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阳台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想要模仿北野武,结果真的是...不仅仅没有了自己的风格,电影整体的风格也没有北野武那么强,那么厉害。
比如说:这部电影的色调其实还是很不错的,但是真的不如北野武;这部电影的台词也不如北野武;北野武的字里行间里面,都是演技,都是情绪,都是戏。
我不是否认这部电影,也没有那么差,但是也没有那么那么好。
但是这部电影里面没有那么多,我觉得很多的地方都是刻意在表演出来的情绪而已。
电影的作者想要表演一个很大的情绪,但是其实还真是没有表演出来。
电影里面,其实就是很文艺的,男主是一个废宅,一直宅在家里面,不关心自己的父母,不赚钱,游手好闲,打游戏,也没有各种主意,没有任何想法,在他生命的22年的时光里面,唯一的冲动就是....父亲死去的时候,他想要给自己的父亲报仇,这可能是他22年的生命时光里面,唯一能够产生冲动的地方了吧。
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只是表面上的繁华,没有人情味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这个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只是表面上的繁华,没有一点点的人情味。
男主的父母原本指望着...能够依靠拆迁让自己家里面得到更多的赔偿款,买到房子。
结果到了最后,他们成为了漂泊在上海的本地人,连个房子也没有。
而且因为他们是上海户口,所有人家招聘的时候,其实都是很看不上上海人的,他们觉得上海人不会好好干活,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的那种,所以大家对于上海人也是有意见的。
电影是文艺片,对于男主来说,更多的是心路历程上面的变化。
比如刚开始的时候,父亲还在的时候,家里面虽然穷,但是至少有一个可以居住的地方,他们还能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围着餐桌给自己的儿子过一个生日,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张英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父亲给张英雄起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名字,而且名字里面全部都是父母对于张英雄的期盼和希望,希望张英雄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大英雄,希望张英雄能够过的很好很好,但其实不是。
过生日的时候,父亲让张英雄许下一个愿望,张英雄讲说:“我希望,国富民强,世界和平!
”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简直要笑死了。
我自己的日子还过不好呢,怎么还希望世界“国富民强,世界和平呢?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简直了,我简直要笑死了。
从这里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出来,男主是一个大废宅。
再往后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周冬雨的角色是一个很傻乎乎的角色,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无法辨认出周冬雨是一个小傻子,但是往后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的,周冬雨傻乎乎的,是一个弱智、。
张英雄原本想要找他的父亲报仇,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拆迁的小头目,正是因为他的父亲不断地逼迫,张英雄的父亲才死掉了;一口气没上来,死掉了。
不过我觉得,其实这件事情也不能全怪在这个人的头上,因为人家是属于正常工作而已,是他们自己想不通,不管你们走不走,人家得催吧。
而且太欺负人了,明明是住房,却非要跟别人讲说是绿化用地,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不同意拆迁的。
故事很简单,张英雄替父寻仇。
在寻仇的过程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软弱和无能,然后也渐渐开始有了性冲动。
其实,人是不可能一下子成长成熟的,都是慢慢地经历很多事情之后才会成长起来的,比如张英雄,虽然一腔冲动,想要替自己的父亲报仇,但是能够选择的方式也不过是买了一把刀...准备同归于尽。
杀了人之后,不好跑的,不说别的,就说大街上的那么多摄像头,那可不是摆设啊....你跟在别人身后,大家不是看不到的。
影片刚开始的一个镜头我很喜欢,那个镜头里面有一个“东方皇帝”的破船,然后这只破船上面少了一个“方”字,我觉得更多的是说:“房子没有了吧;孩子慌了。
” 不管是张英雄还是周冬雨,两个人都是可怜人。
电影还不错,但是还是强烈建议导演多读书,不是说导演不读书。
我只是觉得,读书真的会让人成长,书中有各种各样的好东西,但是这个好东西要看你自己的选择了,比如《红楼梦》,艺术生看到艺术,装修工人看到榫卯结构,大观园结构图,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
怎么说呢?
我看书看到的就是创意,以前不觉得,但是现在工作之后才发觉读书多的好处,那些文字穿透空气,钻进我的皮肤里面,点点滴滴,刺进我的骨血里面,带给我极致的感动和幸运;所以说,还是要多读书吧。
最开始,英雄过生日,吃的是清蒸鸽子,看到后面英雄爸爸举报楼上养鸽子,说不定是楼上的鸽子,还有引来英雄许愿的生日蛋糕英雄和妈妈搬到舅舅家第一顿吃的是包子,表弟非要吃,舅舅嫌不卫生英雄骗妈妈深夜才回来是因为找工作时吃的油条英雄第一次跟踪陆志强,陆志强买了两瓶酸奶英雄第一次偷窥陆志强家,买的9元钱的面包,第二次喝了珍珠奶茶,不停地吞咽珍珠英雄跟妈妈说要搬出去住的时候,妈妈快做好饭了,舅舅一家却因为表弟要考试,出去吃西餐舅妈嫌弃英雄的工作的时候,是在吃晚饭英雄听说陆志强可能砍伤了,看到陆珊珊眼眶红红地在啃梳打饼干,陆志强递给她一块奶油蛋糕,还插上了蜡烛,陆珊珊露出了微笑英雄听从沈重的建议准备对陆珊珊下手时,陆珊珊吃的是芒果味的棒棒糖英雄和沈重打架那次,陆珊珊把酸奶吃的满脸都是英雄被沈重教唆偷完东西 ,他们去吃火锅英雄刚搬到沈重那里,喂沈重吃苹果英雄带沈重去废弃的游轮上,他们一起喝红酒英雄听说陆志强家的事情时,陆志强的女婿在和女友吃面英雄准备对陆珊珊下手时,陆珊珊在吃煎饼ps 电影里的灯光和摄影很棒,英雄撕开好又快墙上房子图案贴纸上的窗户时,那一小片光照进来,很妙,还有沈重在游轮上唱歌时的光,最后英雄在废墟上的光
