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给浓厚的法国气息和丰富的个性化色彩画面。
烦躁和混乱感充斥在影片的前一个小时,直到看到树上挂满了小孩子们为了赶枝丫上的鸡而丢的衣服鞋子这幕才有所缓解,果然我还是受不了小孩子。
最不能理解的是,兜了一大圈,居然找不到一个会杀鸡的人(以及超级受不了,她们都要杀鸡了居然做不到把鸡的两只腿绑起来,让鸡别乱跑)老奶奶说自己不会杀鸡,跟大家一样都是从超市买鸡那段,感受到了很强烈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气息。
总感觉HE的结尾怪怪的,母女两人的隔阂在吃到爸爸牌鸡肉后突然消失,甚至女儿还可以助攻母亲新恋情(没有说女儿就一定要反对母亲新恋情来凸现念父情深的意思),所以为什么对彩椒鸡如此执着,看不出女儿真的那么想念爸爸,对比起来因为要吃鸡肉弄出的一大堆鸡飞狗跳的事情,吃鸡这件事真的重要吗,可能小孩子就是有鸡飞狗跳的权利(到结尾我还在纠结那个打碎的首饰柜怎么办,我真的有点疯了)。
我想看女儿和母亲的精神连结,却需要通过一个不存在的父亲去表现,感觉一下子就奇怪了。
这部电影真的会挑战你的传统叙事观念,但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自由反叛,这真的很法国。
开篇几分钟有些没进入状态,看完这两个情节之后便开始一路高走:妈妈宝莉把误以为犯错的琳达带到姐姐家,姐姐:来吧,进你的监狱吧。
宝莉发现误会琳达偷了戒指后赶紧向琳达道歉,非常尊重孩子。
后来去做去世的丈夫常做的彩椒鸡肉,看菜谱的时候突然捂脸痛哭,我也难受。
去到处买鸡肉遇上大罢工,结合法国国情,又会心一笑。
去农舍家偷鸡(我还以为会强行留下些钱),结果不会杀鸡,去找姐姐帮忙。
姐姐烦得不行,之前就对在她家的琳达说:“你简直像你妈妈一样麻烦。
”有一种姐妹关系就是因为各种麻烦小事而看对方不顺眼。
后来在给别人上课的时候宝莉打来让姐姐收拾烂摊子——开走停在半路的车——时,在教室外暴走,学员们就在里头偷偷摸摸地听着。
最搞笑的是,姐姐第一句:不管怎么样你不准在那里杀了它!
(其实是鸡,不知道法语里有没有区别“人”和“动物”的ta)。
气得不行的姐姐急忙掏出随身带着的糖果冷静,这时候的歌舞画面以及音乐是姐妹两个小时候的故事,妹妹一直纠缠着姐姐闹,姐姐全靠在糖果世界里才宽慰自己。
后来还气冲冲地帮着警察去抓原来是“偷”鸡的妹妹!
落魄的警察一路追踪,威信全无,帮着大家用枪杀鸡,发现来路不明后又抓鸡。
最后连警服都被小孩拿鱼钩勾走,坐在树枝上念叨着“好丢脸”。
最后和姐姐两个人在树上畅谈,好吧,这两个为了抓鸡而短暂结盟的两个人最终还是失败了,鸡没有逃过进锅的厄运。
两个“落败者”在树上吃宝莉扔上来的西瓜,谈谈自己的人生和理想。
警察身上剩下的内裤还被夸赞很好看呢。
对宝莉一见钟情的卡车司机成为她可以依靠的肩膀,大概他找到宝莉落在车上的戒指并给她带上时就是一个隐喻:下一个为她带上戒指的人。
明天他将和宝莉、琳达一起吃饭,是他最擅长的海鲜炒饭加上宝莉最爱的大虾。
以儿童为描绘对象的电影,却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有描述一个小区里叽叽喳喳的孩子们。
琳达被冤枉打了一巴掌时候,小孩们在各个楼房上探出头来窃窃私语“她的妈妈好生气啊,她做什么了?
