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拍出来给谁看的?
碎片似的情节交代。
让人猜来猜去。
可以肯定的内容:1,表现主要是杀手心理疾病。
2,暗线是政治人物的恶。
3,议员和州长都是坏蛋,议员被州长杀了,小萝莉失踪很久议员才想办法营救,且刚营救就被人杀掉,说明议员是自愿把女儿贡献出来的,后面又和州长闹掰了。。。。
我怀疑的内容:1,长镜头都是杀手的心理状态的投射,客观上不一定存在。
2,小萝莉二次被解救,真的是她自己干的么?
还是杀手后面的自我心理投射,即后面没有小萝莉了,都是他人格分裂的想象,。。。
搞不明白的内容:1,杀手的上司在办公室被杀,他乘坐电梯是什么含义?
还特写了开关上的这血手印。
2,联络人的儿子被谁杀的?
3,杀手脖子在萝莉被绑架走后一会疼一会不疼的,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4,小萝莉在车上也数数,怎么回事?
5,在宾馆小萝莉湿头发,墨西哥太平洋的话影射的是什么?
6,小萝莉二次被绑架,他去他上司的住宅是为了表现什么形式?
切开的橘子,咖啡,军官照片等。
如想交代剧情,杀手直接去上司办公室岂不是更加简练?
综合以上,他不属于悬疑片(因为情景并不复杂),应该是心理片(作为牛逼作品,配乐,长镜头不是导演闲着没事搞的),但是,心理片拍的也太难懂细节和人物心理的结合了。。
豆瓣里说看懂了的,我读思其影评,没有一个人是看懂了这个电影的,是装作看懂了。。
所以,这个电影让几乎所有人没有看懂,而且故作高深的磨磨唧唧,必须差评。。。
和血观音不可同日而语。。。
不散作者 | 小天猴如果要问谁是世界上最硬核的女导演,那么我的答案可能是她——琳恩·拉姆塞(Lynn Ramsay)。
这位来自英国的女导演总是在她的作品中展现暴力的奇观、伤痕的即景。
她曾凭借《凯文怎么了》为大多数影迷所知,在惊悚题材和压抑氛围的处理上展现了强大的掌控能力。
△《凯文怎么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
△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塞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她未完成的作品《你从未在此》(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2017)在电影节的最后一天展映,并与欧格斯·兰斯莫斯的《圣鹿之死》同获第7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你们的男神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获最佳男演员奖。
可以说,《你从未在此》以黑马的姿态获得了佩德罗·阿莫多瓦、朴赞郁、杰西卡·查斯坦、范冰冰在内的戛纳评审团的认可。
虽然半成品的《你从未在此》在《银幕》场刊的最终评分里以3.1分(场刊评分体系以四分为满分)高居第二,仅次萨金塞夫的《无爱可诉》。
然而目前,它在烂番茄网站上的新鲜度是88%,其中79鲜11烂,在IMDb上的评分是7.4星,在MTC网站上获得87分,在豆瓣上则只有7.4分。
显然这是一部掌声中夹杂着嘘声的电影,部分影迷观众并没有戛纳评委那么买账。
《你从未在此》的故事非常简单,乔(杰昆·菲尼克斯)是一个退役军人,深受童年生活阴影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的他与年迈的母亲生活在一起。
为求生活乔成了一名合约杀手,受雇为参议员从绑匪手中救回被卖当娼的爱女,在四处奔走、杀人以救人的过程中,他也获得了自救。
乔似乎是一个视生死如无物的人,影片开场,一连串对乔的腿、背影、手等身体部位的特写与闪回交织,走形的身体上布满丑陋的陈年疤痕,仿佛告知观众我们的主角如行尸走肉,深陷于往事。
疼痛、悲痛、创痛给了乔一次次自杀的理由,而我认为痛的感觉来自对世界仍然有情,仍有“温柔”的寄托,哪怕那寄托“从未在此”。
