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相对于电影来讲情节很平淡,但相对于我们周边的生活来讲,这情节和故事都是至善至美,是平淡的生活中我们所向往的,想拥有的,是平淡的故事中最美的。
铁哥在收债的过程中遇到了父亲欠债的佳丽,是一个有感情的小痞子遇到了一个高冷的穷姐姐,铁哥虽然是个痞子,但他的生活是温暖的,有重感情的兄弟,有xu 叨的哥哥,有善良持家的嫂子,有贴心的小侄女,有护着他的老爹,他不咋地,但他的周围是温暖的。
佳丽虽然是个美女,但她的生活是冰冷的,父亲是个赌徒,母亲也早逝,她缺少关爱,想远离生活的地方,虽然漂亮,但没有感受到过真正的温暖吧,以至于父亲是个赌徒,没有给过关爱,但那也是唯一的亲人。
铁哥的感情是纯洁如雪的,他的生活无忧无虑,没有任何顾虑,一心一意的去追佳丽,最终是温暖了冰冷的佳丽。
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来了,兄弟义气,加不治之症,铁哥想用玩事不恭去让佳丽死心,但佳丽一生只遇到过这一次的温暖和关怀,又怎会辜负......电影平淡,但感情是真挚的,包括爱情,兄弟感情,义气情义,对老人的孝心,对后辈的关爱,这些情义都有,都是真挚的,没有任何的龌龊,所以是让人向往的。
我也曾这样的追过一个女孩,她也曾真心的爱我,但最后我们却因为工作没有在一起,想想真是可悲可怜。
我想我追的也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只是生活更真实,我们太年轻而已,如果是现在,我们肯定不会这样。
我曾经追的就是我想追的女孩,最后是我松动了感情才会没有在一起,我想去追回来…
评分是给什么的?
是给演员的演技、精彩的剧情,还是给专业的镜头语言,或是给某一个你喜欢或讨厌的演员?
演技好才能让观众代入,剧情好才有人能耐着心观看,镜头语言叙事方法不都是为了让电影跟精彩吗?
究其所有,就是让人觉得好看,不是吗?
喜剧片让人开怀大笑、惊悚片让人毛骨悚然,悲情片让人潸然泪下这不才是商业电影最基本的含义吗?
至于你喜欢或讨厌的演员,作为一个合格的脑残粉,你应该去微博刷钱、去线下送钱真的,我没有歧视你们的意思。
但是这一部电影被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和一群所谓专业的人给毁掉了,二三十年前东北的风情,以前那种收敛却深刻的喜欢,现在很多人不理解;莫名讨厌包贝尔的、指责导演专业问题的,大哥,你看了吗?
看不下去?
好吧,你的两分很真实,但是又有多少个像你这样真实的两分呢?
最可笑的是指责电影抄袭的,且不说很多国人膝盖永远的是弯的,人家抄袭关你屁事,自然有版权方去打官司,赢了人家乐呵被抄袭,输了说明没有抄袭,你特么舔着大脸搞得跟个联合国似的,有时候搞不懂有些人什么心态,自己一亩三分地种的细碎,却对人家身价千万的人指指点点,闲的蛋疼?
这算不上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女主的刻画感觉有些问题,中期的转变有些可以,可能和原版的不一样吧,这的确是缺点,但是包贝尔收敛的感觉真的有种二三十年的那种人的味道。
评分被人故意砸了,真实应该在6分多,如果那样,我会给8分
我看评论说这部电影是翻拍,而且拍的不好,我只看过这个,没看过翻拍,所以就只针对这部电影说说我的看法。
电影的开头十分钟真的是土到我了,感觉在黑东北,不过后来进入剧情慢慢就理解了。
包贝尔的角色是个看着坏实则内心善良温暖的人,讲义气重承诺,加上那拽拽的两步走的,是东北的街溜子了。
他们往往不被看好,比如他哥哥,还有一开始的金佳丽。
可是他们内心善良有底线的他们,不能说是个纯纯的坏人,电影的前半段真的很搞笑,那种笨拙的讨好不就是傻傻的大男孩第一次喜欢人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好的时候吗?
