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对美国苗族(东方犹太人)历史抱持兴趣,我大概是不会看这部电影的。
整部电影的构局相当匠气,无论是人物的族群、性别、阶级、宗教信仰、历史经历设定,还是场景的布局,抑或台词的编写,二元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既是一种怠惰的行为,也是一种平庸的行为。
伊斯特伍德的终极目标当然是希望提出一种解决方法,从而实现美国式熔炉的愿景。
很不幸也很可笑,伊斯特伍德选择的方案是让自己扮演了耶稣的角色,通过走向十字架的牺牲(主动让苗族黑帮杀死自己,倒地时模仿耶稣受难的姿势,用自己的fall down来凸显其所试图达成的man you up),唤醒了他的苗族门徒,带着他的宽容使命,开着老爷车(多么可笑和反讽!
十字架成了美国制造、代表美国荣耀的福特主义工业品!
当然,不管是十字架还是老爷车,都是帝国制造的产品!
帝国权力的象征物!
),离开了封闭的苗族社区(被流放的东方犹太人,他们还渴望回归应许之地吗?
还是说已经甘愿在帝国的异域上自我溶解?
),驶向了美利坚帝国的广阔腹地(帝国如何建立?
帝国的历史如何书写?
帝国的荣耀寄托在何种神庙中?
)。
只不过,与使徒们着力令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的特定种族群体、致力罗马帝国基督教化的努力不同,伊斯特伍德的苗族门徒逆向憧憬着自身的美国化,成为一位充斥雄性荷尔蒙、备受女性欢迎的美国男性(信仰强力上帝、荣耀神学)。
如果说圣保罗从扫罗走向保罗,那么,苗族门徒是从保罗堕入扫罗。
于是,问题或许可以归入早期基督教的核心议题之一:康斯坦丁大帝的皈依。
皈依事件所导向的究竟是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还是基督教的罗马帝国化?
究竟是宗教从属了政治,还是政治从属了宗教?
究竟是政治的神学, 还是神学的政治?
由此出发,亦可见出当代美国右翼福音派的现实妄想与真实企图:基督教的白人化、共和党化、福克斯化、帝国主义化、全球资本主义化。
只不过,伊斯特伍德—川普 真的可以扮演耶稣的角色吗?
一切看上去都和耶稣—保罗的革命精神背道而驰。
悲哀
听预告片中的主题曲,一遍又一遍,我沉淀着自己的思绪,想用最精准的词汇去描绘自己内心的感受。
很多作品,正如Gran Torino,片子的震撼,抑或对受众者内心的感染,真的很难用分数衡量,很难用文字去描述。
我感叹数字的抽象,文字的冰冷,踟蹰着,不轻易去界定一部作品的好坏。
请原谅我辞藻的匮乏与思绪的混乱,一切都因为这真的是部不错的作品。
让我们回到片子。
孤老的生活或许就像片中所描述的,在挚爱逝世,在儿女有了各自的家庭,幸存的老者度日的乐子也许就是坚持自己曾经的那点小固执与随性,方向感与使命感的迷失,让时间也变得漫长,单调,无趣。
社会的进步,家庭情感的解体,枪支的自由获取,欺压与抢掠,分歧与隔阂,物欲的增长,疾病的降临,让我们渐渐淡然了生活最本质的脆弱与迷茫。
难道只有手枪才能捍卫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是一个恶煞的侵略者,我们单单只想保护自己,我们生活的领地,而已。
难道这也变成了一种奢侈。
片中,Clint Eastwood习惯的口头禅,“son of bitch”;对混混们比划的“手指手枪”,一幕幕都诉说一个年长者的愤世与稚气。
坚硬的外壳下包裹的心,如孩童般稚嫩,如羊毛般,柔软。
片子初始对死亡的定义,让我们怀疑,到底它是一种开始,抑或是一种结束?
死亡是个简单的仪式,却有着复杂的过程。
坦然面对,选择一种令人敬仰的方式倒下,华丽的结束此生,死亡也缺少了固有的恐惧感。
Clint Eastwood——你是一台华丽的Gran Torino,时代没有将你淘汰,却把你推向了浪潮的前沿。
感谢你,如此用心,用你的丝丝感悟,与满溢的热情,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精彩的影片。
一直對Clint Eastwood的電影不帶感,因為他的劇本總是太嚴謹-嚴絲合縫,一點兒錯漏都沒有.這部當然也是,不僅劇中每個人,就連車\狗和勛章,都去了它們該去的地方.老爺子必須是劇中的不貳英雄,不費槍彈,以身殞命,不僅解救小朋友,還解救了自己.敘事令人嘆為觀止的規整,只是,太規整難免讓人覺得沒有驚喜.開篇葬禮先把老頭兒投擲到荒原-看不慣子孫的行徑,保持自己一套早就out of fashion的行為準則-真像Flannery O'connor筆下那些南方遺老,這個世界千變萬化,早都不是他們以為的樣子,人人都朝前洶涌狂奔,只有他還滯留在過去,對現實說三道四,滿腹牢騷,不想其實早成了所有人的笑柄.唯一的salvation其實是死.他的結局應該是默默的死在一個半夜起來喝牛奶的晚上,或者死于他那不斷咳血的絕癥,除了大狗Daisy沒有人知道這個孤老頭兒已經見了閻王,他的尸體會在長滿尸斑,爬滿蛆蟲,散出尸臭時被鄰居發現.至于那些令他無法釋懷的殺戮記憶,戰爭的勛章和照片,全部陷落,沉默如他的死亡-我想,這才是更真實的可能.就像我曾在公車上見過的與售票員大發其飆的老人-老子當年打仗的時候,你還怎樣怎樣怎樣呢....這些,被卡住的人吶.孤凄的晚年哪兒來另一場輝煌?他們牛x的過去早就沾滿塵埃,封存在不被開啟的箱子里.只是有人不甘于此,所以,這個倔老頭意外與鄰居苗裔小孩建立關系,陷入仇殺,并且,以身赴死,像一個真正的英雄那樣,salvation.必得一場轟轟烈烈的死,才能讓這孤絕悲戚沉默無聲的晚年爆發出光彩來-太催淚!!!催淚是因為故事太嚴密,嚴密到讓人輕易看出了某種虛幻性.老爺子老了......不是劇中的倔老頭,而是Clint自己.當年的牛仔,西部英雄,黃風獵獵,策馬狂奔....俱往矣.他必得感到了某種力不從心,才想要在故事里以這種方式獲得Salvation.每個人都會變老的.時代前進堪比光速.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里,老人們都去了哪兒?他們以一種緩而又緩的節奏,被時代遠遠拋在后面,也許只能在電影中才能畫出驚嘆號-即便只是以悲劇的方式.希望Clint爺爺長命百歲,永遠活在他最好的年華里.