哀莫大于心死,而乔如此疯狂挣扎,自残残人,因为对原无足留恋的世界,还不死心。
于是我们可以了解琳恩·拉姆齐血腥之下的诗意,她的暴烈必须以她的温柔为注脚。
女孩妮娜(叶卡特琳娜·萨姆索诺夫)就是这个世界的温柔所在。
当被拯救的对象成了拯救者,她抬手去擦车窗上的雨滴,用浸满鲜血的双手和脸颊上清澈的泪水抹平了乔混乱不堪的精神状态,将他从童年的阴影中拽了出来。
“绝望之为虚惘,正与希望相同。
”《你从未在此》的暴力与疯狂,是琳恩·拉姆塞众多作品中的底色,她拍雏妓之泪,自杀谋杀,分明是要让观者“叹为观止”。
琳恩·拉姆塞穿刺人我绝望的底层,言(男)人所不敢言,探触恶的底线,想象罪的渊薮,并唤起一种救赎的可能。
当乔怀抱母亲的尸体,缓缓沉入幽深的湖水,在妮娜的幻影中重燃对活下去的渴望,破水而出,仿佛一场冰凉而怜悯的,对生命的透视。
△沉湖杰昆·菲尼克斯在《你从未在此》中的表演一反在《她》中的深情可爱、《无理之人》中的风度翩翩、《角斗士》中的坏到出渣。
他配合冷峻的影片基调,看似面无表情,那张藏在凌乱胡子背后的脸表现得沉敛且凝重,可紧绷的肢体和未曾松懈的眉头分明传达了乔的抑郁和沉痛,那双蔚蓝的眼睛像一湖幽暗的毒药,诱惑着每一位观影者,沉入颓废的湖底之中。
这场克制内敛又极具爆发力的表演,让菲尼克斯成功捧回戛纳影帝的奖杯。
△《她》,2013
△《角斗士》,2000
△《无理之人》,2015
△《你从未在此》,2017值得一提的是,《你从未在此》对声音、影像和叙事的运用极具突破力。
影像和音乐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穿梭,在真实和虚幻之间跳跃,似梦非梦。
闪回突如其来,却恰到好处,一方面交代了乔童年所遭受的暴力,和战场上的生死见闻,为乔的下一步行动作出恰当的解释,另一方面,电影原无足观的文本陡然丰富起来。
镜头虽有留白,却毫无闲笔,每一帧都是干净清晰而细节丰润的。
空的景色充塞乔的世界,产生一种似曾相识却又恍若隔世的幻魅效果。
除此之外,约翰尼·格林伍德(绿木)的配乐也为《你从未在此》增色不少,电子乐将氛围营造得恰到好处,仿佛能听见乔将车驶过树下,斑驳的树影倒映在他的脸上,而Rosie & the origins的《Angel Baby》则将杀戮场景衬托得伤感又温情。
△杀手与杀手的手拉手独特的视听语言给了《你从未在此》如此强烈的诗意风格,它的绝望与希望,它的暴烈与温柔,给了我们沦陷在菲尼克斯双眸中理由。
回观琳恩·拉姆塞的前作《凯文怎么了》,同样是用独特的剪辑手法来讲述一个重口的、关于精神创伤的故事,《你从未在此》却在视听技巧上走得更远,在故事剪辑上玩得更溜,并以一个更加简单的文本,迈向了更为幽暗的人性深处。
这或许是一个关于电影的启示,我们该如何省察人的内心?
我们该如何讲述自我的拯救?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602期 文章,喜欢凤凰啊!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 不散(busan-movie)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杀手脾气不好,极其残暴,一身横肉,不修边幅。
我们会想起让•雷诺饰演的杀手莱昂,但他没那么温情脉脉,或者会想起《老无所依》中的哈维尔•巴登,但也没那么变态。
他满足了大众对银幕杀手的普遍浪漫化想象,凶悍但仍有感情,残暴却富于正义。
这种人设定位决定了影片不会过于浪漫主义,也不会极端血腥冷酷,再加上本来就比较常见的拯救幼女,为民除害的故事,明显的正邪对立也挖掘不出更多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这个剧本再普通不过了。
但是,这部影片显然不只是想让观众在心理上爽一下,在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背后是被施暴者面对暴力之后的抉择和救赎,即生而为人的意义何在?
