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01 Small Talk很多和熟人难以启齿的话,需要通过陌生人倾吐心中的块垒。
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哪怕不能牵手一段良缘,也能通过抒发获得生活下去的能量。
S102 脚手架有些人什么都不做,任由情绪和现实压垮。
最后,整个人生也如脚手架一样坍塌。
S103 曼德拉效应记忆因为画面、感受、文字、声音、经历而会出现偏差,不要困于记忆,因为明天总是新的一天。
S104 家具覆膜再珍贵的东西,如果没有情感联结就是死物。
人们过于迷恋物质,而忽略了一切折损才是好好生活的证据。
PS 我真的一眨不眨充满学术性地思考那个包皮重力装置是否有效!
S105 分摊费用带走鸽子的女士让我非常好奇是不是带回家吃的。
另外,美国这个分摊搞太复杂了,算那么清楚别出来吃了,或者各自点set不就好了。
S106 主题忘了疫情来了。
房东人也太好了,又洗衣服又做饭的,而博主主打一个陪伴,这种养老形式不错。
博主很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有些观点也很犀利,思维也非常跳跃。
我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覆膜家具和包皮之间的关系的。
分摊费用和城市路障足以证明美利坚不适合生活,毫无人性可言。
琐碎的日常与其思考表现出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滑稽,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世界中,各种思想和追求层出不穷,彼此仇视,斗争,面对社会映射出的恐惧,对生命本能无理智的贪婪寻求庇护。
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人总是那么出乎预料,社会冲突,个人冲突,内在冲突因不同主体延展出不同的效果,意识到作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否又能符合想象的到达呢?可能生命是暗淡无光的(为了不被充满美好希望的人所指摘,所以我姑且冠以“多数”——每个人也因自己固有思想受到挑战而与其争执以不至于崩塌——发觉的好无意义),能做的也仅仅是活着(大部分时间来说),只是活着的方式的差异,个人能做的也是按照自己的希望,动机等,以个人为核心而前进。
也许这也是人群虽带有社会性,但却与彼此相隔无数条鸿沟的缘由吧!
看完脑子里先浮现出是北野武广为流传的这句话 “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够坚定够狠约翰威尔森是什么星座呢?
叽歪 无聊 恶趣味 又有着奇怪的温情 看他想为房东太太做一份意式烩饭 看打开门空了的楼梯口 就是很想哭 和他一样很怕 很多事还没开始之前 自己先吓到自己 那些他终于反思出来的关于生活的发现 我在无数个瞬间也拾到过一些零碎 这些发现甚至也许对而今目前的生活于事无补 但是很明确的是 你知道自己确实不一样了 绝大部分的事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状态 开始 就是最好的状态为感激的人做一件小事 传达一份爱意 那些想对别人好的心思 就立马去做 不去计算 不去权衡 不害羞也不惭愧 也不觉得可惜离我五厘米的是被我家猫抓烂的窗帘 从买新的 到现在破破烂烂 大概也就三个月的时间 我一次也不想换掉或者怎么样 也有过气到想揍猫的时候 但是当宠物医院的换算告诉我 猫一岁等于人类14岁 也就是说我的猫已经三十岁了时候 我忽然也很想哭 不是没想过他能陪我多久 我人生第一次要对一个生命负责的时候 我发现这样的压力我不想再承受第二次 有阳光的早上我看着在光的区域打滚的小猫 他的毛在空气里和灰尘缠绕 而他的瞳孔变成浅黄色 外层的毛也变成光环的样子 我好爱我的猫 疫情的日子或者之前 我的时常感到孤单因为他都好转了很多 在他的面前我也不需要像人类一样吝啬我的爱意 并且持续的 无限的 放大我的宽容hello New York 是对城市一如既往的表白吧 对脚手架的不满意 在街头无意义的闲逛 城市就是母亲 这里面每天无数的故事 无数难以理解却奇异地形成联系的画面 约翰威尔逊是最好的城市观察者 也是最好的Vlogger 他察觉然后他嫁接起桥段 让这座城市的离奇和浪漫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然后我也好想说一声hello New York 在疫情结束的某一个自由的日子 去已经有所预期的去走向这座城市 或许也有机会偶遇穿着不知名乐队T的约翰 然后用我蹩脚的英语 跟他说一声 hello and thank you在这个阶段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 