《阳台上》从地域的变化来说,整个片子就显得有点水土不服。
对于地域的描绘,影片基本归结为语言的表征以及阴雨的色调。
该片最值得嘉奖的一点,还是导演对于镜头的控制,大量的手持摄影和中近景、特写镜头,很好地编码出整部影片的外部气质 [29] 。
(《新京报》影评人耳朵评)《阳台上》这部青春电影,在展现青春期困惑和挫折的同时,试图完成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塑。
这部胶片拍摄的电影最大的特色是个人风格强烈的影像视觉,电影通过自然光营造的影像真实还原了上海破旧弄堂中的昏暗与颓废,他独到地抓到上海鲜亮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30] 。
(《北京日报》评)电影在“复仇”的主调上,用环境的语言、与同伴的关系,更张扬了青春期的孤独、迷惘与压抑。
长大,是突然的外部事件使然,也是自我教育的必然。
电影看中了小说的文学元素——作品搬上银幕,对年轻作家而言,其鼓励是显而易见的。
低成本的制作,与年轻作家的原创,两相携手,互为添彩 [31] 。
(《新民晚报》评)
父亲突然病亡,此事与他人有染。
男孩遂将仇恨转嫁到仇人身上,实施复仇计划。
但在行刺过程中,发现仇人女儿并产生迷恋,加上自己行动力不足,最终无疾而终。
整个电影原本可以拍成一部血淋淋的“残酷青春”,讲压抑的少年如何一步步走向犯罪,陷入恋情并被迫成长。
但在张猛手上,青春的躁动都得到收敛,戏剧冲突弱化了,变出一个个暧昧时刻和情动瞬间。
张英雄的家庭环境:父亲暴戾、母亲贴心,决定了他自小内向的性格,凡事父母照顾导致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定位。
这种人本性善良,但越善良的人越容易在压迫下走向极端。
张英雄于是起了歹念,想对仇人陆志强下毒手。
他买了一个折叠刀,幻想手刃敌人。
但很明显,张英雄的性格决定了他无法做出这一举动,再加上他发现对方的家庭同样普通:陆志强每天上班,家里还有弱智的女儿。
原本监视仇敌的行为慢慢变为偷窥,他发现卢志强的女儿,并自然而然情窦初开。
是因为陆志强的普通(像常人一样会踩到狗屎),还是说对女儿的情感转移,使得张英雄无法下手?
都有。
这种暧昧如同张英雄一开始想要行凶的动机一样让人费解。
电影没有提供具体的动作,以及动作带来的情境转变,而是表现动作酝酿过程中发生在主角心中的各种冲突。
可以说,这正是《阳台上》有意思的地方。
因为按照一般的理解,想将电影拍得好看,设计动作(行动)是最好的办法,情节越具有戏剧性,观众看得越投入。
但有时,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取得异样的效果。
我的看法是,《阳台上》放大了小说内敛的特征,而不是依赖电影外向的特质。
你会慢慢沉浸到影像构筑的叙事氛围里面,对人物的状态产生思考和情动。
它不是把想阐释的东西直接抛予观众,而是邀请观众走入剧情,自己发现。
使用胶片是明智的选择,胶片在表现环境和色彩上有数码无可比及的优势。
《阳台上》对上海弄堂逼仄环境、对气象物候,都有准确地表达;而在张英雄视角下展开的女孩身姿,因为粉色滤镜的使用,变得暧昧异常。
对于我等胶片死忠粉,是美的享受。
电影有许许多多的情动时刻,更愿意去表现人物存在的状态,去表现故事的情境,而不是动作。
这是它不落俗套的地方,也是成功的地方,虽然对于看惯商业片的观众来说想适应这种慢节奏、内敛的表达有一定困难。
对此,张猛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思考。
比如张英雄搭档的身份设定为东北人,让他贡献了全片大部分笑点。
还有在现实主义的风格中不时滑向一些超现实的情境(跟踪时),这些片段我个人觉得是拍得异常优美。
《阳台上》是一部优美的电影,属于那些能安下心来静静观看的观众。
他们能更好地体验到片子里的情绪,它启用类型片的模子,却走向了慢节奏的情感文艺。
不过电影仍旧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将获得他的理解。
最后,想表白一下周冬雨老师,没有台词,仅靠动作和神情便把一位智障少女演得清新脱俗,惹人怜爱,自然不做作,深得我心。
希望周冬雨老师能考虑一下拍部少女写真,我一定买。
她手里的煎饼啪嗒一下掉在了地上,便赶忙去捡,张英雄看着她,那浑然不觉自己受到了羞辱的样子,瞬间感觉自己的爱也散了,恨也散了。
就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抑或是泥牛入海,消失的无影无踪。
于是他踱步离开,点上烟,此时雨开始下了起来,他平静的路过那片废墟,那里曾经是某个人的家。
上面写的是影片最后的情节,但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被时代裹挟前行 如果说《钢的琴》反映出来的是国企改革大背景下的东北重工业老经济区的众生百态的话,那这部《阳台上》则在年代上向前跨进了一些,描写的是大城市发展改造所需要的大面积拆建与基础建设环境下,老百姓的生活缩影。
而影片一开始也便交代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在今天看来或许非常不可思议:拆迁并不一定就能让人暴富,相反,在本片中,又或者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加上电影主人公张英雄的个人遭遇,拆迁甚至催生了贫穷与潦倒。
带出来剧情的主线,就是张英雄的仇恨。
这仇恨从父亲的去世而来,他父亲的死是个人的悲剧,是家庭的悲剧,但更多的是时代的悲剧。
但仇恨是很具体的,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对象,那拆迁队长陆志强便成为了这个仇恨的对象。
后面的一系列动作、剧情,都多多少少跟这仇恨有关系。
但这仇恨是怯懦的,也是容易消失的。
最后张英雄看着陆志强踩了狗屎,在树上抹的时候,似乎突然明白了,眼前的陆志强,也是一个普通人,他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和自己一样,是被时代和潮流裹挟着向前的人。
