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还行吧,就当了解印度这个国家的校园生活,如果真实生活有十分之一如影片,对我来说也是挺难接受,不知道是文化差异还是我老了。
刚开始剧情,一下就猜到那孩子要跳楼,后面就慢慢出戏。
部分时段演员的演技过于浮夸。
剧情某些部分也是excuse me?
明明是我约你,嘴里讲着学长让的,次次都是如此,我扯那,这么如花似玉的美人,学长不自己去,脑子瓦特了,一口老血都快喷出来了。
尤其在比赛过程中,H4那些自认聪明的卑劣小手段,看了真不爽,用在和自己一样聪明的人身上,可以起作用一时,别人也可以还治其人之身,最终还是靠实力说话,差一点就是差一点。
倒是很欣赏H3的那位,最后的表现有胸怀,不愧是H3的。
最后想说,你觉得躺平是啥意思?
接受躺平是啥意思?
本来给三颗星,看了下面的回复,我决定再降一颗,我只是写自己的感受而已,不想讨论,更不接受攻击。
对于一个网上的陌生人,我不知道你对印度了解几何,你也不知道我对印度了解几何。
我只是记录自己这一刻的想法而已。
与其在这里批评别人,省下时间去工地搬砖,多挣点钱,提升自己的生活,不好嘛什么叫“ 从垫底到第二的努力 ”他们有什么努力?
靠在在赛场飙脏话骂人算努力?
让女友半夜给别人打电话不让人睡觉影响成绩算努力?
赛场假摔让对方吃红牌算努力?
这种努力还真是努力,同样思维手段的话,是不是高考抄袭也可以算努力啊?
好家伙,这样的话连绿茶都不婊了呢
电影《最初的梦想》是导演涅提·蒂瓦里继现象级影片《摔跤吧!
爸爸》后拍摄的励志喜剧,在本次拍摄中,导演保持了他扎实的叙事风格,将严肃的现实教育议题以喜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引人深思。
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他本次拍摄时所表现出来的拍摄手法。
(以下内容如有不足,请大家多多包涵) 光影的运用——影片中的低调光与软调光 影片中采用了较多的低调光和软调光来表达人物的内心,特别在拉加夫的高考成绩出来的前夕。
影片大多运用低调光,来突显拉加夫内心的迷茫与忐忑。
而拉夫在与父亲相处时,他的不安与迷茫更是达到了巅峰。
如图所示:
出成绩前,父亲与拉加夫谈话的场景1
出成绩前,父亲与拉加夫谈话的场景2 整体光线呈现低沉、暗淡的效果,引导观众感受到拉加夫此时的焦虑、忧郁的心理。
而在拉加夫与母亲相处时,则多采用软调光。
如图所示:
拉加夫与母亲相处时的场景 由此可看出,拉加夫在与母亲相处时的状态是放松的、没有压力的。
所以导演采用软光调来表达拉夫此刻比较放松的心理。
平面构图设计——景框与框中框景框的运用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众多含有景框与框中框的画面。
特别是拉加夫跳楼前夕,在查成绩时的画面:
拉加夫在查高考成绩1
拉加夫在查高考成绩2 这两张图都运用了“封闭景框内的危险”概念,特写电脑屏幕。
再者,景框的出现把人物框在了一个固定的框中,在带给观众压抑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了观众脑海中封闭空间的概念,传达了危险的信号,预示了拉加夫即将跳楼。
框中框的运用 框中框的运用,能强调导演想要强调的人或事物。
下面两张图,就是以书本之间形成的缺口为框,形成框中框的景象。
强调了男女主“偶遇”的惊喜与快乐
帕塔克
玛雅镜子的运用 镜子有能够反射出“真实”的功能,它提醒观众,对镜子内外的人或事要进行二次判断。
而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不少拥有镜子的场景。
如打水仗前,有这样的一幕,镜子照映出的阿性的身形、脸部及动作,这刻意的强调,暗示我们他将是这次“打水仗对决”的始作俑者,以及他的重要地位。
阿性
阿性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影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使得不同时空发生的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故事,人物的过去以及现在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却又形成对比。
如,在拉加夫做手术前夕帕塔克他们的反应与过去比赛前夕帕塔克他们的反应形成了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却又形成对比。
过去与现在勾连在了一起。
现在的阿性
过去的阿性
现在的阿妈
过去的阿妈 总之,导演在导这部电影时,导得非常平稳,各种摄影技巧和手法都运用的非常经典,是一部平稳的佳作!
