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我才知道。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就是大名鼎鼎的命运交响曲。
真是遗憾当时只是粗浅地做了功课。
就去听了柏林交响乐团在南京的演出。
现在想起来。
真的是很随便啊。
不懂交响乐的我只是记下了几个名字。
贝多芬。
莫扎特。
勃拉姆斯。
其余一无所知。
最了解的还是贝多芬吧。
这个悲惨的老人。
性格中热烈激荡的因子。
让他在失聪的情况下,也能创作出伟大的篇章。
我是渺小的人,只能够怀着崇拜之心,听着命运开头那不同寻常的四个强音。
我是个渺小的人,看完《交响情人梦》,想写些什么却迟迟不知如何下笔,直到这次再次看见上野树理。
多像呀。
野田妹和铃木。
被称为变态废物。
百无聊赖却自由开心地过着想过的生活。
甚至连说话的表情和小动作。
都隐隐地相似。
只不过呀。
如歌般的野田惠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不喜欢读谱,可是任何曲子听一遍就能够记得。
偶尔一次发挥才华。
就让所有人都惊为天人。
谷田老师。
江藤老师。
奥克莱尔老师。
都欣赏她,明白她,倾尽心力去教她。
更何况她的身边,还有另一个天才千秋。
铃木却很普通。
普普通通的生活。
普普通通的才能。
普普通通的朋友。
普普通通的老师。
她们又是怎么样怀着那股莫名的热情。
才能够从夏天一直狂欢到冬天呢。
不过真的是很棒呀。
水手服。
夏天的麦田。
冬天的落雪。
红色的围巾。
学校里的操场。
那个长得很帅的棒球队的学长。
这样的青春的日子里,怎么能够不冲动一下呢。
我一直都很遗憾。
在年少的岁月里,始终都没能够有那种不顾一切的狂热。
始终都没有过。
再次回到上次的演出。
有一个上了我们节目的指挥家,说他从小就学习音乐。
先学钢琴,再学小提琴,还学过长笛和大提琴。
后来却觉得要想统率所有的乐器。
于是去学了指挥。
那种站在整个交响乐团前面的感觉。
真的好棒。
听了这句话。
当时的我也觉得真棒呢。
哎呀。
每次都走题。
这次又走了。
喇叭書院讓我聯想到去年暑假看的花與愛麗詩。
兩者都講述青春迫人高中生傻傻的故事,花與愛麗詩看得人會心微笑;喇叭書院卻是要你開懷大笑。
說真的,這兩套片子某程度上真的很相似。
完全不合邏輯說不過去的荒誕劇情,但就是令人看得很愉悅,我這種邏輯王也能暫時關掉腦子享受劇情。
如果說花與愛麗詩靠唯美畫面吸引觀眾視線,喇叭書院的過人之處應在於其笑位和音樂吧。
一曲Louis Armstrong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實在想像不到能這樣用法。
離奇之餘又配合得天衣無縫,可說是全片高潮。
這群穿著校服的小女生,也令人回想起自己的學生生涯呢。
很喜歡那種一心一意勇往直前追求理想的大無畏精神:很白痴,也很可愛。
大人害怕白痴,因此也不太可愛。
總而言之,這套電影給我感覺就是很青春、很熱血,看後有種大暑天沖冷水澡的清新感覺。
這種片子,應該放在暑假上映的。
因为全程嘴角上扬着看完,很快乐,所以给四星,简简单单的朴实可爱的一部青春电影。
人啊,为什么上了岁数还会喜欢看青春故事呢?
大概就是想在电影里再过一遍,自己不曾拥有过的,另一种青春的可能性吧。
摇摆少女的青春是——是永远充足的阳光,是夏天的蝉鸣和暑假让人厌倦的补课,是冬天的厚厚积雪和朋友们乱作一团地打雪仗,是坐在教室里,百无聊赖地望向窗外,是女生们叽叽喳喳,聊着关于化妆、好吃的和恋爱的话题是总会有意外,总会有奇遇,总会有三分钟热度,是强扭的瓜也好甜,管乐队多好玩,是新手入门时用小号吹泡泡,鼓起嘴巴用尽全力也只能吹出个“噗”声,是不服输的好胜心,嘴上说着好烦可身体最诚实,是想到什么下一秒就付诸行动去做,是边打工还边看乐谱的热爱,是——不着调的管乐队一路成长,进阶为获得全场掌声的摇摆少女。
也会状况百出,也有作天作地也会争吵摆烂,也有泪与不甘但是,真够尽兴啊!