东木在片子里就是个老愤青,老伴死了之后什么都看不惯。
或者说他什么都看过了,战场上出生入死下来,生死可不顾,但秩序尊严是一定要维护的。
老无所依里,汤米李琼斯唠唠叨叨说,现在的社会怎么了,小孩染头发穿鼻环,为了骗一点社保杀人。
他不是见不得血,而是不明白这种杀人方式、赚钱方式以及娱乐方式,这不再是他习惯的世界了。
老一代美国人最讲独立性。
所以当东木儿子送他取物夹子建议他上养老院,是在暗示他老了不行了不能独立生活了,所以他气不打一处来;当孙女索要老爷车的时候,既在伤害他的独立性,又暴露出好吃懒做不劳而获,让他看不起。
儿子儿媳代表典型的中产阶级,温情脉脉自由开放的面纱下,透着自私懦弱。
老头和理发师之间唇枪舌剑,算是男人间的对话;其实老头喜欢苏,也是因为她不说软话,无论在流氓面前,还是在东木车上。
从相比之下,儿媳那种貌似温情的套话,包括牧师的说辞,都让老头讨厌。
为什么东木要帮陶呢?
其实,教陶手工活,给他介绍建筑工地的工作,送他老爷车(但是不能胡乱装饰)。
这些事体现了老头的价值,他还有用,不是弱不禁风不能自理;更重要的,陶的出现,给东木一个重新验证其价值观的机会。
苏说,她爸爸年纪大了太传统。
东木说,我也传统。
苏说,你不一样,你是白人。
这话挺有意思的。
老头的传统,在自己儿女那是过时,但在新移民那里,倒是正统美国文化,是酷了。
就是这份劲,撑着老头跑来跑去的,也算是士为知己者死了。
老无所依最后,汤米又是絮絮叨叨地说,做了一个梦,梦见爸爸了。
他的好时光都留在过去了。
在东木这辆老爷车这里,老底子的精神也留不住,只好丢给新移民了。
美国育生苗,精工扶异草 / 吴澧2009-03-01 这是一个拔苗助长的美国故事。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又导又演的去年圣诞新片《老爷车》(Gran Torino)。
汽车城底特律,退休老工人沃尔特·科瓦尔斯基(伊斯特伍德饰)的社区,搬来了一家又一家的苗族人。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让这个波兰裔老头很不爽。
说起来,苗族大概是和我们汉族一样古老的民族。
《韩非子·五蠹》有言:“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这传说听着很美好,举着盾牌、斧子跳跳舞,以软实力令苗人膺服。
历史的长期趋势,却是随着汉人的南下和扩张,苗人不断迁向西南。
舜之后数千年,直到满清,官府还和苗人打过无数血仗。
有着苗族血统的沈从文,在《凤凰》一文中叹道:“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红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
”那些在战争中归顺的苗人,成了所谓的“熟苗”;继续南迁并顽抗的,就是所谓的“生苗”。
沃尔特的苗族邻居,本是老挝的生苗。
按苗族习惯,他们自称“赫蒙”(Hmong)。
在越南战争中,这些靠打猎为生的山地生苗,在首领王宝的带领下,站在美国人一边,反对本国主体民族的革命运动。
他们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主体民族占据着平原沃土,欺负我们,他们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就像电影《英国病人》(English Patient)里那个印度号兵的哥哥,巴不得日本人早日杀过来,赶走英国人。
美军撤出越南后,很多生苗跟着逃到美国。
年青时在朝鲜打过仗的沃尔特,不知道也不会在乎这些背景。
他只知道他的苗族邻居看着很像是曾经的敌人中国人,对他而言都是 Chink(中国人的贬称)。
“敌人”住到了隔壁,他能不厌烦吗?
狩猎民族到了工业社会,文化冲突在所难免。
苗人打猎只问谁先见到野兽,不问脚下土地是否有主。
这和本人老家一样。
砍柴只能上自家村里的山;但野兽有脚,谁知它家在哪里?
野兔跑到邻村的山里,照追不误。
邻村人说这兔子该是他们的?
“你叫它一声试试,应不应?
”不过,美国人的私有概念更强烈,擅闯私产,步枪伺候。
偏偏这些苗人都是弄枪的好手,而且男人是越南战场下来的,谁怕谁来着?
2004年11月,威斯康星州有件案子,轰动美国。
苗人王柴猎鹿时闯入私人庄园,与数名打猎的白人发生冲突,六人被王柴击毙。
威斯康星已废止死刑,王柴后来被判终生监禁。
2007年1月,威斯康星又有苗人王洽猎松鼠时与白人发生冲突,王洽被杀,该白人被判坐狱69年,也相当于终生监禁了。
财产概念的不同,使得沃尔特拿枪指着苗裔帮派,要他们滚出他的草坪时,帮派们显得很困惑。
他们认定这老头不是简单地维护自己的财产,而是在帮助邻居家的孩子罗涛(Thao Lor),不让他们推推搡搡把涛拖去做坏事。
面对困惑的帮派,老头喝道:我一枪打死你,回家睡得像婴儿!