我的心情也还是很沮丧 我在苏州 一个还挺美的城市 但是她有她的无聊 她的脏乱 她的不合理之处 但是此时此刻她很安静 她正在忧伤 我也只能委屈巴巴陪伴着她 在心底的话是 都回来吧 快好起来吧并未身处在漩涡中心 在面对一个还不知道究竟会带来什么的流行病 未知反而会放大更多恐惧 停摆的生活对应的是反思 我也为算不清的聚会账单烦恼过 我也为崭新的家具变旧难受过 我有一只很喜欢的杯子被猫摔碎 我有过无数次无疾而终的闲聊 我也有过很多本以为会产生很多故事的关系 然后你只能拿过你的毛衣 然后骑车离开 卡在地铁站 或者混进无法投入的聚会 尴尬的moments 和最终归于平静的自己 三年了 疫情究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也许答案就是更具体了的我不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 不自由的 活在恐惧里的生活下个月的五月二十二 是我二十六岁的生活 当大于五之后的奔三的生活从未给我任何余地 我还有很多债务 还没能拥有一个知心的爱人 诉衷肠的朋友算是有了 冰箱里还有三瓶酒 此刻窗外有阳光 我决定不再看网络新闻 安静听网易云下一首给我推荐的歌 无聊的人生和死相比 可能我还是会选择无聊的人生 就算是这么糟糕 我还是很爱生活 真糟糕我的这种想法
什么天才导演!
拍的街景太可爱有趣了!
真的太好太对我胃口了!
感觉是我在街上遇见也会拍下的场景(😆好多小动物拉💩镜头)。
配上个人哲思的旁白,而且每句都能找到相应的素材对应上,既颓丧幽默又有积极的力量。
看完之后更想去纽约了,适合我这种怪人生存,随便在街头游荡,随便奇思怪想乱开脑洞。
(看到有条短评说想起了天才小熊猫,是有点那感觉)E1 Small talk。
一段关系是从长远看要有意义,还是享受当下的愉悦就好。
我一直选择不了。
E2为了自我保护搭建太多脚手架,也许结局是会轰然倒塌被它埋葬。
不管脚手架做得多漂亮,都无法阻止坍塌。
尝试将其一片片一点点拆除,只有在它全部消失时,才能判断是否只是表面功夫。
E3曼德拉效应。
Objects in mirror are closer than they appear。
面前的人是真人还是演员,自己又是不是npc呢。
“找不到的笔过几天又自动出现在原位置”那一段,我之前就想过是不是上面的人实时渲染没做好,等发现bug了再把笔给做回来。
哈哈哈记性越差的人在这越受欢迎。
E4没想到外国人也喜欢套保护罩,我也在物品纯粹的原本使用感vs长期保有的安全感之间纠结很久难以平衡,嘴上说着东西就是拿来用的但还是会心疼。
城市把人当做动物去规制约束。
相机是应对世界的保护机制,也是与他人的一层隔膜。
不过在沙发上套塑料膜我还是挺费解的,会咯吱咯吱响坐起来也不舒服啊,换成可拆洗的布套或者坐垫多好啊。
戴复原包皮保持器那位太炸裂魔幻了,真的有效吗……😂妻子的背影好沉默。
E5分摊账单。
裁判宴会好荒谬啊哈哈哈。
E6感触最深,疫情下之前的一切稀疏平常的事都变得难得,一下就给我拉回那三年的苦涩回忆。
在准备惊喜上花费太多时间去完善,结果房东老太太住院了,可能永远也送不出烩饭了,出院后因为疫情又担心会传染她,再次纠结是否送出烩饭。
早点做你想做的事吧,趁还来得及。
我对How To系列的喜欢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我已经不允许它给我带来的欢乐,悲伤,以及无尽(但无用的)深思,仅仅停留在一种感性而模糊的状态,只是脑中不同neurochemicals的起起伏伏。
我需要理性而清晰地记下我是如何被这个纪录片系列深深戳中的。
以下所有文字也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
S01E01 How to make small talk刚开始只觉得这些关于聊闲天的建议有点可爱,有点抖机灵和逃避主义的嫌疑,但也是可爱的,甚至实用的。
秘诀就是,浮于表面,不聊立场,keep it light。
比如:
第一次真的被击中,脑中划过一道闪电,是这个经典的关于“Mankind”问答的对比。
此处John试图论证不同环境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得到全然不同的答案。
问题是“Do you think mankind is gonna make a comeback?”第一个场景是,某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办公室,只见教授眉头一皱,边叹气边说到“ I hope so if we can survive the perils of climate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fantastic weapons of destruction we’ve created for ourselves.”