哎呀,好喜欢从红绿灯开始五人组一路发现爵士乐的那一小段,拍被子的声音,乒乓弹在桌上的声音,我们迈着大步走,我们拍出爵士的节奏,欢乐的音符,随着画面摇摆起来。
1,2 1,2,3,4 演奏开始!
(一些小细节也不错,比如教室里的爵士乐唱片是数学老师留的,隐秘的浪漫。
习惯牵着自己的手,习惯一个人骑着单车,习惯一个人游荡在偌大的超市……不禁被这龙凤胎喜剧给点燃了,感慨不应该只是嫉妒愤恨,不能总是被回忆追在身后,质问自己为何心甘情愿老的这么快。
我也是摇摆少女,扑水少年。
做想做的事,丢无伤大雅的人,反抗不讲道理的规矩,为自己在乎的事狂奔,爱想爱的人 …… 为自己的荒唐,幼稚,无聊,任性,好笑,疯癫,混乱,吵闹,不顾代价,没心没肺,不计后果,感到骄傲。
无关年龄,成熟,效率,高雅,理性,乖巧,礼貌,规则,主旋律,权衡利弊,世人眼光。
每个年龄层都该有的,不灭的热血之心。
就算没过上所谓的幸福生活,所谓的是他妈谁的不是我的,不可否认现在的就是最好的。
最差也可以自嘲,过着如此不幸的日子,简直跟天才没两样。
假期里学校的吹奏乐部前去为本校棒球队演奏助威,一群参加补习班的女孩子负责给他们送便当。
便当因为天热而变质,搞得部员们集体拉肚子。
情急之下唯一没有吃便当的中村只好组织女孩子们构成临时吹奏乐团,由于人数不够,改为演奏爵士乐,大家只好硬着头皮上阵。
没想到以此为契机,这些女孩子们喜欢上了爵士乐,她们多方求教努力练习,不断四处汲取灵感,一支乡间女高中生爵士乐队由此诞生。
她们发现许多元素都可以溶入爵士乐,于是,家庭主妇拍棉被的声音,同学打乒乓的声音等等,生活中的各种声响都被她们吸收进自己充满青春活力的爵士乐中 。
比较喜欢里面的贯地谷诗穗梨,她和友子一样本是为了逃课而去参加乐队,而后受到音乐的感染毅然选择继续留在乐队演出。
最后出场的摇摆少女们演奏得很棒哦。
精彩!
好的音乐,少女的活力就是很让观众受到感染!
思想中,从来没能把青春,励志的电影与诞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摇摆乐与大乐团挂上钩,无论是作为一个展示的元素,还是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法,感觉两者之间总是背离很远很远。
爵士摇摆乐,大乐团在于二三十年代,总与夜总会,pub挂上钩,与四五十年代的大上海滩百乐门挂上钩,仿佛在音乐的旋律中就透露着那么一股纸醉金迷的酒气,那些黑白灰为主的西装礼服也好像沾染着夜晚的放纵味道。
每次响起摇摆乐,总是浮现出一群男女忘我的夸张舞动着,节奏活泼欢快,但是他们却不再青春,有的只是对于日间生活的疲倦,借着疯狂的乐谱在挥洒着生命的烦厌与无趣。
《Swing Girls》(摇摆女孩),这部片子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角度,用新奥尔良爵士的味道演绎了一群偶然间将摇摆乐变成梦想的高中女生。
整部片子的视觉感受中,清新得就如同新奥尔良爵士中一众知名歌手清澈透亮的嗓音,如片中引用Louis Armstrong所演唱的《What A Wonder World》一般,绿树,红花与阳光,多么美妙而又清爽的世界,让人瞧上一眼都能充满着愉悦的心情。
若说这部片子的爵士,不可不说整部片子的人物基调,所有的故事发展基本都是这群少女们的即兴发挥的结果:临时起意给管乐团送盒饭,然后……因为偶然的接触和互相之间的比较而爱上了爵士乐,然后……因为打工时候的调皮与贪吃产生变故而导致临时的团队分裂,然后……因为买的二手乐器而有奇怪的老鼠与乐器共存,然后……这些变化总是出乎意料,而又那么自然和谐,如同爵士乐中即兴发挥般那么出彩,给人带来不经意间的惊喜。
青春期的片子,总有无尽的热血与欢快的活力,爵士乐中,优雅浪漫的风格曲目,多如天空中璀璨的繁星,但却是成熟过头的世界,正如一开始所说的,爵士乐总有着过去的繁华感。
但是在这《Swing Girls》中,离开了夜总会的舞台,离开了三四十年代的百乐门,在乡镇的小道上,在碧草蓝天之中,摇摆乐的欢腾却成为最适合青春励志片的活力节奏,那种永远不停的舞步节奏却成了年轻心脏里断不了的激情。
影片最后的登台演奏,当所有人为了摇摆少女的音乐鼓掌摆动之时,让人不由感叹爵士乐的感染力,也由心的思念起当年的热血青葱。
谁能肆意若她们,谁能悦动如摇摆,又有谁能清新若那乡镇超市外的大乐团,看完此片,不由感叹,有一种青春醉摇摆!!