”。
琳达想保护鸡的时候,就把鸡扔下窗台,喊下面玩耍的小朋友名字,接住这只鸡(虽然失败了)。
小朋友们一起往树上扔衣服,到处踢西瓜,就为了一只鸡,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顽皮小孩们,还齐齐喊着想吃彩椒鸡肉。
但是又多有意思呀,想到了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和在一个小区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日子。
我还以为鸡不会死呢,比如在最后一刻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把鸡放了。
结果鸡还是死了,老奶奶评价这只鸡真有嚼劲,一定是走山鸡。
是的,这也是鸡在生命最后一刻四处逃窜的结果。
最后大家还是吃上啦,一只鸡居然能给那么多人吃…所幸小朋友家的烟没有产生火灾(大概烤箱穿出来越来越大的烟是为了提醒我们彩椒还在里头,或者表现时间的变化?
)琳达说,忘记了爸爸的记忆,但是会永远记得这只鸡。
这句话特别妙,既有儿童的天真,又包含着生死的哲理,同时对鸡的残酷又透露出幽默。
关于亲人的死亡,本来是个很沉重的话题,琳达想要找回其中的记忆,但结尾并没有给我们升价值,而是蜻蜓点水,爸爸不能再如愿看着琳达长大是事实(就是这一段欢快的独白里,我哭了,用欢快的歌声唱出悲伤的事情,还是令人悲伤吧)然而她们依然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因为生活中一直都充满着爱,比如妈妈会为了她的愿望大费周折,朋友们也帮着她四处找鸡肉。
这只鸡只是一个契机,小孩未必知道吃了这道菜后会怎么样,或许也依然回忆不起从前的记忆,但是可能因为她没有忘记爸爸,可能是某种福至心灵,这种她自己也说不出的对爸爸的困惑和纠结还是被消解了,在儿童的世界里仿佛一缕烟而过。
电影的轻巧仿佛在告诉我,生活的本质就是一件小事溅起波澜,然后回归平静。
真是畅快的体验啊。
看完的时候从天堂电影院走出来,秋天晚上凉爽的风,“死亡是凉爽的夜晚”也很自然浮上心头。
这个故事就像“凉爽”两字一样轻轻拂过。
看完感觉和印象里的法国很一致。
充满了混乱,无厘头,突然就独白唱歌,但是人很真诚地展现着自己的个性。
剧情总会隐隐流露出很悲观的感觉,但是也有很多跳脱俏皮的幽默。
还有罢工和砍头,简直固定节目了都!
画风非常清新独特!
很喜欢颜色团,很鲜亮很有个性。
有时候用一些抽象的符号表示人物活动,特别是暗喻人物死亡的时候,真的感觉想法很天才。
其实剧情不复杂,而且脑洞很大。
但里面的丝线交织得很好,一点都不会觉得无聊。
而且看到最后莫名其妙就哭了我觉得剧本有认真研究过孩子,或者说研究过我们心中非常原始淳朴的思维。
我想要拿回帽子,而忽略撒谎的惩罚。
答应孩子的“一定”“今天”,是没有任何变通的余地。
戏剧性的人物冲突也许没有那么难找,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亲属关系中就有啊。
人都是复杂的。
爱也是复杂的美好的。
看完更喜欢生活了
观影的时候很直观地感觉到自己作为J人,一度因为场面失控度过高而忍不住翻白眼或苦笑,烤箱里的彩椒绷紧了我观影大部分时间的敏感神经,粉姨不顾场合地在警察面前暴露黄妈妈偷鸡的秘密也让我直呼坏事,孩子们无脑推警车的片段更是让人拳头硬了……情节的熵增之外更感觉到一种生命力的流动,没有人认为琳达想吃鸡肉就多么无理取闹了,而是都在尽力地去满足一个看似没有什么道理的愿望。
又需要什么道理呢?
人的许多欲望本来就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体现在具体的人物上面,琳达继承了妈妈的肆意和连环撒娇,连拖鞋放东西的动作都一模一样。
黄妈妈发现自己错怪了孩子,连夜去妹妹家给琳达道歉并接回孩子。
她在卡车后仓探出脑袋头发垂落,温柔而懵懂,那一刻让蓝叔叔看呆,发言甘愿为此去死。
绿娃想给琳达找肉,拜访了很多别的娃,其中一个娃码出了冰箱里所有的肉,哗哗就是摆出了满满一大长桌。
警察为了黄妈妈开车打手机而要惩罚她,警察的权威呀!
