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智友偶尼而来,在一堆爱情剧中间,这类讲亲情的更显可贵。
我凌晨两点半看完这部剧的,最开始会觉得堆砌了所有的槽点,在妻子的角度~自己生病,丈夫不关心,婆婆老年痴呆,女儿第三者,儿子复读高考,弟弟烂赌败家。
后面不由得会过渡到作为女儿的角色,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难堪局面。
总会让自己产生珍惜眼前人的感受,每个人的终点谁都说不清楚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有时会觉得父母对自己要求很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节假日便负责买菜做饭,然后到高考志愿选学校选专业,不能填省外的学校,平常去兼职他们都担心我被骗,考研还是工作也在左右你的选择,因为离家近每周回去都被要求打扫家务,从小到大我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也觉得自己足够让父母骄傲。
观念想法不同总会让我们间沟通不畅。
可能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与周围同学相比,我觉得自己挺好的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满些什么,而我也总是被父母牵着走,没离开过他们身边,也没怎么去看过外边的世界。
人的心都是偏的,都会更疼自己的子女,而不是生养自己的父母。
有天我妈对我说:我们就你一个孩子,生你养你那么大,不能让我们连看你一面都难啊。
好像父母的要求不太高,但我们总是不耐烦,他们并不欠我们什么。
片儿是真好看,又真好哭,感同身受又唏嘘不已。
片中丈夫所谓包容隐忍的爱,居然可以自欺欺人地规避家庭中儿子角色的缺失(自己的老母亲自己从来不伸手照顾)、规避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子女从来不过问,只有打骂)、规避丈夫角色的缺失(可能除了生娃和拿钱,什么都没干过,自己老婆生病了去找别的女同事喝酒,什么神逻辑!!!
),他那看似肺腑的真情流露,却透露惺惺作态的酸臭味,和自己被自己感动的无ci,只因为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哪怕妻子自己,也觉得理所当然,但是依然可以让我们动容,因为有大量现实中的案例和新闻,我们的要求已经被无限降低。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对歌颂母亲伟大,其实真心感到反感。
因为在亚洲母系文化土壤里面,越是歌颂伟大,就意味着你该在为人妻的角色负担整个家族的重任,无条件付出还不能有怨言,丧偶式育儿也得忍气吞声;就意味着你该在为人女的角色里面不讲道理,压抑自己,必须听从母亲的安排和逐一的教诲,要不然就是忤逆;就意味着你该在为人母的角色里必须绝对正确,必须敢为人先,必须价值认同。
没办法,谁叫你伟大呢。
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捧杀吗?
大概在播到一个小时的时候,哭完全程。
都说韩国电影必有情节“失忆、绝症、车祸”这部电影里占了两个,但却拍得不落窠臼。
从韩国最普通的一个中年女性的视角开始,生活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老年痴呆的婆婆、工作不顺意的平庸老公、爱上有妇之夫的女儿、为升学而烦恼的幼稚儿子和不争气的赌徒弟弟。
这不如意的人生,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的一小部分缩影。
丈夫不爱她吗?
不,整篇电影看下来 ,她老公绝对是爱她的。
只不过已经过了那个为爱疯狂为爱付出整天说爱你的年纪,再爱也说不出口了。
再爱也要排在生活之后。
不如意的人生,不顺意的事,三十年的相濡以沐,她早已如同空气一般,涔入他的肌肤纹理,无处不在,但却时常叫人忽视。
可是一个人怎么能离开空气呀,一刻也不行呀。
所以在她问他“你会想我吗”的时候,这个木讷平庸不善言辞的男人才会猩红了眸子,漆黑的夜埋藏了他眼里的波光粼粼,却又使他的喑哑格外地清晰。
“嗯。
”“什么时候?
都怎么想?