华金沉入水中看到女孩幻象的一刻是他自我救赎的开始。
从这之前,他是被雇佣的杀人机器,拯救幼女也不过是被权力安排好的阴谋,母亲被谋杀让他彻底失去了活着的理由,麻木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对他来说不如去死。
当他浮出水面,决定找寻真相,再次营救时,他完成了从被动完成任务到自我觉醒的转变,再一次踏入权力斗争和阴谋密布的罪恶之地,同样的音乐再次响起,同样不堪一击的守卫纷纷倒地,却是不同的结局。
恶人已死,他的自我救赎戛然而止,因他来迟了一步,女孩沾满鲜血的双手必将让她落入与他同样的境地,影片的结尾,他们只得相互依靠,给彼此的未来一点希望。
窒息是为濒死,濒死是为活着。
只有窒息后的濒死体验才能够让他感觉自己还活着,让他抵御麻木的肉体和空虚的灵魂。
他在窒息中回忆黑暗的童年创伤,在窒息中感受做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在窒息中做出拯救自我的决定。
面对邪恶的世界,若想要生存,只能以暴制暴,即便暴力的最后仍然是毁灭,也能让毁灭变得有一点意义。
凌厉的影像风格和配乐是此片最成功之处,一部在视听上突出的影片,其风格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绝对可以掩盖一部分由于剧情的平庸带来的疲惫感,只要其逻辑合理,多一些留白给观众没有任何问题,反而可能会给电影增加一些可解读的空间。
这部影片对比前几天上映的《风平浪静》,后者在剧本逻辑上存在明显漏洞,普遍缺乏动机交代,虽然同样是一部以表演和视听为重的电影,但两者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如果不看演员表,你永远也无法想象当年饰演《角斗士》中的野心勃勃、英武帅气的古罗马皇帝,现在已经是一个大腹便便又满脸胡渣的中年男人了。
有那么一瞬间,我脑子里映出的是柳三变《鹤冲天》诗词中的两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杀手Joe 强壮、沉默寡言我们总是在期望一部电影能够讲述一个完美的故事,既要情节饱满、人物性格立体丰满、题材鲜明新颖。
但实际上,对这部影片来说,你的这些期望可能都是一种奢望了。
导演刻意地回避了杀手在执行任务时的暴力场面,只用大特写拍杀手的琐碎日常:战场退伍的Joe离群索居,人到中年,生活近乎几点一线。
外表不修边幅,生活老派保守,跟年迈虚弱的母亲住在一起。
其实在他冷峻的外表下,却深藏着一颗善良、天真质朴的赤子之心。
而他的真实职业却是一名合约杀手,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神奇的是,导演以及男主让这个矛盾在杀手Joe身上完美的统一了。
萝莉配大叔,但本片,无关风月影片的最后,被拯救的萝莉女主用一个“摸头杀”唤醒了臆想自己在餐厅饮弹自尽的Joe,并对杀手说:“It‘s a beautiful day.”的确,“It‘s a beautiful day.” 一个关于救赎以及自我救赎的故事。
你从未在此。
今年戛纳,似乎从倒数第三天才进入该有的状态,既能看到《好时光》中罗伯特·帕丁森突破性的表演,也能目睹欧容在《双面情人》耍弄剪辑的花招。
在最后一天主竞赛放映中,戛纳迎来了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塞时隔六年打造的力作《你从未在此》。
2004年,王家卫直到电影节开幕前一刻才把《2046》的拷贝送到戛纳,而《你从未在此》则以一个只有80多分钟的未完成版本入围了主竞赛单元。
影片没有出现演职员名单,而是以黑屏替代。
官方手册显示,《你从未在此》最终长度应有95分钟。
在新闻发布会上,导演琳恩·拉姆塞表示,之后会再增加修补一些镜头,不过,90分钟左右的长度也是她最为满意的电影时长了。
首场媒体放映结束,《你从未在此》成为继《圣鹿之死》后第二部在主竞赛中掌声与嘘声齐鸣的影片,不过它在《银幕》场刊的最终评分却以3.1分位居第二,仅次于《无爱可诉》。
《你从未在此》是目前在我看过的主竞赛影片中最为喜爱的作品,即便它缺少一部分镜头,在混音处理上也有明显瑕疵,还是掩盖不了它的简洁、有力、个性与锋芒,以及形式风格与文本内容的密合、统一。
受梅雅·黛伦的实验短片《午后的迷惘》影响,琳恩·拉姆塞在学生时代从美术与摄像专业毅然转向学习电影,另一个对她影响很深的是欧洲艺术电影大师罗伯特·布列松。
