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ddington 》,中文翻译为帕丁顿熊,影片由保罗.金执导,改自英国作家迈克尔·邦德1958年的儿童文学《帕丁顿熊》中的小熊形象,讲述了一只神秘秘鲁深山中的果酱熊,在家园历经地震洗劫后,辗转来到国际化大都市伦敦后所发生的故事,小熊具有非常高的智商和语言能力,而且拥有人类的真善美等优点,可谓是知书达理!
导演除了给我们展现唯美的画面和家庭式的喜剧元素外,更多的是思考:1、真正真善美却很难被大众接受,汇聚人类优点的小熊初来到伦敦却无人问津;2、伦敦看似万人却是无人,每个人都禁锢在自己的固定的生活方式中,你来我往的脚步却没有交集,小熊很有礼貌的问候过路行人,却没无人问津。
3、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真的很大,小熊的秘鲁生活可谓是世外桃源,但主角布朗家里确实每天不得不为柴米油盐而精打细算,小熊的到来更是给布朗当头一棒,从而不得不买一份意外财产损失险。
4、胆小懦弱的人在爱情面前也会鼓起勇气,在邪恶面前也会勇往直前,所以说人缺乏的不是其他而是自信与勇气!
5、最后,全片核心想给我们表达家这样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包容,一种有爱,一种信念。。。
随便说一下,这是一部真人动画片哟!
还有就是镜头里几次出现的街头艺人唱的歌曲真不错,蛮好听的。
总体来说这部片很是值得去看的,给四颗星!
电影《帕丁顿熊》(Paddington),其灵感来自于英国作家Michael Bond出版的帕丁顿故事。
帕丁顿熊对于我们来讲,也许会有些陌生,但是它在英国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该部电影由英国导演保罗·金执导,是真人结合电脑的CG动画,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当代。
他用完美的特效技术打造出小熊生动的表情以及可爱的肢体动作,最终呈现出一个富有真实感的小熊。
本片的主演当然是小熊——帕丁顿,它来自秘鲁,喜欢吃果酱,它的配音由英国演员本·威士肖来完成,他的配音生动自然,还带有一丝天真的孩子气,使小熊更显可爱。
布朗先生由演员休·博内威利饰演,不同于他在《唐顿庄园》中的伯爵老爷形象,他在电影中则饰演了一位严厉的父亲形象,整天担心家里会有意外发生。
布朗夫人则由演员莎莉·霍金斯饰演,她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位家庭主妇,虽然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仍有一丝天真,有着少女情怀,而且热心,乐于助人。
而本片中的反派则由妮可·基德曼饰演,她在电影中饰演恶毒的博物馆标本师——米莉森特,一心只想着要把小熊制成动物标本。
整部电影以帕丁顿熊离开秘鲁,踏上前往伦敦的船开始,拉开序幕。
全篇以小熊来伦敦找家为主线,讲述了这么一个寻找家的故事。
但简单的故事又有着不凡的道理。
电影的叙事是由帕丁顿熊的视角来展开,带着我们认识伦敦,认识布朗一家,认识家的意义。
1.每个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镜子。
电影中通过不同的人对帕丁顿不同的态度,来揭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而帕丁顿对每个人态度的反映,又揭示出它的性格。
布朗先生见到小熊第一眼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个麻烦,我们可以看出布朗先生是一个怕麻烦的人。
布朗夫人见到小熊的时候,很友好的搭讪,并主动提出帮忙,我们可以看出布朗夫人是一个很热心的人。
他们的儿子乔纳森看到小熊,得知小熊是怎么来到伦敦的时候,他觉得很酷,可以看出乔纳森比较喜欢冒险。
而他们的女儿朱迪在次日上学的路上,叮嘱乔纳森不要告诉别人家里有一只熊,是因为她不想让别人觉得她很怪,可以看出她有一些爱面子。
而小熊帕丁顿很清楚,你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有些人会喜欢,有些人会不喜欢。
对于喜欢的人,感激他们的喜欢,对于不喜欢你的人,继续友好相待就好。
所以它对每个人都很友好,而且彬彬有礼。
2.幸福的家庭都相似,而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小熊帕丁顿的出现,让布朗一家本来潜在的矛盾渐渐暴露出来。
布朗一家,唯有布朗先生反对将小熊帕丁顿留下,这让家人都不理解。
而小熊帕丁顿和每个人相处的方式,也正是每个人期望的布朗先生和他们相处的方式。
在和布朗夫人相处时,总是会耐心的聊天,而不是像布朗先生,一言不合就吵架;在和乔纳森相处时,小熊帕丁顿安静地陪他玩火车,而不是像布朗先生,总是在管教他,让他觉得爸爸很烦人;在和朱迪相处时,小熊帕丁顿陪她一起学语言,还教给她熊的语言。
也正是帕丁顿的陪伴,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温暖。
3.家就是所有的家人都在,才是家。
布朗先生在小熊第二次把家搞得一团的时候,再次强调小熊的存在不安全。
小熊帕丁顿的离开,使家庭矛盾爆发,冲突升级。
