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古典乐迷+贝多芬迷试着看了一下...然后发现整部片子都透着疯狂二字,让我长时间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至今没缓过劲来...首先是关于大师的听力问题...都说贝多芬是因为耳聋,与世隔绝才造就了暴躁阴郁的性格...而在这部电影中,贝多芬能很顺利地与人交流,甚至不用笔谈,真没看出来哪里与世隔绝!
再看性格,这不叫暴躁,这叫狂暴...同时又相当纠结...导演,你太疯狂了!
然后,吐槽一下卡尔与贝多芬在此剧中的关系...本来注定是悲剧的叔侄情直接被搞成青春温馨家庭偶像剧——还听贝九听哭了,什么玩意儿!
导演,你太嚣张了!
接下来是各种小白情节...目前发现的值得吐槽的地方,列举如下:1.开头的时候贝多芬挑着安娜的下巴和她对话...这不就是所谓“邪魅霸道”的言情小说男主角的经典动作么!
这不是小说男主角,这是乐圣!
这是音乐大师!
还是老年的音乐大师啊!
看到这我就想砸电脑了...2.调戏女主&让女主帮他洗澡...谁见过这么猥琐好色不尊重人的大师?
我能做到的,仅仅是在心里给自己洗脑:这不是贝多芬这不是贝多芬这绝不是贝多芬...3.去修道院跪下给女主道歉&让女主帮自己指挥...看到这我终于忍不了了,桀骜不驯,见了皇族都不脱帽致礼的贝多芬,居然为了道歉,给一个修女下跪,仅仅是为了道歉?
谢谢导演,让我看到了今年看到的最搞笑的笑话。
好吧,在看到贝多芬让女主帮自己指挥的时候,我才发现,刚才那个不是最好笑的...4.女主男友的出现和建筑大赛...对与此情节的出现我只想评论四个字:有个臀用!
5.贝多芬在大赋格演奏完之后往外走忽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叫来医生之后医生给贝多芬治疗,安娜在旁边焦急的看着...敢不敢再矫情一点!
爱情偶像剧的经典剧情...安娜真的只是个抄写员吗?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什么东西都必须要和爱情扯上关系。
小心“永远的爱人”跟你玩命...最后的总评价:在贝多芬身上贴上无数歌功颂德的小纸片然后把他无限丑化只为突出女主的大大大烂片...最后说一句,导演,小心贝多芬晚上来你家二话不说拎起椅子就抡...
以前看TVB演员们只要换上古装戴上头套打死我都认不出来——除非我在心中默默地经过一个换上现代装的程序,才会恍然大悟那时候我还安慰自己,头套是万能的!!!
可是,现在我只想说我只想说!!
我居然没有发现,或者说,我根本看不出来!
贝多芬就是《The Rock》里面把我迷得哭天抢地的汉默将军!!!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很久没翻DVD了,随手一翻,拎出来一张Copying Beethoven,碟上的翻译是《恋爱中的贝多芬》,我讨厌这个翻译!
不过大家都知道,对于和老贝有关的东西我是没什么抵抗力的,何况是讲他晚期的,所以,乖乖送银子吧!
这也算一个新片了吧,06年的。
说贝多芬和他那个女抄谱员的故事。
电影拍得一般,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很多小白情节………………比方说什么贝多芬让那个女人给他洗澡啥啥的,还有那个流氓侄子卡尔在剧院门口听第九交响曲听哭了,最让人没话的讲的是,这个电影比Immortal Beloved还颠覆,居然说第九交响曲首演是一个23岁的女人指挥的…………我不是歧视女性,我也知道这个女人的设定是学作曲出身的,而且从头到尾誊抄工作也是她做的,可是指挥这么庞大的交响曲绝对是体力劳动,对于一个没有指挥经验的年轻男性来说尚且很困难,何况女性呢?
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让我激动起来了。
运动镜头,我爱运动镜头!
我觉得开头差不多可以算是整个电影里最好的部分之一了,安娜坐在马车上去看病危的贝多芬,急促、挣扎的音乐,高速运动的镜头,真的非常抓人,一下子就把人带进去了。
然后,就看到了贝多芬。
我的神啊,真的有人可以这么像啊!