拉姆塞如此评价他,“布列松的电影对声音,影像与时间的运用极具突破性,而他对演员表演的调度也堪称一绝”。
在拉姆塞就读电影学校时,布列松撰写的《电影书写札记》成为她口中所说的“圣经”,她称赞布列松的作品是“形式上最纯的电影”。
我们或许可以在拉姆塞的这部电影里窥见《午后的迷惘》与布列松电影美学的些许印记。
开场段落,一连串特写杰昆·菲尼克斯肢体部位的镜头: 从头,手,到腿,一同构成了主人公乔的出场,以身体局部而不以杰昆的全貌勾勒显现乔的个人形象,这一组特写人物肢体动作的镜头段落恰与乔隔绝外部世界,深陷创伤往事的心理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相辅互文。
这一组开场镜头的设计方式也恰恰能在《午后的迷惘》开场段落寻得,而对身体部位的迷恋聚焦于分割特写,又何尝不是布列松最为独特、鲜明的电影语言与视觉标签?
全片稳稳构建出形如布列松影像的割裂感,它不仅是开场镜头对身体部位的“割裂”,快速切入闪回记忆的段落同样分裂了现实,声效剪辑又狡黠地间离了我们日常观影的惯性情绪。
在那些令人猝不及防的闪回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乔的一系列创伤:童年经历的家庭暴力,参与战争时面对尸体的罪恶感与恐惧感,还有在FBI工作时遭遇的惊慌与冲击。
当乔第一次营救议员女儿,影片不是采取好莱坞经典的连续性剪辑,也不是充斥满屏的暴力与血肉横飞,而是用酒店监控器下的黑白画面,用音乐与画面错位搭配的多角度切换来呈现。
这种因声画剪辑带来的断裂感正是在形式技巧层面巧妙呼应着叙事层面里的乔—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战后老兵,一个似乎已经不存于现实世界的人。
《你从未在此》高度浓缩的视觉风格没有沦为肤浅表象,也没有成为调度与剪辑的浮华秀场。
每一幅构图都是考究的,每一场动作调度都是精巧的,每一刀都不是废笔,每一处剪切并非毫无意义,它精准地构建出乔完整又破碎的肖像,直抵他所承受的所有压抑和抑郁。
用"干净利落"形容本片恐怕最为妥帖。
在简单直叙的营救之途里,穿插几段具有分晓意义的回忆段落以及两段乔心生幻觉的幻像篇章,当沉默寡言的他,在第二趟解救中无力嘶喊出“where can we go”,片尾最后,又顺着被救小女孩说出“It’s a beautiful day”,《你从未在此》的简洁明了与戛然而止正留着余味,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抵达最为核心的叙述表达,触发最为厚重的情感力量。
我们就在沉浸感与断裂感的分分合合里见证了一个边缘者和失败者如何蜕变为自我救赎的英雄,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保持距离,冷冷目睹着乔的挣扎、脆弱与困顿,又无限渐近、认同着他,作为一个人的全部价值。
5.27写于戛纳原载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a/20170528/42944691_0.shtml(发表后有做部分修改)
电影:你从未在此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2017)导演:琳恩,罗曼萨 Lynne Ramsay(英格兰)一个惯用榔头锤人的杀手,在电影里表演了无数次自杀,试着用塑料袋套在头上,然后试着用匕首刺穿喉咙,试着跳火车轨……听来来很丧,不过都没有成功。
这部杀手题材的片子还是有点点刺激感的,尤其是魂斗罗一样穿越整栋楼去救了金发萝莉,大量暴力镜头足够满足寻求刺激的看客眼睛。
但确实也是有点丧的,电影骨子里有很哲学很佛洛依德的情结,喜欢简单直接说故事的人,基本可以绕行。
80分钟剪辑紧凑,没有拖沓的长镜头,暴力起来血腥四溢,温情起来又恢复了欧洲电影的精致温暖。
时间线里有很多插叙片段,给观影的人错乱慌张的共生感。
导演Lynne Ramsay本来就是一个很爱探讨哲学问题的人,看了这个片子觉得还不错的人,建议可以去看《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我们需要谈谈凯文),也是戛纳得过奖的。
(for那些得奖控,有戛纳加持你们放心看。
)胖杀手joe到底有多少种病?
