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下来的一星给出戏的配音以及修直记忆里田桂芳剪影前忍住看下去的自己,个人意见作为影评的自我修养就是不剧透,而且作为一只懒鬼我也懒得讲完整故事(其实剧本本来就不是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就打擦边球好了,仅作发泄情绪用。
意外的很好看,剧本连续性不强,剧情在一个又一个放大情绪的点上却又点到即止的推动着,主线就是情感诉求不煽情很理性含蓄的视角。
故事的开始是送别,未知的东西对先走的那个人是可爱的但对于后面看着你背影的人却是可怕的。
“要飞了”的面无表情的克制的脸是遍地心碎的无所谓,“我还没有准备好”的摇摆不定的隐忍的脸是对自己的不忍心吧,孤独症的父母只是工具这种话即冷漠又自私却避无可避,因为你在做的是一件长久的单项付出且是面对无法主观决定的自我的灵魂。
少年修直坐在出租车上说往前开的时候我以为故事的走向会是留下来和妈妈在一起,反正是电影嘛就算给一个不会实现的完美大结局也没人会怪你的。
然后呢那辆神奇的出租车带我们穿过一条又一条的路,你出生成长远行而又回到最早的记忆里(起承转合一点都不讨厌。
修直最早的记忆里是田桂芳在窗帘后偷看离开的人的侧脸,恩···就好像你决定下一顿想吃什么的表情,认真思考的表情没有一点苦难顶多是有一丢丢苦恼而已。
这也是我开始没想离场的第一分钟台词说人靠记忆才可以认路,而我觉得人的记忆呢一定是碎片状的,遇到的每个人生大事件小转折好心情坏情绪都是碎片儿,而且它的优先级会特别牛逼的自己转换位置,你认为你能决定的时候呢压根儿由不得你。
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有一部分人好像人为的逆生长一样,田桂芳就是一个,她一点都不像妈妈,答应割了一个扁桃体就跑掉的修直不回去做手术的条件,一起躲过护士,躲过外婆,妄想堵起耳朵来就隔绝全世界。
修直问说外婆说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怎么办而田桂芳说这话不算,修直问你怎么知道她答她是我妈我当然知道,这是修直记忆里最没有逻辑的田桂芳,奇怪的是她每次都还是对的。
田桂芳在变老,修直在长大,修直上幼儿园时候田桂芳是个讨好所有人的人,她的讨好一点都不讨厌。
跳舞的情节是第一个打到我的点儿,修直很开心虽然园长说修直啊我觉得你不适合跳舞那个从小修直眼睛往上拍的情绪化慢镜头微观世界,简直是小时候自己成长中对所遇到的未知恐惧的完美诠释。
下一块儿我记得的是大黄蜂,修直眼里的李叔叔是个修正主义者,脑子里关于撑杆跳与床垫的幻像以及房前屋后都是考拉的争执,修直觉得他是个骗子可田桂芳觉得那是夸张的比喻没有恶意。
那大概是不安吧。
可后来啊,李叔叔要把修直送到天津去读书,在回家路上说尺子真的可以量出睡觉时间的田桂芳真是好样的。
后来当然没有去,田桂芳作为一个反射弧长得连大瓶子小瓶子真的少了一块钱这种事儿都反应了好久的人,怎么会离开你。
后来修直长大了,40岁的田桂芳依旧只在变老,校门口的17岁的修直说没事你不要来学校找我而田桂芳说你什么时候说的啊我忘记了还是把伞撑得歪到另一边,下雨下到封路,田桂芳翻墙翻好久。
田桂芳说修直长大了,修直长不大才好。
再后来,回到故事的开始,送别的田桂芳不知道飞机飞不了,一路回忆与寻找,来到故事的最后,“我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先给你时间准备”故事不煽情,回忆是随时会出现的事儿,而记忆是碎片。
我最近越来越懒,懒得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长久的单项付出礼尚往来以牙还牙才是对,可因为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而改变自己内在权衡的标准,真是一种挺恶心的成长方式。
翻篇儿真心不容易,问题是解决不完了,永远无法达到准备好的状态,所以我只能对自己说一句辛苦然后与问题并存,毕竟自省这种事不能过度,人生不能停,我给自己时间准备了,准备不好也慢慢过去吧,反正也没个准备好的时候
田桂芳作为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患病的孩子、为孩子舍弃一切的自我牺牲。
但是在我看来,田桂芳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她为孩子付出的这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并且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好的心理容器,了解和包容孩子不为人知的独特世界,扩大孩子的心理容量,使孩子就算不为世人所理解,也不觉得孤独了。
从田桂芳的母爱出发,解析田桂芳在与外界的矛盾中如何维护自身好的"容器",以及给予孩子足够大的心理容量的积极影响。
最后我将谈谈好父母如何成为好的心理容器。
导演根本就不了解自闭症到底是什么,阿斯伯格综合症只是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其中一种,是最轻微的一种,当然也存在高功能,但这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万中无一的,或者是百万之中无一的。
是的,高功能自闭症,是很厉害,会推算万年历,全地球也找不出几个这样的高功能。
当然这样的高功能在我们正常人眼中,确实很酷炫,我们正常人很崇拜!