他们在餐桌上发现帕丁顿的告别信,女儿朱迪提出要不要去找帕丁顿时,站在角落里的布朗先生说,就这样吧,他不属于这里。
在这里,导演以餐桌为界,布朗先生独自在一侧,其余的家人都在另一侧,表现出了双方的对立。
儿子乔纳森很失望,质疑他;女儿朱迪也不理他,回了房间,布朗夫人也很伤心,担心帕丁顿的安危。
还是伯德夫人点醒他,这个家需要小熊,正如小熊需要你们一样。
他们每个人早已经把帕丁顿当成了家人。
所有的家人都在思念小熊帕丁顿,布朗夫人去警察局求助,乔纳森独自一人玩玩具,朱迪则心不在焉。
布朗先生回到家后,望着冷清清的走廊。
而此时导演用布朗家中墙上绘的花落来表示一家人的信任与爱遭受危机,如花一样凋落。
4.家人齐心,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得知小熊帕丁顿被米莉森特带走以后,全家人一起去博物馆,在救小熊帕丁顿的过程中,家庭矛盾一一解决。
女儿朱迪提议走下水道进博物馆,她认可了妈妈之前的下水道提议;伯德夫人去转移保安的注意力,和保安去拼酒;布朗先生允许儿子乔纳森使用爆破工具,允许儿子拉掉电闸;布朗夫人则感动于丈夫布朗先生的勇敢,他爬出窗外,去救小熊帕丁顿。
也正是他叫醒帕丁顿,并为之前的不信任道歉。
在一家人齐心协力救出小熊帕丁顿以后,一家人更加懂得了彼此,也就更理解了彼此,更爱彼此,也更加团结。
是爱,让他们成为一家人。
自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布朗先生下班回到家后,听到厨房的欢声笑语。
而此时导演则用墙上的花开表示一家人又重新拥有了信任与爱。
布朗一家在和小熊帕丁顿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接受小熊帕丁顿的过程也是他们每个人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理解家人的过程。
通过小熊帕丁顿,找回自己,并学会以更好地方式去理解家人,去爱家人。
而帕丁顿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布朗一家的爱,也把他们当成家人。
他最终有了自己的家。
影片以小熊帕丁顿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在一个家庭里,一家人相处中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理解与被理解,爱与被爱。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小熊帕丁顿的陪伴,也没有以小熊帕丁顿的契机来解决家庭问题,但是,我们终会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因为,我们爱我们的家人。
愿我们都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的家,在那里,我们可以真实地做自己,在那里,我们相亲相爱,不离不弃。
这部影片中,帕丁顿熊作为一个异乡人叙述在伦敦的所见所闻。
片中出现的伦敦塔桥,英国士兵,以及小熊身穿牛角扣的大衣,头戴礼帽,手提英国式旅行箱……这些都是非常英式的元素,可以称得上一部非常好的伦敦宣传片。
令我感动的是收养帕丁顿熊的一家人,善良又极具正义感,愿意容纳一个迷路的小动物并把它当做家人多么难得。
帕丁顿熊从熊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活,新奇而又有趣,特别是用男主人的牙刷当掏耳勺那里,特别搞笑,导演真是恶趣味。
很适合家长带着小孩子看,影片中有正义的一派,有邪恶的一派,主题是正义终将打败邪恶势力,爱与真善美一直都在,很有启迪意义。
(全文剧透慎看)---临近回国,第一次和室友出门看电影。
之前去伦敦玩看到满街都是穿着大衣的小熊塑像(还写着易碎…),后来才发现paddington电影海报,就开始一直心念念这部。
看预告片的时候就差点哭瞎,心想此片必是留学狗血泪史加伦敦风土人情宣传片,开场20分钟也如预期般哭瞎,后面温情家庭戏虽然酸了鼻子,却很煞风景地想起了一些理论问题。
于是保持情绪冷静。
但是很惊喜。
片子探讨的问题远超一般儿童贺岁片。
Paddington固然是优秀的贺岁电影,小熊很萌,Brown一家很萌,伦敦人民很萌,故事轻松而温馨,取景经典好看,笑点很多,妮可演的棒(原来在博物馆呆久了会变成这样吗…),导演和音乐都满分。
除了卖萌以外还探讨了家庭责任,适应环境等生活问题,温馨感人。
但这篇文章里,我想说的是一些煞风景的场景,一些细节,一些支线故事,一些历史片段。
从启动“黑暗秘鲁”大冒险的伦敦,到现在“Everybody feels at home”的伦敦宣传。
在这个故事里也好,在故事之外的历史里也好,会说英语的熊也好,不会说英语的人也好,黑人,黄种人,土著人,动物,都是西方文明的“他者”,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动摇瓦解的“西方中心”与“人类中心”的残片。
这个想法的线索,并不是开头那可爱的黑暗秘鲁大冒险。
那时候我还沉浸在留学狗离家数年、渴望看世界又发现自己回不去的伤感中——题外话。
Paddington来到伦敦,被善良又有童心的插画家Brown太太捡回家(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画好绘本!