一个有抑郁症,战后心理综合症,躁郁症,轻微恋母,看得出他非常的挣扎,十分渴望死亡,尝试过一百种方法。
无人知晓,从简单可爱的小正太成长成能一把榔头闯天下,下手果断专业狠辣的络腮胡大叔,经历了什么?
电影不断闪回他经历家暴、战争、和杀人场景,也许是一部分答案。
母子关系是导演一直的关注点这对亲密的母子关系,给了络腮胡杀手joe,一万次自杀未能遂的动力,生存的希望和意义寄托在妈妈的身上,妈妈身体已经十分衰老和消瘦,头发也全白了,但她也仍清楚记得joe20年前女友的名字和长相,看完鬼片也只有joe能带给她安全感的人。
杀手这个战栗的设定,不妨碍两人相处时,也不妨碍跪在浴室地板上认真清洁的他,相处时温情细腻常常爬满Joe的脸庞。
找到新的起点,从另一段依赖开始?
一个穿着白衬衫,黑西服,抱着母亲水葬的杀手,为什么不顺势结束这个故事?
是要复仇么?
大概,他是看到黑暗湖底的忽然出现的光和光里曾经救起的议长女儿的脸,大概这一刻挂念的人会一生挂念。
所以,抖落口袋里的石头,从一万次自杀里joe救回了自己,奔回再一次救金发小萝莉的路上。
彼此给过一丝温暖的人,大概都可以相互拯救生命。
爆了头或没有爆头的结尾,导演扔了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也算留个比较开放的结尾,joe完成了杀手任务,窗外天气不错,和新的旅伴出行下一段人生旅程, 此时餐厅人来人往,生命仿佛喧嚣不止,也许偶然遇到,也就能走完剩下的一程。
镜头对焦处理得很棒,有一处扶母亲到床上的段落构图很有意思,男主一边黑暗模糊,母亲一边倒映的镜像有光源,两者同被床头暖光围裹。
套塑料袋盖毛巾 大胡子黑棒球帽浓黑眉 混音配合大喘气再加不紧不慢的推镜 闪回碎片 观赏性很强的杀手呀。
还有监控镜头视角和Angel Baby,也是相当 文艺范 了呵呵呵。
不过这个片长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这种靠视听撑起全片的影像,生理愉悦强 惊喜容易制造,然而 再长的话 耐心消磨也hin快滴:)
最近刚看完《被掩埋的巨人》,沉浸在维斯坦遭遇的过去与现在经历的撕裂式痛苦里,如何面对仇敌的课题正思考无路,碰巧遇见了这部片子,一下子轻松很多:一报还一报,你杀了我母亲,我杀了你,两人却能在死亡之前同声哼唱并握住彼此的手——来自同为人类属性的言和与相互温暖。
其次喜欢杀手对母亲的细腻情感:扔过期食品,跑水善后,睡前依纵陪伴揉捏,下楼梯提醒小心,穿西装潜水送行甚至在口袋里装几块石头多陪伴几秒。
再其次喜欢复仇念头的支撑,母亲被杀不能哭,留待该为此负责的头目尸体前才能纵情。
悲恸情感要克制让位于报仇的目标实现。
再其次喜欢杀手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共情——对杀死的警察和柔弱的小女孩儿,对前者包容,对后者守护。
缓慢的节奏和简单的情节让人随时可以离开,却又自有一种隐隐的吸引力让人愿意坐看下去
“A,you are adorable ,B,you are so beautiful.C,you are so cute and full of charm. .D,you are a darling.E,you are exciting.F,you are a feather in my arms.G,you are so good to me.H,you are so heavenly.I,you are the one Iidolize.J,you are like Jack and Jill.K,you are so kissable.L,you are the love light in my eyes.M,N,O,P,I could go on all day.Q,R,S,T alphabetically speaking your OK.U make my life complete.V means you are very sweet.W,X,Y,Z We find we want to do the alphabet with youTo tell you what you mean to me.We find we want o do the alphabet with you.To tell you what you mean to me.”
