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
——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鬼子,在大部分影片中,尤其让人啼笑皆非,即使不行状猥琐,也要智商低下,当然,很多时候他们是既龌龊也白痴的。
前些年有部相当长国人志气的片子叫《举起手来》,令人慨叹,1940年的国民党百万大军就被那么群呆傻至极的残障人士打的屁滚尿流,实在费解的很。
这事儿倘若发生在拍摄《地雷战》《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的峥嵘岁月,那我绝不会大惊小怪,毕竟全国人民都有那么种大炼钢铁的热乎劲,而且同“超英赶美”相比,追究这种精神胜利有小题大做之嫌。
不过我宁愿相信,在面对历史时,我们得的是远视眼而非白内障,六十余个光年的距离,已足以让老少爷儿们们看清这群鬼子的全貌,至少不仅仅是一张嘴巴或一片脸皮。
讨论谁是那场荒唐战争的受害者不容易。
甚至,我们根本不可能找出确切的受害者群体。
从逻辑学上来讲,如果假定这战争是荒谬的,那么围绕它所展开的一切也必然是荒谬的。
当然,我们可以讲“希特勒是疯子,墨索里尼是疯子,东条英机是疯子,全世界人民则完全是正常的,所以联合国日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口素质,搞好优生优育,防止再生出这样的疯子来”。
果然如此,那我想世界和平也不是啥难事,它的困难大不了就是需要更多的马寅初,需要把“宁养三头猪 不生一个娃”的口号刷在目力所及的每面墙上。
若一定要说出紫日这部电影在哪个层面上开了我的眼界,那么首先,她使我突然意识到日本鬼子也是人,被踩了会叫,踹了要疼,最该打的是他们居然有善良的苗头——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青年是绝不能容忍这些的,善良的品质被鬼子利用,就只能帮他们博得世界无知群众的同情,趁机反攻倒算。
善良和林彪所宣传的“精神原子弹”有不少交集,好人用了叫造福人类,落到坏人手中则必然祸国殃民,布什总统处理伊朗核问题时恰好延用了以上思路,不得不佩服,林副主席有做达人的神秘潜质。
从某个角度上看,《紫日》终究是部大快人心的片子。
所谓悲剧就是把原本美好的东西当着你的面,撕成碎片,还要逼人家目不转睛。
片尾,成批成批的日本军人与平民在荒野上自相残杀,不亦乐乎。
他们边鬼哭狼嚎“大日本帝国没了!
打日本帝国没了!
”边用手雷把自己炸成一堆齑粉。
我目不转睛的瞪着,却不知是不是应该称之为悲剧。
他们是被撕成碎片,碎的不能再碎了,而他们到底是不是美的东西,我下不了定论,也不具备下定论的权利,只好暂且认为所谓的人类史本身就是一部悲剧。
八音盒,是秋叶子的象征,美的象征,导演欲语还休的象征,一个调皮也严肃的符号,一段欢快有人伤感的密码。
伴随她的是,是二战结束后人们欣喜若狂的欢呼,他们有理由相信,战争已经被阉割,再生不出后代。
广播声在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北平上空回响“从此世界人民将迎来新的纪元,我们将重享和平,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生存的权利…”自然,我们知道,这新纪元的名单中没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名字。
而现在,我们也有资格把美国,法国,英国,韩国的名字划去,这使我惶恐也雀跃起来,仿佛有朝一日我们会成为这上头唯一的名字,那是多么孤独而风光的事呵。
华语战争片爆雷的可能远超其他题材,正旋律过猛难免说教,演义色彩过强很容易演化为抗日神剧之流,而这部剧给了我们一个新奇的答案。
紫日独辟蹊径,聚焦了一个没有中国军人的点,刻画三个身份各异的人的求生之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这些人心境的变化以及思想的改变。
战争片也是拷问人性的平台,在这部影片中对人性的讨论尤为深刻,导演十分犀利,解剖了人类不为人知的深层。
我只是不得不感叹,秋叶子死了挺可惜的…一个小姑娘从军国主义狂热,到重新发现青春,发现真实的人的本我,将近完成的救赎却被“自己人”掐断,那时的日本人自戕,相信会给每一个观影者以震撼,他们究竟为了什么?!