他太普通了甚至是渺小,以至于如果我是张英雄,那时会觉得我把自己的仇恨投射到他身上,是多么可笑,也许,张英雄,还有你我,还有别人,所谓少时的某些仇恨,也没到仇的程度,只是我们不好的心情需要一个宣泄的说法罢了。
来自底层的弱者 我们很喜欢强大的人、事物。
但往往我们也会仇视这些。
憧憬是希望自己变得强大,而讨厌,是因为自己是彻头彻尾的弱者。
其实从名字和情节上就能看出来,张英雄,是男主角,却也是最弱的,至少在陆珊珊出现之前,是这样的。
弱者、强者,其实往往是相对概念。
对比产生幸福感,张英雄对自己的遭遇满心愤怒,但看到更弱的陆珊珊,他便足以释怀了。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种情绪和现实,但这或许和现实存在差异。
社会新闻中,我们经常看到弱者被忽视,然后弱者便向更弱者挥舞屠刀。
但其实我愿意相信,人本身是善良的,也就是说张英雄,本身是善良的。
沈重似乎是作为张英雄的反面出现的。
就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人,成为了同事与朋友。
当然,对于张英雄来说,沈重似乎是朋友;而对于沈重来说,张英雄更多像是小弟。
秉承着男人要成长就要变坏的野蛮社会逻辑,沈重带着老实孩子张英雄作奸犯科。
但老实孩子觉得这样不对,于是在庆功宴上愤然离席,也或许是沈重的一句话击垮了老实孩子:“你也没少吃啊。
” 张英雄似乎是带着小确丧的佛系青年的代表人物。
这样的人避世,所以他有他自己的east king,这样的人也渴望主动被人关心,所以沈重便走入张英雄的生活。
但归根结底不是一类人,所以east king不再是精神角落,避世的落脚点,而变成了幽会的秘所,免费的宾馆。
而透过那酒红色的窗玻璃,看到的也不再是一种类似于青春期懵懂爱与性的感觉,而是猎奇的窥视。
对面阳台上的,那或许只是一个可以攻陷的对象罢了,所以张英雄内心的圣洁被侵犯了,他愤怒了。
有点像是某个时刻,我对豆瓣的感觉。
所谓的不再是精神角落,而变成了幽会的秘所。
但是,其实所谓的精神角落,应该在脑子里,在脑海里的east king,才永远也不会被别人入侵。
被消解的梦想 终究还是要谈一谈梦想的,有一个足够社会的大哥沈重,那必然会谈到梦想。
你会看到沈重是一个电影角色,他在电影中的梦想是成为许文强,那又是一个角色,而上海却恰恰是真实的地方。
这梦想,是不是可以说是空中楼阁呢?
但张英雄的梦想却很平凡,有退休金,有老婆孩子,可以咪两口小酒。
志向一点都不远大,但平凡却又真实。
我觉得更多人的梦想,随着成长,会逐渐变成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再是成为第一名。
这种转变令人欣喜,多少有一点点无奈,但更多的是,面对现实的坦然,以及接受自己的不足。
所以你看,仇恨、强者、弱者、梦想这些都是现实,而影片恰恰用胶片拍摄,所以我愿意称之为朦胧的现实。
太现实了,压得透不过气来,太朦胧了,则虚无缥缈、云山雾罩。
所以结合起来,是什么呢?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你觉得这些啊,似乎非常可能就发生在身边,却一次都没有亲眼见过。
艺术创作嘛,源于生活,异于生活。
梦想不一定非要很大,而生活也不一定非要平凡。
让我们再次回到影片结尾。
晃晃悠悠不务正业善良正直情窦初开22岁青年张英雄,最后离开陆珊珊时似乎笑了。
我突然就想起一句话,很熟悉,叫什么来着,哦:“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不过,这电影片名《阳台上》,又有隔着酒红色的玻璃的窥视与暗恋,更像是《断章》,不妨就这 样结尾吧: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有梦,挺好,但,也要学会醒来。
全文完2019年3月16日
九年前的《钢的琴》,让张猛导演具有强烈辨识度的个人风格展露无疑——锐利中包裹着温情,悲壮里跳荡着幽默,以简洁凌厉的镜语描摹出闪闪发光的平凡人的群像。
九年之后,张猛携新作《阳台上》重返大众视野,虽然镜头依旧聚焦小人物,但与九年前的《钢的琴》相比,风格上具有了很大的不同。
张猛不再吟唱逝去的时代挽歌,取而代之的,是在城市的残垣中孤独的逡巡,是在夜色的掩蔽下无望的追索,是在仓促的梦境中弥散的血腥。
一面是复仇的利刃灼烧欲望,一面是窥伺的望远镜洞穿人心。
张猛导演在“动迁”与“报仇”的故事框架下,深埋着一个年轻男孩的自我成长之殇。
终日无所事事的上海男孩张英雄的家要被拆迁了,拆迁组组长陆志强找到张英雄的父亲商讨拆迁款的事宜,一口气没上来,父亲猝死,张英雄对陆志强怀恨在心,将尖刀带在身上跟踪陆志强伺机下手。
在一次次的窥伺中,张英雄对对面窗子里的少女产生了复杂的情愫,没想到这个望远镜里的少女是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
他的“报仇”火石与“情爱”电光迎面撞击。
“潮湿”——是笔者在观影过程中最深的感受。
整部影片的色调是一种灰蒙蒙、雾状的、仿佛要滴下水来的潮湿感。
笔者认为,张猛导演在这里所营造的潮湿的环境氛围与影像中的人物的性格旨趣、内心活动达成了高度统一。
在影片的开场,一艘搁浅在码头的废弃轮船——“East King号”放在这里充满了隐喻色彩:它既是庞然、封闭、僵滞的一种现实空间,又成为男主张英雄的内心寄寓。
沉默寡言而无所事事的张英雄,幻想自己是“东方皇帝”号的掌舵人,可对于自己的人生\内心,他是失控的。
他需要这艘废弃的巨轮给予他庞大的安定感,来抚慰自己身为上海人却漂泊无依的荒芜内心。
影片中,几乎每一个重要场景都是跟“潮湿”有关。
男主张英雄从望远镜里观察对面楼上窗子里的女孩陆珊珊,在一个潮湿而逼仄的空间中进行偷窥。
粉紫色的玻璃,上面水雾密布,能透过张英雄的观察,看到玻璃上氤氲的水珠。
而每一次透过望远镜的观察,分别对应着女孩陆珊珊在窗口晾衣服\浇花\洗头\的日常生活动作。
而这三个无甚重大意义的日常动作,其实都是跟“水”、跟“潮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三个动作也对应着三种由外及内的张英雄视角的观察方式——第一回陆珊珊晾衣服,只是很浮泛的观察她的行为;第二回陆珊珊浇花,开始注重她脸上的表情;第三回陆珊珊洗头,视角已经从外部转移至女孩的身体\发梢,从凌乱的发丝,穿着背心的单薄上身,一直观察到女孩身着短裤、纤细瘦弱的腿部线条。
张英雄通过一个小道具——望远镜的使用,完成了对于异性身体的想象性构建,而这种构建,显然是张英雄内心纷纭的情愫的真实写照。
可堪玩味的是,当张英雄借由望远镜的观察过后,镜头总会再给张英雄的面部一个特写。