”“每天都会想,早晨上班前,打领带时,喝难喝的大酱汤时、喝好喝的大酱汤时、喝酒时、醒酒后、看见床铺时、睡觉时、醒来时、想听唠叨时、妈妈闹脾气时、妍秀出嫁时、正秀开学时、毕业时、春节煎圆饼时、中秋做豆包时、生病时、孤单时…”(这段实在是太戳泪点了)他没有说一句爱她,但他没有一刻不在想她。
人总是在快要失去的时候,才会明白,他所拥有的有多么的珍贵。
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唯一的一次狠下心来也是为了他们。
担心老年痴呆的妈妈会拖累儿女,也担心他们照顾不好她。
她是唯一一个曾于与她心心相惜的人,同样的为了丈夫为了儿子操劳半生,不求回报。
没有人比她更懂她。
永远不会有人平白无故对你好,要么你非常漂亮,要么你就是快死了。
仁熙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是世界上那么多家庭主妇的缩影。
平时的生活就是做家务,为了丈夫和儿女把计划好多年的旅行一再推迟,却因为结婚多年激情褪去得不到丈夫的关心,因为包揽一切被儿女当做理所当然,还被得了老年痴呆的婆婆欺负,唯一的弟弟也蛮不讲理一直要钱,得不到体谅。
直到家人得知她患了癌,生命只剩不到一个月。
这个时候,丈夫,儿子,女儿,弟弟才想起这个女人。
这个平时看起来坚强的女人,在快死的时候才得到了家人的关心。
而她还在为他们考虑。
害怕婆婆没人照顾拖累其他人,想带着她一起走;为了不成器的弟弟偷偷买保险;交代了一切身后事却只提出了一个要求,“有时间带我去加平看看吧。
”一辈子操劳的女人,在被病痛折磨得吐血的时候,也只叫出了“老公我好痛”“正秀,妈妈好痛这样的话”,让人怎能不流泪。
该是庆幸还是心酸呢,这场大病,终于让家人了解了她的辛苦,她一生的委屈。
最美丽的离别,就是让我们在离别之前,赶快说出平时羞于启齿的爱意,总好过匆匆一面之后再也不见,后悔一生。
我的姥爷也离开我很久了。
我都快忘了他的样子。
我很后悔没能常去看他,陪他坐着聊聊天,多打几个电话。
事后再怎么哭都没用了,只会让我的愧疚越来越深,成了个永远不会结疤的伤口,一碰就疼。
儿女总是自私的,父母给予的爱永远无法报偿万一,甚至在知晓父母生病的时候,最先想到的还是没有了爸爸妈妈自己以后该怎么办。
失去了亲人以后,最难过的不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而是在每天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明明已经习惯了那个人的存在,转念一想才反应过来,哦,他已经不在了。
我想导演拍摄这部剧的本意,不是让我们去骂里面的爸爸,婆婆和儿女的吧。
他是想告诉我们,要在家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对他们好,不要留下遗憾。
卢编在《我亲爱的朋友们》里写到,孩子都是讨厌父母的,只有在父母快死的时候才能和解。
于是在本剧中,她设计了一个妈妈快死了的大前提,并且在剧情结尾真的让妈妈死了。
似乎死亡将一切都解决了,无论是不善表达的丈夫,总是陷入感情迷茫,不愿与妈妈多交流的女儿,承受着巨大压力,第三次参加高考的儿子,还是神智不清,仿佛已经回到童年的婆婆,总是埋怨姐姐,觉得姐姐私吞了父母财产的弟弟,一句你老婆/妈妈/儿媳妇/姐姐快死了,就全和解了。
这就是韩国家庭妇女的真实生活吗?
在生活中被拼命剥夺,然后就原谅一切,快速死去?
非要用死亡才能和解吗?
只有在永远失去时,我们才能醒悟我们到底拥有怎样珍贵的东西吗?
难道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吗?
在《我亲爱的朋友们》中卢编依然设置了癌症的剧情,这次是肝癌。
得知妈妈生病以后,小完与妈妈进行了和解,主要是妈妈开始放手,把她的生活还给她。
卢编自己也在改变啊,所以死亡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它只是时刻提醒着我们,我们拥有的一切是有使用期限的,是一不小心就会失去的。
人生之所以珍贵,恰恰是因为它是有限的,正是时刻会失去的焦虑感促使我们不停歇的前进,生怕一时的松懈带来终生的遗憾。
趁你爱的人还活着的时候告诉她/他,你爱她/他。
趁你还活着的时候,跟你爱的人说“我爱你”。
的确很感人,短短四集,就赚了不少眼泪。
然而家里有过癌症病人的人都会明白,癌症到了晚期有多痛苦...毕竟是电视剧吧,把癌症和死亡拍得这么唯美温暖干净,连离别的时间都把握得刚刚好,导演相当会煽情。
然而现实本身带给我的感觉是冰冷,残忍甚至恐怖的,可以把一个原本生龙活虎的人折磨得不成人样...当然故事的主旨还是点题的,珍惜生命,珍爱身边的人。
还有就是,我真的不理解,亚洲传统社会里,女人为什么要这样无我地过完匆匆一生...
这剧情简直就是天下妈妈辛苦生活的写照,碰见个不管不顾的丈夫,毫无关心,甚至知道妻子的病无可救的时候,依旧让妻子做手术,于心何忍?
就是为了让自己安心?