电影后半段从包贝尔被算计背叛开始真的让我哭的不行,一直哭到最后,第二天眼睛还肿着。
虽然能猜到部分剧情,知道男主是故意和金佳丽说那些话跟他分手,不想拖累她。
但是那种以后都为你想好,甚至于今后每一步都曾有你的打算,简单,朴实,让人向往又让人难过。
我爱你,但是我没办法继续爱你了,那就坚决一点放手;可我还是放不下你,那就最后偷偷看你一次,再默默陪你一晚,可我身体已经承受不住了,被发现了,那就偷偷溜走吧,在我们说好的南方死去……电影最后,金佳丽带着戒指,带着他爱的啤酒和烤串到他的坟头给他扒蒜这一段真的给我整的又哭又笑的,这是独属于你的祭拜方式,我想你会喜欢。
其实电影对于女主是否嫁人没有明确说明,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我过得很好,你放心;我还记得你,记得我们曾深爱过;我还记得你的爱好,会主动为你扒蒜了……总的来说,电影不能说十分好,但还是不错的,不至于三两分。
大家对于国产电影的标准太高了,也太苛刻了。
虽说是翻拍,但也要结合当地情况,毕竟中国太大了,如果把东北的故事拍成韩国或者是台湾那种调调的是不是很违和?
在这一方面这部电影除了一开始给人的不适感做的还可以。
最后,希望国产电影越做越用心,越做越好吧。
1.女主角表演的层次单一,没太让观众感到女主的情感、困境和危机感。
2.给男主搭戏的人发挥的也一般,大多时候只有男主一个人在尬演。
3.片子节奏有些拖沓,不紧凑;背景音乐有些单调。
感想:翻拍电影,整个故事无论是整体的结构,情感的传达,演员的表演,都与原片有一定的差距,第三幕的剧情有些莫名其妙,最后的结尾,情感也没能升华上去,整体的感觉是导演没太想清楚到底要从哪个角度来讲故事。。
故事:5 情感:4 结构:3 节奏:3得分:3.5
电影最后,金佳丽无名指戴着戒指,证明这辈子她认定自己就是于铁的人了。
人啊,这辈子一旦有个人走进心里,就很难忘掉了。
电影剧情可能是虚构的,我们的经历却是真实的。
——网易云网友“yi迟暮”
片尾金佳丽给于铁扫墓,右手无名指戴着戒指现在,一个动不动就离婚的年代、一个可以为了多买一套房子而消灭结婚证“符号意义”的时代、一个可以作形式夫妻的年代。
向往于铁和金佳丽的爱情的人究竟还有多少?
“你们”又拆散了多少对于铁和金佳丽?
你们是否嘲笑着《东北恋歌》,拿着敲着“作废章”的结婚证与“新购入”的房产证的时候,是否发自内心地骂了句“我们”:“相信爱情?
傻子!