如果说这个电影有什么特别大的亮点,毫无疑问那就是Ed Harris的贝多芬。
他有一张沧桑的老男人的让人着迷的脸。
他的急怒,粗砺,傲慢到有一点自恋,还有真诚到让人无法不动容的愧疚,他敏锐,同时狂放……但是很可惜,那些小白情节毁了这个最有可能达到“完美”的贝多芬。
我不能想象,如此骄傲的贝多芬会在首演的时候不时地看向那个偷偷做着手势的女人,他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存在,他不会承认自己听不见了就不能胜任指挥,他坚持自己指挥不是为了做给谁看,他就是这样相信罢了,他就是这样骄傲。
对,骄傲。
这就是我对这一个贝多芬最不满意的地方。
骄傲不等于傲慢,而他是两者兼有的。
当他挥舞手杖,砸掉了那女人的男朋友的大桥模型的时候,他有了傲慢。
但骄傲是没有的。
相比之下,Gary版的贝多芬尽管不那么像,但我就是很喜欢,因为他演出了老贝在电影中很难得出现的两样东西,一个是神经质,还有一个是骄傲。
“我不能对别人说,大点儿声,因为我听不见!
”那种撼人心魄啊!
所以Gary的表演虽然很不完美,但是非常出彩。
演安娜的是黛安克鲁格,这个饱受非议的“海伦”。
其实,假如她不是海伦,她的容貌还是可以算美丽的,而且是那种有味道的美丽。
从外在来看,她演安娜是合适的。
我心中的安娜就是这样一个柔弱中透着智慧和主见的女人。
但是表演上还是力道不够。
比较好的是指挥贝九那一段,那种陶醉的神情,还有她的眼神,仿佛望向一种不存在,非常好。
但是总体上,她是被掩盖的。
对卡尔这个人物的设计算是我最满意的地方了。
虽然在几乎所有的传记里,他都是作为一个反面形象出现。
他也确实是个流氓。
但是他的悲剧也确实是贝多芬一手造成的。
作为这么一个“怪物”的侄子,不能见自己的母亲,被逼着练钢琴,不被理解地溺爱着,谁都会疯掉的。
他不是他叔叔,有那么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信念,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用最卑鄙的方式活着,来抵抗世界对他的荒谬。
但是让他在听贝九的时候流泪,让我彻底厥倒了。
这算什么?
和解吗?
对于他们,根本就不存在和解,悲剧就是悲剧,没法和解。
电影拍到了弦乐四重奏。
我听过多个版本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但是几乎没有听懂过……电影花了太多笔墨在“贝九”上,而对这一部分难以被理解的音乐宝藏,叙述平平。
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
孤独是他的宗教。
但是结构的松散导致两个部分都很不突出,算是电影整体上的最大败笔了。
电影的故事很平庸,中规中矩,故事线平淡。
与其说电影演绎了贝多芬,实则贝多芬造就了故事。
贝多芬的最后一部剧作《第九交响曲》(合唱),在剧中实为震撼,完美地展现了贝多芬的完美人生——“自由、平等、博爱”!
作品名中的copying显然一语双关或者说象征意义深厚。
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整部电影主要是在刻画谁?
毫无疑问,贝多芬。
想诠释这部电影,我感觉要设想两个贝多芬。
安娜·霍兹无论在简单的抄写还是风格上都在模仿贝多芬,期待着贝多芬,她无疑渴望像贝多芬靠近,渴望成为贝多芬。
她的成长也是贝多芬自己经历过了的成长,而贝多芬的高度,又似高屋建瓴。
一个努力模仿,一个不可超越。
举例来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幕:Beethoven告诉Anna要倾听内心的灵魂,指导Anna从内在的安宁里寻找到自己的音乐。
Beethoven告诉Anna她不需要像他一样聋了才发现倾听灵魂的重要性。
这是BeethovenAnna的成长,也是Beethoven音乐历程的一个缩影,一语中的难以表述清楚的音乐的“境界”问题。
再举例来说,趁着Beethoven散步才能安静一会的邻居老太,不正是他的力量,他的heavenly music的一个侧面例证么?
最后反观整部电影布局,从刚开始的Beethoven显得难以理解和野蛮粗俗到最后Anna对他彻底的尊重与崇敬,不能理解为对观众,尤其是原本朦朦胧胧了解这位音乐巨匠的观众一个一步步走进Beethoven,理解Beethoven的过程么?