他的寡言的行事风格与他此时的表情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在面对自己倾慕的异性的身体时,他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延宕,展现在脸上,是一种无法琢磨的表情。
不过,当他放下望远镜,他的眼镜后面的双眼,向我们传达出一种饥渴和热望。
区别于窥伺中的潮湿场景所具有的一丝暗中的甘美,张英雄的一个颇为血腥的“潮湿”梦境则让人不寒而栗:他手持尖刀跟踪陆志强到洗浴中心,于搏斗中,将陆志强连刺数刀,最后陆志强倒在了浴池中,鲜红的血水顿时铺满了整个屏幕。
镜头一转,张英雄从家中的沙发上猛然坐起。
这个血腥而潮湿的梦境是张英雄多日来缠绕他的报仇欲望。
在这里,导演将这个男孩的梦境置于一个潮湿的公共空间,在梦境中,完成了“报仇”这一使命的建构。
如果说,透过望远镜窥伺所倾慕的少女是一种极具私密的想象性满足,体现出的意义仅仅是针对自己、并不构成对他者的伤害,那么,手持利刃在光天化日之下预谋行凶,已经构成了对社会成员的潜在威胁,这时的男主人公,已经由封闭的个体汇入了敞开的社会,他的行为,已不单单只关涉他自己,而是关涉社会上生存的每一个成员。
张猛导演将张英雄同时抛入了两种场域的内心纷争——私密空间的窥探欲和公共空间的复仇欲。
在笔者看来,无所事事的男孩张英雄看似面对的是内心两种力量的拉扯,实质还是指向了同一问题的两面:成长中的“爱”与“恨”。
对于终日沉湎于打打杀杀的电脑游戏的张英雄来说,望远镜里的陆珊珊,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给他晦暗逼仄的现实空间放进了一道光。
一直以来张英雄面对的,都是父亲对自己的不认可,他无法向父亲展现自己所谓的“英雄”的一面,只是在日复一日地逆来顺受中接受自己的懦弱。
纵观影片,张猛导演在一个高度统一的影像风格上构建出男主人公的“氤氲在潮湿中的想象”。
潮湿感暗含着某种程度上情感的延宕与情绪的疏离——一个在家庭生活中囿于父亲的苛责而始终处于“失语”状态的失败者张英雄,希望通过为父亲报仇而成为真正的“英雄”,却在遇到仇人的女儿后,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阻滞。
对异性的想象,像一只飞鸟,时刻盘桓于复仇的火焰之上。
面对推土机碾过的城市的残垣断壁,张英雄的复杂情愫也早已被碾成了齑粉。
看完《阳台上》,翻了一下豆瓣评分,惊讶地发现《阳台上》的分数竟然还不如张猛的前作《一切都好》。
不知道张猛看见会做何感想。
反正我觉得挺遗憾的。
它也暴露了当下电影导演一个很尴尬的处境:我们到底要拍什么样的电影?
是拍一个像《完美陌生人》或《看不见的客人》那样,依靠纯情节层面的刺激来取悦观众?
还是回归电影的本质,依靠视听语言来完成艺术表达?
很显然,张猛选择的是后者。
可结果却是,视听如此出色的《阳台上》,最终还是败给了只有情节毫无视听、且在情节上极其平庸的《一切都好》。
从这个角度讲,《阳台上》虽是导演张猛个人的胜利,却是电影在当下环境的一次失败。
不夸张地讲,在近年来的国产片中,《阳台上》堪称用视听语言叙事的典范。
看到很多人说《阳台上》剧情单薄,这么说吧,如果只关注表面的情节和对白,那么它确实单薄。
可实际上不是的,因为《阳台上》有大量信息是通过“镜头调度”和“意象建立”来呈现的。
忽略了这些,自然也就剩下单薄了。
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呈现的呢?
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
在聊之前,有必要简述一下剧情。
《阳台上》的剧情可概括为一句话:张英雄替父寻仇的故事。
他的父亲因一场拆迁纠纷,与小组长陆志强发生争执,盛怒之下突然离世。
张英雄由此踏上寻仇之路,不想意外邂逅了陆的女儿珊珊,并在一次次偷窥与尾随中,渐悟了“性”的真相。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很有趣。
张英雄站在废弃的轮船顶部,顶上立着大大的字牌:东方皇帝。
其中“方”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张英雄站在那里。
如果用略带戏谑的眼光看这个镜头,我们会在“张英雄”和“方”的对位中得到一个很有趣的解读: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个男孩方(慌)了的故事。
他的“慌”因为两件事:一是父亲死了,老宅拆了,他的生活秩序被全面打乱;另一个是女孩珊珊的出现,使他被压抑的性意识逐渐萌动。
影片是如何表现这种“慌”的呢?
运用“浅焦镜头”加“手持跟拍”。
这种拍法并非独创,早在2015年的电影《索尔之子》中就被更彻底地运用过。
“手持跟拍”突显的是晃动感,意在呈现世界崩塌后,英雄内心的局促不安;“浅焦镜头”是为强调英雄与现实的疏离,他必须重新探索,重建秩序,才能让眼前的世界再次清晰起来。
影片就是通过这样的镜头语言来外化人物的心境的。
注意,这种拍法只在影片的中段大量出现。
父亲去世之前的段落是没有的,因为那时旧的秩序还在,还很稳固,所以影片更多采用固定机位的平拍或横摇镜头来呈现这种稳定感;同样,在影片的尾声,英雄终于放下仇恨并认清自己后,镜头也再次从失序的状态中回归了稳定。
影片还大量使用了“栅栏式构图”,表意也很明确:张英雄被现实困住了。
这种困境包括很多层面。
有他和母亲住在舅舅家,寄人篱下的委屈;有张英雄看不到出路,对未来的迷茫;有他被困在复仇的念头里,得不到解脱的痛苦;也有他内心对于性的疑惑,以及被压抑的性冲动。
这些困境,都在不断被“栅栏式构图”形成的牢笼,反复强调着。
如果我们把张英雄的个人成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摆脱父权阴影;第二,性意识的觉醒。
你会发现,影片用一整组逻辑严密的镜头语言,把这个过程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先说摆脱父权阴影。
影片从第一场戏就告诉我们,父亲对英雄的教育完全是高压式的,他逼儿子喝酒,动不动就打骂,背后的诉求很简单:想让儿子活得像个爷们儿。
父亲死后,父权的阴影其实一直都在。
具体就体现在复仇上。
与其说复仇是儿子的“孝顺”,不如说是“乖顺”,是对父亲临死前那一句“陆志强,我记住你了”的回应。
英雄想让父亲看见自己真的像个爷们儿了,这才是复仇最真实的心理动机。
所以才有了那场梦。
在梦里,英雄杀了陆志强,完成复仇,并从父权的阴影下获得了解脱。
影片是怎么用镜头语言表达的呢?