”影片开头的金佳丽一脸冷漠,就像《冷漠的人》中的人那般“年轻人深受精神折磨。
面对家庭中的变故,他想表现出某种情绪,却发现自己只能感受到冷漠。
”好在于铁将其“化开”,不在让其成为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所形塑的人物那般失去“爱”的能力,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位金佳丽不为庸常生活而厌倦、无法行动而痛苦、或不试图探求真情实感。
冷漠的人7.5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 2021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一直以来,人们老纠结关于先走的人痛苦还是后走的人痛苦的问题,直到今年我才有了自己的答案:应该后走的人才痛苦,那我想我以后还是先走吧。
我也曾幻想过,多么想几十年后我的墓碑前,有人能这么挂念我,也算是值了。
因为我想我可以做到于铁那样,我承诺我能做到,而且是一个不被“现代社会异化”的人应该、也必须能做到的。
查了下资料,右手无名指戴戒指代表热恋。
尽管于铁离开二十年了,金佳丽还和“出远门”的于铁热恋着,真替于铁感到欣慰。
好在悲剧的结尾还带着一点温暖,也好在那张1998年12月的日历还在,重新粘逢了起来。
墓碑前,两瓶哈尔滨啤酒、一盘烤串、还有几拨蒜,二十年后,还是那个金佳丽给他扒蒜。
我也曾无数次想着,我要作那个躺在石板里的人,我也能够做到未来我的爱人对我说:“老头子,这辈子干得还不错,下辈子还跟你。
”大家要知道,一个男人的成功不是挣了多少钱、开多好车、住多大房,也不是人家评判我们职业标准那样是否评上了副教授、是否拿到了国家课题、是否能当上副院长。
一个男人真正的成功在于,把家庭运作好,哪怕是两个人的小家庭。
来自“她”的褒奖,胜过多少金钱和奖状。
预告片中有一个片段不得不让我感到惊悚,就是片尾插叙于铁交代后事那段。
北方人常说:“滚蛋饺子落地面。
”于铁回家在父亲面前吃着面,心里还是惦记着金佳丽,他用极为平淡的语气与口吻说出了把我强大内心击得粉碎的一句话:“我差一点就结婚了,就差一点儿。
”仔细观察,他吃的是香肠面,他还补充道:“这事TMD被我搞砸了。
”我不得不承认,这个片段,我实在没忍住。
因为爱吃香肠面的人,想必都经历过这个片段。
有时候想想,如果人这一辈子,只爱一个人该多好啊。
金佳丽还记得那句“吃串不配蒜,滋味少一半。
”金佳丽默不作声,于铁唠唠叨叨,看似极度不般配的人,最后在所有人看来都是那么的般配。
片中,在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前广场的长椅上,两个人隔着各自的绒线手套握在一起的时候,那是整部片子最美最美的画面,胜过阳明滩大桥下白雪皑皑的长椅画。
如果你们觉得并不是,那又为何在影片的一开始,金佳丽的司机将车停在了索菲亚广场口。
我还记得,保加利亚的首都也叫索菲亚,这座城市得名于公主的爱情传说,也许哈尔滨的索菲亚就是于铁与金佳丽的爱情的见证物吧。
索菲亚大教堂的广场长椅上,金佳丽牵起于铁的手
阳明滩大桥下的长椅上,金佳丽依偎着重病的于铁于铁是个铁汉,但也柔情,他观察仔细、内心细腻。
于铁没有忘了金佳丽的大海,没有忘记于钢理发店外的barber pole,爸爸的钙片和娜娜的随身听。
关于金佳丽的大海,我有自己的理解:她在床位挂着一张大海的照片,她向往的不只是南方的大海,也不是于铁在她心中是片大海。
我回想起德彪西的《大海(LA MER Ⅰ)》(交响曲),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
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金佳丽家中卧室的《大海》德彪西将《大海》分为三个乐章,《在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波浪的游戏》《风和海的对话》,就像爱情发展的模样。
当我们看着金佳丽家的《大海》并听着德彪西的《大海》的时候,是否想起爱情最本真的模样。
La Mer, Prelude to an Afternoon of 9.2Claude Debussy / 1993德彪西的《大海》
《东北恋哥》的观后感可以说是五味杂陈。
如果只作为一部单纯的影视娱乐产品来看《东》可能不差,有笑点有泪点;可如果以女性视角去看这部电影的话,真的很让人心理不适。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同的情景,我真的只想对女性朋友们大喊:快跑!!
这不是爱情!