比我年纪还大的电影还是很有味道的,中后期色彩调配很赞,帧帧美如画卷,极佳。
【CCTV6】先说一下服化道,看见有其他评论提到苏联女兵穿短裙不合理,我没去查证,不过有其他几点可以写一下。
①原始森林走了很多天,娜佳和秋叶子的的膝盖和大腿皮肤完全没伤,不合理。
②秋叶子被污泥浸湿的白衬衫不可能用清水洗得如此干净,甚至裙子和白衬衫还有型。
③娜佳的长发从来不扎。
我想,这个电影情色部分肯定不重要,但不得不承认,它绝对有意识提供香艳的场景。
所以才会有穿着短裙、披着头发的两个女人。
不过,我认为娜佳脱掉军装跳进江里游泳不是为了情色服务,而是为了展现战争结束的自由和如释重负的欣喜。
然后写角色。
角色们的身份属性很明显,每个人都有两层。
第一层分别是有军事素养的苏联军人,有血海深仇的中国平民,被俘虏的日本学生;第二层是冷淡的女青年,强壮的男人,纤细的少女。
电影中因为第一层身份产生冲突,因为第二层身份和解。
基于身份讨论,我不喜欢的桥段是杨玉福总是包容秋叶子,却对娜佳横眉竖眼。
我知道他感到娜佳和苏联红军不尊重他。
娜佳的态度就是苏联红军的态度。
是的,一开始苏联红军击败那个地方的日军救了即将被射杀的杨玉福,看他光脚给他鞋子但是很轻蔑地扔给他,坦克上娜佳给伤兵换药冷漠地让他拿着瓶子,在林中追逐时有人掩护大家逃跑,沙科夫想抛弃杨玉福娜佳却坚持带着。
这些很容易看出他们的态度是愿意帮助杨玉福,但是没有温柔和尊重,更别提照顾。
这些都是他反抗的理由。
所以,在秋叶子逃跑后,他没有跟着娜佳,反而跟着秋叶子跑了,甚至还对娜佳大发脾气,大喊他是一个汉子。
我想,此处他有勇气反抗娜佳,并不是平民对军人的反抗,而是一个男人对女人的反抗。
我为什么这么说?
很简单,因为娜佳和秋叶子是相似相反的角色,杨玉福对秋叶子的包容和放过不是因为他知道秋叶子是个没有武器的俘虏,而是因为他觉得秋叶子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是个无辜的少女。
(东方主义和大男子主义真相似,白人觉得他们是救世主,要拯救黄女。
而男人觉得他们是强大的,所以要照顾柔弱的少女。
)如果不这么解释的话,人物就无法逻辑自洽了。
如果他敢于反抗有武器的士兵,那为什么在鬼子进村时没有因为反抗而死,反而身上没伤地被捆在柱子上眼睁睁看着鬼子刺死母亲?
如果他敢于反抗被俘虏,那为什么他沉默着听从指挥搬运同胞的尸体,沉默地看着鬼子烧死同胞?
如果他一直是个暴脾气的人,为什么面对苏联军官时不爆发,面对沙科夫也不爆发?