当我正想着,这很合理跟我的答案几乎一样,甚至有点沾沾自喜时,场景立刻切换到WrestleMania举办场地外体育馆外,一名竞技体育爱好者被问到“Do you think mankind is making a comeback?”
当然这里John玩了一个谐音梗,热血青年说出“No, not today. He fell off too many hell-in-a-cells.”他指的其实是别名Mankind的WWF拳击手Mick Foley玩笑过后John继续发问, “What about mankind in general?”
“I mean it’s not bad. It could be better but I’m pretty happy with my life.”看似不经意的并列是一次对我小心脏的暴击。
他笑的有多没心没肺,过去三年多我就有多忧国忧民。
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John非常轻易地向我点破了清醒的人真的活该焦虑。
以下是我常年操心的above my pay grade的各种问题:要担忧公民维权意识,也要在意同工同酬,对于领导只派让女生做如订蛋糕订餐厅的后勤工作提出反对的声音;还要随时关注地缘政治矛盾,并且致力于普及如何鉴别精神控制反对PUA;当看到为了口红包包欠下大额网贷的大学生只能叹气,苦口婆心帮助周围的人破除物质迷思把大家从消费主义的洗脑拉出来;坚信审美要有门槛所以当朋友买了一件Celine的大logoT恤摇摇头说你可不要支持高级时装潮牌化;对妈妈发给自己的毫无科学依据的公众号养生文章找出反驳的权威期刊做证据;把间歇性断食的健康益处以及对照实验结论四处科普。
哦对了,还包含那个哲学教授担心的一切。
都是我每天忧国忧民内容的冰山一角。
活该我苦大仇深啊。
一些综艺之神降临的时刻:去坎昆正好遇上MTV春假,John在一种肾上腺素飙高的浮夸人类里面,显得是那么迷茫和格格不入。
喜剧效果拉满。
不愧你,天选喜剧人,注定拍下这。
以及这里对于Pauly D的教皇analogy,真的笑死,太有才了。
最后这一集的点睛之笔是John和Chris之间的对话。
还记得最开始他给的建议吗?
聊点无伤大雅的话题,千万不要聊私密的走心的?
讽刺的就是,他在坎昆唯一留下印象的对话就是非常私密的掏心掏肺的关于生活中的意外和死亡。
不仅没有keep it light,简直一下太heavy了。
而正是因为他和Chris交换这层信息,在悲剧层面发现了意外的交集,才留下了这次坎昆之旅最美好的最动人最值得珍藏的瞬间。
John从来不屑于总结一些精辟的金句,那样也太说教了。
当他只是云淡风轻地放出这张和Chris这张合照,我们就应该懂了。
所谓如逢场作戏般尺度适当的闲聊,他根本是不在意的。
S01E03第一季最喜欢的一集,除了把grocery list通过纽约街景中各式怪诞元素做串联的记忆宫殿联系,各式各样的冷幽默。
以及历史上第一次曼德拉效应大会。
这集的题眼:
S01E05 How to dream阿凡达同乐会的片段,我看着看着就哭了。
不得不承认,看着他们那么真挚的表情,那么神色坚定地重复着“One of the best movies I’ve ever seen”,是调动出了身体里的一些审美优越感。
如果说我当下脑子里没有闪过“嗯,“安哲”“费里尼“”戈达尔“,了解一下?
”再不济,“诺兰”“维伦纽瓦”“阿方索卡隆“,也可以接受。
说没有那么一秒钟自己是在用品味的鄙视链作为认知框架来解构眼前的信息,从而让自己从中获得一种更高级的虚荣感,是谎话。
我还来不及噗嗤笑出声的时,对上了最后一个成员真挚的眼睛。
当他说到自己是如何在这个组织中找到归属感时,在这个俱乐部之外的生活多么孤独多么不被理解的时候,我狠狠地共情了。
我们能找到跟自己有同样爱好的人可以跟他们紧紧相拥,在那个团队里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能够找到跟自己一样深刻地迷恋一样东西,对一种特定的幻想坚信不疑,是一种极其难得而又奇妙的缘分。
我特么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更优越啊?