还有那个婆婆,我的天,简直就是资本家剥削呀!
累死累活地照顾还不好,为那个妈妈感到悲哀!
还有自己不争气的弟弟,拿着姐姐的钱,又骂她,只有弟媳还会体谅她,如果真是这样辛苦的妈妈,还不如重生了!!!
但生气归生气,依旧会为某些剧情泪目,比如,当妈妈面对着丈夫、儿子、女儿争吵的时候,依旧会担心自己死后婆婆的生活担忧,甚至于要带婆婆一起走,但是儿子的发现,结束了这样的事情,可是虽然她没有杀死婆婆,然后剧情也没显示,婆婆未来的生活还是会不知去向的吧!
只能说妈妈真的很无私!
爱你
借用最喜欢的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面旁白的一句话作为本剧评的题目,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
剧集开始就是妈妈伺候一家人,丈夫工作赚钱养家,儿子复读考大学,考试结束天天出去玩,喝酒,女儿工作不错,但未婚找个有家室的男人,全家的家务全是妈妈在做,并且要从疗养院接回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看着妈妈做这些事情就觉得累。
韩国的男人们貌似只管赚钱养家,其它啥也不管。
妈妈伺候患老年痴呆的婆婆,尽心尽力,苹果刮泥吃,面对婆婆的刁难虽嘴上有抱怨,但是还是对婆婆很好,甚至在家人不理解婆婆时还主动解释。
总说中国女人任劳任怨,但现在的中国女性比起韩国女性来看,地位真是高出一大截啊,虽说韩国男人赚钱养家,但是一个人操持这一大家子生活比上班辛苦啊!
有一天突然妈妈病了,得癌了,晚期了,时日无多了。
丈夫孩子们才知道关注妈妈,心疼妈妈,平时这么容易得来的一切,忽然就要失去了。
就像爸爸说的“开始得知消息的时候,不是伤心,而是惋惜”“你也经常从我家拿大酱吧”。
当妈妈问爸爸“什么时候会想我”“早上上班打领带的时候,喝到不好喝的大酱汤的时候,醉酒的时候,想找睡觉地方的时候”太多了,生活有序,饭菜可口,子女教育,这都是妈妈一直在付出在做事啊。
从此爸爸才开始帮忙做家务,女儿才帮忙做饭,儿子开始羡慕女友“有健康的妈妈”。
本剧除了塑造妈妈的强大,也塑造了妈妈的软弱,这才是我们身边有血有肉,会疼会痛的妈妈啊!
在得知每天的抗癌药被取消,以为是丈夫认为怕药物反应太大自己吃不消停药时去护士站希望把药加上,求生欲强烈;在看到马桶里自己吐血时,大声惊恐的叫老公;疼痛难忍时哭着跟丈夫孩子喊“我好痛啊”“我怕是好不了了吧”,痛苦又绝望;看到婆婆老年痴呆症怕她不能被家人好好照顾,怕她拖累丈夫孩子,想把老人一起带走,真是泪目啊,平时那么强大的妈妈,好像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妈妈,在死亡和疼痛面前屈服了,我们才知道原来妈妈也会疼,妈妈也会害怕啊!
最后一集和儿子女儿告别时,叫了那么多声“妍秀啊”,女儿问妈妈有什么事“就是想多喊几声女儿的名字啊”;也让儿子叫了好多声“妈妈”,从后面环抱着儿子躺在床上,感受着儿子的温度;怕自己以后喊不出来听不见感受不到了吧,对生活的留恋,心甘情愿的伺候老公儿女老人(觉悟比我高多了)我做为一个妈妈,现在把更多精力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对于妈妈,觉得妈妈还年轻,身体也没啥大毛病,关注的也少。
看了这剧,感觉虽然妈妈身体还好,但毕竟也是上年纪了,还是要多关注妈妈了,不要像剧里的儿子女儿那样后悔,帮妈妈做的太少了,也一直无视妈妈的付出。
在国内,一般发现癌症都是找家属,告诉家属真实的病情,这剧也让我反思,到底应不应该告诉病人自己的病情呢?
如果一直瞒着,是不是病人和家人都不能好好整理了呢,会不会就一直在医院做一些无效的治疗了呢,因为有治愈的希望啊,病人就会像剧中的妈妈一样满怀着求生欲,忍着放化疗抗癌药的副作用,在医院一直坚持吧。
而如果做为病患,得到自己时日无多的消息,能坦然面对么?
刘在明这演员,太牛了啊!