我甚至想过,沙科夫之死是不是导演故意的。
除了电影开头,后续展现战争残酷的死亡是坦克开进敌营那一段,一车的士兵英勇战斗,却因为寡不敌众被陆续杀害。
而沙科夫的死有两个作用。
一是为了展现秋叶子是个被复仇蒙蔽的少女,为了她的祖国和死去的姐姐,她把他们带进地雷区。
二是为了后续剧情铺路,一个有武器有战斗经验的苏联男兵,如果他活着,后续剧情的冲突就不成立。
如果他活着,人员结构是两位苏联士兵,一位中国农民,一位日本女学生。
娜佳和他是一个阵营,他们可以商量行动,算是共同的队伍头领。
那么,①娜佳决定要杀死秋叶子并指使杨玉福动手不成立,第一,苏联男兵没死,娜佳不会仇恨上头要杀秋叶子;第二,就算决定要杀秋叶子,苏联男兵会果断动手,不会给杨玉福展现情绪的机会。
②秋叶子看到飞机试图逃跑(可能以为那是情人),杨玉福抛弃娜佳去追秋叶子不成立。
第一,两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不会控制不了一个小孩,除非杨玉福不帮苏联红军去帮带他们进雷区的日本人。
第二,就算真让秋叶子跑了,杨玉福也跟着跑了,两个苏联士兵也不会跟着跑,更不会存在娜佳害怕一个人在原始森林所以跟上去的情节。
我想坦克上的其他士兵同样死于给逃亡小队人员结构让路,沙科夫多活了一段剧情是为了塑造秋叶子的人物形象,要不然他也会在树林追逐战中死掉。
真可惜,本来可以塑造得更完美更有血性,但是编剧为了达成中苏日三人在森林独处的情节,写了那么多情节铺路,却让他在面对娜佳时第一次爆发,唉。
不过,后续他对秋叶子的爆发引出反战思考,和娜佳一起进攻鬼子爆发最顶点的愤怒,这两个很棒。
不喜欢的第二个桥段是杨玉福放过秋叶子的处理。
如果要算不杀秋叶子的仁慈,应当算在娜佳头上。
有个前提是,娜佳是沙科夫死后队伍中掌握暴力的一方。
第一次娜佳从战友手中救下秋叶子,第二次秋叶子害死娜佳战友,娜佳没有一枪了结她,第三次秋叶子因为杨玉福掉进沼泽,娜佳也主动帮忙,以及娜佳每次煮食物都把大饭盒那份给秋叶子,自己捧着比盘子还浅的饭盒盖。
娜佳和日本人之间的血海深仇不比杨玉福少,她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远东打仗,她的战友一次次死在眼前,最后好不容易逃过林中追逐战幸存的唯一战友被日本人引进日本的雷区牺牲了。
新仇旧恨算一起,娜佳有足够的理由杀死日本人,但她没有,她放过秋叶子正说明她反战的一面。
可是电影的处理让很多观众觉得放过秋叶子一次的杨玉福是秋叶子活下来的关键。
我知道,两人的身份带来的复杂度是个好的讨论话题,如果一开始就主动刻画不愿伤害秋叶子的人是杨玉福会不会好一点?
或者把娜佳的士兵属性加强,让娜佳没有主动放过秋叶子,而是在杨玉福的行为下放过秋叶子,这样会显得杨玉福救下秋叶子的功劳比电影中更合理。
不过,这样写显然牺牲了娜佳的立体。
秋叶子,军国主义教育下长大的少女,有着青梅竹马的爱人,也有野兽的杀欲。
幸好她还太年轻,幸好这已经是战争的末尾,否则我毫不怀疑她会杀人。
她把队伍带进雷区害死沙科夫,她多次想拿枪杀了苏联少尉和中国平民,哪怕最后一次她说她是想逼她们投降也难以令我相信她无害。
杨玉福和她的对话是借日本少女之口向中国平民道歉,他们的和解可能象征年轻人可以走出战争的森林。
可是,最后秋叶子是被她的同胞杀死。
日本军国主义跑到中国的土地上杀人,还要欺骗自己同胞,杀死小孩、妇女。
我并不单指电影中的桥段,历史中南洋小姐只是他们残害同胞的冰山一角。
除了以上提到的不合理,其他都是优点,夸奖的评论很多了,我就不说重复的话了。
这部电影确实非常精彩,很棒。
没有特技渲染的枪林弹雨,没有生命力如小强般的英雄......一个中国农民,一个俄罗斯女军官,一个日本女孩,命运因战争编织在一起。
三个不同国籍,受着不同教育的人从最开始的猜忌,防备,仇恨,曲解到后来的融合,包容,平静,友爱。
导演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着战争与人性。
虽然是一部老电影,却是最让我深深震动与感动!