结果自己追车的时候也在打手机,最后还被钓得只剩一条粉裤衩,郁闷地躲在树上品味自己扫地的威严。
鸡场哥是一坨大淡人,说不卖鸡就是不卖鸡,最后眼睁睁看着活鸡变成了一锅肉,等着被父母骂,但也只是要求给自己留一口,影片中间他和粉姨对琳达破皮耍赖吐槽的二重奏,真是让人笑惨了。
基本上每个人都很有生命力,没有太多被规训的痕迹,很法,很好,很喜欢。
当然,多次被蠢到也是真的。
最后红爸爸的回忆中出现的BGM很像《Call Me by your Name》的主题曲《Mystery of Love》。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那会儿有点催泪。
看完感觉,对于生活,过于想要控制点什么其实也是一种自负。
情感,情绪,欲念,记忆……人多时候可以感受,可以接纳,可以拒绝,可以超越,但是可能恰恰就是不能控制,不能要求,不能外求。
它们在人的皮肤、血管、心腔之类的各种容器中流动,留下了一点痕迹。
然后很莫名想到张颂文的那句话,可以伤心,可以哭,但是一定是在有尊严的前提下。
是为什么一定要弄成“影评”啊!!!
不能就是个人的笔记吗!!!
Recommend by waterfall
充满泪水和欢笑的一个多小时,让我即使就坐在妈妈隔壁屋看着电影,也依旧想念妈妈。
全篇简洁利落,没有任何多余的镜头,恰到好处的节奏把多条小支线奇妙地汇合在一起,看到前后之间的联系时感觉脑海中地图上的小灯泡一个接一个被点亮。
猫猫在光线中的瞳孔变化、吹灰时猫猫抖毛、被抱走时爪子抓在桌子上的声音、钻进小主人手掌蹭蹭的狗狗都描绘了一个细节落地、生动灵巧的可爱世界。
真诚而笨拙的妈妈、认真又倔强的琳达、倾力相助的三个朋友、严厉却始终操心的姨妈,六个活泼迥异的女性形象跃然屏幕。
童真童趣的视角记录着一出出戏剧上演,饱满却懵懂的情感驱使着小孩子追随本能行动,被冤枉时的委屈转眼就能在剥豆子时忘掉,历经艰辛与抓到的飞鸡对话唤醒了对爸爸的回忆,都是小孩世界的理所当然。
还有趴在车窗上透过玻璃的笑脸和哭脸,弟弟跟着喃喃的一句“妈妈”,卡门开门见到警官疑惑的鼻音,无一不在绽放稚嫩的天真色彩。
童话故事热热闹闹的同时也能窥见现实社会的一角,贯穿整部动画片的背景板罢工潮和种族融合也以吃鸡行动和独立色彩个体的形式与故事相结合,不在伊甸园里创造一个完美bubble并对亲情、友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爱的呈现,这才是一部优秀的儿童影片应该做到的。
色彩和音乐与一个荒诞闹剧简单干净地合作出一部满盈盈的影片,缺点是司机见到妈妈的描述极度令人不适,那一瞬间尖锐的目光穿过Paulette让我的情绪一下子降到冰点,也许这就是无数个构成离不开下三路的男性的一生的瞬间。
是女导演的存在和于我独特的代入感让我犹豫着打了四星。
一道美食,牵扯出源源不竭的爱,以及新的遇见。
鲜明的大色块,跃动的线条,还有开局和结尾,每个人都从一个圆点开始,又归于人群中的一个个圆。
灵动的手绘风很适合孩子看,大人也会喜欢,每个细节都是法国人夸张的浪漫和幽默感,想起来之前看日本的春宵苦短,同样脑洞大,但画风对比非常明显,春宵苦短的画风比较适合年轻人。
生活中没有父亲,但是父亲的阴影笼罩全片,他的死亡也给这个家庭撕扯出了一条巨大的鸿沟。
看的时候想到一个很sad的事,活着的人是不是永远无法和死去的人竞争(分开的父母在孩子那里或多或少是有一定竞争关系的),父亲在琳达眼里的形象虽然模糊,但总是正面且令人怀念的,母亲辛苦养育,却很难获得她一点关心和理解,而是需要反抗的存在,琳达任性又充满破坏力,执着于鸡和对父亲的记忆,她的形象是让我有些失望的。
母亲反而从负面逐渐积极,一开始冤枉琳达到后来为了弥补她一诺千金,甚至直接偷鸡,但母女间总是对抗的状态,缺乏有效的交流。
片子结尾导演说不公正的主题指的是两方面。
一个是大人和孩子之间,大人并不总是正确的,却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还有就是社会的不公正(罢工游行等),用罢工的背景是因为,大人都出去游行了,我看的时候也想说全片后半段小孩子在社区闹了个天翻地覆,是对大人世界的彻底反抗吗?