(而且其实阿凡达其实蛮不错的)我们难道不都是在全职”努力艰难地活着“这件事之外寻找一丝丝喘息和一点点温情的小蚂蚁吗。
我们把时间花在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快乐的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须执意要以爱好判个高低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
学会互相尊重,各自安好。
当然,如果对方声称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逐梦演艺圈》,那就gently give them a tap, and walk away (一些冷幽默的callback)
好了严肃回来,一定要比出高低优劣的思维习惯本质就是为自己的虚荣心服务。
恰好写这篇观后感这周阿凡达终于在时隔13年后迎来了第二部,这群真挚可爱的人心里应该开出花来了吧。
第二部能贡献初不少物料又可以供他们沉醉其中渡过下一个十年,他们可以继续对纳美文化深钻学习,在想象世界里肆意翱翔了。
想到这一点,心里突然有点甜。
本来对阿凡达期待值一般的我在走在影院的路上,彷佛脚步也轻盈起来,想到可爱的他们,因为这次能够共情纳美人俱乐部的那种翘首以盼,所以也带入了一点同样珍惜又虔诚的心情。
(这反应就很INFP)(未完待续)
好看,喜欢!
今天在大街上用眼睛假装摄像头,发现确实有几个有趣的画面,但是真要记录下来是有困难的,毕竟没人想要未经同意就被别人装进录像里吧。
1.闲聊指南他的记录生活好有意思,有趣的人才会记录下有趣的生活;但就算自己真的去大街上找人闲聊,感觉也不会有人接自己的话,更不会长时间地聊自己的relationship;和人聊天从宠物聊起感觉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及一些共情聊法。
自我暴露,拉近关系。
2.脚手架搭建指南危险真的无处不在,所以脚手架是能避免高空坠物危险的一个办法。
但是脚手架真的有必要这么多吗,不是为了防止施工的时候有东西掉下来,每次路过我都害怕脚手架直接垮掉,居然还能成为一种永久性建筑,甚至还有博物馆。
但是,如果真的走在稳固的脚手架下面,确实会有安全感一点。
3.记忆力提升指南企图记住所有事情大概就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生活中是真的会有好多和朋友们一起经历的事情但说起来却又不完全一样,我会说是你的记忆出现了差错,而你说不可能一定是我记错了,于是我们会说一定是存在了平行时空;以前在豆瓣小组上看见了好多曼德拉效应的例子,有一瞬间是真的觉得有平行世界了,但看了这集,我又觉得是不完美记忆在作祟,也有可能是某人通过贴贴纸试图篡改我们的记忆;记忆宫殿那是真的好笑,是纽约大街太神奇,还是我们大街太无聊,又或是我的眼睛太无趣。
4.家具遮盖指南为了不让它受损,我做一个它的复制品,让原本的它在Baby的爱护下尽情受损。
买了精美的物品,却又用一些保护罩盖住,只是为了保护她,那她的美就只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初见。
反对切除foreskin,我真没想到那人真的会展示,疯狂快进哈哈哈哈。
5.账单分摊指南至少在我和朋友们聚餐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国内基本都是点了菜之后大家一起share,所以aa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聚餐摊钱到纳税再到试图从评判“公平”的裁判的聚会里学到如何“公平聚餐”,再加上适配的图像和搞笑的meme一样的语言,绝了。
约翰威尔逊的“wow”是真的可爱。
6.完美意大利烩饭烹饪指南we got nothing but time原来这是在疫情的时候拍的。
学做意大利烩饭刚好是疫情前后,房东奶奶生病住院难过了。
其实想做的事就做吧,不完美又怎样呢,别给自己和别人留下遗憾。
我想把我自己分类为一个鼠标人。
因为我不是——至少目前不是——键盘人。