两个角色给观众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整个电影104分钟穿插大量的音乐不但没给人疲劳和松懈的感觉,反而让人轻松步入预设的氛围和情绪,这不仅要归功于贝多芬本身的力量,优秀的剪辑与叙述方法的设置,整部电影的结构也有种艺术的美的灵活。
最后说些题外话,我不知道大家看传记类的电影多不多,真心的敬佩西方演员的专业精神。
主演的几位必定大量而深刻地去理解过Beethoven,必定苦练了指挥,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了解了相关知识,必定在做足了所有的剧情上的,背景上的,道具上的,语言上的,以及我之上所提到的结构上的种种准备,客服了种种困难才拍出了这样一部还不足以称之为经典的影视作品。
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实在有无与伦比的借鉴价值。
罗曼罗兰有一句最为人熟知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贝多芬是《名人传》三个人中最能够引起共鸣的,贝多芬不像米开朗基罗在中产家庭,托尔斯泰身处贵族,贝多芬出身贫寒。
罗曼·罗兰评价贝多芬说“贝多芬并没有享受过欢乐,但是他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所有人”。
从这句话中,罗曼·罗兰不仅凸显出了贝多芬苦难的经历,还将他高尚的灵魂树立起来,成为了人类的丰碑。
罗曼·罗兰认为,贝多芬的一生是极其悲惨的,但是他始终相信,他可以通过音乐,将欢乐带给其他人。
而正是因为贝多芬的这种高尚的品德,才使得罗曼·罗兰为其树碑立传,成为人们膜拜和学习的榜样。
当然 《复制贝多芬》 这部电影情节多为虚构,但也只是虚构了一个女抄写员安娜·霍兹(戴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饰) !
贝多芬基本是真实的!
但我宁愿相信这是对安娜与贝多芬的柏拉图式的爱深刻地描绘!
因为这是贝多芬悲惨人生里面最缺乏的东西!
安娜是不朽爱人的理想化形象,由于她所刻画的才华横溢和艺术深度,她完全有资格成为他虚构的灵魂伴侣。
可惜并不是,刚刚看完的时候我还去百度一下安娜,想知道她的艺术成就与结局,然而并无其人,稍微叹息了一下。
尽管贝多芬命运多舛,但却从不向命运屈服。
在《贝多芬传》中,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坎坷,二十多岁的时候,耳朵失聪,这就意味着他不能再继续爱好的音乐事业。
在这种绝望的环境下,贝多芬并没有放弃,也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大声说“我要歌颂欢乐”。
因此创作了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欢乐颂》。
其实一切乐器都无法传递贝多芬圣洁的心灵,所以真正感动人们的,不是他的音乐,而是高尚的灵魂。
贝多芬说“人们最终都要得到快乐”的时候 其实真是“以痛苦来换取快乐”啊!
实事求是说埃德·哈里斯在演绎贝多芬的激情、气质和音乐天才方面做得还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埃德·哈里斯不仅仅是演员、导演,同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戏剧艺术家。
他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在他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小合唱团弗雷德·沃林的《宾夕法尼亚人》中演唱。
因此,埃德·哈里斯是在音乐家(起码是有音乐细胞家庭)的陪伴下长大的。
但是黛安·克鲁格可以只负责端庄、高贵、迷人、性感即可,就像《特洛伊》的海伦王妃一样倾国倾城。
但是海伦王妃被誉为世界第一美女!
是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王后,16岁貌美如花的海伦来到斯巴达嫁给了大她许多的墨涅拉俄斯。
在斯巴达与特洛伊的和谈宴会上,与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一见钟情,一同逃出斯巴达后引发了震古烁今的历时10年的跨海战争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当时我的想法就是到底谁能演绎这个世界第一美女?
毕竟作者荷马称为“降临到地球上的最美生灵” 啊!
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德国演员黛安·克鲁格凭借其优雅的气质和天生美艳的外表战胜了无数竞争者,成为海伦当仁不让的扮演者 。
当惹人怜爱的海伦王后出场时,起码我是被惊艳到了:精致带着野性,任谁能不怦然心动?
我觉得烟熏妆泡面头反而凸显了她这种日耳曼美人的古装魅力。
不过她的德国老乡导演依然让她增重了15磅,好像。
看着《复制贝多芬》里的她这么苗条不好吗?