而导演只是看到了这个酷炫,但根本没有对自闭症有个全面的了解,只是为了吸引众人的眼球,不惜拿自闭症这一点来当噱头。
总结一下电影中的几个对于自闭症的严重错误:1、修直小时候会主动发问,问妈妈:“外婆为什么这么多天没有打电话来了”。
2、修直小时候主动的向外婆发问,穷追不舍的问为什么、为什么。
3、当妈妈插嘴的时候,修直主动的批评了妈妈,当外婆讲完之后,修直就让妈妈继续说。
4、高中的时候,知道女生上不了学,主动去女同学家帮助学习。
5、懂得恋爱是什么,妈妈追问是否在谈恋爱,他说他不是在谈恋爱。
6、很熟练的脱衣服脱裤子。
看到了吗,都是主动的发问,主动的去帮助女同学,而且还懂得恋爱!
事实上,自闭症的人员,绝对不会主动的去发问的!
绝对不会!
绝对不会!
就算是高功能阿斯伯格也不会!
绝对不会懂得恋爱是什么,这个是人与人之间最惟妙惟肖的东西了,连正常人都不会懂得,他会懂?
而且还会否认,否认自己不是在谈恋爱!
所以,这部电影跟自闭症没有关系!
《雨人》才是代表真正的自闭症人群,而且代表了大部分的高功能阿斯伯格综合症人群。
他不会主动的去与人交流,不会主动的去问为什么,不会懂得什么是男女之情(弟弟的女友勾引他吻他,他也不懂,只是直观的感受--湿湿的)。
《海洋天堂》才是真正的代表了绝大多数自闭症人群,真正的是绝大多数的自闭症人群。
不会主动去与人交流,别人问他他也不会回答,别人逗他他也只是会笑而已,不会穿衣服脱衣服,智力偏低,不懂的情感,连父亲去世了也无动于衷。
田桂芳那天给我的印象扁扁的,湿乎乎的,后来,那样的印象给到我,会让我觉得疼。
田桂芳不像大人,不像妈妈,她好像跟我是一个人,她好像就是我。
他没说的话是,这世上再没有一个人会像她,我疼如她疼,我乐如她乐。
我有时候疑惑,妈妈在没有成为妈妈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每一个妈妈都是超人,洗的干净所有的白衬衫、做的出菜单上所有我喜欢的菜、治得好换季时候的感冒发烧,打的死所有蜘蛛小强。
可是妈妈在没成为妈妈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哭包小姑娘呀。
为母则强,是因为一个小崽子的全心依靠。
唔,原来所有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后,也还是有软肋的呀。
那个小小软软的小崽子,是她们身上最柔软的器官,是要背负一生的沉重包袱,她们背了一生。
一、导演的视角选择诗意的自闭症视角生活究竟是不是苦咖啡,这要看每个人自己的人生经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你对生活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薛小路导演的《海洋天堂》是从自闭症家人的角度,企图来博得更多的人的关注,甚至可以说的可怜一点,就是博取同情。
而方刚亮导演的《我的影子在奔跑》是从幽默或者冷幽默的方式来关注自闭症孩子的个体。
因为视角的不同,方导在视听上并没有可以的用慢速镜头来进行煽情和渲染,甚至大多数镜头还是从现实主义的摄影手法上,消解增加情绪的特殊角度摄影。
这部影片的观看过程,在场观众一直是时不时的发出笑声,或者笑声议论,包括我自己。
这个轻松愉悦的状态,让这部喜剧元素诸多的悲剧核,显得十分有力量。
毕竟积极乐观,才能够好好活着。
2、儿童视角的童真和纯粹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大明星张静初,而是自闭症小男孩。
真正有内心独白和情绪化镜头表现的十足都是这个孩子。
(下文另有叙述)张静初在这里自然、朴实的表演,将单身妈妈和自闭症孩子的妈妈的两重压力的身份,表达的很到位。
张静初的明星效应在影片的营销上,应该是重要考虑,但是值得说的是,这样的中小成本电影能够被张静初接下,并表演的这么精彩,实在是很有艺术情怀的演员啊。
二、明确的心理化视听表达声音与色彩的心理情绪张扬影片大段的声音和色彩饱和度夸张处理,极度张扬的表达小时候不善言辞的孩子的内心。
在他的眼里,母亲是他情绪表达最多的人物,他以艳丽的色彩,夸大他内心的情绪,色彩就像浸过水的老照片。