不止一次看《摇摆少女》了。
昨晚三刷,才发现这部电影的剧本,竟然如此强悍。
上野树里当然光彩夺目,她之于《摇摆少女》,就像奥黛丽·塔图之于《天使爱美丽》,林青霞之于《东方不败》,她们让重拍的人很难选角。
她饰演的友子,是个娇憨少女。
主演《摇摆少女》时,上野树里还不满18岁,圆乎乎的脸,增加了她的娇憨气质(她的很多表情都适合做头像)。
她打呵欠是这样子的。
声称自己没有吃便当,依旧一脸认真的表情是这样子的。
想买乐器,妈妈不给钱,不断用眼神暗示奶奶是这样子的。
上野树里在《摇摆少女》里面演出了女孩子特有的青春气质。
她也凭借本片拿到了日本电影学院的最佳新人奖。
凭借本片的出色演绎,上野树里星光璀璨,而后主演了佳作《交响情人梦》。
说回剧本,一个娇憨少女,如何成为摇摆少女,是导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摇摆少女》开场就聚焦空荡荡的教室,从教室窗口摇到友子所在的课堂。
这个镜头就在点出友子是个学渣,暑假依旧需要上补习班的女同学。
或许有人说,学霸也会用假期给自己充电,但友子不可能是学霸,教室里面散漫的氛围,友子在窗前打呵欠,就能证明她是学渣。
对学渣来说,逃避无趣的课堂,才是本能的选择。
看到送便当的师傅送餐迟到,于是友子提议给同校的交响乐团送便当。
这为她变成摇摆少女提供了可能。
在前五分钟,我们就能看到友子的行为逻辑,为了逃避补课,她才乐意助人,给交响乐团送便当。
这里面还有个问题,老师为何要答应友子?
后面有显示,老师是个音乐发烧友,他对交响乐团有好感。
《摇摆少女》的剧本是导演精心创作的成果,我们能看到片中埋了大量精彩的伏笔。
比如说,友子送完便当回家,我们能看明白这是个普通的平民家庭。
友子的父亲和奶奶都喝酒,友子母亲是个身材早已走形的家庭主妇——友子将来的样子,友子趴在地板上看漫画书,妹妹在打游戏。
友子母亲吐槽友子三分钟热度,买个电脑也不懂得学。
导演特意给了电脑特写,是一台大屁股的IMAC。
做事三分钟热度,强调的是友子的废柴身份,这是一个干啥啥不行的少女。
这段剧情也是在烘托友子的变化。
后来,友子为了买乐器,母亲不给钱,她果断将妹妹的游戏机,自己的IMAC卖掉换钱。
这个对任何事情都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终于找到了让自己充满热情的爱好。
除了友子的戏份,配角的戏份也做得非常扎实。
比如棒球小哥,前后一共出现三次变化。
第一次,富二代男主要重新组织乐队,棒球小哥过来给他灌鸡汤,“世界上分为两种人,努力完成的人和半途而废的。
”
在此之前,棒球小哥打出全垒打,正是风头正劲的棒球选手。
第二次,棒球小哥在超市出现,和那些退出乐团的少女说,“世界上分为两种人,懂得及时行乐的人和不懂的人。
”
在此之前,棒球小哥比赛失利,意志消沉,于是他用及时行乐来麻痹自己。
第三次,棒球小哥也去观看乐团的比赛,他说的是“世界上分为两种人,懂得摇摆的人和不懂得摇摆的人。
”
此时,棒球小哥的头发由黄变黑,可能在暗示他不再消沉。
棒球小哥是《摇摆少女》中穿针引线的人物,出场极少,但戏份不可或缺。
因为他有个对他芳心暗许的小迷妹良江。
良江和友子只是补习班的同学,补习班名单上显示,友子是一组,良江是三组,
前文提到,友子对音乐感兴趣,是因为课堂太无趣。
她选择乐团,不是喜欢音乐,而是讨厌补课。
能让友子认真对待的人,就是良江。
而良江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她暗恋棒球小哥。
棒球小哥给男主灌鸡汤时,良江立刻星星眼。
她的同学都注意到良江对着棒球小哥目不转睛,于是马尾少女也非常八卦地看过来。
良江认为,原先的管乐团不能继续给棒球队员加油,她们这些草台班子必须顶上。
在友子她们纷纷抱怨,萌生退意时,良江站出来,让大家坚持下去。
我认为《摇摆少女》的剧本好,就是因为片中人物的行为逻辑合情合理,剧情的编排环环相扣。