《东》这部作品翻拍自2017年台湾电影《当男人恋爱时》,可以说是相当忠实了“原作”,而《东》的主创人员也许没有想到这部电影又是翻拍自2014年的韩国电影《当男人恋爱时》。
为了更好的比对,我也去看了台版和韩版。
我想搞明白2014年这个最初的原版为什么没有引起不适反而还收获了大量好评。
观影之后我个人的感受是:除了主演黄政民的表演和演员本身个人魅力弱化了“不浪混混”人设(韩版演员阵容强大,随便一个配角都是熟面孔的演技派,自然也带动流量,从侧面在观众心理上建立更多好感);更重要的是原版的叙事手法(在正序叙事中插入回忆,更为明确的为观众阐释了主人公转变的起因和心理过程)极大的弱化和规避了这个人物的负面形象,最终将人物修正为一个浪子回头自我救赎的悲剧正面形象,强调和突出人物身上“善良”这个闪光点并以悲剧的戏剧冲突烘托,最终达到与观众情感共鸣可以说是相当聪明和讨巧的方法。
可反观《东》,成也忠实2014年“原作”,败也忠实。
随着剧情的推动迫使观众不得不更多将关注点放在男主那些看似“笨拙的,善良的浪漫”上,可这些行为但凡放在现实生活中那都叫做骚扰!
威胁!
违法!
剧中女主的心理变化真可谓是情感PUA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教科书一般的展示。
而这种不友好的观影感受更是在影片结尾冲到了顶点,姑娘被迫经历了这么多之后还要给人家“善意的”配一个爹?!
伺候你一个还不够,你死后还要跟你家消耗?!
儿媳妇这个称呼真的大可不必了,我只想说求求了,放过这个可怜的姑娘吧!!
三部电影过后,我不由的感叹叙事手法对人心理的影响,一点点的变化都能产生千差万别的结果。
从2014到2017,再到2021,这个题材拍了三遍,不论影片成功与否还是希望这种价值观的输出还是别再出现了。
补充:韩原版人物的性格统一,一直都是个有良心的混混,重点在混混(混混的处事手法对人对事对感情,没有卑微更像是没有教养的儿童似的天真和冲动)。
并且“良心”是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各种细节中体现的(多为侧面描写并且在符合他混混人设下展现的。
比如:追债与追求的过程多是在女主工作单位外进行的,最大程度上保全女主的颜面。
)。
《东》中男主时常精分(混混气息很模糊,时不时展现出卑微这种情绪,可能是为了表现这个人物的纯情,可惜太留于表面);强烈的男性视角看待感情,极强的自我感动(可以说《东》将“好女怕缠男”这句话达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即使想要在现实中实现这句话,第一,最起码女生是不讨厌这个追求者的或者说带有一定程度的好感;第二,追求者的“缠”不是真的纠缠。
可《东》中男主天天在女主工作单位的“示好”真的可以理解为爱和合理的追求么?
我想在现实中恐怕不行。
男主在剧中对待感情持有的“有付出必有回报”的思维方式也相当的直男可怕),并且《东》中男主的“善良”全都是很直白的强行植入给观众的,而不是观众从主角的行为举止体会来的(由剧中人物口述,比如:由二条说出的“心太软”,由小弟们说出的“我这哥最仗义了”,当着女主面献血等,即便是开场第一幕的菜场追债,韩原版也是只有男主和被追债人的二人对手戏,而不是像翻拍中的在大庭广众下的“表演”)。
其次比较两剧,《东》中女主的存在感极低,没有鲜明的情绪表达(可能是被要求演绎一个冰山美人)可这种设置非常不合情理,在所谓追求的过程中女主仅有的那些表演(大部分时间只是冷冰冰的一张脸)实在不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情绪的转变,无法为后期想表现的矢志不渝的爱情打下坚实基础。
最重要的是剧中关于减轻债务的偿还方式在原版中是由女主提出的,包括:一起吃饭,聊天,甚至是肉偿(这个韩原版中的肉偿依旧是符合混混的处事讨债方式的,此时女主的屈服依旧是不带任何恋爱情感的,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
碍于国内的审核制度删改可以理解,但《东》中改编为由男主提出“假处对象”而且是当着女主众多同事的面上提出这种抵偿方式就有些变相威胁和猥琐的意味)。
最后再吐槽一下电影的海报,四个男人,就连出场不多的被追债人都能在海报中占有一席之位,男主更是放大比例占据C位。
这不是翻拍的爱情故事么?