男主儿子在一次高考失利中,自认以后都是失败者而跳下了高楼。
在抢救过程中为了让他产生活下去的信念。
男主给他讲起了他读书时期被当成失败者且努力摆脱这个名称的事情故事穿插回忆与现实,刚上大学的男主,无意间被分配到一个常年联赛垫底的宿舍楼,4号楼。
这个楼的人被其他宿舍的人瞧不起,天天被喊loser,为了摆脱这个称号,男主与宿舍的人决定得联赛第一让别人改变这种看法。
在经历了各种啼笑皆非的事情,他们一起努力,即使受伤也不放弃,最后的结果,却离第一名差了一块金牌。
虽然没有得到第一,但是在他们努力摆脱失败者的称号期间,这个称号已经摆脱了。
在回忆期间,一个个曾经的好友赶来,为男主儿子加油打气,传递这种精神,告诉他只要努力过,结果其实没那么重要了电影内容主题明确,有笑点也有感动的点。
故事有些老套,以及出场人物一下子太多,让人不太能很快的分清,而且回忆与现实的穿插有些地方处理的不是特别巧妙。
总体来说,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
那些无法实现的梦想,似乎留在我们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
曾几何时,我们为了好身材,付出过千般努力,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很多人会跟理想的恋人失之交臂。
也尝试过,就算再拼命工作,最终还是无法企及心仪职位。
甚至很多人往往考不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等等。
必须承认,受限于能力,见识,天赋,精力,财富,资源等各种因素,大部分的梦想最终还是无法实现。
或者,干脆很多时候欠缺的仅仅是运气。
连想都不敢想,是懦夫。
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敢想,不干,是无知。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行不分家,只知道还是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行动了,却浅尝辄止,畏难,半途而废,这叫认怂,称不上真正的失败。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
敢想敢干,不畏险阻地all in,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拼搏了,付出了,最终还是功亏一匮。
经历过才知道痛。
自己含辛茹苦的付出,历历在目。
此情此景,还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才是真正的勇者。
鲜血淋漓的现实,才是人生。
事实上,很少人能一直成功下去,类似地,也很少人会永远失败。
从失败中汲取到经验,磨练出意志,往往通往下一次的成功。
失败,从来就不属于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事实上,电影里也暗示了,几位百折不饶的loser后来都成了人生赢家,这样的安排看起来又是那么的入情入理。
从失败中通往成功,也是人生,而且是更真实的人生。
如果略微了解印度,看过后不应该给高分。
除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搞笑段子和片尾宝莱坞招牌式的歌舞秀,全程尿点太多不一而足。
整个片子都在宣扬一种印度精英文化和虚假的社会和谐。
说几个简单的数据就能明白,印度理工和管理学院是印度两所最顶尖大学,录取比例比哈佛和耶鲁还要低,考不上这两所学校的才选择海外留学。
印度教育部门可怜经费基本都给了这些顶尖大学,而印度公立教育可谓一塌糊涂,文盲率高达30%。
这就形成的印度社会强烈的两级分化现象,一方面TOP500强企业30%CEO是印度裔精英(高种姓如婆罗门和刹帝利),一方面是被宗教、阶层、种姓固化的大量底层老百姓,而寒门子弟要PK像加拉夫这样的精英二代,在各个方面都是难以上青天,哪怕是考上了印度理工毕业后的个人发展完全不是一个层面。
而这些,影片完全没有任何交代,也能想象这些分裂和矛盾根本没法搬上银幕。
而我国的双减政策正是在恰当时候遏制这种趋势。
励志?
鸡汤?