《紫日》是我最喜欢的战争片,没有之一。
《紫日》是冯小宁导演的“战争与和平系列”的最后一部片子,和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的《喜宴》一样,延续着主题思想,却达到了境界的最高提升。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快被日本人杀掉的河北农民杨玉福,被苏联的士兵拯救了,后来却因误闯了日本基地,导致了一场由日本少女秋叶子,苏联女兵佳娜和中国农民杨玉福的森林逃亡。
最后在出逃成功后,日本宣布投降,秋叶子却因为日本人的自我残杀死亡了。
作为一个战争主题的影片,从侧面来体现主题本来就不容易,战争场景也不多,但是战争的氛围却一直在,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森林的天空。
冯小宁导演的镜头都是很富有诗意的,正如佳娜说的那样:“我记得,那是我见过最美的秋天。
”虽然这句话指代战争结束,可配上大片金黄的树林,秋高气爽的蓝天白云,显得格外应景,仿佛可以感受到微微冰凉湿润的空气,这样主旋律的场景被赋予着希望和苍凉的双重感受。
除了大兴安岭美好的画面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为数不多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是和森林美景的强大对比,另一方面是个人视角:在刻画战争的时候,导演不止一次用到了主人公的个人视角,那种慌乱的茫然的镜头,让观众有了极强的代入感,不再是卖弄大场面的烟火炮灰,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有更切身的体验。
倒叙插叙并用的《紫日》,还变换了叙事主角,似乎有点复杂,但一点也不影响清楚的表述故事情节。
运用倒叙并不是一个并别致的方法,却也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在倒叙中有插叙这种回忆的重叠,使得电影有了很强烈的层次感。
至于插叙的运用,可谓是全片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了,正是在三人情感磨合的逃亡途中,各自有不同的回顾,加重了情感的冲突,也是影片战争基调奠定的基础。
影片上半部分是以杨玉福为主角的回忆,下半部分换成了以佳娜为主的叙述。
故事发生到一半,也就是三人的逃亡渐渐进入稳定阶段,换一个讲述人,使得之前的疲乏一扫而空,并且根据剧情发展,佳娜女性的细腻更适合情感的融合。
冯小宁导演不仅仅在镜头上富有诗意,电影中的意象也是充满了诗歌的感觉:因为硝烟变成紫色的落日,象征和平的八音盒,还有那把最后被卸下了子弹的枪,都贯穿全片,指向同一个主题——对战争的消亡以及和平到来的向往。
影片中有很多镜头,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镜头,都让人为之动容:28分钟,杨在回忆被联系杀人的日本军人杀死的母亲的片段,那时候三张变形的脸在嚎叫,那是三个被战争扭曲的心灵;40分钟,日本军残忍的屠杀像是一种可以享受的游戏,没有了理智是不能叫做人的;56分钟,穿和服涂上口红的秋叶子,在雨中送别恋人大西耕的悲伤,可是战争就是这样的粗暴毫不留情;一小时21分钟杨把子弹一颗颗投入水中,他是那样的厌恶这些子弹;一小时34分的秋叶子手持鲜花奔跑着,大喊:“战争结束了!