又不是翻拍《东北古惑仔》,那爱情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呢?
加之海报上大大的《东北恋哥》的标题和“日久见哥心”的宣传语,充斥着浓烈的自恋气息。
说到底这就是一部以男性视角揣摩所谓“爱情”的电影,自大自恋自我感动的潜意识充斥在这部电影里。
当然韩原版本身也具有这些糟粕,但精心的剧本打磨,巧妙的叙事手法,演员演技发挥等将这个糟粕故事修正了,虽然《东》中演员也是用心揣摩人物并表现了不差的演技,可奈何整个电影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并在糟粕中又加入了一些不友好的原创桥段,真可谓是雪上加霜。
那时候东北人过年有说新年快乐的吗?
都是过年好!!!!!!!!!!!!!!!!!!!!!!!!!!!!!!!!!!!!!!!!!!!!!!!!!!!!!!!!!!!!!!!!!!!!!!!!!!!!!!!!!!!!!!!!!!!!!!!!!!!!!!!!!!!!!!!!!!!!!!!!!!!!!
2021-12-6 东北恋哥 爱奇艺个人自用非影评没文化没修养是搞笑卖点 粗鲁无礼是仗义温情于铁:与家里人住在一起 父亲开公交 大哥开发廊 老大二条 于铁负责收账二条游戏厅被砸 于铁与打手打起来脑袋挨了一棍子 于铁去医院找金贵收欠款 对金佳丽一见钟情 于铁跟老大商量免了金贵利息 于铁去邮局找金佳丽 金佳丽报警 警察说属于合法要债 食堂里 于铁说金佳丽如果与自己在一起一天就免一天债务 于铁帮助缴纳了一个月住院费 金佳丽与于铁协议成立按手印 每天俩小时 期限30天 打台球 每日送饭 看电影 献血 堆雪人 滑冰 于铁陪护病人金佳丽提出解约 于铁找熟小姐喝酒朗对方说爱自己 喝酒还得旋一下 于铁又去缴住院费金贵去世 悼念厅只有于铁和金佳丽 于铁要了更大的悼念厅 于铁叫来了朋友 金贵赌博欠的债金佳丽答应了于铁 路边唱歌得到脸盆 二人做饭后睡了 于铁放屁 金项链卖了换了两块西铁城于铁去赌场 有人砸场子打起来 警察前来 于铁跑了去饭馆找金佳丽告诉金佳丽分手 于铁被抓走不见金佳丽 于铁出狱 二条跑了 在河北开了肉联厂 于铁哥哥将他逐出家门 于铁父亲小脑萎缩 于铁得了脑瘤经常晕倒 监狱里获得假释 于铁去找二条要钱不给 于铁在二条的工厂打了二条手下 于铁给二条跪下拿出诊断书说自己还有两个月时间 字幕:于铁拿回自己积蓄返回哈尔滨 二条被判处十五年 于铁给家里和金佳丽寄了钱 于铁晕倒在金佳丽家楼下 金佳丽通知了于铁哥哥 于铁偷偷出院 金佳丽在车站找到于铁 金佳丽在医院照顾于铁 于铁死去 于铁哥哥收到于铁寄的发廊灯箱 金佳丽扫墓你属孔雀的 见到女性就开屏
一部翻拍片,一部众多版本珠玉在前的翻拍片一个故事,讨债人爱上欠债人的女儿,粗鲁男笨拙追爱的感人故事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导演只要做的基础的流畅叙事,这片子就不会引起反感导演如果能做到有亮点的改编,设计几场比较精巧的重头戏,这部片子就能拿个及格以上的分数但是,但是,开篇第一场戏,就看得我目瞪口呆真的,很久没有见到连基础的镜头语言都不懂,基本的流畅叙事都做不到的导演了怎么会有这么荒唐的开场戏??