《秘密森林》里释然亦正亦邪的次长,《请回答1988》里饰演搞笑的教导主任东龙阿爸,这里饰演混蛋+赌徒,演啥像啥啊!
看这部催泪剧之前,记得一定要准备好纸巾。
毫不夸张,我看这部剧时,从头哭到了尾。
之所以感人至此,是因为它足够真实。
无论是剧情,还是角色,都让你真实地觉得,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活。
剧中的主妇仁熙,就像我们身边的妈妈,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妇女。
为家庭操劳了大半辈子,年近六旬的她,每天的生活依然是围着家人转。
做饭、洗衣、装修新房子,照顾一家大小,总有忙不完的事。
婆婆患有老人痴呆症,住在疗养院一直闹着要回家。
家里人都不同意,唯有作为儿媳的她坚持把婆婆接了回来,亲自悉心照料。
可不清醒的婆婆总像个孩子一样无理取闹,不是嫌做的饭不好吃,就是扯着儿媳头发骂“死女人”“臭女人”,甚至还把便溺物乱洒得到处都是。
即使如此,她也只是嘴上抱怨两句,然后又默默地收拾烂摊子。
丈夫呢,是个沉默寡言的医生,人到中年却面临着被辞退的危机,对什么事情都一副漠然的态度。
妻子说,挤公交太辛苦,买辆车吧,他冷冷地拒绝。
妻子一脸开心地说,我们在外面吃了晚餐再回家吧,他毫无表情地沉默。
甚至当妻子身体不适,提出要到他所在医院去检查时,他依然一脸无所谓地拒绝了。
至于一对已经成年了的儿女,也只顾着自己的生活。
大女儿是个在百货公司工作的白领,每天早出晚归,忙到连与母亲多说一句话的时间都没有。
母亲想跟她吃顿午饭,她一句“没空”就直接拒绝,转身却和有妇之夫纠缠不清。
小儿子高考连续两年失利,在等待第三次高考成绩公布时,每天不是忙着和女朋友约会就是泡吧喝酒。
这个家里的每个人都只顾着自己,唯独这个女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贡献给这个家庭。
在她心里,家人永远比自己重要。
五年前,她开始每年存钱,打算与一帮好闺蜜去旅游。
可每一次,都是为了家人而无法实现。
她总是为了家人牺牲自己,但似乎从来没有人在意过她的感受。
并不是他们不爱这个女人,而是当他们习惯了她所做的这些平常事,便把她所做的一切都当做了理所当然。
因为习惯,所以麻木。
因为理所当然,所以自然忽视。
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这部剧,就会发现剧中通过生活细节所呈现的家庭常态,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多多少少也曾经历过。
离别本身其实并不美,美的不过是人们在离别时的那些温暖的陪伴。
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尽管剧中的每个人都尽力去弥补母亲,想让彼此的人生都不再留有遗憾。
但剩下的时间那么少,有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做了。
女儿会遗憾没能理直气壮地带一个男朋友回家给妈妈看看,儿子会遗憾没能让妈妈看到自己考上大学的模样。
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无比贴近我们真实的生活,因此才让人感同身受,泪流不止。
《世上最美的离别》是少有的精短且高品质的韩剧。
唯美的画风,有一种《那年冬天风在吹》的感觉,但是在唯美中,有沁入了很多烟火味。
起初这个家,让人看起来真的很累心。
冷漠内敛的爸爸,把工作中的不愉快都埋在心里。
在做第三者的女儿,想现在很多家庭中没有嫁出去的女孩一样,心安理得的在享受着生活中父母的照顾。
经常宿醉的渣男儿子,还有一个得了老年痴呆的婆婆。
妈妈仿佛被所有的家庭琐事缠身,第一集中妈妈一出场就在抱怨爸爸让她和女儿两个人去接婆婆。
大家貌似都同意将老年痴呆的婆婆放在养老院中。
但是只有妈妈反对。
妈妈抚摸着“一辈子都在凶别人,现在却像个小孩子”的婆婆说“我和她毕竟还是有感情的”。
这段剧情给人感觉温温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仿佛融入在了飘满银杏的路上。
这个家里的每一人,都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爸爸,儿子、女儿。
在他们身上,我们貌似看到了自己的冷漠。
只有妈妈,才是最懂的珍惜的那个人。
每次遇到巨变时,人才会有所醒悟。
丈夫知道了妻子的辛苦,珍惜还能触摸到彼此的每一天。
女儿和儿子承担起了家中的责任。
第四集拍摄的也很唯美,寂静而安详的海滩,仿佛理想中生命离去的地方。
但是,脑海中却无时无刻出现,在老年痴呆的奶奶打破妈妈的头,爸爸粗暴的拎起锤子,想把奶奶锁在屋子里的画面。
爸爸每一钉一下, 仿佛都在发泄自己心中隐藏的悲伤和悔恨。
世上最美的离别,却没有离别不悲伤。
请珍惜眼前人~
早上系领带的时候,吃不好吃的大酱汤的时候,吃好吃的大酱汤的时候,喝酒的时候,醒酒的时候,找要睡觉的地方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醒来的时候,想听唠叨的时候,妈妈耍无赖的时候,妍秀出嫁的时候,正秀上大学的时候,正秀大学毕业的时候,元旦烙饼的时候,中秋做松饼的时候,生病的时候,孤独的时候。
近在眼前的人也有离别的一天 珍惜这个万年话题 是离别改变了我们 让我们珍惜彼此
专门注册了的豆瓣来评分,这么恐怖的剧情,起名叫“最美丽的”,如果说是在讽刺,那我可能才能理解
厕所两场戏太感人了,演的可真好。不由自主的把崔演员和高演员作为女儿听到母亲生病消息的表演对比。确实高演员演的更好啊
看完很生气,这分过于虚高了,还是打一星吧
感动是有的,但主要还是因为这个题材。看着很生气,早干嘛去了,一家人没一个对妈妈好的?韩国妈妈的地位都这么低?