),坐在阁楼上写他的伦敦冒险和Brown一家的故事。
典型的伦敦中产家庭。
父亲是风险分析师。
大女儿Judy有语言天赋,她不光后来学会了熊语,还一直在学中文,梦想出去闯世界开家自己的小店。
她还是个害怕新环境的姑娘。
这个妙趣横生人物介绍当时只以为是个无足轻重笑点,联系故事整体,却是个重要的呼应。
导演相当细心地从一个小女孩捕捉到了伦敦人的心理。
伦敦排外吗?
谁都不跟小熊打招呼,大家赶着上班,在地铁站横冲直撞。
开始谁都不待见小熊,女孩和父亲看到母亲跟火车站的小熊说话,觉得匪夷所思。
大伦敦并不像探险家介绍的,给小熊一个warm welcome。
伦敦很冷,一直下雨。
然而,这就是伦敦的傲娇(或者用大女儿的话来说:embarrassing!
这是英国绅士小姐们恐惧的根源)。
这个城市因为过去的自豪与荣耀、不可一世的地位被撼动,而陷入一种深深的矛盾中。
小熊和他们不同,因而被冷眼相待,被邻居和这个家庭当做危险“人物”。
伦敦唐人街何尝不是个危险“他者”的聚集地。
女儿是这种傲娇的缩影,她害怕并憧憬着新的环境,新的世界,学习中文,像小熊渴望去伦敦一样,渴望离开伦敦去看世界。
小熊捉贼之后,她也很快接受了它——伦敦在改变。
为观众们展示这改变的是Brown一家。
只有母亲,她有个奇特的古董店的朋友,并非土生土长伦敦人,操着奇特的口音,开着家一般伦敦小中产避之不及的“阿三店”。
这样的母亲从一开始就维护小熊,并不光是善良友好,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所有“他者”的包容。
而Brown小儿子,新新人类,虽然被父亲各种管教,也发自内心接受小熊,成为母亲的拥护者。
父亲的角色不言而喻,他代表伦敦古旧、理性的一面,满口的percentage,仿佛启蒙时代(Enlightenment)的化身。
Brown一家中上演着伦敦的各种心理矛盾、身份模糊、从不接受到接受,成长为一个真正包容“世界人民一家亲”的伦敦。
而这伦敦,从大航海时代直到今天,何尝不是西方文明的缩影之一?
从这点来看,与小熊、Brown一家相对的妮可(片中探险家Clyder的女儿),现自然史博物馆的女档案员/标本师,也不仅是一个热爱标本的变态,而是殖民时代权力的缩影。
她不仅是反派人物。
她和他父亲,发现“黑暗秘鲁”的探险家Clyder,是伦敦喜剧的黑暗面,真正的悲剧人物。
老Clyder因为被熊叔叔所救,与他们交流,拒绝将他们制作成标本,因此被皇家地理家协会排挤。
那段回忆杀是全片最富讽刺性、悲剧性与深意的一段——地理家绅士们问,标本呢?
老Clyder说,他们不是熊,是人!
他们是有智能和文明的!
绅士们反问,文明?
他们会说英语吗?
他们会打高尔夫吗?
他们会喝茶吗?
他们在学,他们吃果酱,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有自己的文明——这一切连Brown爸爸都没法马上相信,更何况当时那些绅士们。
妮可父亲对“文明”的理解是“西方中心论”的根基被动摇之后的理解,太穿越了,太超前了,not intelligible.(插播: 严格考据下来,就当妮可2014年时四十岁吧,父亲探险回来时,她是十岁小女孩,被逐出协会也有八十年代了,萨义德东方主义78年出版,似乎父亲归来时正是西方中心论已被动摇的时期,毕竟这一动摇在二战后就开始产生了。
不过从原作故事系列问世的时间(1960年代)来算,就合理了,父亲回来的时候是一战到二战之间,人种学研究鼎盛期。
)妮可父亲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因而被地理家协会排挤,在动物收容所度过一生。
妮可发誓以父亲为耻,并希望为父亲雪耻,然而却因此成了落后于时代的人——现在是开放的伦敦,街上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为弱势群体声张正义、强调种族平等与融合的呼声,她代表的西方中心和殖民时代的权利早被摒弃了,因为她也落得和父亲同样的下场:打扫动物收容所。
这是西方中心的末路,“黑暗秘鲁”的黑暗历史,永远凝固在自然史博物馆的标本之中。
自然史博物馆是个异托邦(heterotopia),借福柯一个词。
虽然现在早已成为公众教育的场所,孩子们学习知识、游客们瞻仰珍奇的空间,它同时也是他者的空间;是一个镜子,让西方文明在他者的照耀中看清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地理家协会”——以及同类的园林家协会、动物学家协会、人种学协会——不光是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机构,而是帝国殖民机构,是一个权力机构,人类压迫他族、以及其他物种的机构(institution)。
institution一词在片中也被夸张、嘲讽。
影片开头,Browns爸爸提出要把小熊送到某个地方,搜肠刮肚说出institution一词,小儿子脑海中立刻出现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场景以及大牌匾“Orphanage(孤儿院)”。
这是个好笑点,但笑过之后又别有意味。
这种压迫少数的权力机构——孤儿院以及同类的医院、学校、动物园、监狱、疯人院、收容所、人种研究所——都是人类(或者西方白人)权力的化身。
福柯说过的事,我不必重复。
有趣的是,在paddington里面,这种“黑暗”机构以最调侃、尖酸的方式被否决了。
伦敦不需要这些,动物和人都不需要这些,需要的是真正的种族平等,一个家以及真正的帮助。
因此最后,连标本爱好者妮可都没有被送去监狱,而是社区服务——对机构权力的最终否决。
暂时撇去这些沉重的历史与现实吧。
小熊充满希望,伦敦也充满欢乐,当代世界在我们现在看来还算是美好的,伦敦没有重蹈覆辙,小熊在现在的伦敦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幸好叔叔阿姨当时没有去伦敦!