这应该是目前最美的一版海伦了,毕竟不用看海伦的演技,只是英雄们的戏码。
《复制贝多芬》时的黛安·克鲁格刚刚30岁,也算是女人最美好的时光了: 走过了青春年少的浪漫,也过了如花似玉的季节, 犹如一束盛极的牡丹,芬芳而不失典雅,委婉而不失大气, 成熟着,自信着,美丽着,幸福着……当然了,我认为将《复制贝多芬》推向高潮的便是《第九号交响曲》的公演片段。
公演前,贝多芬因侄子卡尔的缺席而十分失落,他郁郁寡欢地对安娜说:“大家都以为我活在一片死寂之中,不对,我脑海里随时充满了音乐,永远静不下来,我只有把它写下来才能疏解。
上帝使我中了音乐的邪,然而他却把我弄聋了。
他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我的音乐,却拒我于门外,他慈悲吗?
他能算朋友吗?
悲伤而委屈!
但随着《第九号交响曲》的演奏,时而舒缓时而高昂的音调,不仅是贝多芬可以脱离安娜的提示而流畅地指挥,连安娜也逐渐沉浸在音乐中,她享受着,就像被爱包围一般。
每一位演奏者、在场的观众也已经被音乐的节奏深深吸引,尤其那段一直倍受质疑的合唱将整段音乐推向高潮时,仿佛人的灵魂也跟着升华了。
在音乐的结尾处,大家缓了一会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此时的贝多芬已经被汗水浸透,仍停留在音乐的时空里未缓过神来,直到安娜上台提醒他,他才听到那阵持续不断的掌声并致谢。
在场的人都流泪了,包括迟来的卡尔。
正是 《第九号交响曲》公演那一段使这部影片升华至四星。
至于剧本本身的漏洞当然比比皆是了,不过埃德·哈里斯的精湛演绎、公演片段的流畅、黛安·克鲁格的颜值……我觉得得到了音乐的饕餮大餐。
这部电影最初是按照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Hopkins)为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的角色而写的。
想一想也应该是各领风骚或者旗鼓相当不分伯仲吧?
这部电影一直存在电脑里,和钢琴家放在一起,时常看一遍,再看一遍。
贝是一个艺术家,一个革命者,在他内心深处,他认为自己比国王还要优越,他甚至认为,上帝不是自己的天父,他们是平等的。
贝关于社会的观念是革命,对于音乐则是非常的浪漫。
他那无与伦比的强大的个性和强大的天才使他的音乐支配了生命中的一切--除了他那悲剧性的失聪。
是的,在贝九首演之时,贝已听不见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美妙乐章,可是对于那些高水平的音乐家来说,耳聋只代表无法听到外界的声音,并不影响其内心之音,这种能力简直是一种魔法,1817年之后,贝几乎完全耳聋,但他的最重要的作品,也就是第三阶段所创作的五首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以及魔鬼变奏曲和第九交响曲都是这段时间创作的。
他使我们处在了一个精神升华了的音乐平面上,任何类似他的阶段都不曾出现过,将来将也没有像他那样的阶段了。
这位伟大的天才作曲不为任何人,只是为了验证自己的艺术和智力,只倾听自己内心强大的力量和声音。
他庄严而神圣。
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和意义。
FIsrt of all,I‘d like to say,Diane is AMAZING!
She's got all that I admire, that I could develop the utmost desirable fanciness towardsAbout Beethoven: Holtz:I don't understand,maestro,where does the music end?
Beethoven:It doesn't end,it flowsComments:music is exactly like a living creature with the potentiality to evolove,to change,to lead up into an unexpected manner or pathIt needs breaks & inventions, rather than rulesNow I am to weigh Beethoven,not before cause I never really listened to Beethoven before,hes got ideas是啊,即使是WX(one of my friends),也是沉迷于结构,“这样这个movement怎么结束”之类的,当时我由于不知如何反驳只能默认,但作曲家不是建筑师,音乐不应被构架拘束。
音乐是有灵魂的,它是想象之所及又所不及的,唯一的准则就只是灵魂。
【插】【Bach ,就好像是一个好的建筑师,构造了各种美丽的结构,而留下的,是空白的灵魂,这个需要你自己去填。
我是这么理解的】Whats Beethoven?
He destroys stuff without a soul,in a violent way,regardless of whether it has capacity to have one or notWell that's BeethovenThats why hes so violent,like a monocrat in the whole world,differentiating soul or not,not his world,the whole worldWhile the judgement of the beauty of music from Religious perspective is God Damn so-called harmony & glorify God,so patheticPS:1- The lines of the movie is Amazingly Impressive!
Should have go back over to it cause its highly inspiring!
2- The Gross Fugue is so FUCKING amazing !!!!