帮派这次放开了涛,但从此与老头结下梁子。
而涛的姐姐罗淑(Sue Lor) 和母亲,在感谢沃尔特时,也不相信他的简单解释:我只是保护我的草坪。
涛的父亲死在越南,没有男人撑家,两个女人从此将老头认作恩人。
帮派恨老头保护涛,他们逼着涛在半夜潜进车库,去偷老头最钟爱的 Gran Torino,一款七十年代的福特老名牌,沃尔特装配过的最好的车。
老头大概正是睡不实,才自称可以睡得像婴儿吧?
他半夜听到动静,翻身拿枪起来。
幸亏涛腿快,逃走了。
老头是涛的恩人,涛却去偷他的车,违反了苗族的纯良风俗。
涛的母亲和姐姐逼着他去给老头赔罪。
按苗民传统,涛还要为老头干活赎罪。
这让老头很为难。
退休后,他都不要儿子帮忙,宁愿一个人住着。
儿子、媳妇好心送他去养老院,差点被他赶出去。
涛对他有什么用?
沃尔特是这样一个人,他就是那种鲁迅先生经常要批判的旧式中国父亲:对子女严厉,要求很高;爱子女,但不知如何表达,不善于和子女交流。
而他在朝鲜的战争经历,非亲身体验者很难理解,这使老头更为封闭。
沃尔特对自己也相当苛刻。
独立,不愿求人,万事自己解决。
兄弟从小见多了这样的男人。
不少乡亲不愿去镇上卫生院,他们只找村里老中医,因为中医以切脉望诊为主,不像西医问那么多问题。
如果要问求医者最近的饮食起居,感觉如何,问他本人是问不出来的,三句两句完了。
必须问他老婆。
男人这里痛那里不舒服,女人能讲一大堆。
一出大夫家的门,男人就抱怨:你咒我死啊,讲得我明天伸腿要去了似的。
电影开始,是科瓦尔斯基太太的葬礼。
女人显然是不放心的,去世前,她请求教区的贾诺维奇神父今后多关心沃尔特,让沃尔特常去忏悔。
但沃尔特总是说没什么可忏悔的,他很好。
总觉得老头是那种看医生应该有女人陪着、让女人主诉的汉子。
咳血了沃尔特也不在意,被淑看到了,他还要掩饰。
终于去医院了,面对新来的亚裔女医生,更是无话。
等到化验结果出来,已经太晚了。
想打电话告诉儿子,儿子在家为公司加班,脑筋在别处,没有意识到寡言的父亲突然来电话,必有意外事。
其实儿子、媳妇没错,沃尔特应该去养老院的。
这样一个要强的男人,难道还会把涛当仆人用?
不过沃尔特还是收下了涛,否则他母亲饶不了这孩子。
而且沃尔特也想出了合适的工作:让涛为苗族邻居整修房子。
很多美国人,今年年休假出游,明年年休假就会用来修房子。
换屋顶(美国人用木片瓦,隔几年要换),通水槽,漆墙壁(通常是木板墙),扎篱笆,等等。
你不做,邻居有意见:你家房子旧旧的,卖相不好,拉低整个社区的房价。
但生苗是狩猎民族,没有那么强的财产概念,也没有修修弄弄的工业人习惯。
他们的房子破破的,所以他们拿着美国政府的安置金搬进来,白人就逃出去。
现在沃尔特带着涛,一样一样教他整修房子的技能。
老头的车库里,什么工具都有。
旋螺丝的起子和扳手就不知道有多少,外六角的,内六角的,一字槽的,十字槽的,等等,大概还分公制的,英制的。
老头还送了几件给涛。
其实苗人也喜欢住整修后的漂亮房子,邻居们都请涛去帮忙呢。
涛在沃尔特指点下干活,淑常来陪老头聊天,两个孩子当他父亲似的。
在这样的接触中,老头对苗人的感觉也变了。
涛和淑家里亲戚大团圆,也请了沃尔特。
看着苗人们一个大家族其乐融融,老头问自己:这些 Gooks(越南人的贬称),为什么我觉得和他们更接近,和我的小辈反而比较疏远?
同时,沃尔特也发现苗家的洗衣机没放平。
他习惯性地弯下腰去调节底脚螺丝。
去年美国大选时,有共和党评家写文章,说民主党人高唱种族和谐,其实共和党人对此也是贡献多多,在底层,移民更容易融入共和党人占优势的社区。
本人可以相信这一判断。
共和党是价值观上的保守派;而移民主要来自第三世界,他们的价值观通常比较保守,与共和党人比较接近。
就像兄弟可以从沃尔特身上看出老家乡亲的影子;沃尔特也能从苗人身上,看出那些他的孙辈已不怎么遵守的古老道德,比如对长辈的尊重。
沃尔特试图将涛带入美国现代社会。
他鼓动涛去追女仔,甚至慷慨出借很拉风的老爷车;他对着涛去找他的理发师老朋友,让涛观摩和实习男人间的对话,掌握大不吝和有礼貌之间的平衡;他带涛找假期工作,涛必须从狩猎民族的后代转化为一个真正的工业人。
一老一少搬运一个沉重的冰箱,当涛对沃尔特说这次你必须听我的,让我来干时,老头欣慰地笑了。
在女人堆里长大、原本有点蔫头蔫脑的涛,终于显示了阳刚之气。
文化的改变,是很困难的,需要很长时间。
这次屯兰矿难,七十七人死亡(还有一人至今失踪),兄弟上几个大矿的网页看了一下。
发现某些矿的“忆苦思甜” 政治文章说解放前煤矿工人受剥削受压迫,工作时赤身裸体不穿衣服。
记得小学里读《十万个为什么》,讲到煤矿工人下井要穿石棉工作衣,普通衣服摩擦时可能有静电火花,引爆瓦斯。
本人来写这种政治文章,至少会说:因为资本家不发石棉工作衣,为了安全,工人不得不裸体工作。
一看这种宣战,就知道红朝的煤矿必然出事。
安全方面的宣传,应该也是这些人负责吧?