导演真的存在吗?
这但凡是个学生作业,拍成这个样子都要被老师批评的吧?
来,咱们就第一场戏,好好捋一捋开篇戏,要讲的内容是,讨债人包贝尔找鱼贩许君聪要债,许君聪逃跑失败,哭诉自己家庭困难,请求包贝尔宽限几天,包贝尔看似恐吓,实则体谅许君聪难处,慷慨解囊提供帮助。
这一场戏,要的是立起包贝尔这个人物,看似凶残无情,实则内心温暖善良,要通过事件把人物的反差做出来,为后面包贝尔面冷心热追求女主角做铺垫。
同时还有一个隐藏的任务,就是许君聪其实是个骗子,利用包贝尔的善良欺骗了他,后续两个人物再发生故事。
来,我们看看导演是用了什么样的方式讲述这段剧情。
首先,是包贝尔漫无目的的走在人群中,通过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得知,这里面包贝尔有针对性的,特地来抓许君聪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就是包贝尔逛菜市场,没有传递出角色应有的动机。
包贝尔逛菜市场然后,是鱼贩许君聪,仿佛注意到了什么动静,扔下菜刀就冲了出去
许君聪注意到动静
扔下菜刀,冲出去下一个镜头,还是包贝尔无所事事的逛街,通过人物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包贝尔似乎什么都不知道
包贝尔毫不知情接着,是许君聪顺着动线,向画右侧冲出去,然后停住
许君聪停下来,就这一组镜头,咱们分析一下许君聪是这里面的主要行动发起人,因为包贝尔就没有行动,不仅没有行动,连表情都没有,连眼神都没有。
作为观众,看到的首先是无所事事的包贝尔,然后是注意到动静冲出去的许君聪我请问,这段戏表达的是许君聪发现了包贝尔,冲上去要账,还是许君聪发现了要账的包贝尔,撒腿就跑?
应该是第二个,但他娘的导演生生拍成了第一个,完全相反的意思表达为什么?
因为人物出现的顺序不对,因为人物的表演不对,因为人物的构图方向不对。
这组镜头中,真正应该发起行动的,是包贝尔,而不是许君聪包贝尔出现在镜头的第一秒,他就应该是带有目的的,他在人群中穿梭不是逛街,是在找人而许君聪出现的时候,他应该是毫无觉察,不知危险已经靠近这样交代两个人物出场,观众就会清晰地看懂,谁是猎人,谁是猎物画面构图上,包贝尔是从左向右的寻找,那许君聪应该出现的位置,就是在画面的右侧,两个人物形成互相对应的关系,观众能接收到信号,包贝尔要找的人,就是许君聪但现在,完全顺撇,包贝尔往右看,许君聪也往右看,而且许君聪的位置比包贝尔还要靠左变成了什么?
变成了包贝尔是螳螂,许君聪是黄雀直到两个包贝尔的小弟出现,堵住了许君聪,观众才后知后觉哦,原来不是许君聪追包贝尔要债啊?
小弟堵住许君聪下一个镜头,包贝尔还在走,没有表情,不知道在想啥
包贝尔走路画面一转,包贝尔已经在鱼摊等着了,小弟们把许君聪逮回来了
哦,这个时候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原来这段戏想要表达的,是包贝尔成竹在胸,已经预判了许君聪的预判,提前指使手下在许君聪逃窜的必经之路上堵人,自己则非常有把握的守株待兔一波三折,想要表达的和实际表达出的,南辕北辙观众看个片子跟猜闷儿似的,你说这俩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
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呢?
这不是段悬疑戏,真没必要这么拍,这不是有意识的故意所为,这就是导演脑子混沌一片,不知道自己要拍成啥,瞎糊涂拍出来的东西就这一场戏就恶心的我直反胃求求了求求了咱们找个北电的学生拍也拍不成这样吧香港的和尚就这么好念经吗?