冷幽默的内心独白导演刻意的幽默的基调,使得影片中大段的内心独白,造词都很幽默,显得男主人公显出孩子般的天真和数学上的极度天赋。
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影片选择时空交错的方式,将回忆以一种似乎随时都会出现的方式,出现在这个高中生的寻找母亲的路途中。
服装、演员的状态的变化,是区分叙事空间的重要因素。
四、没有故事矛盾的剧本
悄无声息地,这部电影就上映了,据说拖了很长时间,也不知道为啥,但就跟《无问西东》一样,被雪藏了很长时间,但最终看来,并不是烂片,反而电影还挺不错,这就是很奇怪了。
这里不长篇大论了,简单说,《我的影子在奔跑》是一部很实在的电影,讲述自闭症少年与母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系,让人想起了李连杰的《海洋天堂》和达斯汀·霍夫曼的《雨人》,没错,这部电影有着二者的影子,比如自闭少年修直就是一个数学天才,对应《雨人》;且修直也是单亲家庭,与之相依为命的只有母亲田桂芳,对应《海洋天堂》中的父亲。
但本片的特殊之处,电影是以孩子为视角,就是“自闭少年”修直。
电影中的孩子修直,并不是真正的自闭症,跟雨人和《海洋天堂》的文章不同,他患得叫做阿斯伯格综合征,简单而言,就是一种轻度自闭或孤独症,患者有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且缺乏安全感易焦虑,但区别之处在于,智商跟语言方面完全没有问题。
电影幼年修直只是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调皮捣蛋;高中时期这位自己上下学无压力,还能去女同学家补课,甚至有着“非分之想”,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就是不爱说话,且一意孤行。
对了,还有一个不同之处,他是一个数学天才。
在这样的条件下,电影的代入感是不佳的,开场修直就通过天气环境分析,预测飞机无法正常起飞,说什么也不在飞机场呆,大闹机场,这时候观众并不知道他是“自闭症”,就是觉得这人“特二”。
当用倒序手法,他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我们才了解到,这孩子“有病”。
随后故事豁然开朗,电影的矛盾冲突不多,多数描述修直与母亲田桂芳之间的故事,整体根据孩子的记忆,选取了生活中几个片段,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高中,让本片的故事呈碎片化,不连贯。
但并不觉得很突兀,因为他与母亲之间的故事,是生动有趣的。
可以说《我的影子在奔跑》是一部喜剧片。
正因为视角是一位有着轻度自闭症的少年,他内心独白和情绪化镜头表现的十足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以他的理解认识整个世界。
他直呼母亲的名字“田桂芳”,他称周围所有人为“数学文盲”,因为在他的视角中,所有人都不懂数学,有很多生动的小细节,比如母亲卖酒瓶子,他说“田桂芳你卖便宜了”,结果母亲躲在屋里研究了半天才明白过味儿来,但也为时已晚。
还有当他多年后与父亲相认,父亲身边的高级工程师,他就说“这个人不是数学文盲”,两人还志趣相投,说了大家都听不懂的数学术语。
其实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琢磨,这样的天才,让他参加数学竞赛或者什么少年班等,母子的生活觉得会好的很多,因为孩子不是真正的自闭症,他有着跟常人几乎一样的行为能力和意识。
电影中确实也这样做了,是两次,第一次是“李叔叔”的母亲,天津教育学家,让孩子接受专业辅导,但必须去天津;第二次是父亲,要把孩子带到国外大学。
两次“飞黄腾达”的机会都没有成功,也就有了开场的一幕,因为母亲在。
他从小就跟母亲在一起,母亲为了照顾他,专职在幼儿园当保姆,还丢掉了自己工作;因为无法接受孩子去天津,放弃了与“李叔叔”的感情,甚至还为了他,与幼儿园老师、学校老师对峙。
修直从小到大,他的身边少不了母亲的影子。
有时候一直在想,电影中,究竟是“母亲耽误了孩子”还是“孩子耽误了母亲”?