可以回家了!”将花瓣洒向天空,花瓣和少女都娇艳欲滴的张扬着希望的光芒……战争的残酷是不要强调的,只是那样轻描淡写的带过都有着无法承受的沉重,这是一块巨大的伤疤,盘亘在历史里,勿需碰触都会感受到切肤之痛。
生活在安稳年代的我们,实在无法想象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就算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动荡也都有遥不可及而事不关己,可是和平却不会丧失其分量,永远是追随的方向。
《紫日》除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之外,另一个被表现出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那就是人性。
影片选取的三个主人公,中国的农民杨玉福,日本的少女秋叶子,苏联的女兵佳娜,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战争的背景使得三人在逃亡的途中一直都有着强烈的人性挣扎。
前半部分三人几乎是没有任何交流的,国家不同语言不通,想法也不一样,秋叶子几次把杨和佳娜引入陷阱,她只是一种忠于国家的单纯想法,虽然这种忠于国家的想法是被误导和洗脑的,也是体现出这个日本少女的单纯之处。
在逃离日军追捕时,秋叶子大声尖叫试图引来日军的时候,让人不仅仅是紧张,更多的是一种对秋叶子的愤怒,她本该死在毒药或者枪口下,可以说是佳娜的坚持救了她,可还一而再再而三的恩将仇报,在家国仇恨之下,杨本该杀了她。
剧情也按照这种思路发展着,却又出现了佳娜和杨都无法下手的事实,杨拿着刀回忆挣扎,最终还是原谅了秋叶子,这个原谅是永远的,不仅仅代表不会杀了她也代表不会放弃她。
在森林里逃亡,日军的追杀变淡了,但是来自自然的危险是更难逃离的。
秋叶子落入沼泽,看着她一点一点的下沉,就连我也认为这是上天给杨和佳娜的一个机会,一个报仇一个不用自己动手的机会。
杨和佳娜的一个短暂的对视却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决定依然是拯救,在拯救秋叶子的过程中,又出了一点小小的插曲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秋叶子陷在沼泽里拿着枪,枪口对着杨和佳娜。
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场景,杨脑中闪过被秋叶子开枪死去的画面实在太逼真了,太符合逻辑了,可他选择了相信秋叶子明亮的眼神是没有恶意的。
之后遇到的大火就是三人关系的巨大转折点,秋叶子救了他们,最让我感动的是火焰熄灭后,他们从地上爬起来,相视而笑的瞬间。
那种笑是对存活下来的感激,也有对之前所发生的一切释怀的表达,也许就在那个时刻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本该有的身份,在战争面前是敌人,但在更大的敌人——自然面前,一切仇恨和猜忌都会消失。
下半部分的逃亡就变得较为轻松了,挣扎少了交流多了,杨和秋叶子可以用简单的中文交流,佳娜也能从眼神肢体语言了解对方,战争淡出了世界一样,只有树林和天空,以及那轮红得发紫的太阳。
途中佳娜走失过一次,杨和秋叶子等了她两天,他们已经是一个整体了,有了情感和相互的联系,化敌为友的情感建立比别的情感更难也更深刻。
出了森林所发生的一切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日本的战败给秋叶子的打击让她又开始反复不定,杨和她在河边激烈的一段对话是她完全改观和升华的地方。
终于那个单纯的日本少女,恢复了对生活的巨大渴望,战争结束,她相信可以回家了,可以见到大西耕了,未来是一片光明美好。
这样我们才看到秋叶子最纯粹的美,也为之感动。
可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那场屠杀结束了秋叶子生命的屠杀,让人措不及防。
影片在主角的设置上是颇费心思的,背景时期里面的中国是个弱小的受害者,可是杨玉福是个有血有义的中国老爷们,是三人的支柱和力量;日本作为一个残暴血腥的侵略者,秋叶子却是个单纯可爱的少女,带着童真和美丽;苏联是一个强大的保护者帮助者的形象,佳娜则是一个柔弱的女性,虽然是少尉,但也无法改变她作为女人的依赖性。
人物身份和国家背景的差异,也是冲破战争仇恨,人性得以体现的基础。
《紫日》,那颗被硝烟染色的太阳,终于落下;而充满人性光辉的“红日”,在冉冉升起。
一边是二战硝烟的弥漫,另一边是三个不同国度的人在原始森林里的探索,两者就这样融合到了一起。
而《紫日》这部音乐的重点正是通过这点凸显出来的,那就是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现已八音盒为线索引出了两位老人对以往事情的怀念。
在二战时期,中、苏、日三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走到一块而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要走出森林。
开始日本女孩秋叶子受日本法西斯的思想毒害而相对敌人干净杀绝,这也导致一名苏联红军因踩地雷而死。
事后杨玉福和娜佳也曾想过傻了秋叶子,但他们都下不去手,因为那毕竟也只是一个无辜的少女。
而后三人就这样一起上路。
终是患难见真情,先是在沼泽救了秋叶子,而后秋叶子在草坪中救了他们三人,三人由最初的敌视变成了依赖和尊重。
也许正是这场跋涉去了他们内心的仇视,秋叶子那被法西斯泯灭的人性又被重新唤醒。
当他们走出树林听到日本的消息后,秋叶子举起枪对准了他们两个,她全身都在抽搐着,她那为日本帝国捐躯的使命在催促她扣下扳机,而她终究没有,她不忍杀了这两个好人,继而蹲下放声大哭。
而当听到杨玉福歇斯里地地呐喊和控诉时,她再一次痛哭并说:“他们都是骗人的!