注意看两组一样的镜头。
第一组是父亲带英雄去户籍科,办事未果,气冲冲地冲出门去,这时过来一辆三轮车,车上有三面镜子,扫过时镜子里先呈现出父亲错愕的脸,而英雄躲在父亲的身后,低头不语。
等到了梦里,英雄气冲冲地去找陆志强报仇,这时完全同样的镜头,三轮车再次经过,这时镜子里不再有父亲,而只有英雄。
人面对镜子,是最能辨认自我的时刻。
这两组镜头放在一起就是在说,英雄终于从那个强悍的父亲身后走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男人。
影片虽然讲的是复仇的故事,其实到梦境结束,复仇的故事就结束了。
这场复仇,杀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驱赶父权。
往后就进入了第二阶段:英雄对于“性”的探索和辨认。
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换,导演用一个镜头就交代清楚了。
请注意看梦境之后紧接着的那场戏。
英雄再次来到餐馆的卫生间,透过粉红色的玻璃看对面的阳台,望远镜里最先出现的是陆志强的脸,可英雄根本没有多做停留,而是将望远镜移到左边,等待了片刻,直到窗帘后面出现了珊珊的身影。
这个镜头足够清楚了吧。
复仇在这一刻已经不是大事儿了,重要的是女孩,是性,是青春的冲动。
这里插一句,选周冬雨来扮演珊珊简直太合适了,周冬雨性别感不强,既有女孩的纤弱,也有男孩的爽利,这样一个形象放在那儿,作为英雄偷窥和“意淫”的对象,那种在两性之间左右徘徊的迷茫感,才能真的成立。
我们继续往后,说说第二阶段“性觉醒”的部分。
这里就要提另一个重要角色沈重了。
如果说珊珊只是英雄性幻想的对象,那么沈重才是实实在在陪在英雄身边的人。
毫无疑问,英雄对于沈重是有朦胧的好感的。
影片对此有太多暗示了,比如每次坐沈重的摩托车,英雄都会把头搭在沈重的肩膀上,并且从后面牢牢地抱住他;再比如沈重提出一起租房的邀请,英雄毫不犹豫地答应,并且还给沈重喂苹果吃;再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带沈重去那艘废弃的轮船——东方皇帝号,那是英雄的秘密基地,从不和人说的,带沈重去,等同于向他展示了自己最私密的空间。
两个人在船上一起喝酒唱歌,聊理想,那也是影片最接近于“浪漫”的一场戏。
可惜,沈重终究不是英雄的同路人。
瞒着英雄,他带自己的女友上了船,两人赤身裸体。
这无疑是在英雄外化的内心空间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也为两人的最终决裂埋下了种子。
可是在整个过程里,英雄已经渐渐确认了自己的同性情结。
直到影片最后,当他用坐在摩托车上环抱沈重的方式,从后面抱住珊珊时,那毫无波澜的内心让一切更加明朗。
注意接下来的一组镜头:他转动转椅,坐在上面的珊珊移到了一边,这个动作像是一场告别。
随后,英雄向着镜头走来,身旁是一片废墟,天空开始下雨,他扔掉了刀,点上一根烟,最终逃离了镜头的监视。
这组镜头给整部影片做了恰如其分的收尾。
离开废墟意味着重建了秩序;下雨是成长的泪水;扔掉刀不止是放下恨意,也是放下了“刀”所象征的一种绝对的雄性特征;点烟的动作则联系着他与沈重之间的关系,回顾整部影片,烟作为男性与男性之间的媒介,象征着一种同性关系,那么点烟则是对于自己身份的最终确认。
再联系到全片反复运用的“偷窥镜头”,英雄不止是偷窥别人的人,他也一直在被镜头监视着。
那么此刻他从容地离开镜头,则意味着彻底的释放和自由。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张猛在整部作品中都试图在用视听语言来叙事,而不是靠情节或对白。
因此你也能发现全片的一大败笔,就是英雄在发现珊珊是弱智以及陆志强一家同样生活艰难后,他对沈重说,“你说我非得要报仇吗?