他们脑袋里哪有半点相关的科学知识?
现在的小煤矿,工人还是裸体干活的。
记得刘庆邦小说《神木》有描写,改编的电影《盲井》里才穿了裤子。
如果哪位书记见了,挥挥手说:矿工弟兄们,我们现在以人为本,请大家赶快穿上衣服!
说不定下井就炸了。
这期《南方周末》(2月26日)的报道,《屯兰矿难:“安监省长”的累与痛》里说,从国家安监总局局长职位转任山西省长的王君,“有很明显的‘技术派风格’。
山西省政府的相关官员说,他下去调研都是问很细致的问题,包括设备、操作等繁琐层面。
而王君领导下出台的相关检查制度,技术细节详细之至。
知情人说,王君曾斥责某地事故责任者,大意说‘犯错不要犯得技术含量太低’。
”但他面对的是六十年红色宣战培养出来的官僚集团,嘴上有大话,脑中无科学,王君还能在几天甚至几年之内,把他们转化为注重那类洗衣机底脚螺丝般技术细节的工业人?
而且这种转化不能靠文件,而是要跟着人一步一步学的。
涛是幸运的,有前辈手把手带他。
但是,也有很多孩子,失落在文化冲突的成长苦痛中。
那些帮派少年,抢了涛的工具袋,撕了他的工作衣;他们还绑架了淑。
狩猎民族的后代,痛哭,愤怒,要拼命。
老工人很冷静,很冷静。
他知道只有铲除帮派,涛和淑才能利用美国社会所提供的条件,成长为他们民族的第一代工业人。
但是拼命没用,必须很冷静,很冷静,想一个绝招,精密计划,精细执行,将帮派分子一网打尽。
老头向贾诺维奇神父作了他的首次忏悔,忏悔自己未能及早给予儿子更多的关爱。
然后,在神父担忧的眼光中,沃尔特上路了。
影片结尾,涛驾着那辆象征着沃尔特的老爷车,驶在大湖边。
敝人不熟悉他放的音乐,以兄弟受的教育,想起来的竟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高叫“向我开炮”之后,银幕上飘过的阵阵歌声: 为什么生活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我的苗族姐弟,青春期的成长本来艰难,文化冲突中的成长可以很痛苦。
不过,美国毕竟是一个有着自由、法制和人权的民主国家,即使是生苗,吸取了这个社会的养分,也能长成奇葩异草。
Gran Torino,这是兄弟的奥斯卡,为伊斯特伍德镜头里的人性炎凉,虽然今年的奥斯卡这部片子连一个提名都没有。
还是《洛杉矶时报》影评人帕特里克·戈尔茨坦说得好:好莱坞很多人受不了沃尔特的政治不正确语言,但后人将会视作经典,意识到这部电影是一个时代的鲜活记录。
(文章源于吴澧专栏,本文来源1510.cn网页快照)
他的一个眼神,一个细节,一个不经意,在全片结尾的时候,还是把我的眼泪算出来啦。
'滚开我的草坪'是他拿枪对着欺负陶的那些流氓时的强悍有力的语言。
'我更像个亚洲人'是他在参加亚裔邻居家庭聚会时随意说的话.'你是个娘娘腔'是他对陶鼓励时说的反话,他希望这个亚洲皮肤的大男孩可以是他的儿子.'她很老了,她叫黛西'是他准备面临死亡前将自己爱犬托付给邻居时的话.'我的手上沾满了血,我脏透了,所以,今晚我才自己去'是他独自为陶前去复仇说的话.'有火么~我~我有打火机'是他用计谋报仇前最后的一句话~~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在影片塑造他在强势的气质中,添加的那些幽默,那些温情,还有最后的聪敏,EASTWOOD向我们证明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表演。
他比老爷车都还要老了呢,却又要那么的顽固,但他可不只是老顽固。
1972的老爷车,马力依旧强劲,机器的轰鸣声中却有一丝柔情,这个执拗的韩战老兵的顽固内心也有柔软的一处,他不是基督教徒,只有妻子去世和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候去过教堂,可谁又能说他没有基督的仁慈之心呢?
你或许可以说他是一个古怪的老头,顽固、傲慢、又有些种族倾向,且不说与华裔邻居格格不入,就连和自己的世界都格格不入,和家庭、儿子以及孙辈,那少的可怜的父子情意牵强起来的行如陌路对他来说也许并不重要,他只是过着自己的生活,爱犬,院子,老友,啤酒,当然,还有老爷车这就是他的生活全部。
他那慢人一拍的语调,沉闷的嗓音,冷峻的表情无处不透露出一个长者内心的孤傲与威严,他不懂得生与死,抑或可以说他的逻辑里生与死本来就没有区别,他是韩战老兵,尽管战争已经结束。
但他某种程度上还生活在那中状态中,因为那里有他的尊严和荣誉。
他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尽管略显粗暴,但这对阅尽世态人生的老兵来说,又有何不可?
