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Życie jako ś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ą płciową,生命宛如致命性病,Zycie jako s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a plciowa,Life As a Fat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主演:比涅尤·扎塔西奇斯,克里斯提娜·杨达,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波兰语言:法语,波兰语,英语年份:2000
简介:托马斯是位年逾花甲的医生,没有宗教信仰。他一直怀疑自己身患重病。于是,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答案——或者说迹象——出其不意地始于医院监护室……影片题目灵感来源于华沙的城市墙壁涂鸦。生命是悲剧性的矛盾体,本身就是通往死亡的旅程。 赞努西作品《爱在山的那一边》同一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剧情的重心转到了意外发现自己罹患..详细 >
#克日什托夫扎努西一开场电影拍摄跳出的时候还挺惊喜,后面到了医生主角得知癌症之后的一系列举动又很写实,扎努西本身学过哲学,却没有在生命与死亡的议题上多挖掘一下反倒是更偏向神学的启示,加之文本之前不是很连贯,没达到预期。
可能是我还没到呢个年纪 所以看起来就觉得还好啦
又把契诃夫的故事讲了一遍
「Nunc et semper et in saecula saeculorum(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臨終為主題,醫師兼病人,醫師的宿命。缺乏預算、開頭攝影機亂動、音樂和諧煽情少了以往氣勢;惟1.藉戲中戲指向主角、2.敘事從中對折頭尾對齊、3.全片的沉靜思考,使我願意忽略缺點。Zanussi這回好絕望,懂這世界觀。
说的不错。
~In Stock~
又谈“契诃夫之死”,《水晶的结构》里也谈过。他在德国临死时,在床上要了一杯香槟,喝了,说了句“Ich sterbe(我要死了),然后转向墙壁,就死了。
镜头一直在动,像导演一直在自摸。
Zanussi的开场太有意思了——一个盗马贼被处死,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想尽办法逃命,结构最后只能接受逃避的徒然和命运的安排。一个镜头打出来-原来是电影片场的一幕,托马斯这位医生从死亡的观察者在下一幕就变成了死亡的体验者。这样关于“看”与“被看”的隐喻就多了一丝劝诫的意味——观者也会承其痛,不能冷眼以待之。/一个无神论者的对于生死,自爱和爱人的探讨。
看过很多描写生命的画面。扎努西带来的不是悲痛而是一种近乎庄重的审视。从老医生一开始强烈的求生欲痛苦的挣扎到他相信死亡无非是肉体的冰冷而灵魂却得到永生,扎努西是有着宗教色彩的,他不断插入上帝的救赎和永生,但老医生最终获得的平静的解脱大概也就是导演所表达的生命的意义。
生命本身即是一桩悲剧
观影过程中,总想起桑塔格提起的“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尽管人生的暮色将至,染病的无信仰者Tomasz的生活,也不一定就是在劫难逃的“腐烂”,虽然他的确对前妻声称这是“rot”,但并没有就此放弃与疾病的斗争。直至最后一切归于宁静,我们看到实习医生强忍悲痛用手术刀划开遗体,那一刻让我们想起片头盗马贼的中世纪故事——主人公和盗马贼都做好了准备,坦然面对降临的死亡。正是“死亡”这种恶疾像传染病一样穿越了千年,无论发生在有信仰的人还是无神论者身上,我们怎样接受它成了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命题。影片从头至尾未曾在“为何偏偏是我”的悲戚中开展叙事,因为想讲述与世俗意义上的“恶疾”相伴时,不同个体(哪怕是医者自己)的生命究竟会如何延续下去,更重要的是——打破疾病的不可靠幻象。
和扎努西无论如何都隔着距离。同样拍“信仰”相关的大哉问,对比基氏扎努西的理性路线总让我觉得有些隔靴搔痒/无动于衷
生活是一场致命的性传播疾病
扎努西何许人也
生命宛如恶疾,残忍如此诗意,终究还是残忍。
一般般吧
没有信仰、没有爱人、没有亲人,所有一切都只是曾经的记忆。最终孑然一身,拥抱自己的只有死亡。这是一部悲伤绝望的电影。人在辞世前,都希望灵魂能得到宽恕。然而自打降生开始,就是一个轮回的炼狱,永无休止。
live和evil 这两个词这么像,是有一定道理的
面对死亡可能一切都没有那么重要,电影开篇很有意思,戏访带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