我看开头再也不会哭了),不可一世掌握动物生死大权的标本家被送去为动物进行社区服务了。
Paddington把这种希望、包容、和谐展现给我们,然后如何将它延续下去,就是我们的任务了。
2014.12.17PS.片里有些笑点实在是印象深刻,尤其妮可把熊带上taxi的时候,一拉门发现是taxidermist……差点笑晕过去,觉得这个单词简直就是为这片子而设嘛。
此外,一直觉得Tony是个笑点……有人理解我吗。
自己都不理解了orz
总的来说剧情发展什么的没有太大的意外,倒是很不错地记录了英国日常生活的一些点,还算值得一看。
我看电影的时候就想到的几个点:1. 电影一开始就借熊奶奶说英国人多么多么热情好客,接待了多少homeless的儿童什么的(难得英国人这么直白的夸自己!
),也算是缅怀帝国时代的光辉吧。
2. 火车站那场戏,老爷对主人熊的第一反应“No, thanks” 以及之后主人熊的语气很像英国人对待流浪汉的种种。
3. Cab的司机是小不列颠的主演,擅长模仿各种口音;接下来地理学会咖啡男应该小不列颠的另外一个主演(还是Yes, Prime Minister里的Sebastian?),在小不列颠里也有反串女性的经典演出,正好和这部剧里老爷的反串对上了。
4. 小偷那场戏里,总觉得暗地里有把小偷是意大利人设定。。。
5. 探险家被开除出协会那出戏,借判定生物的文明标准来黑英国人自己(会不会英语)。
6. 原作的年代。
也是从上面那出可以看出来反派女在小时候旁观了他老爸的开除,到主人熊来伦敦的时候至多过了30年,而探险协会这类东西则是帝国时期的典型产物,所以探险家去秘鲁肯定是在一战前,加起来的话主人熊来伦敦应该不会晚。
(刚刚查了下百科,据说是1956年就有的故事书)ps: 看见老爷就忍不住联想唐顿庄园啦,唐家屯pps: 反派女的跟班也是博物馆保安那个汉子,太tm像脸哥了!
ppps: 竟然没发现反派女是妮可基德曼= =。
看完《帕丁顿熊》和《超能陆战队》这两部电影的人,心情十分爽朗,无论工作与生活给予我们多少不堪与疲惫,总能被这两个可爱的吉祥物给感动一番。
在我看来,这两部动画都是治愈系的佳作,两者都尝试将一个呆萌的卡通形象以极为生动的方式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通过他们身上所流露出的真诚与善良,来唤醒我们被现实所累而几近干涸的心灵。
更让我回味的是,同样是“呆萌治愈心灵”,但两部电影在内蕴表达上则各有侧重,从而折射出英美之间在理念传达上的不同。
一、纯正与融合:文化构建的差异两部电影背后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小熊还是大白,都俨然成为英美文化输出的重要符号,从他们的举手投足间,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两国文化魅力的差异,一个保留着纯正的古典意蕴,一个则展现出融合的现代活力。
《帕》从头至尾浸染着纯正的英伦味:无论是小熊绅士般的言行举止、小红帽加达菲外套的经典造型、还是橘子酱与三明治的传统美食、失物招领与署名胸牌的集体记忆,帕熊的一举一动都是英国国民及其文化的生动写照。
他的每个造型都反映出英国人独有的性格与姿态:脱帽行礼展现了标志性的英人风度,穿戴警帽则传达出英国警察的飒爽英姿,还有他在地铁电梯上抱着小狗金鸡独立的模样,则透露出英国绅士们近乎单纯的幽默感。
其实,从电影伊始,英国朋友就视这几只秘鲁“眼镜熊”为自己的朋友,友好地分享着彼此的一切;即使帕熊初来乍到,每个英国人都没有视为异类,丝毫寻找不到人熊间的生分与不合。
可以说,这部电影已经成功地将帕熊塑造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宠物”。
也难怪威廉王子来到中国时会特意参加《帕》的首映礼了。
相比之下,《超》则一如既往地展现出美国文化极为开放的融合走向。
从故事发生的地点就能可见一斑:旧京山(San Fransokyo),一个融合东西方文化(旧金山+东京)的虚构大都市中。
男主人公滨田宏就是一个典型的日美混血儿。
而这个姓名还巧妙地将日美文化有机地融合,表面上叫“宏”,英文抒写“HIRO”则与“HERO”(英雄)语带双关,既贴合故事本身的人物塑造,也反映出美国英雄主义色彩的文化内涵。
再如主角小白,那种纯白的色调、圆润的造型,无不让人联想到日本文化对纯粹与静谧的追求。