看完电影,听到旁边不断有人在小声嘀咕道“各撒门思啦”(方言:这什么东西啊),我大概就知道很多和我一样没有看懂,或者说至少一知半解的。
电影结束,赶紧翻了一下豆瓣,看了一些分析,这才明白了一些。
仔细想一想,可以发现这部电影拍得很创新,构思很精巧,意象表达很到位。
只不过太过隐讳,闪回的画面太快,所以直到影片的结尾,对导演想表达的内容也只能靠猜。
不过还是有几个地方不太明白,不知道这篇文章会有多少豆友看到,不知能不能给我一些解答。
1. 为什么不管是幼年还是现在的Joe都喜欢将塑料袋套在头上?
是在练憋气还是想寻死?
2. 为什么影片中要出现那么多次倒计时(Joe和Nina都有),这些倒计时代表了什么?
3. 为什么要描写Joe吃糖的画面,还要强调他喜欢吃绿色的,影片最后当Nina杀了州长,自己在吃东西的时候,盘子里留下了很多绿色的豆子,这两者有关系吗?
4. 为什么Joe和杀他母亲的杀手手牵手?
5. 为什么Joe看到州长被杀了之后要哭?
是开心吗?
还是因为州长没有死在自己的手下而难过?
6. 为什么影片最后,Joe在饭店里一头栽在桌子上,画面会出现他中弹的场面,满桌子都是血,这是在表达什么?
谈一些小感受吧。
冷血的杀手Joe在母亲面前却无比温柔:在母亲看了恐怖片不敢睡觉的时候,陪着母亲;和母亲一起一边擦餐具,一边唱着字母歌。
看到母亲被残忍杀害,他问杀手,他母亲害不害怕,杀手说她当时在睡觉,这样的回答大概可以给他一秒的宽慰吧。
Joe看到Nina也是满眼爱怜。
小孩和老人是最纯粹的,人们对这两类人的态度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本质。
在这里,我觉得Joe是善良的。
相比之下,政府的嘴脸就丑陋多了。
州长养雏妓,还搞贩卖人口,看到这里才算明白了为什么参议员想救自己的女儿,但又不想让警察介入,警察也不是好东西啊,当Joe第一次把Nina救出来的时候,是FBI的人抢走了Nina(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也顿时更加感受到参议员对Joe说“Please hurt them”这句话时候到愤怒和无奈。
每个社会都有好人、有罪犯等等,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
其实我们并不害怕有人犯罪、有人违法,因为我们知道警察和政府会保护我们,会惩戒坏人,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依然可以过得很安心,但是如果警察和政府都沦陷了,那整个社会将会人心惶惶,互相猜忌,时刻防备,那才是最恐怖的事情。
突然想到去年电影节看的一部波兰的电影《我是杀人犯》,看完之后,我也写了类似观点的影评,没想到一年之后,同样的时间,不同的电影,也有相似的感慨,其实还有数不清的讲政府腐败或者丑闻的电影,看来各国导演们都有类似的疑虑啊。
再回过头讲讲Joe,他很痛苦,因为他一次又一次亲眼目睹人性之恶:战争中,为抢夺食物,小男孩近距离射杀小女孩;幼年时,看着父亲家暴母亲,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自己刚救出来的Nina又被人掳走。
他的日子是没有希望的,在他母亲还活着的时候,他好歹还有一个亲人,有一份念想。
所以当他母亲死了,他的想法是和母亲一起死。
在沉入河底的过程中,他看见了Nina,他感觉还有事情没有完成,还有人需要他,他取出西装里的石头,浮出水面,去救Nina。
是Nina救了他啊。