我所指的鼠标(cursor)人是在使用电脑时,绝大部分时间是使用鼠标浏览信息、点击一个接着一个链接。
乐此不疲地穿梭在一串串信息流中。
当然这么讲他们大概也可以称为“冲浪人”。
我前面也提到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键盘人。
这类人比鼠标人多使用键盘一些。
我定义的使用键盘是一种生产行为,用键盘玩大部分游戏时,键盘的功能依然是鼠标——似乎没有留下什么。
我崇拜着键盘人,他们用“键盘”留下了许多文章、代码、图像。
鼠标与键盘只是一种代指,美术从业者也经常使用鼠标进行创作,而相机、麦克风以及笔都是“键盘”的一种。
我只想把这两个事物对立,以阐述我是多么惭愧:作为一个“鼠标人”。
最近听着播客,被悲观生活指南安利了一部纪录片: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John Wilson 使用他积累多年的摄影素材击垮了我对自己生活的无谓。
他拿着他的摄像“键盘”在纽约街头创作。
他的作品看似很依赖于外界,但我仔细一想,这些空镜头和尴尬的采访巧妙地契合了他自己想表达的思考。
通过记录,行走他发现世界,并分享给观众他的发现。
这是一种21世纪的探险行为、挖掘那些被路人漠视的日常宝藏。
作为鼠标人,我很是赞叹他的成功创作。
在这种赞叹的同时,我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
在这种对比之下,我仅仅是自己生活的过客,碌碌无为地度过了四季。
我从来没写过几篇日记,我痴迷于浏览。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一次概率论复习前夕,我在追逐微博上某个“瓜”,第二天的考试不出意料地挂了。
八卦、吃瓜之类的信息摄入是每个人都会做的,走在街上、打开手机地你无时无刻在接收信息,但鼠标人和键盘人的区分在于接下来做什么。
鼠标人极大概率去追逐下一条信息,大脑也很识趣地淡忘上一条信息。
键盘人可能大部分时间也会这样反应,但又有一些不同: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他会记录下来。
更为重要是他会翻出来看看,想一想。
在上文提到的纪录片某一集,John 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怀疑自己的朋友利用他自己的生日聚餐作为退税依据。
我觉得他有些神经质,可这大概是一种键盘人的天赋:偏执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积极与环境互动;怀疑、记录、思考、创作。
键盘人们似乎对这样的行动信手拈来,而鼠标人有可能在每一步停滞不前。
我是多希望他做一集:How to be a Keyboard-man. 教一教我怎么成为键盘创作人。
虽然深知这一转变需要我自己完成。
ep1 How to make small talk 闲聊指南在MTV的现场,因为背对着人群,所以每一个镜头都拍到了他,除了歌手的脸就是他的脸。
念白说道“生活中会有负面情绪,你需要筛选出来,然后扔掉”,对应着铲起猫砂冲马桶的画面。
ep2 How to put up scaffoldding 脚手架搭建指南给脚手架小哥按工种命名的时候特别好笑,“roll-dog”负责开车带人在不同地点转移,被字幕组称为“好机友”哈哈。
纽约市民找到了脚手架的使用方法:客厅、卧室、洗手间、健身馆、棋牌室、办公室。
随处可见的脚手架,本应是保障行人不受到飞来横祸。
但实际上,随着脚手架越装越多,对脚手架的日常护理和检查,也在额外支出这个城市的财政;否则,脚手架就变成了飞来横祸本身。
应该把脚手架往更好的更艺术的方向改进吗?
抑或是,跳出脚手架这个框架,找到更适合保护这个城市和市民的方法。
ep3 How to improve your memory 记忆力提升指南念白说道“我的记忆力不好,这让我很没有安全感”,画面是一个路人的头,白色长发却顶部秃秃。
马上接“所以我在记录”,一整个柜子的录像带。
还有五个黄色的笔记本,翻开,一个个小方格里面藏密密麻麻的小字,很仔细地凑近才能看清今天发生了什么。
但事实上,认真读完反倒会让自己陷入自我怀疑,真的有发生过这些事吗?