对不起,在亲情面前,这个命题不成立。
就像电影用蚂蚁“迷路”来暗喻,蚂蚁依靠信息素找到回家的路,而人类是依靠记忆,但当修直迷路的时候,母亲总是能找到他,这在我们“数学天才”的眼里,这是世界未解之谜。
这是亲情的纽带,在这个自闭少年与母亲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的伟大,也看到了一位孩子的纯真。
电影波澜不惊,没有任何煽情之处,但容纳其中的是淳朴的情感。
第一次修直没有去成天津,因为母亲无法离开孩子;第二次飞机场,是修直自己逃走,他去寻找母亲,却怎么找不到。
母亲能够找到迷路的自己,自己却怎么也找不到母亲。
最终他来到了昔日的有幼儿园,时空在这里交汇,他“遇到”了在幼儿园门外守候着“年幼自己”的“年轻母亲”。
这段有点想哭。
“修直,你什么时候长得这么高了?
”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ilm
《我的影子在奔跑》剧本写的真的好,很对我的胃口,一个自闭症家庭的故事,没有刻意煽情,虽然张静初饰演的妈妈田桂芳从头到尾眼泪就没断过,但是没有嚎啕大哭,没有展示出一丝绝望,能感觉到她的哭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为了博得同情,反而是生活的艰辛中折射出许多幸福和快乐。
而且母爱贯穿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使得整部电影非常的温馨。
一个孩子成长 ,母亲必定参与其中。
而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成长 ,母亲更是付出了很多。
电影中的修直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意味着这名母亲的付出有多么的强大。
片中有一个片段 令我印象深刻 ,田桂芳的男朋友好心想把修直托付给他的母亲,可被田桂芳知道后却大发雷霆,并说我的孩子我要带 !
一件小事就足以证明 他俨然就是修直的影子 ,可以说 孩子就是他的全部 ,如此看来 我的影子在奔跑 这部片名是极为贴切的 。
这部电影另辟蹊径的用修直的视角来讲述这个爱而不伤的世界,这部电影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并且给予更多修直这样的孩子关怀与理解。
这部获得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影片的电影,看起来并不像儿童电影,至少不像我们传统定义的儿童电影。
这部电影的普世情怀看得到创作人员有着更大的野心。
这是一部给成人看的儿童世界的电影,影片的视角放低到儿童的高度,使得观影者不得不蹲下来,以这样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世界。
而偏偏这副眼睛的主人还是一个艾斯伯格症者。
电影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以娓娓叙述的方式呈现近于真实的生活片断来感染人,事实上这些片段中的特殊人的特殊情趣和观感已足够打动人了。
电影就是以这样不动声色的方式反衬出这样的现实:在我们以为很怪异、甚至痴傻的孩子的眼里,原来我们正常的世界也是如此的不可思议、有违常理。
而原本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的世界存在如此多的新奇。
电影里艾斯伯格症家庭的艰辛付出被表现得含蓄而隐忍,但是折射给各人亲身感受却忍不住要深深感喟。
修直,你长高了,长大了。
长大了,自然就长高了。
修直你怎么突然就长大了?