看过电影版。这种剧情跟现实太像了,妈妈总是忙碌一辈子,总是被忽略。太多的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多要孝顺的口号。
有时候觉得这样死掉好惨,辛辛苦苦半辈子,养弟弟,养孩子,照顾老公,照顾婆婆,都没为自己活几天就死了;有时候又觉得这样死了也挺好,为半辈子有怨,但无悔的付出,趁还没有老到被儿女嫌弃,在最爱的人身边,看日出日落,在他的怀中道别。世间哪能没有遗憾,因为遗憾,无法遗忘。PS:崔智友有点出戏,虽然42岁的她看上去很年轻(为了年轻漂亮,脸部表情太僵),但在这个剧里,太老成持重,感觉像这个家的外人一样。
从头哭到尾不能自已哭的头疼。为一家人操劳了一辈子最后得了癌症的中老年女人,有失业的老公老年痴呆症婆婆第三者女儿复读三年儿子赌博弟弟,摊上这一家子人感觉得了癌症比活着更好,至少解脱了可以抛弃这些拖油瓶了。最后的时光和家人一一告别,按自己的心愿离开也算完美了。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吧
女主这辈子活的过于悲惨了吧。在生病前,跟丈夫说话,丈夫爱答不理,女主说十句老公回一句是什么鬼?典型冷暴力。为什么婆婆那么恶毒女主还要尽心尽力照顾她?自己生病了照顾不了她竟然各种抱歉…为什么男人就不能照顾自己的妈?关键是女主竟然觉得这种人生是正常的…… 所有人都是在知道女主要死了才做出了正常人的样子和举动,让人窒息。
眼泪没断过……男主人公的同事说,她父母去世的时候,葬礼没什么,结束后的一年后无时无刻都在哭,随时随地都能流泪。中韩的父母都一样,为子女家人操心了一辈子,当TA快走的时候只会想到,TA走了我怎么办……
虽然分挺高,但还是不喜欢。女主为这个不省心的家庭操劳了一辈子才积劳积怨成癌的吧,到最后也没看出家庭的温情来。里面每个角色都不喜欢。希望每个女性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要太无私啦。
有《我亲爱的朋友们》珠玉在前,这部看了没什么吸引力。重温《朋友们》后,果断给《离别》降星,格局太小。
没有感动只有恐惧……女人如何被吃尽的故事
我造了什么孽,为什么要看这么一部电影,一地鸡毛,如坐针毡,完全没法共情,第一次被一部电影气到给一星
不知道亮点在哪里,这类的韩国电影看的有点多啊
大晚上看,哭到头痛。其实多多少少反映很多人都不懂的珍惜,等快要失去了才意识到对自己的重要性……
我真的不能接受到了生病才懂得感恩和表达爱,平时都干嘛去了!!!
父母去世后,她曾深情地写道:“阻挡死亡的屏风消失,我在露天的荒野里,获得了踉跄行走的自由。”如何理解这种自由?她说:“当父母在世时,我们受到束缚,不想让他们悲伤或受苦,但当父母不在了,无论我们如何生活都是自由的。在人生的终点,满意与否不是父母决定的,而是我们自己。”
看过世界上最美的离别,这个看了10分钟,剧情基本一致,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