他的小步行走的特点和有板有眼的空手道,都突显出日本文化的特质,从中我能强烈感受到美国文化的包容性。
其实,文化融合的成功形象早有先例,“功夫熊猫”就是最佳代表,只是这次将中国换成了日本,但必须承认,真正的赢家还是美国。
无论是熊猫还是小白,在大众眼里,他们呆萌可爱的外表下依然怀揣着一颗再典型不过的美国心。
二、简单与复杂:童话叙事的侧重同样是关于童话的叙事,但英美之间对于童话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英国更讲究简单。
帕丁顿熊的故事已经在英国民众中孕育成长了近半个世纪,保持本色是电影拍摄的首要原则。
所以,故事也就显得中规中矩,你找不到太多过于复杂的分支线索,寻家之路的坎坷与挫折也始终维持在少儿皆宜的程度之内。
可以说,虽然《帕》加入了真人真景,但骨子里还是一部动画片,它唤起的是男女老少们曾经拥有或者正在享受的一颗未泯童心,让我们在风趣幽默的情节中感受最为温馨的欢乐。
相反,美国则追求复杂。
这也是好莱坞、迪士尼电影产业的发达使然,长久以来的影业繁荣,让美国人有资格与能力去编撰一个内容极为丰富,又不乏精彩的动画电影。
这一点,英国电影业显然不是处在同一个等量级之上。
和帕熊不同,大白并没有在电影开头就粉墨登场,而是在一系列人故事背景与人物线索的铺垫后才悄然出现,并逐渐从一个不起眼的医护机器人升级改造成闪耀着真善美光芒的救世英雄。
我想,若没有成熟的编剧作为依托,这样的叙事设计将是极为冒险的。
另外,在感情的处理上也能感觉出美国电影复杂叙事的驾驭能力:同样是亲情的失而复得,《帕》有意识地将情感渲染的程度控制在伤感与温馨之间,而《超》的感情线索则是由大悲至大喜,再由大喜至大悲,最终回到大喜。
同时,不同线索的人物情感亦不尽相同,除了滨田宏的亲情伤痛,也有科学院教授痛失女儿的性格蜕变,即便对于陆战队中如弗雷德等配角人物的心路历程,导演编剧们也有着别出心裁的设计(如电影最后关于弗雷德的彩蛋设计)。
由此可见,《超》和许多好莱坞、迪士尼动画电影一样,是一部以动画形式讲述成人故事的电影,它构思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普通孩童的接纳程度,要真正理解电影传达的内容与意义,对于广大的懵懂少年而言,绝非易事。
三、治愈与被治愈:各自角色的定位在我看来,这一点是两部电影极为有趣的差异所在。
总体上,两者都成功塑造出一个呆萌可爱的卡通形象,但仔细观摩电影,会发现其间,他们各自与人物的关系是迥然不同的。
《帕》中的小熊显然是被治愈的对象,而人便是实施治愈的主体。
帕熊得以走出失去亲人的阴霾,最终重新找到家的温馨,无不源自布朗一家人的真心与善意;《超》中的大白则恰恰相反,他从出现在银幕的第一分钟开始,就是以治愈他人的形象示人——医护机器人,并随着剧情发展升级成为技艺超群的超人英雄。
而故事中的人物滨田宏,教授及其女儿等等都是他的治愈对象。
我想,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角色载体的不同和主旨表达的需要。
小熊是动物,大白是机器。
前者的生命与生俱来,后者的人性则是后天赋予的。
《帕》有意传达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情怀。
而《超》则设置了一个人与机器究竟是共生共荣、还是两败俱伤的时代命题。
可以说,一个观照现实,一个则面向了未来。
着眼现实,我们人类自然是高级生物,保护小熊,视为家人理应成为我们的共同责任。
着眼未来,人类逐渐被发达的物理世界所蒙蔽,从而忘记了为人行善的初心,大白作为先进文明的符号,代替我们保留住了人性本善的基因。
其实,无论角色关系是治愈,还是被治愈,作为观众的我们,始终是被治愈的真正对象。
同样,英伦的传统也好,美国的开放也罢,他们只不过是以各自擅长的手法向我们传达出“真善美常在、人间有大爱”的真理。
抛去这些差异与不同,可以发现,这两个故事都是设置了同样的人物结构——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外加一群善良的人——只要他们同心协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艰难的胜利也能共同铸就。
小熊和大白,我说不上谁比谁好,在我眼里,他们是一样的楚楚动人,他们都是用一份呆萌的真情激活了我有些干涸的人心,让我意识到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我们和谁共处相待,这个精彩的世界应该是、也能够是充满“家”的温馨和“善”的美好。