用记忆宫殿法来记忆购物清单,每一件商品都对应着离谱却有共同点的街边物品。
到了商店,自然而然开启了「曼德拉效应」的篇幅,从商店男子的介绍,以为要进入思考了,结果转头竟然错入了电影片场,感觉很戏谑。
参加讨论会,内容推到这里感觉开始要往诸如平行宇宙之类深奥的地方走了,落到了自己拿贴纸去改变现实中可能被记错的商品名。
「如果你今天过得不好,没关系,明天的记忆会美化今天。
」ep4 How to cover your furniture 家具覆盖指南养猫了会发现,如果没有给猫咪足够的磨爪子工具,它就会盯上家具,尤其是沙发这种毛茸茸的、巨大的。
但没想到NYC竟然是用塑料透明罩来裹家具,虽然能看到内馅儿,但使用体验一下子下降了。
对比起来,本土群众用五花八门的针织物覆盖家具就显得「温暖」很多,何况还是手工的。
很有趣的是,卖塑料罩的店家,自己家里不用。
人用塑料罩防止小动物或者汤洒等意外,而城市则有自己的办法来防止人这个意外。
椅子隔板越做越高,为了防止流浪汉躺平睡个好觉。
酒店外的直角弯围栏,为了防止人因为抄近路而踏入自己的私有土地。
相当尖锐的自制障碍物,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仿佛它想告诉你什么,噢,原来是FxxK YOU(画面)甚至,由这个「覆盖与保护」的主题,找到了一个试图让包皮重新生长出来的公益组织。
ep5 How to split the check 账单分摊指南聚餐分钱是个问题,尤其当那个点了四罐啤酒的酒鬼要求AA酒钱时。
那位坐在餐厅里的男士,把鸭舌帽推到头颅,一手托着腮,满脸分不清愁还是倦,观察同伴在分账单。
这一段画面真的太写实了,和念白陈述的账单苦恼完全一致。
去裁判聚餐的时候,我竟然也怀有一丝期待这会是完全公平的聚餐。
事实上裁判遇到钱也变回普通人,锱铢必较,打包汽水填补餐费。
ep6 How to cooke the perfect risotto 完美意大利烩饭烹饪指南本以为是给房东太太报恩,期间展露了炸厨房的技艺。
结果放置在新冠的背景下,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宝贵联系。
这不是意大利烩饭烹饪指南,是完美邻里关系升温指南。
以上是观影后印象比较深的一些桥段,很日常,但却在精巧的叙事和不可多得的画面中突出了荒诞和戏谑,几近还原了日常生活的模样。
John Wilson属实是鬼才呐。
看完莫名想到莫妮卡说的那句,“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It ' s sucks . You ' re gonna love it .”感觉作者完全沉浸式地参与着自己的生活,完全真诚而细腻的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他的镜头下,无厘头的场景、稀奇古怪的人都那么可爱。
只能感叹,有趣的生活是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的一﹣如果身边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一定会很快乐吧!
如果没有,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虽说是纪录片,但好像没什么逻辑,更像是 vlog ,碎碎念的分享。
想起最近看到,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
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
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
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找"幸福"。
幸福是什么呢?
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吧。
个人记录,不喜勿喷,好走不送。
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马上回去把后面几集都下载了,忍不住感叹,这绝对是我的菜。
He's absolutely a genius.Hey New York!
101闲聊指南从纽约到坎昆。
可以谈天气,但是不能说气候,可以谈广告但是不能说新闻。
聊的次数多了就成了普通熟人。
这个时候依然要注意你和对方的谈论话题,简而言之,交浅勿言深。
天啊噜,又是看了卡司表才发现的惊喜,第1季刷不过去地铁的那个老人家(对不起,居然是双峰的agent Cooper!!!
天啊!!!
102脚手架搭建指南这一集的絮絮叨叨更有伍迪艾伦的风格了。
说是搭建指南,不如说是纽约丑东西大赏。
他对脚手架的感情,完全就是我对厦大门口路障的感情。
那么美的照片,占据C位的永远是那些丑陋的塑料路障,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要么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要么建筑之外就不应该增添这些丑东西。
隐藏在脚手架后的奢侈品店,大概会感到歇斯底里的崩溃吧。
脚手架设计大赛中,最好看的是路易威登门口的脚手架,毕竟还是有点审美品位在的,与其说是他们门口的脚手架最好看,不如说是他们对门口出现丑东西的忍耐程度最低。
尽管时尚常常也是一些人不能理解的丑东西。
对于电影中脚手架打斗场面的观察可以说是相当细致入微了。
躺枪的蜘蛛侠平行宇宙太好笑了,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大规模的脚手架打到场面了吧。
103记忆提升指南一个事无巨细都会记下来的纯宅男。
我们记录下的生活和我们记忆中的生活是否是一回事。
就像我记梦一样,如果不去记,我大约永远不会想起来,如果回去看我那些词语式的只言片语的记录,我就会瞬间回到那个恍惚迷离的世界。
从记忆提升记忆宫殿到超市管理系统到曼德拉效应到平行宇宙量子力学。
你怎样回忆过去就说明你是怎样的人,你怎样阐释记忆同样说明你是怎样的人。
最荒诞的部分是那个女子问我不明白电脑是怎么记住东西的,硬盘是什么东西就是晶体吗?