1.这是第二遍看,还是第三遍看,我都没有印象,让人汗颜的是,作为一个电影专业的学生,在数次的观影过程中竟数次落下泪来。
不是为情节,我都不知道情节是什么,过后别人问起我时我是一无所知。
只是为贝多芬,他的狂暴,他的孤独,他的迷惘,他的第九交响曲的每一个音符。
感动是什么,我不懂五线谱,也听不出交响中的承转起合。
但我就是在贯穿全片始终的音乐中时而觉得阴郁,时而又充满力量,并激动得一塌糊涂。
2.开篇是安娜·霍兹乘马车去探望贝多芬的路上光景,典型的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乡村和街道(起码是电影里的典型),跑家禽的街道,脏而油腻的穷人及穿插其中的贵族富人。
音乐是贝多芬的某首赋格?
紧凑而富有张力的旋律,锯条一样拉动的小提琴,镜头运动感对音乐配合地完美,只是几个路人的特写显得突兀而并无必要,远景和自然景对于主题来说更为适宜。
这是全片的基调,阴郁,紧张,积蓄待发。
正像贝多芬所说:暴风雨就要来了。
3.然后的几场便是对贝多芬性格的刻画和完善,而刻画和完善的工具就是抄写员安娜·霍兹。
贝多芬对于她的狂躁易怒和谐谑多变,多少让我在看的时候觉得突兀和差异。
但就像我们的眼睛在眯起来时能够对被马赛克的事物修补和混合一样,对于一部喜欢的电影,我们有对这个世界全部的理由。
所以暂且不论这些性格是否只是迎合了名人八卦的趣味,我们以常理推知,便可得出结论了。
4. 你不是天才,所以不懂天才的痛苦。
你若是一个这样一个天才,音乐响在心底,耳朵却听不到。
或者像博尔赫斯,满腹的曼妙文字却看不到大象万千,你会如何?
他变得狂躁易怒,又开始酗酒,这是再自然不过。
且天才的激情会常常失控,疯子不一定是天才,但天才却都疯了。
而至于被很多人不喜欢的好色,我没觉得影片中有渲染。
没必要把贝多芬意淫成一个清心寡欲的老年单身汉。
实在没必要。
5. 至于安娜·霍兹的角色,我也不觉得塑造得失败和累赘。
也和片名《复制贝多芬》契合的很好,她要对抗外界对于女性作曲者的偏见,就像贝多芬对待上帝的刁难一样。
她要对抗贝多芬对于她的偏见,更要复制贝多芬的那种不屈的态度。
而贝多芬带给安娜·霍兹的,也是贝多芬带给我们的礼物。
这礼物是他的音乐,是他的第九交响曲。
是《命运》。
且远远不止是《命运》。
6. 另外想到的题外的一点,在十九世纪宗教信仰还没崩溃的欧洲,贝多芬的愤怒中应该带着苦恼,固执中也会带着疑惑。
他并没有失去信仰。
他对抗的是命运,但也会带着疑惑去和上帝诉苦。
贝多芬晚年的音乐的“怪异”我想由此而来。
宗教信仰让人变得深刻和内在,这是我对欧洲人的看法。
而由人推己,我觉得中国才是愤青产生的美好土壤。
能做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莫名其妙洒脱的又有几人?
朝不保夕的命运从来都不会被给与一个理由。
除了愤怒还能做什么呢?