这是一个暖心熊的伦敦之旅,帕丁顿熊的家乡被摧毁了,它是怀着兴奋,惊奇的心情来到了人类社会寻找故友。
这其实不只是一只熊的心理,而是折射出一个外乡人的心理。
这种心理包含两个对立面,一个是出于单纯和无知者无畏的勇敢,另一个是孤独带来的自卑。
我们还能从这个外乡人身上看到执着,坚强和善良。
它自己独自走遍所有可能是它寻找故友的地址,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还有它在面对饥饿和乡愁时,都没有把藏在帽子里的最后一块面包吃掉,可最后它却愿意把面包分给饥饿鸽子们。
有因就有果,它最后的一点面包像它叔叔所说的,留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不仅救了朋友还救了它自己。
我想,当你面对孤独,生活迷茫,不知方向,或者家庭充满矛盾时,帕丁顿熊或许能成为你的心灵鸡汤。
《超能陆战队》和《帕丁顿熊》都是我喜欢的电影。
此前,我曾说,《超能陆战队》,又名《充气娃娃之恋》。
那么,现在,对于《帕丁顿熊》而言,则是另一版本的《精灵鼠小弟》。
当然,前一句,你只当是一句戏谑玩笑,不过,还真有一部电影叫《充气娃娃之恋》,我没有看过。
大白和帕丁顿熊都是萌物,看过的观众无法不去喜欢。
我问很多人,为什么喜欢大白,“萌”“暖”“可爱”是很多人给出的答案,关于帕丁顿熊,也是一样。
现在这个世界,除了看脸之外,凭借呆和萌,依然会取得成功。
你不被别人喜欢,不够帅气美丽外,你连呆萌都不是。
可是对呆萌又将如何定义呢?
傻,无辜,可爱。
好像就是第一眼的印象,来来来,跟着我做,一二三。
对不起,我教不会,你学不来。
所以,呆萌也是一种天生天养,你我都被上天给抛弃了,还是老老实实去喜欢呆萌的大白和帕丁顿熊吧。
毕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但我想了又想,奇怪,为什么要用又呢?
大白和帕丁顿熊之所以会被人们所接受和喜欢,除了两者都萌、温暖和憨态可掬之外,更有着我们内心都十分认同却难以表述出来的原因。
所以,我会说:大白和帕丁顿熊代表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种人,一种围绕在自己身边爱你和照顾你;另一种则相反,他楚楚可怜,需要你去照顾和安慰。
所以,需要和被需要是人生存的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和支撑吧。
这答案或许会解答,你我喜欢大白和帕丁顿熊的无以名状的原因吧。
就拿大白来说吧,本来只是一个充气娃娃,但却趣味十足,走起路来慢慢悠悠,白白胖胖,全身呆萌,在你伤心的时候会一把将你熊抱在怀里,给你安慰和温暖。
而且,还是一个小逗比,要不你看,他身体漏气的时候,在警察局撕扯胶布的时候有没有把你逗乐呢?
还有,他电量低的时候,像不像一个宿醉的胖子,晃晃悠悠,东倒西歪。
是不是特别的有趣。
你的生活中多了大白,是不是多了很多乐趣,欢喜无边呢?
除此之外,大白还会对你嘘寒问暖,关怀你身体的健康质量,是不是像一个全能的家庭管家。
当然,大白还真不止以上这一丢丢,关键时候,大白会变身超人有没有,带你上天入海,带你装逼带你飞。
一身红色铠甲,脚踏七色云彩,从天而降,来到你身边,Amazing!
尤其是你在面临危险的时候,无论前面的敌人有多么强大,大白都会赶在最关键的时刻来救你,哪怕自己会消亡离开尘世。
要真是有这么个大白,该是多美满。
累了就趴在他软软的身上休息,想去哪里了,他飞着带你去,碰见危险了,也不会担心,因为你知道,关键时候,一个大白就够了。
大白就是这么善良的,无缘无故的爱护着你,无私保护着你。
你看他的时候,他似乎只是一个微笑着的呆萌表情。
这样的大白,拿来做男朋友,也绝对是最佳男友吧。
满足少女心中的幻想,满足儿童心里的奢望,多么全能的大白,多么可爱的大白。
不要说,你这姑娘爱上了他,我这爷们也忍不住爱上了他呢。
人们都需要爱自己的人,否则该会多么凄凉。
好在,在你我身边,爱我们的人有家人,朋友,还有陌生人,当然,这些陌生人会成为朋友,或许会成为亲人和家人。
这个世界,我们和小宏一样,需要人来爱。
多少女孩看《超能陆战队》的时候,心想,如果是一个无私的如大白一样的人来爱自己,那将会是更棒!