作为一部类型片,《摇摆少女》也懂得用一些机智的小点子反类型。
比如友子和男主,两人已经有了朦胧的爱意。
两人在雪地里打雪仗,友子不小心绊倒。
她翻身,躺在雪地上含情脉脉地看着男主。
男主也感觉到氛围从欢闹变成了暧昧,他丢掉了雪球,伸手去拉女主。
寻常导演会这样拍,女主起身,和男主轻吻,或者拍女主低眉浅笑之类的镜头。
然而,矢口史靖却让友子自己跳起来,迅速踹树,紧接着雪直接下来砸了男主一头。
友子像小鹿一样跳在一边说:“笨蛋!
”事实上,影片的反类型桥段不止这一处。
比如,乐团要买乐器,想要拉赞助,有队友提出自家诊所可以提供赞助。
良江吐槽,“我才不要久保妇产科绣在背上呢?
”
后来,她们确实找不到靠谱的赞助,还是穿了有久保妇产科字样的服装。
你以为这真的会成为她们的演出服?
并不是 ,矢口史靖又玩了一次反转,乐团拿到久保妇产科的赞助,在比赛后却没有穿这些服装。
原因是,她们忙于转车,将演出服落在车上了。
类型片就是个套子,《摇摆少女》讲的就是一群废柴少女用音乐拯救自己的故事。
观众看完简介就能猜出故事走向。
能够在类型片中做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片段,这是导演的才华。
《摇摆少女》让我国只会拍打架,早恋,甚至堕胎的导演羞愧不已吧。
不可否认,青春会有打架,早恋,甚至堕胎,但是,青春还有更丰富的生活。
打架、早恋、堕胎是国产编剧们用来撒狗血的三板斧,但它毕竟不是大多数人的青春。
如果你被国内的青春片伤到过,我相信这部《摇摆少女》能治愈你。
日本电影学院奖给它最佳编剧奖,在我看来,实至名归。
豆瓣网友对它的评价相当不错,豆瓣8.4,值得一看。
非影评,跟本剧没有太多关系,请跳过关于jazz中学的时候第一次听jazz还是从robbie williams的这张专辑开始这也大概是我中学对jazz唯一的记忆了根本也不会想到上了大学之后会这样的喜欢上jazz的确很难让人把青春励志片和jazz联系在一起刚开始看到封面的时候还以为是跟摇滚乐有关的连名字都没仔细看就放一边了gershwin把jazz带入了交响乐,或者说用交响乐团来演奏jazz这部电影的主角当然也就是big band jazz虽然我比较饭 bebop和cool jazz.....关于剧情还是说两句吧,青春剧并不一定要围绕爱情这个主题,也没有必要探讨人生方向这种无聊而沉重的话题(想起了坏孩子的天空),逃逃课,玩玩乐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这才是青春关于人物竹中直人,饰数学老师. 觉得自己跟他好像,五音不全,没乐器天赋,但是又疯狂的喜欢.看看他那间超赞的隔音间,诶,简直就是我的梦想阿, 一间恒温恒湿隔音间,用来保存唱片红酒和雪茄.....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跟他一样,背个小号去跟小朋友们一起入门.丰岛由佳梨,饰鼓手,胖子剧里我最喜欢的角色,那淡定的眼神让我不能99不能自拔......觉得比上野有魅力多了.....从一开始淡定的调试着自己的减肥腰带,到抱着一桶jumbo的哈根达斯,淡定的任由裙子滑落脚踝........最后附上剧中曲目部分为演奏者take the A trainbilly strayhornin the moodjoe garlandmoonlight serenademitchell parish / glenn millersing sing singlouis primamake her mineeric lessemexican flyerken woodmanrecollectionkohsuke minewhat a wonderful worldlouis armstrongL-O-V-Enat king cole
如何将一群功课不及格的高中女生转变成一支训练有素的顶级爵士乐队?