我爸他都已经死了。
”这句对白真的没有必要,其实他都已经拍出来了,实在无需再说出来。
除了镜头语言的部分,影片还建立了大量的意象来支撑表达。
比如表现英雄心理上受到的一次次冲击和震颤,影片就用不断碾过镜头的列车来表现,反反复复出现了多次,就像一个个现实遭遇从男孩心灵上碾过一样。
还有就是“眼镜”。
《阳台上》是一部关于偷窥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认清自我”的电影,所以“看”的动作在全片极其重要。
对应到影片中,父亲死后,英雄去重新配了眼镜,象征着要重新去认识世界了,此后为了进一步探索,他又买了望远镜,可以看的更远更深,之后,他遭到沈重的毒打,望远镜砸了,眼镜也碎了,影片最后,当他认清自己后,破碎的眼镜也被重新拼贴,他带着它走出了废墟。
关于“眼镜”这一意象的建立,全片的逻辑也是非常清晰的。
ok,到这里,关于《阳台上》视听呈现的部分,基本写完了。
写了这么多,想表达的其实很简单。
《阳台上》在视听语言部分很出色,这点实在不该被忽视。
最后我想甩开视听的部分,再多说几句。
《阳台上》的主题还有另外一层,其实类似《燃烧》,讲述的都是当下青年的精神状态。
张英雄或许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一类年轻人:没有理想,得过且过,且并不为此感到焦虑。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有房,有退休金,有老婆,有孩子,没事儿和我爸一样,老酒咪咪。
”他整日沉迷于游戏,没有工作。
若不是父亲的死,他或许还要继续混下去。
可即便是父亲的死,也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转变,他只是在酸辣粉店打打工,不曾想过更远的未来。
就连为父亲报仇的事,也一天天淡去,当女孩出现,很快便转为了对性与爱的追逐。
其实,生活早已给了他一次次沉默的暴击。
包括:父亲的死,老宅被拆掉,寄人篱下的酸楚,酸辣粉店老板的苛责,沈重的“背叛”,欺骗珊珊的白领更让他窥见到人性之恶……最后,他拿起刀走上街,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四,终于决定要和这个世界死磕。
英雄拿刀划向了路旁的出租车,此时的他已经由针对个体的复仇,向某种反社会人格倾斜。
然而很快,他又放下了刀,迅速地和这个世界和解了。
我并不是要在这里鼓励杀戮,只是在那过于草率的和解背后,一个青年本该具有的反抗精神,是否也被某种过于“佛系”的处世态度一起湮灭了呢?
影片最后,当英雄终于逃离了镜头的监视,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后,他的未来会更好吗?
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这或许也是向来尖锐的张猛,为我们留下的另一个值得深究的悬念。
今天看完阳台上。
没想到看哭了一小段。
“你不会想妈妈吗?
”“我妈死了。
”“我爸死了。
”看这段对话的时候眼泪莫名奇妙掉下来了。
红毛接着说“谁生下来相当一个坏人。
”然后带着英雄飙车,一边飙车一边喊,英雄跟着一起喊,在空旷的,又红又绿的隧道,又蓝又紫的街道飞驰着,接着我就哭了。
现在实在是没办法诠释看到这个场面的感觉,很爽,很压抑,是真的很难形容。
还有一个场面就是他们两在东方之王里面唱的《浪子心声》了。
红毛一边唱一边看着英雄,眼睛里却没有他,说是这首歌送给他,不如说只是唱给他听,听听看,看看怎么样?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好像在教英雄放下,也好像叫他自己放下一样,没有特别大的梦想,挣不了几个钱,或许就只剩下这个人还在了。
当不了好人就当坏人,总有一种方法活的比较轻松。
莫强求莫强求。
最后,也是我觉得最性感,浪漫,梦幻的场面,是英雄的手触摸到珊珊的那一刻,他的头埋在珊珊的脖子里,好像能闻到肥皂的味道,头发有点乱,但不要紧,手慢慢往上走,腰怎么会这么细,这么小,轻飘飘的,英雄的声音低低的,问珊珊要不要和他一起玩,手准备到胸前准备抓一把的时候,珊珊的烧饼掉了,镜头里的珊珊表情惊慌失措,不知道是因为听到了他问的那句话而惊慌,还是因为他的手已经抓到她的胸了。
那一瞬间消失的,还有情欲。
说个题外话,其实今天还看了过春天,里面都有下大雨的情节,两部片下大雨的时候配的乐都特别摇滚,很像夏天,说下就下的大雨,欲望也随着纷纷的大雨集体出逃。
一个被叫做“英雄”的主人公,一个为父报仇失败的”哈姆雷特“,在一番抉择之后,可能也成为了自己的hero。
一、张英雄不像个herohero这个英语单词既有”英雄“的意思,也表示电影小说当中的主人公。
而张英雄,作为《阳台上》这部电影的主角,他却毫无观众当中想象的英雄气概,反而从电影一开端就被展现为一个失败者。
22岁,上海土著,无业游民,爱打游戏,家庭关系一般,导演张猛借着”过生日“这个情节,干净利落地将这几个标签贴在了张英雄身上。
面对着父母精心准备的生日蛋糕,他许愿时毫无新意,喃喃着”国富民强、世界和平“,结果父亲上来就是一耳光,外带几句”没出息“的训斥。
他麻木的表情,表示他早已对此习以为常。
紧接着,一连串行云流水的镜头又把这个电影主角的人生打到了谷底。
本来就是蜗居在逼仄的弄堂小巷里的一家人,如今,为了拆迁,父亲和拆迁小组组长谈判不成,反而动气,引发旧病去世。
以公共绿地的标准换来的拆迁款在上海买不了一套房,张英雄和母亲什么都没有,不得不寄人篱下,挤在并不富裕的舅舅家里,忍受舅妈的白眼和冷嘲热讽。
从性格上看,张英雄更是缺乏人们设想的英雄气概。
他性格软弱、内向,却不思进取,缺乏主见,甚至还有点爱哭。
父亲去世的那一刻,他在网吧里打游戏。
母亲靠做钟点工养家,他作为一个成年人,却没有表露出多少出去工作的愿望。
当被问到人生理想时,他的红毛同事都说想当许文强,而他却只想像父亲一样,”有房,有退休金,有老婆有孩子,没事老酒咪咪“。
这样一个唯唯诺诺的主角,出生上海底层,在城市化的进程里被搜刮得几近一无所有,却没有多大动力去改变目前发生在身上的这一切。
张英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像个hero。
二、趋向英雄的反面然而,”哈姆雷特“似的命运却落到了张英雄身上,迫使他从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里跳了出来,完成hero的角色要求。
在一次偶然中,张英雄碰见了拆迁小组组长陆志强。
在张英雄看来,陆志强几乎就是杀死其父的凶手。
而他,张英雄,要替父亲报仇。
”复仇“把张英雄推上了hero的位置,却把他推向了英雄的反面。
他不仅分享了哈姆雷特的命运,也分享了哈姆雷特的软弱和延宕。
只不过,哈姆雷特的延宕不仅受制于自身性格,也有对父亲死亡真相的怀疑,而张英雄的延宕却是性格软弱和”欧菲利亚“的双重影响。
在这些影响之下,张英雄的所作所为,反而离常规概念当中的”英雄“越来越远。
为了报仇,张英雄尾随陆志强回家,又在他家附近的酸辣粉店找了一个服务员的工作。
酸辣粉店的洗手间正对着陆志强家的阳台。
透过洗手间窗子上粉红色的窗纸,陆家的一举一动都被张英雄的偷窥收入眼底,——包括陆志强的女儿,成为了张英雄的”欧菲利亚“的陆珊珊。
确定了陆志强的地址之后,张英雄买了一把刀。
失语的卖刀小哥用身体语言明确地表示了人们买刀的用意之所在:捅人。
发现了陆珊珊之后,张英雄又去同样的地方,买了一台望远镜。
同一个小哥又用身体语言强调了人们买望远镜的目的之所在:偷窥,尤其是,偷窥女性。
张英雄不止一次对陆志强起过杀心,而上班之余,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举着望远镜偷窥陆家。
与其说张英雄在关注陆志强的生活,镜头的移动却赤裸裸地体现了陆珊珊这个少女对张英雄的性吸引力。
粉色窗纸下,少女的一举一动都像梦一般美好。
而镜头一转,却是张英雄直勾勾地盯着对面的眼睛,这种对比瞬间令观众毛骨悚然。
事实上,考虑杀人,偷窥、跟踪一名陌生的女性,张英雄的所作所为离”英雄“这种正面形象越来越远。
在观众意识到陆珊珊是一个智商约等于10岁的弱智少女时,张英雄的这种迷恋甚至带了一点恋童癖般的恶心。
三、”选择“让他成为hero不过,与哈姆雷特不同的是,张英雄的“复仇”最终失败了,而这场失败的“复仇”反而成就了张英雄的hero形象。
当他选择拒绝,选择放弃的时候,他不仅仅是电影主角的hero,也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第一次,张英雄对偷钱的红毛同事表示了不满。
红毛同事说,坏事要一点点做起,不敢偷钱,怎么敢杀人?