观看之前没有了解过它的题材、主旨、类型,单纯是在iqiyi上随便刷影。
观看之后,我给它下的标签是“友情”、“亲情”、“人生哲理”、“喜剧”,而不是短评区大量出现的“励志”、“鸡汤”。
电影由男主的儿子考试失利后跳楼作为入口,直接进入主题,开始不断地回忆与现实的映射、共同推进,将所有人物的性格、感情交集绘制的简单明了。
以学生宿舍生活为背景,以运动会比赛为主线,在快乐、感动中描绘着Losers们为赢得比赛所付出的努力、“奇招”,尽管最后还是输掉了冠军,但重要的是大家发誓并严格自律的过程、为胜利而拼搏的过程、以及最终Losers们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这个结果,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也很想说一句,那也是我的青春,最美好、自由、坚强、自尊的学生生涯。
这部电影的立意是宏大而又可以映射到我们每个个体的人生的,这才是它以及Tiwari导演想带给我们的意义,而不是要去纠结于影片中出现的超现实主义的部分情节或者胜之不武的比赛手段。
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去思考友情的力量、去思考如何教育、去思考如何面对生活的挫折,去做吧,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赢得所有人的尊重,经历一个更好的人生。
截取了三段三位Losers使我颇有感触的独白,分享出来,与各位共勉。
如何平衡工作与家人
如何面对生活带给你的痛苦
正确的教育方式
2017年,一部印度片在中国爆了:超过93万人在豆瓣上打出9.0的高分,位列TOP250榜单第31名。
不仅如此,它还以12.96亿的票房成绩,成为当年中国内地票房榜第9名。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这部口碑票房双爆的电影,就是《摔跤吧!
爸爸》。
时隔2年,《摔爸》导演的新作终于来了,这就和大家聊聊它——最初的梦想Chhichhore导演:涅提·蒂瓦里编剧:比于什·古普塔 / 尼基尔·麦罗特拉 / 涅提·蒂瓦里主演:苏尚特·辛格·拉吉普特 / 施拉达·卡普尔 / 瓦伦·沙玛 / 普拉提克·巴巴尔上映日期:2019-09-06(印度)片长:143分钟
此片出自《摔爸》原班导演和编剧之手。
截至目前,它在豆瓣和IMDb上均获得了8.2的评分。
在印度本地,已经被观众提前预定为年度最佳。
虽然同为励志题材,但这部新片要讲述的,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
男主角拉格海姆是一名高中生,出生于一个学霸之家。
他的父母都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一所堪称传奇的大学。
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拉格海姆也一心想考入印度理工。
印度理工有多传奇?
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理工院校之一,录取率不到3%,堪比欧美的一流名校。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多部影片中,都出现过它的身影。
而印度本地也流传着一种说法:“一流的学生进印度理工学院,二流的学生才去美国留学。
”
《三傻大闹宝莱坞》剧照想考入这样的一所学校,难度可想而知。
拉格海姆为了这个目标,可以说拼尽了全力。
他拒绝了所有娱乐活动,每天除了吃饭睡觉,脑子里想的都是学习。
就连考完试后,也始终焦虑不安,一直忧心忡忡地等到成绩出来的时刻。
然而,幸运女神却没有站在他这边。
即便全力以赴,拉格海姆最终还是落选了。
相反,那些平时成绩不如他的同学,却意料之外地被录取。
在巨大的失落和自责中,他做出了最极端的举动——他心灰意冷地站在高处,从楼上一跃而下。
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感,大概每个人都体会过。
但对于家境优越,个性又过于好强的拉格海姆来说,他无法接受这样的失败。
好在,上天给他开了个玩笑:虽然没让他被录取,但也没夺走他的生命。
虽然拉格海姆的伤势很重,但是却勉强保住了性命。
在送医抢救的过程中,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濒临死亡的人,在潜意识深处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但拉格海姆的求生欲却极低,这非常不利于他的恢复。
为了激发他活下来的欲望,父亲坐在病床前,给他讲了一个关于失败者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拉格海姆的父亲安里。