(总觉得法国人真的很容易被群体情绪感染,但是我还是挺喜欢这种正常生活中偶尔的疯感,自由,散漫,无序) 给琳达挨家挨户找鸡的朋友,还有总是骂骂咧咧给姐妹收拾烂摊子的阿姨,都很令人感动。
音乐很好听,虽然较为散乱,但或许可以改编成音乐剧(不知道视觉上的特色能保留多少) 最后强行圆满的两条感情线,以及琳达对新父亲的接纳,有些过快和突兀,但不影响观感,虽然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但整体是活泼快乐的节奏。
还有个跟学法语的同学请教的冷知识,母亲波莱特的发音和鸡肉poulet的发音很像。
一开始以为是一个温柔的动画,没想到这么幽默可爱又闹腾,独属于法兰西的幽默让我笑了很多下。
令人影响深刻的首先是五彩斑斓的简笔画。
导演说画面随着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不断变化,所以整个画面躁动不安,不仅仅是大人们在外面罢工游行,小孩子们也在小区里进行自己的示威起义。
最喜欢罢工的背景设定,不仅让躁动的孩子们合理化,也把影片从里到外沟通起来。
导演说动画主要讨论的是不公,大人们对小孩的教育,扩大来看社会的对大人们的规训不也是这个逻辑?
Linda是四百击里的安托万,在姐姐和警察眼中,Paulette何尝不也是个孩子呢?
我们身上都带有孩子的印记:纯粹、对公平简单而执著的追求、向往对秩序的挑战,只是成为大人之后我们把这一面藏起来了。
导演说抽象的东西更接近真实,正如电影中被Paulette从姨妈家接回来的Linda,躺在妈妈的车上昏昏沉沉,由黑夜想到死亡想到去世的爸爸,“我们不记得的事物是否真实存在呢?
”。
在影片开头和结尾,黑暗中都漂浮着五颜六色的圆点,就像我们脑海中一个个模糊的记忆,有些像头脑特工队里各色的玻璃球,记忆中的场景像短视频一样重复播放,但是更多的记忆只是单色的圆点。
但这就是记忆的样子,Linda不记得自己和爸爸的经历,只记得甜椒炖鸡;生活一直在那里,即使我们只记得感觉。
我们不断重温那种感觉,这就是我们的记忆,它组成了我们。
或许做甜椒炖鸡整件事并没有那么地传奇,这只是Linda想象中“隆重的一天”,所以整部电影就像是颜色的嘉年华,即使是近景也仅由简单的线条勾勒人物,每个人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专属色,主要角色还有属于自己的歌曲,这是独属于孩子们的通感。
动画摈弃精致的建模,让所有观众都可以用想象力参与到创作里,仿佛回到孩童时期总是相信“自己也能做到”的时候。
作为大人的我们太复杂太能理解一切了,虽然我觉得看动画片还要挑逻辑漏洞的大人们很无趣,但我观影时也为忘记关掉的烤炉揪心,没那么专注于Linda的行动;也会厌烦摇警车的小孩子们;也会觉得Linda有时候太执着,不懂得体谅。
但我们这些“无聊的大人”是时候找回童真了,找回孩子们的执拗、直接和天真。
就像电影里代表秩序和理性的大人们反而一败涂地,而真诚的孩子们大闹一场,吃上了甜椒炖鸡。
《Linda veut du poulet》(2023) 采访里导演说是先完成了台本和配音后完成美术,某种程度上的impromptu,给我感觉也大抵如此围绕着Grève的闹剧果然是独一无二法式幽默。
抽象简约的画风和细致的色彩赋色反而有一种看儿童绘本的感觉。
事实上由于各种要素齐全,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舒服的一部animation了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很新奇,一开始以为是小制作很粗略,但完全不是,艺术表达效果很厉害,全程用简笔画风格,用色团代表每个人物,很棒的动画电影,太厉害了,看到一半就忍不住想制作者得画多少啊,得费不少心思和审美和时间的好片子。