这不叫自私,是人之常情。
如前面所说,你我囿于这个世界,若无人来爱,心会多凉。
索取和奉献,是生活的两端。
大白和帕丁顿熊,代表了这两个方面。
一个爱别人,一个需要别人来爱。
以前我说,完美的人生,应该是有人爱,有人爱。
两个有人爱,文字组合一样,意义不同。
前者表示,有人爱自己,后者表示,有人可以被自己去爱。
文字的意义就如此精妙和神奇。
能量守恒不只是一个物理知识,更是生活规律。
爱与被爱包裹的生活才会更加完美,两者缺少了一个,都不完整。
失去被人爱,会很凄凉,而失去爱别人的能力,或许更无奈。
帕丁顿是一只从秘鲁漂洋过海来到伦敦的小熊,他憨态可掬,胸前挂着“请善待这只熊“的牌牌,孤苦伶仃一头熊,来到陌生的世界。
他需要一个家,一个可以给他温暖的家,不需要太大的地方。
他从森林来到陌生的伦敦,自然会给人带来妙趣横生的奇遇,逗乐着观众。
很多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哭。
看到可怜的帕丁顿熊,在人来人往的车站跟一个个陌生人打招呼却无人理睬,蹲坐在失物招领处等着陌生人领会家中。
他那么可怜,以至于你想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电影里,去跟他说一句“Hello”,给他一个拥抱。
会想着将他带领回家,看,其实很多人在看《帕丁顿熊》的时候勾起的是内心深处的母性光辉和力量。
我们需要爱,同样我们也需要去爱。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一种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一种让别人感受到世界温暖。
所以,大白和帕丁顿熊,代表的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爱与散发爱的心思和想法吧。
十一月最后一天的戛纳天色阴沉,整个城市也可谓门庭冷落车马稀,路上行人都不见几个,唯独电影院里还是人头攒动。
不过要不是大大的海报很抢眼,我都不知道这片子今天在法国试映。
下午场大厅上座率80%左右,气氛很好(除了中途貌似有小孩被妮可演的反派吓哭了),结束以后大家反映都不错。
这种儿童片的情节连复述一遍的价值都没有,笑料也老套(有的甚至有点恶心),但导演处理得当,节奏轻快,画风和故事明亮温暖,这几点就很讨人喜欢。
有几处转场有匠心,有几处细节让人动容,作为一部面向儿童受众的片子做倒这份上已经够好了。
最大亮点当然是这只超级可爱的帕丁顿熊,他的造型就是经典的熊布玩偶那种,但活生生地动起来以后大概是全年最最可爱的银幕形象了(比【银河护卫队】那只凶悍的浣熊造型更可爱)。
不光外形讨喜,性格也呆萌+蠢萌,又拿捏到位,不至于惹人厌。
整个故事在这只小熊身上还是寄予了深意。
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小熊初到帕丁顿站时,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
人类主角一家子走过时也就扫了一眼就走开了,爸爸还说了一句“那边有只什么熊,大概是要卖我们什么东西”,然后妈妈折回来,直接和熊说话!
一家子听到熊回人话还一点都不惊讶,连起码的“哎呀,你还会说人话”之类的台词都没有。
(不仅如此,路人甲乙丙丁听到小熊说话都没有表现出任何惊讶)正常情况下,车站里出现一只直立的、拎着旅行箱的、会开口说话的熊,不引发骚乱才怪呢!
(觉得这是儿童故事所以不要care这些细节/或者这是为了表现伦敦人民见过大世面所以十分淡定的小伙伴可以不要看下去了)但是如果把小熊想成一个外国乡下偷渡到伦敦的青年,一切就很自然。
整个故事,其实等同于一个上一辈有点裙带关系的青年,来伦敦寻找归属。
而"熊"这个身份,巧妙地把这个故事裹上了一层童话外衣,并增添了戏剧冲突。
电影透过小熊算不上历险的历险,展示了不少伦敦经典风光,当然重头是造型很魔幻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明丽的伦敦(现实中其实也差不多),欢乐的路人,电影处处透着“咱们大伦敦就是好啊就是好”的骄傲。
人类主角一家虽然各有各的别扭和怪癖,但是善良的心地让小熊慢慢有了家的归属感。
就像结尾爸爸说的,“我们爱他(小熊)。
虽然我们都不是一个物种,但有爱,我们就是一家。
”;小熊也写道:“我越来越觉得这里是我的家”;“在伦敦,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在伦敦找到他的归属”。
电影里说的是“物种”,现实中就可以是“种族”,“信仰”,等等。
电影传达出的信息不言自明。
何谓文化输出,何谓propaganda!