他的老爷车让他和邻居家庭扯上了关系,而随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则使得他和邻居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他与那个看似吁呐却又善良的涛拉近了关系,但与此同时他也与一群小混混结下了怨恨,他的战斗也就由此开始,为了涛、为了涛的家庭、也为了自己的尊严。
他只是一个落魄的老兵,一个脾气火爆的老头,他会拿着来福枪高喊着要打破你的头,然后淬出一口很夸张的口水,但他也会利用涛补偿工作的机会帮对面老人修理房屋,教涛修理电器,教他为人处世,帮他找工作挣钱上学,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涛在某些方面触动了他,所以他决定要帮助他。
他要实施自己的计划,在邻居涛家遭受乱枪扫射之后,他像往常那样到老友那理了头发,然后订做了一身很体面的西装,镜头切换至教堂的那一刻,看到他却穿着夹克,当时没有愣过神来,本以为他要穿着西装去的教堂,但而后想起他在试穿西装时的对话就明白了一些,眼睛也就不自觉的湿了起来,总感觉有些事情要发生。
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教堂,第一次是在他妻子去世的时侯,他和神父谈论了一些东西,有关父子还有他的计划。
他开着他那破旧的小货车来到了小混混的住所,在劝说激怒了他们之后,假装猛然间从怀里掏出手枪来,小混混们开了枪,他倒下了,血顺着手臂由手腕流向手心,这时,我们看到他手里握着的只是打火机。
在此之前,他说要维护正义并祈求上帝的保佑。
最终,警方赶到,将这伙坏人绳之于法。
在那拨动心弦的吉他声中,透过他别在涛胸前的勋章,我们看得到,他的荣誉和尊严。
我们相信上帝会保佑他,在另一个世界。
片尾涛开着那辆老爷车,载着狗在海边的公路上驶过,碧海蓝天间,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那苍老,沉郁的歌声盘旋着: 那是千万次的问,都过去了,你的未来会去更多关注的是,你是怎样做的,变得越发坚强,远离恐惧,只是去想……. 是牛仔就注定要寂寞 若寂寞就去当牛仔吧
挺早就看到了这片的trailer,当时已经有些兴趣不过时过境迁,奥斯卡一波压抑沉重的大片潮早已压的我喘不过气来好容易又出现了一些超能力英雄片,Watchman大赞但走的又是黑暗路线,龙珠看的我跟吃了苍蝇一样正愁最近没片看时,GF提醒我还有这么一部Clint Eastwood自导自演的戏这个周末,我们就跑去Grand Cinema看了去之前就听说此片在IMDB上分数很高而且我对东木老头的无论是演技还是导演功力都毫不怀疑说到他一定不能不提66年的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The Ugly这部长期霸占IMDB TOP250前十的史上最强西部片正如IMDB上某些骨灰级影评家所说,三镖客如果抛开老头子的演出,单论剧情和其他一些主要因素的话,可能连C'era una volta il West /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的一半都不到但正是因为有了老头子当年仙人下凡般的表演,才会有那么多老头子的花痴死忠硬是把本片顶上了TOP10的位置恩....当年的Clint Eastwood,没有基努里维斯般的死板和木讷,不像奥兰多布鲁姆一般的奶油味十足,而是集合了汤姆克鲁斯的帅气和一点点布拉德皮特的野性说他主演的Blondie / The Good是史上最帅的牛仔一点都不为过没想到的是,老头子的导演功力也丝毫不逊在他那至今看来仍是英气十足的面庞下,掩藏着的是一颗充满了人生积淀,睿智而深刻的心不说老片了,本世纪以来,神秘河/Mystic River,百万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父辈的旗帜/Flags of Our Fathers,硫磺岛来信/Letters from Iwo Jima直到今年的奥斯卡热门候选 换子疑云/Changeling,然后现在的这部Gran Torino,全部是好评如潮他的电影里,有着对生与死的深刻的解读,有着对荣耀和信念的执着,有着对正义和爱的追求,有着人生中无尽的苦涩和抗争,有着对历史和社会的黑暗面的无情揭露可以说,几乎每一部都是对心理的一声闷击,都是对灵魂的尖锐的拷问这一部"老爷车"也是如此本片中Clint Eastwood扮演的是一位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老兵因为那场战争的缘故,改变了老人的一生他变得非常孤僻,暴躁,几乎无法和其他人好好相处,包括自己的儿女在影片开头,他的妻子去世以后,情况更加恶化了老头子一个人住在一个老旧的社区里社区里大部分的白人居民都已经搬走,取而代之的是黑人,墨西哥人和亚洲人老头子本身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种族主义者因为战争的缘故,令他更加厌恶来自亚洲的黄皮肤偏偏他的隔壁就住着一家苗族人(英文为Hmong或Mong,此处并非狭义的指代中国境内的苗族人,而是包括东南亚,如越南,老挝地区的所有苗族的总称,详情参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97%E6%97%8F)固执而孤僻的老头子和隔壁一家人的一段感人至深的因缘因此开始了....下面是严重剧透环节,不喜勿视 `-`影片中间的发展过程不想花太多笔墨去描述了,因为我想分享的是关于结尾的感受因为是去电影院看的缘故,所以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下来;这在写影评时,和在电脑上能反复看的DVD版本不一样,可能会漏掉一些东西因此只能写些给我印象最深的东西老头子对于亚洲人的厌恶,上面已经提到了但实际上,这厌恶真的如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单纯么?
就因为他是一个单纯的种族主义者,然后偏偏又去亚洲打了一场美国惨败的战争?
从电影后期他的自述中,其实可以看出来那种厌恶,来源于他自己的罪恶感他因为自己在朝鲜战场上杀了很多亚洲人(可能也有志愿军),其中还有已经准备投降的青少年这种扭曲的罪恶的回忆在他心头挥之不去,如同一片无边的阴影笼罩了他的后半生他无法原谅自己,直到最后然而他又将这种压抑的痛苦发泄到了其实是受害者的朝鲜人身上可能是恨屋及乌的关系吧,老头子反正也分不清楚亚洲人之间的区别,索性所有黄皮肤的人都进入他的黑名单看到儿子买了丰田的汽车,在福特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头子就气不打一处来看到隔壁搬进了一家黄皮肤的人,老头子不惜用最难听的歧视字眼来咒骂这些打扰他安宁的外来人(其实是引发了他心头的旧伤吧?