故事剧情来讲,非常有趣,整体就是讲小女孩琳达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努力想抓住鸡吃彩椒鸡肉,她过世爸爸的食谱。
个人觉得非常合家欢,小孩会看的笑哈哈,大人看起来也不会觉得幼稚,可能是我失去了童心吧,虽然整部电影乐呵呵的,很多接连不断的巧合事情巧妙地搭配融合在一起,但是还是感觉这部片子也满现实的。
从妈妈的视角看,失去爱人的单亲妈妈一个人养孩子很不容易,孩子又小又调皮,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要照顾家庭和孩子,很难。
从亚斯翠的视角看,时不时要帮忙照顾自己妹妹的小孩,还要给自己妹妹惹得麻烦擦屁股,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工作,作为亲戚来看,又累又无奈。
而从琳达的视角来看呢,自己的爸爸很早就过世,对他的记忆慢慢模糊,看上去好像因为年龄太小不记得这件事了,但实际一直是有影响的,要妈妈的戒指,一直念念不忘彩椒鸡,一定要拿到鸡,是因为那是对爸爸的记忆啊。
妈妈忽略自己的感受不分清白皂红冤枉自己弄丢了戒指,惩罚自己不能和朋友玩,只能去小姨家过夜,小姨还不是特别喜欢自己……生活对于小琳达来说也并不容易。
为了爸爸最后的食谱,为了一只鸡,引发了诸多事宜,到最后特警都出来了,飞机也来了,全小区的人都来了,一连串的意外巧妙地搭在一起,给无趣的大罢工日增添了不少乐趣,到最后变成热热闹闹的大聚餐,真的很好玩。
一开始真的很烦琳达不懂事,妈妈已经很辛苦了,家里有大大小小的问题出现等待她解决,房子漏水,工作又不容易,经常大罢工,她的工资应该不多,所以只能自己解决家里器电故障,不能请工人维修,也无力给小女儿买一顶新帽子。
小朋友们还吵吵闹闹地帮助琳达,到中途觉得为一道菜一只鸡惹出这么多麻烦真的很不应该,最后就是完全的放松,忍不住想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了好玩地看待世界看待事情的玩心…我的想法都非常非常的“懂事”“听话”“会看眼色”,但是这种不给人惹麻烦的“听话懂事”好像往往委屈的是自己,琳达她就是一个很纯粹的,有自己想法和看法的,小女孩,非常非常纯正的孩子,我很羡慕她,我也很喜欢她。
动画片子的色彩搭配,画面设计以及中途的四部插曲,太棒了,完全的艺术品,我真的很享受这部作品,非常非常满足的一个半小时。
琳达想吃爸爸最拿手的彩椒鸡,爸爸已经故去,妈妈不惜一切代价要做成。
于是发生了一场史诗级大战,人间正道虽沧桑,但最后琳达和所有的朋友都开开心心地吃到了彩椒鸡。
爸爸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
有些离开的人可能就在天上看着你会不会想他。
法国动画片诚不负我,片中色彩和人物一样鲜活富有生命,分不清是是色彩塑造了人物,还是人物彰显了色彩,动画制作和故事非常协调,灵动充满稚趣,果然童心最动心。
2.5
好美的故事,很妙的一滴泪,有被轻轻煽到
非常好的政治参与启蒙片。从个体与家庭的创伤记忆起笔,详述一丝执念如何在社群中引发连锁反应,又如何在看似混乱的互动间令众人相互联结——正如任何一场社会运动可能经历的那样。简笔勾勒的线条与对比鲜明的色块举重若轻地点明个体间抹不去的差异性,但恰恰是五彩斑斓、众声喧哗,社会才得以成其全貌。最好的一幕是孩子们各自站上窗台,望着公共空间里的几番曲折遥相呼应,这正是公共性发生的瞬间:在此处降临了一个儿童的共和国。
轻松愉快小伤感,松弛闹腾略催眠。罢工浪潮之下的吃鸡总动员,画风简约,童趣盎然。你的大脑忘记了关于爸爸的记忆,但味蕾还记得。
我接受不了一群吵闹的熊孩子!!!!不可爱!!!想发疯!!!!