为了成功“复仇”,张英雄被红毛同事拉到花市顺人钱包。
钱包主人是一个带着小女儿的年轻爸爸,包里还放着一张从上海到安庆的站票,钱包余额更是少得可怜。
张英雄终于觉得良心不安,对红毛同事抗议“偷钱不好”,最终从饭桌上离席而去。
第二次,张英雄放下了对陆志强的刀。
那大概是全片里最有机会让他上前实现“复仇”大业的时刻。
夜幕降临,路上行人无几,陆志强独自一人停在路边有数分钟之久。
然而,张英雄却站在那里。
他站在那里,看着一脚踩在了狗屎上的陆志强,穿着老旧的衬衣,趁着路边没人发现,把袜子上的破洞遮了遮,才敢脱鞋把狗屎在行道树上蹭掉。
张英雄看着这一切,最终,还是没有上前杀死陆志强。
最后,在影片结尾,张英雄大概也放下了对陆珊珊的执念。
他大概是想过红毛同事的建议,“杀不了陆志强,就去搞他女儿”。
在陆珊珊常玩的旋转玩具前,他的手甚至伸到了少女的腋下。
然而,他还是放弃了进一步动作。
在落下的漫天大雨里,张英雄终于丢掉了捅人用的小刀,而此前用以偷窥陆家的望远镜,也在和红毛同事的争执中砸碎了。
小刀和望远镜在影片中颇具象征意义,代表着杀人与偷窥,是张英雄内心“恶”的具象化体现。
然而,人总是复杂的,是善与恶的混合物。
当张英雄砸碎了望远镜,丢掉了小刀时,他也抑制住了自己内心“恶”的那一部分。
即便张英雄是个失败的“哈姆雷特”,至少,他选择了自己人性中“善”的那一部分。
正是在一次次选择当中,人们成为了自己。
而做出正确的那一方选择,则让人成为了“人”,也让人有了“英雄”的样子。
张英雄如此,我们世间人,又是如此。
这部片子来自任晓雯的同名原著,讲的是在一次拆迁中因为父亲不幸去世,年轻的儿子把原因归咎于劝说拆迁的工作人员,从此开始了长期的思想斗争,最后和自己和解的故事。
故事人物的名字很有意思,懦弱无能的儿子叫英雄,轻浮的混混却叫重,剧中大部分角色都是给这两个人的。
张英雄总是木讷,话很少,在父亲威严式教育的下成长为一个没有主见没有交际能力的人。
所以二十几岁找不到正经工作,没有朋友,对家里也没有什么价值。
他唯一能说得上话的人也是主动找他的同事沈重,他对他说了自己想报仇的愿望,也和他一起拿着望远镜偷窥陆文强的家里的女孩。
这两个组合走到一块属于很奇葩的,一个暴躁,一个隐忍,一个泼皮,一个老实。
他们都属于这个城市的边缘人,户口的不同没有让他们的境遇差了多少,张英雄家里住的地方都没有,本来的房子被拆迁,补偿有限,要寄舅舅篱下。
沈重甚至都不属于这个城市,油嘴滑舌的他没有钱也得不到女同事的欢心,只能满足于暧昧程度。
作为打工仔的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在这个城市得到自己的一切呢?
他们只能靠一些空虚的幻想来支撑乏味没有希望的生活。
张英雄木讷的表情让我们很难看透他的心理变化,其实变化是有的。
从一开始的阴郁到后来的放松,也许他的脸上出现了一丝转变。
不过这个转变有意义吗?
是弱者对弱者的同情让他放下了刀子,还是对生活的理解让他明白复仇也毫无意义呢?