多年前,安里作为新生,考入了梦想中的印度理工学院。
他和很多人一样,认为自己已然平步青云,步入了人生的快车道。
当他抵达学校的那一刻,却迎来了当头棒喝——他被分入了H4宿舍,这是印度理工最被瞧不起的一栋宿舍。
住在这里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最不好的那一类。
和其它宿舍相比,这里不但环境差,饭菜也难以下咽。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被视作阴沟一样的地方,安里认识了几个和他志同道合的“奇葩”。
一号奇葩,性傻。
人如其名,看似傻乎乎,但是却热衷于男女性事。
他最爱做的事是收集情色杂志,以及打飞机。
二号奇葩,妈咪。
妈咪是一个典型的妈宝男,性格柔弱,遇事就叫妈。
他不会说任何脏话,不会打飞机,只会学习。
为了把他改造成“真正的爷们”,妈咪的父亲甚至还恳求同学们带坏他。
三号奇葩,酸酸。
酸酸是一个刻薄且嘴臭的人。
性格易燃易爆炸,动不动就骂娘。
四号奇葩,德里克。
他是几人中最年长的一位,也是一个烟不离手的老烟枪。
五号奇葩,酒鬼。
他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每天打开酒的次数比打开书的次数还多。
住在H4宿舍的奇葩们,在外人眼中都是“失败者”一样的存在。
但是他们却和新来的安里,度过了一段相当愉快的时光。
几人之间有恶作剧,也有争吵,但是最后都化作彼此间亲如兄弟的友情。
被定义为失败者,是每个人都不愿意接受的一件事。
但安里逐渐发现,H4宿舍的失败者标签,其实是人为造成的。
原来,在每年开学的时候,H3宿舍的人都会过来挖人。
他们处心积虑地把优秀的新生挖走,就是为了每年在学校举办的冠军积分赛上取得好的名次。
所谓的冠军积分赛,是一场在理工学院的10栋宿舍楼间展开的竞技。
一共有三十多个体育项目,最终根据每栋楼的积分情况进行排名。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H3宿舍楼都是冠军,而H4宿舍楼年年垫底。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今年在安里的劝说下,所有人决定重燃斗志,做出最后一搏。
想要从垫底逆袭,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此,H4的人各自下赌注,押上了自己最在乎的事情。
比如,不拿到冠军,安里就不能和女朋友说话,性傻就不能打飞机,德里克就不能抽烟等等。
在立下军令状基础上,他们还想出了各种“出奇制胜”的手段。
第一招,给对手制造压力。
酸酸发挥自己的优势,想出了几条丧到爆的口号。
然后在对手比赛时,集结几十个恶棍在场下齐喊口号,给对手制造心理障碍。
第二招,扰乱对手的情绪。
在比赛前一晚,安里的女朋友故意和对方聊骚,让对方想入非非。
到第二天的比赛时,不在状态的对手果然频频出错。
除此之外,他们还用尽了各种无耻的招数。
效果也很明显,从以往的名次倒数,一路追到了第二名。
转眼到了最后一场篮球赛,这场比赛的输赢,直接决定冠军的归属。
然而,在最后一秒钟的最后一次投球时,H4却失误了。
H4为了今年的比赛,拼尽全力,但结果还是输了。
他们没能如愿以偿地夺得冠军,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最重要的是,H4终于亲手撕掉了“失败者”的标签。
他们从心底开始接纳自己,消灭了得过且过的消极情绪,有了过好自己人生的勇气。
比赛虽然输了,但结果却是可喜的。
听完这个关于失败者的故事后,重伤的拉格海姆也受到激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他不再执着于当下的失败,而是继续努力,终于在第二年如愿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客观来说,《最初的梦想》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有些套路。
但可贵的一点在于,它将主题瞄准了我们所稀缺的失败教育。
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人都想努力成为精英的时代,我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鼓吹胜者为王。
诚然,鼓励大家成为胜者并没有错。
但那些金字塔底端的人,同样值得被关心和关注。
以电影中的情节为例:在考试结果出来前,安里一直告诉儿子,如果成功考上印度理工后将会如何为他庆祝。
但是,他却没说如果没考上,你依旧还有继续努力的机会。
而这种潜意识里不允许失败的压力,足够摧毁一个极度自尊和不想辜负别人的人。
因为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让最心爱的人失望,比自己失败本身更令其自责和难过。
