本来是需要更到位的表现,是即使神色淡漠但眼神却可以泄露感情的女子。
她一贯漫不经心的神情用在这部片子里无疑是有些尴尬的。
她“无所谓”式的表演,只适合那种看上去大大咧咧,但却爱得很隐蔽的角色,如她在《重庆森林》中饰演的阿梅。
因为偷偷地爱,所以在不经意间的流露才让人怦然心动。
近年来编导似乎都喜欢采用烟火的场景来烘托气氛,最开始觉得浪漫温馨,看的太多太滥便已视觉麻木。
而安妮宝贝“爱如烟花只开一瞬”的理论对我印象很深,所以往往看到影片中出现类似场景便觉无限悲凉,总感觉这对一对相爱的人来说是不好的预兆。
因此看到黎明和王菲两个人站在饭店高层俯视外滩夜景,面对无数烟花缤纷散乱的时候并没有感动。
这里原本属于片子的高潮,却因有些泛滥的情节减轻了感染力。
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满喜欢《大城小事》,因为个人偏好,我一直对于这种情节舒缓,有些“追忆似水年华”意味的片子都很情有独钟,比如《似水年华》。
而片子中洋溢的温情与宁静也对了我的胃口。
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这么大,神经无法承受太激烈的冲撞,这样温情脉脉的片子,刚好。
这是一部看着看着会让人睡着的电影,要不是想看看不同角度的上海,也许看到一半时就睡着了,但快到结束时我还是睡着了。
王菲还是一如既往的漂亮,不过没有她的歌唱得漂亮,我还是喜欢她冷酷的样子。
金茂楼顶俯瞰浦西的夜晚和白天;街头长满翠绿叶子的梧桐;新天地;上海毕竟是个生活的城市,那么多美景不属于普通人。
这部电影怎么在豆瓣上才6分呢,04年王菲人气那么高,应该有一些苦情的女大学生爱上这电影吧。
我看这部电影时一点都不苦情,是个还算年轻的混蛋。
我在影院里使出种种手段逼她说了几个字,不如分手吧。
电影看到一半我们就出来了,她满脸泪水,扭头独自过了马路。
我戳在那呆望,那灯火叫一阑珊。
后来,我一直记得这片子,印象中它的音乐还有画面把氛围渲染的非常好。
有几次人多的时候我试图一起把它去看完,但都没能成功。
今日发烧,躺在沙发里汗流浃背,我把它看完了。
这片子节奏很慢,而且前半段的氛围可以说是忧郁的都有点压抑,难怪我当年在电影院会如此急躁。
试想,要是当时是个喜剧片,或者看完,我就没那么快分手了。
但我喜欢这种电影的调调:镜头里的人很少,根本不像一个“大城”,人多了就没办法拍纯情电影; 人物间的关系很简单,每个人都很美好。
画面干净,色彩浓烈,时不时整点冷风落叶啥的,味道全出来了。
今天找片子时才知道是叶伟信作品,他不错的。
黎明参与监制制片,这也很配,这部片子就和他给人的感觉一样,慢慢腾腾的。
如果你有时间,不急躁,这是一部可以让你享用的电影。
成功的爱情片,往往会让没享受过恋爱的人心怀向往,憧憬 那令人砰然的破碎感,从而从泪腺中挤出一线液体,放纵久违的 感伤。
那种贴近生活的感动,能将观众包容其中,令自己成为主 角,演绎剧本后的真实。
如今的片子大多走煽情路线,将爱情唯美化而不生活化,仿 佛一堆钞票一筐玫瑰几团烟火就可以说明爱得与众不同。
其实不 然。
剧本的简单,形象的单薄,人物的无力,让人一看就知道是 在生搬硬套。
就拿新出来的《大城小事》说,故事简单的令人寒心。
两个 人分手了又最终走到了一起,其中牵强的引入个别人物让人摸不 到头脑。
黎明在里面的演技还是没有变化,依然保持固有的呆帅 形象,真要说有提高,那就是在与王菲对视时眼睛会发光了。
王 菲身材还是那么好,把小月这一形象刻画得和自己一模一样,或 者说,小月就是王菲。
不知道当初菲姐对窦唯说分手时,是不是 也像剧中演得那么派,“你放屁!
”之后会不会在人后落下不舍 的眼泪。
整个片子下来唯一感到满意的是摄像,如同年前“欣赏”过 的一部烂片《绿茶》一样,电影的色彩很到位,温暖但不做作, 柔情但不妩媚。
音乐在影片中充当的角色好比男女主角的影子,可惜的是这 《大》中的音乐通过一些改编润色,反而让人觉得不舒服,如同 看到出席晚宴的男人穿着燕尾服走在大街上,你不能说不可以, 但就觉得别扭。
可能是因为享受大餐过了头,口味挑剔得让自己也感到吃 虽然近几年港片描述爱情的不少,但合胃口的几乎没有。
不管是 将漫画图本改编成三维电影,还是将江湖偏方帖出来充当武林奇 药,片商都不能找到言情片的出路。
倒是韩国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从电视剧到电影将国内观众一网打尽。
且不说韩国电影如何利用朦胧的色情镜头吸引我们观看,其 剧本及影片结构的处理都十分讲究。
蒙太奇已经成为导演信手拈 来的技巧,但让人眼花缭乱的时间排列确实对观众提出了挑战。
年前的《无间》系列跳出了港片的泥潭实属不易,也望我们自己的电影事业早日冲出迷茫的怪圈,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来。
话说至此,或许很多人觉得我是在“开黄腔”,那么我们还是抛开影片,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情呢?