拆迁是每个城市都发生的故事,有的人靠拆迁一夜暴富,有的则家破人亡。
同样的元素,不同的命运,只不过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就像陆志强成为拆迁公司的一员拆迁户发病身亡,自己的女儿智商低下,这一切都不是他能控制的,他也是在命运的摆布下麻木的活着。
沈重在旧轮船里唱的一首命里终须有唱出了小人物的无奈和感慨,这也是片子要表达的一个理念。
电影的镜头是手持镜头,更加真实,片中的镜头大部分都比较灰暗,小胡同里的废墟,废弃的轮船,都在衬托一种丧的氛围,张英雄也是丧的,人物和环境很搭配。
片中的配角人物很有一些黑色幽默,比如张英雄买刀的时候店老板做出捅人的动作,店里营业前所有的同事一起做欢乐的体操。
还有张英雄对唯一的朋友沈重的暧昧态度,喂苹果吃,坐摩托车抱腰,让人忍俊不禁。
能看出来这是一个缺少父爱的青年的感情上的依赖。
剧情的发展也是人物的发展,张英雄从宅在家里只会打网络游戏到后来参加工作,交了朋友,他的心是一点点打开的,对事情的认识也是一点点改观的,心胸是在放开的。
这也是他能在末尾扔了刀子放下仇恨的原因。
我从小就很喜欢上海作为背景的故事,所以本片一开场,我就对它好感倍增。“起”,像《万箭穿心》,家里的吵吵闹闹,搬家;“承”,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小武》,满大街溜达,跟踪、观察;“转”,像《爱情短片》和《对她说》,偷窥源于爱;“合”,像《绿洲》,作为观众,甚至没有资格和立场去做出评判。很多人提到本片的主题,但我觉得本片主题是暧昧的,“暗恋”或“复仇”,都只是它的元素。至于我的理解,它的主题是“少年成长为青年的一个瞬间”。细想这个主题,总是关于爱和责任,似是而非的爱,无能为力的责任感,这是人和自己的冲突,是被角色包孕着的戏剧性。
我觉得弹幕比剧情精彩 哈哈哈
胶片电影,很有质感,摄影很好,配乐也十分不错。但这些终究不是评判一部电影的主要原因。在剧情,立意,逻辑等上面都不够好的同时下,的确让人喜欢不起来。在梦里可以持刀杀人,而在现实中只能跟踪猥亵弱智少女。这不是“复仇”,而是弱者对弱者的欺凌。你别看有的人表面光鲜亮丽,要是脱了鞋,说不定袜子上还有洞。其实电影讲述了男主在摩托上抱紧男同事,晚上睡觉发出像女生的叫声,以及春光乍泄的电脑桌面,到最后猥亵女主之后,男主终认识到自己是Gay的故事。
如果能只抓voyeur这个点多好
终于看到拍非光鲜亮丽大都市的上海了。上海话格外亲切,气氛阴郁的和这成天下雨的地儿太配了。不过我从小没在弄堂里生活过,感觉又不一样。周冬雨长得真嫩啊,大概就是所谓的童颜吧。
55/100,其实胶片的质感还是在的,用摄影机这颗“神之眼”去找尽角度窥探出这个弱智“窥探”弱智的离奇事件,透出一种奇异感。然而实在过分散乱,表意不明,真的叫我如何也喜欢不来。是一部“没想好”或者是“做不到”的电影。
宝山路青年杀人未遂事件?上海的拆迁和城市改造,外地人和本埠人的互动,再混杂着主角的成长透过窥探的视角展现
挺好,内地电影台词越少越好,越方言化越好,以免说教和装逼。第二部张猛,观感大大强过钢的琴,男女主更好,情节扯淡也好过情节小品。制作精良,配乐很棒,就是乱入浪子心声太无厘头。
不知道该骂导演还是摄影,用男凝视角拍纯爱,别把我笑死了。本身故事就有点猥琐,如果男主不是王锵而是丑八怪猥琐男呢?然后还要加很多腿和屁股的特写…有一点《后窗》的影子,不过是抬举它了。周冬雨戏份比红毛男还少一半居然用她一个人当海报真的够可笑了。一度觉得这是同性片,男主和男二两个人感觉是导演在刻意卖腐。最后还是要说,王锵太帅了,帅的我可以忽略情节只欣赏这张脸。
《后窗》?差了十万八千里吧…一流的摄影和配乐,二流的演员,三流的剧本…男性视角好不舒服
我觉着这片子就是周冬雨的个人写真电影
影像风格迷离而贴切的城市边缘人剪影。张英雄偷窥视角下的陆珊珊的镜头非常色气,张英雄与沈重互动的镜头又很基……全片弥漫着压抑、闷骚又纤弱的气氛,但又有很多段落透出了幽默欢脱的底色。
陆姗姗 侬还好伐 跟我去白相
0308上海超前点映。节奏略慢,但可以follow导演的思路。周冬雨全片就几句台词,发挥不大。故事是发生在上海的故事,但土著表示不够贴近生活。片尾曲有点意思,收尾感觉有点突然。胶片的质感还是很特别。
你看我扎不扎你
长着一张乍看不像会抽烟的脸却熟练地吞云吐雾。其实对于复仇,他一直都没有太强烈的欲望,就在吉他拨弦的扰动下完成一次次偷窥和尾随。在这段没什么主观能动性又看起来似是而非的成长故事里,能嚯得一下在镜子里和自己对视,这感觉太体己了。极具沉浸感的镜头和轻快撩动的配乐,大加分。Ps:本片实为后厨小张穿越牯岭街没做裁缝干了清洁之被剪片段大公开。
装得有点过,故事没着落
一个22岁的智障,没事打打游戏。想啃老结果父亡,想报仇结果软蛋。想要强奸报复结果没种,只好来根红双喜压压惊。上海话电影注定就没高票房,不成问题的问题就是前车之鉴。导演除了镜头还好其他不行,编剧改编也没技术。周冬雨不适合演傻子,和马思纯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一起扑街。命里有时终须有!!
香港电影人北上以来,包括新浪潮的顶梁柱们,无一不扑街。那时候我们影迷宽容地以为他们水土不服。即使凭借许鞍华超越本港的叙事能力,她镜头下的上海也浮于表浅的想象和无力的留白。而东北人张猛,却还原了一个深耕细节的上海——尽管他并没在讲述这个城市本身。其实没有什么水土不服吧?只是你们来自技艺纯熟的塔尖,来自信手拈来的自负,来自漠不关心的惯性。
一部很好的電影。影片由一次死亡開始,進而伴隨主角的復仇行動而展開。結尾處的反高潮可視為對影片主題類型的解構,相比於影片開頭所經歷的挫敗,主人公通過對他人生活的介入而最終達成同自身的和解。青春期所具有的盲目性具體體現為片中幾次刺殺對象的轉變以及仇恨與愛戀之間的曖昧性,女主角在男主主觀與其真實樣貌之間的反差說明了人物理想與世界現實二元性的割裂,但這一切都通過窺視這一介入行為構成鏡像(女主角暗示了男主角自身的景況),並行成角色與環境間的有機屬性。敘事的線性被一連串對人物日常情緒的精彩表現所替代。攝影機捕捉到的精彩畫面與青春期成長中的主觀與幻想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