7. 至于片中最为精彩的《欢乐颂》的演奏,仅为这十几分钟,我也会力荐这整部影片。
贝多芬的神作让这一小片段也成了神作。
听说贝多芬是一个身高1.5左右的人,电影中则一直以一个类似怒汉的形象出现,而这一点一直到看完才回想起要吐槽,只能说他的出场让人感觉震撼,一边嘶吼着b flat bflat,moron一边击键,我想大家都会感觉到“额 果然就是那个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人”,不仅如此,那句“see,here,see,this is where god lives,not in the head,not even in the soul ,but in the guts"说到底究竟是导演为了诠释贝多芬最终音乐的怪异与伟大而强加上的导演个人理解还是仅仅为了表现贝多芬在哪个时代超越他人的真正写照,对于一个学建筑的只能说这种 beauty in ugly 很能与蓝天组那种”想要探寻介于毁灭与创造之间的状态中的美感与秩序“引起共鸣,但我不能说这就是贝多芬真正的状态。
但是除此之外,这部影片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贝多芬对于音乐那种近似狂热与疯癫的热情,影片中那些乱七八糟的道具,杂乱的房间,恐怖的噪音以及不顾楼上楼下房客抱怨的形象在那一段交响乐中完完全全的得到了呼应,因为有追求所以可以不顾一切,因为要追求所以即使失聪也要带着装置去工作,他就像是一个失控的车,为了终点不顾一切的奔跑,即使到最后所剩无几也要向前,即使自己的热情把周围的人和事全部烧毁殆尽也毫不足惜,而至于对于女主角男友的作品不屑一顾的那一段,则真正体现出了艺术家对于自己向往的真理与崇高的追求,“It lacks life grace,passion,it is a dead worthless thing"而在整个电影中,在长达104min的时间内就是这一种热情与近乎疯狂的执着贯穿始终,你可以说他是肮脏凌乱的,我也看到有人说人物塑造的不足以及剧情的缺陷,但如果真正被这种狂热吸引了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无足轻重,就在像影片开始,”he is utterly losing his mind“但当剧情中交响乐演奏终了时,所有人都会起身喝彩都会感受到音乐中的喜悦,炽烈的生命,说实话,如果不是这种狂热,就连女主角打拍子的手势都显得丑陋而可笑,所有的一切都显得空洞乏味毫无意义。
就像最后谱出的不被接受的曲子,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是在其中一样能感受到这种不顾一切的追寻,听起来杂乱的乐曲但始终有一个旋律在回绕,就像是一座塔,一座不断升高的塔,它周围有着不断围绕变换一起上升的附属,纠结不清,缠绕在一起,但主体却不顾一切的向上攀爬,直达天际后”and then god answers,the clouds open“这不同于过去讲求逻辑理性的结构,是一种类似前面提到的beauty in ugly,摆脱了因为缺乏自信与激情而转向理性教条带来的虚假的美感与束缚,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的解脱,与理性的放屁形成鲜明而直接的对比,高下立判。
从那以后灵才真正得到升华,”mode them to the face of god and you are the one“。
而正是这种热情,是的他周围的人虽然不满虽然抱怨,却一直不愿离开。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品要能打动人就要把观赏者带入到创作室的环境中去,去感受体会创作者的心境,否则所有的表演,嘶吼,狂乱都是无聊的表现,连同情分都赚不到。
所幸的是电影里导演也算得其气,带着观众体会着音乐的宏伟与贝多芬本人的狂热,虽然结构人物可能上有所不足,但这种身临其境把观众都能点燃的热情使得这部片子令人满意而难忘。
整场电影没有故事,没有冲突,没有高潮,没有转折。。。貌似导演只是像刻画一个完全和大众心理偏离的形象来充满场面,主题表现得很糟糕。和《莫扎特传》一比,真是天上地下。
女性视角果然是致命伤。配乐加分,可情节很捉急,虽然有好看的克鲁格和帅气的马修,Harris的演技也是很棒,但是还是撑不起的过度浪漫主义。
2.5给贝九的乐团部分吧 其他乏善可陈
之前觉得《Immortal Beloved》有些扯淡,看了这部以后觉得前者至少单作为电影来说还是很优秀的,对贝九的理解也不完全是流于表面和模式化,这一部则完全是yy的同人玛丽苏嘛………………跟亲爱的克拉拉一起狗带吧~ @2014-01-10 01:22:53
导演并没有明确音乐题材电影的概念,就这一点上就被同题材的《莫扎特传》超了一大截,然后是对于贝多芬的刻画,已经不能说是不到位了简直是乱改,与我心中的贝多芬完全是两个人,只能说导演并不了解贝多芬
只为命运交响曲。
音乐课上被迫看的,一句"Wash Me"刷新我三观。糟践贝多芬了属实
什么东西啊,就算是想表达女性的声音,也没必要这么生硬吧。完全不合常理,一个没有排练过的人再有天赋也不可能指挥如此复杂的贝九,贝多芬不像耳聋,又有狗血的情感经历,还有洗澡你特么想什么呢
看到第九交响曲那段,我流泪了
还是只爱曳地长裙的装扮。贝九的合唱部分太有爆裂感和震撼力
其实一直很喜欢这个女的,虽然在此片中我最后记得的只是她的胸部……剧情有点假。现场版欢乐颂还是让我内牛满面。
Beethoven and Kruger…
浪费听觉和视觉
不好看
贝多芬和他博士研究生的战争
我差点把贝多芬当色狼了……不过命运唱响的时候我激动了~音乐可以让生命更精彩!
很一般。
两星全部送给最后的第九交响曲生命!
贝多芬
一个女人的成功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