”她那被帝国主义蒙蔽的人性终于在此时此刻爆发了出来,至此亦能感受到她对过去的忏悔。
而高潮还是在他们三人目睹日本军队喊着所谓的“为日本帝国尽忠”的口号而杀害自己同胞时,秋叶子为救一个小男孩而冲下去说,“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的时候被自己的同胞一枪毙命,手中的花儿向上一抛顷刻凌乱、散了——这一幕何其惨烈!
何其悲壮!
为了那所谓的“为日本帝国尽忠”竟将自己的同胞一起惨烈消灭,无疑是可悲的。
一个17岁的孩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不禁令人愤慨。
也正是如此,娜佳和杨玉福开着车拿起枪作战,为的不仅仅是一个异国少女的生命,更是为了完整而又被唤醒的人性!
那一弹是一个民族不屈的呐喊,更是全世界与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最终,八音盒娃娃被送回了大兴安岭,他将永远与秋叶子一起在那里长眠。
唯有消灭了法西斯,紫日才会褪尽它的阴霾,阳光才会返照人间。
唯有世界上不再有暴行与残忍,每个民族在世界上和谐相处,才会幸福快乐。
战争泯灭不了人性,人性的光辉永远照耀世人。
一遇到这类东西就头痛啊,中日的那段历史。
那个很日本很纯很萌很有爱的那个日本演员被人问:“日本是受害者吗?
”她说是。
这可能是大多数,绝大多数日本人的看法,而且这都算是他们里面比较不排中的人的了。
我们还真不能说他们也是受害者这句话多不对,它就是对的。
但是,但是,但是,我们对此很不爽。
自己惹祸跟别的小朋友打架,然后摔出青来,是可怜,是疼,但是总有两个字,活该。
我不是抵制日本的同学,我喜欢他们的动漫、中岛美嘉、有型的米女、化妆小物、电子产品,以及对语言、经济发展方式、文化感兴趣,深深坚定认为,中日友好、交流、合作是王道。
我想自己了解的日本算是不少的,但是始终认同不了比如《萤火虫之墓》那种感情,是觉得很惨,但是更惨的群体战胜了对你们的认同。
就像紫日快结束部分的那些不了解情况的日本人,他们很可怜,但是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的心情绝对与看到奥斯维辛难民截然不同。
也许这样的情绪也是日本人始终不觉得他们对中国罪孽深重的一个原因之一,谁都是自私的,人是,民族亦然。
本能中我们都觉得自己最好,自己崇高,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承认与面对自己的不好,更不用说自己的罪恶,更更不用说是别人犯下的罪过要让自己来say sorry.但是这毕竟不是开脱的借口,总归是错了,大错了。
冯小宁的这部电影还是在电视上看到,感谢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
电影里,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和中国的老爷们儿以及一个日本小姑娘发生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三个人在茫茫无边的荒野里,日本小姑娘刚开始时的杀戮思维,中国男人在电影后期的大义凛然,他脖子上的血管鼓起来,使劲地冲着前面大声地喊:“我是老爷们儿!
中国的老爷们儿!