电影中发生的悲剧,在现实中也并不罕见。
每年的各种考试成绩公布时,我们经常会听见一些不好的新闻。
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孩子该如何面对失败。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
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大多数人都必然会失败。
我们都习惯于激励孩子,为他们炮制通向胜利的鸡汤。
而《最初的梦想》则在告诉每一个人,他们同样需要战胜失意的铠甲。
陈绮贞有一首歌叫做《失败者的飞翔》。
她这样解释歌名:“如果成功是指高高在上,那么在成功之上的就是失败者的飞翔。
这首歌要献给在努力与挫折之间,不断地循环,却还是不肯放弃的人。
”同样,《最初的梦想》也要献给这些始终努力飞翔的失败者。
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一时的成败根本算不上什么要紧的事情。
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好好活着本身。
*本文作者:张不才
采用倒序和回忆的形式,几位年轻人为了摆脱失败者的标签和称号,要在学校运动会取得金牌,各自发誓在比赛之前不接触自己喜欢的,全心全意投入到比赛之中。
影片最后那激动人心的至关重要的三分球看的我提心吊胆,眼睛都不敢眨,当时是被影片吸引,没进,错失金牌。
但对手却为他们鼓掌,不再被称为失败者了,不是比赛为他们赢得了尊严和勇气,而是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不甘与被看清的决心而赢得的。
今天去看了所谓的印度年度最佳电影《最初的梦想》,风格多少有些无厘头,但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阶级(阶层固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普遍的。
如何正面失败或失意确实是每个人在人生路上都会反复遇到的问题,这类范畴可以归为人生哲学问题。
但我更关注的是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谁不想圆满人生理想,谁不想出人头地?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才会有希望”,这句话听起来确实励志,但在很多时候都只属于鸡汤而已。
如果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完全不能取决于其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很大程度上看其所在外界环境的约束力如何,那么只能证明这个环境并不是能够诞生希望的乐土。
2021.4.30更新看了大家的评论和自己写的东西,发现写下影评时候确实是出于不符合期待值的急于吐槽的心态。
写的也很一般。
或许现在让我再看这部电影,就有不一样的想法了。
所以我把标题改掉(原来标题是仿佛看了中学生作文一样)。
下面的内容就不改了,毕竟是我看电影当下主观的真实的感受。
大家随便看看就好。
看了网友的推荐后看的电影,据说是《摔跤吧爸爸》导演的新作品,很期待。
没想到从片子的结构、故事情节、演员的演技都让我有一种中学生写作文知道写砸了还硬着头皮编下去的感觉。
失望。
边看我的心里边刷起了满屏弹幕吐槽,忍不住写下来。
(剧透)开篇节奏就很慢,从男主饱受考试压力的乖儿子讲起,穿插着孩子成长的回忆,和女主眼神交流的欲言又止,大量的片段让我以为主题是家庭的温情之类的。
没想到画风一转孩子跳楼然后正片开始。
要告诉你主题了哦,儿子的好友告诉男主,儿子跳楼是因为认为爸妈都这么优秀自己却没考上印度理工会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从此在生活中被嘲笑抬不起头来。
男主灵光一闪,“失败者”标签就是全片重点啊。
为了鼓励毫无求生意志的儿子恢复意识和健康,他拿出同学录给儿子讲自己大学时候的“失败者联盟”故事。
期间老婆还和他磨叽了一下,类似说你疯了吗为什么要讲这些,仿佛男主干了什么伤天害理之事,后来证明也没啥。
接着开始了明显中学生作文式的结构编排,男主每次找回一个当年的好友,给儿子讲段故事,然后医生说该治疗了你们回去吧,下次再来,如此往复。
故事是这样,男主大学考进印度最好的学校印度理工,被分配到最差的宿舍H4,宿管说分配到那里就废了,里面都是“失败者”,具体为什么你以后就知道。
结果影片后来才解释这个”失败者“是指H3的”大哥大”把其他楼栋擅长体育的人都挖到H3,搞得体育竞赛H4每年都输,被学校的人看不起嘲讽是“失败者”。
(拜托,这样就是失败者叫那些家暴虐童偷拍的人无地自容啊!