)之后就是苗族帮派的出现隔壁的小儿子Thao,被迫半夜去偷老爷子珍爱的72年出产的老爷车Gran Torino,虽然最后失败了这自然更激发了老头子对于隔壁一家的憎恶不过一次机缘巧合,老头子救了被帮派的人纠缠的Thao和他的姐姐Sue虽然完全不是出于同情或者正义感但社区里的苗族人都把他尊为英雄Sue更是热情的邀请老头子去参加她们家的Party老头子心头的坚冰,或者说对于亚洲人的仇视和憎恶,因为这些热情友善的苗族人而慢慢消融了电影中段老头子和隔壁家的友好交往,对Thao的教导(这段非常搞笑 -v-),让人心头充满了暖意就如Sue所说,老头子其实是个很好的人,只是几十年前的战争让老人的心灵对外封闭了,他不再对其他人敞开心怀罪恶感让老人变得更加孤僻,让他远离所有的人,包括亲人但两个亚洲孩子的“强行”介入,让老人的世界重新变得光明,他重新有了欢笑,他重新有了希望他甚至主动提出让Thao开着他珍爱的老爷车去和另外一个女孩子拍拖然而,坏消息却接踵而至首先是老头子常年吸烟所导致的后果,肺癌的恶化虽然医疗报告上没有明确出现,但老头时不时的咳血就让真相大白了然后,就是帮派分子对Thao的不断骚扰,终于让老爷子坐不住了他一时冲动去教训了其中一个小混混,反而招致了帮派更加恶劣的报复Thao的家里被乱枪扫射,Thao受了伤,而更严重的是,Sue被抓去,百般蹂躏之后才放了回来这一切让老头子被迫做出了选择,也就是结局大家所看到的杂乱的枪声响起,老头倒在地上全场鸦雀无声我感到身边的GF用手捂住了嘴...其实这个结尾,之前也许很多观众已经能猜到了老头子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肺癌不久就要夺走自己的生命与其痛苦的死在病床上,不如像一个光荣的战士一般,为了保护自己珍惜的东西而死在战场上这其实和之前金球奖最佳男主角那片
这是一部属于伊斯特伍德的片子,也是最值得作为他个人最后一部电影的片子。
虽不完美,也无需完美,不精致,但根本不应该精致。
这是一个呈现了太多英雄气概和爷们气质的男人最后的一点期望,这一刻却浓烈但不失平静、温和的呈现,其实我十分想给5星,但犹豫再三,我觉得4星本身就是最好的影评。
先来说说片子里的老爷车Gran Torino吧。
如果你百度一下,你会发现搜不到太多关于这款福特1972年产Gran Torino的信息。
她不是名车,也不是豪车,卖了也不值多少银子。
她出身也不显赫,最初定位仅仅是一款普通家用车,但被证明在家用车市场上并不受青睐,尤其是在那个丰田车进入美国市场并大获成功的年代。
他最终回归一款美式风格浓郁的运动型车,不赢合,不经济,不精巧细腻,但是有足够本色的美式做派。
于是他赢来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至少开始有懂得欣赏他的稳定的拥趸。
业内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汽车精神、汽车文化乃至汽车品味的世界里,美国最拿得出手的是福特的野马而非其他,也许在这一点上Gran Torino与福特野马异曲同工,Gran Torino表明的一种美国精神的回归和传承。
至此,我想说的是,《Gran Torino》不是一部英雄迟暮的电影,也无关什么战后人员的生活安置与心灵反思,更不是什么西部片的现代版演绎,虽然这些元素你在电影里都能轻而易举的找到。
《Gran Torino》是一部关于美国精神遗产及其传承的片子。
伊斯特伍德以Gran Torino作为片名,以Gran Torino作为重要线索和道具,其实一直在揭示这一问题。
影片中的老爷子是在探寻一种传承,一种老式做派的传承,但随着对自己大儿子的失望,对自己孙子孙女的失望,对整个街区年轻人的失望,老爷子只能在老友的理发馆里找到已经远去的好时代的残余光辉。
那个印象中的美国,正离老爷子越来越远,这种情怀让老爷子不能平静,正如片中老爷子在葬礼后对开着丰田车匆匆离去的大儿子抱怨的那样,“买辆美国车你TMD的会死么?
”片子的主要背景和推动线索,表面上看似乎是老爷子战后心态不好,难以平静,难以享受真正的晚年幸福生活。
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个故事像很多影片呈现的那样,主人公在战场上遭遇了手刃无辜,屠戮弱小局面?
抑或是与战友之间有什么牺牲与托付的故事?
而这些东西造成了主人公至今仍然无法释怀,无法平和的生活?
但细品下来,《Gran Torino》并不是这样一部片子。
虽然片子以葬礼开始,虽然片中的年轻牧师一直在要求老爷子去教堂忏悔以减轻战争造成的心理创伤,但如果你够仔细你会发现老爷子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心理问题。
例如,老爷子在驱逐流氓们的一些话语,“有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会惹了不该惹的人?
”、“在朝鲜,我把你们这样家伙的尸体码到五尺高!
”,这样的话不像是受困于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人说的。
再例如,老爷子非常痛恨东方长相的人,他依然固执的称他们为“猪头”、“沟渠鼠”,如果真的枪杀过无辜的东方人,老爷子还会不会如此性烈如火的视东方人为蝼蚁鼠辈?