别说像了,就说是草图也不委屈啊,太粗糙了,后来发现前作是无手的少女。。。我怎么在一个坑里摔了两次
画风独特 每个人都是鲜明的个体 剧情发展越来越疯狂哈哈哈 送货司机感觉最后要成为后爸了 感觉整部动画很有隐喻 不去思考比较注重画风和剧情哈哈哈
不大能够get这种“无厘头”的故事的魅力。心里想着,这么点小事怎么会发展成这么离谱的样子。看了一圈大家的影评,maybe我是太大人视角。
同样使用纯色和线条,做出与《无手的少女》截然相反的(写实、欢乐)基调,情节具有强烈的本土气派,突出动作和空间关系,疯癫特征承自雷内克莱尔式的早期法国喜剧片。
4.5星。极简主义的画风相当犀利,看似简单的人物线条,却具有超越真人的畅快、流动感。以不同色彩区分角色的处理更是匠心独到,水彩画般的色调给人鲜明夺目的轻盈感。虽说孩子们未必理解父母罢工为何,影片却透过这场欢乐的闹剧,传递出法国青少年根子里反叛、蔑视权威的天性。看似无伤大雅的小打小闹,实则暗藏着个体对权力与秩序的挑战,也是对自由、反抗精神,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赞颂。这显然是法国人最引以为傲的精神体现。
美术很牛逼,但是我已经失去了童趣,只觉得他们吵闹(。中间在卡车司机家那段还不错,其他法国小孩的剧情真的很让我崩溃(也不喜欢爱情线
法国人的松弛感引发我的厌蠢症
这个剧情看完我跟琳达她姨妈一样无语…结果结局她姨妈怎么还跟那个倒霉警察看对眼了?
本来,丧偶的母女情很美好,色彩也很喜欢。40分突然给妈妈来了一段感情,“金色的头发,傲人的双峰,洁白的双手。”男人来了就敢杀鸡了,男人就了不起了,有男人才完整了,什么垃圾剧情走向。呵呵,还搞个配平,吐了。
BC法国影展2024,橘色的妈妈,黄色的女儿,男人都是一片青蓝,粗犷又细腻的画风喜欢(想起《我在伊朗长大》),很法式的狂放表达——小孩和大人都在“罢工”寻求突破,貌似是在一路“找鸡”,却引出了许多社会问题(甜椒鸡肉是父爱的证明),最终所有小孩倾巢出动,警察上树,鸡飞蛋打,顺风车司机与母亲互生情愫……所有都是熟悉的“法式配方”,浪漫不羁的灵魂,无论世界再乱所幸还有爱与美味抚慰人心。PS,这场观众素质堪忧,映后两位导演录的VCR满满干货,比如大色块的人物造型,不仅为了好区分更是为了节省成本,而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决定了本片的成人取向(老少皆宜),许多地方像是马蒂斯的画作,但导演说严肃的先锋艺术其实也可以好玩有趣,举重若轻,小孩未必不如大人,穿插的歌曲可以舒缓节奏,这就是他们的表达方式。
食物的记忆承载着逝去的父亲的记忆,感伤的设定却以喜剧的形式进行表达。
沒有執著於對丈夫或父親形象,單純作為一個引子和談論他的死亡出現。简单的故事,自然隨性的畫風,很驚艷。法文版中的每一首插曲都很愛。比預期好太多,近幾年心目中最佳動畫長片。
中后段的编排有一些凌乱,或许干脆拍成与罢工并行的全城大闹剧会更合适?
真好看!每个人物都是一团鲜艳的色块,线条也虚虚实实,影影绰绰,一碗“甜椒闷鸡”引发的混乱,看到了“罢工”的众生相,两个唱段的画面勾勒的好美,神游宇宙,色块流动,妈妈的行动力真强,为了抓一只鸡,展开了一场公路片般的冒险。评分:8.0/10。
小孩真的又讨厌又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