”,这样的叫喊嘶哑而有力。
天边的紫日依旧,战争带给每一个平民的,除了灾难还是灾难。
这部电影虽然拍摄得有些正,但是并不是敷衍了事,它的确感人至深,有一种劲道。
看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自己差点被日本人杀了,枪口下被俄国人救了,归途误入日本基地,边打边退只剩两个俄兵和自己,路上抓住一个日本女孩,让她带路,结果带领他们仨走到雷区炸死了一名俄军,就在动手杀日本女孩的时候又回忆起自己老娘被日本人残忍杀害,本以为要一刀结果了日本女孩,结果哭的下不了手,其实如果把她放了是死是活随她去吧,这也能将就理解,咱们是人,杀个小女孩可能下不了手。
可就在他自己说包袱里的干粮只够他和俄国女兵吃,不够三个人吃的时候,还是把女孩带着一起走,把吃的再分给她点。
看到这我裂开了,菩萨,活菩萨,这就是人道主义?
这就是反战?
后面的剧情我不知道有没有反转,反正看到这给我气的。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你们觉得合理吗?
是我太残忍了?
是还是我没有仁慈的心?
哪位看完的朋友给解释解释,到底我错在哪儿了
日本兵要拿老太太练刺刀,杨(富大龙 饰)喊的那几句“操你姥姥”,让我感觉很压抑。
这个真心不错,什么日本人中国人,都是人
我就纳了闷了,拍出这片的导演为啥又拍了两部《举起手来》!!!
风景优美、小伙子帅气、姑娘秀丽,但是革命历史观被严重掏空
从小就不喜欢这电影,从头到尾透露着做作和目光短浅,毛子一定是全副武装的女兵,日本妹一定是水手服,中国人一定是强壮的农家汉,满满的固有印象,所以后面的举起手来才是导演的回归本心,不忘初心,保持自我,真实水平。
勉强四星。导演挺强的,自编自导的电影。中日俄的三人从原来的敌对关系通过几次险境过后,渐渐产生情谊。算是一部反战片,和平来之不易。蛮好看的。日本女孩挺可爱的,俄罗斯美女露了。7.7
这不是电影,这是宣传片。
哎,战争啊。。。
幼稚矫情,很烦人。
电影艺术课上看的
廉价、刻板、脸谱化,男主只有一副恶狠狠的表情,特写除了让人知道他是双眼皮别无他用,日本军官=没人性,俄罗斯女战士最大的价值在裸泳,画面转换比50年代的电影还不如,镜头语言莫名其妙,中途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二倍速看的,就是能让被浪费的时间少一点,就这样的电影也能上8分,我们对国产电影也太宽容了。
就记的最后俄罗斯妞露啦!
搞笑的战争片,不过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小日本子的可恶之极!
恶心得我直想吐,充分展示了积弱百年,当惯了洋人的rbq,丧失了一切自尊的国族的讨好型心理。面对侵略者连报复都不敢,只敢奢言感化,寄希望于侵略者人性觉醒高抬贵手,跟甘地的躺平任杀没任何区别。
非常,非常,非常奇怪
2/10
多少年过去了,我只记得俄罗斯大娘们那雪白的大屁股。。。
冯小宁的战争片多用不同民族的角色的冲撞、弥合,来凸显一份朴素的人道主义立场。战争场面借用了军队力量,但细节处理还是挺傻的,中弹反应假的要命近似闹剧,外籍演员控制的不错,尤其那些狂气上身的日军。摄影值得称道,大远景加均衡构图再配弦乐,气势充足。然而道具有些泄气,那个小娃娃也不知道做旧一下。片子主线是三人的林中逃亡,间插每个人丧失亲人的回忆片段,性格设置是成功的,反差萌的毛女(还裸了一下),用力的日本少女,沉默且细腻的中国男人,人可信、凑在一起的动机也可信,叙事基调是缓和又伤感的,气质上符合2000年左右中国抒情文艺片的主流,但阐释主题的相似情节一再出现,未免看的人耐不住性子,而且野火焚山那场戏对动物太狠,特效又假,还不如砍掉。前田知惠演得好,这年她还在北电学习呢
小学时看的,大概7,8岁。作为它的蒙太奇和收敛力度都很棒,不是在控诉和嘶吼。
=。=我好像蛮喜欢冯小宁的电影的 战争子午线也一样 关注一些其他的地方 小叶子的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