其实,爱情就是模糊不清的。
jiafei 2004年2月18日
八月中旬,天气竟就凉了。
暑热一退,便觉清爽。
而心中烦躁退去,却又觉空落。
总是念起了点什么。
杜甫想念李白,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他不说我念你了,他说,那天边的秋风又起了,远方的你在想什么呢?
周末就看了一部电影《大城小事》,剧情简单毫无悬念。
王菲很美,不是柔媚的,不是甜美的,而是有棱角的精致。
她的声音带着温婉决绝的穿透力。
黎明看上去就是时下很流行的暖男的样子。
镜头在上海兜兜转转我第一次发现我生活了近两年的城市尚有此般风情,如美人一回眸的温柔,令人流连痴醉。
爱太容易,分手也太容易,回头却不容易。
“我爱你”三个字好容易,难的是“对不起”。
爱是盲目的,爱也是会伤人的,仅仅有爱是不够的。
若在爱中多点理智和尊重,那么双方都会更舒服。
电影想说的却没那么多,只像一个古老又现代的童话,一段有情怀的MTV,一部有态度的纪录片。
你看青藤爬上灰色的墙,带着老花镜的白发老翁讲述年轻时流连过的惊鸿仙子。
你看王菲穿着套装走过新天地的石库门,若有若无的历史在她身上复活点染起沧桑和悠久。
Moon River的音乐不时响起,摄影迷离优雅,气氛始终营造得很好。
有点不和谐的是不仅片中主角讲粤语,就连街道大爷也讲粤语。
而黎明不仅给上海带来了粤语,还带来了珠三角的台风。
你可曾见过上海有刮破门的台风?
幸好沪语怎样都不能算动听,以粤语替换让电影多了几分美好。
叶嘉莹说过,为什么要文以载道?
只要有美感就好了。
她说有的词,你不用去寻找每一句之间的关联,只要是美好的意象,哪怕毫无关联结合在一起,也是美的,这样的词也是好的。
电影也是。
你何必刻意寻找深刻与震撼,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平淡并无波澜,而能在平淡中捕捉精致与美好,我想便已足够。
也许我还是不懂电影的艺术,我只是初初明白,有意义的生活应该是审美层面的。
剧情忘了 感觉不好 王菲怎么演这么个电影
#地铁视频杀手# 感情戏假大空,不过看看菲姐还挺不错。里面最有感触的镜头,居然是老大爷去路边小店,重温旧时美食,小店老板与之心照不宣的情形,好有味道,现代人怕是没这福分了。
菲姐真心不适合演戏 我真喜欢《二个人的烟火》
意思是有点矫情..但是faye还是很好..
王菲演戏真本色,演谁都是演自己。
想把现代和旧上海结合在一起,却失败了……
看的时候很喜欢上海
我是不是很无聊呀
王菲这个发型我不喜欢。黎明这个人我很讨厌。
烟火里你迷蒙的爱意。
挺单纯一片子,因此不错之余也只好说它有点傻~
要不是有王菲我连这一星都不想打~@中秋电影特辑
moon river~
只是觉得那房子装修得挺那个啥
场景组接支离破碎。由于看惯了粤语片,香港观众对这部本土上映的国语片大惊小怪
故事情节有点空洞,虽然是摘取大城市里微不足道的一些小故事,但是应该更丰满。即便是王菲演也没法弥补,黎明这部好烂
片名极其贴切,还真的是小事。全是鸡零狗碎鸡毛蒜皮,几乎没有故事。主要靠王菲本色出演在撑,黎明就毫无光芒。两人在一起就毫无CP感,然而王菲和梁朝伟就很有,黎明和张曼玉也很有,梁朝伟和张曼玉那简直是非常有。所以有没有演技还是区别很大,这两主要靠本色,本色没有就真没有。另外,音乐铺太多太杂,过了,真没必要。
故事平淡无聊,配乐太吵。人设也虚,台词也飘,造型也差。在大都市硬拗小清新。当年大概是自带超厚滤镜才没有快进看完吧。对了,让王菲去从事天天围着甲方转的服务业工种是真心的吗?完全无法想象她是可以在为一对情侣制造惊喜之后面对肉酸场面露出衷心围笑的那种girl。
苍天啊。。。配乐师你是肿么了剪辑师你是肿么了。。。然后大家的演技都掉哪儿了。。。
王菲的么。。。怎么说也还行吧。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