荒诞好笑的同时又让人觉得可怕。
字节是否能够等于记忆,即使字节会跳动。
最有趣的部分是结尾,不知道是谁,持之以恒地给超市商品贴上新标签。
104家具保护指南在这一集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每一集虽然不到半个小时,但信息量是如此之大。
被猫抓坏的家具,特殊定制的塑料家具保护套。
此时不得不插播一句,中国人民在这方面才真的是领先世界,无所不能套。
塑料胶家具套将家具掩藏在了一层透明的厚厚的几乎可以说是水火不侵,猫爪不入的隔膜之后。
而中国人民的万能布套则将家具彻底掩藏在了另一番独特审美之下。
我还以为只有中国人有,原来世界人民都有想要物品保持原有状态的心理,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穷人才有的一点点挣扎吧,想让他们的物品看起来永远光泽亮丽新鲜。
富人们往往不会有这种烦恼,东西脏了只要买个新的就好。
就像我们说,有钱人喜欢浅色衣服,因为他们不需要为打理而操心,没钱的人喜欢黑衣服,只是因为两个字耐脏。
富人的烦恼也只体现在当他们所拥有的物品是稀缺资源时,比如珍藏的古董名画。
小学和初中时,我都特别固执地想要把所有书都包上封皮,让它们保持和新书一样的状态,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外书。
虽说封皮总是保存得很完好,但是看过的书记过的笔记总是会从侧面形成黑白分明的界限。
课外书往往还不明显,但教科书颜色过于分明,不禁怀疑我读书的时候手到底是有多脏。
不仅是书,对待衣服和鞋子,尤其是鞋子,我也是如此。
穿着新鞋时,走在路上,不舍得踩一点点脏的地面,遇到水坑一定要跳过,或者宁可不走。
我妈总是借这一点来嘲笑我。
我那一点点自尊心就碎了一地,她嘲笑我的时候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是我对我的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所能做出的一点微弱反抗。
等新鞋一旦脏了些许之后,破窗理论就开始大行其道。
事情的转变大约出现在初中吧,有一次借了66班学霸的语文书,惊讶地发现他的书并没有包封面,干净整洁的同时有自然的破损。
是那种好看的时间留下的有纹路有痕迹的破损,而不是我那种和书籍内页完全不相称的在封皮保护作用下留存的虚伪完美。
你以为我从此就不用封皮了吗?
并没有,因为我上高中了,开始不用封皮却发现封面坏得太容易了。
这个时候我又不记得自己从哪里学来一种新方法,用很宽的透明胶带完整地覆盖封皮,这样装作没有封皮的同时又能很好的保护封皮,尤其是对于我这种经常打翻杯子的人来说,堪称完美。
同时加上胶带的柔韧性,封皮可以自由地折叠弯曲,会留下一些自然的损耗痕迹。
上了大学由于专业的原因最常借书的地方就是保存本库,那种弥漫着纸张腐朽的味道,飘荡着灰尘,走在书架间就会让我不停打喷嚏的地方。
甚至在公共课上被同学问过,发现你看的书总是很古旧的样子。
这个时候更加喜欢那种饱经岁月摧残的破损美,如果再加个封皮什么的,可能就像是你买了破洞牛仔裤之后被妈妈强行贴上可爱的布贴。
我刚刚想起来,我们学校对破损本的修复就是这个样子。
跑题扯远了,回到这集剧来。
导演去买椅子的时候,对椅子妓院的描述那里好可爱。
他从塑料片上扯下培根形容夏天光着身子坐在塑料套椅子上的感觉,我的背部真切的感受到了那种黏腻的拉扯感。
不愿意靠近塑料椅子的猫,话题就转向了城市里人们对动物的防备乃至驱赶,进而到人。
人总是想要试图掌控环境。
从玩具收藏到无接触洗车,再到恢复包皮,btw为什么要在吃饭的时候看这个,麦艾斯啊。
最后到朋友家做客,有时候你应该放下摄像机做回你自己,打破你和物体之间的隔膜。
导演终于拆掉自己椅子上的塑料套,我正准备欢呼之际,谁知道他能够安心拆掉的原因是他做了一个复制品放在了仓库里。
觉得好笑的同时又很可以理解。
人总是喜欢给自己加一重又一重的没用的保险。
Ps最后那个仓库的场景让我想起了poi里经常出现的在仓库发生的一些犯罪行为。
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地方很可怕,就像我觉得地下室那个空间让人觉得很不安一样。
好啦,这集就是这样,但是不得不再感叹一下,尽管z国比美国人民还万物皆可套,但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思考就停留在,有人会写篇文章详尽罗列我们到底都套了哪些东西,从未看到再进一步的思考,哪怕是再进一点点。
这一集写了好多,刚想说算了不想写了,然后突然想起来现场清理人的家具毛毡保护垫的那一集,那也是我最爱的一集,充满了情感情绪思考剧场音乐虚无和生活。
Great things are alike.