这部电影从小孩抓起,做的高明又不动声色。
但伦敦真心配得上这样的propaganda,虽然我不知道电影里宣扬的“敞开怀抱欢迎各路人才”对于非欧洲人民能兑现几分。
不论其他欧洲名城有如何灿烂辉煌的历史,当今如果硬要选一个全欧精英的聚集地,那一定是伦敦。
最后吐槽下,法语配音跟伦敦故事真是130个不搭,违和感比当年看一堆人在巴黎唱英语歌的【Les Misérables】还讨厌。
羡慕可以看原声的人啊,电影里少了搞笑的伦敦腔真是缺了一道重要调料。
之后在爱丁堡时终于看了回原声,和英国人民一起感动一起笑的感觉真好。
不知不觉间和第一次看时的心境也不一样了,看到布朗太太走回来说出那句“Hello there”时心酸又感动,也许真的孤独时才会渴求那份温暖的人情吧。
再想到预告片那句“He comes to the City to find a home”,眼角不禁湿润了。
80/100
一只年轻的秘鲁小熊,喜欢吃橙子果酱。
在伦敦的帕丁顿站迷路后,被人类带回了家,发生了啼笑皆非的故事,最后在布朗先生家与他们快乐的相处。
在神秘秘鲁,生活着一种十分稀有的果酱熊,他们拥有非常高的智商和语言能力。
当年果酱熊夫妇 帕斯图佐和露西曾与来自伦敦的探险家结下深厚的友谊 并且学到了压果酱的技巧。
后来,一切灾难摧毁了果酱熊的安宁生活,露西阿姨将淘气的侄子送上开往伦敦的邮轮上,嘱咐他在那个友好的国度开始新生活。
万里漂泊而来的小熊 懵懂的来到伦敦 但冷漠的伦敦人却让他倍感失落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善良的布朗太太 她立志要帮小熊找到栖身之处 而布朗先生却认为他是个麻烦 时刻准备把他赶走。
在朝夕相处下 布朗先生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最后在布朗先生一家人的协助下 帕丁顿逃脱了标本师米莉森特的魔爪,留在了温莎花园生活。
一只很有礼貌的熊 为啥人见到一只会说话的熊一点都不奇怪呢
妮可基德曼真的会演戏???????????
伦敦旅游宣传片
又温馨又英国口音又可爱,怎么能不爱~
虽然比较低幼化,胜在完成度高,萌感刚刚好不过火,中规中矩中时不时有惊喜,维斯安德森附体的几段加分!
精简有趣,俗而不腻,照着类型模板刻得无懈可击,引出爱护动物、善待来客的命题都挺水到渠成的,英式风度及礼节的历史偏差、角色内心本善的加热过程处理甚微妙,且不说教。其中风格化的部分还可以更强。最大优点是没有恶意卖萌。 ★★★☆
不断戏仿“碟中谍”,你们有想过主创中唯一的美国人——“邪恶的”妮可基曼的感受么?也算是英式幽默的一种形式?哈。除此之外就是伦敦形象片,红巴、的士、电话亭……还有一点《月升王国》的味道。跟想象中差不多,毫无惊喜的老少咸宜家庭片。
中规中矩,有时被逗乐,有时又很烦人
蛮无聊的,连《精灵鼠小弟》都不如,情节的低幼与人物的绅士风度混搭后满是尴尬,男主一家子对熊的爱还缺乏情感支线,妮可基德曼那条线完全可以再大胆厉害些,果酱熊好歹也是新物种啊,一点杀伤力都没有。童话需要拟人化,拟人化却未必是童话。
——这城市会爱你们的!——嗷!那真美好!(补标记,我已经忘记电影的结局了,肯定是幸福美满的吧)
还是低龄化了些,我旁边俩姑娘在没有笑点时笑个不停,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PS:腐国男人都逃不过女装play啊。
这只熊实在是太可爱了,但不如加菲猫和比得兔真实,总感觉像是泰迪熊那样的玩具熊,妮可太漂亮了,惊艳全场,两个小孩子很好看,尤其是朱迪,简直就是个小美人,把熊的成长故事拍得很不错,喜剧程度拉满,这一家人加个熊真是让人羡慕的家庭,看得很开心,除了剧情是放在上世纪都会嫌老套外,找不到其它缺点。
为什么这片在豆瓣上8.0啊我真心不明白 从小到大的真人动画题材不都是家里来只动物但是其他成员都不容忍可是经历时间之后忽然发现大家都是内心善良的好人并且和动物也很合拍接着一家人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这种俗套的剧情题材别闹了好吗?不如反个英雄吧
美好的童年回憶呢~ 講的是一隻毛熊的故事噢,所以作為一隻毛熊我看得還蠻開心的。 非常英國式的聖誕家庭片,無論情節還是製作都很普通,沒什麼特別的亮點~ Paddington也沒有小時候繪本里的小熊可愛呢……
特幼齿的那类合家欢动画,对于资深影迷来言也算有些有趣的地方,比如偶尔的镜头调度和场景美术设计像是被韦斯·安德森导演附体,比如他们家的房子和最后那场博物馆的戏份,还有些致敬【群鸟】式的镜头。说它是伦敦的宣传片,它却是一点腐国味儿都没有,它像是印刷的呆板童趣的旅游小册子。★★
献给孩子的标配使《帕丁顿熊》并没有太多剧情上的惊喜,甚至可以说很多地方皆是乏善可陈的老梗包袱,但那地道的英伦风情是这个童话唯美的基色,一只无家可归的熊寻家的故事总会有以亲情的温度,在伦敦这座城市上演的种种确予人以感动。
原谅我,看了20分钟 果断删掉 实在看不下去 ,动画片儿童片我都喜欢 但没有亮点节奏慢的受不了
太过幼齿
好有爱!好喜欢女特工!PS:同类型电影推荐:《追踪长尾豹马修》。2015.3.5成都万达影城(锦华店)
paddington值得以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霸权理论好好分析,但其实最合适的还是称之为非西方学者的预言,从小学西方理论长大,看的书都觉得那是为自己这个知己而写。结果,到了西方学术圈才知道,自己原来期望的精神母国根本不认识你,因为不是一个“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