本片给出了最佳的答案。
将青春洋溢的校服女生和老男人们钟爱的爵士乐器有机结合起来,看似不可能,但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我说,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青春的励志,同时也是一场典型的『治愈系』演出。
COOL。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懂摇摆的和不懂摇摆的。
Swing Girls摇摆起来实在是好看,我实在是喜欢看她们快乐的样子,音乐就是要快快乐乐的嘛,老师就是要和和气气的甚至有一两个不能被人知道的小秘密嘛,观众就是要全部站起来一起摇摆的嘛。
一切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嘛,我觉得。
如果我当年也有这样的体验,那不要说小提琴了,可能大中提琴我也都学会了,都不会半途而废了。
小MOI对着笑瘫在电脑前的我说,摇摆个什么劲啊,你没发现她们一摇摆起来,全都鼻孔朝天了么?
我继续笑瘫,同时也鼻孔朝天了。
想起我的高中,想要和朋友组一个话剧社,每天下午放学都在教室里幻想要怎么怎么样,直到今天,我脑子里的剧本也没实现,我才终于承认我们都是幻想派。
世界上实在是只有两种人,懂摇摆的和不懂摇摆的。
懂摇摆,并不一定就正在摇摆,甚至曾经摇摆或者将要摇摆都是不一定的事情。
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懂摇摆,就够了呗。
街上等红绿灯的时候摇摆下,看球赛的时候摇摆下,洗澡的时候摇摆下,超市里打工的时候摇摆下,银行排队的时候摇摆下,甚至医院里排队等着处理伤口的时候也来摇摆下,至于说如果遇到了野猪,那更是一定要摇摆下的。
摇摆的时候要记得鼻孔要唯我独尊地朝天,脚要跺的响一点,步子要凌乱一点,脸上和心里都欢快点,这就够啦,已经很摇摆啦!
亲爱的们,有什么关系呢?
就一起鼻孔朝天地跺着脚摇摆吧。。。
实在是太无聊了,这不是笨蛋是蠢。
青涩的树里真好玩,真觉得她有一张喜剧的脸。真好看真好看~~
又夸张又装逼。没有一点感动。看到女主角扎两个巨土的小辫露着个大饼脸吹奏就想上去piapia给两个耳刮子。。。我可耻滴成熟鸟。
真的难听真的难看受不了了
偶像剧,偶看不起了……
无聊就可以
青春无敌 我爱小树里~ 噗噗..
就图个乐
以前一直对Juri没啥感觉,竟然萌了村姑少女(远目
无时无刻不Jazz~~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温暖
想把二次元的东西照搬到三次元是不可能的… 这类热血笨蛋的人设放在生活里真的一点都不讨喜。成功是什么廉价的街边破烂吗?感觉比起青春,看到更多的只是装疯卖傻…越看越觉得造作。
空有五个扑水少年的外壳而已,搞笑要生硬得多,也没有夏日躁动的青春感,上野演傻大姐真是定型了。
饭盒看起来很好次
我太无趣了,估计属于这个世上不会摇摆的那类人吧……
有太多像女主一样性格的女生,活泼,永不吃亏,有很多的朋友。可是我不喜欢,电影一开始女主把管乐队盒饭吃掉,错过车导致饭坏掉了依旧哈哈大笑,知道管乐队成员进医院自己能替补,很高兴,为了给自己买乐器把妹妹的游戏机卖掉。我不喜欢她。
有爱的片子
女主角像韩国人。。。
和五个扑水的少年很像 清新 元气 青春 上野妹子真心man极了
What wonderful youthful days!
这不我喜欢~又欢快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