105账单分摊指南如何摊账单真的是人类自古以来的难题,这一点上可能中国人就比较会打太极,表面上总是能够为此在柜台面前展开拉锯大战,甚至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
这不仅是力量上的角逐,更是内心以及战略上的追逐,稍不小心比对方力气大点你就赢了,稍不小心多坚持一秒你就赢了。
不过,大部分关系良好的人中间都维持着一种人情的平衡,这次我请,下次你请。
你们总是互相亏欠,因而你们的情感连接总是能够继续下去,而不会因为一次的账单而影响下次聚会的意愿和心情。
剧中比较有意思的是,用一群在风中打着漩涡的垃圾来形容聚会场面的混乱。
合理化公务消费以此来避税报销那里最有意思了,这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
但是视频中所出现的以及我们大部分人所进行的无非都是穷人的那一点苍蝇腿肉。
这些小伎俩在富人的避税手段面前,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裁判并不是更公正,也不会是更高尚的人。
裁判协会的聚会看得我难受极了。
最后的镜头比较有意思,我们以为自己最差也就是个搬猪的人,实际上我们是被烤的猪,这可能连猪都不如,而是烤猪的炭火。
106完美意式烩饭指南。
超级善良可爱的房东老奶奶。
新冠打破了一切节奏,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二季,life goes on .
两集弃,get不到
可爱
三星半。开头一集眼前一亮,中间很多瞬间会心一笑,但是最后一集略显刻意。收集了好多好多素材,奇奇怪怪的纽约客。
Does he think he’s funny or something?
期待过高,现在很失望
太豆瓣了
可能我在纽约太久了或者对于有趣的阈值太高了……
就非常new Yorker. 看起来像低配版《持摄像机的人》
很有创意,断裂的生活素材被哲学废话串起来,但太碎片了说实话看了就抑郁
太太太有趣了!睡前点开想着看一集,结果完全停不下来全部看完!而且想立刻看第二遍!!!以及第四集在哪里可以看?
还行吧 感觉没有好到九点几分的程度啊 过赞了
英式幽默很不错,但关于lgbt这一点我很不喜欢,暴露镜头全录出来,各种男同暗示让我无法接受,如果排除这一点,可以给四分这种暗示很难不让人怀疑作者是一名男同支持者
🧡💛💚💙可能就是我一直最想拍的那种美妙狗屁吧💙💚💛🧡
好无聊
跟vlog没半毛关系,更像视听化的单口喜剧(素材量真是难以想象的大),笑果绝对秒掉热爱简笔画的Demetri Martin。John Wilson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是给私家侦探偷拍搜集证据,打算补一下他前面的那些短片。
有趣的灵魂、脑洞大开的选题、目不暇接的街头细节……15年前的自己应该会比较喜欢,毕竟那时候还认为最迷人的城市特质是无限可能,最美好的人生是虚度时光。那现在是否越活越倒退、越过越逼仄了呢?还是说人在不同阶段本来就有不同的追求?
good to record and find something interestin in everyday, but sorry I can't get much point in this moive
首先是直面拍摄对象的勇气 其次是分类整理和将碎片叙事化的巨大耐心 厉害!(因为搞错了顺序所以上来就为房东太太而稀里哗啦了一顿)
纽约快手版,最喜欢脚手架那集。觉得国内那些打印店,天津大麻花...也值得这样一个纪录片。
李翔伟和麦的垛朱尼尔的加強版。紐約作為一個巨大的素材庫,有不同於互聯網土味視頻的幽默,但只有把自身變成一個攝像機,才可以捕捉到一個街角捷徑從有到無的過程。它同時做到了諷刺與真誠,解構與建構,冷漠與同情,是 metamodernism 的最新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