)这就是串起整部影片的主线,太撑不住了吧。
男主刚开始也很害怕,接着发现其他室友就是爱玩,其他没毛病。
并且认识了几个好兄弟,绰号“搞黄色”、“刻薄男”、“妈宝男”、“深沉老大”、“酒鬼男”。
男主和小伙伴们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在伙伴的助攻下和校园女神女主谈起甜甜的恋爱。
但是被H3大哥大看中体育特长要挖角到H3,男主挣扎了下,再为此和女主吵一架,最后拒绝了H3的邀约。
男主不给大哥大面子,成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要铆足劲嘲讽H4,这激起男主和“深沉老大”的反抗之心,势必要赢得今年的体育联赛,撕掉“失败者”标签。
(这个套路怎么如此熟悉。
)想赢,但是整体水平就是不如人家怎么办。
男主开始了一波又一波骚操作,就是两波。
男主刚开始要改变这个松散的群体,就让大家发誓不到赢的那天不做自己最爱的事情。
搞黄色男不能搞黄色,刻薄男不能刻薄别人,妈宝男不能找妈妈,深沉老大不能抽烟、酒鬼男不能喝酒。
(没错,人物形象在我看来就是这么标签化的刻画。
)发誓也没让大家进步,但是酒鬼男忍着不喝酒忍到住院,太让人心疼了,让大家顿时生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啊。
第二波骚操作来了,男主为了赢得比赛,想了几个“小招数”。
请人喝饮料凑拉拉队人数,用刻薄口号集体喝倒彩,让女主打深夜电话消耗对手精力,赢了好几场比赛,excuse me ???
再找补一句我们也有光明正大赢的比赛——除了凭借男主、深沉老大和酒鬼男的实力赢的,就是让一个44公斤的男同学拼死拼活减掉2公斤和一个女同学拼举重!
excuse me????
到最后剩3场比赛必须要赢才能拿第一,H3这时也反应过来,你整我我也整回去,搞小动作影响你发挥,送酒诱惑酒鬼,踩透“深沉老大”的脚这种操作,气人的不行。
故事讲到这个关键时刻,儿子要被推进手术室,迫切想要知道“失败者联盟”到底赢了比赛没,有没有撕掉所谓的标签,扬眉吐气。
影片这时候花了10来分钟在三场比赛的重复画面上,结果关键时刻男主投篮没进,输了。
他和小伙伴灰头土脸要走回去时候,H3大哥大号召全场观众为男主他们的努力鼓掌欢呼,素质还是可以的嘛。
所以男主告诉儿子失败也没关系,努力过程比结果重要,过的开心就好。
结局就是儿子手术成功,去上大学,不像电影开始时候得失心那么重。
影片教育意义就是对印度教育制度、现代慕强心理和追逐成功潮流的反思吧。
总结下来,影片主题在很多片段相互呼应,但是故事情节略显单薄支撑不起来,难道一个体育联赛的输赢就可以决定一群人是不是真正的失败者吗。
电影的结构编排和转折生硬,尤其是医院和学校之间的穿插转场。
人物形象不饱满,看似每个小伙伴有自己的设计和背后故事,其实不然,只从绰号标签表现个性。
演员的演技也很模式化,在其中重要的一幕,男主和女主终于愿意表达抱歉和谅解,相视哭泣和好,男主哭的那叫没有灵魂,女主回应的也很敷衍。
这让我这个观众怎么产生共鸣呢,只能揣测是不是剧本说服不了演员让演员也演不下去了。
难熬的2个半钟,7.8究竟有多少水分
3.5 好几个扑街的少年
记起那句话,第二名又如何
结构还是不错的。
过誉了
如何面对及应对失败。
啊 歪门邪道赢来的胜利也值得骄傲吗?全是套路,毫无反转,就硬鸡汤。。
蛮不讲理鸡血片,这种蛮不讲理放在电影里就是双向的,是针对莫名其妙就心态失衡跳楼自杀的儿子,也是针对迷之自信的父辈。《最初的梦想》看似是父亲鼓励儿子摆正心态的语重心长,进而反思印度社会教育体制所带来的升学压力。但自信思考父亲所讲述的亲身经历,实际与此毫无关系。相反,影片中不断用语言,用音乐,用影像突出的那股热血,更像是一种民粹的自嗨。通过丑化自己,把位置放置到大众之中,从而成为最大公约数。再以励志的言论双标对手,把自己抬到道德的最高地。这不是作者给观众的强心针,这就是赤裸裸的屌丝幻想式自嗨。
在2022开年不久能在大荧幕上看到一部印度电影,感觉这世界又魔幻了,毕竟1月12日中印又才进行了第14轮军长级会谈,结果可想而知……在这之前,去年前年印象中在大荧幕上就没看到过印度电影了。是否预示着同类问题官方态度已转变了呢?是否意味着我们又可以在荧幕上看到台湾、日本、韩国电影了呢?说回这部电影,导演用了诙谐逗趣的方式讲了一个挺深沉的话题,虽说表演诙谐逗趣但并不烂俗,笑是发自内心感到有趣欢乐,反思虽简短却让人印象深刻。今天的我们各各业都在深深内卷,看了这电影是否可以带出一点点反思呢?