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修直你要不长大才好。
母亲和儿子在雨中的一段对话如此平常,但每一个母亲都会因为一样的爱子之痛而叹息吧。
一部电影,把一个忧伤的故事,以如此浪漫的情怀、情趣行云流水似地叙述,真是可喜。
更加可贵的是它没有再度强化这样的家庭的伤痛和无奈。
甚至于某些时候它让我们羡慕那样的修直和生下、养育着修直的田桂芳。
在观影会上,关爱自闭症家庭中的一个代表表达了这样的感受:看到了吗,我们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孩子。
谢谢这样的一部电影发出了我们自闭症(应为艾斯伯格症)孩子的声音。
谢谢这样的一部电影发出了我们自闭症孩子的声音——这是这部电影的最好奖励!
这是这部电影的价值。
每种生命都有自己的声音频率,你听不到、接收不到是因为你的频率不对呵。
每一朵花开都有他的美丽!
这部影片是为数不多的,小编主动观看的国产电影,在年初上映之际甚至打算去影院赞助票房,只因为它讲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自闭症儿童。
整部影片采取倒叙的方式,从十八/二十岁?
的修直即将出国讲起。
原来修直出生后不久,父亲就离开了他和妈妈,因此陪伴修直成长的只有妈妈田桂芳和姥姥。
修直很小的时候,他就认为田桂芳是个数学白痴,认为与她说数学就是对牛弹琴,然而他又很惊讶,为何如此白痴的田桂芳总能在自己迷路的时候一次次准确找到自己,并且知道自己上课“看电视”的这个小秘密。
呵,为什么呢?
田桂芳的答案看似无理,仔细思考一下,却又有些微妙的哲理:不为什么,因为我是你妈。
这就是被称为母爱的东西吧,那是一种属于母亲的本能,它总能在孩子即将发生危险之际被触发,却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
对田桂芳来说,修直的与众不同,更是让她操碎了心:在幼儿园期间就被劝退,而为了让修直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一种高功能自闭症,与正常人一起生活学习,有助于他的治愈),她毅然办理了停薪留职,作为陪读每天与修直一起上学,她,就是修直的影子。
好不容易修直上小学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再是那个需要田桂芳时时刻刻盯梢的捣蛋鬼了。
可是,他又闯祸了,出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将田桂芳一份重要工作文件损坏,导致田桂芳失业了。
可是,田桂芳没有一句怨言。
因为,对她而言,没有什么比修直,比她的孩子更加重要的了。
她的全部重心都是修直,她,甘愿成为修直的影子。
影片中还有大量的旁白,都是修直在讲述自己眼中的世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自闭症儿童,即使是较轻的一种,世界在他的眼中仍然是支离破碎的,无论是事物的形状还是声音,都仿佛水中花、镜中月般不真切。
因此他很难与人建立关系,理解他人的表情、动作等对他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在修直的独白中,他始终称呼田桂芳为田桂芳,而不是关系称呼妈妈…甚至在与田桂芳的对话中也是如此:“田桂芳,老师请家长。
”“田桂芳,你不要问了,跟你没关系。
”“田桂芳…”“田桂芳…”田桂芳就像消防队员一样,老师一个电话就必须马上出现,去扑灭修直放的火。
所以,她才是那个取代了曹操跑步最快的人…她的一生,因修直而天翻地覆,却甘之如饴。
写到这里,忽然有点沉重。
其实,小编只是想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一些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治疗与帮助,然而不要忘记,在他们身后的那个“影子”,一个拥抱,一句问候,一个肯定,对她们来说已足够…最后的最好,小编想做个呼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让我们尽可能地踏实下来,做一些实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公益组织、公益活动中,帮助那些“身不由己”的影子缓解困难吧!