我们不如直接从影片中看看老爷子为何不幸福,又因何渐渐平静的吧。
影片中老爷子忿忿不平的是自己的子孙都没有老派美国人的样子,大儿子是丰田车的销售,完全无视自己的老爸在福特干了几十年,不单放弃美国车不开转开丰田车,还变得油嘴滑舌,善于迎合,毫无美国爷们脾气,那一群孙子孙女也自私、软弱,缺教养少礼貌,甚至连住所附近街区里的孩子也都是一副十足的流氓做派,看见老人的东西掉落,居然是跳过去自顾自走开毫无停下来帮忙之意,秉承美国老派文化传统的老爷子失望的问“如今的孩子这是怎么了?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他看见涛去帮助老人的时候,当他听到安解释他们来到美国其实是迫于现实而非主动侵入的时候,当他听到涛第二次进入理发馆就向自己的老友甩出美国爷们狠话的时候,当涛跟着他认真学习美国爷们修理房子的技能的时候,老爷子逐渐平静且倍感欣慰,这其实都告诉我们影片无关战后疗伤,只关乎一种父子之间的技能传承,精神传承,一种美国式的生活方式、精神气质的在男人之间的传承。
在自己美国儿子身上,老爷子看见了日本车一般的圆滑迎合,而在一张稚气还带点娘炮气息的东方面孔上,老爷子却逐渐看出了传统老派的美国爷们劲,这真正让老爷子欣喜,幸福并逐渐感到平静。
影片真正的转折点在哪里?
是老爷子最后从容赴死么?
其实不是,那是一个高潮,一个结束,如果那是转折点的话,这部电影才算得上是一种西部英雄、美式英雄题材的现代版或老年版。
影片真正的转折点在老爷子邻居家的院子里,午后烧烤的时候,老爷子与涛,安和悠亚闲聊,因为意外得知涛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主动约了女孩悠亚去吃饭,看电影,老爷子居然大喜过望,主动提出要把自己毕生的心爱之物,1972年的Gran Torino借给涛。
要知道,这可是老爷子过命的好友都没有享受到的特权,要知道这车老爷子平日都不怎么舍得开,但因为老爷子感受到了一种美国精神的传承,所以老爷子能彻底平静,彻底释怀。
我特别理解这种感受,因为只要在此刻,老爷子打仗经历的苦痛与创伤,才真正有了回报,才真正有了意义。
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了什么?
不仅是一日三餐,衣食无忧,而是为了一种精神和气质,代表自由、独立的美国精神和气质。
那一刻,老爷子并没有看着涛,而是深情的凝视爱车,“对,我是说让你开我的Gran Torino”。
这,无疑是影片真正的核。
如果你还能想起此前老爷子一提及涛偷车的表情,你会对此理解更深。
如果在乎涛偷走自己的老爷车,他的情绪应该是类似“你居然想偷我的车”的那种愤怒。
但其实他真正流露的情绪几乎全是轻蔑,你?
偷我的Gran Torino?
你配么?
你个娘炮,你知道Gran Torino是什么么?
你是那个配拥有Gran Torino的美国爷们么?
这刚好造就了影片最具戏剧意味和耐人深思的一幕,高大壮硕的儿子没有从自己手里接过象征美国文化的Gran Torino这一接力棒,而是自己平素比较厌恶的东方面孔男孩涛承了衣钵。
影片中的另外一条支线也可以验证这个观点,年轻的神父总是在劝老爷子去教堂忏悔,总是用满口“生”与“死”的大道理劝说他。
老爷子却很不感冒,这个27岁处男懂个屁,他经历过“生”与“死”么,他有的无非是书上的理论。
但一番交谈后,神父还是告诉老爷子,“也许你经历了太多的死亡,但对于新生,你并没有什么心得”。
老爷子的确一时语塞,他本想说我从战场上回来,建立了家庭就是新生。
但他突然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因为他突然想到了很不给他长脸的儿子,孙子和孙女。
老爷子突然有同感,我经历了这么多的“死”,我付出了这么多的牺牲,可“新生”在哪里呢。
直到看见年轻的涛有了自己的影子,老爷子才可以平静的说,现在你可以开我的Gran Torino,现在你可以对别人说你是我的朋友,直至最后,老爷子说,杀人的事情交给我,你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老爷子选定了传承自己身上美国精神的那个人,虽然那并不是美国人而是自己曾经厌恶的东方面孔。
后面的一切,让人感伤唏嘘,却顺理成章了。
逐渐平静的接受神父称自己为沃特而不是科瓦斯基先生,平静的准备西服,平静的去忏悔,平静的第一次在浴缸里抽烟并向爱犬致歉,我们看不到的还有平静的立下遗嘱把房子留给教堂,把一生钟爱的Gran Torino留给涛,然后老爷子走向了流氓混混的房子,用只属于自己的爷们方式给涛上了最后一课,关于美国精神和英雄情怀,关于从男孩到男人的最后一课。
老爷子平和倒在草坪上的那一刻,我相信所有男孩都会哭,这是对自己视线和记忆中逐渐远去的模糊的父亲背影的一种眷恋,也是以泪水开始,并以泪水结束的成人礼。
最后的那个镜头我个人非常喜欢,当涛接受了老人的一切,在落日余晖中的海滨大道开着Gran Torino的时候,旁边是老人的狗,而不是涛喜欢的女孩悠亚,车辆向前,我脑海中回想的是老人在遗嘱中的最后训话“你不能把车顶喷上火焰的图案,不能给他装上幼稚可笑的尾翼,……,如果你答应,我的Gran Torino就是你的……”还是那句话,这不是伊斯特伍德最好的电影,但这是最适合他的结束电影。
没有什么比Gran Torino更能代表伊斯特伍德和那个年代的美国男人了。
致敬。
在HBO偶然看到了《老爷车》这个片子,虽然曾经是去年大红的电影,但是之前一直没有看过。
平心而论,我一直不是特别喜欢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近几年的影片。
这部片子也远不是一部完美的片子。
但是影片最后那段另类的复仇戏着实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那部《出租车司机》。
仔细想想,发觉这两个隔了几十年的电影,有许多共同点。
故事的主线都和车有关。
主角都是退伍军人,都是带有种族偏见的人。
而最后,两人都选择了对这个世界的疯狂进行复仇。