但至于童年的心结,我不认为Nina有这个能力能帮Joe解开,我也没看到有哪个细节说明了Joe通过Nina和童年的自己和解。
我还有最后一个疑问,就是我不太明白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望解答。
恐怕是电影学太好的结果:学院式的镜头语言再怎么精致、创新,整部电影都像由精密零件装配而成的高级视听产品,而它所想取得任何情动根本没有达到,观众隔身于外无法进入其中。比较PTA的电影,后者如何天才般地运用各类意想不到的视听组合来创造出融贯一体的情绪体验。绿木的配乐是被浪费掉了
形式大于内容,炫技大于逻辑,最出色的是声效。
的确实验性,但我并不认为拍的好!表演也不到位,最典型的就是沉默寡言的NINA第二次被抓时,很突兀的叫了一声“JOE”,没有情感的一声呼喊看的我瞬间刷起了“study强国”。 如果这时配上一点点肢体上的反抗和希望被救的憧憬眼神,或许会好很多。片中很多地方都这样,让人没办法产生共情,无法带入观众的作品,你叫我来听你的配乐、看你的拍摄手法吗?那我还不如去刷某音看VLOG。(个人观点)
这个杀手不太瘦。
6/10。乱叙堆砌下观众要自行构建主角的具体形像:在门外喊母亲快点,把小刀丢到地板前收回脚,帮母亲打扫到处是水的浴室—行为动机难以捉摸、苦修式的生活观;从铁丝网递过巧克力、男孩垂死抽搐的脚—波动的记忆养成用沉默与愤怒同世界对抗的性格;复仇后不可预知的开放性结局,代表自我认识上的矛盾。 @2018-06-25 13:50:49
对剧情无感甚至觉得沉闷,配乐倒是很吸引人。
纯正的“电影感”!神秘的“电影感”!!绝赞的“电影感”!!!伟大的“电影感”!!!!
我不喜欢这部影片,这看着就是无病呻吟装矫情,能好好说话,非在那端着,充斥着大量零散的内容,配上主角的深沉压抑,还有无时无刻不在的自杀倾向硬生生的凑完了这个几句话能说完的故事,最后送导演一句话:不装B不会死
后制未完成就展映了,学院派老阿姨作品不多却是戛纳宠儿,始料未及落入海报欺骗系列。试图探讨童年阴影、心理创伤、家庭关系、美国移民、政治丑闻……议题很多,影像能量却很低压,被知识分子式的失语稀释到寡淡,大量留白却只挤压出稀薄的想象空间,暗黑小清新风也陷入矫饰。
50、49、48、47、46、……惊艳指数爆表的影像质感!困兽犹斗,独胆英雄。PTSD、窒息、恋母、发丝,在闪回间惊鸿艳影。与你携手赴余生,I've Never Been To Me。这个杀手不太冷,It's A Beautiful Day!
风格很奇特,喜欢与不喜欢在一线时间,倒是可以提前预习一下传说中小丑的神演技。
这样的一个故事,拍成这种另类风格!
《你》是一场主/客体同源的拯救,关于PTSD的"后反战创伤",导演期望为《出租车司机》提供一条弗洛伊德的出路,一条摆脱冷色调的Solution,在保持冷硬感的同时,影片随后不再拒绝抒情,这正是Joe的情节弧线,俄狄浦斯与弑母仪式,阳具获得与成为父亲——这个视角相当男性主义
完全依靠剪辑打乱和营造杀手混乱痛苦的世界了。
7
视听加分
我忍不住了,不降到6.5我是不服的。极致视听下的风格化电影,去高潮反类型。可问题是这么弱的故事你再好的配乐、对时间空间光影再好的堆砌都没什么暖用,你要是完全放弃叙事装个逼也还好,你又非要讲。比去年的好时光差
这翻拍的不是Taxi Driver 是Harold and Maude啊
为什么已经3月份了,我一直没有列所谓的个人17年十佳,就是因为去年好像并没有可以让我义无反顾给出第一的电影。不过,今天重看完这部,可以给了,毫不犹豫。
很收的本子,用了很放的表现形式,但缺少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