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我的影子在奔跑》剧本写的真的好,很对我的胃口,一个自闭症家庭的故事,没有刻意煽情,虽然张静初饰演的妈妈田桂芳从头到尾眼泪就没断过,但是没有嚎啕大哭,没有展示出一丝绝望,能感觉到她的哭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为了博得同情,反而是生活的艰辛中折射出许多幸福和快乐。
同时,本片没有执意批判社会对自闭症孩子的偏见和反感,在田桂芳的坚持下,排斥最强烈的幼儿园老师们慢慢接受了修直,后面修直在数学方面的天赋被别人发现和肯定,他亲生爸爸要送他出国留学,说明自闭症孩子也能闯出一片天,给人以鼓励和希望。
本片的幽默手法深得我爱,台词和剧情相互服务,没有道理不讲逻辑的话都被验证成真理,笨笨的连卖废品都算不清钱的田桂芳,却总是知道修直心里在想什么,这在修直眼里不可思议,也是魔力,所以尽管他从不表达对田桂芳的爱,尽管只是田桂芳田桂芳的呼来喊去,尽管他永远是冷漠脸,尽管他总是笑田桂芳笨,但是他完全离不开也舍不得田桂芳。
他对妈妈的爱,是最最最深沉的。
全片确实没有高潮,结尾也没有升华,让人感觉这就是身边的一个故事,而不是一部电影,见证已是意义。
故事很平淡,也很幽默,让我记住了数学很差但异常坚强的田桂芳和他的天才儿子修直。
台词口音太出戏…张静初这十几年都不带老的???看时边上坐着个智力障碍的男青年…青年妈妈坐在身边,一直看管,深感不易…
看完很想说一句:WTF?! 后期制作当观众是傻子么?
男生和女生在一起不一定是男友朋友。温情有趣不悲伤,比正常人还要正常的三观,比普通母亲更少女的母亲。也许是折翼天使,好在遇到了接受的母亲。
用一个自闭症孩子成长的视角来看待普通人的世界,母子生活细节煽情点到为止不刻意,自然而真实,张静初演活了这个对生活倔强不妥协,对儿子温柔愿倾听的单亲妈妈,褪去了商业化元素,增添了不少烟火气,在浮躁纷华的电影圈还有看到这样的电影,的确难能可贵。
“苦痛不是对抗世界的唯一方式。”剧本好 拍的一般
这个母亲凭什么这样对待她的孩子 这种什么没解释清楚 没解释清楚没关系 试图解释解释不完还馋了这么多数学 挺厉害的一烂片
这更像熊孩子,惹人讨厌。
剧本扎实 拍摄碎片化 孩子的视角和内心独白出彩 张静初演技爆棚 其他演员台词略生硬 表现也不够自然
一个单身女人如何艰难地带大艾斯伯格综合症儿童。母亲的人设真是够了。几乎是为了孩子牺牲一切,丈夫早早抛弃了她和孩子,她则为儿子放弃工作,放弃再婚可能。儿子即将成年,但说话口吻还停留在小时,一个拒绝成长的母亲。矮化和丑化了母亲角色。
张静初演得驾轻就熟,非专业演员也挺自然。节奏整体挺好,只是有些平淡,没高潮。镜头和摄影也有点晕,真不习惯。“影子”似乎只出现了一次,到结尾也没有点题和升华。雷点:明显在广东拍的戏,群众演员讲得一口正宗广东普通话,结果说要带孩子到“离得挺近”的天津读书。。。
我妈妈一个人带我很辛苦,她会冒雨去接我,我常常惹祸,她从不放弃我。or田桂芳是数学白痴,但她知道我自己会在脑海里播放电视片的秘密,这件事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很奇怪。
有些关于自闭症的信息还是存在错误传达,张静初演的不错
根本看不下去,除了张静初,其它的演员的表演没法看,甚至连配音都像在念稿。无论是演员、对话、剪辑,都时刻提醒我tmd他们是在演戏,所有的因素都过于刻意,让人始终无法融入。
导演想说的是什么?自己童年经历?还是社会的黑暗面? 看在是个孩子 给点分
把儿子的内心独白说出来这种事还是要少做,不然观众会觉得自己跟白痴似的。就是讲的母子情+艾斯伯格综合征。
张静初还是很少女感啊,哪怕送儿子出国前,是儿童视角的原因吗?
。打扰了
让我想起珠江卫视的《夜倾情》,这不是电影,角色都是各演个的,而且除了张静初和她的母亲其他人都说粤普,中间那段床戏被剪辑得那么突兀,台词更是全程在科普人文社科,乏味且混乱。
在不被理解的日子里,妈妈是连接这世界的唯一纽带,唯一的朋友和希望。geek们在美国会幸运成为谢耳朵,而在中国,geek们最好的出路似乎就是出国。
没有那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