只是他们的复仇方式是截然相反的。
出租车司机中的复仇是以暴易暴,血肉横飞的复仇,是武侠片式的决斗。
而老爷车里的复仇,一开始像极了老头子年轻时候的那些西部片,所有人都在等待牛仔拔枪的那一瞬间,但却以一种出人意料方式结束了战斗。
最后是法理,公正对决暴力。
老人完成了牺牲和自赎,牛仔永远都没有射出生命的最后一枪。
目的无非是想带给人一些希望。
过去,美国电影一直有“韩战情节”“越战情节”。
诸多的社会问题都被归结为源于这两场被认为是错误的战争。
特别是越战促使美国主流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烙印在美国人民心中数十年。
好莱坞为我们带来了无数关于越战后遗症的经典影片,像出租车司机,第一滴血,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等等。
但是历史在离我们远去。
参加过二战和韩战的那一代人已经所剩无几。
而越战一代美国人都已经步入老年。
换句话说,是时候回顾历史,清算,或者赎罪的时候了。
之前前,有另一部影片也用一种凄凉的态度涉及了这个主题,就是《老无所依》。
老人们无力应对今天世界的疯狂。
过去的荣耀荡然无存,他们的祖先在死亡中等着他们,他们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老爷车》其实是这种表述的延续。
但是在彻底离开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给自己的一生一个说法。
老牛仔不甘心将战争留下的伤疤,将青年时代的暴虐带进坟墓,所以他要用对社会公正的希望来挑战青年一代的罪恶,也个自己一个最后救赎的机会。
老爷车是影片最后老人留给少年的一笔遗产,也是希望的延续,荣耀的延续。
他们想将他们的精神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
回到30多年前。
《出租车司机》里的那个美国似乎是没有希望没有出路的,所以要给一切的一切一个狂风暴雨一般的结束。
年轻的雏技似乎永远得不到希望,除非罪恶本身从肉体上被消除。
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对社会的堕落心有不甘,他们已经丧失了战争时代的荣耀,也在丢失和平时期的信念。
于是以暴易暴成为一个出口,那个时代的解决方式。
时隔那么多年。
在《老爷车》里的社会堕落依然如此。
于是这次他们得到了修正错误的机会,尝试了另一种解决方式。
将来会如何?
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时代和使命已经结束了。
当那个出租车司机用手指做手枪状自我行刑的时候,他一定是在对自我执行道德审判的判决。
如今,老牛仔用手指做手枪状射击年轻的罪犯们,他同样是在执行某种判决。
这是一种接力。
不存在的子弹早已射出,击向有罪之人。
无论过去了多少年,人们总是盼望某些并不完美的英雄人物,来完成某种使命,替社会执行某种道德的判决。
同样,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一代又一代的人,总是向着同一个终点前进。
我们的父辈会举着火炬在那里等着我们。
片尾曲是導演寫的,我們國家什麼時候才能誕生幾個這樣有情調的導演~
导演年纪大了 看了很费劲
伊斯特伍德老爷子太爱耍帅了 灭哈哈哈
我不知道如何形容我看后的感受,我只想说的是:我爱这部电影,我爱老东木,这个永不妥协的老家伙。
老头子镜头下的黄种人,真的没有电影感…
尚可看。
不太喜欢东木爷爷的这个迟暮英雄故事
前期够冒犯,后来老套了。5.5分
故事还是不错的 硬汉到老还是走的英雄路线 伊斯特伍德的电影永远有质量保证 只是结局太。。。力不从心了
可以看作东木一次反西部片的尝试。
这么长的铺垫 这么逊的配角 这么坑的结局 eastwood拍这种片是要作甚?
装逼的味道略浓,但是不影响片子本身的节操。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坚毅。这群亚洲面孔很违和啊!
伊斯特伍德的片子总有一种英雄末路的苍凉感。
伊斯特伍德的电影总感觉不给力
很深刻
老爷车,看完了。知道东木右,没想到这么右,这开头给年轻人黑的,都看乐了。居然能在东木这看到比较客观的亚裔形象,打死我也想不到…有人形容东木的风格是大巧不工,我觉得非常合适。wd40哈哈哈哈哈。真的,东木也太适合演老混蛋了,幽默又苍老,可爱的混蛋气质,他的嗓音也特别合适。之前听播客说老炮儿很像老爷车,实际看下来感觉没有很像,虽然都是苍老,得了病,但老炮儿是有一条核心强戏剧主轴的,老爷车这条线相对来说就散一些,老炮儿中间是借钱求人,老爷车中间是带少年接触社会,内核是完全不一样的。东木的电影确实反莱昂内,把暴力彻底冷峻化,呈现的是最纯粹的暴力带来的互害。诶,后面这部分(开车扫射,伤害了那个苗族女性,还有最后的复仇方式)我居然看过,在哪看到的…4.5分。
差演员对片子的影响太大。那小男孩哪条街捡来的?
导演东木的内在属性依然是非常美国式的价值取向。从场景设置(亚裔社区里的美国右派老炮儿)到人物关系变化(美/亚种族差异),再到冲突的解决(亚裔种族内部冲突→东木的插手解决),完全像是一次美国少数裔社区的“西部片”改写。东木通过自身形象的变化,传达美式精神的流变,接力约翰·福特的美国牛仔精神,审视二战后美国历史的阴影和时代的病症,但最终的落脚点依旧是“God Bless America”。
Gran.Torino.DVDSCR.xViD-xSCR
我的草坪是你不能僭越的领土,我的爱车是你不可亵渎的珍馐。我的双眼是看破你虚伪的镜子,我的手指是射穿你傲慢的利器。沾染过鲜血的双手无法洗净,背叛过良知的灵魂永远肮脏。我要告解那次出轨,那场逃税,上帝惩罚我永无自由。那天我用打火机挡过仇恨的子弹,终结了病魔,获得了胜利,也重获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