后面的内容现在不想,也没时间仔细看了我不批评故事,我也不批评演员,因为一切都是在导演的安排中进行的所以出了问题,出了极其弱智的基础问题,那就是导演的错误这片子怎么样,感受因人而异这演员行不行,还是各有各的说道但是,今天,我说,这导演,太完蛋了来气。
1.男主很高尚??
是个情种?
2.剧情狗血得很包贝尔。
3.女主抽象得很,负债,爱情,爱与不爱,似乎都是因为男主是个高尚的催债人?
开赌场的小瘪三??
4.还是狗血狗血狗血,完全不会因为东北的凄凉背景显得减弱。
5.总归是一群犯罪分子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其中这个女人没什么故事,其中有故事的犯罪分子也没什么看头。
秦小珍才是最吊的,敢让包贝尔演黄政民和邱泽
想表达什么?骗钱的作品
看之前看了一眼评分,没做太大期望,本着对家乡题材的关注看了一下,结果又是一部被恶意打分的电影。也许包贝尔风评不好(经常听人这么说,具体什么事还真没见谁说清楚过),但是业务上凭什么诋毁他,见到有他的影片就无脑低分?他不夸张不做作、平实的表演真的打动人心,像个演员的样。好多人说乔杉说弟弟没了是泪点,对我来说看见理发灯就是开闸的时间。如果包贝尔团队能够看到,我祝你们表演事业越做越好,别的事作为观众我管不着,就表演来说我给大大的赞。本片硬要挑毛病的话有三点,一是东北可没那么乱,古惑仔打砸抢有点臆想了;二是最后金佳丽看到日历应该会哭的更悲伤,类似张柏芝在喜剧之王里出租车上那一段,因为我作为一个男性都哭成那样;三是最后扫墓金佳丽的妆稍有点浓,扫墓应该更朴素一些,而且梁颂晴淡妆更好看。以上,祝好。
包贝尔对翻拍韩国电影上瘾吗?
东北版
很多煽情的地方觉得刻意了…
情节简单,完成度很高,有很多迷人的小细节。没想到从没正眼瞧过的包贝尔能有这种水准的演技,以及……乔杉一句“我没弟弟了”,直接破防。
听他们说是翻拍,那就给三颗星吧
没看过其他版本,个人觉得挺好的,小人物的挣扎…剧情没啥可说的,简单明了,可能看了开头大概能猜到结尾,但是细节、伏笔、前后呼应做的很好啊,最后几个煽情的场景处理得不错,没有很硬,给我哭的一塌糊涂,越是细节越琢磨越感人,喜剧演员们敢于挑战自己的固有标签这还是挺有勇气的,乔杉一般,包贝尔不错
对于铁来说,敢爱敢恨不留遗憾,当然他本身也不知道故事的结局,可是对于金佳丽,走进了内心的人又离开了,给予的温暖又消失了,这是难以承受的痛苦,是想起来就哽咽,比起这样,倒不如从一开始就是自己,没有温暖没有光。补标
东北版的当男人恋爱时,剧情发展和人物设定一模一样,但是改编得很接地气,最后哥哥一句“我没有弟弟了”,整破防了,代入感很强。
到最后没崩住,泪崩了
模仿裴勇俊兮45度角仰望天空还是到位的,搞搞黑社会、布愣布愣拳皇、脑瓜开瓢、喝汽油、喝大酒,生活很美好。情谊当头,走极端,东北人就是这么爱走钢丝。
其实感觉包贝尔演技还可以
主角演技新高度,故事剧情也比较流畅,符合那个年代东北地域文化特征。时代和地域不同了,外地人可能理解不了。
包贝尔一直有电影拍,中国电影没落原因找到了。
两星半,这还真的是东北版《当男人恋爱时》,一模一样,就是加了东北味儿。
相爱没有那么容易
演员演的还行,导演太差,很多地方很生硬
没看过原版。不带逻辑去看,挺感人的。演技比想象中的好。3.5