广影 有些刻意,有些套路,主题和一些细节倒还不错。
我一年最多只能看一部印度片,今年已经完成KPI了。且不谈这片子强行煽情,毫无故事逻辑,演技浮夸,剧情傻逼,它最最最恶心的地方在于,物化女性而不自知,导演以为一帮男的围在玛雅身边流口水是在表现玛雅的魅力吗?不,我身为女性只觉得害怕,感觉被一帮潜在强奸犯跟踪。后面比赛,男主们靠不光彩的手段获胜还他妈能剪出励志感?而且把女主等同于烟酒自慰,还让女主使美人计?而观众还不觉得这片有问题还能给7.1?气死了气死了气死了!
有笑点,但是剧情很刻意很套路。音乐塞得真的太满了。
所有的套路都猜中了,我是不是该转行去做导演?
很普通,两个多小时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可以把没有体育精神拍的这么理所当然?我以为的手段会是什么田忌赛马……而且打赌不跟朋友说话这件事,应该马上要找人帮忙解释,不然很自以为是。让我想起了中国版《阳光姐妹淘》,人到中年,真的会马上就能凑齐人数吗?不会打扰对方的生活吗?
看过的印度电影最低分吧,剧情套路太严重,靠和小男孩讲故事来回忆过去,而且过去的事也没什么突出的点,于角色个人和整体大环境都没感受到那种改变,只是浮于表面,不过结尾说没成功然后安慰的到小男孩的结局还可以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life itself.
三星半吧 挺搞笑的
近年来引进的宝莱坞中较差的一部。剧情、表演、价值观全部都是陈腐的套路,甚至不及十多年前的某些作品,可见印度及全球社会近年来愈发保守。所谓的「反思」印度教育制度,不过是喊几句口号念几句鸡汤,实在敷衍以至于难以下咽。非常疑惑:既然是拍出《摔跤吧!爸爸》的导演,怎么能忍受自己拍出这样的作品?《摔跤吧!爸爸》反映性别暴力、暗含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关系等社会问题,相当新锐有勇气。反观本片,不仅段子油腻、女性角色沦为100%工具人,民粹式的热血也取代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如同印度今日。现实世界里,男主于2020年自杀,从而牵引出各种丑闻,算是宝莱坞标志性事件一桩。总之,当下宝莱坞,没有「可汗」,啥也不是。 (这句不仅字面意思😉 # 元旦点映场
儿子都跳楼成植物人了,父亲还要硬说自己逆袭成功的故事,假装和治愈有了正面的联系,这不是一种变态的压力,他的儿子那么美好,在父母两边说对方的好话,这是应该正视的婚姻问题完全不提了,好像回顾一遍成功就是真的心灵成功,这种就类似夏洛特一场大梦也是真的成功,既否定了失败的意义,又错误的给出成功的定义,这样的电影空余执行。
不太苟同对失败的主观看法,一个是别人觉得失败,没必要自杀,另一个是自己觉得自己失败,所以才自杀,这种鸡汤还很多人爱喝。2022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